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克果论回归自我.docx_第1页
齐克果论回归自我.docx_第2页
齐克果论回归自我.docx_第3页
齐克果论回归自我.docx_第4页
齐克果论回归自我.docx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齐克果论回归自我杜丽燕北京市社会科学院 哲学所, 北京 100101)(摘 要: 在齐克果时代, 黑格尔倡导的公共理性支配着西方世界的价值取向。齐克果认为, 在这种价值取向中, 人迷失了自我。为了找回自我, 齐克果在伦理恐惧中走向亚伯拉罕。作为找回自我的代价, 人成为孤独的个体。关键词: 亚伯拉罕; 伦理恐惧; 燔祭; 自我齐克果存在主义哲学的主旨是回归自我。在或此或彼和人生道路的诸阶段, 他详细勾勒了 理想存在的三阶段思想: 审美阶段, 道德阶段, 宗教 阶段。审美阶段与伦理阶段通常被称作“或此或 彼”, 宗教阶段就是走向亚伯拉罕。在恐惧和颤栗 中, 齐克果集中探讨了亚伯拉罕问题。由于走向亚 伯拉罕, 齐克果回归自我。可以说, 在三阶段中, 最 具有震撼性的阶段是走向亚伯拉罕。理性思维的氛围内, 齐克果在亚伯拉罕事件中感受到的震撼。这种震撼就是恐惧。当人们把以撒看作 最好的东西时, 对所谓“最好的”究竟有多少理解? 在什么意义上理解? 富人的金钱对于富人来说是最 好的, 放弃金钱的行为被人们称道。然而, 金钱与富 人的关系不是伦理关系。放弃金钱尽管是道义上的 善举, 却不具有伦理意义。而以撒不同, 对于亚伯拉 罕而言, 他是最好的, 可是亚伯拉罕对以撒负有“最 高、最神圣的责任”。恐惧“对于柔弱的心灵而言, 是 非常可怕的事情。然而人们想要谈论亚伯拉罕, 却 忘记这一点。人们就这样谈论亚伯拉罕的, 而且在 谈论中交换那两个术语: 以撒和最好的东西”15。如 果我们站在黑格尔氛围的伦理关系中看亚伯拉罕, 我们无论如何很难理解他的所作所为。齐克果表 示:“我把我想象成英雄, 但是, 我无法把我想象成 亚伯拉罕; 每当我达到高处, 我就会沉落下来, 因为 我所面对的是一个悖论。”110 高处即指信仰的高 度, 即达到亚伯拉罕的信念, 然而, 当他到达这个高 度时就会掉下来。是伦理道德把他拉下来的。齐克 果在亚伯拉罕层面感受到的是悖论, 即信仰与伦理 的悖论。在黑格尔时代, 人们看待伦理的视角是地 道的理性的。因此, 信仰与伦理的悖论就是信仰与 理性的悖论。在黑格尔理性宗教氛围内, 宗教是理 性的宗教, 是公众宗教。如果从理性宗教的角度审 视亚伯拉罕, 亚伯拉罕的信仰就是一种怪诞的东 西。齐克果明确表示, 他认定信仰是最高的东西, 但是, 现代人无法达到应该属于信仰的高度。因为亚伯拉罕问题发生戏剧性变化亚伯拉罕献子是一个非常古老的故事。创世记讲到亚伯拉罕的故事。在新约希伯来书中, 亚 伯拉罕献子以撒的事迹受到高度赞扬。但是, 在150 多年前, 人们对亚伯拉罕献子还只限于赞美。 对其伦理道德的思考, 只有 150 年的历史。是齐克 果引发了这一研究。齐克果提出, 亚伯拉罕献子的故事, 意义在于 亚伯拉罕面对上帝指令做出什么决定? 他如何做出 这一决定? 这一决定对上帝意味着什么? 对亚伯拉 罕意味着什么? 他还进一步问道, 人们虽然赞美亚 伯拉罕, 可对他究竟理解多少? 