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医药现代本草系列文库 菊花菊花 中医药是中华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 在人类医学中有重要地位。 本文提供 “菊花” 的现代视点解读,以供大家了解。 菊花菊花 【名称出处】:本经 【概况】: 异名 节华(本经),金精(金匮玉函 方),甘菊、真菊(抱朴子),金蕊(纲目),家 菊(群芳谱),白菊花(中药志),药菊(河北药 材)。 基源 为菊科菊属植物菊花的头状花序。 菊属全世界有30余种;中国约17种,其中5种入药。 原植物 菊花Dendranthema morifolium(Ramat)Tzvel (Chrysanthemum morifolium Ramat) 历史 菊花为常用 中药,自古以来中国人民就十分喜爱,经过长期的栽 培选育,至清朝广群芳谱已记载300400个品 种,中国植物志76卷1分册,1983年出版,称菊花 品种已逾千。 菊花不仅它的头状花序恣态奇特,或飘若浮云,或矫 若惊龙,色彩丰富各异,或白之素洁,或黄而雅淡, 或红或紫,沉稳而浑厚,早已成为世界着名的观赏花 卉之一,更由于它的药用价值,早在春秋战国,屈原 的离骚就有“夕餐秋菊之落英”之句,可见那时已将菊 花作蔬菜了。 药用菊花首载本经,列上品,历代本草以及中 国药典1963年版以来5版都有收载。 供观赏的艺菊和供药用的药菊,随着历史的进程在并 行不悖地发展着,艺菊的发展为药菊提供了更多的药 源,而药菊的发展又为艺菊探求新品种创造了广阔的 前景。 药菊中品质最佳,应用广的当推亳菊,亳菊主产安徽 亳县、涡阳及河南商兵,商品中它又属白菊花,白菊 花尚有产于河南武涉、博爱的怀菊,产于四川中江的 川菊,产于山东济宁的济菊,产于河南安国的祁菊和 产于湖南平江的平江菊等。 此外主产安徽滁县的滁菊,主产于安徽歙县的徽菊和 产于浙江德清的又称贡菊,杭菊有白茶菊和黄甘菊, 产于浙江嘉兴、桐乡和吴兴的多为白茶菊,产于浙江 海宁的多系黄菊,黄菊又有大黄菊和小黄菊,它们除 供茶用外,也供药用,不同品种的药菊在形态、产 区、采收加工等方面都有所不同,相信它们的成分也 会有所差异。 因此药用功效是否完全一致,应进一步研究。 形态 多年生草本。 高60150cm,根状茎多少木质化。 茎直立,分枝或不分枝,被柔毛。 叶有短柄,叶片卵形至披针形,长515cm边缘有 粗大锯齿或羽状浅裂或半裂,背面被白色短柔毛。 头状花序直径2520cm,单生或数个集生于茎枝 顶,总苞片多层,外层总苞片绿色,线形,背面被柔 毛,边缘膜质;舌状花各色,管状花黄色。 瘦果不发育(用分根或嫁接繁殖)。 花期910月。 (图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4册506页图 6426) 生境与分布 原产中国,无野生类型,中国各地 均有栽培,品种繁多。 朝鲜、日本、欧洲、美洲亦有栽培。 3种药菊的区别如下: 亳菊:头状花序中无典型管状 花,舌状花基部有苞片。 滁菊:头状花序梗长度在4cm以下,集生成圆球状,缘 花舌状,舌状花基部无或偶见苞片。 贡菊:头状花序梗长4cm以上,集生成圆筒状,缘花舌 状,舌状花基部无或偶见苞片。 。 【生药】: 栽培 宜温暖湿润气候,能耐寒,耐肥,怕 水涝。 