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_2020学年高中语文第2单元号角为你长鸣(文本研习)指南录后序学案(含解析)苏教版.docx_第1页
2019_2020学年高中语文第2单元号角为你长鸣(文本研习)指南录后序学案(含解析)苏教版.docx_第2页
2019_2020学年高中语文第2单元号角为你长鸣(文本研习)指南录后序学案(含解析)苏教版.docx_第3页
2019_2020学年高中语文第2单元号角为你长鸣(文本研习)指南录后序学案(含解析)苏教版.docx_第4页
2019_2020学年高中语文第2单元号角为你长鸣(文本研习)指南录后序学案(含解析)苏教版.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指南录后序一、读准字音邂逅()()纾祸() 觇北()献谄() 贵酋() 羁縻()()愧怍() 殆例() 巡徼()檄文() 余僇() 天高地迥()答案xihushchnchnqijmzudijioxljin二、辨识通假(1)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2)几为巡徼所陵迫死()(3)层见错出()(4)臣死有余僇()答案(1)“缙”同“搢”,插(2)“陵”同“凌”,欺侮(3)“见”同“现”,出现(4)“僇”同“戮”,罪三、一词多义(1)间(2)靡(3)如(4)分(5)数(6)之(7)以答案(1)名词,机会/名词,中间/名词,缝隙/名词,一会儿/动词,夹杂/动词,参与/量词/副词,悄悄地,暗中(2)副词,无,没/动词,倒下/动词,退却(3)动词,到去,往/动词,像/动词,比得上/连词,表假设,如果/“如何”为固定句式,“把怎么样”(4)名词,本分,职责/动词,辨别/动词,分配,分给/名词,长度单位,寸的十分之一(5)动词,列举罪状/副词,屡次/名词,命运(6)结构助词,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代词,代“死”(7)介词,凭借身份/介词,用,相当于“率领”/连词,表修饰/介词,把/连词,表目的,来,用来/连词,因为四、词类活用(1)北虽貌敬()(2)予分当引决()(3)草行露宿()(4)日与北骑相出没于长淮间()(5)道中手自抄录()(6)都督诸路军马()(7)则直前诟虏帅失信()(8)道海安()(9)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10)名曰指南录()(11)即具以北虚实告东西二阃()(12)北亦未敢遽轻吾国()(13)诡踪迹()答案(1)名词作状语,表面上(2)名词作状语,按职分(3)名词作状语,在荒草间;在露天里(4)名词作状语,每天(5)名词作状语,亲手(6)名词作动词,统率(7)名词作动词,走上前(8)名词作动词,经过,取道(9)名词作动词,为作序(10)名词作动词,命名(11)形容词作名词,虚实情况(12)形容词作动词,轻视(13)形容词作动词,隐蔽五、古今异义(1)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古义:_今义:表示可能或能够。(2)初至北营,抗辞慷慨古义:_今义:不吝惜。(3)不复顾利害古义:_今义:了不起。(4)穷饿无聊,追购又急古义:_今义:(言谈、行动等)没有意义而使人讨厌。(5)以至于永嘉古义:_今义:表示达到某种程度;表示另提一事。(6)为巡船所物色古义:_今义:寻找(需要的人才或东西)。(7)几彷徨死古义:_今义:犹豫不定,不知往哪里去好。(8)以父母之遗体行殆古义:_今义:尸体。答案(1)可以凭借。(2)意气激昂。(3)个人的安危。(4)没有依靠。(5)到达。