人们反复背诵亚伯 拉罕的故事, 认为他为了上帝献出了他最好的东 西。然而人们的理解就够了吗? 人们对亚伯拉罕的 理解究竟遗漏了什么重要的东西? 齐克果提示说: 恐惧。齐克果认为, 亚伯拉罕的恐惧是伦理的恐惧,也是齐克果在亚伯拉罕故事中感受到的恐惧; 是在收稿日期: 2006- 08- 20基金项目: 北京市“ 十一五”规划重点项目( 06AAZX0007)作者简介: 杜丽燕( 1954- ) , 女,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哲学所所长, 研究员。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7 年第 1 期哲学人文黑格尔的时代“在信仰的位置上放入另外的东西,并污蔑信仰, 那是哲学的不诚实。哲学不能也不应 给出信仰”110。这被放入的另外的东西就是理性。 理性对于信仰不是别的, 而是悖谬。齐克果伴随亚伯拉罕走完信仰历程之后不无 体会地说, 自己亲历了一次令人恐惧的事情, 即便 自己没有在恐惧中逃遁, 鼓起勇气像亚伯拉罕那样 走上去, 他也深知自己的勇气不是信仰的勇气。因 为他的理性告诉他, 上帝就是爱, 因此他不会让自 己做有悖人伦的事情。支撑齐克果走完亚伯拉罕信 仰历程的就是这种力量, 理性的力量, 但这种力量 不是信仰。齐克果认定, 自己这一代,“没有任何人 能够造成信仰的运动”。因为这一代人只有在确定 某事的真确性时才会有所动作。即便是上帝的指 令, 也是在确定上帝即是爱的前提下服从上帝。在 理性的支撑下, 人们可以像亚伯拉罕那样走完那段 令人恐惧的历程。然而, 理性的支撑在齐克果时代 就是公共理性的支撑。它是一种外在的权威性。而 亚伯拉罕是没有这种外在的权威性支撑的, 他完全 是凭借自己的信念走完这段信仰的历程, 他所求助 的是与外在的权威性完全不同的力量, 这种力量就 是我们熟知的内在性和主观性。当亚伯拉罕认为自 己听到了上帝的命令, 让他献以撒做燔祭时, 他凭 借自己的内在性和深层的主观性, 做出了决定 听从上帝的指令。“这种深层的主观性就是一个 人在人格上的正直, 它以独一无二的个人视角为基 础, 这种视角由一个人最深层的态度、信念和倾向 构成。当一个人不能转向外部权威时, 他必须向内 转向一个人最内在的人格真理”24。人们在讨论齐 克果思想时通常所说的内在性, 主要指信仰的动力 和取向, 最内在的人格真理即是指信仰的真理。关于亚伯拉罕的选择问题, 确实涉及到齐克果 所关心的问题, 即选择服从上帝, 还是选择服从伦 理。也就是说, 是选择服从信仰, 还是选择服从理 性。齐克果站在现代理性思维的角度, 去感受亚伯 拉罕的信仰, 他感受到的是恐惧和颤栗。他在这种 恐惧和颤栗中反思, 他看到的不是亚伯拉罕的选 择, 而是他如何做出选择。在他看来, 亚伯拉罕选 择服从上帝指令时, 不是依赖外在的正当理由, 不 是依据某种规则, 而是凭借自身自我的正直。亚伯 拉罕凭借自身自我的正直, 选择服从上帝, 因此, 他 不会有恐惧和颤栗。恐惧和颤栗因伦理而生, 然而, 亚伯拉罕的选择表明, 他“根本不知道, 也不需要有 一种理论, 涉及上帝与道德之间的关系, 从而使他 能够感受到道德指令的直接压力, 即, 不要杀死天真无邪的孩子”25。齐克果认为, 不是亚伯拉罕敢于杀死自己的儿子, 而是亚伯拉罕有信仰的勇气, 凭 借这种勇气, 他把自己的存在上升到普遍之上, 使 自己成为一个个体。