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气象学复习题.doc_第1页
农业气象学复习题.doc_第2页
农业气象学复习题.doc_第3页
农业气象学复习题.doc_第4页
农业气象学复习题.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付费下载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农业气象学复习题一、单项选择题1、在北半球,背摩擦风而立,高压在_。 A、左前方 B、右后方 C、左方 D、右方2、霜冻对作物的危害主要是_。 A、结霜 B、结霜加低温 C、低温 D、高湿3、冰雹在气流_过程中形成。 A、上升 B、下降 C、稳定不动 D、反复升降4、农业界限温度_是喜温作物的活跃生长期。 A、25 B、20 C、15 D、105、土壤导温率与导热率、热容量的正确关系是_。 A、与导热率和热容量均成反比 B、与导热率和热容量均成正比 C、与导热率成正比,与热容量无关 D、与导热率成正比,与热容量成反比6、缓行冷锋天气降水区一般出现在_。 A、锋前 B、锋后 C、锋左 D、锋右、典型的地中海气候出现在_。 A、热带大陆东岸 B、热带大陆西岸 C、副热带大陆东岸 D、副热带大陆西岸8、对流层中温度、湿度的变化规律是_。 A、随海拔高度增高,温度降低,湿度增加。 B、随海拔高度增高,温度升高,湿度降低。 C、随海拔高度降低,温度升高,湿度增加。 D、随海拔高度降低,温度升高,湿度降低。9、夜间,土壤表层的热量平衡方程是_。A、Q=-R-M+B+LE B、Q=-R+M+B+LE C、Q=-R-M-B+LE D、Q=-R-M-B-LE10、_是地方性风。A、山谷风 B、梯度风 C、地转风 D、干热风11、_是短日照植物。A、麦类作物 B、烟草 C、马铃薯 D、油菜12、饱和水汽压(E)与蒸发面性质和形状的关系是_。 A、纯水面的E比冰面小 B、溶液面的E比纯水面大 C、平面的E比凹面小 D、小水滴的E比大水滴大13、相对湿度大小随温度升高_。 A、减小 B、增大 C、不变 D、先减小后增大14、在北半球,背摩擦风而立,低压在_。A、左前方 B、右后方 C、左方 D、右方15、露点温度表示_。 A、潮湿地面温度 B、空气湿度 C、饱和湿空气温度 D、未饱和湿空气温度16、土壤表层温度的年变化随纬度升高而_。A、减小 B、增大 C、不变 D、先减小后增大17、霜冻对作物的危害主要是_。 A、结霜 B、结霜加低温 C、低温 D、高湿18、暖锋天气降水区一般出现在_。 A、锋左 B、锋右 C、锋前 D、锋后19、反气旋内部天气特点是_。 A、温暖湿润 B、温暖干燥 C、炎热湿润 D、炎热干燥20、典型的地中海气候出现在_。 A、热带大陆东岸 B、热带大陆西岸 C、副热带大陆东岸 D、副热带大陆西岸21、农业界限温度_是热带作物的开始生长期。 A、25 B、20 C、15 D、1022、_是地方性风。A、地转风 B、梯度风 C、摩擦风 D、焚风23、_是长日照植物。A、油菜 B、玉米 C、烟草 D、水稻24、光合有效辐射的波段大体与_的范围一致。 A、紫外线 B、红外线 C、可见光 D、无线电波25、切变线是指_急剧变化的界线。A、温度 B、湿度 C、气压 D、风26、气温系指距地面_高度处测得的空气温度。A、1米 B、1.5米 C、2米 D、2.5米27、当空气中水汽含量达到饱和时_。A、露点温度与干球温度相等 B、相对湿度较大C、绝对湿度与水汽压数值相等 D、实际水汽压较大28、大规模的海水由低纬度流向高纬度海域,称为_。A、洋流 B、暖流 C、寒流 D、黑潮29、当天空有云,但云量少而且比较薄,太阳未被云所遮蔽时,总辐射强度与碧空时(太阳高度角相同)相比_。