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大庆市铁人中学2020学年高一化学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_第1页
黑龙江省大庆市铁人中学2020学年高一化学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_第2页
黑龙江省大庆市铁人中学2020学年高一化学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_第3页
黑龙江省大庆市铁人中学2020学年高一化学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_第4页
黑龙江省大庆市铁人中学2020学年高一化学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黑龙江省大庆市铁人中学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题1.2020年10月3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将授予美国科学家弗朗西斯阿诺德(FrancesH.Arnold)、美国科学家乔治史密斯(GeorgeP.Smith)及英国科学家格雷戈里 温特尔(Sir GregoryP.Winter)三位科学家2020诺贝尔化学奖,以表彰他们在酶的定向演化以及用于多肽和抗体的噬菌体展示技术方面取得的成果。在物质的分类上,酶属于A. 单质 B. 无机物 C. 有机物 D. 氧化物【答案】C【解析】【详解】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具有高度特异性和高度催化效能的蛋白质或RNA,因此酶属于有机物。答案选C。2.中国不少古诗词清晰的描绘了当时人民的生活和社会的发展,如刘禹锡的浪淘沙“日照澄州江雾开,淘金女伴满江隈,美人首饰侯王印,尽是沙中浪底来。”下列有关本诗中蕴含的化学知识正确的是A. “沙中浪底来”指的是金的氧化物B. 淘金原理与化学上的萃取一致C. 雾的分散质粒子直径范围是10-910-7cmD. 由沙子(主要成分二氧化硅)到计算机芯片(硅)发生了还原反应【答案】D【解析】【详解】A金性质稳定,可以在自然界中存在,“沙中浪底来”指的是金单质,故A错误;B淘金原理为金密度较大,且金不溶于水,与萃取原理不同,故B错误;C雾属于胶体,所以雾的分散质粒子直径范围是10-910-7m,故C错误;D由沙子到计算机芯片发生反应为二氧化硅与碳反应生成硅和一氧化碳,硅元素化合价降低,所以二氧化硅发生还原反应,故D正确;答案选D。【点睛】本题考查了元素化合物知识,涉及物质的性质与用途,明确胶体、金、硅及化合物性质是解题关键。3.下列关于金属的说法正确的是A. 铝箔在空气中受热可以熔化且会发生剧烈燃烧B. Na在空气中燃烧,发出黄色火焰,生成白色固体C. 铁与水蒸气反应的产物是黑色的Fe2O3D. 铝制餐具不能用来盛装酸、碱、咸的食物【答案】D【解析】【详解】A铝箔在空气中受热可以熔化,由于极易被氧化为氧化铝,氧化铝的熔点高于铝的熔点,所以不会发生剧烈燃烧,A错误;B.Na在空气中燃烧,发出黄色火焰,生成黄色固体过氧化钠,B错误;C铁与水蒸气反应的产物是黑色的Fe3O4,C错误;D铝制餐具表面的氧化铝是两性氧化物,易与强酸、强碱反应,表面腐蚀后金属铝会继续和酸、碱反应,在食盐电解质溶液中易发生吸氧腐蚀,所以不宜用来蒸煮或长时间存放酸性、碱性或咸的食物,D正确;答案选D。4.下列实验操作中错误的是A. 萃取操作振荡时,要不时打开分液漏斗的活塞放气B. 蒸馏操作时,应使温度计水银球靠近蒸馏烧瓶的支管口处C. 蒸发时,蒸发皿必须要垫石棉网加热D. 容量瓶、分液漏斗在使用前都要检查是否漏液【答案】C【解析】【详解】A萃取操作振荡时,要不时打开分液漏斗的活塞放气,否则分液漏斗内压强过大易产生安全事故,故A正确;B蒸馏操作时,温度计测量馏分的温度,所以温度计水银球靠近蒸馏烧瓶的支管口处,故B正确;C蒸发皿属于能直接加热的仪器,所以蒸发时,蒸发皿不要垫石棉网加热,故C错误;D有活塞的仪器在使用前要检漏,容量瓶、分液漏斗有活塞,所以在使用前要检漏,故D正确;答案选C。