所谓把自己的存在上升到普遍 之上, 是指超越伦理。“普遍”指普遍的价值标准。“伦理的东西是具有普遍性的, 而作为普遍性的东 西它适用于一切人; 从另一个角度看, 这意味着它 适用于一切时代”130。每一个社会的伦理标准, 都 是一个社会普遍认同的标准。在齐克果看来, 社会 普遍认同的标准, 相对于个人来说, 是外在的力量。 生活在社会中的个人, 都必须服从这一标准。苏格 拉底没有服从社会的价值标准, 最终被处死。他是 多数人暴政的牺牲品。耶稣重新解释犹太教教义, 在犹太祭司集团看来, 这就是背叛犹太教传统价值 取向, 因而他的死也在所难免。西方文明史上两大 冤案, 都与触犯普遍性相关。齐克果为此感慨不已。 也许齐克果自己并不敢直颜触犯当时丹麦、乃至欧 洲流行的价值标准, 但是, 他的亚伯拉罕这样做了。 齐克果在恐惧和颤栗中看到, 一个主体如何成为个 体。一个普通的父亲如何成为万民之父亚伯拉罕。亚伯拉罕超越伦理柏拉图的普罗泰戈拉篇版的创世记告诉人们, 宙斯为了保证人类的生存, 送给人两件礼物: 虔 诚和正义。这是希腊人心目中最根本的德行。只有 把这两件礼物通过教化的方式送给每个人, 人类社 会才能生存。之后柏拉图对于德行的探讨, 逐渐指 向了一般, 称之为共相。其实在人们认识到德行之 前, 即在道德的形而上学产生之前, 伦理关系同样 是一个社会中一般性的东西, 即社会成员普遍认同 的东西。“抱有普遍目的的个人, 在普遍性中表达自 身, 或放弃自己的个别性以成为普遍的东西, 是他 的伦理任务”130。然而当“个人在与普遍性相对的 个别性中维护自己, 他就是在犯罪”130。即当他抛 弃普遍性伦理, 以维护自己的个体性时, 在人 们眼中就是犯罪。亚伯拉罕献子一事就是这样, 这 也是齐克果面对亚伯拉罕献子时感受到的恐惧和 颤栗。但是, 亚伯拉罕如果没有抛弃普遍性伦 理, 他在踏上献燔祭的路途中, 哪怕稍有犹豫和怀 疑, 亚伯拉罕就不是万民之父。齐克果由此断定: “信仰即是这样一种悖论, 个体性比普遍性为高; 请 记住, 其表现形式为, 该运动重复不断, 致使作为个 体的个人在进入了普遍性之后, 又将自己作为更高 的东西与普遍性分离开来。假如这不是信仰, 我们 就不会再有亚伯拉罕, 而信仰也不会在这个世界上 98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7 年第 1 期哲学人文存在过。”131 亚伯拉罕的故事, 使齐克果对伦理问题产生了神学上的怀疑。沿着怀疑思考, 我们可以 看到, 齐克果从亚伯拉罕事件找到了一条走出普 遍性, 找回个体性的道路。问题之一, 对符合伦理的东西进行神学上的怀 疑。“在伦理学上, 亚伯拉罕对以撒的关系可以直 接表述为: 父亲对儿子的爱应该胜过对他自身的 爱”133。这是伦理上的为父之道。历史上有悖为父 之道的英雄大有人在, 然而没有人认为他们是犯 罪。阿伽门农率军征讨特洛伊, 途中冒犯了女神阿 尔米忒斯, 预言家告诉阿伽门农, 只有献上自己的 女儿, 方能平息女神的愤怒。尽管他很痛苦, 但还是 照做了。献出女儿以保整个民族的大业, 是阿伽门 农王者行事的本分。以色列勇士耶弗他与耶和华约 定, 如果他作战能够平安回来, 他会把第一个出门 迎接他的人, 作为燔祭献给耶和华。然而当他回来 时, 第一个出门迎接他的人是他的女儿。他如约将 女儿献作燔祭。