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人教版初二下册语文诗词曲五首教案 以下是出guo为大家搜集的人教版初二下册语文诗词曲五首教案,供大家参考和借鉴!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对我国古代文化的兴趣。 2.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3.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了解我国古代诗歌在体裁上形式上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1.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2.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了解我国古代诗歌在体裁上的特点。 教学准备 1.布置学生探究古代诗歌的分类常识,诗、词、曲的特点。 2.了解各位诗人的生平。 设计思路 本课教学,以诵读为主。这五首诗词曲,都是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作品,也是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背诵的篇目。因此,教学本课,首先应在熟读的基础上,落实背诵的要求。在读、背的过程中,让学生完成默写的练习。通过默写,使学生更熟练地识记这五首诗词曲。基本上是按照“读品背”的顺序进行,精讲多读,以读带品。 品读时,要求读出作品的节奏韵味,把握作品的感情基调,读出诗人所表达的内在感情。如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的无限辛酸、愤懑不平以及坚定信念和乐观精神,赤壁中流露出的抑郁不平之气,过零丁洋中的忧国之痛和愿死国难的满怀豪情,水调歌头中的缠绵悱恻与乐观旷达,山坡羊潼关怀古中对国计民生的忧虑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入 诗歌是最高的语言艺术。诗歌常常用最精练的语言来展示世界的万千气象,形象而含蓄地抒发复杂的思想感情。今天我们要来学习的五首诗词曲都是名家作品,这些作品通过精练的语言要表达怎样的内涵呢?现在就请同学们和我一起走进诗歌优美的意境,来品味我国古代诗歌的艺术魅力吧!二、研习诗歌 (一)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1.朗读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注意读出节奏、感情。 2.作家作品简介。 这首诗选自全唐诗,作者刘禹锡(772846),字梦得,洛阳(现河南省洛阳)人,唐代诗人。他曾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政治改革,失败后,一再遭贬。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刘禹锡被罢去和州刺史,北归京师,途经扬州,遇到白居易。在酒宴上自居易写了醉赠刘二十八使君,对刘长期遭受贬谪表示同情。刘禹锡写了这首诗答谢他。酬,答诗。使君,是对刺史的称呼。 3.师生共同读品诗句。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诗人在二十余年的贬谪生活中,多次迁徙边远地区,.这里用“巴山楚水”泛指朗州、连州、夔州、和州等边远地区。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全班集体或指名背诵前三首诗。二、研读作品 (一)水调歌头。 1.学生试读,老师示读,学生再朗读,注意重点字的读音及词义。 宫阙(que4) 绮户(qi3) 婵娟(chan2) 2.解题。 先看水调歌头四字,它是词牌名,它的作用是规定了一首词的每句的字数平仄等。接着读序言,问:它有哪句话告诉了我们这首诗的题旨和信息?对,“中秋”“兼怀子由”告诉了做词的时间和目的。那么农历中秋大家吃什么有什么寓意呀?团圆。要点提示:当时子由被贬谪到离苏轼约数百公里的山东济南,兄弟七年没有见面了。 3.师生共同品读这首词。 (1)阅读讲析词上片。词人以拿酒问月开端:明月什么时候就有了?天上的宫殿今晚是何年何月?(体现苏轼屡受打击后在“出世”与“入世”之间徘徊的困惑心态。)于是想乘风飞往月官去,可是又担心在高寒的月宫自己难以承受,(借神话传说中的仙女相比,表达作者出世入世的双重矛盾心理。)既然月宫回不去,还不如在人间。(说明苏轼愿意在人间为国家出力,这显现苏轼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 第三课时 一、背诵前四首诗词 二、讲解曲的知识 三、品读山坡羊 潼关怀古。 1、教师先范读,后学生自由散读。 2、思考探究。 (1)、这首曲划分为几个层次? (2)、这首曲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结合后两句来理解,对国计民生的忧虑。 (3)、你认为文中哪些地方用字用得好?试说明理由。 学习本文,应注意以下几个要点: 一、理解作者在作品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体会景物描写在作品中所起的作用。 三、识记每篇文章的出处,作者及所处的年代。 四、背诵诗词曲五首。 一、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唐敬宗宝历二年,刘禹锡从和州返洛阳,途经扬州时,遇到了白居易。在筵席上白居易写了一首诗赠他,他就写了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这首诗作为答谢。 乐天是白居易的字。 关于作者: 刘禹锡,唐代诗人,哲学家。他和柳宗元同中进士,一起参加了王叔文政治集团,在当政的几个月内实现了一些改革。失败后,一再遭贬。他与白居易同年(772)生。两人在长安认识,互相唱和诗达数十篇之多,世称刘白。 思考: 1、诗的开头两句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是什么意思? 这两句意思是写作者自己被贬谪到巴山楚水这些荒凉的地区,二十三年就如同弃置在道旁一样。刘禹锡想改革时弊,遭到打击,被贬到凄凉荒僻之地。这两句写出了作者长期被贬的愤慨心情。 2、本文运用了典故,请同学们把它找出来。 本文有两个典故,一个是闻笛赋,一个是烂柯人。 3、关于本文的主题。 本文既表现了作者对自己被贬谪、遭弃置的无限辛酸和愤懑不平的思想感情,也表现了诗人坚定的信念和乐观的精神。 4、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本意和比喻义是什么? 这两句的本意是以沉舟病树比喻作者自己,是抒发诗人的身世之感。但是其中包含的事物新陈代谢的哲理,使诗句具有了普通意义。后人用此句,并不和诗人原意契合,而指新生事物无比美好,社会总是向前发展。 二、赤壁 1、关于本文的作者。 赤壁作者杜牧,唐朝诗人。他生活在日趋衰落的晚唐时期,他的最大政治抱负是恢复唐王朝天宝以前的兴盛景象。他反对最高 * 穷奢极欲、不恤国事,更痛恨藩镇割据和回纥、吐蕃贵族统治集团的侵扰,认为唐王朝必须除去这两大祸患,加强统一,收复失地,国家才能安定,人民痛苦才能减轻。但他始终没有得到 * 的重用,未能施展抱负,所以一直慨叹忧郁。杜牧在诗歌方面成就较显著,后人称盛唐时期的杜甫为老杜,称晚唐时期的杜牧则为小杜。著有樊川集。 2、关于本文的主题。 作者借周瑜和曹操的故事,表现了诗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 3、如何理解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如果不是东风给了周瑜以方便,取得胜利的就可能是曹操,历史将要重写。 三、过零丁洋 过零丁洋作者文天祥,南宋末年杰出的民族英雄,著名的爱国诗人。他官至丞相兼枢密使,封信国公。他在职时,正值元蒙军队大举南侵,南宋处于亡国边缘。为了救亡图存,他积极组织抗战,不幸兵败被俘,英勇就义。他在狱中写有正气歌长诗,表现了他的伟大的爱国精神和崇高的民族气节。 1、关于本文的写作背景。 这首诗是作者被俘后第二年正月过零丁洋时所写。后来元军统张弘范再逼他招降南宋抵抗人士时,文天祥出此诗以明志节。 2、关于本文的主题。 作者通过追忆自己抗元的艰辛经历,表现了诗人忧国之痛和愿意以死明志、为国捐躯的豪情壮志。 3、写出过零丁洋表达作者视死如归的赤胆忠心的诗句是: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四、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月 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这首词是苏轼在密州太守任期中写的。当时王安石当政,作者在政治上遭到压抑,所以词中颇有消极伤感的情绪。但他毕竟有着旷达的胸襟,对人生哲理的探讨中达到了自我解脱。 学习本词,要体会词人的思想感情。 思考: 1、这首词作之前有一段小序,其作用是什么? 交代写作缘由,引出下文。 2、这首词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旷达胸襟和对亲人的怀念之情。 3、请写出作者想象天上之景的句子,表示时间变化的句子,以及富有人生哲理的句子。 想象天上之景的句子是: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表示时间变化的句子是: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富有人生哲理的句子是: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4、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乃写景之句。转、低是从人的视角看月,这使我们联想起李白的静夜思中的什么诗句,写的是思乡之人,抒的是思乡之情。