发展心理学(下)_第1页
发展心理学(下)_第2页
发展心理学(下)_第3页
发展心理学(下)_第4页
发展心理学(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发展心理学,第四节童年期(7-12岁)的心理发展,(属于小学阶段,是为一生的学习活动奠定基础知识和学习能力的时期,是心理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第一单元童年期的学习第二单元童年期的认知发展第三单元童年期的个性和社会性发展,第一单元童年期的学习,一般特点:学习是小学儿童的主导活动教和学时师生双向互动的过程小学儿童的学习逐渐转向以掌握间接经验为主“学会学习”是小学生最基本的学习任务学习促进小学儿童心理积极发展,第二单元童年期的认知发展,记忆的发展思维的发展,一、记忆的发展,记忆容量:儿童的记忆容量随年龄增长而增加,小学阶段的教学记忆广度已经与成人水平相当。,一、记忆的发展,童年期记忆发展的主要特征:有意识记超过无意识记并成为记忆的主要方式。意义记忆在记忆活动中逐渐占主导地位。词的抽象记忆的发展速度逐渐超过形象记忆。记忆策略的发展特点复述策略组织系统化策略巧妙加工策略,二、思维的发展,童年期儿童思维的基本特点本质特征:具体运算阶段(依赖具体内容的逻辑思维)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转折年龄为910岁,二、思维的发展,思维形式的发展特点概括能力的发展:直观形象水平形象抽象水平初步的本质抽象水平词语概念的发展推理能力的发展:演绎推理:直接感知事物言语表述事物抽象问题归纳推理:能完成简单的归纳推理,随年龄增长类比推理:中年级到高年级期间发展快速,二、思维的发展,新的思维结构形成掌握守恒形成守恒概念的推理方式,二、思维的发展,去自我中心化47岁儿童具有自我中心现象9岁以后儿童的正确认知结果占主导地位8岁儿童处于脱离自我中心化的转折时期,第三单元童年期的社会性发展,自我意识的发展道德的发展同伴关系的发展友谊的发展家庭人际关系儿童人际交往的发展变化趋势,一、自我意识的发展,自我评价的特点:自我评价包括多个方面社会支持因素对儿童自我评价影响很大对自我价值的评价与儿童社会性情绪体验关系密切自我评价与儿童的学业、同伴交往、自信心等有密切联系,一、自我意识的发展,自我控制能力自我控制能力对儿童多方面的心理功能有影响延迟满足:抑制欲望的即时满足,学会等待影响儿童自我控制能力的发展因素认知策略榜样的作用家庭教育,二、道德发展,道德:调整人与人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综合道德情感的发展随着认知的发展,道德情感日益丰富道德认知的发展皮亚杰的对偶故事阶段一:前道德阶段(6岁以前)阶段二:他律道德阶段(69岁)阶段三:自律道德阶段(9岁以后),二、道德发展,道德行为的发展亲社会行为:对他人有意、对社会有利的积极行为及趋向,如分享、合作、帮助等。亲社会行为的获得的条件:道德动机的发展逐渐形成能设身处地为需要帮助者着想的能力需要具备亲社会行为的能力,二、道德发展,道德行为的发展攻击行为(侵犯行为)哈特普的分类:工具性攻击和敌意性攻击控制儿童攻击行为的措施欺负:特征类型小学儿童欺负行为发展的四个特点原因:竞争、外部特异性和依恋假设,三、同伴关系的发展,童年期同伴交往的重要意义:满足集体归宿感的心理需求促进社会认知和社会交往技能的发展有利于自我概念的发展增进良好个性品质和社会责任感同伴交往中儿童人气特征:三类:受欢迎、不受欢迎、受忽视的儿童影响因素:社会交往能力改善不受欢迎儿童的辅导建议:直接的心理训练干预、帮助提高学习成绩、发挥集体作用,四、童年期友谊的发展,含义:建立在依恋基础上的个体间持久的亲密关系同伴关系的高级形式意义:学习互助;社会交往支持;情感共鸣;助困的力量;增加快乐和兴趣友谊认知的发展:短期游戏伙伴关系(3-5岁)单向帮助关系(6-9岁)双向帮助关系(9-12岁)亲密而持久的共享关系(12岁以后)影响儿童择友的因素:相互接近,行为、品质、学习成绩和兴趣相近,人格尊重并相互敬慕,人际交往中的协同关系,五、亲子关系的发展,亲子关系的发展变化交往时间减少处理的日常问题类型发生了变化控制力量发生了变化:父母控制(6岁以