A、较大 B、相等 C、较小 D、很小30、急行冷锋天气降水区一般出现在_。 A、锋左 B、锋前锋后 C、锋前 D、锋后31、由于受季风影响,在_季,我国东南沿海地区风从大陆吹向海洋。A、春 B、夏 C、秋 D、冬32、表示空气中水汽含量距离饱和程度远近的湿度参量是_。A、绝对湿度 B、水汽压 C、相对湿度 D、露点温度33、农业界限温度_是喜凉作物开始活跃生长的时期。 A、15 B、10 C、5 D、034、_是地方性风。A、峡谷风 B、地转风 C、梯度风 D、摩擦风35、_是中性植物。A、油菜 B、玉米 C、黄瓜 D、水稻36、生理辐射的波段大体与_的范围一致。 A、紫外线 B、红外线 C、可见光 D、无线电波二、多项选择题11、海拔越高,则_。 A、气压越高 B、气压越低 C、空气密度越大 D、空气密度越小 E、风速越小 F、风速越大2、日初出与日将没,即太阳高度为0.50时,太阳呈红色,看起来较大,是因为_。 A、太阳光谱的组成发生了变化 B、蓝紫光散失殆尽C、这时太阳距地较近 D、光谱中只余波长较长的红色光3、表示空气中水汽含量距离饱和程度远近的湿度参量有_。A、绝对湿度 B、相对湿度 C、水汽压D、露点温度 E、饱和差 F、温度露点差三、填空题1、寒潮天气的特点是_、_、_。2、大气条件不稳定的判定条件是_。3、根据植物的光周期现象,将植物分为_植物、_植物、_植物和_植物。4、辐射通量密度和光照强度的单位分别是_、_。5、作物的三基点温度,具体讲是_温度、_温度和_温度。6、农业气象研究过程中通常要进行农业生物或设施状况和环境气象要素二者的_观测。7、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减弱包括_作用、_作用和_作用。8、界限温度是标示着某些重要_或_开始、转折或终止的日平均温度。四、名词解释1、阳伞效应;2、活动积温;3、锋面气旋;4、光周期现象;5、温室效应;6、有效积温;7、干绝热变化;8、太阳常数;9、逆温;10、湿绝热变化五、计算与绘图题1、设山高2200米,过山以前,即迎风坡山脚处气温为30.0,如果气流上升到900米处开始凝结(此高度为凝结高度),空气上升时不断有水气凝结成云致雨(湿绝热直减率m=0.5/100米),过山以后,假设气流中并未携带云块,求背风坡山脚的温度?2、已知某地的纬度为北纬33,试计算出该地春分、秋分、夏至及冬至正午太阳高度角分别是多少?3、试绘出海陆风形成的示意图。4、分别绘出北半球高压区和低压区中的梯度风,并标出各受到哪些力的作用。5、在山顶和山脚同时观测得知山顶气压为850hPa,气温为8.0,山脚气压为1000hPa,气温为20.0,问山顶与山脚两地高度差为多少?(已知lg1000/850=0.07)六、简答题1、引起土壤温度变化的主要因素有哪些,怎样进行土壤温度的调节?2、霜与霜冻有何区别,防御霜冻的措施有哪些?3、短日照植物引种中应注意哪些问题?4、积温学说内容是什么,积温在农业生产中有哪些用途?5、作用于运动空气的力有哪几种,用什么符号表示?6、比较气候与天气的联系与区别。七、论述题1、试述高压区内的天气特点,并分析北太平洋副高的移动对中国天气的影响。2、试述北半球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八、判断题1、气温日较差随纬度增高而减小;其年较差随纬度增高而增大( )。2、植物需水量是植物蒸腾需水量和农田总蒸发量之和( )。3、雾和云都是小水滴和小冰晶组成的,因而二者没有本质的区别( )。4、霜冻是指在作物生长季节内,日平均气温下降到0以上,造成植物受到伤害甚至死亡的低温冻害( )。5、赤道地区由于气温很高,因而气压也较高( )。