以向阳而排水良好、肥沃的砂质壤土栽培较好,洼 地、碱地不宜种植。 用扦插繁殖,育苗移栽。 在46月间,从越冬返青的新苗中剪取1317cm长的 嫩枝,修去顶梢后作插条。 扦插时,将插条下端57cm处叶片全部摘去,然后按 株行距各813cm、深57cm扦插于苗床,插条上端 露出土面。 插后覆土压紧,浇水保湿,并搭上遮阴棚。 生根成活后出圃移植,按行株距各40cm穴栽,每穴栽 苗1株。 或于11月采花时选留优良植株,冬前培土或盖上厩肥 及马粪,次年开春后,从宿根发出的枝条中,选取粗 壮枝条连根拔起,或将母株挖出进行分根繁殖,每株 应带新根,穴栽,行株距同扦插繁殖。 定植后,注意中耕除草,除施基肥外应追肥34次。 当植株抽出分枝有1013cm长时,剪去分枝顶稍约 2cm;7月上旬再打顶梢1次,以促使产生分枝,从而 花枝多、产量高。 病害有黄萎病,发病早期需拔除病株;叶斑病、霜霉 病,早期喷11100的波尔多液;锈病,用97%敌锈 钠400倍液防治。 虫害菊虎,用50%磷胺乳油1500倍液喷杀;叶跳蝉、 银纹夜蛾,可用90%晶体敌百虫1000倍液喷杀;蚜 虫,用40%乐果乳油1000倍液喷杀。 采集 秋末冬初花盛开时,分批采收已开放的花。 不同产地和不同商品规格采收加工方法不同。 亳菊先将花枝摘下,阴干后再剪取花头;滁菊剪下花 头后,用硫黄熏蒸,再晒至半干,筛成球形,再晒 干;贡菊直接由新鲜花头烘干;杭菊摘取花头后,上 笼蒸35分钟后,再取出晒干。 药材主产于安徽、浙江、河南、四川、河北、山东。 鉴别 性状 头状花序扁球形或不规则球形,直径15 4cm。 总苞由34层苞片组成,苞片卵形或长椭圆形,中部 棕黄色或黄绿色,被毛,边缘膜质。 舌状花数轮,类白色或黄色,有的类白色微带紫色, 花瓣紧密或松散,有的散离。 管状花多数,淡黄色、黄色或深黄色。 体轻,质柔润,有的松软。 气清香,味苦、微苦。 显微 粉末黄棕色。 花粉粒类圆形,直径2238m,有3孔沟,表面为 负网状纹饰并具刺,刺长347m。 纤维细长,直径820m,壁微波状,纹孔细点 状。 花冠表皮细胞表面观略延长,垂周壁波状弯曲,表 面有微细致密的角质纹理,辐射状;侧面观外壁隆 起,有纵向条状纹理。 花粉囊内壁细胞壁具条状或网状增厚。 苞片表皮表面观细胞不规则形,壁波状弯曲,表面 有稍粗的角质纹理。 气孔长圆形,副卫细胞36个。 药隔顶端附属物表面观细胞长多角形,两端楔尖, 垂周壁连珠状增厚,纹孔大。 药隔基部细胞表面观类方形,壁稍厚,有的角偶处 增厚。 厚壁细胞类长方形或多角形,直径1028m,长24 48m,壁厚357m,纹孔明显。 另可见花柱及柱头碎片、分泌道碎片、腺毛、T形毛和 子房表皮细胞。 (图见徐国钧中药材粉末显微鉴定387页图187) 理化 取样品100g,用挥发油测定器提取挥发油,制成 20%乙酸乙酯溶液,点于硅胶G板上,以乙酸乙酯石 油醚(793)为展开剂,展开后,用2%香草醛硫酸溶液 显色。 (图见刘训红中药材薄层色谱鉴别342页图239) 加工炮制 菊花炭 取净菊花置锅内,用中火加热炒至焦 褐色,喷淋清水少许灭尽火星,取出干燥。 贮藏 置阴凉干燥处,防霉,防蛀。 。 【化学】: 花和全草含挥发油,主要成分有菊油环 酮、菊醇(Chrysanthenol)、龙脑、单龙脑酞酸酯 (Monobornyl phthalate)、乙酸龙脑酯、大波斯菊甙 (Cosmosiin)、刺槐素7鼠李糖葡萄糖甙(Acacetin rhamnoglucoside)、3,4二羟基苯乙酮(3,4 Dihydroxyacetophenone)、3,4羟基苯丙酮(3,4 Dihydroxyphenylacetone)1。 