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5、在苏轼这首词中无眠之人特指的是什么? 思念远方亲人的作者自己。 6、虽然月圆人难圆,但是豁达的诗人还是祝愿: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五、山坡羊潼关怀古 1、关于本文作者。 张养浩,字希孟,号云庄,济南人,元代散曲家。这首曲是作者在就任陕西行台中丞的途中所作。 2、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不管封建王朝的兴还是亡,带给老百姓的都是苦!在作者看来,封建王朝兴时,怎样?亡时,又怎样? 在作者看来,封建王朝兴时,必大兴土木,剥削压迫百姓,百姓受苦;而亡时,老百姓因战祸流离失所,百姓更遭殃! 3、本文的主题。 本文表达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测试题 1、下列表述中,错误的一项是( ) A、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的作者是刘禹锡 B、巴山楚水泛指作者贬谪之地四川、湖北、贵州一带。 C、赤壁在现在湖北省境内,是周瑜大败曹操之处。 D、水调歌头是词牌名。 2、本课所选的五部作品中,有哪几部是诗( )(多选) A、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B、赤壁 C、水调歌头 D、过零丁洋 E、山坡羊潼关怀古 3、下列各句中解释完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意为:假如东风不给周瑜以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将被关进铜雀台中了。 B、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愿人与人之间感情长久,永远相隔千里,共享月光。 C、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是文天祥面对元朝 * 威逼利诱毫不屈服,在从容就义前留下的诗句,表现了诗人崇高的气节,成为激励后人为正义而献身的名言。 D、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意为:沉没江底的船边无数新帆驶过,破浪远航,枯木朽株的前面万木欣欣向荣,百花竟放。 4、按原文填空: A、巴山楚水凄凉地,_。 B、_,零丁洋里叹零丁。 C、明月几时有,_。_,今夕是何年。 D、_,_,_。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_,_,此事古难全。 E、峰峦如聚,_,_。望西都,_。伤心秦汉经行处,_。_,百姓苦;亡,_。 参考答案 1、B解析:巴山楚水泛指作者贬谪之地四川、湖北、湖南一带,是湖南而非贵州 2、ABD解析:分清本文所选作品的体裁 3、B解析:背诵并深刻理解本课中千古传诵的名句。 4、略。 课外拓展 关于苏轼及其代表作 苏轼是宋代一位杰出的作家,他的诗文具有自己独特的风格,也带有那个时代一般的特色。要理解宋代诗文的发展及其成就,苏轼正是一位理想的代表作家。 宋代诗文是中国封建时代正统文学的尾声,这时市民文学已经出现,跃跃欲试地将要取正统诗文的地位,这倾向到了元明两代就全然是市民文学的优势了。而宋代则还是过渡时期,这时正统诗文为了保持自己岌岌可危的阵地,一方面表现为浓厚的保守倾向,一方面则力求不辱没过去黄金时代中所曾经获得的光荣;一种中年人洁身自好的要求,一种近于清秋气象的心情,便成为诗、文、图画甚至于哲学(例如理学)的共同的基调。这时代的特征,说明封建文化的青春创造时代已不再来;但是还力图在往日的基础上别开生面;这在诗文方面,苏轼就是一个代表人物。 先秦是古代的散文高潮,建安以至唐代的诗歌高潮,到了宋代已经不复成为澎湃的力量;这时要想推陈出新,自成一个局面,于是宋代的作家便把两者的力量结合起来,想要写出一种近于诗的文,与近于文的诗,也就是要说理中带有抒情,而抒情中带有说理。这倾向开始于中唐柳宗元的山水游记与韩愈的以文为诗,到了宋代就成为普遍的发展。欧阳修的醉翁亭记等属于前者,苏轼的赤壁赋等属于后者,二者间的距离只是程度上的不同罢了。 封建时代的正统文学是以游宦生活为中心的,苏轼的一生写作也不例外;封建时代 * 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政治态度,也正是苏轼的政治态度;苏轼在政治上的保守倾向与其局限性是无可讳言的,然而他想为国家为人民做一番事业,不慕荣利不追逐富贵,这也是无可讳言的。在他的作品中直接干预生活的诗篇,像吴中田妇叹等。这一类近于讽谕诗的写作,在苏集中并不在少数。然而限于那个时代,也限于自己的政治认识,最后他终于爱上了陶渊明,自号东坡居士,这个元结、顾况、白居易都曾经走过的道路,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在这样的基础上,继承着屈原宋玉以来美人香草的比喻,布衣寒士咏怀,与庄子的富于理趣的散文,于是出现了苏轼行云流水般的风格与超尘出俗的造诣,这里有着那流传人口的前后赤壁赋;其中尤以前赤壁赋,诗情与理趣融会无间,成为宋代杰出的佳作。