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生理学-第3节-食品09级_第1页
人体生理学-第3节-食品09级_第2页
人体生理学-第3节-食品09级_第3页
人体生理学-第3节-食品09级_第4页
人体生理学-第3节-食品09级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人体生理学,第三章血液,血液是在动物进化过程中出现的,生命最初出现在海洋中,原始的单细胞生物生活在海水中,直接从海水中吸取营养和向海水排送废物。当海水出现多细胞生物时,除了表面的细胞仍然直接与海水接触外,内部细胞逐渐与海水隔离。机体内开始出现了细胞外液,其基本成分与远古海水十分相似,是一种盐溶液。在进化过程中,动物逐渐产生了自身的细胞外液以替代海水,随着循环系统的出现,细胞外液也进一步分化为血管和血管外的组织间液。与组织间液相比,除基础液主要是盐溶液外,血浆中又溶入了多种蛋白质,并逐渐出现了各种血细胞,这就是血液。,第一节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一、概述(一)血液:血液是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的,充满心血管系统中红色、不透明的流体组织。(二)血量与血细胞比容:人体内血液的总量,相当于体重的78%(70ml80ml/kg),血细胞比容:血细胞所占血液的容积百分比称为血细胞比容(hematocrit)。(约为40%50%)血浆(plasma)占血液50%60%。血液是体液的一部分。,(三)、体液及其组成含义1、体液(bodyfluid)含义:机体内液体总称,约占体重的60%2、体液组成:由细胞内液(40%)和细胞外液(20%)组成;细胞外液又由组织液(15%)和血浆(4%)及脑脊液等(1%)组成,3、体液生理功能:,细胞内液是生物化学反应的进行场所;细胞外液是细胞直接生存的液体环境(内环境),细胞直接生存的液体环境,生物化学反应进行的场所,(四)血液与内环境稳态1、内环境:细胞直接生存的液体环境,即细胞外液。2、内环境稳态:内环境中化学成分、理化性始终在一个狭小范围内变动,即保持着动态平衡。3、内环境稳态的意义:(1)维持组织细胞的正常兴奋性;(2)维持组织细胞的正常新陈代谢。,4、内环境稳态的维持:内环境稳态的维持需要血液的“缓冲”和“纽带”作用。血浆是内环境中最活跃部分(媒介),它不仅与组织液交换物质,而且可通过肺、肾、皮肤及胃肠道与外环境进行物质交换。(五)血液的功能1、运输功能:O2、CO2、营养物质、代谢产物、激素及其它生物活性物质。,2、缓冲与调节功能:维持Ph、体温相对恒定,水平衡调节、血压和渗透压的调节,维持内环境的稳态。3、免疫功能:血液中的白细胞、免疫球蛋白、补体等,它们通过特异性和非特异性免疫反应对入侵的病原微生物及体内衰老、坏死细胞进行清除。4、防御功能:生理止血和血液凝固等。,二、血浆的化学成分,(一)血浆的主要成分:H2O(90%以上),多种电解质,小分子有机物,O2,CO2,血浆蛋白(白、球、纤维蛋白原)。(二)血浆成分的功能:调节体温,比热大,蒸发热大,流动性大。作为溶剂参与化学反应。参与渗透压,酸碱度维持。,三血液理化特性,(一)血液颜色:不透明红色,动脉血(氧合Hb多)鲜红,静脉血(还原Hb多)暗红。当还原Hb5%时出现口唇青紫。空腹血浆:淡黄,清澈,透明,进食后变浊。(二)血液比重:全血1.0501.060,取决于RBC数量。血浆1.0251.030,取决血浆蛋白浓度。,(三)、血液粘滞性粘滞性产生于内部颗粒或分子间的摩擦,通常测定与水相比的相对粘度表示,全血为水的45倍,血浆为1.62.4倍。