如果没有这个献燔祭的约定, 或许 他根本不能平安回来。罗马人布鲁托处死参加叛乱 的儿子, 维护了罗马法的正当实施。齐克果列举的 这三位英雄都曾经有过杀害子女的行为, 但是, 他 们在人们心目中是英雄, 而不是罪犯。这是因为“伦 理有多种多样的等级”。一个家庭, 一个部落, 一个 民族或者种族, 都肩负着伦理的重荷。古今中外, 都 有“铁肩担道义”的信条。当家庭伦理与部落、民族、 种族利益发生冲突时, 牺牲个人, 成全民族大业谓 之义。上述三位英雄的行为依然处于伦理之中, 一 个为了拯救民族, 一个为了安抚上帝, 一个为了提 升国家的法律观念。他们每个人都有一个宏大的理 由, 足以为自己杀害子女辩护。“用齐克果的话来 说, 这三个人物中, 每一位都是悲剧英雄, 他们都 为了大伦理圈, 牺牲小伦理圈”29。他们让自己小家 庭的利益服从一般的善。亚伯拉罕的情况与悲剧英雄有很大的差异。他 献子做燔祭不是为了拯救民族, 安抚上帝或者提升 国家的法律观念。他没有这么恢宏的理由。他也不 是身处高位的国王、领袖或者勇士。他只是一个普 通的父亲和丈夫。只因他虔诚, 上帝许诺他的子孙 有万世之福。这福泽的每一个内容仅与他的家庭有 关。因此, 对于亚伯拉罕而言, 家庭是他伦理的全部 内容。也就是说, 他惟一的角色定位是父亲和丈夫。 可以说,“亚伯拉罕的行为与普遍性完全无关, 而纯 粹是一种私人事务”136。“社会告诉亚伯拉罕, 作为 一个父亲, 他必须保护自己的儿子, 只有在一种情 况下, 他可以杀死自己的儿子, 即如果更高的社会需要与家庭的价值发生冲突。但是, 当上帝要求亚伯拉罕献上以撒时, 并没有托任何社会利益之名。 从宗教的角度看, 这一行为是献祭, 而从社会的角 度看, 它就是谋杀”3。亚伯拉罕为什么要这么做? 当时的犹太人没有来世概念, 他不是为了自己来世 的幸福这样做。他深信上帝会给自己福泽, 这福泽 不是来世, 就是现世。而现世的幸福难道与妻子撒 拉和儿子以撒无关吗? 万世之王也好, 万世之后也 好, 都由独子以撒而来。而现在, 他毫不犹豫地把儿 子献作燔祭, 这还有万世的福泽吗? 然而亚伯拉罕 坚信, 以撒是上帝所赐, 上帝不会要走他的以撒。他 献子,“为上帝, 也为他自己, 二者是完全同一的。他 为上帝而这样做, 是因为上帝要求这一关于他的信 仰的证据; 他为他自己而这样做, 是因为他能证明这一点。 它是一场考验、一种诱惑。作为一项规则, 诱惑一个人就是使人不去履行职责, 但在这里, 进行诱惑的是伦理本身; 它想使亚伯拉罕 不去执行上帝的意志。然而, 什么是职责? 职责就是 上帝意志的表现”136。在这一过程中, 亚伯拉罕是 痛苦的, 他应当是痛苦的, 尽管圣经没有记载他 的痛苦。亚伯拉罕之所以痛苦, 是因为他生活在伦 理层面, 既然如此, 他也认同一般的社会伦理准则。 但他不认为伦理层面的生活是最高的, 因为沉入普 遍和一般, 人就失去了自我。在普遍和一般的伦理 中提升自我, 没有什么可用的秘方。“在这样一种 情 势 下 , 一 个 人 面 对 自 我 实 在 太 恐 怖 了 , 多 数 人 会 惊恐不已, 尽力随便找一条适用的普遍规范躲 避起来, 只要它能拯救他们免于选择自己的使命就 行”4176- 177。亚伯拉罕却选择了一条自己的路, 他在 伦理的恐惧和颤栗中提升了自己。“存在的具体性 就是如此, 一种场合可能受若干条规则支配, 这就 迫使我们超出所有规则的范围, 而从我们自身之内 出发进行选择”4177。