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白领大龄青年未婚的社会原因_第1页
城市白领大龄青年未婚的社会原因_第2页
城市白领大龄青年未婚的社会原因_第3页
城市白领大龄青年未婚的社会原因_第4页
城市白领大龄青年未婚的社会原因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8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鲁东大学学士学位论文 学 士 学 位 论 文 题目:城市白领大龄青年未婚的社会原因 姓 名 陈慧 学 院 政法学院 专 业 思想政治教育 年 级 2004级 学 号 041210330 指导教师 王翠芳 2008年05月20日目 录摘要 2引言 2一、社会环境影响下的婚恋观念的变化 3(一)择偶标准的变化 31、理想与现实的冲突32、婚姻梯度现象的影响3(二)性观念的变化 4(三)生育观念的变化 4二、社会结构压力下个人追求发展的需要 5(一)接受教育时间的延长 5(二)工作与婚姻的矛盾 5(三)工作时间与交友时间的冲突 6三、社会婚恋道德环境的影响 6(一)婚姻质量的影响 7(二)婚前地位与婚后角色的落差 7四、女性整体素质的提高和社会地位的独立 8五、结论与思考 9注释 9参考文献 10谢辞 11城市白领大龄青年未婚的社会原因陈慧 (政法学院,思想政治教育,政本二班,041210330) 摘要:白领大龄未婚是一种非常复杂的社会现象。它的产生受当事人的主观因素的影响,也有社会客观因素的制约:社会环境影响下的婚恋观念的变化;社会结构的压力下个人追求发展的需要;社会婚恋道德环境的影响;社会经济文化状况影响下个人整体素质的提升及其社会地位的独立。关键词:白领;大龄未婚;社会环境;婚恋环境;社会地位The social reasons of young unmarried older urban white-collarsChen Hui(Political and Law Departmen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grade2004-class two,041210330)Abstract: older white-collar workers are not married is a very complex social phenomenon. It generated by the parties of the subjective factors, social factors also have the constraints: the changes of marriage concept under the influence of social environment; the needs of the individual pursuit of development under the pressure of social structure; the implications of community marriage moral environment; the enhance of the overall social quality under the influence of social economic and cultural conditions and the independence of the individuals social status.Key words: white-collar; older unmarried; social environment; Marriage environment; social status 引言所谓大龄未婚青年,是指到了适婚年龄没结婚,过了适婚年龄自己在主观上又不急于结婚的青年男女。调查证明,“大龄青年近年来呈现出快速增加的趋势,这种现象在经济发达地区尤为明显,至2005年初,北京地区约有大龄未婚者17万人,上海地区年龄在30岁至39岁之间的未婚者也有14.7万人,广东的未婚白领约有150万人,年龄分布在25岁至35岁之间。”不得不引起我们关注的是,一批自身条件较好的城市白领已经成为大龄未婚青年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在城市里年轻人的生活环境平稳正常,白领们自身的婚恋条件优越,况且随着现代自由文明的发展,社会提供给个人的婚恋自由度越来越大,国家的政策法规也越来越宽松,社会舆论压力越来越小。