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段华佗夹脊穴CT定位探析_第1页
腰段华佗夹脊穴CT定位探析_第2页
腰段华佗夹脊穴CT定位探析_第3页
腰段华佗夹脊穴CT定位探析_第4页
腰段华佗夹脊穴CT定位探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腰段华佗夹脊穴 针刺深度及角度CT定位探析 王玉明1李勃2关钊玉3 (1甘肃武威针灸医院733000; 2广州中医药大学岳阳医院博士,540102; 3甘肃省武威市人民医院CT中心; ) 注:本文发表在中国针灸杂志2005年第3期第179页,目的:探讨华佗夹脊穴(腰段)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及脊柱相关性疾病的安全深度与角度。方法:应用CT对华佗夹脊穴(腰段)的进针深度、角度、相关组织层面及置入的羊肠线进行扫描观察,并获取影像学资料。结果:当针灸针或穿刺针与人体矢状面保持20-30角进针时,针尖可到达华佗夹脊穴(腰段)深部的硬膜外后间隙(即最佳进针深度1),并可在此间隙置入羊肠线或药物。结论:将针灸针或羊肠线作用于华佗夹脊穴(腰段)深部的硬膜外后间隙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优于传统针刺法。,华佗夹脊穴(腰段)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常用穴。实践证明,在应用过程中除掌握常规操作方法外,更应注重“因人而异”、“因病制宜”,根据病人和病证来决定不同的进针深度和角度,这样才能充分发挥穴位的治疗作用。为此,我们对华佗夹脊穴(腰段)的进针深度、角度、羊肠线置入及传统针刺方法进行了CT定位研究和比较,现将结果简述如下。,1传统的针刺方法 现有教科书及工具书所介绍的定位及操作方法差异较大,迄今未提出较统一的针刺深度、角度或客观标准。如石氏2针灸学介绍:“定位在第1胸椎至第5腰椎棘突下两侧,后正中线旁开0.5寸,操作:直刺0.3-0.5寸”;邱氏3针灸学载:“斜刺0.5-1.0寸”;针灸穴位解剖图谱4云:“直刺1.5-2.0寸,针尖可稍偏向脊柱方向”。,图1传统夹脊穴针刺法,按传统定位方法,我们采取患者俯卧位,在第4腰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0.5寸进针,深度为3.5cm,然后作腰椎CT平扫,扫描图像见图1。从图1(有金属伪影存在)可以清晰的观察到针体穿过竖脊肌后针尖直达第4腰椎椎板,但尚未到达椎板,当继续进针至椎板时可有明显的抵触感,此时患者可有局部的酸麻胀感,这是因为刺激了腰段脊神经后支所致。 按此种传统针刺方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虽然有一定疗效,但对腰椎间盘突出病的主要病机神经根及其周围炎症的调整并不理想,原因是针刺未达到“气至病所”之故。,图1传统夹脊穴针刺法,2 新的针刺方法 患者采取俯卧位,穿刺针在第4腰椎棘突下旁开1.5cm处进针,针体与人体矢状面呈20-30角斜向脊柱缓慢进针,当穿刺针抵达黄韧带时有阻抗感,继续进针时可出现较为明显的“落空感”,此时针尖已达硬膜外后间隙,并使穿刺针的针尖保持在硬膜外后间隙的最外侧, 以免损伤硬脊膜,所以在此处操作时一定要小心谨慎。根据临床观察,将针尖保留在硬膜外间隙时可有很好的针感(患侧下肢出现麻木或触电样感觉,特别敏感的患者针感可传至患侧的足心或足趾).实际进针深度等于华佗夹脊穴(腰段)体表部位与其深部的硬膜外后间隙之间的距离,具体位置见图2。,图2示穿刺针进入硬膜外间隙,图3示羊肠线置入到硬膜外间隙,穿刺成功后,将准备好的羊肠线放入穿刺针内,并用针芯将其推入深部,使肠线的内端保持在硬膜外间隙处,外端保持在约皮下1处,最后拔出穿刺针及针芯,先用较干的酒精棉球按压针孔,再用胶布固定,并嘱患者卧床休息半小时,具体见图3。