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_2020学年高中语文第4单元15荔枝赋并序学案(含解析)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docx_第1页
2019_2020学年高中语文第4单元15荔枝赋并序学案(含解析)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docx_第2页
2019_2020学年高中语文第4单元15荔枝赋并序学案(含解析)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docx_第3页
2019_2020学年高中语文第4单元15荔枝赋并序学案(含解析)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docx_第4页
2019_2020学年高中语文第4单元15荔枝赋并序学案(含解析)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5荔枝赋并序一、读准字音厥有(ju)擢本(zhu)绀理(n)缃枝(xin) 霮(dn du) 棼 (fn l)沮洳(j r) 崄巇(xin x) 苾苾(b)明珰(dn) 惊仡(y) 蠲忿(jun)醴露(l) 燠煜(y y) 烦愦(ku)体忲(ti) 玳筵(di) 绮缋(q hu)五峤(qio) 心恚(hu)二、一词多义(1)一(2)实(3)信(4)疾(5)之(6)以(7)于(8)焉三、词类活用(1)夫物以不知而轻(形容词活用为动词,轻视)(2)陋下泽之沮洳(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陋,瞧不起)(3)不丰其华,但甘其实(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丰盛,使甘美)(4)未玉齿而殆销(名词用作动词,用牙齿咬)(5)此甘滋之不一(数词活用为形容词,一样)(6)沉美李而莫取,浮甘瓜而自退(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沉水,使浮水漂走)(7)何斯美之独远(形容词用作名词,美好的东西)四、古今异义(1)因道扬其实古义:它的实际情况。今义:连词,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2)但甘其实古义:它的果实。今义:连词,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3)蒂药房而攒萃古义:芍药的子房。今义:供拿药之地。(4)夫其贵可以荐宗庙,其珍可以羞于公古义:可,可以;以,用。今义:助动词,表示可能或能够。(5)味以无比而疑古义:没有什么用来比较。今义:没有比得上的。五、文言句式(1)亦古人之深疾。(判断句,无明显判断标志)译文:也是古人的一大过错。(2)诸公莫之知,而固未之信。(宾语前置句)译文:诸位没有人知道它,当然不肯相信了。(3)虽受气于震方。(状语后置句)译文:虽然是受东方之气。(4)果之美者。(定语后置句)译文:美味的果实。(5)夫物以不知而轻,味以无比而疑。(被动句)译文:事物因为不为人知而被忽视,味道因为无法比较而被怀疑。(6)何侧生之见疵?(被动句)译文:为何荔枝生于侧枝而被指责?(7)柿可称乎梁侯,梨何幸乎张公?(被动句)译文:柿子何以被梁侯欣赏,梨子何以被张公赏识?作名词,高贵的地位。荐:敬献、祭祀。羞:进贡(给人进食)。亭十里而莫致,门九重兮曷通:路途遥远,荔枝无法运往内地,宫禁幽深, 资料链接开元名相,一代文宗张九龄张九龄(678740),名博物,字子寿,韶州曲江(今广东曲江)人。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担任宰相的岭南人,有“当年唐室无双士,自古南天第一人”的美称。他一生三度入朝,在朝廷前后任职20余年,历任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中书令,是唐代有名的贤相,“开元之治”凝结着张九龄的不朽功绩。他的五言古诗,以素练质朴的语言,寄托深远的人生慨望,对扫除唐初所沿袭的六朝绮靡诗风贡献尤大。代表作有诗感遇十二首、望月怀远等,有文唐丞相曲江张先生文集二十卷。