在选择服从上帝时, 亚伯拉罕 体现了存在的具体性, 他从自身出发, 而不是从普 遍的伦理规则出发做出了选择, 而且从自己的选择 中找到了自身存在的价值, 找到了自我。对于亚伯 拉罕而言, 这种选择无参照系可言, 是地道的自我 选择。他选择了上帝, 从而选择了万世之福。在选择 上帝那一刻起, 亚伯拉罕就是亚伯拉罕了。亚伯拉 罕成为他自己, 是因为他舍弃了外在的伦理, 维持 了自己与上帝交往的内在性个体性。这并不是 说他抛弃了伦理或者践踏伦理, 而是说, 在完全服 从上帝相信上帝的前提下, 得以保全伦理。我们完 全有理由相信, 齐克果认为亚伯拉罕超越伦理, 并 不意味着他把伦理与信仰对立起来, 勿宁说, 他是 99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7 年第 1 期哲学人文把二者的关系逆转了, 即任何伦理必须在信仰的前提下得到维护和坚持。这就是齐克果所说的信仰高 于伦理的涵义。问题之二, 我们对上帝有绝对义务吗? 答案当 然是肯定的。齐克果认为,“亚伯拉罕的故事包含着 这样一个悖论。他对以撒关系的伦理表达是, 父亲 必须爱儿子。然而, 与同上帝的绝对关系相对照, 这 种伦理关系却是相对的”147。听到上帝指令采取行 动的亚伯拉罕, 在超越伦理的同时, 让自己单独站 在上帝面前“, 对于齐克果而言, 听从上帝的声音, 意 味着作为一个个体出现在上帝面前, 而不是在社会 确定的义务结构中的成员出现在上帝面前”217。 在黑格尔人民宗教的氛围中, 人们都不否认自己对 上帝的义务。他们说,“每一种义务本质上都是对上 帝的义务”。听起来不错。齐克果却不以为然, 他 说:“如果人们能够说的仅此而已, 那也可以说, 我 对上帝根本就没有义务。”144 例如,圣经说,“要 爱你的邻人”。对于基督教而言, 爱邻人是基督徒 的一种义务, 是基督教世界普遍认同的价值标准之 一。用齐克果的话来说, 它是个一般。就信仰关系 而言, 我在履行这个义务时, 只进入与邻人的关系 之中, 等于只进入普遍之中。义务是一个普遍的东 西, 上帝是抽象的神圣。以上帝的名义而存在的人 类,“是一个完满而又自足的领域, 伦理在其中则是 限制性的东西。上帝逐渐成为一个消失得无影无踪 的点, 一种无力的思想; 他的力量只在伦理中, 而伦 理则遍及整个存在”144。上帝消失在伦理之中, 信 仰也消失在伦理之中。在黑格尔式的伦理生活中, 人失去自己内在的一切, 一切都可以以外在的标准 加以通约。基督教信仰无所不在, 就是不存在于人 自身。人在信仰中失去自我。生活在黑格尔式的基督教伦理中, 个人信仰被 压成基督教伦理, 上帝成为一个消失得无影无踪的 点, 人们还能谈及对上帝的绝对义务吗? 齐克果告 诫人们, 在当时流行的基督教人民宗教中, 我们可 以把对上帝的义务挂在嘴上, 但是却无法实施。因 为真正的信仰应该是“个体比普遍性的东西更高”。 个人与普遍性和绝对存在的关系应该是: 个人首先 依靠绝对存在, 形成与绝对存在的关系, 在此基础 上, 形成与普遍性的关系。所谓绝对存在即是指上 帝, 普遍性在齐克果这里指伦理关系。于是三者间 的关系就是, 对于个人而言, 最根本的关系首推个 人与上帝的关系, 这是个人存在的基础。在建立与 上帝的关系的基础上, 才是个人与伦理, 即与社会 价值取向的关系。