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空气中PM10主要来源解析_第1页
环境空气中PM10主要来源解析_第2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32 电 子 测 试 PM10 来源解析是一种定性及定量研究环境空气颗粒物来源 的技术方法, 其解析结果可为 PM10 控制措施提供参考依据。 1 实验方法及结果 1.1 样品采集 选择A市夏季某典型日环境空气中PM10中各组分进行测量。 1.2 滤膜处理及质量控制 本次采样使用聚丙烯滤膜, 滤膜的孔隙约 0.2m, 该膜先用 去离子水洗涤后采用超声波振荡约 15min, 然后用去离子水重复 洗涤 3 次, 去除滤膜中离子组分后备用。 在恒温室内快速称量备用膜, 其质量记为 M1, 称量后将其再 次放入干燥器内干燥至质量不再改变 (干燥时间应大于 6h) 。 然 后再次快速称量该备用膜, 其质量记为 M2。 实验中前后两次称量均须至质量恒重, 称量结果应误差范围 应准确至 0.1mg 以内。 1.3 样品处理、 保存 称量后实验前滤膜应采用密封塑料袋密封装, 并将该膜储藏 于干燥器具内 ; 样品采集后应确保滤膜中各组成不在传输环节 丢失, 以免影响测量数据对分析结果的影响。 1.4 受体样品的分析方法 本次实验采用 X 射线荧光 (XRF) 方法对采样膜中各元素进行 分析。 该实验一共采集和分析了 Mg、Na、Ca、Al 等 16 种元素、 样品中的阴阳离子及有机碳和元素碳。 1.5 结果 本次实验监测结果列表如表 1 : 2 因子分析法基本原理及计算 2.1 因子分析法的基本原理 因子分析法 (FA) 是多元统计分析方法之一。 因子分析法的基 本原理是通过一个模型将具有复杂关系的变量归纳为几个综合 因子的一种统计和分析方法。 因子分析法的数学表达式为 : 式中 : xij 为 i 元素在 j 样品中的浓度结果 (g/m3) ; fkj 又称公因子, 为 k 污染源对 j 样品的贡献值 (g/ m3) , 一般对所有组分均有贡献 ; vi 又称唯一因子, 为仅对 i 组分贡献值的特殊源的污染 物排放 (g/m3) ; aik 又称因子载荷, 为 i 元素在 k 污染源污染物中的含量 (g/g) ; di 为唯一因子的系数 (g/g) ; i 为 i 元素的误差变量。 将上述数学表达式改为矩阵 : 其中 X : 样品参数矩阵 ; F : 公因子矩阵,V : 唯一因子矩阵 ; 环境空气中 PM10 主要来源解析 宋红光1,鲁 磊2 (1 贵州省煤矿设计研究院, 贵阳 550025 ; 2 广东省湛江市环境科学技术研究所, 湛江 524022) 摘要 : PM10 是主要环境空气污染物之一, 本文采用因子分析法 (FA) 确定 PM10 的主要来源。 实验证明, 因子分析法结合实际监 测的分析结论, 与 A 市实际情况拟合度非常高, 可作为环境空气中 PM10 来源解析的方法。 关键词 : 来源解析,PM10, 因子分析法 (FA) Source Apportionment for PM10s main source Song Hongguang1, Lu Lei2 (1.Guizhou Coalmine Design 2. Institute of Zhanjiang Environmental Sciences PM10 ; factor analysis 233 电 子 测 试 ELECTRONIC TEST学术交流 第10期 2013年5月 A : 因子载荷矩阵,D : 唯一因子载荷矩阵, : 误差矩阵。 本实验就是根据样品测量结果 X, 从全部变量的测量数据结 果中分析归纳出少数公因子F, 并同时得出各因子载荷A的结果, 以指导实际工作。 2.2 主要运算步骤 使用因子分析法进行分析的主要操作步骤如下 : 将数据标准化 数据标准化可将各变量在数量级别或量纲上产生的不同之 处进行统一, 在因子分析前, 需对原始监测数据进行标准化预处 理来统一。 提取因子 该阶段主要用于提取几个贡献值较大的污染物因子, 并确保 被提取的主要污染因子的总贡献值大于 85。 旋转因子 采用方差极大旋转法对上述因子矩阵进行旋转, 使较大因子 载荷主要集中在少数变量上。 