【点睛】本题考查化学实验方案设计,侧重考查学生对实验基本操作的掌握,明确实验操作的规范性是解本题关键,知道常见仪器的使用方法。5.已知由AgNO3溶液和稍过量的KI溶液制得的AgI胶体,当它跟Fe(OH)3胶体相混合时,能析出AgI和Fe(OH)3的混合沉淀,由此可知A. 该AgI胶粒带正电荷 B. 该AgI胶体带负电荷C. 该AgI胶体进行电泳时,胶粒向阳极移动 D. 该AgI胶体是电解质【答案】C【解析】【详解】A、AgI胶体与Fe(OH)3胶体相混合时,析出AgI和Fe(OH)3的混合沉淀,这是发生了胶体的聚沉,说明AgI胶粒与Fe(OH)3胶粒带相反电荷。而Fe(OH)3胶粒带正电,故AgI胶粒带负电,A错误;B、根据以上分析可知故AgI胶粒带负电,但AgI胶体不带电,B错误;C、AgI胶粒带负电,故电泳时向阳极移动,C正确;D、胶体是混合物,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D错误。答案选C。【点睛】选项B是解答的易错点,注意由于胶体可以吸附阴阳离子,因此胶体的胶粒带电荷,但胶体是不带电的,类似于溶液显电中性,而溶液中的阴阳离子带电荷。6.用N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1mol 铁和高温水蒸气完全反应转移的电子数为3NAB. 常温常压下,1mol 氦气含有的原子数为NAC. 标准状况下,11. 2 L 乙醇含有的分子数目为0. 5NAD. 物质的量浓度为0.5 mol/L的MgCl2溶液中,含有Cl- 个数为 NA【答案】B【解析】【详解】A、1mol铁和高温水蒸气完全反应生成四氧化三铁,转移的电子数为NA,A错误;B、氦气是单原子分子,常温常压下,1mol氦气含有的原子数为NA,B正确;C、标准状况下乙醇是液体,不能利用气体摩尔体积计算11.2 L乙醇含有的分子数目,C错误;D、物质的量浓度为0.5 mol/L的MgCl2溶液,不知道溶液的体积,无法确定含有Cl-个数,D错误。答案选B。7.在某无色透明的酸性溶液中,能大量共存的离子组是A. NH4+、NO3-、Al3+、Cl- B. Na、SiO32- 、K+、NO3-C. MnO4-、K+、SO42-、Na+ D. K+、SO42-、HCO3-、Na+【答案】A【解析】【分析】离子间如果不发生化学反应,则可以大量共存,结合离子的性质、发生的化学反应以及溶液无色显酸性分析判断。【详解】A、该组离子之间不反应,能大量共存,且均为无色的离子,A正确;B、因SiO32、H+能结合生成硅酸沉淀,不能够大量共存,B错误;C、该组离子之间不反应,能共存,但MnO4在酸性溶液中为紫色,与无色溶液不符,C错误;D、因H+、HCO3能结合生成二氧化碳气体和水,不能够大量共存,D错误。答案选A。8.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 实验室把少量的钠保存在煤油中B. 金属钠着火后,用干燥的沙土来灭火C. 实验后剩余的钠,需要放回原试剂瓶D. 浓硫酸不慎溅到皮肤上,应该立即用大量水冲洗,然后涂上稀NaOH溶液【答案】D【解析】【详解】A钠的密度小于煤油的密度,且和煤油不反应,所以钠可以保存在煤油中而隔绝空气和水,故A正确;B钠与氧气反应生成过氧化钠,过氧化钠可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氧气,则钠失火时可以用干燥的沙土灭火,故B正确;C钠极易与水和氧气反应,所以实验后剩余的钠,需要放回原试剂瓶,故C正确;D浓硫酸不慎溅到皮肤上,应该立即用干抹布擦去,然后用大量水冲洗,然后涂上稀碳酸氢钠溶液,氢氧化钠具有腐蚀性,故D错误;答案选D。9.下列实验中,所选装置或实验设计合理的是A. 用图和所示装置可以除去Na2CO3中的CaCO3杂质,并获得Na2CO3固体B. 用乙醇提取溴水中的溴选择图所示装置C. 用图所示装置可以分离乙醇水溶液D. 图所示装置中盛有饱和Na2CO3溶液除去CO2中含有的少量HCl【答案】A【解析】【详解】A. 