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到两汉散文发展历程_第1页
先秦到两汉散文发展历程_第2页
先秦到两汉散文发展历程_第3页
先秦到两汉散文发展历程_第4页
先秦到两汉散文发展历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先秦到两汉的散文发展脉络史从殷商到战国时期,我国散文由萌芽而至成熟。我国散文的最早源头,可以追溯到甲骨卜辞。甲骨卜辞和因伤铜器铭文是我国最早的记事文字。而先秦的散文主要是记载历史事件的叙事散文,其中包括有尚书、春秋、左传、国语、战国策。在这当中,又可以把它们分成三类:一是作为文献结集的尚书以诰命体形式出现;二是按年代记史的春秋、左传,以编年体形式出现,;三是分诸侯国记史的国语、战国策,以国别体形式出现。 这些散文的出现标志着叙事文的成熟,开始了我国叙事文学的传统。甲骨卜辞是殷人用龟甲、兽骨占卜,占卜后把日期、占卜人、所占之事,有的还包括日后凶吉应验情况刻在加固之卜兆旁。这些卜辞所记的内容包括祭祀、农业生产、田猎、风雨、战争、疾病等方面,反映了殷商时期社会生活的状况。如:“于王吴二犬”(郭沫若在卜辞通纂)记载了王吴他受到殷人的侑祭(祭)。同样,商周的铜器铭文反映了我国最早记事记言文字由简至繁的发展。如:“丁巳,王省夔京,王易小臣俞夔贝,惟王来征夷方,唯王十祀有五,肜日。”(殷文存)开头交代事件发生的时间,然后叙事。到了周代,不仅有了记事文字,还出现了与尚书诰命类似的记言文字。如:“隹(惟)王元年六月既朢乙亥,王才(在)周穆王大(太)室,王若曰:曶,令女(命汝更)乃且(祖)考(司)卜事,易女(锡汝)赤巿(韨)、,用事。王才(在),丼吊易(邢叔锡)曶赤金,曶受休命于王。曶用丝(兹)金乍(作朕)文孝白(考宄伯)牛鼎,曶(其)万年用祀,子子孙孙(其)永宝。”(曶鼎)当中就讲周懿王或孝王的元年六月的乙亥日,周王在穆王大室册命作器者曶,命令他继承祖考的职司掌管周王朝的卜事,即铭文所谓的“更(赓)乃且(祖)考司卜事”,并且赏赐了作器者。邢侯后人在宗周为王臣者井叔还赏赐作器者以赤金(铜)一钧(30斤)。作器者感到荣耀,遂以赤金作鼎以为纪念。虽然尚书在时间跨度上与甲骨卜辞和铜器铭文相近,但是,尚书文字古奥典雅,语言技巧超过了甲骨卜辞和铜器铭文,而且当中文诰都是单独成篇,有完整结构的。尚书包括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四部分。尚书是上古史的意思,“尚书者,上古帝王之书,或以为上所为,下所书,故谓之尚书。”(王充:论衡正说篇)。汉书艺文志说:“左史记言,右史记事。”,尚书就是收集左史所记的言论或命令。实际上,尚书不仅记言,也有史实。如:虞书尧典“昔在帝尧,聪明文思,光宅天下。将逊于位,让于虞舜,作尧典。 曰若稽古帝尧,曰放勋,钦、明、文、思、安安,允恭克让,光被四表,格于上下。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黎民于变时雍。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时。分命羲仲,宅嵎夷,曰旸谷。寅宾出日,平秩东作。日中,星鸟,以殷仲春。厥民析,鸟兽孳尾。申命羲叔,宅南交。平秩南为,敬致。日永,星火,以正仲夏。厥民因,鸟兽希革。分命和仲,宅西,曰昧谷。寅饯纳日,平秩西成。宵中,星虚,以殷仲秋。厥民夷,鸟兽毛毨。申命和叔,宅朔方,曰幽都。平在朔易。日短,星昴,以正仲冬。厥民隩,鸟兽鹬毛。帝曰:咨!汝羲暨和。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闰月定四时,成岁。允厘百工,庶绩咸熙。帝曰:畴咨若时登庸?放齐曰:胤子朱启明。帝曰:吁!嚣讼可乎?帝曰:畴咨若予采?欢兜曰:都!共工方鸠僝功。帝曰:吁!静言庸违,象恭滔天。帝曰:咨!四岳,汤汤洪水方割,荡荡怀山襄陵,浩浩滔天。下民其咨,有能俾乂?佥曰:於!鲧哉。帝曰:吁!咈哉,方命圮族。岳曰:异哉!试可乃已。帝曰,往,钦哉!九载,绩用弗成。帝曰:咨!四岳。朕在位七十载,汝能庸命,巽朕位?岳曰:否德忝帝位。曰:明明扬侧陋。师锡帝曰:有鳏在下,曰虞舜。帝曰:俞?予闻,如何?岳曰:瞽子,父顽,母嚣,象傲;克谐以孝,烝烝乂,不格奸。帝曰:我其试哉!女于时,观厥刑于二女。厘降二女于妫汭,嫔于虞。帝曰:钦哉!”尧典记载了尧、舜、禹等人的传说,是尚书的开篇之作,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它那基于史实的内容,生动地展示了我国上古时代的社会概貌,是研究我国原始社会后期政治思想的重要文献。春秋在春秋时期经过孔子编订,它的记事系统具有自觉的记事意识和写作义例。春秋当中还有着“春秋笔法”对散文产生了影响。