前)共同控制(6-12岁)儿童控制(12岁以上)童年期亲子关系的特点:共同调节家长的素质决定亲子关系的质量,六、儿童人际交往的发展变化趋势,儿童与父母的交往随年龄的增长而下降与同龄伙伴的交往随年龄的增长而快速上升与教师的交往在小学中年级以前随年龄的增长而上升,之后一直维持在交往比率的20%左右,第五节青春期(11、12-15、16岁)的心理发展,第一单元生理发育加速第二单元少年期的认知发展第三单元少年期的个性和社会性发展第四单元少年期面临的心理社会问题,第一单元少年期的生理发育加速,生理发育加速身高、体重、生理机能、性器官和功能女生发育早于男生,第一单元少年期的生理发育加速,青春发育期提前的趋势容易出现身心危机心理生物性紊乱容易出现心理和行为偏差,心理发展的矛盾性特点:心理上的成人感与半成熟现状之间的矛盾;心理断乳与希望在精神上得到父母的支持和保护的矛盾;心理闭锁性与需要理解、交流的矛盾;成就感与挫折感的交替。,第一单元少年期的生理发育加速,第二单元青春期的认知发展,记忆的发展:记忆容量和成绩的发展:一生中的顶峰记忆的主要特征:自觉运用意义记忆,有效运用机械记忆;多方面的记忆效果达到个体记忆的最佳时期;有效地运用各种记忆策略。,第二单元青春期的认知发展,思维的发展:形式运算阶段思维的特点:摆脱了具体内容的束缚(例:小球试验)假设演绎推理能力的发展(例:钟摆试验)抽象逻辑推理能力显著发展发展趋势掌握逻辑法则发展的特点,第三单元青春期的社会性发展,自我意识的发展情绪变化的特点自我中心性特点第二反抗期,一、自我意识的发展,青春期是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二个飞跃期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强烈关注自己的外貌和风度深切重视自己的能力和学习成绩强烈关心自己的个性成长有很强的自尊心,二、情绪变化的特点,(一)动态发展趋势(二)情绪变化的特点烦躁增多:为在公众面前的个人形象而烦恼为在同伴集体中的个人尊严和社会地位而烦恼为与父母关系出现裂痕和情感疏离而烦恼孤独感、压抑感增强,三、少年期的自我中心性特点,与幼儿期的“自我中心”不同少年期的自我中心性特点:独特自我假象观众,四、第二逆反期,表现:为独立自主意识受阻而抗争为社会地位平等的欲求不满而抗争观念上的碰撞反抗的主要对象反抗的形式:外显行为与内隐于心两个逆反期的异同帮助青少年顺利度过逆反期,第四单元少年期面临的心理社会问题,网络游戏成瘾青春期精神分裂症自杀倾向反社会行为与青少年犯罪,一、网络成瘾,网络成瘾的主要表现:不由自主的强迫性网络使用在网络游戏中获得强力的满足感和成就感一旦停止网络游戏会出现心理和生理方面明显或严重的不良反应在网络游戏中所获得的虚拟感受反过来会强化无限上网的欲望,一、网络成瘾,网络行为表现出一定发展过程初期中期后期造成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原因网络游戏本身的特征青少年的人格特诊家庭环境不良和学校压力过大,二、青春期精神分裂症三、自杀倾向,自杀倾向的年龄趋势和性别差异青少年有自杀意念者约占18%自杀倾向:女生高于男生自杀已遂:男生高于女生自杀的方式:男生“刚性”,女生“柔性”造成青少年自杀的原因心理障碍(抑郁)、家庭环境、学习压力大、不能面对个人遭遇的问题自杀倾向的先兆,四、反社会行为与青少年犯罪,青少年犯罪的发展趋势和特点引发青少年犯罪的因素及预防家庭(我爸是李刚、我爸是李双江)同伴因素和群体压力处于发展过程中青少年自身因素,第六节青年期(17、18-35岁)的心理发展,第一单元青年期的一般特征第二单元青年期的思维发展第三单元青年期的个性和社会性发展,第一单元青年期的一般特征,生理发育和心理发育达到成熟水平进入成人社会,承担社会义务生活空间扩大开始恋爱、结婚,第二章青年期的思维发展,青年思维发展的特征二元论阶段相对性阶段约定性阶段辩证逻辑思维的发展发展趋势:高中时期发展成熟影响因素:领会和掌握知识的广度、深刻性和系统系形式逻辑思维的发展水平个体思维品质的独立性和批判性的发展思维监控能力的发展,第二章青年期的思维发展,思维监控能力的发展思维监控能力:为了保证达到预期的目的,在思维活动中把思维本身作为意识的对象,不断地对其进行积极主动的监视、控制和调节的能力。