花含矢车菊素3O(6O丙二酰D吡喃葡 萄糖甙)Cyanidin 3O(6OmalonylD glucopyranoside)、芹菜素(Apigenin)、芹菜素7O葡 萄糖甙(Apigenin 7Oglucoside)2,3、绿原酸 (Chlorogenic acid)、奎宁酸4O咖啡酸酯(Quinic acid 4Ocaffeate)、奎宁酸3,4二O咖啡酸酯 (Quinic acid 3,4diOcaffeate)、奎宁酸3,5二 O咖啡酸酯(Quinic acid 3,5diOcaffeate)、16 羟基假蒲公英甾醇3O棕榈酸酯(16 Hydroxypseudotaraxasterol 3Opalmitate)及其醋酸 酯4、金合欢素7OD吡喃半乳糖甙(香青 兰甙;Acacetin7ODgalactopyranoside)、芹菜 素7OD吡喃半乳糖甙(Apigenin7O Dgalactopyranoside)、木犀草素(Luteolin)、槲皮素 (Quercetin)、金合欢素7吡喃鼠李糖葡萄糖甙 Acacetin7O(6rhamnopyranosyl)D glucopyranoside、木犀草素7吡喃葡萄糖甙 (Luteolin7ODglucopyranoside)、4甲氧木犀 草素7OD吡喃葡萄糖甙(4 Methoxyluteolin7ODglucopyranoside)、黄芩 甙(Baicalin)5。 参考文献 1 江苏省植物研究所等新华本草纲要第 3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412 2 CA 106: 192789 r 3 Phytochemistry 1988,27(9):2963 4 生药 学杂志(日) 1990;44(4):335 5 J Nat Prod 1994; 57(1):42 【药理】: 对心血管作用 菊花制剂(水提醇沉液)0 2,05,1g注入灌流液,可使离体兔心随剂量增加而 增加冠脉流量;对胆固醇喂饲兔造成的冠脉粥样硬化 的离体兔心,菊花制剂(2gml)05,1ml注入灌流 液,仍能使冠脉流量增加;256gkg iv,可减轻 中枢性缺血模型兔心电图ST段的压低,2gkg ip,可 提高小鼠对减压缺氧的耐受力1,2。 对胆固醇代谢的影响 菊花煎剂ig(剂量按药典成人用 量折算),连续3wk,可使大鼠肝微粒体羟甲戊二酰辅 酶A还原酶(HMGR)活力抑制,并激活胆固醇7羟化 酶,此二种酶分别代表肝脏中胆固醇的合成代谢和分 解代谢的速度3。 菊花煎剂(1gml)按4mgg samp剂量,对离体大鼠肝 细胞微粒体HMGR活力,也有明显抑制作用4。 抗菌 菊花煎剂100%浓度,用平皿纸片法表明对金黄 色葡萄球菌及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有抑制作用5。 抗真菌 白菊花水浸剂(14),在试管内对堇色毛癣 菌、同心性毛癣菌、许兰氏黄癣菌、奥杜盎氏小芽胞 癣菌、铁锈色小芽胞癣菌、羊毛状小芽胞癣菌、腹股 沟表皮癣菌、红色表皮癣菌、星形奴卡氏菌等有抑制 作用6。 