“春秋笔法”指的就是一字寓褒贬,在谨严的措辞整表现出作者的爱憎。春秋还分为左氏传、公羊传、谷梁传,这便是“春秋三传“了。左传以春秋的记事为纲,增加了大量的历史事实和传说,叙述了丰富多彩的历史事件,描写了形形色色的历史人物。把春秋中的简短记事发展成为完整的叙事散文。左传发展了春秋笔法,不再以事件的简略排比或个别字的褒贬来体现作者的思想倾向,而主要是通过对事件过程的生动叙述,人物言行举止的展开描写,来体现其道德评价。左传还创立了在叙事中或叙事结束后直接引入议论的新形式,以“君子曰”、“孔子曰”等来对事件或人物作出道德伦理评价,而这种形式更显明地表达出作者的立场和感情,增强了叙事的感情色彩,“君子曰:颖考叔,纯孝也。爱其母,施及荘工。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其是之谓乎!”(郑伯克段于鄢)。另外,左传往往很注重完整地叙述事件的过程和因果关系,对时间因果关系的叙述还常有道德化与神秘化的特点,它的叙述语言还简练含蕴,词约义丰。左传是先秦散文的“叙事之最”,标志着我国叙事散文的成熟。国语以记言为主,记言文字在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方面都很缜密,又有通俗化、口语化的特点,生动活泼而富于形象性。也由于国语在记叙某一国时间时会击中篇幅写某个人的言行,这种集中篇幅写一人的方式,有向纪传体过渡的趋势,例如吴语主要写夫差,越语上主要写勾践等等。最后就是战国策了。战国策会以虚构和想象的方法对人物进行文学性描写,写出的任务都个性鲜明,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同时也为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的成立开创了先例。而在战国策中,不是史实,出于虚构依托的内容颇多,如“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邹忌讽齐王纳谏)明显是夸张虚构了。战国策的的说辞特色主要被概括为:“便利横肆”、铺张扬厉、气势纵横。再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仲,是从切身体验的生活趣事来形象地喻示所要阐述的道理。战国策显示了有左传编年体向史记纪传体的过渡。它辩丽横肆的文风,雄隽华赡的文采,是当时时代特征的体现,标志着先秦叙事散文语言运用的新水平。先秦叙事散文的体例、思想、写作艺术等对后事之史传文学的创作有直接启发,是后世散文写作的楷模。史记体力是在先秦编年史、国别史的基础上创新和发展,而汉纪、资治通鉴等则是春秋、左传编年体史书的直接继承。论语创立了语录体,例如“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而它被墨子发展形成孟子的对话式论辩文,在墨子公输中“子墨子见王,曰:今有人于此,舍其文轩,邻有敝舆而欲窃之;舍其锦绣,邻有短褐而欲窃之;舍其粱肉,邻有糠糟而欲窃之此为何若人? 王曰:必为有窃疾矣。 子墨子曰:荆之地方五千里,宋之地方五百里,此犹文轩之与敝舆也。荆有云梦,犀兕麋鹿满之,江汉之鱼鳖鼋鼍为天下富,宋所谓无雉兔鲋鱼者也,此犹粱肉之与糠糟也。荆有长松文梓楩楠豫章,宋无长木,此犹锦绣之与短褐也。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充分体现了墨子的辩论技巧。而在孟子舜发于畎亩之中“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斯(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则体现了孟子巧妙灵活地运用了逻辑推理方法来论辩,论辩中常用比喻,把抽象的道理用具体生动的形象表现出来,最重要的是让我们感觉到浩然的气势。庄子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鯈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庄子以其丰富的寓言和奇崛的想象,成为先秦说理文的瑰宝。荀子、韩非子的专题论文,标志着我国古代说理文体制的完全成熟。论语言近旨远、词约义丰的说理,形象隽永的语言,是先秦说理文的主要形态。孟子的论辩文巧妙灵活地运用了逻辑推理的方法,而且常用比喻,把抽象的道理浅显化。庄子以各种各样的寓言展示主旨,最后完全避开逻辑推理下判断,以抒情诗般的语言作结,是哲理抒情散文。到了汉代,赋成为汉代文学最具代表性的样式,它介乎诗歌和散文之间,韵散兼行,是是的散文化、散文的诗化。在秦国时期,吕氏春秋在寓言的创作和运用上很有自己的特色,往往先提出论点,然后引述几个寓言来进行论证。