全血取决于RBC数量及它们所在血浆中分布状态(如流速快慢,RBC叠连,聚集,粘滞性增大)。血浆取决血浆蛋白量。粘滞性过大会影响微循环正常进行。,(四)、血浆渗透压定义:渗透:半透膜两侧水分子由低浓度向高浓度处渗入现象。渗透压:溶液具有吸收和保留水分子的力量,它的大小与溶液中所含溶质颗粒数成正比。,血浆晶体渗透压:血浆中晶体物质形成的渗透压(电解质,尿素,葡萄糖等)。由于血浆和组织液中晶体物质极大部分不易透过胞膜,所以细胞外液晶体渗透压相对稳定。晶体渗透压的作用是维持红细胞内外水平衡。因此,可使悬浮在血浆中的RBC保持正常的体积和形状。,血浆蛋白形成的渗透压,白蛋白因其分子量小及含量多,因此是胶体渗透压主要来源。因为血浆蛋白不能透压血管壁,所以,胶体渗透压对保持血管内外水平衡,维持正常血容量,防止水肿有重要作用。,血浆胶体渗透压,正常人血浆pH为7.35-7.45,平均为7.4,pH小于7.35为酸中毒,大于7.45产生碱中毒。血浆pH能保持相对恒定和血浆及RBC含有7对缓冲对有关。血浆中NaHCO3/H2CO3=20/1(作用最强)一般进入血液中的酸性或硷性物质,因为有血浆及RBC内存在的缓冲对的作用,使这些物质对血浆pH的影响大大减少,加之肺、肾不断排除体内过多的酸、硷,使pH保持相对恒定。,(五)血浆pH,第二节血细胞生理,1、血细胞包括RBC、WBC和血小板,均起源于造血干细胞。2、在个体发育过程中,造血器官变迁为:始于胎儿卵黄囊,后在肝、脾以及骨髓造血,出生后几乎完全依赖于骨髓。正常成人的骨髓是唯一造血器官。,一、造血过程(血细胞发育及成熟)及其调节,成熟的各类血细胞在血液中存在的时间只有几小时(中性粒细胞)到几个月(红细胞)。适应这种特性的骨髓造血干细胞,以自我更新和增殖的方式,每小时生成1010个红细胞和108-109个白细胞,从而保障了对血细胞的补充,以保持血液各有形成分的动态平衡。,什么是干细胞呢?干细胞是一类具有自我更新和分化潜能的细胞,它包括胚胎干细胞和成体干细胞。干细胞的发育受多种内在机制和微环境因素的影响,目前人类胚胎干细胞已可成功地在体外培养。最新研究发现,可横向分化为其他类型的细胞和组织,为干细胞广泛应用提供了基础。在胚胎的发生发育中单个受精卵可以分裂发育为多细胞的组织器官。在成年动物中,正常的生理代谢或病理操作也会引起组织或器官修复再生。胚胎的分化形成和成年组织的再生是干细胞进一步分化结果。胚胎干细胞是全能的,具有分化为几乎全部组织和器官的能力。,胚胎干细胞具备两种特性:1.它能保持二倍体的特性,即使经过长时间体外培养,这种特性仍能很好保持。2.它能保持发育的全能性。全能干细胞多能干细胞专能干细胞,干细胞的应用前景:ES可用于生物体的克隆;ES可用于转基因动物的生产;ES的研究有利于弄清组织的分化过程及其功能,为药物的研制和测试提供了新的模型;ES可用于人体器官的移植、白血病的治疗等。,黄禹锡研究小组并没有如其所说,培育出世界上首例人类克隆胚胎,并从中提取出干细胞。,駁回支援胚胎幹細胞研究法案布什首動用否決權,3、造血过程既是连续的,又可分阶段,主要分四个阶段(造血干细胞、定向祖细胞、前体细胞和成熟细胞阶段)。,1、造血干细胞的复制和分化:造血干细胞分化程度低,有很强自我复制能力(保持数量恒定)和多向分化潜能(分化为各系定向祖细胞)。2、定向祖细胞的分化、增殖:定向祖细胞有一定的分化方向(红系、粒-单核系、淋巴系及巨核系),但自我复制能力(增殖)远小于造血干细胞,其数量稳定主要依靠造血干细胞的分化来补充。,(一)、造血过程四个阶段,3、前体细胞发育成熟:前体细胞从形态上可辩认出各系特征。前体细胞缺乏复制能力,它依靠定向祖细胞的分化来补充。4、成熟细胞阶段:除巨核母细胞外,其它前体细胞分裂生成子代,每次进一步分化,逐渐形成各系的早幼、中幼和晚幼细胞,最后成为各类成熟血细胞。