参考文献 1 浙江医科大学学报 1978;7(4):5 2 新 医药学杂志 1979;(2):60 3 生物学杂志 1987; 3(4):319 4 生物学杂志 1988;4(6):517 5 微生物 学报 1960;8(1):52 6 中华皮肤科杂志 1957;5(4): 286。 【药性】: 性味 甘、苦,凉。 本经:“味苦,平。” 别录:“甘。” 天宝单方图:“白菊:味辛,平。” 随息居饮食谱:“甘,凉。” 新华本草纲要:“花序:味甘、苦,性微寒。” 归经 肺、肝经。 雷公炮制药性解:“入肺、脾、肝、肾四经。” 功效 散风清热,平肝明目,解毒,降压。 主治 风热感冒,头痛眩晕,目赤肿痛,眼目昏花。 本经:“主诸风头眩,肿痛,目欲脱,泪出,皮 肤死肌,恶风湿痹,利血气。” 别录:“疗腰痛去来陶陶,除胸中烦热,安肠 胃,利五脉,调四肢。” 药性论:“能治热头风旋倒地,脑骨疼痛,身上 诸风令消散。” 陶弘景:“白菊:主风眩。” 用药心法:“去翳膜,明目。” 日华子本草:“治四肢游风,心烦,胸膈壅闷, 并痈毒,头痛;作枕明目。” 纲目拾遗:“专入阳分。 治诸风头眩,解酒毒疗肿。” “黄茶菊:明目祛风,搜肝气,治头晕目眩,益血润 容,入血分。 白茶菊:通肺气,止咳逆,清三焦郁火,疗肌热,入 气分。” 王好古:“主肝气不足。” 新华本草纲要:“用于外感风热,目赤肿痛,结 膜炎,咽喉炎,乳腺炎,痈疽疮疔,高血压。”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459g,泡茶或入丸、散。 使用注意 本草汇言:“气虚胃寒,食少泄泻之 病,宜少用之。” 本草经集注:“术、枸杞根、桑根白皮为之 使。” 。 【临床应用】: 配伍应用 配川芎,治外感风热或肝 阳上亢的头痛。 配枸杞子,治肝肾不足之头昏眼花。 配天麻、白僵蚕、石决明,治肝阳上扰之头痛、眩 晕及小儿肝风内动之惊痫抽搐等症。 配金银花,治各种疔疮肿毒。 配蛤粉,治痰热咳喘,咯血;瘿瘤,痰核;胃痛, 泛酸。 配僵蚕,治风热上壅头面诸症及风热郁表,风疹瘙 痒诸症。 配蝉蜕,治病后眼目生翳。 配甘草,治疔。 配蜀椒,治眼目昏暗诸疾。 配石决明,治肝阳上亢之头痛、眩晕、两眼昏花。 配桑叶,治外感风热,温病初起之发热、头痛等 症。 配薄荷,治头晕目眩,视物不清,头痛。 配双钩藤,治肝阳上扰或风热所致之头晕、头胀 痛。 配桑叶、夏枯草,治肝经风热或肝火上攻所致的目 赤肿痛。 配夏枯草、钩藤,治肝阳上亢所致之头痛。 配白蒺藜、木贼,治风热眼痛。 配桑叶、薄荷,治外感风热,头痛发热。 配蝉衣、决明子,治目赤肿痛。 配薄荷、川芎,治偏、正头痛。 配金银花、甘草,治痈疽疮疡,红肿痛热及疔疮肿 毒等症。 (21)配黄芩、山栀,治热甚烦躁。 (22)配枸杞子、熟地,治肝肾阴虚之目暗不明。 (23)配石膏、川芎,治风热头痛。 (24)配白蒺藜、防风,治风热眼痛。 (25)配银花、山楂,治动脉硬化,血脂过高。 (26)配桑叶、银花,治高血压病,头晕明显者。 (27)配黄芩、牛膝,治高血压病。 (28)配地黄、山萸肉、枸杞子,治肝阴不足,眼目昏 花。 (29)配白芍,钩藤、珍珠母,治肝阳上亢所致之头痛头 胀、头晕目眩。 (30)配天麻、决明、僵蚕,治肝火头痛。 (31)配紫花地丁、银花、连翘,治疔疮红肿疼痛。 (32)配桑叶、连翘、白蒺藜,治风热头痛、目赤。 (33)配白芍、石决明、钩藤,治肝阳上亢之头昏目眩。 (34)配刺蒺藜、木贼、蝉蜕,治眼红肿痛,结膜炎。 (35)配巴戟天、苁蓉、枸杞子,治肝肾不足,眼目昏 暗。 (36)配桑叶、青蒿、双花、黄芩,治身热,无汗,不恶 寒。 (37)配僵蚕、夏枯草、钩藤、珍珠母,治肝热头痛头 晕,烦躁不寐。 方选和验方 简便单方:“治风热头痛:菊花、石 膏、川芎各10g。 为末。 每服45g,茶调下。” 桑菊饮(温病条辨)治太阴风温,但咳,身不甚 热,微渴者:杏仁6g,连翘4,5g,薄荷24g,桑叶 75g,菊花3g,苦桔梗6g,甘草24g,苇根6g。 水400ml,煮取200ml,日3服。 菊花散(圣济总录)治热毒风上攻,目赤头旋,眼 花面肿:菊花(焙)、排风子(焙)、甘草(炮)各30g。 上3味,捣罗为散。 夜卧时温水调下6g。 夜光丸(圣济总录)治眼目昏暗诸疾:蜀椒(去目 并闭口,炒出汗,750g捣罗取末)500g,甘菊花 (末)500g。 上2味和匀,取肥地黄7500g,切,捣研,绞取汁 3000ml,将前药末拌浸,令匀,暴稍干,入盘中,摊 暴三、四日内取干,候得所即止,勿令大燥,入炼蜜 1000g,同捣数千杵,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30丸,空心日午,熟水下。 杞菊地黄丸(医级)治肝肾不足,虚火上炎,目赤 肿痛,久视昏暗,迎风流泪,怕日羞明,头晕盗汗, 潮热足软:枸杞子、甘菊花、熟地黄、山萸肉、怀山 药、白茯苓、牡丹皮、泽泻。 炼蜜为丸。 菊睛丸(局方)治肝肾不足,眼目昏暗:甘菊花 120g,巴戟(去心)30g,苁蓉(酒浸,去皮,炒,切, 焙)60g,枸杞子90g。 上为细末,炼蜜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3050丸,温酒或盐汤下,空心食前服。 救急方:“治病后生翳:白菊花、蝉蜕等份。 为散。 每用610g,入蜜少许,水煎服。” 菊花甘草汤(外科十法)治疔:白菊花120g,甘草 12g。 水煎,顿服,渣再煎服。 扶寿精方:“治膝风:陈艾、菊花。 作护膝,久用。” 菊花散(医部全录)治头面游风:菊花30g,细 辛、附子、桂心、干姜、巴戟、人参、石楠叶、天 雄、茯苓、秦艽、山茱萸、防己、防风、白术、薯蓣 各90g,蜀椒15g。 上17味,治下筛酒。 服10g,日3次。 菊花茶调散(丹溪心法)治头风鼻塞,或偏、正头 痛:甘菊花、川芎、荆芥穗、羌活、白芷、甘草各 30g,防风23g,细辛15g,蝉壳、薄荷、白僵蚕各7 5g。 上为细末。 每服6g,茶清食后调下。 菊花散(本事方)治肝肾风毒,气上冲,眼痛:甘 菊花、牛蒡子(炒)各240g,白蒺藜(去刺)30g,甘草 45g,防风90g。 上为细末。 每服6g,熟水调下,食后临卧服。 菊花决明散(证治准绳)治目疾日久,白睛微变青 色,黑睛微白,黑白之间赤环如常,视物不明,昏如 雾露中,睛白高低不平,其色不泽,口干舌苦,眵多 羞涩:菊花、草决明、石决明、木贼、防风、羌活、 蔓荆子、炙甘草、川芎、石膏(另细研)、黄芩各15g。 上为细末。 每服6g,水煎,食后连末服。 菊花通圣散(证治准绳)治风热暴肿,两睑溃烂或 生风粟:菊花45g,滑石90g,石膏、黄芩、甘草、桔 梗、牙硝、黄连、羌活各30g,防风、川芎、当归、赤 芍药、大黄、薄荷、连翘、麻黄、白蒺藜、芒硝各 15g,荆芥、白术、栀子各75g。 上为粗末。 每服9g,加生姜3片,水煎,食后服。 