发展:随着年龄的增长二迅速发展自我监控能力具有良好的计划性、准备性、方法性和反馈性思维监控能力达到了成人的水平,第三单元青年期的个性和社会性发展,自我概念的发展自我概念:个体对自我形象的认知;包括认知、情感和品行三个成分自我概念的特点:自我概念的抽象性日益增强、更具组织性和整合性、结构更加分化自我概念认识水平提高的主要途径探索自我、透过他人认识自我、通过对同龄人的认同来加强对自我的认识,第三单元青年期的个性和社会性发展,确认自我认同感是青年期的重要发展任务自我认同感:关于我是谁、我的价值、我的理想的一种稳定的认识自我同一感的确立是自我分化和整合统一的过程自我分化:主体我与客体我通过自我接纳和自我排斥达到自我认识的整合自我同一感危及:主体我与客体我、理想我与现实我不能协调同一解决自我同一感危及的方式同一性确立同一性延续同一性封闭:权威代替同一性混乱:可能造成同一性症候群,第三单元青年期的个性和社会性发展,同一性症候群同一性意识过剩选择麻痹和回避的状态与他人距离失调时间前景的扩散清风按的扩散否定的同一性选择延迟偿付期(社会、心理的延缓),第三单元青年期的个性和社会性发展,青年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什么时人生观和价值观青年期是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和稳定期影响因素个体的成熟社会背景和文化条件家庭教育环境个体的自我调节社会重大历史事件,第三单元青少年个性和社会性发展,道德认知道德推理的发展科尔伯格和海因斯偷药的故事1、前习俗水平:服从和惩罚的道德取向阶段功利取向阶段2、习俗水平:“好孩子”取向阶段“好公民”取向阶段3、后习俗水平:社会契约取向阶段普通道德原则取向阶段要点归纳:1、道德发展的顺序固定不变2、达到后习俗水平的个体并不多3、环境和社会文化因素只能道德发展的内容和速度,不能影响道德发展的顺序,第七节中年期(35或40-60或65)的心理发展,第一单元中年期的更年期第二单元对中年期心理发展的理解和认知第三单元中年期的认知发展第四单元中年期的个性和社会性发展,第一单元中年期的生理变化,身体变化:各种感觉器官及其功能开始走向退化更年期(第二个青春期):女性更年期:一般在45-55岁之间。第二性特征逐渐退化,生殖器官逐渐萎缩,与雌性急速代谢相关的组织逐渐退化;妇女更年期综合症。男性更年期:性功能降低,植物神经性循环机能障碍,精神和情绪变化。,第二单元对中年期心理发展的理解,中年转换期人生的特殊时期中年人在家庭中的角色充满挑战的人生阶段,第三单元中年期的认知发展,中年期思维发展的一般特点中年期思维的现实性、灵活性和智慧性中年期辩证逻辑思维的进一步发展中年期智力的发展晶体智力与液体智力,第四单元中年期的社会性发展,中年期自我意识的发展关于自我的概念成年期的自我发展水平:遵奉者水平、公平水平、自主水平、整合水平影响自我发展的因素:年龄、受教育水平、认知发展中年期的人格特征日趋稳定与成熟:内省日趋明显、心理防御机制日趋成熟、为人处世日趋圆滑中年期性别角色的日趋整合,第四单元中年期的社会性发展,适应环境的控制理论控制理论:控制是人类发展的中心主题初级控制:通过改造环境而控制环境次级控制:通过改造自己而顺应环境,第八节老年期(60岁以后)的心理发展,第一单元老化的原因第二单元两种不同的老化观第三单元老年期的认知发展第四单元老年期的个性和社会性发展第五单元老年期的心理适应,第二单元两种不同的老年心理变化,老年丧失观:老化不是发展老年期是一生获得的丧失期:心理健康、经济基础、社会角色和生活价值依据:把人作为生物有机体;心理发展单项前进,不可逆转;年龄是心理发发展或衰退的依据。,第二单元两种不同的老年心理变化,毕生发展观:心理发展贯穿一生;不同心理机能的形态和变化速率有差异,发展较早者(如感知觉),减退也早,发展较迟者(如逻辑推理),衰退也晚;发展由生长和衰退两个方面组成;心理发展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即由于生活条件和经验的变化,个体心理发展也会出现发展形式的变化;影响发展的因素有多种。,第三单元老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