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现代本草文库:牡蛎_第1页
中医药现代本草文库:牡蛎_第2页
中医药现代本草文库:牡蛎_第3页
中医药现代本草文库:牡蛎_第4页
中医药现代本草文库:牡蛎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医药现代本草系列文库 牡蛎牡蛎 中医药是中华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 在人类医学中有重要地位。 本文提供 “牡蛎” 的现代视点解读,以供大家了解。 牡蛎牡蛎 【名称出处】:本经 【概况】: 异名 蛎蛤(本经),古贲(杨孚异物 志),左顾牡蛎(补缺肘后方),牡蛤(别录), 蛎房,蚝莆(本草图经),蚝壳(浙江中药手 册),海蛎子壳、海蛎子皮(山东中药),左壳 (中药志)。 基源 为牡蛎科牡蛎属动物近江牡蛎,长牡蛎,大连湾 牡蛎等的贝壳。 原动物 近江牡蛎Ostrea rivularis Gould。 长牡蛎Ostrea gigas Thunb。 大连湾牡蛎Ostrea taliaenwhanensis Cross 形态 近江牡蛎 贝壳2片,坚厚,呈圆形,卵圆形或三角形。 左壳附着,较大而厚。 右壳略扁平,较左壳小,表面环生极薄而平直的黄褐 色或紫褐色鳞片;12年的个体,鳞片平,薄,脆, 有时呈游离状;2至数年的个体,鳞片平坦,有时在后 缘起伏成弱小的小波状;生长多年的个体,鳞片层层 相迭,坚厚如石。 壳面有灰、青、紫、棕等色彩,内面白色,边缘为灰 紫色。 韧带紫黑色,闭壳肌痕甚大,淡黄色,大多为卵圆形 或肾脏形,位于中部背侧。 足退化无足丝。 长牡蛎 贝壳大型,坚厚,呈长条形,背腹几乎平行, 一般壳长比壳高大3倍,左壳附着。 右壳较平如盖,鳞片环生,呈波纹状,排列稀疏,层 次甚少。 壳面淡紫色,灰白色或黄褐色。 壳内面瓷白色。 闭壳肌痕马蹄形,棕黄色,位于壳的后部背侧。 左壳凹下,鳞片较右壳粗大。 肉质部软,鳃成直条状,不弯至背后面。 大连湾牡蛎 贝壳大型,中等厚前后延长,壳顶至后 部渐扩张近似三角形。 左壳附着。 右壳壳表鳞片起伏成水波状,不如近江牡蛎平伏,放 射肋不明显。 壳面淡黄色;壳内面白色。 闭壳肌痕白色或紫色,位于背后方。 肉质部延长形,鳃自前方延伸至后方中央,弯曲度 小。 生境与分布 生活于江河流入海处。 附着生活,多见于海边岩石上,也有群集于海底的。 以细小的浮游生物为食。 广泛分布于中国沿海各地,主产江苏、福建、广东, 浙江、河北、辽宁及山东等沿海一带。 。 【生药】: 养殖 近江牡蛎是优良的贝类养殖种,在中 国广东珠江口一带养殖的最多。 养殖方法是在牡蛎的繁殖季节,幼虫变态附着之前将 石块或其它附着基投入海底,并在退潮时整理成行, 这样牡蛎的幼虫即可在附着基上附着生长 幼虫附着以 后,还要经常管理,如上提石块等,以防沉没在泥中 将牡蛎憋死。 一般3年养成。 有的还根据采苗,养成等不同特点,在采苗以后将附 着有牡蛎苗的石块移到适于牡蛎生长的海区养成。 在收获前,再将长成的牡蛎移到肥水区养一阶段,叫 做育肥。 采集 全年采收,拾取后,除去肉供食用,将贝壳洗 净,晒干。 鉴别 性状 长牡蛎 呈长片状,背腹缘几乎平行,长10 50cm,宽415cm。 右壳鳞片坚厚,层状或层纹状排列,壳外面平坦或具 数个凹陷,淡紫色,灰白色或黄褐色,内面瓷白色, 壳顶二侧无小齿。 左壳凹下很深,鳞片较右壳粗大,壳项附着面小。 质硬,断面层状,洁白。 无臭,味微咸。 近江牡蛎 呈圆形,卵圆形或三角形等。 