和所示装置分别是过滤和蒸发,由于碳酸钙难溶于水,碳酸钠易溶于水,因此用图和所示装置可以除去Na2CO3中的CaCO3杂质,并获得Na2CO3固体,A正确;B. 乙醇与水互溶,不能用乙醇提取溴水中的溴,B错误;C. 不能用图所示装置分离乙醇水溶液,因为缺少温度计,C错误;D. 应该用饱和NaHCO3溶液除去CO2中含有的少量HCl,D错误。答案选A。10.将一小块金属钠投入下列溶液中,既能产生气体又会出现白色沉淀的是A. 稀硫酸 B. 碳酸氢钙溶液 C. 硫酸铜溶液 D. 氯化铵溶液【答案】B【解析】【分析】钠投入到溶液中立即生成氢氧化钠和氢气,结合溶液中的溶质分析解答。【详解】A. 金属钠投入到稀硫酸中生成硫酸钠和氢气,没有白色沉淀,A不符合;B. 金属钠投入到碳酸氢钙溶液中生成白色沉淀碳酸钙、氢气,B符合;C. 金属钠投入到硫酸铜溶液中生成氢氧化铜蓝色沉淀、氢气和硫酸钠,C不符合;D. 金属钠投入到氯化铵溶液中生成氢气、氨气和氯化钠,不产生沉淀,D不符合。答案选B。【点睛】明确金属钠的性质特点是解答的关键,该题的关键是明确钠只要投入到水中,将立即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氢气,然后再结合溶液中到溶质判断即可。11.下列关于氧化还原反应的说法正确的是有一种元素被氧化肯定有另一种元素被还原阳离子只有氧化性,阴离子只有还原性在K、Fe2、S2-、Na中只有1种粒子不具有还原性由X变为X2的反应是氧化反应金属单质在反应中只作还原剂 非金属单质在反应中只作氧化剂含最高价元素的化合物,一定具有强氧化性A. B. C. D. 【答案】A【解析】【详解】氧化还原反应中,可能同种元素既被氧化也被还原,如氯气与水的反应中,Cl元素既被氧化也被还原,错误;阳离子或阴离子可能既有氧化性也有还原性,如亚铁离子、亚硫酸根离子等,错误;处于较低价态的微粒具有还原性,则只有Na+不具有还原性,正确;X变为X2+的反应中X失去电子,被氧化,发生氧化反应,正确;金属单质在反应中只能失去电子,被氧化,发生氧化反应,正确;非金属单质既可作氧化剂也可作还原剂,如氯气与NaOH的反应中,氯气既是氧化剂又是还原剂,错误;含最高价元素的化合物不一定具有强氧化性,例如氯化钠等,错误。答案选A。12. 下列两种气体的原子数一定相等的是A. 质量相等、密度不等的N2和C2H4B. 等体积、等密度的CO和N2C. 等温、等体积的O2和Cl2D. 等压、等体积的NH3和CO2【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AM(N2)=M(C2H4)=28g/mol,等质量时,物质的量相等,但分子构成的原子数目不同,则等物质的量时原子数一定不等,故A错误;B等体积等密度的CO和N2的质量相等,二者摩尔质量都为28g/mol,物质的量相等,都是双原子分子,则原子数相等,故B正确;C压强不一定相等,则物质的量、原子总数不一定相等,故C错误;D因温度未知,则不能确定物质的量以及原子数关系,故D错误。考点:阿伏伽德罗定律及推论理解、化学常用计量的有关计算。13.ClO2是一种消毒杀菌效率高、二次污染小的水处理剂。实验室可通过以下反应制得ClO2:2KClO3+H2C2O4+H2SO42ClO2+K2SO4+2CO2+2H2O。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 KClO3在反应中得到电子 B. ClO2是还原产物C. H2C2O4发生氧化反应 D. 1 molKClO3参加反应有2mol电子转移【答案】D【解析】【分析】反应2KClO3+H2C2O4+H2SO42ClO2+K2SO4+2CO2+2H2O中,Cl元素的化合价由+5降低为+4价,C元素的化合价由+3升高到+4价,以此来解答。【详解】A因反应中Cl元素的化合价由+5降低为+4价,则KClO3在反应中得到电子,A正确;BCl元素的化合价降低,被还原,对应的产物为还原产物,即ClO2是还原产物,B正确;C因C元素的化合价由+3升高到+4价,则H2C2O4在反应中作还原剂,被氧化,发生氧化反应,C正确;DCl元素的化合价由+5降低为+4价,1molKClO3参加反应转移的电子为1mol(5-4)=1mol,D错误;答案选D。