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过关测试卷.docx_第1页
第5章过关测试卷.docx_第2页
第5章过关测试卷.docx_第3页
第5章过关测试卷.docx_第4页
第5章过关测试卷.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付费下载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5章过关测试卷建议用时实际用时设定分值实际得分45分钟100分一、选择题(4分15=60分)1.下列关于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气候、食物、天敌和传染病都会影响大熊猫的种群密度 在弃耕农田演替至森林的过程中,物种丰富度和有机物总量均不断增加 农田生态系统对太阳能的利用率高于森林生态系统 与北极苔原相比,热带雨林的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都较低A.B.C.D.2.下图是某岛屿居民与该岛上的植物、兔、鼠、鼬和鹰构成的食物网。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A.图中的全部生物构成群落B.鹰与鼬的种间关系为竞争与捕食C.能量在该食物网中按箭头方向流动D.植物在不同的食物链中都属于同一营养级3.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成分的叙述,正确的是( )A.动物都属于消费者,其中植食性动物属于第二营养级B.细菌都属于分解者,其异化作用类型有需氧型和厌氧型两类C.生产者属于自养型生物,是生态系统中最基本、最关键的生物成分D.一种生物只能处于生态系统中的一个营养级4.下图是一个陆地生态系统食物网的结构模式图。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该食物网中共有5条食物链B.在该食物网中,H在不同的食物链上有3个不同的营养级C.若B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比例适中,则该种群的密度在一段时间内会明显变大D.在该食物网中,若C的种群数量下降10%,则H的种群数量不会发生明显变化5.低碳生活已成为许多人的共同选择,如图所示,甲图是某农业生态系统模式图,乙图为碳循环示意图。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甲 乙A.乙图中过程主要发生在细胞的线粒体中B.甲图中沼气池中的微生物是该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C.甲图中展示的农业生态系统模式,通过多途径利用农作物,使能量能够循环利用,提高了该系统的能量利用率D.要减少温室效应,应调整乙图中的过程6.如图所示,图一表示某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甲庚代表不同的生物。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一 二 三 A.图一中的甲和己均代表的是一个营养级B.调查图一中的戊和庚的种群密度一般用标志重捕法C.在丙刚迁入这个生态系统的一段时间内,种群数量变化如图二中的曲线XD.若图二中的曲线Y代表的是该生态系统中丙的数量变化,则c点对应的是图三中的t1时刻,此时丙的出生率约等于死亡率7.下图表示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部分过程,其中A、B、C、D组成生物群落。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D不一定都是微生物,可以是动物B.图中箭头可以表示碳元素的流动方向C.过程中伴随着能量的传递D.大气中的CO2都是生物呼吸作用的产物8.某生物科学家研究了不同种类动物的能量变化情况,部分结果如下表所示。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能量数值/kcalm-2a-1动物种类摄取量(I)同化量(A)呼吸量(R)生产量(P)收割蚁(植食)34.5031.0030.900.10小蜘蛛(肉食)12.6011.9010.001.90盐沼蝗(植食)3.711.370.860.51黄鼠(植食)5.603.803.690.11A.收割蚁只有不到1%的同化量用于自身生长、发育等生命活动B.约占盐沼蝗摄入食物63%的未同化量可被分解者利用C.黄鼠的生长效率(P/A)较低的原因是呼吸消耗的能量较多D.表中几种动物同化效率(A/I)不同是因为能量传递效率不同9.下图表示某水域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此水域生态系统的能量传递效率不足10%B.该生态系统的全部肉食性动物构成一个种群C.该生态系统的浮游植物、植食性动物、肉食性动物构成群落D.该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彼此独立10.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基础是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B.生态系统内部结构与功能的协调,可以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C.北极苔原生态系统与草原生态系统相比,其抵抗力稳定性强D.生物多样性对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具有重要作用11.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生态系统中的信息只能来源于同种或异种生物B.