开元十八年,作者转任桂州刺史、充岭南道按察使,为人刚正不阿,直言敢谏,因而也时常遭李林甫等人的排挤,其内心自然也有诸多凄苦、不快和无奈,联想到众多仁人志士连遭贬谪,正义不能伸张的苦闷和愤慨,他于此时有感而发,写下荔枝赋并序,借物抒发心中的块垒。序序,也作“叙”或称“引”,有如今日的“引言”“前言”。是说明书籍写作或出版意旨、编次体例和作者情况的文章,也可包括对作家作品的评论和对有关问题的研究阐发。“序”一般写在书籍或文章前面(也有列在后面的),列于书后的称为“跋”或“后序”。如伶官传序、指南录后序等。古代另有一种序是惜别赠言的文字,叫作“赠序”,如送东阳马生序,还有一种是写在诗歌前面的序,叫“诗序”,多交代所咏故事的有关内容或作诗的缘起。如孔雀东南飞、琵琶行、扬州慢等前面都有一段序。 文本鉴赏本文继承历来的咏物传统,选取地方特产荔枝为吟咏对象,托物言志,含蓄曲折地抒发了仁人志士连遭贬谪,正义不能伸张的苦闷和无奈。既富有乡土气息,又意味深长,发人深省。 文本深读1荔枝赋并序第一段为“序”的部分,意在表明写作此赋的缘由,并简单概括了赋的基本内容。那么本文的写作缘由是什么?_答案“况士有未效之用,而身在无誉之间,苟无深知,与彼亦何以异也?”即为不被人发现赏识、不能施展才华的文人士子鸣不平。2托物言志是荔枝赋并序写作的主要特点。荔枝和某些文人有着相通之处,请找出二者对应的地方。_答案文中提到“夫物以不知而轻,味以无比而疑,远不可验,终然永屈。况士有未效之用,而身在无誉之间,苟无深知,与彼亦何以异也?”荔枝与士同样具有美好的内在,但却无人赏识,常遭埋没,他们之间的命运又是何其相似。3最后一段是什么内容?和前文是什么关系?_答案在前文的充分描摹展现了荔枝珍奇的基础上,写它完全可以被进献给宗庙王公,但因生于偏僻远地,山川阻隔而难以被“贵人”知。这段是对前文的深化,是作者言志的部分。由荔枝不被“贵人”发现赏识自然而然地引出对那些不被“贵人”发现赏识的文人士子命运的哀叹,由物及人,体物写志。 写法借鉴托物言志作者运用托物言志的表达方式,把对荔枝的描写与对不被人赏识的士人的同情融为一体。荔枝就像那些高洁之士一样,心怀美玉却不被赏识。如他写道“夫物以不知而轻,味以无比而疑,远不可验,终然永屈。况士有未效之用,而身在无誉之间,苟无深知,与彼亦何以异也?因道扬其实,遂作此赋。”即事物因为不为人知而被忽视,味道因为无法比较而受到怀疑,长期不可验证,最终还是受到委屈。况且士人未能施展才华,一直没有获得声誉,如果对他没有深入了解,那么他就与荔枝没有区别。于是大力推介荔枝,写作这篇赋。这样看来,文中所写的荔枝,其实就是士子。荔枝的珍奇象征士人的才德,荔枝的情态象征士人的品格,荔枝的“每被销于凡口”象征了士人的被埋没,荔枝的“罕获知于贵躬”象征了士人的不能被掌权者赏识重用的悲哀。荔枝与士子两相映衬,引人同情和感叹。定义:托物言志指通过描写客观事物以寄托、传达作者的某种感情,抱负和志趣。作用:要写好这样的文章,就要掌握好“物”与“志向”、“物”与“感情”的内在联系。首先是物的主要特点要与自己的志向和意愿有某种相同点和相似点。其次,描述时,自己的志向要以物的特点为核心,物要能表达自己的意愿。运用托物言志的表达方式,通过对某一物象的描写,寄托自己的某种情怀。(300字左右)_【参考示例】一池浮萍,青青绿绿,其中也有点点水色,无风时它像一块布平铺在塘面上,没有一丝一毫的皱纹,又像一块天然的青绿铜镜浮在池中。杂草和翠鸟也时不时地打扰着萍面,一漾一漾的,鱼波纹是不能不出现的,使浮萍更显得拥挤和紧张。狂风大作,起皱褶的是浮萍;弯身摆头的是杂草;早已无踪影的是翠鸟,皱褶只是一刻,风稍微小时,萍面又恢复了原状。尔后,又是皱褶,浮动不定。有时也有鱼儿的“拜访”。风是魔鬼,杂草是细菌,然而却破坏不了它。风后,萍面依然是完整的除了少许的杂物。这,使我不由得想起了文天祥的诗句“身世浮沉雨打萍”。是啊,人生又何尝不像浮萍,平静的人生里时刻都有风浪;而风浪又蕴藏着平静的人生。 素材采撷不听谏言终酿祸张九龄是一位很有识人之名的宰相,无论善恶忠奸,他都能够一眼洞穿,他是最早断言安禄山今后必反的人。唐开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安禄山任“平卢讨击使、左骁卫将军”。这一年,他出兵讨伐契丹叛者,因为轻敌冒进,结果大败而归,损兵八万之众。按照当时的军法,安禄山罪当斩首。安禄山被押解到长安去,张九龄一见到安禄山,当即断言:“此人一脸反相,今后必反,杀之以绝后患。”可惜,唐玄宗舍不得杀掉安禄山。安禄山在当时成了争议最大的人物,皇帝力保他,宰相力杀他。