【点睛】明确反应中有关元素的化合价变化情况是解答的关键,注意理清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线索,即化合价升高失电子还原剂氧化反应氧化产物,化合价降低得电子氧化剂还原反应还原产物。14.下列离子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A. 钠和冷水反应:Na2H2ONa+2OH-H2B. 澄清石灰水与少量NaHCO3溶液混合:Ca2+ + OH+ HCO3 CaCO3+ H2OC. 向沸水中滴入适量的饱和氯化铁溶液;Fe 3+3H2OFe(OH)3+3H+D. 碳酸氢铵溶液中加入过量氢氧化钠溶液 HCO3+ OHCO32+ H2O【答案】B【解析】【详解】A. 没有配平,钠和冷水反应的离子方程式应该是2Na2H2O2Na+2OH-H2,A错误;B. 澄清石灰水与少量NaHCO3溶液混合反应生成碳酸钙、氢氧化钠和水,离子方程式为Ca2+ + OH+ HCO3CaCO3+H2O,B正确;C. 向沸水中滴入适量的饱和氯化铁溶液生成氢氧化铁胶体;Fe3+3H2OFe(OH)3(胶体)+3H+,C错误;D. 碳酸氢铵溶液中加入过量氢氧化钠溶液生成碳酸钠、一水合氨和水:NH4+HCO3+2OHCO32+NH3H2O+H2O,D错误。答案选B。15.现有下列三个氧化还原反应:2B- + Z2 = B2+2 Z - 2A2+ + B2 = 2A3+ + 2B-2XO4- + 10Z - + 16H+ = 2X2+ + 5Z2 + 8H2O,根据上述反应,判断下列结论中正确的是( )A. 要除去含有 A2+、Z-和B-混合溶液中的A2+,而不氧化Z-和B-,应加入B2B. 氧化性强弱顺序为:XO4-Z2A3+B2C. X2+是 XO4- 的氧化产物, B2 是 B-的还原产物D. 在溶液中不可能发生反应: XO4- +5A2+ 8H+ = X2+ + 5A3+ + 4H2O【答案】A【解析】【分析】2B-+Z2=B2+2Z-中,B元素的化合价升高,Z元素的化合价降低;2A2+B2=2A3+2B-中,A元素的化合价升高,B元素的化合价降低;2XO4-+10Z-+16H+=2X2+5Z2+8H2O中,Z元素的化合价升高,X元素的化合价降低。结合氧化还原反应基本概念及氧化剂的氧化性大于氧化产物的氧化性、还原剂的还原性大于还原产物的还原性解答。【详解】A项,由可得,氧化性:Z2B2,由可得,氧化性:B2A3+,由可得,氧化性:XO4-Z2,所以氧化性关系为:XO4-Z2B2A3+,所以要除去含有A2+、Z-和B-混合溶液中的A2+,而不氧化Z-和B-,应加入B2,故A正确;B项,由上面的分析可知,氧化性顺序为:XO4-Z2B2A3+,故B错误;C项,由可得,B2是B-的氧化产物,由可知,X2+是XO4-的还原产物,故C错误;D项,由上面的分析可知氧化性关系为:XO4-Z2B2A3+,则在溶液中可能发生反应:XO4-+5A2+8H+=X2+5A3+4H2O,故D错误。综上所述,符合题意的选项为A。16.甲、乙两烧杯中各盛有100 mL 1.5 molL1的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向两烧杯中分别加入2.7 g的铝粉,反应结束后甲、乙两烧杯中生成气体在相同条件下的体积比是A. 11 B. 12 C. 21 D. 32【答案】B【解析】【分析】发生反应2Al+6HCl2AlCl3+3H2、2Al+2NaOH+2H2O2NaAlO2+3H2,根据铝、盐酸和氢氧化钠的物质的量结合方程式计算解答。【详解】盐酸和氢氧化钠的物质的量均是0.1L1.5mol/L0.15mol,铝的物质的量是2.7g27g/mol0.1mol,根据方程式2Al+6HCl2AlCl3+3H2、2Al+2NaOH+2H2O2NaAlO2+3H2可知盐酸不足,氢氧化钠过量,则与盐酸反应生成的氢气是0.075mol,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的氢气是0.15mol,则根据相同条件下气体之比是物质的量之比可知反应结束后甲、乙两烧杯中生成气体在相同条件下的体积比是0.075mol:0.15mol1:2。