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考化学第一轮复习 阶段知能检测(六) 新课标(广东专用)_第1页
2020高考化学第一轮复习 阶段知能检测(六) 新课标(广东专用)_第2页
2020高考化学第一轮复习 阶段知能检测(六) 新课标(广东专用)_第3页
2020高考化学第一轮复习 阶段知能检测(六) 新课标(广东专用)_第4页
2020高考化学第一轮复习 阶段知能检测(六) 新课标(广东专用)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阶段知能检测(六)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0小题,每小题5分,共计50分)1下列关于能源和作为能源使用的物质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太阳能电池利用太阳能的方式是光电转换B生物质能本质上是太阳能C寻找高效催化剂,使水分解出产物氢气,同时释放能量D利用太阳能、风能和氢能等能源替代化石能源可以改善空气质量【解析】C项水分解吸收能量。【答案】C2下列说法或表示方法正确的是()A反应物的总能量低于生成物的总能量时,一定不能发生反应B已知反应H2S(g)aO2(g)=xbH2O(l)H,若H表示H2S的燃烧热,则x为SO2(g)C已知:2SO2(g)O2(g)2SO3(g) H98.3 kJ/mol将1 mol SO2和0.5 mol O2置于一密闭容器中充分反应,放出49.15 kJ的热量D由石墨比金刚石稳定可知:C(金刚石,s)=C(石墨,s)H0【解析】A项中反应能否发生,不取决于吸热或放热;C项中1 mol SO2和0.5 mol O2在密闭容器中不能完全反应,则放出的热量小于49.15 kJ;D项中因石墨比金刚石稳定,故H0,错误。【答案】B3断开1 mol AB(g)分子中的化学键,使其分别生成气态A原子和气态B原子所吸收的能量称为AB键的键能。已知HH键能为436 kJ/mol,HN键能为391 kJ/mol,根据化学方程式:N2(g)3H2(g)=2NH3(g)H92.4 kJ/mol,则NN的键能是()A431 kJ/molB945.6 kJ/molC649 kJ/mol D869 kJ/mol【解析】由题意知,3436 kJ/molE(NN)6391 kJ/mol92.4 kJ/mol,E(NN)945.6 kJ/mol。【答案】B4(2020陕西渭南调研)已知H2(g)O2(g)=H2O(g)H241.8 kJmol1。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H2的燃烧热为241.8 kJmol1B2H2(g)O2(g)=2H2O(g)H483.6 kJmol1C1 mol H2完全燃烧生成液态水放出的热量大于241.8 kJD断裂1 mol H2O的化学键吸收的总能量大于断裂1 mol H2和0.5 mol O2的化学键所吸收的总能量【解析】H2的燃烧热指1 mol H2完全燃烧生成液态水放出的热量,A错误;由于液态水生成气态水需要吸收热量,所以生成液态水的反应放出的热量多,C正确;H2燃烧放热,说明断裂1 mol H2和0.5 mol O2的化学键所吸收的总能量小于形成1 mol H2O的化学键释放的总能量,而形成1 mol H2O的化学键释放的总能量等于断裂1 mol H2O的化学键吸收的总能量,D正确。【答案】A5(2020湖南三十二校联考)下列有关热化学方程式及其叙述正确的是()A氢气的燃烧热为285.8 kJ/mol,则水电解的热化学方程式为:2H2O(l)=2H2(g)O2(g)H285.8 kJ/molB1 mol甲烷完全燃烧生成CO2和H2O(l)时放出890 kJ热量,它的热化学方程式为:1/2CH4(g)O2(g)=1/2CO2(g)H2O(l)H445 kJ/molC已知2C(s)O2(g)=2CO(g)H221 kJ/mol,则C的燃烧热为110.5 kJ/molDHF与NaOH溶液反应:H(aq)OH(aq)=H2O(l)H57.3 kJ/mol【解析】燃烧热的概念是:在101 kPa时,1 mol纯物质完全燃烧生成稳定的氧化物时所放出的热量,而这里水电解的热化学方程式中生成2 mol H2,则H571.6 kJ/mol,A选项错;热化学方程式中热量值要与方程式中反应物的物质的量成比例,这里1 mol甲烷完全燃烧放出890 kJ热量, mol CH4完全燃烧放出445 kJ的热量,B选项正确;C选项中碳燃烧生成CO,不是稳定的氧化物,应该为CO2,C选项错;由于HF是弱酸,H57.3 kJ/mol,D选项错。