定量计算 须进一步计算绝对主因子得分矩阵 F*, 同时计算绝对因子 载荷矩阵 C*, 计算公式如下 : 式中 : F* 为绝对主因子矩阵 ; C* 为绝对因子矩阵 ; X 为样 品参数矩阵 ; S 为元素标准偏差对角化矩阵 ; B 为主因子的系数 矩阵。 样品中各污染源对 PM10 的浓度贡献情况计算如下 : 其中 :为矩阵 C* 的计算结果,为该主因子的得分平 均值。 3 A 市级 PM10 主要来源确定 A 市环境中 PM10 的来源可归纳为 5 个方面, 以 5 个公因子 代表, 样品中各元素的因子载荷矩阵旋转后以及 5 个公因子的组 分贡献值统计情况见表 2 所示。 3.1 PM10 主要来源解析 3.1.1 公因子 1 解析。 由于 A 市静风频率很高, 土壤产生的 风沙尘的贡献值不会太高, 而公因子 1 中 Al、Mg 和 Si 等元素 载荷很高, 因此考虑公因子 1 为地面扬尘, 主要包括施工场地和 运输道路扬尘, 其浓度贡献率为 21.56, 综合 A 市实际情况来 看,A 市运输线路众多、 施工工地数量多且分布广泛, 因此, 该判 断结果可信程度较高。 3.1.2 公因子 2 解析。 由公因子 2 中 NO3-、SO42 离子和 NH4+ 离子的相关程度分析可知, 公因子 2 主要成分应该是 (NH4) 2SO4、NH4HSO4 和 NH4NO3 等污染物, 主要来自于城市机动车尾 气和原煤燃烧产生的 NOx 和 SO2 的二次反应产物 ; 由于矩阵中 S 元素与 NO3-、SO42- 离子的相关性较好, 由此可知燃煤烟尘对实 验中 PM10 中主要成分的贡献值较大。 3.1.3 公因子 3 解析。 在监测结果中 Br 含量极少,Br 是机 动车尾气污染物的代表性元素, 一般情况轮胎磨损残余物中 Zn 的成分较高, 综合考虑, 可认为公因子 3 为交通源产生的粉尘, 该 粉尘浓度贡献率为 10.70%。 3.1.4 公因子 4 解析。 经分析, 公因子 4 中变量 Fe、Co 等元 素的载荷较高, 考虑到 A 市分布了较多的冶炼企业, 而 Fe、Co 元 素的产生一般与冶炼过程有关, 因此, 可判断公因子主要为钢铁 产生的颗粒物, 其颗粒物的浓度贡献率为 11.30%。 3.1.5 公因子 5 解析。 经过分析公因子 5, 发现公因子 5 中变 量 Ca2+、Mg2+ 和 Sr 等元素载荷较高, 上述元素均是建筑材料中 标志元素, 因此可考虑公因子 5 为建筑材料所产生的颗粒物, 其 粉尘浓度贡献率为 16.30%。 3.1.6 各元素共同度分析结果均大于 0.65, 说明本次分析结 果与 A 市具体情况的拟合度较高, 同时也可说明上述 5 个公因子 为 A 市环境空气中 PM10 的几个主要来源。 3.2 污染因子贡献率解析 A 市环境空气 PM10 中因子 1 的比例为 29.30, 因子 2 的比例为 46.60, 因子 3 的比例为 5.18, 因子 4 的比例为 11.43, 因子 5 的比例为 8.03。 由此可知,A 市环境空气中 PM10 中来源于工业燃煤的污染 最为严重, 其次是施工及运输扬尘, 该分析结果与 A 市的现状及 近年统计数据相符。 4 结论 4.1 经研究分析, 因子分析法可用于环境空气中 PM10 的来 源解析。 4.2 A 市中环境空气中 PM10 的主要来源为施工及运输扬尘 (公因子 1) 、 燃煤烟气污染源 (公因子 2) 、 交通源粉 (公因子 3) 、 冶炼尘 (公因子 4) 、 建材尘 (公因子 5) , 按其浓度贡献率排序为 : 公因子 2 公因子 1 公因子 4 公因子 5 公因子 3。 参考文献 1 鲁累 . 重庆市主城区大气 PM (10) 来源的混合模型解析研 究 . 重庆大学硕士论文,2008. 2 吴淑岱, 丁枚 . 大气固定源的采样分析 .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 社,1993: 60 70. 3 Blifford I. H., Meeker G. O. A factor analysis model of large scale p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