答案选B。【点睛】本题考查化学反应方程式的有关计算,关键是判断Al与酸、碱反应过量问题,较好的考查学生分析思维能力,属于易错题目。17.某同学将 0.1mol/L 的 K2SO4 溶液 V 1 L 与 0 . 2 mo l / L 的 Al2(SO4)3溶液 V 2 L 混合,再加入 V 3 L 蒸馏水,假定溶液 总体积 V 总 =V1 +V 2 +V 3 并测得混合液中三种离子物质的量浓度 分别为:K:0 .1 mo l /L ,Al3:0 .1 mo l /L,SO42:0 . 2 mo l / L , 则 下 列 判 断 正 确 的 是( )A. 一定是 2L K2SO4 溶液和 1L Al2(SO4)3溶液混合,再加 1L 蒸馏水B. 混合液中K浓度与Al3浓度数值之和大于SO42浓度数值C. 三种液体体积比为 V1:V2:V3=2:1:1D. 混合液中 K2SO4 物质的量等于 Al2(SO4)3物质的量的一半【答案】C【解析】【分析】c(K)= (Al3)= molL1 (SO42)= molL1 将/可求出V1/V2;从而求出V总,即可求出V1:V2:V3。【详解】c(K)= (Al3)= molL1 (SO42)= molL1 将/可求出V1/V2=2:1;设V1=2L,则V2=1L,带入可得V总=4L,故V3=1L即三种液体体积比为V1:V2:V3=2:1:1。A、三种液体体积比为V1:V2:V3=2:1:1,故混合溶液可以是2L K2SO4溶液和1L Al2(SO4)3溶液混合,再加1L蒸馏水,但不一定,故A错误;B、由于混合液中三种离子物质的量浓度分别为:K:0.1molL1,Al3:0.1molL1,SO42:0.2molL1,故K浓度与Al3浓度数值之和等于SO42浓度数值,故B错误;C、三种液体体积比为V1:V2:V3=2:1:1,故C正确;D、混合液中K2SO4 物质的量与Al2(SO4)3的物质的量之比为:(0.1molL12L):(0.2molL11L)=1:1,故两者的物质的量相等,故D错误。故选C。18.0.2molNaOH和0.1molCa(OH)2的溶液中持续稳定地通入CO2气体,当通入气体为6.72L(标准状况)时立即停止,则这一过程中,溶液中离子数目和通入CO2气体的体积关系正确的图像是(气体的溶解忽略不计)A. B. C. D. 【答案】C【解析】【分析】n(CO2)=6.72L22.4L/mol=0.3mol,通入含有0.2mol氢氧化钠和0.1mol氢氧化钙的溶液中,发生反应:2OH-+CO2=CO32-+H2O,OH-+CO2=HCO3-+H2O,Ca2+CO32-=CaCO3,以此解答该题。【详解】n(CO2)=6.72L22.4L/mol=0.3mol,含有0.2mol氢氧化钠和0.1mol氢氧化钙的溶液中:n(OH-)=0.2mol+0.1mol2=0.4mol,n(Na+)=0.2mol,n(Ca2+)=0.1mol,通入CO2,发生反应:2OH-+CO2=CO32-+H2O,OH-+CO2=HCO3-+H2O,Ca2+CO32-=CaCO3,设生成xmolCO32-,ymolHCO3-,2x+y=0.4;x+y=0.3,解得x=0.1,y=0.2,所以反应后溶液中含有:n(Na+)=0.2mol,n(HCO3-)=0.2mol,通入含有0.2molNaOH和0.1molCa(OH)2的溶液中,相当于首先发生:Ca2+2OH-+CO2=CaCO3,该阶段0.1molCa(OH)2完全反应消耗0.1molCO2,体积为2.24L,离子物质的量减少0.3mol,溶液中离子物质的量为0.7mol-0.3mol=0.4mol,其中含有0.2molOH-、生成0.1molCaCO3;然后发生2OH-+CO2=CO32-+H2O,0.2molOH-完全反应消耗0.1molCO2,体积为2.24L,该阶段离子物质的量减少0.1mol,溶液中剩余离子物质的量为0.4mol-0.1mol=0.3mol,溶液中含有0.2molNa+、0.1molCO32-;再发生CO32-+CO2+H2O=2HCO3-、CaCO3+CO2+H2O=Ca2+2HCO3-,消耗0.1molCO2,体积为2.24L,溶液中离子物质的量增大,溶液中离子为0.6mol,所以图象C符合,答案选C。