另外,吕氏春秋在文学上的另一个突出成就是创作了丰富多彩的寓言。引婴投江:“有过江上者,见人方引婴儿而欲投之江中,婴儿啼。人问其故。曰:此其父善游。其父虽善游,其子岂遽善游哉?以此任物,亦必悖矣。 ”这个故事讽刺了墨守成规、不知变通的人。告诉人们:一是本领的获得要靠自己,而不能靠先天的遗传。二是处理事情要从实际出发,对象不同,处理的方法也要有所不同。 而李斯的散文辞采华美,排比铺张,音节流畅,理气充足。谏逐客书仲最精彩的就是中间一段,语辞泛滥,意杂诙嘲,语奇字重,兔起鹘落,有一种不可抑制的气势。两汉的叙事散文在文体上有较大的发展。司马迁的史记以人物为中心来反映历史,创立了纪传体史书的新样式,也开辟了纪传文学的新纪元。而史记的出现,标志中国古代史传文学的发展已经达到高峰。史记的宗旨就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因此司马迁在综合前代史书各种体例的基础上么创立了纪传体的通史。史记中最有文学价值的是人物传记,而它的叙事并没有停留在对表面现象的陈述,而是追根溯源,揭示出隐藏在深层的起决定作用的因素。在人物刻画方面,司马迁采用多维透视的方法,使笔下的人物显露多方面的性格特征,有血有肉,生动丰满。在项羽本纪中,描绘了项羽的勇敢善战,歌颂了他在推翻暴秦统治战争中的功绩,也指出了他企图凭一己私智,用武力征服天下,所以最终失败的过错。但在垓下之围中,项羽悲歌慷慨,赋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体现了他不仅仅是一个好战之人,他还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汉书,东汉班固所著,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沿用史记的体例而略有变更,改“书”为“志”,改“列传”为“传”,改“本纪”为“纪”,无“世家”。 它开创了断代为书的先河,体例亦为后世所本。自秦汉以来,都是君主本位政体,本朝人往往是不敢直接评论本朝政治的,忌讳有很多,而断代史较合著者之心理,因为前朝已亡,评述前朝政事,危疑较少,较易发挥。故汉书一出,此后正史均以断代为史。另外,汉书亦继承纪传体优点,从此之后正史均沿用纪传体这一体例。纪传体是以人物传记为中心,虽然各自独立成篇,但彼此间又互有联系,因此全书可以合成一整体。它既能扼要列举历史发展的大概,又可以详细记述有关的史事。既便于查看个别人物活动的情况,又能顾及典章制度的历史沿革,其优点极多,使纪传体能为后世史家所采用。同时班固也开创了目录学,艺文志采用了刘歆七略的分法,将古代的学术著作区分为六大类三十八小类,加以论述,使人们对各学术流派的演变与发展,有更清楚的了解。除此之外,汉书还确立了书志体。另一方面,汉书也保存了珍贵的史料,它既袭用史记的资料,又新增了不少史料,在收录人物的同时,多引述其政治、经济策论,同时,也为史事拾遗补缺,如萧何传增补了“项羽负约,封沛公于巴蜀为汉王”的史事。它还记载了少数民族的历史。汉书继承史记为少数民族专门立传的优良传统,运用新史料将史记大宛传扩充为西域传,叙述了西域几十个地区和邻国的历史以补充,增补了大量汉武帝以后的史实。西汉散文在文学上的建树很少,可以称述者,只有在统一六国之前由秦相吕不韦招集门客编成的吕氏春秋和李斯的谏逐客书,汉兴以后,陆贾、贾谊、刘安诸人总结前代历史教训和诸子百家之说,其文铺张扬厉,纵横捭阖,犹有战国遗风。董仲舒的策对和刘向的奏议叙录以如何巩固中央集权制为讨论重点,雍容典重,宏博深奥,形成汉代议论文风格。而思想家贾谊把汉代政论体散文的创作推向一个新的高度,其代表作过秦论有很强的内在张力。贾谊善于吧秦王朝大起大落的历史情势,内化为作品的气势,其具体做法就是通过鲜明的对比,造成巨大的情感落差,这以过秦论最为典型。“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与“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的比较可以体现出这点。除此之外,还有淮南子及其他散文。淮南子多采用辞赋写法,是以描写和叙述的方式论说事理,它的特点就是铺张扬厉,追求巨丽之美。西汉是中国古代散文继先秦之后的又一个繁荣期,它的政论散文是在先秦诸子散文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是和先秦诸子的文章相比又有明显的不同。由于先秦诸子处在国家分裂和历史转折时期,为建构新的政治、思想、文化模式各自著书立说并相互攻讦,就成为先秦诸子散文的一大特点;而汉代散文家由于处在大一统的新政治格局之下,如何巩固新兴政权和建立新时代的思想形态就成为他们所关心的新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