,(一)、RBC数量、形态1、RBC数量、形态:RBC数量巨大,约25万亿个:男性500万/ul,女性420万/ul。RBC无核,呈双凹圆盘状,直径约8um,RBC表面积与容积之变最大。RBC内的蛋白质主要是血红蛋白(Hb),男性Hb120160g/L,女性110150g/L。,二、红细胞生理,2、RBC比容(1)含义:RBC在血液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2)正常值:男性40%50%,女性37%48%。(3)临床:脱水及真性RBC增多征导致比容上升。,(二)RBC生理特征与功能1、RBC生理特征(1)RBC可变塑(形)性:和其双凹圆盘形,具有的最大表面积与容积比率有关,可挤过口径比其小的毛细血管和血窦。最大表面积与容积比和可变形性两者成正变关系。,(2)RBC悬浮稳定性与血沉(ESR)RBC悬浮稳定性:RBC持续悬浮在血液中而难以下沉的特性。ESR是1小时RBC下沉数值(距离),正常成年男性ESR:010mm/hr,女性为020mm/hr。双凹盘碟型RBC表面积与容积之比最大与悬浮稳定性产生有关。,RBC对低渗溶液具有的抵抗能力称渗透抵抗力,即抵抗破裂、溶血特性。抵抗力大,渗透脆性小。反之渗透脆性大,RBC易破裂、溶血。临床上测定渗透脆性有助于对某些溶血疾病的诊断。,(3)RBC渗透脆性(在低渗溶液中,细胞膜的破裂):,若RBC叠连,血沉加快,而叠连产生的决定因素在血浆。血浆球蛋白和纤维蛋白原增加使血沉加快,白蛋白作用相反。(4)RBC凝集:不适当将两种血液混合-聚集成细胞团,出现RBC凝集,-伴有溶血,其本质是抗原抗体反应。,2、RBC的功能RBC的主要功能是运输O2和CO2及缓冲酸碱度(pH)。(三)、RBC生成的调节1、RBC生成的原料和其他因素(成熟必须物质)(1)蛋白质,铁:缺少铁或慢性出血产生小细胞性贫血。,(2)VitB12,叶酸(合成DNA所必需辅酶):核内DNA对细胞分裂及血红蛋白合成是必须的。,VitB12:含钴有机物,吸收需要内因子参与。机体缺乏内因子,或有抗内因子抗体,导吸收障碍,产生巨幼红细胞贫血。,铁是合成血红蛋白必需的原料。其中有5%的铁是来自食物,其余95%均来自体内铁的再利用。食物中的铁为三价高铁的化合物,需要通过胃酸作用,将三价铁还原成亚铁,才能被十二指肠和小肠吸收。再利用的铁主要来自破坏的红细胞。无论是从小肠吸收的二价铁或从铁蛋白脱离下来的二价铁,进入血浆后均与转铁蛋白结合,被运至骨髓以供血红蛋白合成。,2、RBC生成调节因素(1)爆式促进因子(BPA):促进更多的早期红系细胞由静态转入DNA合成期,使早期红系祖细胞活动增强。(2)促RBC生成素(EPO):主要由肾脏产生。机体缺O2使血浆中EPO浓度上升,促进晚期红系祖细胞向前体细胞分化及加速其增长,使成熟RBC数量上升。,(3)雄激素:A、增强EPO的作用。B、直接刺激骨髓造血组织,使RBC加速生成(可以解释男性RBC比女性多)。,平均寿命120天,但在循环中流动27km,每分钟约有160*106RBC生成及破坏,主要在脾脏中分解。衰老RBC脆性大,变形能力减小,使其在血流冲击下及通过微小孔隙时易受破损、阻止,溶液被脾脏中巨噬细胞所吞噬。RBC在网状内皮系统中先分解为珠蛋白和血红素。血红素经过原卟啉、胆绿素,转变为胆红素。Fe2+被再利用。,(四)RBC的破坏,三、白细胞生理(PhysiologyofWhiteBloodCells)(一)白细胞的数量与分类(ConcentrationandClassificationofWhiteBloodCells)1、数量:4000-10000/ul小于4000为WBC减少,大于10000为WBC增多。