植物生长素对植物个体自身生长的调节属于信息传递中的化学信息C.动物可通过特殊的行为在同种或异种生物间传递信息D.牧草生长旺盛时,为植食性动物提供采食信息,这对植食性动物有利,对牧草不利12.下图表示环境变化对不同生物群落的影响,下列叙述中,合理的是( )A.群落甲物种单一,只具有水平结构B.随着环境的变化,群落乙出现的波动较大C.群落甲、乙均具备一定的缓冲外来冲击的能力D.群落甲中任一物种的消失必会破坏整个生态系统的稳定性13.某城市的一块荒地在城市发展过程中被改造成另一个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改造前后的一些变化见下表。据此作出的相关判断,错误的是( )植物种类植被覆盖率群落中的植物优势种改造前20种10%狗尾草、艾蒿、蒲公英改造后30种25%菖蒲、芦苇、睡莲A.改造增加了该区域的湿地面积B.改造后该区域的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提高了C.改造后该区域的小气候得到了改善D.改造的主要目的是为人们提供丰富的生产和生活物质14.下图为某地稻田生态系统中碳元素转移过程示意图,箭头和字母分别表示碳元素的传递方向和转移量。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水稻和藻类分别占据不同空间,有利于a的增加B.水稻生长期,该生态系统碳元素转移量关系为a=b+c+eC.丙中的生物可构成多条食物链D.调查丁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可用标志重捕法15.下图为一个处于良性状态的密闭生态缸中的碳循环模式图,下列分析中,不正确的是( )A.行为信息在无机环境和异养生物之间可进行单向或双向传递B.三种生物成分自左向右依次代表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C.生态缸需要放置在一个有适宜散射光的位置才能正常运转D.可通过观察自养生物等成分的生活状况来判断生态缸是否处于稳定状态二、非选择题(共40分)16.(20分)草原是绿色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某草原生态系统的食物网如下图所示。(1)图中食物网较简单,因此,该草原生态系统的_能力较差,其_稳定性也相对较低。除图中所示的生物类群外,该生态系统的生物组成成分还应有_才能保证其物质循环的正常进行。(2)如果图中草能提供10 000 kJ的能量,相邻两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0% 20%,那么鹰占据的营养级能得到的最低和最高能量值分别是_kJ和_kJ。若去除蛇,且狐的数量不变,则草原容纳鹰的数量会_。(3)影响图中兔种群数量变化的种间因素是_和竞争。若某年兔种群的K值为1 000只,且1只兔和4只鼠消耗的草量相等,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次年鼠的数量增加400只,则兔种群的K值将变为_只。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该草原鼠的种群数量时,若部分标记个体迁出,则将导致调查结果_(填“偏高”或“偏低”)。17.(20分)下图为生物圈中的碳循环示意图,请据图回答问题。(1)碳在大气圈中的主要存在形式是_,在生物群落中的主要存在形式是_。(2)碳从无机环境中进入生物群落的途径是表示的植物的_过程,表示的是_关系,过程表示的生理活动主要是在细胞内的_中完成的,表示的是_作用。(3)若图示虚线框中的种群及其相互关系如下图所示,假设E种群能传递给下一营养级的能量是5.8109 kJ,其中有1.3109 kJ的能量传递给B种群。若能量的传递效率为10%20%,则A种群的能量至少是_kJ。(4)碳循环的进行伴随着_,但由于各营养级生物不能利用在代谢中产生的_能,因而能量流动具有_的特点。(5)如果大气层中的CO2增多,那么会加剧_效应。减缓此效应的措施有_(答出一项即可)。参考答案1.A2.A 解析:构成群落的生物不仅包括生产者、消费者,还包括分解者,A项错误。3.C 解析:并非所有的动物都属于消费者,如营腐生生活的蚯蚓、秃鹫等为分解者,A项错误;营腐生生活的细菌和真菌为分解者,营寄生生活的细菌和真菌属于消费者,B项错误;生产者是光能自养型生物和化能自养型生物,是生态系统中最基本、最关键的生物成分,生产者多样性的程度决定了生态系统的种类和稳定性,C项正确;一种生物所处的营养级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在不同的食物链中所处的营养级是会发生变化的,D项错误。4.C 解析:该食物网中共有5条食物链,A为第一营养级,H在不同的食物链中分别处于第三、四、五营养级,因此H共占有3个不同的营养级。若C的种群数量下降10%,因下降幅度不大,受到直接影响的A(上一营养级)和D、F(下一营养级)的种群数量将无明显变化,受到间接影响的H(H受B、D、G的影响)的种群数量也无明显变化。若B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比例适中,则种群密度在一段时间内应无明显变化,处于相对稳定状态。5.C 解析:乙图中过程是细胞呼吸,细胞呼吸主要发生在细胞的线粒体中,A项正确;甲图中沼气池中的微生物属于该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B项正确;能量在生态系统中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不能循环利用,C项错误;要减少温室效应,主要通过增强光合作用、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实现,D项正确。6.C 解析:图一中的甲和己分别代表一个种群,而不是一个营养级。调查图一中的戊(植物)的种群密度一般用样方法,调查庚的种群密度一般用标志重捕法。