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阅读5页,还剩4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十一章准备方式(preparation),2,第一节准备方式分类(重点)第二节采区式准备方式(难点)第三节盘区式准备方式(难点)第四节带区式准备方式(重点),本章主要内容,3,第一节准备方式分类,准备巷道为准备采区、盘区或带区而掘进的主要巷道。1、准备方式准备巷道的布置方式。准备巷道:采区、盘区上下山采区、盘区或带区车场区段或分带集中巷采区、盘区或带区硐室(绞车房、变电所、煤仓),一、准备方式,4,2、选择准备方式的基本原则通过技术、经济分析确定:合理集中生产,使采准巷道系统有合理的生产能力和增产潜力。巷道系统简化,减少巷道掘进及维护工程量。生产系统完善,功能齐全,为机械化和自动化创造条件。煤损少。安全好。(通过技术、经济分析确定),第一节准备方式分类,一、准备方式,5,二、准备方式分类,(一)按煤层赋存条件采区式、盘区式及带区式。井田划分为阶段采区广泛采用;带区12以下煤层,多分带组成带区。井田不划分为阶段,而直接划分为盘区盘区近水平煤层,第一节准备方式分类,6,第一节准备方式分类,二、准备方式分类,7,(二)按开采方式,1、采区上山开采、采区下山开采和采区上下山开采。上山采区开采水平(标高)之上的采区。下山采区开采水平(标高)之下的采区。(16)上山采区下山采区,第一节准备方式分类,二、准备方式分类,8,第一节准备方式分类,二、准备方式分类,9,第一节准备方式分类,二、准备方式分类,10,2、盘区上下山开采,盘区上、下山开采近水平煤层()的大巷一般布置于井田中部。上山盘区按煤层倾斜趋向,开采水平之上的盘区下山盘区按煤层倾斜趋向,开采水平之下的盘区用开采水平大巷既采上山盘区,又采下山盘区。u上山盘区u下山盘区u石门盘区(石门作为盘区的主要运输巷道),第一节准备方式分类,二、准备方式分类,11,3、上、下山带区开采,上、下山带区开采用开采水平大巷既采上山带区,又采下山带区。上山带区开采水平大巷以上的带区。下山带区开采水平大巷以下的带区。,第一节准备方式分类,二、准备方式分类,12,(三)按区内巷道布置及开采部署,u单翼采区或盘区采区或盘区的主要巷道(上山、下山或石门)布置于采区或盘区一翼。u双翼采区或盘区采区或盘区的主要巷道(上山、下山或石门)布置于采区或盘区中部。u跨多上山采区或跨多石门盘区,第一节准备方式分类,二、准备方式分类,13,跨多上山采区,第一节准备方式分类,二、准备方式分类,14,跨多上山采区特点,(1)上山一般布置于煤层底板岩石中;(2)上山间距:1000m(一部胶带机长度);(3)回采工作面连续跨多个上山回采用于地质构造简单的地段。(4)初期工程量大,占用设备多。适用:地质条件简单,如,范各庄矿。,第一节准备方式分类,二、准备方式分类,15,(四)按煤层群开采时的联系,u单层准备u联合准备单层准备各煤层独立布置准备巷道及生产系统。联合准备几个煤层共用一套准备巷道及生产系统。联合准备:集中上山(共用上山)和区段集中平巷(共用区段平巷)共用上山,不共用区段平巷,第一节准备方式分类,二、准备方式分类,16,(五)准备方式分类,第一节准备方式分类,二、准备方式分类,17,第二节采区式准备(preparationindistrict),1、特点:(1)一组上山及相应的硐室和车场只为一个煤层服务,或者说各煤层单独布置采区;(2)和大巷相联的采区石门贯穿若干煤层采区;,一、煤层群单层采区准备方式,2、应用:层间距较远的单一薄、中厚和厚煤层。,18,煤层群单层采区准备,一、煤层群单层采区准备方式,第二节采区式准备,19,煤层群单层采区准备,一、煤层群单层采区准备方式,第二节采区式准备,20,二、煤层群采区联合布置准备方式,1、采区集中上山联合布置条件:M12.0mM24.5m,层间距较小。,第二节采区式准备,21,第二节采区式准备,二、煤层群采区联合布置准备方式,22,区段平巷单独布置、单一走向长壁采煤法。,生产系统,上煤层,23,布置区段集中巷,分层同采,倾斜分层下行垮落采煤法。,生产系统,下煤层,24,下煤层布置区段集中巷,分层同采,采用倾斜分层下行垮落采煤法,上、下煤层共用一组上山。下煤层各分层共用区段集中平巷。,第二节采区式准备,二、煤层群采区联合布置准备方式,25,上、下区段同采过渡期,通风系统,26,2、煤层群分组集中采区联合准备方式,特点:(1)按层间距不同,分为若干组;(2)每组煤层集中联合准备采区;(3)采区石门贯穿若干独立采区。适用:分组间距70m。