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生理学--第三章血液_第1页
人体生理学--第三章血液_第2页
人体生理学--第三章血液_第3页
人体生理学--第三章血液_第4页
人体生理学--第三章血液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章血液,第一节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第二节血细胞生理第三节生理性止血第四节血型和输血原则,第一节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一、血液的组成(一)血浆的组成(水、无机盐、血浆蛋白的功能)(二)血细胞,二、血量人体重78,60Kg体重,4.24.8L循环血量、储存血量,三、血液的理化特性(一)血液的比重全血1.050-1.060血浆1.025-1.030红细胞1.090-1.092,(二)血液的粘度来源:血液内部分子或颗粒间的摩擦。大小:水1血浆1.6-2.4血液4-5决定因素:血浆蛋白的含量血浆粘度血细胞比容全血粘度,(三)血浆渗透压1、渗透压的概念,2、渗透压的分类血浆晶体渗透压形成:血浆中晶体物质(80%来自Na和Cl)作用:调节细胞内外水平衡大小:770kPa血浆胶体渗透压形成:血浆中蛋白质所形成(7580来自白蛋白)作用:调节血管内外水平衡(为什么?)大小:3.3kPa,3、等渗溶液与等张溶液等渗溶液:渗透压与血浆的渗透压相等。等张溶液:能够使悬浮于其中的红细胞保持正常形态和大小的溶液。是由不能自由通过细胞膜的溶质所形成的等渗溶液。(等张溶液必定是等渗溶液,等渗溶液不一定是等张溶液。1.9%尿素,0.85%NaCl),(四)血浆的PH值正常人血浆的pH为7.357.45血浆缓冲对:NaHCO3/H2CO3最重要,Na2HPO4/NaH2PO4,蛋白质钠盐与蛋白质,第二节血细胞生理,一、血细胞生成部位和一般过程,二、红细胞生理(一)红细胞的数量和形态1、成年男性:4.0-5.5X1012/L成年女性:3.5-5.0X1012/L2、血红蛋白含量:成年男性:120160g/L成年女性:110150g/L,红细胞的形态,(二)红细胞的生理学特性和功能1、生理学特性可塑变形性悬浮稳定性渗透脆性,2、红细胞的功能运输O2和CO2缓冲作用:缓冲物质,(三)红细胞的生成及其调节1、红细胞生成红细胞生成所需的原料:铁、蛋白质、维生素B12、叶酸,2、红细胞生成的调节爆式促进激活物(BPA)促进早期祖细胞的增殖。促红细胞生成素(EPO)a、促进晚期红系祖细胞(CFUE)的增殖,并向原红分化;b、抑制晚期红系祖细胞凋亡c、加速幼红细胞的增殖和血红蛋白的合成。性激素,(四)红细胞寿命与破坏平均寿命:120天破坏部位:血管内、血管外,三、白细胞生理(一)白细胞的分类与数量数量:4.010.0 x109/L分类:,四、血小板生理(一)血小板的形态、数量和功能形态:呈两面微凹的圆盘状,平均直径2-4m,平均面积8m2,受刺激时伸出伪足。数量:正常成年人:100-300 x109/L,功能:血小板有维护血管壁完整性与生理止血全过程。,(二)血小板的生理特性(三)血小板生成及其调节1、生成:骨髓造血干细胞分化巨核系祖细胞产生巨核细胞成熟巨核细胞胞质伸向骨髓窦腔裂解脱落为血小板进入血流,2、调节受血小板成素(TPO)的调节TPO是一种糖蛋白。是原癌基因编码的产物。刺激造血干细胞向巨核系祖细胞分化促进巨核系祖细胞增值、分化促进巨核细胞成熟释放血小板TPO增加巨核细胞从巨核细胞集落形成单位TPO增加巨核细胞从巨核TPO增加巨核细胞从巨核细胞集落形成单位集落形成单位(MK-CFC)到成熟巨核细胞的分化宽度;TPO调控血小板生成的各个阶段:诱导造血干细胞向巨核细胞分化,刺激巨核细胞增殖和核内复制,增加巨核细胞的胞浆底物,最终形成碎片,并以功能性循环血小板的形式释放,促进血小板的生成,(四)血小板的破坏平均寿命:7-14天破坏:脾、肝、肺组织中被吞噬,第三节生理性止血,一、概念:正常情况下,小血管破损后引起的出血在几分钟内就会自行停止,这种现象称生理性止血。指标:出血时间(凝血时间)二、基本过程(一)、血管收缩(二)、血小板止血栓的形成(初步止血)(三)、血液凝固(加固止血),(一)、血管收缩1、意义:受损血管局部小血管收缩,使局部血流量减少。