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制度的创立和发展讲义(PPT 46页).ppt_第1页
科举制度的创立和发展讲义(PPT 46页).ppt_第2页
科举制度的创立和发展讲义(PPT 46页).ppt_第3页
科举制度的创立和发展讲义(PPT 46页).ppt_第4页
科举制度的创立和发展讲义(PPT 46页).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3课科举制度的创立和发展,此图为宋人所画,根据画面可以想见唐宋时科举考试的情景。,科举考试图,中国第五大发明,世袭制:后人继承祖先留下的官位。,从察举,从察举到科举,魏文帝曹丕篡汉前夕即220年,由魏吏部尚书陈群制定九品中正制,又名九品官人法。这种官吏选拔制度由地方政府进行,选官标准全凭门第出身。两晋南北朝沿用,至隋文帝废止,行之四百年。,魏文帝曹丕,九品中正制,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晋书刘毅传,公门有公,卿门有卿。晋书王沈传,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西晋左思咏史诗,只注重门第,589年,隋文帝统一中国后,废止九品中正制,下令“分科举人”,将选官的权力收归中央。,隋文帝杨坚541604弘农郡华阴县(今陕西华阴)人,废止九品中正制,下令“分科举人”,“京官五品以上、总管、刺史,以志行修谨、清平干济二科举人。”“炀帝嗣兴,又变前法,置进士等科。”唐会要制科举,隋炀帝始设进士科,国家用考试的方法以才取人,宣告科举制度的诞生。隋朝实行的科举制度,一直为以后的封建朝代所沿用,并不断加以发展和完善,成为封建国家选官的基本制度。,隋炀帝杨广569618文帝杨坚次子,中国科举制度的创立和发展,隋朝:科举制的建立唐朝:科举制的发展两宋:科举制的完善元朝:科举制的低谷明清:科举制的鼎盛,1、唐朝科举制主要分为哪两大类?其下设的科目有哪些?2、你怎样理解唐代“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阅读思考,唐承隋制,推行以进士科为主要取士科目的科举制度。在科目的设置、类别的划分、科试的内容、科场规章等方面,唐朝更加详备,更加完善,并逐渐制度化。,唐朝科举制度,基本特征,分类,“非常之人”,唐太宗李世民599649,唐朝科举制度简表,常科考试程序:州府考试(初试)尚书省考试(省试)吏部考查量才任用,唐代常科考试程序示意图,在校学生,校外读书人,身言书判,女皇武则天624705并州文水(今山西文水东)人,武则天改革科举制,在开设文举的同时也开设武举。为防止考生和考官作弊,武则天创设了糊名制,这种办法行之有效,一直沿用至今。为了严防选官舞弊,她还创立了殿试制度。,创设糊名制,开设武举,创立殿试制,武则天长安二年(702),始置武举制度。由兵部主考,考试科目有马射、步射、平射、马枪、负重等。“高第者授以官,其次以类升”。唐朝大将郭子仪就是武举出身。据统计,从唐武科正式开考,迄至清代光绪年间废武科,有史籍可考的武状元共有171名。,唐代彩绘涂金穿明光铠武士俑,彩绘贴金陶武官俑陕西省礼泉县郑仁泰墓出土,登科后唐孟郊昔日龌龊不足矣,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曲江流饮,曲江春晓,曲江盛会,唐代进士及第后,要题名于大雁塔,考中进士称为“雁塔题名”。,雁塔题名,及第后宴曲江唐刘沧及第新春选胜游,杏园初宴曲江头。紫毫粉壁题仙籍,柳色箫声拂御楼。霁景露光明远岸,晚空山翠坠芳洲。归时不省花间醉,绮陌香车似水流。,杏园宴,人生四大喜事,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科举制的影响,唐太宗在端门看见新科进士鱼贯而出,高兴地说:“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王定保唐摭言述进士上,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唐赵嘏,隋唐统治者创立和发展科举制度,一方面是为了选拔人才,另一方面又是为了控制人才。但根本目的是为了控制人才,巩固其统治。,gu,zh,g,以科举考试为核心的中国文官行政制度的创立,是中国对世界最重要的贡献之一。美国学者克拉克,他(隋文帝)成功地统一了经历数百年严重分裂的中国。他最重要的改革之一是实行透过科举考试选拔政府官吏的制度,为中国提供一批批非常得力的行政官员。美国学者迈克尔哈特历史上最有影响的100人,现在各国的考试制度,差不多都是学英国的。穷流溯源,英国的考试制度,原来还是从我们中国学过去的。可见隋唐开创的科举考试制度,对东西方都发生过较大的影响。孙中山五权宪法,孙中山先生曾充分肯定中国的科举制度“是世界各国中所用以拔取真才之最古最好的制度”。西方人将中国的科举制度称之为“中国第五大发明”。