那么,在这样一个大的时代背景下,造成这些城市白领大龄未婚的原因是什么呢?婚恋问题表面看是个人问题,其实具有很强的社会性,受到社会客观因素的制约,影响社会的发展。一、 社会环境影响下的婚恋观念的变化改革开放使中国社会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这种变化是全方位的,不仅体现在经济、政治生活领域,而且渗透到社会文化价值方面,在社会文化价值体系中,当数婚姻观念的变化最为突出。人们在观念上开始意识到自我,并开始寻求恋爱、婚姻、家庭中的自我价值;现代婚姻更多的是男女双方按照自己的理想安排自己个体的发展,安排自己人生的道路,以期达到完美的人性的实现。现代婚姻摆脱了相互间的奴役和束缚,作为个人自由和相互成长的许诺,它包含了对传统婚姻的彻底否定。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对爱情、婚姻、性的态度发生了很大变化,价值取向更趋多元化,心里容忍度增加,晚婚、不婚、无性婚姻、同性婚姻、无生育婚姻等多类型婚姻形式逐渐地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人们婚恋观念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是促使城市白领大龄青年未婚的重要因素:(一)择偶标准的变化许多研究结果显示,在当代中国,城市青年人的择偶标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总的趋势是:青年人在择偶时较少关注对方的家庭背景而重视对方的个人素质,文化程度较高的对配偶的教育背景也更看重。青年人,文化或职业层次较高者考虑情感因素的概率更高些。而男女青年在择偶标准上又存在差异性,男性更看重女性的相貌及双方的感情,而女性在强调男性的感情和气质的同时,还看重经济地位能力。具体包括两方面:1. 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在今天工业化的时代,物质的高度发展为人们追求高品位的精神生活提供了基础,对浪漫爱情的追求成为年轻人的目标。男女双方都更加注重兴趣、爱好的投合、性格脾气的互补以及温柔体贴等内在素质和魅力。这正是婚姻的一种返璞归真,追求自然本性,摒弃社会因素的表现。从本质上讲,婚姻的基础应该是情爱性爱,那么择偶标准的内核就应该最大程度的以爱情为尺度。但另一方面,今天社会又是一个市场经济社会,是一个消费型社会,对物质的追求控制了人们的思想,人们的行为就不可避免的沾染了物质性、功利性的色彩。表现在择偶问题上:年轻人比较重视物质基础,如高收入、住房、车等,尤其是女性。“据外滩画报报道,经济压力已成为大领白领青年不得不考虑的因素。经济因素影响择偶标准,这正是中国经济发展的直接体现。”理性与激情,物质欲望与情感需求,形成了一对矛盾和冲突,当两者不可兼得时,便导致了许多抱有“宁缺勿滥”想法的年轻人一次次的推迟婚龄,直到青春逝去,岁月蹉跎,成为大龄青年。2. “婚姻梯度”现象的影响社会婚恋行为中存在的“婚姻梯度”现象即男性倾向于找各方面与自己相当或稍微低于自己的女性配偶,而女性更倾向于找各方面条件与自己相当或高于自己的男性做配偶,“婚姻梯度”现象在白领女青年上表现得会更明显一些。白领男青年可以接受或者愿意找一个各方面条件比自己差一点的女青年,但条件差一点的女青年结婚整体上要比白领青年早,而且他们择偶标准也没有白领青年苛刻,选择的范围也较广,因而留给白领男青年的机会较少。另一方面,白领女青年要求找和自己条件相当或更愿意找一个各方面条件都比自己优越的男青年。但是条件优异的男青年并不多,而且因为条件好已成家的可能性较大。因而也没给大龄女青年留下太多的机会。这种大龄白领男青年“下要”、大龄白领女青年却不愿“下嫁”的择偶倾向,一方面在现实生活中并没有想象中那样大的空间,另一方面也相对减少了大龄白领青年寻找对象的机会。在崇尚恋爱自由、婚姻自主的现代社会,对于白领青年来说,婚恋选择是个人行为,但择偶的标准却是社会结构层面的东西。不同社会时期或同一社会的不同阶段,社会所崇尚的择偶标准是不一样的。而且,在某一特定的社会时期,不同的社会群体有不同的择偶标准,这些无形之中都会给白领大龄青年一定的外在的社会压力,限制他们婚恋选择的范围,减少他们的选择机会。(二)性观念的变化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对待性的问题态度是婚姻观念中最敏感的方面,它的变化本质地反映出时代的变迁。