散花散(证治准绳)治风热上攻头痛不止:甘菊花 (去梗)、旋覆子(去梗)、防风(去芦)、枳壳(去瓤,麸 炒)、川羌活(去芦)、蔓荆子、石膏、甘草(炙)各4 5g。 右作1服,水300ml,姜5片,煎150ml,不拘时服。 菊花散(证治准绳)治一切风,头目昏眩,面浮 肿:菊花、旋覆花、牛蒡子、羌活、独活、甘草(炙)各 等份。 右咀。 每服15g,水300ml,生姜3片,煎至150ml,食远服。 菊女煎(辨证录)治心肾阴虚,目失濡养,双目不 痛,瞳仁日加紧小,口干舌苦:女贞子30g,甘菊花 15g,麦冬15g。 水煎服。 菊花汤(圣济总录)治风邪上侵,头眩心烦,起即 欲倒,头痛眼疼,视物转动:甘菊花(去梗)、细辛(去 苗、叶)各15g,防风(去叉)、前胡(去芦头)、茯神(去 木)、白术、麻黄(去根、节)各30g,芎、杏仁(汤浸, 去皮、尖、双仁)各22g。 上9味,粗捣筛。 每服15g,以水250ml,煎至150ml,去滓,入竹沥 10ml,更煎沸。 空腹时温服,日2次,夜1次。 菊花散(局方)治肝气风毒,眼目赤肿,昏暗羞 明,隐涩难开,攀睛瘀肉,或痒或痛,渐生翳膜,及 暴赤眼痛:白蒺藜(炒,去刺)、羌活(去芦、不见火)、 木贼(去节)、蝉蜕(去头、足、翅)各90g,菊花180g。 上为细末。 每服6g,食后,临卧用茶清调下。 忌食发风,腌藏、炙煿等物。 菊花清燥汤(医宗金鉴)治石榴疽,色红焮肿,坚 硬疼痛,破翻如榴,寒热如疟:甘菊花6g,当归、生 地、白芍(酒炒)、川芎、知母、贝母(去心,研)、地骨 皮、麦冬(去心)各3g,柴胡、黄芩、升麻、犀角(镑)、 甘草(生)各15g。 上药加竹叶20片,灯心70cm,用水400ml煎至300ml, 食后温服。 (21)菊楂决明饮(中华食物疗法大全)治肝阳上亢, 肝火上炎之高血压病、冠心病:菊花3g,生山楂片、 草决明各15g。 均放入保温杯内,以沸水冲泡,盖上盖温浸半小时, 饮用,每日数次。 (22)甘菊花露(中华食物疗法大全)治早期高血压, 头晕头痛,目赤耳聋:杭白菊花500g。 先浸泡2小时,再蒸馏取液。 每服15ml,1日2次。 (23)菊膏散(中国药膳学)治风热头痛:菊花、石 膏、川芎各9g。 为末。 每服45g,茶调。 (24)安徽中草药:“治中暑:菊花10g,薄荷、甘草 各6g。 泡茶饮。” (25)安徽中草药:“治肝阳上亢,头目晕眩:菊 花、杜仲各10g,夏枯草15g。 煎服。” (26)全国中草药汇编:“治感冒风热头痛:菊花、 桑叶各12g,连翘、薄荷各6g。 水煎服。” (27)全国中草药汇编:“治高血压病、动脉硬化 症:菊花、银花各2430g。 头晕明显者,加桑叶12g;动脉硬化,血脂高者,加山 植1224g。 上药为1日量,可根据病情,酌情增减,服2周可将菊 花、银花各减至10g。 上药混匀,分4次一日服下,每次用沸滚开水冲泡10 15分钟后当茶饮,每份药冲泡2次。” (28)南京药学院中草药学:“治急性结膜炎:菊花 9g,蒺藜6g,木贼、决明子各3g。 水煎服。” (29)桑菊薄竹饮(药膳食谱集锦)治风热型感冒,发 热,头痛、目赤,喉痛,以及急性结膜炎(红眼病): 洁净的桑叶、菊花各5g,苦竹叶、白茅根各30g,薄荷 3g,放入茶壶内,用沸水冲泡温浸10分钟。 频饮。 亦可放冷后作饮料大量饮用。 (30)芩菊汤(新医学 1977;(9)治病毒性角膜炎(包 括树枝状、表层点状、圆板状、丝状等角膜炎):黄 芩、菊花、元参、双花、连翘、龙胆草、谷精草、密 蒙花、蒺藜、车前子。 