2、种类:(1)粒细胞(中性、嗜酸性、嗜硷性)(2)单核细胞(3)淋巴细胞(T、B细胞),3、生成过程:,(二)白细胞的生理特性和功能(PhysiologicCharacteristicandFunctionofWhiteBloodCells)1.WBC生理特性(1)WBC渗出性:作变形运动,穿过血管壁(粒细胞,单核细胞)(2)WBC趋化性:趋向某些化学物质(细菌、病毒、异物等)的特性。(3)WBC吞噬性:把异物包围起来,吞入胞浆。,2.各类WBC的生理功能(1)中性粒细胞(多形核WBC):占60%,一半在血流,一半附着在血管壁,有储备。具有活跃的变形能力、高度的趋化性和很强的吞噬及消化细菌的能力。(2)嗜硷性粒细胞:占0.5-1%,胞内含肝素(抗凝)及组织胺,过敏反应(如哮喘、寻麻症和异物过敏等)产生和嗜硷性粒细胞释放组织胺有关。,(3)嗜酸性粒细胞:占2-4%,a,限制嗜硷性粒细胞在速发性过敏反应中作用。b,参与对蠕虫的免疫反应。所以,在有过敏反应、寄生虫时,嗜酸性粒细胞数量增加。(4)单核细胞:占4-8%,在进入组织后,体积可增大5-10倍,溶酶体增多,吞噬能力变强,称为巨噬细胞。a,吞噬病原微生物和衰老RBC。b,能激活及生成白细胞介素,干扰素等,参与防卫。,(5)淋巴细胞:主要参与机体的特异性免疫反应。占20-40%。根据生长、发育过程及形态的不同,可分为T、B淋巴细胞。T淋巴-主要执行细胞免疫功能。细胞免疫是指具有特异性免疫功能的细胞直接与某种特异的抗原相互作用而实现的免疫功能。(血液中占大多数,70-80%)B淋巴细胞-主要执行体液免疫功能。体液免疫是指由免疫细胞生成和分泌的特异抗体,以对抗某一种相应的抗原而实现的免疫功能。WBC寿命:一般3-4天衰老、死亡。,血液病亦称为造血系统疾病,包括原发于造血系统疾病(如白血病原发于骨髓组织等)和主要累及造血系统疾病(如缺铁性贫血等)。血液病可以是原发的,其中大多数是先天性造血功能缺陷或骨髓成分的恶性改变。也可以是继发的,其他系统的疾病如营养缺乏、代谢异常及物理化学因素等也可以对骨髓系统造成不良反应,血液或骨髓成分有较明显改变者,亦属血液病的范畴。,血液系统疾病多半是难治性疾病,发病隐袭,病状隐匿,即使患病,病人常不能自己察知,多因其他疾病就医或健康体检时而被发现。因此提高对本病的认识,以便早期发现,早期治疗,以免给健康带来不必要的损失,显得尤为重要。以下十种状况,需高度警惕血液系统疾病。,1.身体日渐虚弱,精神倦怠,肢体酸沉,少气无力,嗜卧懒动;2.弱不禁风,经常感冒,或感冒经久不愈;常有低热,甚或高热;3.头晕、头痛、头昏、眼花、耳鸣、心悸、气短,甚则晕厥;4.面色苍白,萎黄,虚浮,唇舌淡无血色,结膜色淡;或见眼窝黯黑(俗称黑眼圈),或面色赤红紫黯而无光泽;5.毛发枯槁不泽,脱发;指甲平塌凹陷,易折易裂;皮肤干燥皱缩,弹性较差;口腔糜烂,牙龈肿胀,舌面光剥无苔;,6.肌肤常见出血斑点或青紫斑块,轻微刺伤、划伤即出血不止,碰撞挤压,皮下即见大片青紫瘀斑;7.经常鼻出血、牙龈出血,口腔及舌面紫黯血泡;女子月经过多如崩如注,或不分周期淋漓不断;8.胸骨、胫骨压痛,四肢关节疼痛或骨痛;9.腹胀,肝、脾、淋巴结肿大;10.血液及骨髓检查异常。,白血病(leukemia):造血组织的恶性疾病。其特点是骨髓及其他造血组织中有大量白血病细胞无限制地增生,并进入外周血液,而正常血细胞的制造被明显抑制,该病居年轻人恶性疾病中的首位,病因至今仍不完全清楚,病毒可能是主要的致病因子,但还有许多因素如放射、化学毒物(苯等)或药物、遗传素质等可能是致病的辅因子。根据白血病细胞不成熟的程度和白血病的自然病程,分为急性和慢性两大类。,再生障碍性贫血:(aplasticanemia;AA),骨髓造血组织显著减少而引起造血功能衰竭所产生的贫血。因骨髓造血干细胞除制造红细胞外,还制造粒细胞和血小板,所以该病常表现为全血细胞减少。该病在中国比较常见,以青壮年居多,男性多于女性,临床上有急性型和慢性型两种。