而我们如果能够理解前赤壁赋,也就不难理解水调歌头与念奴娇,所谓: 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挟飞仙以邀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这不正是水调歌头的上阕吗?所谓: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这里一方面是政治态度的高洁,一方面是政治抱负与政治生活的怀念;而前赤壁赋在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之下,也紧接着说: 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泝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这又正是我欲乘风归去的另一种写法了。至于: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这不正是整首大江东去的主题吗? 苏轼的天才成就,当然也还是植根于他思想感情的深处,这思想感情形成他的性格,也形成他的风格。苏轼肯定是一个有着可喜的性格与风格的作家。这可喜究竟是为什么呢?如果这里没有我们觉得值得肯定的东西,那么它就不会让我们觉得可喜。而追究这个原因,我们就会发现苏轼是一个带有鲜明浪漫气质的作家,这浪漫气质对于封建时代来说,乃是一种要求个性解放的力量,曹植、阮籍、陶渊明、鲍照,以至唐代的许多诗人们,都曾以不同的面貌体现了这个气质。这里有反礼教,反庸俗,反等级,反权贵等向往自由平等的思想意识与感情,当然这种自由平等也只是中国古代封建时代的事物,然而它却是那个时代中民主的力量,而这些又都通过诗人们的个性表达出来,这个性因此不只是属于个人的,而是与时代的脉搏相汇通的,这也就是为什么人们觉得可喜的缘故。而对于宋代来说,正是封建文化走向保守的开始,这种浪漫气质就尤其难能可贵,然而因此它也就是更为孤单的。苏轼行云流水的风格以至于大江东去的豪放气概,说明了个性的解放,而前人对于苏轼的不食人间烟火的评语,又深刻地说明了他在那个时代中的孤单。所谓: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正是他的豪放。所谓: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正是不食人间烟火了。这感受事实上贯穿着苏轼很多的作品,它使我们真正接触到一种遗世独立的感情;这里是清高,也是冷清,是满腔的热情化为洁身自好的形象,所谓起舞弄清影者是也。而这些形象又往往是通过苏轼所特有的理趣而表现出来的。 前面说到宋人诗文中把说理与抒情统一起来的特色,然而真正能达到理趣的造诣,也还是苏轼所特有的(后来豪放派词人中,也偶有这个特点),所谓理趣就是说理或发议论又是通过形象的思维表达出来。好发议论原是宋诗一般的特色,在苏轼的作品中自然也到处可见,水调歌头的下半阕,就可以说是完全在发议论,然而这因此也就并不是最好的成就。最好的成就应该是发议论而没有发议论的痕迹,廿四诗品所谓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这才是理趣的造诣,这里我们应当说水调歌头的上半阕的成就远远高过于它的下半阕。苏轼有一首卜算子: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定;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这也就是前人誉之为不食人间烟火的代表作,而其所以会不食人间烟火,就正在于它的耐人寻味的理趣。这是一种说理的形象语言,他仿佛认识了生活中什么更深的道理,一种从一般概念中发人猛省的体会,一种洞彻心脾的观察力的实感,于是把千言万语都化为生动的形象;而从这个形象之中,我们感受到诗人有多少的议论要脱口而说出啊。而水调歌头下半阕中的议论,其实就正是这上半阕中思维的脱口而出,然而那究竟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合同范本】押金合同模板
- 2025企业租赁合同(标准版本)
- 办公软件开发定制合同
- 医疗器械采购与使用安全保障合同
- 电子发票培训课件
- 直播电商行业主播个人品牌塑造与用户忠诚度提升策略报告
- 2025年固态电池量产时间表与电动汽车应用报告
- 2025年生物质燃料加工行业研究报告及未来行业发展趋势预测
- 教师培训课件怎么下载
- 2025年起重装卸设备行业研究报告及未来行业发展趋势预测
- 我多年总结的健身功法(图示)
- 太阴病篇概述
- DSCQ安装操作培训
- 污水处理厂安全文明施工组织设计
- GB/T 20967-2007无损检测目视检测总则
- GB/T 19627-2005粒度分析光子相关光谱法
- 国际投资学(investment)讲义课件
- 施工机具进场检查验收记录
- 二年级健康成长上册教案
- 民俗学概论 第一章 概述课件
- 供水公司主要安全风险公告栏(总)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