水煎服。 (31)菊花消毒饮(辽宁中医杂志 1981;(3)治面疔瘟 毒:菊花15g,党参15g,当归15g,双花15g,公英 15g,地丁10g,红花10g,蛇退25g(焙),银朱1 5g(煅透),冰片15g。 用法:朱、冰研细各包,前药水煎取汁,加热黄酒 100ml冲朱、冰末,一次服下,微出汗。 禁食辛辣腥物。 若见局部红肿热痛,高热头痛,恶寒战粟,脉疾数 者,此属毒盛之实证,不宜应用。 (32)菊花明目饮(山东中医杂志 1987;(8)治视神经 炎:菊花24g,酒黄芩12g,酒生地9g,赤芍9g,知母 9g,决明子9g,元参9g,丹参6g,川芎3g,犀角粉(冲 服)06g。 水煎服。 病变初期,可加防风、金银花;若眼底视盘色红,静 脉扩张纡曲显着,可加桃仁、红花;若视盘周围有白 色分泌物,可加苡米、茯苓等;后期将愈时,可加黄 芪、当归等。 (33)骨菊钩藤汤(新中医 1986;(11)治链霉素毒性反 应:骨碎补30g,菊花、钩藤各12g为基本方,随证加 减。 原药浸泡半小时后,用文火或蒸气冲煎至500ml备用。 (34)三参菊花饮(新中医 1987;(4)治胸痹:赤丹参、 党参、参三七、白菊花。 其用量按悸、闷、痛三症状轻重,并结合苔脉及血压 分别侧重。 以悸、闷为主,重用党参、白菊花;以痛为主,重用 参三七;血压偏高,重用菊花,轻党参;痛症不着, 可去参三七。 以沸水泡服。 (35)芪菊四物汤(中医杂志 1994;(12)治妊娠高血压综 合征并皮质盲:黄芪、菊花、夏枯草各20g,焦生地、 当归、白芍、黄芩炭各12g,车前子30g,鲜白茅根 400g,大枣5枚。 3剂,每日1剂,水煎服。 (36)菊花生地饮(辽宁中医杂志 1994;(12)治眩晕:菊 花、牡蛎各30g,生地、夏枯草、枸杞子各20g,女贞 子、白蒺藜各15g,白芷、佛手各10g。 每日1剂,分2次早晚各服1次。 恶心口苦加竹茹、龙胆草各15g;胸满腹胀加香附 15g,厚朴20g;心烦加栀子10g;耳鸣目胀加蝉蜕 10g,郁金20g。 连服6剂为1个疗程。 (37)菊甘乌贼汤(实用中医药杂志 1995;(3)治牙周脓 肿:菊花、乌贼骨、生甘草各30g。 每日1剂,煎成500ml,分早、晚饭前1小时各服12。 单方应用 菊花制剂治疗冠心病的临床及实验研究(浙 江医科大学附属一院等)1973:“治冠心病:白菊花 300g。 加温水浸泡过夜,次日煎2次,每次半小时;待沉淀后 除去沉渣,再浓缩至500ml。 每日2次,每次25ml。 2月为1个疗程。” 福建中医药 1985;(1):“治寻常疣:取菊花30g,30 度白酒100ml。 将菊花放入白酒中浸3天后弃渣,浸出液可加适量开 水、白糖炖服,每天1次,连服3天为1疗程;3天后不 效,再服第2疗程,可连服5个疗程。” 食疗 菊花酒(徐嗣伯)治风眩:甘菊花暴干。 作末,以米馈中,蒸作酒服。 菊花粥(中华食物疗法大全)治高血压病,冠心 病,肝火头痛,眩晕目暗,风热目赤等症:秋季霜降 前将菊花采摘去蒂,烘干或蒸后晒干,或阴干,然后 磨粉备用。 先以粳米100g,加水如常法煮粥,待粥将成时,调入 菊花末1015g,稍煮一、二沸即可。 菊花龙井茶(中华食物疗法大全)治早期高血压, 肝火头痛,眼结膜炎:菊花10g,龙井茶3g。 白开水冲泡,每日1次。 