,引起贫血的原因主要有三类:1.骨髓红细胞生成减少2.红细胞丢失过多(失血)3.红细胞破坏增加(溶血)无论什么贫血,其病理生理作用都是相同的-低氧血症。症状包括嘴唇和皮肤苍白、软弱、疲劳、嗜睡、头晕甚至晕厥。如贫血严重,心肌低氧可导致心绞痛。,四、血小板生理(PhysiologyofPlatelet)1、来源:骨髓中成熟巨核细胞胞浆裂解物。血小板无核,不规则扁平状,大小约1/4RBC。其胞浆中含有颗粒和致密体,前者储备血小板纤维蛋白原,后者存储有ADP、5-HT及磷脂等。2、数量:15-35万/ul。,3、生理特性:,(1)粘附:当血管内皮损伤而暴露胶原组织时,立即引起血小板的粘着,这一过程称为血小板粘着。血小板粘附受体胶原止血、血栓形成。(2)聚集:血小板彼此互相粘附、聚合成团的过程可分为两个时相。由受伤害组织释放的ADP引起形成快相,其特点是可逆的聚集反应。以及由血小板本身释放的ADP形成慢相、特点为不可逆的聚集反应。,(3)释放:血小板受刺激后,可将颗粒中的ADP,5-羟色胺,儿茶酚胺、血栓烷A等向外释放,使小血管收缩,血小板聚集,加速凝血。(4)收缩:血小板内收缩蛋白的收缩,使血凝块回缩,血栓坚实。(5)吸附:血小板能吸附血浆中多种凝血因子与表面,血管一旦破损,大量血小板粘附,聚集到破损部位,破损部位的凝血因子浓度因此而升高,促进并加速凝血过程。,每日口服小剂量的阿司匹林(25-50mg),对预防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或脑血栓有一定益处。其原因:,小剂量的阿司匹林可以阻止内源性ADP的释放,抑制血小板的不可逆性聚集。,血栓烷A(TXA2)有增强血小板聚集的作用,阿司匹林对TXA2的形成有抑制作用。,4、血小板功能:参与生理止血、凝血和维持血管内皮完整,即维持对内皮细胞的修复功能。当血小板数量减少到5万/ul,产生血小板减少性紫癜。5、血小板生理调节:(1)巨核系集落刺激因子,可调节祖细胞的增生;(2)促血小板生成素,可增加祖细胞DNA的合成,加强巨核细胞蛋白合成及增加巨核细胞的数目。,第三节生理止血(PhysiologicalHemostasis),生理止血:(1)含义:小血管损伤后血液流出,数分钟后出血自行停止的现象。(2)临床指标:出血时间,正常约为13分钟,最多5分钟。(3)过程:A,损伤小血管收缩;B,血小板止血栓形成,初步止血。C,血凝-不溶性纤维蛋白原产生,牢固止血栓形成。,二、血液凝固和纤维蛋白溶解机体在正常情况下,凝血、抗凝和纤维蛋白溶解过程经常处于动态平衡状态,相互配合,肌有效地防止出血或渗血,又保证了血管内血流的畅通。(一)血液凝固指血液从流动的液体状态变成不能流动的胶冻状凝块,简称血凝。凝血时间约为28分钟。在凝血过程中,血浆中的可溶性纤维蛋白原,转变成不溶性纤维蛋白,并交织成网,将红细胞网络在内,形成血凝块。,血液凝固后1-2小时,血块发生回缩,同时析出淡黄色的液体,称为血清(serum)。血清和血浆(plasma)的区别是血清去除了纤维蛋白原和少量参与凝血的血浆蛋白,增加了血小板的释放物质。(二)凝血因子血液和组织中直接参与凝血的物质称为凝血因子。凝血因子有12种(IXIII)因子,外加前激肽释放酶、高分子激肽原及血小板磷脂。,凝血因子大都以无活性的酶原形式存在,必须通过其他酶的有限水解作用,暴露或形成活性中心后,才具有酶的活性,这一过程称为凝血因子的激活。FIIIFIIIa,(三)血液凝固过程:凝血过程是一系列蛋白有限水解酶相继被激活的过程。第一步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第二步凝血酶原变成凝血酶第三步纤维蛋白原变成纤维蛋白,Ca2+,Ca2+,(四)凝血途径1,内源性凝血:血凝全过程只需血浆凝血因子参与即可完成的凝血过程,其启动因子为XII。