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种运动障碍疾病_第1页
三种运动障碍疾病_第2页
三种运动障碍疾病_第3页
三种运动障碍疾病_第4页
三种运动障碍疾病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瘫痪上运动神经元瘫痪下运动神经元瘫痪不自主运动失调,运动系统构成1,锥体系统(上运动神经元)-上运动神经元瘫痪2,周围神经(下运动神经元)-下运动神经元瘫痪3,锥体外系统- -不自主运动4, 小脑系统-共济失调,一、瘫痪(1)解剖学基础- -运动的传导途径,1、皮质脑干束中央前次(I)皮质脑干束内袋膝部颅神经核平面交叉X对侧颅神经运动核(II)颅神经效应器,2、皮质脊髓束中央前次(I ) 皮质脊髓束内袋后肢前2/3延髓的锥体交叉X前角细胞(II)脊髓神经运动根神经丛/干效应器皮质脊髓束、皮质脑干束、上下神经元麻痹的临床特征,1、下运动神经元麻痹(松弛性麻痹)部位:脊髓的前角细胞和脑干的脑神经运动核及其神经轴索。 临床特征:肌张力下降,腱反射减弱或消失,病理反射阴性,肌肉萎缩,波及个别肌群;2、上运动神经元瘫痪(痉挛性瘫痪)临床特征:中央前次锥体细胞及其轴索形成的皮质脊髓束和皮质脑干束(锥体束)临床特征:肌张力增高, 腱反射亢进,病理反射阳性,肌束无颤抖,无肌萎缩,出现使用性萎缩3,上下运动神经元瘫痪鉴别,下运动神经元瘫痪(松弛性)定位诊断,1,周围神经:瘫痪分布与周围神经支配一致,伴有相应区域感觉障碍如面神经炎、挠曲神经瘫痪。 2、神经丛:一肢体多周围神经麻痹,感觉和自律神经功能障碍。3、前根:节段性分布的松弛性麻痹,常并发后根损伤,出现根性痛和感觉障碍。 4、脊髓前角细胞:节段性分布麻痹,伴肌束震颤,肌纤维震颤,无感觉障碍。 (4)上运动神经元麻痹(痉挛性)的定位诊断1,皮质:破坏性病变:偏瘫刺激性病变:局限性癫痫杰克逊癫痫:痉挛按运动代表区的排列顺序扩散2,放射冠区:近皮质:偏瘫近深部:偏瘫(不均匀性) 3,内涵:三偏。、4、脑干:交叉性麻痹:病变累及该平面的脑神经运动核和非交叉皮质脊髓束和/或皮质脑干束,表现为病灶同一侧的脑神经麻痹,在另一侧的肢体和病变水平以下的脑神经运动神经元性麻痹。(1)Weber综合征:同侧的动眼神经麻痹,对侧的中枢性颜面舌麻痹以及肢体上运动神经元麻痹。 (大脑足病变) (2)Millard-Gubler综合征:同侧面神经外展神经麻痹、对侧中枢性舌麻痹及肢体上运动神经元麻痹。 (桥脑基底外侧病变)、(3)Fovile综合征:同侧外展神经麻痹,对侧肢体上运动神经元麻痹,双眼凝视偏瘫侧。 (桥脑基底内侧病变) (4)杰克逊综合征:病灶侧周围性舌下神经麻痹,对侧偏瘫。 (延髓前部橄榄内侧病变)、5、脊髓: (1)脊髓半切障碍:病变同侧损伤平面以下的痉挛性麻痹和深感觉障碍,病变对侧损伤平面以下的疼痛感觉障碍。 (2)脊髓横断性损害:损伤平面以下肢体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完全性感觉障碍及括约肌功能障碍。 病变部位不同,有不同的临床表现。