【点睛】本题考查离子方程式的计算,注意根据溶液中发生的反应结合各离子的物质的量计算分析,注意图象中各阶段离子的浓度变化。19.有以下物质:石墨; 铝; 酒精; 氨水; 干冰; 胆矾;氢氧化钡溶液; 纯醋酸; 碳酸钙固体; 液态氯化氢。其中(1)能导电的是_;(2)属于非电解质的是_;(3)属于强电解质的是_;(4)属于弱电解质的是_。【答案】 (1). (2). (3). (4). 【解析】【分析】能导电的物质必须具有能自由移动的带电的微粒,金属能导电是由于金属中存在能自由移动的电子;非电解质是指在熔融状态和水溶液中都不能导电的化合物;单质,混合物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强电解质是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能完全电离的电解质,包括强酸、强碱、活泼金属氧化物和大部分盐;弱电解质是在水溶液中不能完全电离的电解质,包括弱酸、弱碱、水等,据此解答。【详解】石墨中存在能自由移动的电子能导电,属于单质,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铝中存在能自由移动的电子能导电,属于单质,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酒精不能电离出离子,是非电解质,不导电;氨水中有能自由移动的阴、阳离子,能导电,属于混合物,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干冰不能电离出离子,是非电解质,不导电;胆矾溶于水能完全电离出阴阳离子,是强电解质,但胆矾固体不导电;氢氧化钡溶液中有能自由移动的阴、阳离子,能导电,属于混合物,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纯醋酸溶于水部分电离出阴阳离子,是弱电解质,但醋酸不导电;碳酸钙固体在熔融状态下能完全电离出阴阳离子,是强电解质,但碳酸钙固体不导电;液态氯化氢溶于水能完全电离出阴阳离子,是强电解质,但氯化氢不导电。则(1)根据以上分析可知能导电的是;(2)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属于非电解质的是;(3)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属于强电解质的是;(4)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属于弱电解质的是。【点睛】本题重点考查了电解质、非电解质概念的辨析、强、弱电解质的判断,抓住电解质必须是化合物,抓住弱电解质的特征“部分电离”,强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能完全电离”是解答本题的关键。20.(1)0.5 mol CH4的质量为_g,约含有_个H,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为_L。(2)相同质量的CO和CO2,它们所含的原子数之比为_,在同温同压下,它们的密度之比为_;等物质的量的CO和CO2的混合气体的密度是相同条件下氢气密度的_倍。(3)12.4 g Na2R含Na0.4 mol,则R的相对原子质量为_。(4)已知16 g肼(N2H4)含有的电子数为b,则阿伏加德罗常数为_。(用含b的式子表示)【答案】 (1). 8 (2). 1.204 1024 (3). 11.2 (4). 22:21 (5). 7:11 (6). 18 (7). 16 (8). b/9 mol-1【解析】【分析】根据nm/M、NnNA、nV/Vm结合物质的组成以及阿伏加德罗定律分析解答。