(6)访求,这里是盘查的意思。(7)走投无路。(8)留给自己的身体,赋予的生命。六、文言句式(1)死生,昼夜事也。()译文:_(2)予羁縻不得还。()译文:_(3)为巡船所物色。()译文:_(4)贾家庄几为巡徼所陵迫死。()译文:_(5)质明,避哨竹林中。()译文:_(6)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译文:_(7)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译文:_(8)而幸生也何为?()译文:_(9)日与北骑相出没于长淮间。()译文:_答案(1)判断句死生是早晚间的事情。(2)被动句我被软禁起来不能回国。(3)被动句被元兵巡逻船盘查。(4)被动句在贾家庄几乎被巡查的军官凌侮逼迫而死。(5)省略句天刚亮时,在竹林里躲避哨兵。(6)状语后置句满朝大小官员聚集在左丞相府。(7)状语后置句不幸吕师孟在我出使前就挑拨陷害我,贾余庆在我出使后又讨好敌人。(8)宾语前置句然而侥幸地活下来是为了什么呢?(9)状语后置句每天跟元人的骑兵在淮东路一带互相遭遇。资料链接千古忠臣文天祥文天祥(12361283),南宋杰出的爱国诗人、文学家。字履善,一字宋瑞,号文山。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宋理宗宝祐四年(1256)考取进士第一名。历任湖南提刑、赣州知府。恭帝德祐元年(1275)元兵渡江,文天祥起兵勤王。临安危急,奉命至元营议和,因坚决抗争被扣留,后冒险脱逃,拥立益王赵昰,至福建募集将士,进兵江西,恢复州县多处。后兵败被俘至元大都,终以不屈被害。主要作品有过零丁洋正气歌文山先生全集等。德祐(宋恭帝年号)元年(1275)正月,国事危急,朝廷召诸路“勤王”,文天祥积极响应,以全部家产充军费,组织武装力量。次年,元军大举南下,驻军于皋亭山,这时文天祥被任命为右丞相兼枢密使,被派往北营与元军议和。他不辱国体,慷慨陈词,被叛徒出卖,被扣,解送北方,至镇江逃脱,历尽艰险才得南归。端宗赵昰派遣他与南下元军作战,景炎三年(1278)兵败被俘。被押到大都(今北京)后,元世祖忽必烈以宰相作为诱降条件,遭到文天祥的严词拒绝。右丞相、汉奸邓光荐劝其降元,亦遭唾骂。文天祥历尽折磨而志不屈,于至元十九年(1283)十二月九日在柴市就义,年仅47岁。本文是作者在1276年5月为自己的诗集指南录写的序言,因在这年3月作者曾写过一篇序言,所以称本文为“后序”。序序是一种文体,有书序和赠序之分。“序”也作“叙”或称“引”,犹如今日的“引言”“前言”,是说明书籍内容或出版意旨、编次体例和作者情况的文章,也可包括对作家作品的评论和对有关问题的研究阐发。“序”一般写在书籍或文章前面,但也有居后的。文本鉴赏通过记叙出使元营的斗争情况以及逃脱后的艰险遭遇,说明抄录诗篇和编纂诗集的目的,表达了作者报效朝廷的决心,抒发了作者忠贞不屈的爱国情怀。指南录后序_答案写作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文本深读一、阅读课文第15段,回答下面的问题。1文天祥是在怎样的形势下出使北营的?_答案北兵迫修门,战、守、迁皆不及施,形势严峻。2文天祥出使北营时的心情和意图怎样?_答案心情:不得爱身,抱定为国捐躯的决心。意图:以外交手段挽回败局;求救国之策。3第2段是运用什么手法来表现文天祥的?写出了什么内容?_答案运用对比手法,既突出了文天祥大义凛然、威武不屈的英雄气概,又揭露了叛徒的可耻行径,同时也暗示了抗元失利的原因所在。4文天祥至北营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是怎样的?_答案第一阶段是:“初至北营北亦未敢遽轻吾国。”