菊花酒(大众药膳)治肝肾不足的头痛、头晕、耳 鸣目眩、手足震颤等症:将甘菊花2000g,当归500g, 枸杞子500g,生地黄1000g,放入锅中,加水煎汁,用 纱布过滤待用。 将大米3000g煮半熟沥干,和药汁混匀蒸熟,再拌适量 酒曲,装入瓦坛中,四周用棉花或稻草保暖发酵,直 发到味甜即成。 食用时,每日2次,每次2汤匙,用开水冲服。 菊花醪(药膳食谱集锦)治肝热型高血压,眩晕: 洁净的甘菊花10g,剪碎,与糯米酒酿适量,放在小锅 锅内拌匀,煮沸。 顿食,每日2次。 。 【医药家论述】: 方广本草衍义补遗:“菊花, 能补阴,须味甘者,若山野苦者勿用,大伤胃气。” 李时珍纲目:“菊花,昔人谓其能除风热,益肝 补阴。 盖不知其尤多能益金、水二脏也,补水所能制火,益 金所以平木,木平则风息,火除则热除,用治诸风头 目,其旨深微。” 缪希雍本草经疏:“菊花专制风木,故为去风之 要药。 苦可泄热,甘能益血,甘可解毒,平则兼辛,故亦散 结,苦入心、小肠,甘入脾胃,平辛走肝、胆,兼入 肺与大肠。 其主风头眩、肿痛、目欲脱、泪出、皮肤死肌、恶 风、湿痹者,诸风掉眩,皆属肝木,风药先入肝,肝 开窍于目,风为阳邪,势必走上,血虚则热,热则生 风,风火相搏故也。 腰痛去来陶陶者,乃血虚气滞之候,苦以泄滞结,甘 以益血脉,辛平以散虚热也。 其除胸中烦热者,心主血,虚则病烦,阴虚则热收于 内,故热在胸中,血益则阴生,阴生则烦止,苦辛能 泄热,故烦热并解。 安肠胃,利五脉,调四肢,利血气者,即除热,祛 风,益血,入心,入脾,入肝之验也。 生捣最治疔疮,血线疔尤为要药,疔者风火之毒也。” 贾所学药品化义:“甘菊,取白色者,其体轻, 味微苦,性气和平,至清之品。 经曰,治温以清。 凡病热退,其气尚温,以此同桑皮理头痛,除余邪。 佐黄芪治眼昏,去翳障。 助沙参疗肠红,止下血。 领石斛、扁豆,明目聪耳,调达四肢。 是以肺气虚,须用白甘菊。 如黄色者,其味苦重,清香气散,主清肺火。 凡头风眩晕,鼻寒热壅,肌肤湿痹,四肢游风,肩背 疼痛,皆繇肺气热,以此清顺肺金,且清金则肝木有 制。 又治暴赤眼肿、目痛泪出。 是以清肺热须用黄甘菊。” 陈士铎本草新编:“甘菊花,气味轻清,功亦甚 缓,必宜久服始效,不可责以近功,惟目痛骤用之, 成功甚速,余则俱于缓始能取效也。 近人多种菊,而不知滋补之方间有用之者。 又取作茶茗之需,以为明目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香格里拉员工管理
- 空间站科普知识
- 减肥营养宣教课件
- 2025版癌症初期症状分析及护理方法
- 教学一体机操作指南
- 儿童发热健康宣教
- 包装盒设计图形变变变
- 天路教案设计
- 食品营养与健康认识脂类
- 急性创伤救治流程
- DB34-T 4800-2024 退化天然林生态修复技术规程
- 《人工智能导论》(第2版)高职全套教学课件
- 冰箱贴制作工艺
- 精神分析人格and人际交往课件
- 调查荷花牌米花糖的品牌建设现状
- 培训班授课教师课时费用领取表
- GB/T 3477-2023船用风雨密单扇钢质门
- 员工登记表入职登记表
- 2009-2022历年四川省定向招录乡镇机关公务员《公共基础知识》真题有答案详解2023上岸甄选资料
- 作业现场安全生产确认制度
- 有限空间作业安全知识考试试卷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