在丙刚迁入这个生态系统的一段时间内,由于食物充足、没有天敌等,种群数量变化将如图二中的曲线X所示。图二中c点时丙种群的出生率约等于死亡率,种群增长速率为零,对应的是图三中的t2时刻,种群数量对应K值。7.D 解析:根据图中的双向箭头可以推知,A是生产者,B、C都为消费者,A、B、C都有箭头都指向D,可以推断D为分解者。分解者可以是微生物,也可以是营腐生生活的动物,如蜣螂。大气中的CO2不都是生物呼吸作用的产物,也可以由化石燃料的燃烧产生。8.D 解析:收割蚁同化量中一部分用于细胞呼吸(即呼吸量),一部分流向分解者,一部分用于自身生长、发育、繁殖等生命活动,根据表格中数值可知只有不到1%的同化量用于其自身生长、发育、繁殖等生命活动,A项正确;盐沼蝗摄入量=同化量+粪便量,粪便量是其上一营养级生物流向分解者的能量,即(3.71-1.37)/3.71100%63%,所以约占盐沼蝗摄入食物63%的未同化量可被分解者所利用,B项正确;黄鼠的生长效率(P/A)较低的原因是其活动能力强,用于呼吸消耗的能量较多,C项正确;几种动物同化效率(A/I)不同是因为各自的消化功能有差异,导致其粪便量所占的比例不同,D项错误。9.A 解析:该生态系统的能量由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由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传递效率分别约为6.8%、8.8%,不足10%;此水域生态系统中全部的肉食性动物包括多个物种,不能构成一个种群;群落应包括生态系统中的全部生物;生态系统中的物质是能量的载体,而能量是物质循环的动力,二者不可分割。10.C 解析: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包括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这是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基础;生态系统内部结构与功能的协调,可以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物多样性对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具有重要作用,A、B、D项正确。北极苔原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比草原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弱,C项错误。11.C 解析: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不仅可以来自生物群落中的各种生物,还可以来自无机环境,如湿度、光照等,A项错误;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可发生在生物与生物之间或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而植物生长素只对植物个体自身起作用,B项错误;动物可通过特殊的行为在同种或异种生物间传递信息,C项正确;一定限度内,植食性动物吃牧草有利于牧草的更新与分蘖,D项错误。12.C 解析:题图表明群落甲、乙中的物种数随环境的变化而在一定范围内发生波动,说明两个群落均具有一定的缓冲外来冲击的能力,C项正确;任何生物群落均有水平结构和垂直结构,A项错误;根据图示可知,群落乙出现的波动较小,B项错误;群落中一种生物的消失不一定会破坏整个生态系统的稳定性,D项错误。13.D 解析:据表可知,改造后生态系统中的优势种由旱生植物变成了水生植物,所以湿地的面积应当增加了。改造后植物种类增加,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提高,气候会有所改善。改造的主要目的并不是为人们提供丰富的生产和生活物质。14.A 解析:水稻和藻类分别占据不同空间,有利于提高光合作用的效率,即有利于更多的碳元素转移到乙,a表示碳元素转移量,A项正确;水稻生长期该生态系统碳元素转移量关系应为a=b+c+e+水稻、杂草、藻类等自身的积累量,B项错误;每条食物链的起点均为生产者,而丙中的生物无生产者,C项错误;调查丁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应采用取样器取样法,D项错误。15.A 解析:行为信息只存在于生物与生物之间;生态缸需要有能量的输入才能维持正常的运转,因此需要适宜的光照,但生态缸不能放在直射光下;若自养生物等成分能正常生活,说明生态缸处于稳定状态。16.(除注明外,每空2分,共20分)(1)自我调节 抵抗力 分解者 (2)10(3分) 400(3分) 增多 (3)捕食 900 偏高解析:(1)图示食物网营养结构较简单,所以该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较低,其抵抗力稳定性也相对较低。图中食物网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缺少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而生态系统的生物成分中的分解者和生产者同时存在才能保证物质循环的正常进行。(2)鹰占据的营养级能得到的最低能量值应选最长食物链(草鼠蛇鹰)且按传递效率10%计算,即10 00010%10%10%=10kJ;最高能量值应选最短食物链草鼠(兔)鹰且按传递效率20%计算,即10 00020%20%=400 kJ。若去除蛇,且狐的数量不变,鼠传递给鹰的能量将增多,则草原容纳鹰的数量会增多。(3)从种间关系的角度来分析,影响图中兔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主要是捕食和竞争。若某年兔种群的K值为1 000只,且1只兔和4只鼠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