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鲁迅小说中知识分子形象_第1页
试论鲁迅小说中知识分子形象_第2页
试论鲁迅小说中知识分子形象_第3页
试论鲁迅小说中知识分子形象_第4页
试论鲁迅小说中知识分子形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试论鲁迅小说中知识分子形象 姓 名:秦留洋 学 号:院系:中文系 专 业:汉语言文学指导教师:王冰云 职 称:讲师摘要: 严家炎先生曾在鲁迅小说的历史地位一书中这样说:“中国现代小说在鲁迅手中开始,又在鲁迅手中走向成熟。”可见, 鲁迅先生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之巨大,也足见鲁迅小说对中国现代小说的发展也起到了不容忽视的指导作用和典范作用。鲁迅小说能受到如此高度的评价,是与他小说中塑造的人物形象的典型性,代表性,特殊性和悲剧性完全分不开的。离开了这些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小说便失去了生命的活力,也削减了小说的文学价值。在鲁迅先生塑造的众多鲜明而活现的人物形象中,又尤其以小说中的知识分子的形象给读者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和心灵感触的震动,同时还伴随着几缕幽幽的伤感和几分莫名的怨恨。也正应了鲁迅先生所说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关键词: 鲁迅小说 知识分子 典型性 社会意义 前言 谈到小说,鲁迅先生说:“我深恶先前称小说为闲书,而且将为艺术的艺术,看做不过是消闲的新式的别号,所以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鲁迅先生是用白话写小说的第一人。他把19181922年间写的小说狂人日记、孔乙己、药、阿Q正传白光等收集并命名为呐喊,意思是为革命呼号助威,“有时候仍不免呐喊几声,聊以慰籍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们不惮于前驱。”写作目的非常明确,就是希望能够用这些文学作品使人民惊醒起来,振奋起来,推动人民群众走向团结和斗争,从而变革改良旧社会。后来,他又把19241925年间的小说祝福、在酒楼上、高老夫子、伤逝等等收录在他的第二本小说集彷徨里。这部小说集和呐喊有所不同,多了更冷静的剖析、刻画,创作技巧更为纯熟,刻画更为深切,塑造形象更为典型、逼真。呐喊和彷徨两部小说集共收小说25篇,描绘了从辛亥革命时期到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大概20年间的中国社会。主要塑造两种人物形象:一类是受到经济剥削和精神压迫的善良勤劳又麻木愚昧的贫苦农民,另一类则是沉沦潦倒又穷愁不堪的知识分子。鲁迅先生十分重视知识分子问题。早在日本仙台医学院留学期间,就有感于国人的麻木、愚昧,“尽索诸中国,为精神界之战士安在?有作至诚之声,致吾人于善美刚健者乎?有作温煦之声,援吾人 于荒寒者乎?”他希望有志之士能够奋起,主张用文艺做武器来改变国民的精神,改变中国的落后状况,本人也走上“弃医从文”的道路。显然,鲁迅先生急切寻找着“精神界之战士”,他在现实中对知识分子从各个方面加以研究、考察。因此鲁迅小说里知识分子由于各自经历不同,所受教育不同,生活及结局很不一样,具有不同的类型。但作者考察出他们的命运却是大致相同:几乎都是在凄苦、贫病、屈辱中悲哀死去。我们可以把鲁迅笔下那些众多的栩栩如生的知识分子形象概括为五种类型,分别给以探讨和分析。一 最先觉醒的革新者和叛逆者.如狂人日记中的狂人和长明灯中的疯子,药里的夏瑜。他们遭受了叫喊于生人之中,而人们却并无反应的可悲下场。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小说,也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开山之作。小说表面描述一个逻辑混乱、幻觉虚妄,时时害怕被吃掉的“狂人”。他的癫狂发病的情形,实际上代表了站在时代前列的先进知识分子已经开始了觉醒:“凡事须得研究,才能明白”,他研究出中国历史是一部“吃人的”历史,“从歪歪斜斜的每页都写仁义道德几个字的历史“字缝里”看出“吃人”两字。“从盘古开辟天地以后,一直吃到易牙的儿子;从易牙的儿子,一直吃到徐锡林;从徐锡林,又一直吃到狼子村捉住的人。去年城里杀了犯人,还有一个生痨病的人,用馒头蘸血舐。”这是对封建礼教和社会现实的本质概括。他研究出吃人者“狮子似的心,兔子的怯懦,狐狸的狡猾”,这是中国吃人者的本性,这是对吃人者的深层认识。他发现了他们的吃人方法“大家联络,布满了罗网”,而且这罗网是由“互相劝勉,互相牵掣”的“父子兄弟朋友师生仇敌和各不相识的人”组成的,尖锐地揭示了家族制度的本质。