无论张九龄怎样据理力争,无奈唐玄宗就是不听,结果使安禄山保住了这条“小命”,从此也为大唐埋下了祸根,如日中天的唐王朝也最终葬送在安禄山的手里。后来安禄山果然造反,唐玄宗李隆基也被迫逃到四川成都避难,这时候他才想到了张九龄当时说过的话,真是追悔莫及,于是特地派遣使者去张九龄的墓前祭奠,以表示悔意。【应用角度】“坚持己见和善于听取别人意见”、“知人善任”、“有远见”、“短视与远见”等。 美文阅读张九龄:宰相诗人传风度唐代无双士,南天第一人始兴县隘子镇石头塘村,坐落在桂山律水之间。据广东通志记载,张九龄的故居就在这个祥云霭霭的地方。隘子镇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小山沟。然而就是这个不起眼的小山沟孕育了中国历史上不能忽视的名相名将:唐朝宰相张九龄和曾任国民革命军师长的张发奎。在当地村干部带领下,我们来到一座破旧的土坯房,房屋门前有个池塘,池塘旁竖着两块半人高的桅杆石。据说张九龄的曾祖父在韶关曲江做官,而张九龄的父亲则来到始兴置立田产以耕为业。民间现在还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相传张九龄母亲卢氏在始兴已怀孕满十月仍未分娩。其父见妻身体粗大面黄体弱,疑是得了黄肿病。一日遇见一个看病兼算命的老先生,经诊断后,老先生告诉张九龄之父,“腹中胎儿乃非凡人物,因这个地方太小,容其不下,恐须到大地方出生。”听罢先生一言,张家只好迁到韶州。而张九龄据说就是在那里出生的。但张九龄出生后也曾返回始兴故里。始兴县民间流传的“捉鼠解朝廷”的故事就是来自张九龄年幼时在石头塘读书的经历。在张九龄故居不远处的旗岗寨山麓有一个张文献公祠。走近祠堂,“唐代无双士,南天第一人”的字样就映入眼帘,让这座并不十分起眼的祠堂增辉不少。祠堂正殿供奉的张文献公塑像风仪秀整,让人不由想到后人对张九龄的评语风度蕴藉。据介绍,这座祠堂建于清朝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10月11日。由位于桂山冈左上方山麓的老祠迁来。“民国”三十二年冬修缮后,张九龄祖父张君政的41世孙张发奎于次年2月14日张九龄诞辰日,出席了每年一度的“祭相”礼仪。隘子镇镇长汤爱亮说,当地还有一种米粉叫作“宰相粉”,相传是张九龄母亲给张九龄夜读时做的夜宵。这种米粉的特别之处是久煮不烂。现在,宰相粉已经成了当地的一个畅销品牌。此外,始兴县也在积极招商引资,希望把本地的生态资源和浓郁的人文资源结合起来,打造一个文化生态的旅游品牌。坦坦方五轨,阗阗走四通自古以来,位于江西大余和广东南雄交界处的梅关古道就是中原和岭南经贸往来的交通要道。梅关所处的梅岭为大庾岭南麓山岭,因为秦代设关于此,故有梅关一称。唐开元四年(716年),时任左拾遗内供奉的张九龄因为与当时的宰相姚崇意见不合,由长安称病南归,返故里孝养其母。南归时张九龄途经大庾岭,见古道年久失修,险峻难行。而唐代经济有了较大发展,南北商品流通日益频繁,“以载则曾不容轨,以运则负之以背”的古道与当时的经济文化发展要求已不相适应了。于是张九龄向唐玄宗献状请开“大庾岭新路”,改善南北交通,以充分利用岭南的“齿革羽毛之殷,鱼盐蜃蛤之利”,达到“上足以备府库之用,下足以赡江淮之求”的目的。这个建议得到了唐玄宗的赞赏,遂下诏命张九龄主持开凿之举。张九龄奉诏后行动很快,“农闲动工,不须一季”便开凿了一条长20余丈、宽3丈,可两马车并行的大山路,使梅关古道成为“坦坦而方五轨,阗阗而走四通”的大道。一到梅岭,刚下车就能感觉此地气温比城区内要低。据记载,张九龄开凿大庾岭新路后,历代多有修葺,我们现在行走的古道是明正统十一年(1446年)南雄知府郑述征集民工,用鹅卵石、花岗片石铺砌而成的。当时郑述铺砌岭道九十余里,并在道旁补植松、梅。景区管理人员告诉我们,由于科学种植,这里的梅花花期比较长,所以现在已含苞待放。在古代,岭梅怒放之时,许多诗人墨客便前来踏雪寻梅,留下了许多咏梅佳句。文豪苏东坡就留下千古诗篇:“梅花开尽百花开,过尽行人君不来。不趁青梅尝煮酒,要看细雨熟黄梅。”梅关古道向南北两边蜿蜒延伸,北接江西章水,南连广东浈江。张九龄开凿梅关古道,实际上将海上丝绸之路与陆上丝绸之路连接在一起。历史上不少中原仕宦、望族经此道迁入岭南,灿烂的中原文化也由此道传入南粤。今天珠江三角洲的居民,其先祖大多是经梅关古道南迁的。南方日报【精要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