2、原因:损伤性刺激反射性使血管收缩血管肌源形收缩缩血管物质的释放,(二)、血小板止血栓的形成1、粘附血小板与非血小板表面的粘着,即血小板与血管内皮下成分结合过程。2、聚集血小板相互之间的结合,静息时无聚集,刺激时聚集伸出伪足,同时血小板脱粒。(机制尚不清楚,凡能降低血小板内cAMP浓度,提高游离Ca2浓的因素,均可使血小板聚集),血管受损胶原暴露,血浆中vWF因子与胶原结合,vWF变构,与血小板上GPIb糖蛋白结合,血小板连在胶原上,3、释放血小板受到刺激后储存在致密体、-颗粒或溶酶体内的物质排出的现象。(致密体释放ADP、5羟色胺、Ca2;-颗粒释放PF4、PF5、纤维蛋白原等)4、吸附吸附凝血因子5、收缩,(三)血液凝固,1、血液凝固:血液由流动液体状态变成不流动凝胶状态的过程。,A,B,2、本质: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3、凝血因子:(coagulationfactor)(一)组成,编号同义名因子I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因子II凝血酶原(prothrombin)因子III组织凝血激酶(tissuethromboplastin)因子IVCa2+因子V前加速素(proaccelerin)因子VII前转变素(proconvertin)因子VIII抗血友病因子(antihemophilicfactor)因子IX血浆凝血激酶(plasmathromboplastincomponent)因子XStuart-Prower因子因子XI血浆凝血激酶前质(plasmathromboplastinantecedent)因子XII接触因子(contactfactor)因子XIII纤维蛋白稳定因子(fibrin-stabilizingfactor),(二)特点:1、除外,都是蛋白质。2、存在于血管外,其余都位于血管内。3、活化例:a。4、多数在肝脏中合成,、合成需要维生素K。,血浆与血清的区别,4、凝血途径(coagulationpathway),相同点:都激活都有Ca2参与,区别:启动因子不同步骤不同:内繁外简速度不同:内慢外快,4、血液凝固的途径,5、体内生理性凝血:外源性凝血途径在体内生理性凝血反应的启动中起关键作用。内源性途径对凝血反应开始后的维持和巩固起非常重要作用。,(四)血液凝固的控制(抗凝系统)1、血管内皮的抗凝系统内皮光滑,屏障:防止凝血因子、血小板与内皮成分接触抗血小板功能:血管内皮细胞可以合成、释放前列环素(PGI2)、NO,抑制聚集抗凝血功能:内皮细胞合成硫酸乙酰肝素蛋白多糖,与抗凝血酶结合,灭活激活的凝血因子分泌抗凝物质:抗凝血酶2、纤维蛋白的吸附、血流的稀释及单核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3、生理性抗凝物质:丝氨酸蛋白抑制物:抗凝血酶III与酶(凝血因子a、a、a、a)活性中心的丝氨酸残基结合,酶(凝血因子)失活蛋白质C:a、灭活凝血因子V和VIII,b、限制因子Xa和血小板结合c、促进纤维蛋白的溶解组织因子抑制物(TFPT)a、先与a结合抑制a的催化活性b、在Ca2作用下与a复合物结合,形成四合体,使a复合物灭活。肝素a、增强抗凝血酶III的活性b、促进TFPT释放,四、纤溶系统,(一)纤溶的概念纤维蛋白被溶解液化的过程。(二)纤溶系统的组成1、纤溶蛋白溶解酶原、2、纤溶酶、3、纤溶酶原激活物(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t、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前激肽释放酶)4、纤溶抑制物(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PAI,2抗纤溶酶)(三)纤溶过程:,第四节血型和输血原则,一、血型与红细胞凝集1、血型的概念红细胞膜上特异性抗原(凝集原)的类型。凝集原:镶嵌于红细胞膜上的一些特异蛋白质或糖脂,在凝血中起抗原作用。,二、红细胞血型(一)ABO血型系统1、ABO血型分型2、ABO血型系统的抗原,3、ABO血型的遗传,4、ABO血型的鉴定,(二)Rh血型系统1、Rh血型的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