改革开放前中国实行的是最严厉的肉体禁欲主义和精神禁欲主义,只是到80年代后,性问题才公开出现在社会舆论中,随着社会的开放,人们的性观念也在开放,中国的现代社会已不再是一个谈性色变的国度了。性知识的传播、性问题的讨论已逐渐使性成为人自身一件正常而自然的事情。据一项对城市女性的调查表明,82%的女性不再忌讳讨论性事。 在性爱观念上,大多数人认为性行为是一种社会性行为,是应当也是能够控制的。认为两性关系是当事人私事的比例,由89年的40.2%上升到2005年的90.2%;认为婚前性行为是可以理解的比例由89年的55.4%上升到85.8%。这表明人们越来越把性爱和婚姻关系看成是个人的私事并对婚前性行为采取日趋宽容的态度。性观念的改变,是社会对于同性恋、丁克单身、同居现象的容忍程度逐渐提高,人们对于大龄未婚青年不再吹毛求疵,不再把他们当作“怪人”看待,于是在这样的社会观念得的变化和影响下,城市的白领大龄未婚的现象愈演愈烈。(三)生育观念的变化几千年来的封建文化主张,妇女多生孩子是为了保持家庭的传宗接代和人丁兴旺。这种封建的声誉道德鼓吹重男轻女、养儿防老和多女多福等一系列观念。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这些传统观念在现代家庭中越来越淡漠了。取代传统生育观念的事,现代人生儿育女是为了尽社会的义务,充实家庭生活、体验做父母的乐趣、巩固和发展婚姻关系。由此,个人的利益成为第一性的,家庭的利益退居到次要地位。27%的北京人认为生育孩子是“为了感情上的满足”,只有6.6%的人认为生育孩子是为了传宗接代。近年来,丁克家庭的出现和扩大,更有力地证明,生育已经有家族的指派转而成为个人的选择。有着高学历、受到过高等教育的城市白领青年更容易接受新潮的、先进的文化观念,社会生育观念的转变时的结婚生子不再是一项社会义务,而成为个人的选择性行为,结婚生子在他们眼中不再是一项必须履行的行为,因而结婚的欲望不再强烈。二、 社会结构压力下个人追求发展的要求任何成果的取得都是要付出代价的。城市白领大龄青年,他们有着令人羡慕的体面的职业、有较高的而且稳定的收入、有较高水平的知识文化素养和职业技能。但是这些说过得去的都是用一定的付出和努力换来的,这些代价不仅包括金钱上的物质付出、个人主观努力,还包括一去不复返、千金难买的青春时光。(一)接受教育时间的延长正常情况下,接受正规的高等教育是青年人进入白领职场的重要途径,实事求是地说,现在30多岁的青年当时能考上大学,是很不容易的。他们一般都是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或中期读大学的,那个时期我国高等教育的扩招还没有完全开始,高考竞争是很激烈的。能考上大学他们做出很大的努力,也承受了很大的学习压力。按照当时我国的学制设计,即使很顺利,一般人到大学毕业大概是22岁左右。这个年龄已经进入法定的婚龄时间,如果他们继续深造,读到硕士或者博士,就要超过25岁进入晚婚年龄。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竞争日益的激烈,社会对人的要求越来越高,使得青年不得不选择深造,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随着终生学习的提倡,青年接受教育的时间延长。尽管大学在法律上具有结婚的条件,但是按照我国的教育规章制度,他们是不准结婚的。校方对待大学生谈恋爱的一般态度是,既不提倡也不制止,但是由于制度和客观条件的限制,他们不可能结婚,规章制度允许在校的应届研究生结婚,但考虑到客观条件的限制,一般也不大可能结婚。青年男女学生的爱情在客观上多数是象牙塔里的暂时的浪漫和纯真。婚姻与爱情是不一样的,它是一个社会生活性的现实,需要一个社会认可的程序,也需要一些社会生活性的客观条件。这些客观条件对一般的大学生来说,是可望而不可及的。而且因为就业形势比较紧张,毕业后两个人很难在一个地方找工作,一旦出现这种情况,两个人身处异地的客观情况极可能阻碍他们将爱情进行到底的热情。这些因素都会影响他们的婚恋选择,推迟婚恋时间。一般都会留到毕业参加工作后才会真正的考虑婚恋问题,而这个时候他们已经到了大龄青年的年龄。(二)工作与婚姻的矛盾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女性越来越独立了,谋求参与社会分工并在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城市白领是其中的佼佼者。但由于不少用人单位对女性就业仍然存在歧视,婚姻状况经常会成为就业歧视的工具,职业女性一不小心就会因为婚姻而导致失业,婚讯往往成为被人替代的理由。