如只损伤血管内膜或将血液抽出置于玻璃管发生的血液凝固。此凝血过程步骤多,需要时间长。2,外源性凝血:依靠血管外组织释放的凝血因子III启动的凝血过程。如创伤性出血发生的血液凝固,此凝血过程步骤少,需要时间短。,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凝血酶原变成凝血酶,纤维蛋白原变成纤维蛋白,纤维蛋白单体相互聚合形成不容于水的纤维蛋白多聚体,将血细胞网罗其中,形成血凝块。从而完成内源性凝血过程。,由于凝血是一系列凝血因子相继酶解激活的过程,每步促反应均有放大效应,也即少量被激活的凝血因子可使大量下游凝血因子激活,逐级连接下去,整个凝血过程呈现出巨大的放大现象。例如1分子FXIa最终可产生上亿分子的纤维蛋白。,临床实践发现,缺乏FVIII、FIX和FXI的病人,凝血过程缓慢,轻微外伤常可引起出血不止,分别称为甲型、乙型和丙型血友病。,三、抗凝与纤维蛋白溶解正常血浆中存在两种重要抗凝物质,即抗凝血酶III和肝素。(一)抗凝系统1,抗凝血酶III。肝脏合成的抗丝氨酸蛋白酶,它与一些凝血因子活性中心上的丝氨酸结合,封闭了这些酶的活性中心而使之失活,阻断了凝血过程。2,肝素。主要由肥大细胞产生,它与抗凝血酶III结合使之与凝血酶的亲和力增强2000倍,使凝血酶立即失活;它还可抑制凝血酶原激活物形成;抑制血小板粘附、聚集和释放反应。3,其他抗凝物质:蛋白质C,草酸盐等。,(二)纤溶系统凝血过程形成的纤维蛋白及血管创伤愈合后的血栓的血纤维都能被液化发生溶解,这一过程称为纤维蛋白溶解,简称纤溶。纤溶系统由纤维蛋白溶解酶原(纤溶酶原)、纤维蛋白溶解酶(纤溶酶)、激活物和抑制物组成。纤溶过程包括纤溶酶原的激活和纤维蛋白的降解两个阶段。,思考题:1.献血对身体健康有影响吗?2.一个人的血型会改变吗?3.血型与疾病有关吗?,谢谢,血型:是指血细胞膜上特异抗原(凝集原)类型。一、红细胞血型(一)ABO血型系统1,ABO血型的分型依据根据红细胞膜上是否存在凝集原A和凝集原B,分为四种血型,即A、B、AB和O型。,第四节血型和输血原则(BloodGroupandRuleofTransfusion),正常情况下,红细胞是均匀分布在血液中的,如果将血型不相容的两个个体的血滴放在玻片上混合,其中的红细胞及出现聚集成团,这种现象称为凝集。凝集是一种免疫现象,其本质是抗原抗体反应。能与红细胞膜上的凝集原起反应的特异抗体称为凝集素。凝集素是溶解在血浆中的g-球蛋白,在其结构上有2-10个能与抗原结合的部位。当发生抗原-抗体反应时,抗体可将许多相应抗原的红细胞聚集成团。,2,ABO血型系统输血原则1)ABO血型相合(同型相输)2)交叉配血试验相合3)交叉配血主侧相合次侧不合,在紧急情况下可少量、缓慢、严密输血。,(二)Rh血型系统(Rhesusbloodgroupsystem)1,Rh血型的分型依据根据红细胞膜上是否存在Rh凝集原(D抗原)分为两种,即Rh阳性和Rh阴性。2,Rh血型的临床意义1)Rh阴性的受血者2)Rh阴性的孕妇3,Rh血型系统的输血注意对于需要多次输血的病人和生育年龄的妇女应使供血者和受血者的Rh血型相合。,奉献爱心关爱生命,如何捐献骨髓?,中华骨髓库,人类白细胞抗原(HumanLeukocyteAntigen;HLA),什么是骨髓?骨髓的功能是什么?骨髓是人体的造血组织,位于身体的许多骨骼内。成年人的骨髓分两种:红骨髓和黄骨髓。红骨髓能制造红细胞、血小板和各种白细胞。血小板有止血作用,白细胞能杀灭与抑制各种病原体,包括细菌、病毒等;某些淋巴细胞能制造抗体。因此,骨髓不但是造血器官,它还是重要的免疫器官。黄骨髓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