个体之所以高于普遍性的东西,不是因为个体本身, 而是因为当个体面对普遍性时, 他建立了与上帝的关系。正是在这一意义上, 齐克果认定“个体比普遍性的东西更高”。如果把 这个关系倒过来(黑格尔的时代就是这样), 不仅个 体失去了自我, 而且失去了信仰, 上帝或者说绝对 存在成为一个抽象概念, 信仰消失在伦理之中。亚 伯拉罕正是坚持了这样一种具体存在, 所以他成为 亚伯拉罕。在亚伯拉罕事件中, 齐克果看到这样的关系结 构, 他崇敬亚伯拉罕信仰的勇气, 他在恐惧和颤栗 中体验到这种勇气。因为在他生活的时代, 个体、普 遍性与绝对存在的关系, 恰好处于相反的状况, 他 要是做亚伯拉罕, 意味着他与整个时代精神对立, 这需要怎样的勇气。对于一个基督徒而言, 信徒对 上帝的绝对义务就是道德上服从上帝, 在这前提下 才谈得上伦理关系问题。然而, 这个问题在齐克果 时代并不是勿庸置疑的。齐克果企图像亚伯拉罕那 样, 履行自己对上帝的绝对义务。然而公共伦理的 力量、普遍性的力量是那样强大, 在一场根本无法 取胜的较量中, 齐克果发出一声叹息:“信仰即这 样一个悖论, 个人简直不能使他自己让任何人理 解。”147 因为信仰意味着对上帝的绝对义务, 即: “他处于一种绝对的绝对关系之中。”156 而事实上, 在齐克果的时代, 他却不可能做到这一点, 他必须 服从普遍性, 他必须把自己变成哥本哈根鹿苑中愚 蠢的麋鹿之一。问题之三, 亚伯拉罕对妻儿隐瞒计划, 有伦理 依据吗? 齐克果指出, 伦理除了是普遍性的东西以 外, 还是敞开的(开放的、公开的, 可以言说的)。我 们确实难以想像某种东西是普遍的, 却又不可以言 说。相比之下, 个体却是有直觉的, 有感受力的, 活 生生的。伦理的任务就是使个人在普遍性中敞开自 己, 使个体走出隐秘。把个体的隐秘向伦理敞开, 就 是把属于自己的东西说出来。这样个体便走出隐 秘, 进入普遍的伦理之中, 个体也凭借普遍性成为 全体中的一员。这既可以获得安全感和归属感, 也 可以使自己摆脱隐秘带来的恐惧和颤栗。我们知道, 亚伯拉罕送儿子做燔祭时, 并没有 对妻子撒拉、随行人员以及以撒本人说明任何问 题。这样的行为该受到伦理指责吗? 齐克果对于亚 伯拉罕的沉默加以甄别。依据他的三种存在方式理 论(感官的也称审美的、伦理的、宗教的), 处于审美 状态中的人也是沉默的。例如, 一对青年男女互相 仰慕, 却没有公开道明心事。后来女方父母将其许 配他人, 受孝道影响, 她服从父母的安排。这对恋人100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7 年第 1 期哲学人文谁也没有对对方表达自己的情感, 他们“只需要一个字即可。然而这个小小的语词却真的有可能( 谁 知道) 连累, 甚至毁灭整个家庭”160。他们二人都隐 藏了自己的感情, 这是他们自由的行为, 这行为对 审美负责。“审美要求隐秘, 褒扬隐秘。”这只是审美 的一个方面。审美也要求敞开, 即也有公开的一面。 因为审美上的沉默和隐藏是为了对方, 它也一定有 某种方式向对方, 或者第三方敞开。敞开意味着进 入普遍性, 即有可能受到伦理的评判。换句话说, 审 美的沉默和隐藏不是纯粹的内在性, 因为它不是出 于信仰, 而是出于情感。沉默和隐藏具有利他性, 因 而在一定程度上, 审美的东西与伦理的东西具有可 通约性。再回到亚伯拉罕。亚伯拉罕对妻儿及随从隐藏 了事实真相。他的沉默和隐藏是审美的吗? 