右壳较小,壳外面稍不平,有灰、紫、棕、黄等色, 环生同心鳞片,幼体者鳞片薄而脆,多年生长后鳞片 层层相叠,内面白色,边缘有时淡紫色。 左壳较右壳坚硬,厚大。 大连湾牡蛎 呈类三角形,背腹缘呈“八”字形。 右壳外面淡黄色,具疏松的同心鳞片,鳞片起伏成波 浪状,内面白色。 左壳同心鳞片坚厚,自壳顶部放射肋数个,明显,内 面凹下呈盒状,铰合面小。 均以质坚,内面光洁色白者为佳。 理化 取粉末置紫外光灯下观察,大连湾牡蛎显浅灰色 荧光,近江牡蛎显紫灰色荧光。 加工炮制 生牡蛎洗净,晒干,碾碎用。 煅牡蛎 将炉上置一铁篦子,再将牡蛎密排其上,上覆 铁锅,留小缝,煅约2小时,至灰白色,取下放凉,碾 碎即成。 。 【化学】: 贝壳含碳酸钙80%95%,并含有磷酸 钙,硫酸钙,氧化铁及Al,Mg,Si等。 大连湾牡蛎的贝壳含碳酸钙90%以上,有机质约1 72%尚含少量Mg、Fe、硅酸盐、硫酸盐、磷酸盐和 氯化物。 煅烧后碳酸盐分解,产生氧化钙等,有机质则被破 坏。 参考文献 中药大辞典上册上海人民出版社, 1977:1124 。 【药性】: 性味 咸、涩,微寒。 本经:“咸,平。” 别录:“微寒。” 本草正:“微咸、微涩,平。” 归经 入肝、肾经。 汤液本草:“入足少阴经。” 本草经疏:“入足少阴、厥阴、少阳经。” 功效 敛阴,潜阳,止汗,涩精,化痰,软坚。 主治 惊痫,眩晕,自汗,盗汗,胃酸过多,遗精,淋 浊,崩漏,带下,瘰疠,瘿瘤。 本经:“主伤寒寒热,温疟洒洒,惊恚怒气,除 拘缓鼠瘘,女子带下赤白。 久服强骨节。” 别录:“除留热在关节荣卫,虚热去来不定,烦 满;止汗,心痛气结,止渴,除老血,涩大小肠,止 大小便,疗泄精,喉痹,咳嗽,心胁下痞热。” 药性论:“主治女子崩中,止盗汗,除风热,止 痛。 治温疟。 又和杜仲服止盗汗。 病人虚而多热,加用地黄,小草。” 本草拾遗:“捣为粉,粉身,主大人小儿盗汗; 和麻黄根、蛇床子、干姜为粉,去阴汗。” 海药本草:“主男子遗精,虚劳乏损,补肾正 气,止盗汗,去烦热,治伤寒热痰,能补养安神,治 孩子惊痫。” 珍珠囊:“软痞积。 又治带下,温疟,疮肿,为软坚收涩之剂。” 纲目:“化痰软坚。 清热除湿,止心脾气痛,痢下,赤白浊,消疝瘕积 块,瘿疾结核。” 医学衷中参西录:“止呃逆。” 现代实用中药:“为制酸剂,有和胃镇痛作用, 治胃酸过多,身体虚弱,盗汗及心悸动惕,肉瞤等。 对于怀孕妇及小儿钙质缺乏与肺结核等有效。”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30g,先煎;或入丸、 散。 外用:研末干撒、调敷或作扑粉。 使用注意 本草经集注:“贝母为之使;得甘草、 牛膝、远志、蛇床良。 恶麻黄、茱萸、辛夷。” 本草经疏:“凡病虚而多热者宜用,虚而有寒者 忌之,肾虚无火,精寒自出者非宜。” 。 【临床应用】: 配伍应用 配苍术,治小儿钙质缺乏 的佝偻病。 配山茱萸,治自汗,盗汗,遗精,滑精,女子带下 等症。 配生葛根,治阴虚阳亢,头晕目眩,心悸怔忡,烦 闷失眠,舌质暗而少津。 配鳖甲,治阴虚阳亢之头目眩晕,烦躁不安,心悸 失眠;热病伤阴,肝风动之四肢抽搐;妇女崩中漏 下。 配龟板,治阴虚阳亢之头晕,耳鸣,腰膝酸软,潮 热盗汗及血热之崩漏,骨蒸劳热。 配茜草,治崩漏,赤白带下。 煅牡蛎(研末),配煅鸡蛋壳(或煅石决明,研末),治 胃和十二指肠溃疡病。 配浙贝、玄参,治瘰疬,瘿瘤。 配龟板、鳖甲,治热病伤阴,肝风内动,四肢抽搐 等症。 配阿胶、续断、当归、治营血不足,冲任不固,崩 漏带下等症。 配柴胡、青皮、夏枯草,治慢性肝炎,肝大作痛者 配麻黄根、浮小麦、黄芪,治肺结核盗汗,体弱白 汗。 