,第二节采区式准备,二、煤层群采区联合布置准备方式,27,煤层群分组集中采区联合准备,第二节采区式准备,二、煤层群采区联合布置准备方式,28,三、缓倾斜、倾斜煤层采区式适用条件,主要因素煤层间距技术装备1、共用(集中)上山煤层间距2030m。2、共用(集中)上山、共用区段集中平巷煤层间距1015m。(60年,普采经验)3、分组集中(联合)布置采区适用条件:组间距70m,第二节采区式准备,29,集中(联合)布置特点,(1)生产集中,采面回采数目多,有利于炮采和普采采区提高产量;(2)改善了巷道维护条件,维护费少;(3)运输条件好,运输系统简化,发挥设备效能;(4)采出率高,煤损少;(5)岩巷工程量大,初期工程量大,准备时间长。,三、缓倾斜、倾斜煤层采区式适用条件,第二节采区式准备,30,4、技术发展趋势,趋势单层化准备方式,少开岩巷,多开煤巷。特点:(1)综采单产高,不需多面同时生产;(2)综采推进速度快,要求准备快;(3)巷道维护技术发展较快;(4)综采运输能力大。,三、缓倾斜、倾斜煤层采区式适用条件,第二节采区式准备,31,第三节盘区准备方式(panel),盘区近水平煤层的采区。近水平煤层的煤层。近水平煤层开采,井田常划为盘区,一般使用:倾斜长壁采煤法走向长壁采煤法,32,盘区分类,按开采煤层数目分:单一煤层盘区联合布置盘区按盘区主要巷道位置分:上山盘区下山盘区石门盘区,第三节盘区准备方式(panel),33,一、盘区巷道布置特点,l区段划分为规则矩形,区段巷道沿中线掘进l区段间开采顺序可不受限制l轨道上下山可用无极绳绞车运输,第三节盘区准备方式(panel),1、条件:M1和M2煤层为中厚煤层,层间距H=1015m低沼矿,地质构造简单,。2、采煤方法走向长壁采煤法,二、联合布置的上山盘区(risepanel),34,3、巷道布置,12,35,3、巷道布置,巷道布置特点(1)“运上”5布置于M2层中,“轨上”4布置于M1层中(2)区段平巷单巷布置,对拉采面,10和12重迭布置(3)区段平巷与上山联系11与4直接相连11通过15与13相连(4)斜巷14和21运料、行人、进风、回风(5)水平运输大巷1布置于M2底板岩层中总回风巷2布置于m2中,36,(6)上山与大巷联系轨上41631运上5761运上5961,37,4、生产系统5、开采顺序:煤层间:下行式区段内走向:区内后退式区段间倾向:下行式,38,三、石门盘区(crosscutpanel),石门盘区自水平运输大巷开掘石门作为盘区主要巷道时,该盘区称石门盘区。条件:煤层厚度(m)层间距(m)M10.9M24.43.3M34.52.6=,低沼矿,盘区走向2200m,倾斜长8001000m,走向长壁采煤法。,第三节盘区准备方式(panel),39,(一)盘区巷道布置,40,巷道布置特点,1、运输大巷1置于距M3煤层约20m的底板岩石中(运输水平);回风大巷2置于距M3约10m的底板岩石中(回风水平),第三节盘区准备方式(panel),41,2、盘区石门3置于距M3的底板岩石中,与1同水平。(相当于“运上”,机车可进入3直接装煤)轨上4置于距M3约10m的底板岩石中。3、区段集中机巷6和集中轨巷7置于距M3约810m的底板岩层中。,第三节盘区准备方式(panel),42,区段(6)作为区段的集中轨巷。4、各煤层(或分层)区段平巷均超前(两个溜煤眼及斜巷间距)回采工作面掘进。,第三节盘区准备方式(panel),43,(二)生产系统,运煤:13、1512683运料:119471114、16通风:13961013、1514、1611742,44,(三)改进型的石门盘区,1、采用对拉采面的石门盘区。,第三节盘区准备方式(panel),45,2、机车直接进区段集中平巷的石门盘区。当小时,煤层稳定时用。,第三节盘区准备方式(panel),46,3、石门盘区与上山混合联合布置,煤层变化大时。,第三节盘区准备方式(panel),47,四、比较与选择,石门盘区主要优点:l石门盘区内水平运输,机车可进入,生产系统简化,运费低;l利于连续生产;l岩巷维护费低,利于降低煤损。石门盘区主要缺点:l岩石工程量大,准备时间长。选择:通过技术方案比较确定。,第三节盘区准备方式(panel),48,第四节带区准备方式(stripdistrict),带区倾斜长壁分带开采的采区。(一)单一薄及中厚煤层带区两个分带共用一个煤仓,对拉工作面。适用:普采、炮采。每一个分带用一个煤仓。适用于综采。(二)近距离煤层群联合布置带区,一、相邻两分带带区准备,49,单一薄及中厚煤层带区,第四节带区准备方式(stripdistrict),50,二、多分带带区准备,51,多分带带区准备,第四节带区准备方式,52,1、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