、颈膨大以上:四肢中枢性瘫痪颈膨大:双上肢中枢性瘫痪、双下肢周围性瘫痪胸髓:双下肢周围性瘫痪腰膨大:双下肢周围性瘫痪、面肌瘫1、解剖学基础1 )运动:面神经核内听道面神经管蒂乳孔表情肌(核上部由两侧支配; 核下部被对侧支配)2)感觉(味觉):舌前2/3味觉鼓索神经颜面神经管膝状神经节内听道孤束核视床中央后回,3 )副交感神经:上唾液核内听道颜面神经管鼓索神经颚下神经节舌下腺、颚下腺上唾液核内听道岩浅神经蝶腭神经节泪腺2, 临床表现和定位周围性面瘫(患面全瘫)1)茎乳孔以下:患面全瘫2 )鼓索支以上:1)舌前2/3味觉障碍和唾液分泌障碍3 )镫骨肌支以上:2)听觉过敏4 )膝状神经节:3)外耳道疱疹,即Hunt综合征5 )桥脑病变:交叉瘫中枢性面瘫病灶对侧的下部瘫痪, 常伴随病灶对侧偏瘫的(6)延髓麻痹1,解剖学基础2,临床表现和定位球麻痹(4症状,3生命体征)鼻音、嘶哑、咳嗽、吞咽困难咽反射消失,患侧软腭抬升力弱,腭下垂健侧假性球麻痹(双侧皮质脑干束损伤)吞咽困难咽反射存在下颌反射亢进、哭笑、二、不自主运动,患者以觉醒状态出现骨骼肌的表现形式多样。 共同点:情绪高涨会加重,睡眠时停止。 与锥体外系病变有关。解剖和生理学基础锥体外系组成:基节:尾状核、豆状核(壳核苍白球)新纹体旧纹体脚注核:红核、黑质、视底核和网状结构新纹体病变时肌张力降低,运动过多的旧纹体(苍白球)病变时肌张力增高,运动减少。(三)临床症状,1、静止性震颤:主动肌与拮抗肌交替收缩引起的节律性震颤。 按摩球样动作,4-6次/分钟静止时出现,紧张时加重,运动时减轻,睡眠时消失。 与小脑病变引起的定向震颤(动作性震颤)不同,2、肌强直:伸肌和屈肌张力增高,在各方向遇到被动运动的阻力相同。 铅管样或齿轮样(伴有震颤)是指出现锥体系病变的折刃样肌张力上升以上是帕金森病的症状,3、舞蹈病:肢体快、不规则、无节奏、粗、不能随意控制的动作。 常见于转头、伸臂、抬臂、伸手指等上肢较重、远位较重的脸上可以皱眉、挤眼、伸舌、歪嘴的舞蹈病和药物诱发的舞蹈病。4,手足徐动症:肢体远位游离性肌张力的上升和减少动作,出现蚯蚓爬行那样的歪斜蠕动,伴肢体远位过度伸展。 表现出奇怪的姿势和动作伴随着奇怪的相、发音不清楚等。 可见于性传染病、抗精神病药物的副作用。 5、肌张力障碍:肌肉的异常收缩会引起慢慢扭曲的不随意运动和姿势异常。 痉挛性斜颈、三、共济失调、小脑、主体感觉和前庭功能障碍导致运动不灵和不适。 分为小脑性、脑性、感觉性、前庭性。解剖学基础1、结构和功能:古小脑:保持身体平衡和眼球运动。旧小脑:平衡肌张力与平衡新小脑:协调肢体运动,2,传导路径:1)小脑下脚(绳状体):搬入(脊髓、前庭、网状、橄榄小脑束)2)小脑中脚(桥脑臂):搬入(大脑皮质-桥脑X-小脑)3)小脑上脚(结合臂):搬出(齿状核X-红核X-脊髓束),额桥X-小脑X-红核X-红核桥脑小脑交叉2)Wernekink交叉3)Forel大脑皮质、红核障碍产生对侧肢体功能障碍,小脑性失调、小脑病变表现为协调运动障碍,伴有肌张力下降、眼球运动障碍及语言障碍。 1、姿势和步态的变化:虫部病变引起躯干失调的半球病变步行时向患侧偏倚;2、协调运动障碍:半球病变引起的同侧肢体共济失调、判别距离不良、方向性振动、不协调(恢复和交替运动异常)、大写等;3、语言障碍:诗状语和爆发性语言。 4、眼运动障碍:眼震。 5、肌张力下降:回弹现象、脑性共济失调、额叶性共济失调:伴有对侧肢体共济失调、腱反射亢进、肌张力上升、病理反射阳性等额叶障碍症状。2、顶叶性共济失调:对侧肢体共济失调,闭眼时加重横中央小叶病变。 3、颞叶性共济失调:轻。(3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