配沙苑蒺藜、莲须、芡实,治遗精,滑精。 配丹参、泽兰、鳖甲,治肝脾肿大。 配煅龙骨、乌贼骨、山药,治崩漏带下。 配生龟板、生赭石、怀牛膝、生白芍,治阴虚肝 旺,头昏头痛,耳鸣眼花。 配龙骨、石决明、牛膝、钩藤,治肝阴不足,肝阳 上亢而致的心烦,易怒,头晕,目赤,头部似有热气 上冲,失眠,心悸,多见于高血压病者。 配龙骨、芡实、莲须、金樱子,治遗精,崩漏,白 带等症。 配元参、生地、花粉、白芍、石斛,治阴虚所致的 夜间口渴,虚热烦躁等症。 配玄参、海藻、夏枯草,治瘰疬,瘿瘤。 (21)配龙骨、酸枣仁、远志,治阴虚肝旺烦躁,心悸失 眠,头晕,目眩,耳鸣等症。 方选和验方 牡蛎丸(太平圣惠方)治妇人血海虚 损,月水不断:牡蛎粉30g,阿胶225g(捣碎,炒令 黄燥),当归(锉,微炒)、川芎、续断、鹿茸(去毛,涂 酥,炙令微黄)、干姜(炮裂,锉)各225g,代赭、赤 石脂各30g,甘草75g(炙微赤,锉)。 上药捣罗为末,炼蜜和丸,如梧桐子大。 空腹时,以温酒送下30丸。 牡蛎丸(圣济总录)治小便不禁:牡蛎90g(白者, 盛瓷盒子内,再用盐末30g盖头铺底,以炭火烧半日, 取出,研如粉),赤石脂90g(捣碎,醋拌匀湿,于生铁 铫子内慢火炒令干,研如粉)。 上2味,再同研匀,酒煮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15丸,空腹时用盐汤送下。 牡蛎丸(仁斋直指方)治精气不禁,白浊梦遗:牡 蛎粉30g,圆白半夏30g(汤洗10次,每个作2片,以木 猪苓去皮60g为粗末,同半夏慢火炒黄,放地出火毒一 宿),半夏末,用木猪苓末煅过,与牡蛎粉同研细末, 以山药糊为丸,如梧桐子大,留木猪苓养药,瓷器密 收。 每服30丸,用茯苓煎汤送下。 栝楼牡蛎散(金匮要略)治百合病,渴不瘥者:栝 楼根、牡蛎(熬),等份。 为细末,饮6g,日3服。 牡蛎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治体虚自汗夜卧尤 甚,心悸惊惕,短气烦倦:牡蛎、黄芪、麻黄根各 30g。 上为粗末,每用9g,浮小麦15g同煎,去渣,每日2次 温服。 牡蛎散(千金方)治卧即盗汗,风虚头痛:牡蛎、 白术、防风各90g。 治下筛,酒服6g,日2次。 牡蛎汤(外台秘要)治疟多寒者,名曰牝疟:牡 蛎、麻黄、甘草各6g,蜀漆(亦可用常山代之)10g。 水煎,疟疾未发前,顿服或分2次服。 疔毒复生汤(外科正宗)治疔毒走黄,头面发肿, 毒气内攻,烦闷欲死:牡蛎、山栀、银花、木通、连 翘、牛蒡子、乳香、没药、角刺、花粉、大黄、地骨 皮各24g水酒煎,便秘者加朴硝。 牡蛎大黄汤(活幼心书)治小儿湿热下注,阴茎肤 囊浮肿作痛:牡蛎(用熟黄泥包裹夹,火煅透,出地上 冷却),大黄(纸裹,水浸透,炮,冷却)各60g。 上药锉研为末。 每服3g,用无灰温酒空腹时调服,不能饮酒者;用温 汤调,入酒少许同服。 牡蛎黄芪桂枝汤(医学启蒙)治自汗,盗汗:牡蛎 3g,黄芪6g,桂枝、白术、甘草各15g,麻黄根、浮 麦各3g。 水煎服。 牡蛎泽泻散(伤寒论)治大病愈后,水气停聚,腰 以下浮肿,小便不利,脉沉实有力者:牡蛎(熬)、泽 泻、蜀漆(暖水洗去腥)、葶苈子(熬)、商陆根(熬)、海 藻(洗去咸)、栝楼根各等份。 上7味,分别捣碎,下筛为散,更于臼中研之。 白饮和服1g,日服3次。 小便利,止后服。 (肾虚者忌服) 牡蛎散(太平圣惠方)治虚劳盗汗: 牡蛎粉30g,麻黄根、杜仲(去粗皮,微炙,锉)、白茯 苓、败蒲扇灰各30g,黄芪60g(锉)。 上药捣筛为散。 