五权宪法,越南进士题名碑林位于越南河内文庙国子监内,科举制度对日本、朝鲜和越南曾发生过较大的影响。788年,朝鲜开始仿唐制实行以儒学为标准的科举考试制度,直到1893年才废除。越南以儒学为内容,实行科举考试是从公元1075年开始的,直到1915年1919年间才正式废除。,阿倍仲麻吕纪念碑,自唐至宋,及元、明、清,中国科举制度吸引诸多远邦近邻。进士及第后,有的荣归故里,有的在中国入仕授官,有的在中国长期生活。阿倍仲麻吕,日本奈良时代的遣唐留学生。进士及第后仕于唐,逝世于中国。,阿倍仲麻吕来华学经图,皇帝亲掌仕权和殿试制的确立扩大录取名额和放宽应试条件严格考试制度和规则限制官僚贵族的特权,两宋科举制的改革,殿试制的确立,宋朝的科举程序,严格考试制度和规则,清朝的科举程序,初建于南宋乾道四年(1168),后经不断扩建,至清同治年间巳形成一座占地30余万平方米、考生号舍达20644间的中国最大科举考场。仅清代经过江南乡试后考中状元者58名,占全国状元总数的一半以上。唐伯虎、郑板桥、吴敬梓、吴承恩、方苞、袁枚、林则徐、邓廷桢、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陈独秀等历史名人均为江南贡院的考生或考官。,清代殿试处,中国科举制度自隋朝创立到清朝末年废除,历经唐、宋、元、明、清,有着1300年的历史。曾产生出700多名状元,但保留下来的状元墨迹世间却只有一张,那就是明代庄园赵秉忠的殿试对策。,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状元卷,状元赵秉忠15731626青州府益都县(今山东青州市)人,金榜题名,清代的考卷,挑篮,重庆桂花园教科院,课标:了解隋唐科举制度的主要内容。,1、三国两晋南北朝时,主要用九品中正制选拔官员。2、创立: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下令“分科举人”。隋炀帝时开设进士科,科举制度正式产生。特征:分科考试,择优录取。3、发展:唐朝。表现为:确立了进士科的主导地位;分常科和制举两大类。4、影响:我国选官制度转变为以考试为主;一批有真才实学的人进入各级政权;前后沿用了1300年(到清朝末年被废除),科举制度的创立和发展,1.科举制度创立于()。A.三国B.南北朝C.隋朝D.唐朝2.与世袭制、九品中正制相比,科举制度有何进步性?,答:世袭制是后人继承祖上留下的官位,九品中正制讲究门第,都不利于人才的选拔。与前两者相比科举制在当时主要有以下进步性:,C,打破了世袭制和九品中正制对地位低下者进入仕途的限制,有利于他们登上政治舞台,缓和了阶级矛盾;,选拔官吏具有较高程度的公正性和开放性,有利于选拔出有真才实学的人才;,国家掌握了选拔官吏的权利,扩大了地主阶级的统治基础,有利于促进社会的发展。,3、开设进士科,以分科考试、择优录用为基本特征的科举制度正式创立是在()A隋文帝时B隋炀帝时C唐太宗时D武则天时4.确立了进士科在科举制度中主导地位是在()A三国B南北朝C隋朝D唐朝5、“学而优则仕”,学习学好了就可以去做官,这也是我国古代读书人毕生追求的目标。以下体现这一原则的制度是()A分封制B科举制C郡县制D行省制,B,D,B,6、“风吹金榜落凡世,三十三人名字香。”“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诗句反映的现象与下列哪一制度的推行直接相关?()A分封制B郡县制C科举制D行省制7、一位唐朝官员说:“国家取士,远法前代,进士之科,得人为盛。”材料反映的选官制度正式创立于()A.隋文帝B.隋炀帝C.唐太宗D.唐玄宗8、古代“状元、榜眼、探花”的称号取得的方式是()A皇帝御赐B九品中正制度C科举考试制度D察举制度9、唐朝读书人要实现“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理想,最佳途径应该是()A辛勤耕作B作战立功C经商致富D参加科举考试,C,B,C,D,10、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虽有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任之以事故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一一墨子材料二(唐太宗)尝私幸端门,见新进士缀行而出,喜曰:“天下英雄入吾彀中(原指箭射出去所能达到的范围,后用以比喻牢茏,圈套)矣。正所谓“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唐摭言材料三科举弊政乎,科举法之最善者也。齐民之裔,虽复读书,虽复知学,而格于品第,未从得官,则求读书求知学者亦少,如是故下无才。上下无才,国之大惠也。科举立,斯二弊革矣。梁启超变法通议论科举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