第二阶段是:“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予不得归矣。”第三阶段是:“未几北驱予并往,而不在使者之目。”5文天祥既然“分当引决”(按理应当自杀),为什么却又“隐忍以行”(暗中忍受着去了)呢?_答案“将以有为也”(“以”后省代词“此”。全句可译为:是打算借此机会有所作为啊!这句话出自韩愈张中丞传后叙:“巡呼云曰:南八,男儿死耳,不可为不义屈。云笑曰:欲将以有为也,公有言,云敢不死!”)。出使北营,震慑敌方,身受羁縻和被驱北上,却“隐忍以行”。表达了他忍辱负重,图谋再举的思想。6文章第4段中能表达作者急切、紧张的心情,以及经历的坎坷的动词有哪些?_答案“奔”写出了当时迫不择路的紧急情况;“变”“诡”二字反映了形势突变以及作者采取的果敢行动;“避”“出”“渡”“入”“展转”“至于”等一连串动词,反映了作者迅速离开险境的情况,同时也表现了作者急于南下组织力量抗元以报效国家的急切心情。7文章第5段中两个“呜呼”分别表达了什么感情?三个“矣”表达的语气有什么不同?_答案第1个“呜呼”表达将生死置之度外的感情;第2个“呜呼”表达面对山河破碎、国事难为时的伤痛之情。第1个“矣”处于句末,提示下文,宜重读;第2个“矣”,处于前一层结句末,总结上文,宜轻读;第3个“矣”,处在文意转折(“而境界危恶”)之前,宜急收。8文章第5段中作者用了22个“死”,请思考:置文天祥于死地的因素有哪些?作者写这些“死”有什么作用?_答案因素:(1)从“死”的危险程度划分:敌方的凶狠和残暴,内部的混乱和腐败,环境的险恶动荡和不安。(2)从“死”的方式划分,主动自杀的“死”有3个,表明作者的赤胆忠心;被动他杀的“死”有14个,显示出文天祥的坚贞不屈。作用:第1个“死”是总述“死”的境地及危险性,具有提领下文(第219个“死”)的作用,第2022个“死”归纳以上18种“死”的可能性,表明作者对“死”的看法和态度,显示以“死”报国的宏伟决心和凛然正气。二、阅读课文第68段,回答下面的问题。9文章最后三段与前五段之间有什么关系?_答案前五段是理解最后三段的前提和背景,便于深刻理解诗歌内容。前五段为诗集内容的划分和抒情做铺垫。水到渠成。先说背景后说有关诗集的问题,无须解释,言简意赅,有水到渠成之效。10诗集的由来是怎样的?结集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要以“指南录”命名?_答案由来:患难中,间以诗记所遭。目的:传书后人,悲予志焉。命名原因:表明作者心指南宋、冒死南归的忠贞爱国之情。三、阅读全文,回答下面的问题。11作者在本文中将记叙、抒情、议论等表达技巧完美地结合了起来。请举例分析。_答案在记叙的基础上抒情。例如第3段,作者在写被驱北上时,指出“予分当引决,然而隐忍以行。昔人云:将以有为也。”这里包含着克制内心无限痛苦的强烈感情。这是在记叙基础上的抒情,而文中的抒情中又同样带有议论成分。在叙事的前后,用有强烈感情色彩的词句直接抒情。例如第5段中,对于生与死的问题,作者用大段抒情与描写相结合的文字表达心境。将感情融入叙事。如课文第4段既写出了当时由中兴有望到无可投奔的处境,又反映出作者由兴奋而悲愤的急剧变化的感情。12本文表现了作者在国难当头之时锐身自任的气概、坚贞不渝的节操和以死报国的决心。那么,课文中哪些地方表现了文天祥崇高的精神呢?_答案主要表现为以下七个方面:出使的背景:“时北兵已迫修门外”,一个“迫”字交代了南宋形势的危急。元方二十万大军沿江而下,势如破竹,那时已经直指南宋都城临安。南宋朝廷惊恐万状,“战、守、迁皆不及施”,“莫知计所出”。文天祥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挺身而出,出使元营的。