【详解】(1)0.5molCH4的质量为0.5mol16g/mol8.0g,含有2mol氢原子,约含有2mol6.021023/mol1.2041024个H,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为0.5mol22.4L/mol11.2L。(2)相同质量的CO和CO2,它们所含的原子数之比为,根据阿伏加德罗定律可知在同温同压下,它们的密度之比为相对分子质量之比,即为28:447:11;等物质的量的CO和CO2的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是,相同条件下气体的密度之比是相对分子质量之比,则密度是相同条件下氢气密度的36/218倍。(3)12.4 g Na2R含Na0.4 mol,则Na2R的物质的量是0.4mol20.2mol,所以Na2R的相对分子质量是12.40.262,所以R的相对原子质量为6223216。(4)16g肼(N2H4)的物质的量为16g32gmol-10.5mol,每个肼(N2H4)含有的电子数为18个,16g肼(N2H4)所含有的电子的物质的量为0.5mol189mol,电子数为9molNAb,所以NAb/9 mol-1。21.某同学通过以下装置测定M样品(只含Fe、Al、Cu)中各成分的质量分数。取两份质量均为m g的M样品,按实验1(如图1)和实验2(如图2)进行实验,该同学顺利完成了实验并测得气体体积分别为V1 mL和V2 mL(已折算到标准状况下)。(1)写出实验1中可能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2)实验1装置中小试管的作用是_。(3)对于实验2,平视读数前应依次进行的两种操作是:_。(4)M样品中铜的质量的数学表达式为(用V1和V2 表示):_。(5)实验1进行实验前,B瓶中水没有装满,使测得气体体积_ (填“偏大”、“偏小”或“无影响”,下同);若拆去实验2中导管a,使测得气体体积_。(6)该实验需要0.50 molL1的NaOH溶液470 mL,请回答下列问题:配制时应称量_g NaOH,称量时需要托盘天平、_、_ (填仪器名称)。配制NaOH溶液时,NaOH固体中含有Na2O杂质会导致所配溶液浓度_。(填“偏大”、“偏小”或“无影响”)。(7)该实验中所用稀硫酸是用98%的浓硫酸(=1.84g/cm3)配制的,则该浓硫酸的物质的量浓度是_。【答案】 (1). 2Al2OH2H2O2AlO23H2 (2). 液封,避免氢气从长颈漏斗中逸出;控制加氢氧化钠溶液的体积来控制反应的快慢;节省药品。 (3). 冷却到室温 (4). 调整BC液面相平 (5). (6). 无影响 (7). 偏大 (8). 10.0 (9). 小烧杯(或称量瓶) (10). 药匙 (11). 偏大 (12). 18.4 mol/L【解析】【分析】据题意,M只含铁、铝、铜三种金属中的两种或三种,其中铝既能与强酸反应,又能与强碱反应;铁只能溶于强酸,不溶于强碱;铜既不溶于氢氧化钠,也不溶于稀硫酸,依据实验装置、实验原理和题干中的问题分析回答。【详解】根据题意,M只含铁、铝、铜三种金属中的两种或三种,其中铝既能与强酸反应,又能与强碱反应;铁只能溶于强酸,不溶于强碱;铜既不溶于氢氧化钠,也不溶于稀硫酸。则(1)实验1中氢氧化钠溶液只与铝反应,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2Al2OH2H2O2AlO23H2;(2)实验1的装置中使用的是长颈漏斗,不是分液漏斗,无法控制液体流量,则小试管的作用是对长颈漏斗起到液封作用,防止氢气逸出,控制加氢氧化钠溶液的体积来控制反应的快慢,节省药品;(3)由于气体的体积受温度影响大,则对于实验2,平视读数前应等到冷却到室温,并上下移动C量气管,使B、C液面相平,其目的是使B管收集的气体压强等于外界大气压,这样读得的读数才准确;(4)根据V1结合铝与氢氧化钠的反应可知样品中铝的质量为,铁和铝都与酸反应生成氢气,所以根据V2-V1即为铁与盐酸反应生成的氢气,所以样品中铁的质量为,所以样品中铜的含量为;(5)如果实验前B瓶液体没有装满水,不影响实验结果,因为理论上B管收集的气体体积等于排入C管里液体的体积;若拆去导管a,加入液体时,排出锥形瓶中部分空气,导致测定的气体体积偏大;(6)要配制0.50molL-1的NaOH溶液470mL,所用容量瓶应为500mL,所以配制时应称量0.50molL-10.5L40g/mol=10.0g NaOH,称量时氢氧化钠要放在小烧杯(或称量瓶)中进行,用药匙取药品;NaOH固体中含有Na2O杂质,氧化钠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使得溶液中氢氧化钠偏多,所以会导致所配溶液浓度偏大;(7)根据c1000/M可得浓硫酸的物质的量浓度为(10001.8498%)/98 molL1=18.4mol/L。