答案是 否定的。因为“审美却容许, 并且实际上是要求个人 的沉默, 假如该个人知道沉默可以使他拯救他人的 话。这充分表明亚伯拉罕不在审美范围之内”184。 他对以撒隐藏真相不是为以撒, 他在整个过程中的 沉默, 都不是为了其他人。“事实上, 他为自己和上 帝而祭献以撒是对审美的冒犯, 因为牺牲自己是可 以理解的, 而为自己牺牲他人是不可理解的”184。伦 理的悲剧英雄同样要做出牺牲, 与审美的牺牲不同 的是,“悲剧英雄是为普遍性全体而牺牲他本 人, 牺牲他本人的一切; 他的感情和行为都属于普 遍性。他是开敞的, 而他之开敞使他成为伦理学的 宠儿”184。亚伯拉罕的行为显然不属于审美和伦理 学范畴。审美为他人牺牲, 伦理学为整体牺牲, 亚伯 拉罕则为自己牺牲儿子。他既不是审美英雄, 也不 是伦理学英雄。这是否意味着凡牺牲他人, 并且在 牺牲他人时保持沉默就是个体? 就是信徒? 齐克果 是这个意思吗?齐克果认为, 亚伯拉罕的沉默不是有意欺骗, 而是不得不沉默。一个人要说点什么, 目的是想把 自己所说的“转换成合乎普遍性的”。亚伯拉罕必 须做的事情, 已经走出了伦理的范围, 就算他把这 一切都说出来, 人们能够理解他吗? 像所有的父亲 一样, 亚伯拉罕对以撒有着深深的父爱。但是, 上帝 的指令对于亚伯拉罕来说, 是比父爱更深刻的东 西, 它不是言语可以说出来的。他知道这是一场考 验, 上帝让他献出以撒, 但他深信上帝不会拿走他 的以撒。这是语言无法表达的, 即便表达了, 也是人 们所无法理解的。悲剧英雄铁肩担当道义, 牺牲自 己, 然而, 他不需要自己独自担当伦理的责任, 相 反, 人们会因为他牺牲自己保全整体而把他当作英雄, 因此, 在伦理方面, 悲剧英雄是不寂寞的。亚伯拉罕是寂寞的, 他的恐惧和颤栗与这种寂寞密切相 关。他坚持信仰, 但是, 这信仰只是他个人与上帝之 间的事情, 他不可能把这种信仰变成普遍性, 因此, 在伦理上, 他的信仰不能被社会所理解。面对全体 社会成员的不理解甚至误解, 他在恐惧和颤栗中 超越伦理。他只能独自承担信仰的重荷。因此, 沉 默的亚伯拉罕是恐惧和颤栗的亚伯拉罕, 也是痛苦 的亚伯拉罕。这就是西方人所说的亚伯拉罕式的痛 苦, 信仰的痛苦。只有在痛苦中, 亚伯拉罕才找到了 作为信徒的自我。上帝面前享有自我什么是自我? 齐克果在致死的疾病中指出:“人是精神。但什么是精神? 精神是自我。但什么是 自我? 自我是一种自身与自身发生关联的关系, 或 者是在一个关系中, 这关系自身与自身所发生的关 联; 自我不是这关系, 而是关系与它自身的关联。”59 科姆( Come) 认为, 这是齐克果关于“什么是自我” 的“一个关键的公式”。“这个公式的第一点是强调 自我结构的基本倾向。但是, 主要之点是强调关 系的行为, 即关系本身是与主动与自我建立关 系”68。这个公式只出现在致死的疾病一书中。科 姆认为, 齐克果对于自我的这段描述, 从五个方面 限定了自我的内涵。“第一, 自我是一种关系; 第二, 自我是与自身建立的一种关系; 第三, 自我作为与 自身建立的一种关系, 是由他者( other) 建立的, 并 且在与自身建立关系的同时, 与他者发生关联; 第 四, 自我作为一种关系, 不能与自身发生关联, 也不 能与他者发生关联, 因此, 他在双重无关系的绝望 中发现自己; 第五, 当自我明显依赖确立他的力量 时, 自我发现他的绝望已经完全被拔除了”65。