出使的动机:“众谓予一行为可以纾祸”,“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予更欲一觇北,归而求救国之策”。这几句话准确而又完整地表达了文天祥出使元营的动机。“隐忍以行”的意图:文天祥死为国家而死,生亦为国家而生。他不想“引决”,忍辱而行,不是贪生怕死,而是“将以有为也”。后来所有事实都证明了这点。奔真州时的所为:文天祥一到真州就把在元方窥探到的虚实写信“告东西二阃”,想促使淮东制置使李庭芝、淮西制置使夏贵和真州守将苗再成三方联合,一举而使南宋“中兴”。冒死南归的经历:作者连用18个排比句历数他南归途中的艰苦经历。自编诗集的目的:“将藏之于家,使来者读之,悲予志焉”。诗集题名“指南录”的用意:表明作者的心犹如罗盘上的磁针,永远指着南方(南宋)。13对文天祥至死抗击元朝的做法,有人认为是英雄之举,也有人认为是逆潮流而动。请结合课文内容,谈一谈你的观点。_答案观点一:文天祥是一位英雄,他抗元斗争的英雄事迹可歌可泣。观点二:文天祥是一个跟不上时代潮流的人,在当时元朝已经建立的情况下他还在抗元,是不可取的,因为元统一是历史的必然,他阻碍了历史的前进。观点三:文天祥的英雄壮举与历史上所有爱国志士一样,他们的报国行为是非常感人的。他们在强敌面前宁死不屈,表现了高尚的气节,可歌可泣。观点四:文天祥北行之举表明他对敌方实力的估计是不足的,他企图以言辞说服敌人退兵是极不切实际的幻想。他的爱国思想的实质是对南宋朝廷的忠心,具有历史的局限性。写法借鉴1写作特色句式极富变化本文句式极富变化,有的是句式整齐的对偶句,如“不得已,变姓名,诡踪迹”,有的是气势磅礴的排比句,如“诋大酋当死;骂逆贼当死而死固付之度外矣”。这些句子长短结合、整散相间,整齐中有变化,感情抑扬起落,跌宕回环,感染力极强。2写法指导长短句的定义及修辞效果(1)定义:长句与短句是相对而言的。一般来说,用词多、结构复杂的句子就是长句;反之,就是短句。(2)效果:长句和短句各有修辞效果。长句的修辞效果是表意严密、精确、细致,语意贯通,气势磅礴;短句的修辞效果是干净利落,生动明快,活泼有力,节奏感强。长短结合,参差错落,各尽其妙。3迁移运用运用长句、短句交互变换的语言形式,写一篇300字左右的短文,语言尽量有文采。_【写作示例】读书是一种味道静坐书屋,盘膝而坐。握一本古书,捧一杯新茶,书香,茶香,满目满嘴,不亦乐乎?读书也是一种味道,一种真真切切的味道,纯净得让你不会有一丝杂念。读红楼梦,读一个古代家族最真切的记录,或莞尔一笑,或蹙眉深思。当泪珠顺着脸庞一粒一粒地滚下,汇着一缕缕心灵的悸动流进心田时,你知道,那种咸咸的辛酸味道,勿用唇舌,心灵自会告诉你它最真实的感受。读三国演义,读一个朝代的兴衰存亡,激烈处,拳头紧握;和平处,心潮澎湃;苍凉处,潸然泪下不是丝丝缕缕的儿女情长,而是战鼓紧响的壮怀激烈,是一代代英豪战前洒血的壮举,是会让你心灵落泪的味道,品一品,淡淡的,略带苍凉。读书,品味,犹如品人生,品世界,品心灵,品自己,不会如网络一般迷失,只会让你找回更真实的自我;不会让你像在屏幕前一样悸动不安,只会让你心境更加平和,如一池静水。素材采撷1素材积累公元1275年,元兵渡过长江,直抵临安,宋恭帝赵在这最危难的时候想到了文天祥。于是39岁的文天祥变卖了全部家当,招兵买马,奔赴京都,起兵勤王。1276年文天祥被俘后,面对元人的威逼利诱,他坚守节操,忠贞不渝,一腔正气洒热血,谱就了一首壮烈的英雄史诗,用血和泪凝成了一曲感天动地的正气歌。文天祥一身正气凝成了正气歌,悲壮高亢的正气歌则映显出文天祥的铮铮傲骨。【应用角度】“爱国”“逆境”“品格”等。2素材应用生命如一条汩汩流淌的河,在暗礁、险滩密布的河段,方能激起更多的浪花。在民族危难、国家存亡之际,文天祥义无反顾地向前走去。他走了一条与众不同的道路,这条路通往失败也通往辉煌,通往死亡也通往不朽。