一旦被贴上婚姻的标签,竞争力就会大打折扣。这种情况导致越来越多的女性选择晚婚、不婚,以此来规避单位的歧视,保持自己在工作中的竞争力。职场中的现象都是利益博弈形成的规则,晚婚、不婚现象的出现一方面说明竞争激烈,另一方面说明工作中女性仍然面临着不公正的待遇,许多不合理的潜规则需要校正。已婚女性在职场遭遇歧视,已婚男性一样有可能面临某种不利局面。结了婚的人不仅要为公司效力,还有家庭的沉重的责任,开展工作是不如单身人士能够不受拖累的全力以赴。 而未婚给公司传达的信息是“自己无牵无挂,可以为公司效尽全力”,给同事传达的信息是“我是自由身,很好相处”,给客户传达的信息更为关键“我没有其他的负担,可以随时为您提供服务、解决问题”。因此在招聘时,公司主管往往更倾向于招聘没有结婚的人,这使得城市白领中不仅是女性,某些男性也倾向于选择晚婚或不婚。另一方面,有人选择晚婚、不婚是由于现实的某种利益的考虑, 这与当前的工作领域的某些规章制度有关。如有些单位规定同事之间不能谈恋爱;有的规定夫妻不能在一个单位工作,有的单位规定未婚职工有比已婚职工更多的带薪假期。为了某种利益的考虑,青年不得不选择晚婚或不婚。在有组织的规定面前,个人的力量是微弱的,所以有些城市白领在现实面前不知不觉地成了大龄未婚青年。(三)工作时间与交友时间的冲突单身与结婚的生活是截然不同的,单身意味着自由,在与异性的交往中有很大的回旋余地,而一个人一旦进入婚姻殿堂,则意味着要承担起对家庭、对子女的责任,在异性交往中受到很多的限制,不可能再像以前那样随性而为,同时自己本身对异性的吸引力也大为降低,别人对自己的已婚身份也会有所顾忌。而很多人特别是白领对这种角色转变在一定时期内还不适应,仍然留恋单身的生活,期待异性倾慕的目光,于是有的人会仍然保持单身,选择晚婚或者不婚。而且从另外一个角度说,人们在结婚前所面临的人际关系与环境影响是大不一样的。结婚之后,人们需要把精力过多地放在家庭上,需要担负起对配偶、子女和其他亲友的责任。在于婚前交际圈的联系上不免弱化,有的甚至会中断;同时别人也会时刻注意自己的已婚身份,交往态度和方式在结婚前会有所变化,婚后关系会更加正式、节制、功利化。再拿职业圈的情况来看,公司中已婚人士和单身群体的人际交往和休闲方式有很大的不同,单身之间的交往随意、直接简单、没有顾忌,其集体活动往往排斥已婚的人,原因在于不愿受到其家庭的影响。鉴于以上种种客观现象的制约,有些城市白领为了保持自己自由的交际关系,会选择晚婚或不婚。三、 社会婚恋道德环境的影响改革开放以后,随着人们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改变,家庭观念和社会婚恋环境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种转变一方面给人们的婚恋行为选择留有很大的空间和自由;另一方面也给一部分人放纵欲望的机会。婚外情、婚外恋、一夜情、包二奶等与社会主流的婚恋道德不协调的现象越来越严重。正是这样一部分人的不道德的家庭观念和婚恋行为与心理严重污染了社会婚恋环境。这种现象与社会所提倡的婚恋道德相违背,其导致的必然结果是离婚率的上升,影响婚姻质量,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人们对婚姻稳定、安全和幸福的信心。这种现象在现代社会的泛滥使站在婚恋交叉口的人们小心谨慎,甚至对婚姻望而却步。这也是白领大龄未婚的一个重要原因。(一)婚姻质量的影响中国的婚姻质量到底怎么样,假如用一个比较时髦的词语作比喻就叫做“亚健康”。最先提出的这一说法的是国内一家机构对中国的家庭婚姻状况的一项问卷调查。问卷将婚姻状况划分为“健康”、“亚健康”、“死亡”等几类,其中有60%的调查者认为自己的婚姻状况呈现“亚健康”状态。那么,“亚健康”是一种什么状态呢?是处于疲惫、乏力、失眠、打喷嚏甚至感冒的状态;是生命个体的脆弱表征;是爱情果实的不再新鲜;是婚姻生活的浑浑噩噩、摇摆不定、无所适从。中国社会调查所2003年对中国部分省市2000位公众进行了常轨民意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民众对婚姻质量,非常满意的只占7.3%,满意的只有31.2%,而感觉一般和不满意的分别占到40.8%和17.3% ,很不满意的达到3.4%。中国人的婚姻怎么了,为什么我们生活中的爱情能“绚丽多姿”,婚姻却“风雨摇摆” ?长期以来,中国人都以家庭关系稳固而自豪,但近年来离婚率增速却明显加快,至1997年官方统计的离婚率为13%,而二十年前只有3%,一些大城市的离婚率甚至超过了20%。