每服12g,以水300ml,煎至180ml,去滓温服,不计时 候。 牡蛎散(普济方)治阴囊两旁生疮,阴湿水出,奇 痒难忍;或两腋,手足心湿汗:牡蛎粉60g,黄丹 (炒)60g,枯白矾120g。 上为细末。 遇夜睡时,手捏药于痒处痛擦之,不一时又擦之。 34次后顿减。 次夜再擦,虽大减又擦。 后日自然平复。 如腋汗者顿擦即可,脚汗先擦大减,又擦后装药于 靴,或鞋底上,脚板上涂药,或缠脚裹之亦可。 牡蛎散(郑氏家传女科万金方)治产后月余,恶露 不绝,气血两亏者:牡蛎、川芎、茯苓、龙骨、续 断、甘草、当归、艾叶、人参、地榆、五味子、加生 姜、大枣、水煎服。 傅滋医学集成:“治小便淋閟,服血药不效者: 牡蛎、黄柏(炒),等份。 为末,每服3g,小茴香汤下取效。” 乾坤生意:“治小便数多:牡蛎150g(烧灰),童 便600ml。 煎至400ml,分3服。” 备急千金要方:“治遗尿小便涩:牡蛎、鹿茸各 6g,阿胶3g。 水煎,每日1剂,分2次服。” 千金方:“治崩中漏下赤白不止,气虚竭:牡 蛎、鳖甲各90g。 上2味,治筛下,酒服6g,日3次。” 补缺肘后方:“治大病瘥后,小劳便鼻衄:左牡 蛎10份,石膏5份。 捣末,酒服6g,日服34次。 亦可蜜丸如梧桐子大服之。” 经验方:“治一切瘰疬:牡蛎(煅)120g,玄参 90g。 捣罗为末,以面糊丸如梧桐子大,早、晚食后,临卧 各服30丸,酒下。 又:脉因证治牡蛎粉15g,和鸡胆汁为膏贴之。” (21)山东中草药手册:“治胃酸过多:牡蛎、海螵 蛸各15g,浙贝母12g。 共研细末,每服9g,日服3次。” (22)山东中草药手册:“治眩晕:牡蛎、龙骨各 18g,枸杞子、何首乌各12g,菊花9g,水煎服。” (23)全国中草药汇编:“治颈淋巴结结核:生牡 蛎、浙贝母、玄参各60g,共研细粉。 炼蜜为丸,每丸重9g,每服1丸,每日2次。” (24)秘精汤(新中医 1977;(6)治梦遗、滑精,早泄: 生牡蛎30g,生龙骨30g,生芡实30g,生莲子30g,知 母18g,麦冬18g,五味子9g。 水煎2次,每次约50分钟,将2次药汁混合后,分早、 中、晚3次温服。 (25)遗溺汤(新中医 1983;(12)治小儿遗尿:菟丝子、 鸡内金、牡蛎各6g,新鲜鸡肠(洗净)30g,五味子、熟 附片各3g,黄芪10g,党参9g。 每日1剂,分3次服(饭前)。 睡前勿吃流汁食物,并排空小便。 (26)消瘰丸加味(福建中医 1983;(2)治甲状腺机能亢 进:牡蛎30g,黑玄参12g,大贝母10g,代赭石、夏枯 草各18g,毛柴胡、生甘草各3g。 水煎服。 加减:加心肝血虚、加酸枣仁、合欢皮等;肝肾阴虚 加细生地、女贞子等;气虚加党参或太子参;心火旺 加川黄连,莲子心,青连翘等;气机不畅加金铃子, 玫瑰花,绿萼梅;络脉瘀阻加丝瓜络,紫丹参,桃仁 等。 (27)理血汤加味(中医杂志 1983;(8)治血精:生牡 蛎、生龙骨、藕片、旱莲草各15g,海螵蛸、茜草、阿 胶各10g,山药30g,白头翁、生白芍各12g。 水煎服,每日1剂。 (28)加味安冲汤(北京中医杂志 1983;(3)治功能性子 宫出血(妇女经水过多,过期不止或不时漏下):生牡 蛎、生龙骨、黄芪、白术、白芍、生地、川续断、海 螵蛸、茜草、陈棕炭、阿胶、三七、血余炭。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29)北京中医杂志 1983;(2):“治甲亢:生牡蛎、海 藻、昆布、蒺藜、杭芍、生地、元参、枸杞、茺蔚子 各等份,为末,蜜丸。 每丸重10g每日23丸。 