也正因为这样,他开始了一生中最为壮丽的抗元事业,谱写了一生中最为高亢的正气歌!历史的天空因为他的存在而分外明朗,衰颓的南宋因为他的存在而更添了几分传奇色彩。虽然他英勇就义距今有700余年了,但时间的长河并没有洗去他那份爱国情操与浩然正气,相反,却越来越使其闪耀璀璨。只有见过风雨,走过逆境,尝过失败,不止一次从血海覆灭中重生的人,才堪称真正的英雄!文天祥,他的一生都在为民族大业而活。他虽不能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但他却为华夏儿女竖起了一根擎天柱取义而死,死而不惧,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群文阅读导读:文天祥,那个将求生与求死矛盾地集于一身的宋将,民族危亡之际奉命出使元营,却羁縻不得还,痛快淋漓地数诟逆贼之后只求速死。生命永远是一个令人关注的话题,它对每一个人来说,只有一次,失去了就永不再来。生命应该是怎样的,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理解和阐释。生命是具体的,它存在于自然、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生命没有贵贱、尊卑,有时一件平常的生活小事、一个看似微不足道的小生灵都能给人带来至深的生命感悟、启示。宁掉头颅垂青史,不留骂名在人间张中丞传后叙原文:南霁云之乞救于贺兰也,贺兰嫉巡、远之声威功绩出己上,不肯出师救。爱霁云之勇且壮,不听其语,强留之,具食与乐,延霁云坐。霁云慷慨语曰:“云来时,睢阳之人不食月余日矣。云虽欲独食,义不忍,虽食,且不下咽。”因拔所佩刀断一指,血淋漓,以示贺兰。一座大惊,皆感激为云泣下。云知贺兰终无为云出师意,即驰去。将出城,抽矢射佛寺浮图,矢著其上砖半箭。 曰:“吾归破贼,必灭贺兰!此矢所以志也。”城陷,贼以刃胁降巡。巡不屈,即牵去,将斩之。又降霁云。云未应。巡呼云曰:“南八,男儿死耳,不可为不义屈!”云笑曰:“欲将以有为也。公有言,云敢不死?”即不屈。译文:南霁云向贺兰请求救援,贺兰嫉妒张巡、许远的名声威望和功劳业绩超过自己,不肯出兵援救。贺兰喜欢南霁云的英勇和豪壮,不听他求救的要求,硬要留他下来,陈设酒肉,具备歌舞,邀请南霁云入座。南霁云情绪激昂地说:“我来的时候,睢阳城内的人已经有一个多月没东西吃了。我即使想一个人吃,道义上不忍心这样做,即使吃也咽不下去。”于是抽出随身佩带的刀砍断一个手指,鲜血淋漓,来给贺兰看。满座的人非常震惊,都感动奋激得为他掉泪。南霁云明白贺兰终究不会有为自己出兵的意思,就飞马离去了。快要出城的时候,抽出一支箭射向佛寺的高塔,箭射中在塔上,有一半箭头穿进砖里。他说:“我这次回去,如果打败了叛贼,一定回来灭掉贺兰!这一箭就作为的记号。”睢阳城失陷时,叛贼用刀威逼张巡投降。 张巡不屈服,随即被拉走,行将斩首。又威逼南霁云投降。南霁云没有回答。张巡对南霁云呼喊道:“南八,大丈夫一死罢了,不能屈从不义的人!”南霁云笑着回答说:“我原想要有所作为。现在您说这话,我敢不死吗?”于是他就没有屈服。欣赏生命思考生命是从认识死亡开始的。最初见到死亡,我还是个没有经历过痛苦的天真的小女孩。一天,正在外祖父种满花草的院子里玩“扮家家酒”的游戏。我的小辫上插几朵蓝紫色的喇叭花,在忙着给自己准备午餐将泥土裹在葡萄叶子里做“饺子”。忽然,一阵惊天动地的哭声和悲怆的乐声传来,我愣了一下,飞快地跑出院子。一队长长的送葬队伍正缓缓从门前经过。小驴车嘎拉拉轧过石子路,车上停放着一口黑漆棺材,还有一座精巧玲珑的纸房子和一架纺车。后面跟着一大群身穿白粗麻布孝袍的男人女人和孩子,他们脚蹬白鞋,头戴孝帽,腰间系着宽宽的白带子,女人们用手帕蒙住脸,唱歌似的长一声短一声地哭泣。