2000年以后,离婚率每年以200万对的绝对速度增加,照这样的速度下去,若干年后,中国的离婚率完全有可能“赶超美英”! 关于夫妻吵架的次数。从不吵架的比例非常的低,只有8.8%,平时无亲昵行为的占37.9%,从不给配偶送礼物和惊喜的占38.7%,从不表示彼此喜欢和传递爱的占38.2%,从不为对方庆贺生日的占35.9%,从不庆祝自己金婚纪念日的多达55.3%;在婚姻稳定的调查中,57.9%的人回答“不”,34.2%的人回答“说不清”,只有7.9%的人做肯定回答。这一组组不容乐观的数字,它足以说明现代人的婚姻弱不禁风,那么容易受到刺激、伤害甚至摧毁。这样的婚姻质量状况让那些素来追求完美、自由、幸福的城市白领们望而生畏,当然就会对婚姻这座殿堂敬而远之。(二)婚前地位与婚后角色的落差今天的中国社会,仍然存在着排斥和歧视妇女,尤其是已婚妇女的现象,纳税制度以及社会保障制度也像婚后靠丈夫养活或部分养活的女性及其家庭网开一面。而且这一系列社会制度与规范化的家庭性别角色分工密切配合,成为一道森严的壁垒,阻碍着已婚妇女连续就业终生就业。对于大部分的女性,特别是白领职业女性,婚前他们是骄傲的公主,有稳定收入,令人羡慕的稳定的工作,又有众多异性的追捧和呵护,可以说他们是温室的鲜花、掉进蜜罐里的糖,他们集所有的幸福与羡慕于一身。这段时期对于他们的整个生命周期而言,是她们尽显风光的最佳时期。可是,一旦进入婚姻的殿堂,等着她们的是:工作的丢失、经济地位的下降、个人自由不再,扮演相扶教子的单一角色。2002年46月,广东省妇联宣传部届全国妇联实施家庭道德状况调查之机,进行了广东省城乡家庭状况调查,据调查统计:城市家庭中,做饭、洗碗、洗衣服、收拾屋子、日常家庭采购和照料孩子生活等方面,妻子承担的比例额分别为:80.7%、80%、86.3%、80.5%、78.1%、86.2%; 而在辅导孩子功课方面,妻子承担的工作占58.3%,超过丈夫的35.2%。这说明,在城市家庭中,绝大多数与丈夫一样8小时以上的妻子,也仍然承担着繁重的家务。由此可见,无论对于女性的个人生命质量还是家庭、社会地位,都是一道重大的分水岭。因此,以晚婚晚育或不婚不育来抗拒社会的不公,无疑是城市白领跻身社会高端的无奈选择。而改革开放大背景下女性整体素质的提高和参与社会意识的增强,也为他们的这种选择提供了主观、客观的条件。四、 女性整体素质的提高和社会地位的独立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女性解放运动的深入,自由、平等、独立的意识渐渐融进人们的生活,女性与男性一样可以接受高等教育、自主择业、享受现代化、追随时尚、尽情消费,新的审美意识和社会观念形成。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女性素质的提高、女性自主择业的流行,女性就业并自主择业已经成为女性的自觉意识。女子职业的发展是适应现代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而出现的结果,这种现象是对传统社会分工和职业结构的突破。男女性别分工的不平等和不公正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改变。从事各种职业的女性在职业生活中找到了新的角色,并通过这种角色改变了自身的地位,女性逐渐以清醒的自主意识来主宰自己的命运。她们已不再是传统社会保守矜持足不出户的象征,而是追逐流行、引导休闲生活方式的消费者了,她们逐渐摆脱传统社会的角色,完成了都市女性的角色定位,女性已经被现代化熏陶并与男性站在了同一高度,她们不仅具有现代的知识和技能,而且拥有了现代意义上的独立和自由意识,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女性从家庭中的“依附者”已变成为自身独立自主生活的创造者。当今,妇女的文化素质普遍提高,这已成为众所周知的事实。较高的文化素质使她们有更高的理想和追求,摆脱了对男性的依附。据统计,北京市1995年女性大龄未婚青年中有50%是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80%是高中以上文化程度,而90年代前半期北京市大龄未婚青年的职业分布表显示:1995年,大龄未婚女性中40.6%的人是专业技术人员,5.2%的人是机关、组织、单位负责人,14.4%的是办事人员及有关人员,10.1%的从事商业工作。因此,我们说,经济上的独立、自身文化素质的提高导致了我国妇女对男性不再依附。这也是大龄青年未婚的一个重要原因。