笔者 以为, 这五点表明了自我的三种状况。第一、二点 表 明 自我是一种关系和它究竟是怎样一种关系 , 即与自身建立的一种关系; 第三说明自我的所属关 系; 第四和第五说明自我与他者之间肯定和否定的 关系。齐克果指出, 人是自由与必然、无限与有限、永 恒与暂时、灵魂和肉体的综合。综合只是二者之间 的关系。它们并不能使人成为自我。两个因素之间 的关系被称作否定的统一性。只有当这种关系自己 把自己联系起来时, 这个关系就成为肯定的第三 者, 它就是自我。因此, 自我是一种关系。在两个对 偶中形成的第三方关系, 才是自我。关系是一 个第三者, 而且与他者相关。从这个意义上, 可以101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7 年第 1 期哲学人文说, 人的自我是一个被派生的关系。雅斯贝尔斯解释说,“我自己是什么? ”这一问题, 不能由我的倾 向、我的能力、我的诸如此类的存在等心理学关联 来回答, 也不能由物理学、心理学或人类学基础上 同一的、普遍的人类关系来回答; 不能由能够被释 放出来的无意识, 或者我的生活史、拥有个人权利 的社会学上的公民个人等来回答。勿宁说,“自我只 有超越客观已知的一切, 客观上能够被知道的一 切, 达到无所不包的开端, 才能保证自身”7。什么 是自我, 只有达到上帝, 才有自我。换句话说, 人的 自由与必然、无限与有限、永恒与暂时、灵魂与肉体 这些对偶关系, 如果自己与自己结合, 那人与动物 就没有区别, 这种结合不是对人的自我的肯定, 而 恰恰是否定。在这样的结合中, 人会失去自我。人的 自我必须由上帝建立起来, 在信仰中建立上述对偶 的关系, 人才有自我。他者不是普通的他者, 而是上 帝。当一个人既不能进入与自我的关系, 也不能进 入与上帝的关系时, 人便陷入绝望。“绝望来自哪里呢? 就来自自身与自身发生关 联的综合所处的关系中, 这是因为上帝把人造成一 种关系, 将这关系从手中放出去, 让它自身与自身 发生关联; 并且因为这关系是精神, 是自我, 在它存 在的每时每刻支撑着全部绝望的重负。”512 齐克果 的意思是, 人自身与自身发生关联就是自我, 这种 关联是上帝建立的。关系一旦建立, 它就相对独立 运作。因而, 关系运作的每时每刻, 人都有可能忘却 这关系是上帝建立的。而人一旦忘却这一点, 人就 失去了与上帝的关联, 也就失去了自己与自己的关 联, 即失去了自我。这种失去意味着人与自身, 人与 上帝处于一种错误的关系中。这种错误的关系使他 无法与自身发生关联。这种可能性每时每刻都存 在, 因而每个人都面临着失去自我的绝望。绝望意 味着失去信仰, 从而失去存在的依据。失去信仰, 就 意味着失去自我。绝望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产生的。 我们仍以亚伯拉罕为例。亚伯拉罕在与上帝的关系 中形成了亚伯拉罕本身, 即他的自我。上帝给他指 令, 让他把儿子献祭。如果他忘记了自己与上帝的关系, 把自己置于世俗的伦理之中, 他会痛苦和绝望。如果他坚信上帝不会要走他的儿子, 他必须按 照上帝的旨意把儿子献燔祭, 绝望就会被拔除。他 会平静地按照上帝的旨意去做。他就成为亚伯拉 罕。在自我关系中, 最重要的环节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