【答案】B6(双选)(2020珠海北大附中检测)对于反应N2(g)3H2(g)2NH3(g);H92.4 kJmol1在恒温恒压的条件下,三个容器中分别充入的气体的物质的量和反应放出的热量(Q)如下表所示容器N2(mol)H2(mol)Ne(mol)Q甲130Q1乙260Q2丙261Q3根据以上数据,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Q192.4 kJ BQ2Q3Q1CQ2Q3Q1 DQ1Q2【解析】该反应为可逆反应,1 mol N2与3 mol H2不可能生成2 mol NH3。【答案】CD7下列关于反应能量的说法正确的是()AZn(s)CuSO4(aq)=ZnSO4(aq)Cu(s);H216 kJmol1,反应物总能量E2C10 kPa时,2H2(g)O2(g)=2H2O(l)H571.6 kJmol1,H2的燃烧热为571.6 kJmol1DH(aq)OH(aq)=H2O(l)H57.3 kJmol1,含1 mol NaOH的氢氧化钠溶液与含0.5 mol H2SO4的浓硫酸混合后放出57.3 kJ的热量【解析】A项,放热反应,生成物的总能量反应物总能量;C项,氢气的燃烧热是指1 mol氢气完全燃烧生成稳定的氧化物(液态水)所放出的热量,题中是2 mol氢气燃烧放出的热量,故不正确;D项,中和热是指稀酸与稀碱反应的放热,浓硫酸稀释本身就可以放出大量的热量,故不正确。【答案】B8下列各组变化中,前者小于后者的是()CH4(g)2O2(g)=CO2(g)2H2O(l)H1;CH4(g)2O2(g)=CO2(g)2H2O(g)H22H2(g)O2(g)=2H2O(l)H1;H2(g)O2(g)=H2O(l)H2t 时,在一定条件下,将1 mol SO2和1 mol O2分别置于恒容和恒压的两个密闭容器中,达到平衡状态时反应放出的热量CaCO3(s)=CaO(s)CO2(g)H1;CaO(s)H2O(l)=Ca(OH)2(s)H2A BC D【解析】因为H2O(g)=H2O(l),放出热量,则H1H2。H12H20,所以H10;CaO与水反应是放热反应,H2H2。【答案】A9(双选)下列说法或表示正确的是()A等物质的量的硫蒸气和硫固体分别完全燃烧,后者放出热量少B由单质A转化为单质B是一个吸热过程,由此可知单质B比单质A稳定C稀溶液中:H(aq)OH(aq)=H2O(l)H57.3 kJ/mol,若将含0.5 mol H2SO4的浓硫酸与含1 mol NaOH的溶液混合,放出的热量大于57.3 kJD在101 kPa时,H2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为2H2(g)O2(g)=2H2O(l)H571.6 kJ/mol,则H2在101 kPa时的燃烧热为571.6 kJ/mol【解析】A项,S(s)变为S(g)要吸热;B项,单质(物质)本身能量越低越稳定;C项,浓H2SO4溶于水要放热;D项,1 mol H2完全燃烧生成液态水放出的热才是燃烧热。【答案】AC10甲醇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中将甲醇蒸气转化为氢气的两种反应原理是:CH3OH(g)H2O(g)=CO2(g)3H2(g)H149.0 kJmol1CH3OH(g)1/2O2(g)=CO2(g)2H2(g)H2192.9 kJmol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CH3OH的燃烧热H192.9 kJmol1B中的能量变化如图所示,则H2E1E3CH2燃烧能放出大量的热,故CH3OH转变成H2的过程必须吸收热量D根据推知:在25 ,101 kPa时,1 mol CH3OH(g)完全燃烧生成CO2和H2O放出的热量应大于192.9 kJ【解析】反应生成H2而不是液态水,故A、C均不正确;反应的HE2E1,B项不正确;因H2燃烧仍放出热量,D项正确。【答案】D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4个小题,共50分)11(10分)硫转化为硫的反应过程和能量关系如下图所示:试回答下列问题:(1)硫转化为硫是_ (填“吸热”或“放热”)反应。(2)在反应体系中加入催化剂,反应速率增大,a和b的变化:a_ ,b_ (填“增大”、“减小”或“不变”)。(3)已知S(s,)O2(g)=SO2(g)H296.8 kJmol1,试写出能表示S(s,)燃烧热的热化学方程式:_ 。(上述不足的数据均可以用a和b表示)【解析】本题考查了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及反应热的影响因素与计算。(1)由图示可知:硫的能量小于硫,故为吸热反应。(2)加入催化剂,降低活化能,故a减小,但焓变只与始态、终态有关,故b不变。