五、结论及思考有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城市白领大龄青年未婚与一个时代的变迁密切相关,是社会发展进步的客观结果,传统农业社会到现代化工业社会的转型,必然带来人们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的变化。从整体上说,这些受教育程度高、职业背景优越、个人条件出众的城市白领相对于择偶的难易程度而言,大部分是自愿倾向于晚婚或不婚而非选择困难。这就启示我们:大龄未婚是一种非常复杂的社会现象,它的产生与存在既有社会客观条件的制约,也有当事人主观因素的影响。大龄未婚是大多数年轻人人生历程中某一特定阶段的特殊生存状态。而只要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存在群体差异和社会选择,就会不同程度的存在大龄未婚现象,这是一个无法回避的社会现实。问题的关键在于社会怎样才能为他们创造一个更加宽松、和谐的环境与氛围,以帮助那些正在继续寻觅未来伴侣或者暂时处于选择困难境地的大龄青年们,让他们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去选择生活。注释“大龄青年”概念的外延宜采用“婚龄”来划分。一是生理婚龄。在生理科学中人的生理素质开始向不利于生育后代的年龄,还未婚,就属于大龄了。医学上一般认为女性的最佳生育年龄是28岁,而对男性尚无定论。二是社会婚龄。一个生活在某个具体的社会的人,到了一定的年龄,还没有结婚,社会就会给他施加压力和创造条件,促使她结婚。这个由社会的婚恋观念确定的“一定的年龄”,就是确定是否为“大龄青年的”的社会年龄。这个年龄在不同的时代和不同的社会,可能存在变化。结合上面两个方面的考虑,笔者认为,当前把女性28岁、男性30岁作为确定大龄青年的年龄下限比较合适。至于年龄上限,很难确定。但笔者认为年龄太大,明显超过社会对“青年”概念的年龄要求,不能算作大龄青年。“白领”概念的外延有两种指称。一种是广义上的,指非体力劳动者;另一种是狭义上的,特指大中型公司企业中的管理和行政人员。本文采用广义上的含义。具体到我国城市社会,指的是在行政单位的公务员、事业单位的管理和技术人员以及大中型公司企业中的管理和行政人员。“婚姻梯度”体现了中国传统的“男高女低”的婚恋观,传统观念中男生总是喜欢找比自己差一些的女生,而女生希望找比自己强一点的男生,这就形成了所谓的婚姻梯度。西方社会学家把“男高女低”的婚姻状况称为“婚姻梯度”。我国是“婚姻梯度”严重的国家之一。在“婚姻梯度”现象中除了男子身材要高于女子这一点是基于自然之基础外,还要求男子要有较高的学历、较多的收入、较好的职业和发展前途等。很明显,“婚姻梯度”体现了女性的依附状态。在父权社会中,女性已经成为家庭婚姻的附属品,是在两个男人家庭之间变相转卖的特殊商品。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形成了以男高女低为特征的“婚姻梯度模式”。即,婚姻中男方各方面的条件要高于女方。具体来说就是门弟、经济条件、个人资质等,男方要优于女方。这种婚姻模式被社会认为是稳妥的,对“夫唱妇随”式家庭可以起较好的支撑作用。丁克是英文DINK(Double IncomeNo Kids)的音译,意思是双收入却不要孩子。丁克家庭的夫妇主张摆脱传统婚姻生活中传宗接代的观念,更倾向于过有质量的、自由自在的“两人世界”生活。对于大多数中国年轻人来说,这个词汇早已不再陌生,近年来,DINK家庭在城市青年尤其是白领夫妇中的比例有逐渐增加之势。丁克族不要孩子的主要理由是不愿意一辈子为子女操劳,奉献一切,想尽情地享受二人世界。丁克家庭的成员一般都夫妻双方都有收入(应该是较高的收入)有关,双收入(较高的双收入)成为了做丁克的主观理由与客观原因。 消费水平也很高,他们是社会上的中产阶层,这似乎跟美国20世纪60年代的那些青年颇有些相似。他们中有很多人认为养育孩子是一件非常麻烦的事,会妨碍他们夫妻的生活。对具有生育能力的夫妇自愿不要孩子,就是我们所说的“丁克家庭”。自上个世纪80年代起,它悄悄在中国出现,以前这样的家庭会被别人议论,甚至是被别人怀疑有“生理问题”。而现在,这种家庭已经开始被“外人”理解和接受。丁克作为现代人生活的一种方式,已从另类转为普遍,尤其是城市里生活的人,由于生活压力过大,生活成本N高,以至被迫进入丁克一族;还有些人从小生活安逸,心理年龄过小,不能承受传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