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诗三首(4)_第1页
杜甫诗三首(4)_第2页
杜甫诗三首(4)_第3页
杜甫诗三首(4)_第4页
杜甫诗三首(4)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民间疾苦,笔底波澜;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满眼河山,大地早非唐李有;一腔君国,草堂犹是杜陵春。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杜甫(公元),字子美,诗中自称少陵野老,后人称他杜少陵。他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篇象一面镜子,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社会由盛而衰的真实历史面貌。他的诗歌被公认为“诗史”,他本人也被看做一带代宗师,被尊称为“诗圣”。,杜甫的创作历程,(一)读书和出游时期(二)长安十年时期(三)战乱流离时期(四)漂泊西南时期,这首诗是杜甫早期的作品。当时年轻的诗人离开了长安,到兖州去省亲其父杜闲当时任兖(yn)州司马。此后大约三四年内,他一直在山东、河北一带漫游,结交了不少朋友,这首诗就是这期间写的。,望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岱宗夫如何?乍一望见泰山时,那种欣喜惊讶仰慕的情形。齐鲁青未了。别出心裁的写出自己的欣赏体验。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远望,近望,望岳,泰山的神奇秀丽、巍峨高大,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凝望,诗人感受,这不止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赏析:,从这两句富有启发性和象征意义的诗中,可以看到诗人杜甫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这就是为什么这两句诗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传诵,而至今仍能引起我们强烈共鸣的原因。,诗歌主题:热情地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也透露了诗人早年的远大抱负,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篇。,天宝十四载(755)十一月,诗人赴奉先县探家,未几,安禄山发动叛乱。次年五月,叛贼攻破潼关,诗人被迫北上避难,安家于辘州。七月,肃宗即位于灵武,诗人闻讯后前往投奔,不料中途为贼兵所俘,被押到长安;因他官卑职小,未被囚禁。第二年四月,他乘机逃离长安,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到达当时朝廷的所在地凤翔县。这首诗是诗人逃离长安前一个月写的。,春望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春望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前四句抒发了诗人面对国都沦陷,山河破碎而产生的沉痛和忧伤之情,后四句抒发了诗人对亲人的思念牵挂之情。,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一联一般有两种解释:,你赞成哪种解释?理由是什么?,()诗人因感时恨别,见花而落泪,听到鸟鸣而感到惊心;()以花、鸟拟人,花感时而落泪,鸟恨别而惊心。,此联向来有两钟解释:一种是以诗人为“感”“恨”的主体。花、鸟在春景中是最有代表性的事物,能使人赏心悦目,但诗人此刻面对残破的都城,不知官军何时才能平定叛乱,不知妻儿在兵荒马乱中如何度日种种念头困扰着他,他怎能不见花儿落泪,闻鸟而惊心呢?另一种以花、鸟为“感”“恨”的主体。这自然是诗人移情于物的结果。这两种解释实质上并无区别,都表达了感时伤世的感情。,石壕吏,唐肃宗乾元元年(759)春天,郭子仪等九节度使六十万大军包围安庆于邺城,由于指挥不统一,被史思明援军打败。唐王朝为补充兵力,便在洛阳至潼关一带,强行抓人当兵,人民苦不堪言。这时杜甫路经这些地方,一路上所看的都是征夫怨妇们的愁眉苦脸,所听到的是别家出征时的哭声,于是他就其所见所闻写成了著名的组诗“三吏”“三别”,石壕吏是“三吏”中佳作。,这首诗写了件什么事?请你把这件事告诉大家。,想一想,文章开头四句是故事的发生,哪一句预示有一场灾难降临?,有吏夜捉人,想一想,在这里老翁、老妇分别有怎样的举动?,全篇围绕哪两个字展开的?,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捉人,赏析1:,本诗中不说征兵、点兵、招兵,而说“捉人”已于如实描绘中寓揭露批判之意,再用一个“夜”字作“捉”的时间状语含义就更丰富了。,想一想,哪几个词写出了差役怒呼、老妇哭啼的情景?,呼啼怒苦,赏析:,本诗在艺术表现手法上运用了“藏问于答”,如“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概括了双方的矛盾,但并没写吏的蛮横凶暴,而是从老妇的致词中暗示出来。,想一想,老妇致词说了哪些家事?诗人是怎样知道的?,一家三男被征二男新战死寡媳衣不遮体,听妇前致词,赏析:,至此,诗也进入尾声。“夜深语声绝,如闻泣幽咽。”一个“如”字点明了这里所写的又是诗人的错觉。而这错觉不正出自诗人那忧国忧民之心吗?,想一想,根据你的理解,你能用自己的话概括本诗的主题?,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全诗通过诗人的见闻,详写老妇的痛苦申诉,表现诗人对叛军的憎恶,对国家能平叛战争的渴望,同时赞扬老妇自请应役的精神,也对统治者爪牙的残暴作了含蓄的揭露,对劳动人民表示的深切同情。,本诗在艺术表现上,不仅运用了藏问于答的手法,而且文章精炼。陆时雍称赞这篇诗“其事何长!其言何简!”就是指这一点说的。仅用二十四句,就写出了典型性很强的环境、人物和情节,在惊人的广度与深度上反映了生活中的矛盾与冲突,从而体现了同情人民的思想倾向,这的确是难能可贵的。,拓展练习,在我国的古典诗歌中,藏问于答、从答见问的例子并不罕见。例如贾岛的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在松树下,我询问童子,他说师傅采药去了。只知道他就在这个山里,然而山高云深,真不知道他在哪里。,有人说:石壕吏中老妇的“致词”全都是“吏”步步紧逼出来的,你能从老妇的回答中想象、推测出“吏”都问了什么话吗?,汝家男丁否?,尚有他人否?,今必有一人,谁应河阳役?,1、诗人同情老妇的遭遇,可一言也未发,最后走时也没对老翁表示安慰,你是如何理解诗人的沉默?2、石壕吏未抓年青的“孙母”,而带走“力虽衰”的老妇,原因是什么?3、石壕吏为何不抓杜甫?,讨论,岳阳楼联,万家忧乐到心头,四面湖山归眼底,哑联,苏东被贬黄州后的一天傍晚,他和好友佛印和尚泛舟长江。苏轼忽然用手往岸上一指,笑而不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