6、由于高山上紫外线含量比平地多,所以在高山上生长的植物植株比平地矮小( )。7、灌溉不仅增加农田湿度,还起到保温作用( )。8、露点温度表示空气温度的高低,故单位与气温相同( )。9、北半球的近地气层中,高压区的风是沿等压线按顺时针方向吹( )。农业气象复习题参考答案一、 单项选择题答案(按题序):BCDCD BDCBA BDAAC BCCDD BDACD BABAB DCCAC C二、多项选择题1、BDF 2、AB 3、BEF三、填空题1、大风、降水、降温2、md3、长日植物、短日植物、日中性植物、特殊日照植物4、J/(S)或W/或焦耳/(秒平方米)或瓦特/平方米、 lx或lm/或勒克5、生物学下限、最适、生物学上限;6、平行;7、吸收、反射、散射;8、物候现象、农事活动四、名词解释1、阳伞效应:大气中微尘和CO2的增加,犹如在阳光下撑了一把伞,减弱了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对地面有降温作用,这种现象称为大气的阳伞效应。2、活动积温:作物(或昆虫)某一生育期或全生育期中活动温度的总和即活动积温。3、锋面气旋:温带地区出现的一种涡旋系统,在气旋内部,可分为冷、暖两个区。通常东、北、西三面为冷区,南面为暖区。暖区和冷区之间,存在着暖锋和冷锋。4、光周期现象:日照长度决定着很多作物的开花时间,每年作物开花时间的早迟,决定于白天光照与夜晚黑暗的交替及它们的持续时间。作物对日照长短的这种反应称为光周期现象。5、温室效应:大气中微尘和CO2的增加,犹如温室覆盖的玻璃一样,阻挡了地面向外的辐射,增强了大气逆辐射,对地面有保温和增温作用。6、有效积温:作物(或昆虫)某一生育期或全生育期中活动温度与生物学下限温度差值的总和。7、干绝热变化:干空气或未饱和湿空气在绝热上升或下沉过程中的绝热变化,其值约为1/100m。8、太阳常数:当地球位于日地平均距离时,在地球大气上界投射到垂直于太阳光线平面上的太阳辐射强度。9、逆温:在一定条件下,气温随高度的增高而升高,气温直减率为负值的现象。10、湿绝热变化:未饱和湿空气上升时,先按干绝热过程降温,到达凝结高度后水汽达到饱和时出现凝结。饱和气块继续上升,如果其凝结出来的水滴或冰晶不脱离原气块,始终跟随气块上升或下降的现象。五、计算与绘图题1. 解:已知 迎风坡山脚t1=30.0 干绝热直减率d=1.0/100米 湿绝热直减率m=0.5/100米(1)迎风坡山脚900米处(干绝热上升),900米处的温度为t900则,t900=t1-900d=30-9001/100=21(1分)(2)900米山顶(湿绝热上升),山顶处的温度t山顶 则,t山顶=t800-(2200-900)m=21-13000.5/100=14.5(2分)(3) 山顶背风坡山脚(干绝热下沉),背风坡山脚的温度为t2则, t2= t山顶+2200d=14.5+22001/100=36.5(2分)2、解:已知 =33,正午 =0 ,代入正午时太阳高度角公式h90|,(2分)得(1)春分、秋分 =0 h=90-(33-0)=57 (1分)(2)夏至 =23.5 h=90-(33-23.5)=80.5 (1分)(3)冬至 =-23.5 h=90-(33+23.5)=33.5 (1分)3、两图各2.5分,共5分。4、分别绘出北半球高压区和低压区中的梯度风,并标出各受到哪些力的作用。注:每图2.5分,G(水平气压梯度力),A(地转偏向力),C(惯性离心力),V(风速)5、在山顶和山脚同时观测得知山顶气压为850hPa,气温为8.0,山脚气压为1000hPa,气温为20.0,问山顶与山脚两地高度差为多少?(已知lg1000/850=0.07) 解:已知P11000 hPa,t120;P2850 hPa,t28,求Z2- Z1? 