在整个治疗过程中,须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如有心慌、气短、出冷汗等现象时,应立即停止治疗,去枕平卧饮温开水,必要时针刺人中、内关、足三里,温灸神阙,上述症状即可消失。 按此种操作方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明显优于传统针刺方法。 因为针灸针或羊肠线可直接作用于病灶处或病灶周围,对由腰椎间盘退变导致的化学、机械及免疫因素造成的神经根炎性反应进行有效调整,使针灸真正发挥“气至病所”的作用。,3 图片说明 图2介绍的是穿刺针进入硬膜外后间隙。为保证安全,避免损伤脊髓,向硬膜外间隙注入少量空气来判断进针所达位置。黑箭头指穿刺针,空箭头指硬膜外空气,弯箭头指黄韧带。图3介绍的是1号羊肠线通过穿刺针置入到硬膜外后间隙,为了让羊肠线显影,做治疗前先用泛影葡胺浸泡30分钟。黑箭头指羊肠线,空箭头硬膜外空气,弯箭头指黄韧带。,图2示穿刺针进入硬膜外间隙,图3示羊肠线置入到硬膜外间隙,4 讨 论,4.1 在应用华佗夹脊穴(腰段)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时,应特别注重“因人而异”、“因病制宜”,根据该病的病机(病理状态)决定进针深度和角度,使针灸针的针尖、羊肠线或药物尽可能直接或间接作用于病灶部位,为此我们把华佗夹脊穴(腰段)深部的硬膜外后间隙作为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最佳作用部位。在应用该穴位治疗腰肌劳损、棘上韧带损伤、棘间韧带损伤等病症时仍可按传统针刺方法进行。,4.2 我们在临床实践中发现,针刺深度角度和针感传导有着密切的关系,而针感的传导又和治疗效果呈正相关,这也符合针灸医学中“气速效速,气迟而不治”的论述。 为了保证该方法准确地将穿刺针由华佗夹脊穴(腰段)的体表部位进入其深部的硬膜外后间隙,我们总结了“三好两无”的客观标准,即传导好、韧性好、通气好、无血液和无脑脊液流出。,4.3 “三好”:即传导好、韧性好、通气好。在确定最佳部位时三者缺一不可。否则应放弃治疗或重新定位。 传导好指针灸针的针尖距硬脊膜5-10mm时通过脉冲电流的作用患侧或健侧下肢出现“抽动”现象(我们把此现象称之为脉冲电流的辐射作用)。 韧性好指当试针(磨钝针灸针的针尖)抵达硬脊膜时能清楚地体会到一种“柔韧感”,且部分患者当用较重的力度(以不刺破硬脊膜为度)刺激硬脊膜时会出现患侧或健侧下肢的针感传导现象(酸麻胀或触电样)。 通气好指当穿刺针的针尖抵达硬膜外间隙后,用注射器注入少量空气(约1ml)时无阻力。,4.4 “两无”即当穿刺针的针尖抵达硬膜外间隙后无血液、无脑脊液流出。,4.5 CT扫描能客观真实地反映进针的角度、深度及置入羊肠线情况,这样更有利于沟通、交流和相互学习。在定位扫描的过程中需要医患密切合作,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扫描平面的选择。因为穿刺针较细,为了扫描到针体在体内的位置和深度,必须保证针体始终平行于身体的横断面,有时需要调整体位才能得到较高质量的影像。尽管穿刺针扫描图片中有一点金属伪影的存在,但并不影响观察其位置和深度。,4.6 针灸针(电针)、羊肠线或药物作用于硬膜外后间隙,通过化学、物理、电生理以及生物因素,对由腰椎间盘退变引发的化学、机械及免疫因素造成的神经根炎性反应进行有效调整。特别是羊肠线的置入,可能对脊髓内源性保护机制及炎症介质的调控有积极作用。,5 参考文献1 王玉明,等.电针、穴注、埋线“华佗夹脊”穴治 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观察.中国针灸, 2000;20(9):5412 石学敏.针灸学.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2.83 邱茂良.针灸学.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104 山东医学院、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