我没有像其他小孩子那样追着队伍又喊又跳,就那么呆呆地站在路边,头上还插着几朵蓝紫色的喇叭花。这事过去很久,我都不能够忘记,那乐声里所诉说的生命的秘密和悲凉,是那么深那么痛地开启了我小小的心灵。以后我长大。在20多年的生命里,先后目睹了外祖父、外祖母和母亲的死亡。他们三人是我最挚爱的亲人:母亲给了我生命,而外祖父、外祖母抚养了我。他们都曾在病痛中挣扎良久,然后默默离去,没有留下一句话。但他们今生所给予我的呵护和爱是那么久远地深植在我的生命中。十几年过去了,留在我心底的依然是一份抹不去的痛楚。19岁,在一场车祸中,我也经历了死亡,曾在生与死织成的暗夜里挣扎了7天7夜。 当时医生告诉唯一守候在我身边的弟弟说我随时可能死去。17岁的弟弟不知如何准备后事,他只是哭只是不相信,不吃不睡一直守在我的床前。活过来以后才明白:死亡就是对这个世界毫无感知,没有爱没有恨没有快乐,当然也没有痛苦。 由此也才彻悟,那爱那欢乐,连同痛苦也都是如此珍贵,因为它标志着生命的存在。后来,我做了母亲。第一次在产院的育婴室门口看到那么多千姿百态的小生命。那些天使一样的婴儿,有的在安详地熟睡,有的挥舞粉嫩的小拳头大哭,好像在抗议没有经过他同意就把他带到这个世界上来。站在那里我禁不住泪水盈盈:这些生动可爱的小生命不同于死亡带给我的,他们在我的内心深处激起一种真正圣洁美丽的感觉。我又开始问自己那个久已困扰的问题:生命是什么?然后我对自己说:生命,就是从出生走向死亡的过程,这一过程有不同的量和质。随着阅历和经历的增加,那种对于未知死亡的恐惧变得淡薄了,我已知道那是必然,死神同每一个人签约,没有人可以违约。但结局一样,过程却可以截然不同。我想要说的是,由于我对于生命的爱以及对生命越来越接近本质的认识,我的生命会变得单纯明净。在学会奋斗的同时,我也得到了享受和欣赏生命的自然和美丽,而这些,多半与利欲和物欲无关,没有利欲和物欲的参与,我也照样获得许多快乐。我喜欢秋夜,静听窗外风旋落叶的声音和秋虫的低吟,似乎听一份幽怨,又听一份安然。喜欢雪后初晴洁白的路和屋顶,喜欢听屋檐下雪水融化,滴落在松软的泥土里。喜欢清晨一两声婉转悦耳的鸟鸣,好像整个世界都被唤醒并且变得清新。喜欢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也同样喜欢梁祝小提琴协奏曲中那份美丽的忧伤。喜欢骑单车从高坡上飞快地下滑,让清爽的风柔柔掠过面颊将我黑发向后高高扬起。尤其喜欢在窗外无声无息飘落细雨的时候,那细致晶莹的雨帘给我一种可以蔽避的宁静和安全感,只开一盏台灯,让金黄的光晕暖暖地罩着我。再放下白色纱窗帘,拥被读一本好书,那一刻真觉得做神仙的快乐也不过如此。让我告诉你:拥有并懂得珍惜,这就是快乐美丽的人生了。建议阅读篇目:正气歌过零丁洋贝多芬传渡扬子江指南录积文化常识纪年法我国古代纪年法主要有四种:(1)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以王公在位年数来纪年。如左传殽之战:“三十三年春,秦师过周北门。”(指鲁僖公三十三年)廉颇蔺相如列传:“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2)年号纪年法汉武帝起开始有年号。此后每个皇帝即位一般都要改元,并以年号纪年。如岳阳楼记“庆历四年春”、琵琶行“元和十年”、游褒禅山记“至和元年七月某日”、指南录后序“德祐二年”等。(3)干支纪年法如五人墓碑记“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丙寅三月之望”,“丙寅”指公元1626年;黄花岗烈士事略序“死事之惨,以辛亥三月二十九日围攻两广督署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