甲状腺肿大长期不消者,加土茯苓;心动过速久不愈 者,加苦参。” (30)灵香牡蛎散(四川中医 1986;(2)治胃、十二指肠 溃疡:煅牡蛎60g,炒香附60g,炒灵脂30g。 共为细末,早、晚各服5g。 每帖间隔5天,2个月为1疗程。 (31)海蛸牡蛎散(四川中医 1987;(1)治溃疡病:海螵 蛸、煅牡蛎各30g,茯苓15g,黄柏、白术、玄胡、川 楝子各10g,黄连、木香、甘草各6g。 水煎,每日1剂,早、晚分服。 (32)月华消瘰汤(新中医 1987;(2)治肺结核:牡蛎 30g,夏枯草、浙贝母、玄参、白及、天冬、北沙参各 15g,百部10g,甘草6g。 加减:吐血加生地、阿胶(烊)、淮山药各15g,田三七 6g;潮热盗汗,加青蒿、地骨皮各15g;血瘀,加当 归、丹参各20g,赤芍15g;阴虚加百部30g,麦冬、淮 山药各15g;纳呆,加鸡内金10g。 水煎服。 (33)旱莲牡蛎汤(河北中医 1987;(4)治功能性子宫出 血:旱莲草30g,牡蛎20g,阿胶15g,大黄炭15g,卷 柏炭12g,川芎6g,甘草6g。 水煎服。 (34)牡蛎清热除湿汤(湖北中医杂志 1988;(2)治热 痹:牡蛎40g,赤芍、生地各30g,地龙、山药、木通 各15g,黄柏,苍术、乌梢蛇、甲珠、乳没、扁豆各 10g,香附8g,灵仙6g。 每日1剂,水煎分3次服。 加减法:体虚加黄芪、当归;热重加蒲公英、生石 膏;风重加防风、秦艽;湿重加防己、苡米;关节变 形僵硬加全虫、蜈蚣;病位在上肢加川芎、桑枝,病 位在下肢加牛膝、木瓜。 (35)石决牡蛎汤(新中医 1988;(10)治肝阳上亢之高血 压:石决明(先煎)、生牡蛎(先煎)各30g,白芍、牛 膝、钩藤(后下)各15g,莲子心6g,莲须10g。 (36)新中医 1989;(1):“治震颤:龙骨、牡蛎各30g(先 煎),地龙干、丹参、白芍、生地、首乌各15g,僵蚕 10g,全蝎5g,蜈蚣2条。 水煎服。” (37)加味牡蛎泽泻汤(成都中医学院学报 1990;(1)治 外感后失音:牡蛎30g,泽泻15g,海藻15g,青果、花 粉各30g,玄参20g,桔梗15g,甘草5g。 水煎服,1日1剂,10日为1疗程。 连服3个疗程。 加减法:发热者,加银花、黄芩;口干欲饮者,加知 母、麦冬;咳嗽痰多者,加茯苓、贝母;大便秘结 者,加生大黄。 若中气虚弱者,合补中益气丸;肺肾阴虚者,合六味 地黄丸。 (38)牡蛎百合清心汤(四川中医 1991;(7)治病毒性心 肌炎后遗症一频发室早:牡蛎、太子参、淮小麦、百 合、蒲公英各30g,黄芩、藏青果、麦冬各10g,地丁 草、丹参各20g,五味子、甘草各6g,大枣7枚。 煎服,日1剂。 气虚者,加黄芪、党参;气阴不足甚者,加生地黄或 西洋参;血瘀者,加赤芍、川芎;夹痰湿者,去麦 冬、太子参,加陈皮、半夏、茯苓、或用苍木、厚 朴。 2周为1疗程,连续4个疗程。 (39)豁痰定狂汤(明通医药 1991;(6)治狂妄打骂,不 避亲疏,精神分裂症之属实症者:生龙齿、生牡蛎、 生石决明、珍珠母、礞石各30g,矾郁金、清半夏、广 皮各10g,龙胆草、天竺黄、石菖蒲、旋覆花、黄芩、 大黄各9g,代赭石1030g,沉香5g。 另用甘遂15g,朱砂15g,2味研细,随汤药一次服 下。 上方水煎2次,兑匀约300ml,分2次服用,早上空腹时 送甘遂,朱砂,以服后上吐痰,下便粘液为度。 加减:如不吐泻,甘遂可酌加量。 如病情不剧者,亦可不用甘遂,仅服汤剂加朱砂,服 后便泄即愈。 如不泄,大黄加量。 (40)二石龙牡汤(陕西中医 1992;(1)治顽固性呃逆: 磁石、代赭石、生龙骨、生牡蛎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