22.甲溶液可能含有K+、Ca2+、NH4+、Cu2+、NO3-、Cl-、SO42-、CO32-八种离子中的若干种。为确定甲溶液的组成,将其分成两等份,进行如下实验:向一份溶液中加入足量的NaOH浓溶液并加热,产生的气体在标准状况下体积为4.48L。向另一份溶液中加入0.6mol/L的BaCl2溶液500mL,恰好可以与溶液中的离子完全反应,过滤得66.3g沉淀及滤液。向上述沉淀中加入过量的盐酸,产生的气体通入足量澄清的石灰水中,得到一定量的沉淀X。向上述滤液中加入1mol/LAgNO3溶液650mL,恰好可完全反应。据此,请回答下列问题(用相应的离子符号表示):(1)上述实验中得到沉淀X的质量为_ g;生成沉淀X的离子方程式为_。(2)甲溶液中一定不存在的离子是_;可能存在的离子是_。(3)甲溶液一定存在的离子中,物质的量最大的离子是_;物质的量最小的离子是_,此物质的量最小的离子其物质的量为_。【答案】 (1). 10 (2). Ca2+2OH-+CO2=CaCO3+H2O (3). Ca2+、Cu2+ (4). NO3- (5). K+ (6). Cl- (7). 0.1 mol【解析】【分析】向一份溶液中加入足量的NaOH浓溶液并加热,产生的气体在标准状况下体积为4.48L,应生成NH3,则一定含有NH4+;向另一份溶液中加入0.6mol/L的BaCl2溶液500mL,恰好可以与溶液中的离子完全反应,过滤得66.3g沉淀及滤液,沉淀可能为BaSO4或BaCO3或二者都有;向上述沉淀中加入过量的盐酸,产生的气体通入足量澄清的石灰水中,得到一定量的沉淀X,则说明含有CO32-,则一定不存在Ca2+、Cu2+;向上述滤液中加入1mol/LAgNO3溶液650mL,恰好可完全反应,可知滤液中n(Cl-)=1mol/L0.65L=0.65mol,而加入n(Cl-)=0.6mol/L20.5L=0.6mol,则说明甲中含有Cl-,以此解答该题。【详解】向一份溶液中加入足量的NaOH浓溶液并加热,产生的气体在标准状况下体积为4.48L,应生成NH3,则一定含有NH4+,且n(NH4+)=4.48L22.4L/mol=0.2mol;向另一份溶液中加入0.6mol/L的BaCl2溶液500mL,恰好可以与溶液中的离子完全反应,过滤得66.3g沉淀及滤液,沉淀可能为BaSO4或BaCO3或二者都有,如为BaSO4,则m(BaSO4)=0.6mol/L0.5L233g/mol=69.9g,如为BaCO3,m(BaCO3)=0.6mol/L0.5L197g/mol=59.1g,则说明甲中含有SO42-、CO32-,设分别为xmol,为ymol,则x+y=0.3、233x+197y=66.3,解得x=0.2,y=0.1,含有CO32-,则一定不存在Ca2+、Cu2+;向上述沉淀中加入过量的盐酸,产生的气体通入足量澄清的石灰水中,得到一定量的沉淀X,气体是二氧化碳,X是碳酸钙;向上述滤液中加入1mol/LAgNO3溶液650mL,恰好可完全反应,可知滤液中n(Cl-)=1mol/L0.65L=0.65mol,而加入n(Cl-)=0.6mol/L20.5L=0.6mol,则说明甲中含有Cl-,且n(Cl-)=0.65mol-0.6mol=0.05mol,如不含NO3-,则由电荷守恒可知一定含有K+,由n(K+)+n(NH4+)=2n(CO32-)+2n(SO42-)+n(Cl-),则n(K+)=20.1mol+20.2mol+0.05mol-0.2mol=0.45mol,因分成两份,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