(3)由:S(s,)=S(s,)Hb kJ/molS(s,)O2(g)=SO2(g)H296.8 kJmol1根据盖斯定律:得:S(s,)O2(g)=SO2(g);H(296.8b) kJmol1【答案】(1)吸热(2)减小不变(3)S(s,)O2(g)=SO2(g)H(296.8b) kJmol112(13分)(2020驻马店高三期末)通常情况下空气中CO2的体积分数为0.030%,当空气中CO2的体积分数超过0.050%时,会引起明显的温室效应。为减小和消除CO2对环境的影响,一方面世界各国都在限制其排放量,另一方面科学家加强了对CO2创新利用的研究。(1)目前,用超临界CO2(其状态介于气态和液态之间)代替氟利昂作制冷剂已成为一种趋势,这一做法对环境的积极意义在于_。(2)利用二氧化碳制造全降解塑料,可以缓解温室效应。已知过氧键(OO)不稳定,请写出环氧乙烷与CO2通过加聚制造全降解塑料的化学方程式(已知CO2中一个碳氧双键可以断为单键):_。(3)最近有科学家提出“绿色自由”构想:把空气吹入碳酸钾溶液,然后再把CO2从溶液中提取出来,经化学反应后使之变为可再生燃料甲醇。“绿色自由”构想技术流程如下:分解池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在合成塔中,若有4.4 kg CO2与足量H2恰好完全反应,可放出4 947 kJ的热量,试写出合成塔中发生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_。【解析】(1)氟利昂是一种卤代烃,排放到大气中会破坏臭氧层,目前用CO2代替氟利昂作制冷剂可以保护臭氧层,防止其被破坏。(2)由题意知:化学方程式为: (3)由图知,空气中的CO2与K2CO3反应,生成KHCO3,然后在分解池中分解生成的CO2在合成塔中与H2反应生成甲醇。化学方程式为2KHCO3K2CO3H2OCO2合成塔中:CO23H2CH3OHH2O n(CO2)100 mol,放出热量为4 947 kJ,则1 mol CO2反应时放出热量为49.47 kJ,所以热化学方程式为:CO2(g)3H2(g)CH3OH(g)H2O(g)H49.47 kJmol1。【答案】(1)保护臭氧层 (3)2KHCO3K2CO3H2OCO2CO2(g)3H2(g)CH3OH(g)H2O(g)H49.47 kJmol113(14分)()已知:H2(g)=H2(l)H0.92 kJmol1 O2(g)=O2(l)H6.84 kJmol1 H2O(l)=H2O(g)H44.0 kJmol1 H2(g)O2(g)=H2O(l)H285.8 kJmol1 (1)请写出H2(g)与O2(l)生成H2O(g)的热化学方程式_,氢气的燃烧热H_。(2)同量的O2(g)的能量比O2(l)的能量_(填“高”或“低”)。()发射飞船的火箭推进器中盛有强还原剂液态肼(N2H4)和强氧化剂液态双氧水。当它们混合反应时,即产生大量氮气和水蒸气,并放出大量热。已知0.4 mol液态肼与足量的液态双氧水反应,生成氮气和水蒸气,放出356.652 kJ的热量。(1)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_。(2)16 g液态肼与液态双氧水反应生成液态水时放出的热量是_kJ。(3)此反应用于火箭推进,除释放大量热和快速产生大量气体外,还有一个很大的优点是_。【解析】()(1)可得H2(g)O2(l)=H2O(g)H238.38 kJ/mol(2)O2(g)=O2(l)为放热反应,故O2(g)能量高。()首先写出反应方程式:N2H42H2O2=N24H2O,1 mol液态肼产生的热量为356.652 kJ/0.4891.63 kJ。(1)N2H4(l)2H2O2(l)=N2(g)4H2O(g)H891.63 kJmol1(2)由于H2O(g)=H2O(l)H44 kJmol1,故N2H4(l)2H2O2(l)=N2(g)4H2O(l)H891.63 kJmol14(44)kJmol11 067.63 kJmol1【答案】()(1)H2(g)O2(l)=H2O(g)H238.38 kJ/mol285.8 kJ/mol(2)高()(1)N2H4(l)2H2O2(l)=N2(g)4H2O(g)H891.63 kJmol1(2)533.815(3)产物不会污染环境14(13分)某化学小组对生石灰与水反应是显著放热反应进行了实验探究,在除了用手触摸试管壁感觉发热外,还设计了下列几个可行性方案。甲方案:将温度计与盛放有生石灰的小试管用橡皮筋捆绑在一起,放入有水的小烧杯中,用胶头滴管向小试管中缓缓滴入水,看到的现象是_,_,说明反应放热。(下列装置中支撑及捆绑等仪器已略去)乙方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