先求得两点的平均温度t14,(1分) 代人公式 Z2- Z1l8400(1十14/273)lg(1000/850) (2分) 解得 Z2- Z1=1354米, 即山顶与山脚两地高度差为1354米(2分)六、简答题1、答:太阳高度角、土壤湿度、土壤颜色、土壤机械组成和有机质、地面覆盖物、地形和天气条件等(2分),可通过覆盖、垄作、灌溉和营造防护林等来进行调节(3分)。2、答:霜冻是指温暖时期(日平均气温在0以上)地面和植物表面的温度突然下降到足以使植物遭受冻害或死亡的天气现象(1分),而霜是大气中的一种凝结现象(1分)。预防霜冻的措施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改进栽培管理技术,增强植物抗寒性。另一类是霜冻来临前夕,用直接加热或减少辐射冷却作用,提高植株附近地面层空气温度,防御霜害。(3分)。3、答:短日照植物南种北引,由于北方生长季内日照时间长,温度降低,作物生育期延长,严重的甚至不能抽穗与开花结实(1分)。宜引用早熟品种或感光性较弱品种(1分)。反之,北种南引,由于南方生长季内日照时间短,温度升高,作物生育期缩短,影响营养体生长,降低作物产量(2分)。宜引用晚熟或感光性较弱品种(1分)。4、答:积温学说:(1)在其他条件得到满足的前提下,温度因子对生物的发育起着主要作用;(2)生物发育要求一定的下限温度,近年来的研究指出,对于某些时段的发育,还存在着上限问题;(3)完成某一阶段的发育需要一定的积温(2分)。积温在农业中的用途:(1)是作物与品种特性的重要指标之一,可以为引种与品种推广提供科学依据;(1分)(2)作为物候期、收获期预备、病虫害发生发展时期预报等的重要依据;(1分)(3)是热量资源的主要标注之一,可以根据积温的多少,确定某作物在某地能否成熟,并预计能否高产优质。(1分)5、答:作用于空气的力主要有以下四种:(1) 水平气压梯度力、(G)(2分);(2)水平地转偏向力、(A)(1分);(3)惯性离心力、(C)(1分);(4)摩擦力、(R)(1分)6、答:天气和气候的区别:首先从系统上看:气候系统包括了大气、海洋、大陆、冰雪、生物圈等组成的庞大系统;而天气系统则可看作是单一的大气系统。(1分)其次天气是短时间内的各种气象要素的综合状况;而气候是长时间的天气特征。(1分)因此,天气具有瞬息多变的不稳定性,而气候在一定时间内,具有相对的稳定性。(1分)联系:天气和气候具有统计学联系,天气是气候的基础,气候是多年天气的概括和统计处理。(1分)天气和气候都具有地区性。(1分)七、论述题1、答:高压脊内部有很强的辐散下沉气流,同时,副高脊线附近的气压梯度又很小。所以为晴朗少云、炎热微风的天气。北太平洋副高存在着季节性南北移动,西伸和东缩。冬季副高强度较弱,位置偏南,范围也小。(2分)(1)从2月中旬至3月下旬,副高脊线由北纬13缓慢北移到北纬15附近,脊端也靠近东经120。这时,可以造成华南低温阴雨天气或霜冻天气 。(1分) (2)46月,太平洋高压逐渐加强,脊线明显地向北移到北纬20以南。这时,可以造成华南前汛期。 (1分)(3)6月中旬或下旬,副高脊线第一次北跳,跳至北纬2527,脊端可达到东经120以西。太平洋高压西北侧的大范围雨区,随之北移到我国长江中、下游和日本一带。这就是该地区的梅雨季节。(2分) (4)7月上、中旬副高脊线第二次北跳,跳至北纬30附近,其脊端已到东经120以西。形成黄淮雨季。(1分)(5) 7月底至8月初,副高脊线稳定在北纬35,其脊端已伸入到整个华中地区。形成华北暴雨。(1分)(6) 6、 9月上旬,副高脊线第一次回跳,跳到北纬25附近, 这时大范围雨区又退回到黄河流域,而长江中、下游地区出现秋高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