狂人形象就是同各种封建势力决战的旧社会旧制度的叛逆。小说中的狂人是一个开始觉醒的国民的典型,他惨遭压迫,面临绝境,不但抑郁而痛苦,而且总在焦灼中思索、期待和追求着,以致于被迫而疯狂,这是二十世纪初中国人民思想情绪的艺术概括,是一个完整的、真实的、开始觉醒的国民的典型形象;而长明灯中的疯子是一位在黑暗而残酷的封建社会制度的笼罩下却能大胆、勇敢地去吹熄“长明灯”, 摧垮“长明灯”的象征者,无不显示出他对黑暗腐朽的社会制度的反抗和叛逆。完全可以称为其中的“勇敢者了。至于夏瑜在药这部小说中并没有正面出场,他的故事形象在刽子手康大叔的话里,在夏瑜的母亲夏四奶奶的动作里。他说“这大清的天下是我们大家的”,显示出一个资产阶级革命者的坚定信仰,也是资产阶级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政治纲领。这无疑是与封建帝制水火不容的。夏瑜为这一信仰而慷慨就义,他的流血牺牲被城市贫民华老栓换成为儿子治病的“人血馒头”,结果却更令人悲痛。二 封建制度的受害者和牺牲者。如孔乙己中的孔乙己,白光里的陈士诚。他们深受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一心想求得功名,充满旧式文人的酸腐气味。作者对他们既有批判也有同情。孔乙己中的孔乙己,是个读了一辈子书,却连半个秀才也没捞着的读书人。在封建教育的长期毒害下所谓“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毒素深入骨髓因为沉浸在借“科举”这个梯子往上爬,进而飞黄腾达,享受荣华富贵的梦想里。他连起码的生存能力都丧失了,好吃懒做。自视清高。他是小酒店中。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尽管他的长衫。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但他依然不肯脱掉它,不肯、不愿与“短衣帮”为伍。在最潦倒时还摆着读书人的臭架子。满口之乎者也。更令人可笑的是他很热情地去考酒店的伙计茴香豆的“茴”字怎样写并富有耐心地讲解茴字的四种写法。生路断了的他就去干偷窃之事,偷了书卖,反而振振有辞地为自己辨白,“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吗?”最后却让同是读书人的丁举人打折了腿挣扎在死亡线上的他最终永远地消失了他卑微的身影。也很快被人遗忘了。小说以鲁镇的成享酒店为背景勾画出森严壁垒的阶级差、等级别真实地反映出封建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冷漠关系为孔乙己的悲剧提供了典型环境,并对那个摧残人、杀害人的罪恶社会及其文化教育制度提出了最沉痛的控诉。白光中的陈士成是和孔乙己相类似的人物,也是封建科举制度的牺牲品。一生迷恋仕途从个几岁的孩童考成了两鬓斑白的老翁,参加“初试”十六回,到头来却连个秀才都没捞到。但他仍未有丁点儿的醒悟更不能正视现实最终发了疯,在求贵不成,求富不得的情况下,茫然走出城外在想象中的财宝的白光的引诱下淹死在万流湖里。孔乙己、陈士成作为鲁迅小说揭露的封建知识分子。其生活时代是封建社会崩溃时期。因为科举制度一崩溃,走科举之路的知识分子就必然会有。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的悲剧。封建社会正因为孕育了这样代代保守、迂腐、愚昧的国民才导致了它的最终崩溃。孔乙己、陈士成均属。病态社会”中的不幸人作者通过此类典型,对腐朽反动的封建文化教育、科举制度进行了尖锐的批判和愤怒的控诉表现了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封建战斗精神。三 封建制度的维护者和追随者 如肥皂中的四铭和高老夫子高尔础。鲁迅小说中维护封建统治的知识分子,主要有赵太爷、赵秀才、假洋鬼子、鲁四爷、四铭、高尔础等。其中四铭和高尔础是鲁迅着力刻画的两个维护封建统治的丑类。肥皂这篇小说,是揭露一伙道貌岸然、自我标榜为正道者的伪善与无耻之人的。这篇小说的主人公四铭,就是一个典型的封建卫道者,又是一个灵魂丑恶的假道学。他极端仇视社会的革新和旧习的改造,他内心深处充斥着许多卑鄙醒醒的东西,而表面上却又要打着正人君人的旗号。四铭本来曾是光绪“百日维新”的拥护者,也曾提倡过办学堂。但时代前进的力量把他推落在历史的泥塘里,反改革的狰狞本相,一下子就暴露出来了。这个反动的封建卫道者,对“自由”、“解放”,怀着刻骨的仇恨,他声嘶力竭地叫喊、诅咒,妄图拖住时代的车轮。连女学生剪发,在大街上行走,也引起了他兽性的憎恨。在他看来:“军人和土匪倒还情有可原”,独独这女学生剪发,简直是“搅乱天下”的大祸患,是“道德沦丧日下”的罪恶渊蔽。他要把妇女重新赶回封建家庭,永远禁锢在礼教的牢笼里,供他们玩弄。而他丑恶的表演,恰成为学生取笑的对象。在高老夫子中,鲁迅从另一种社会层面上,开掘了新国粹主义者腐朽、堕落的灵魂,并用另一种笔锋和色调,形象地描绘了新国粹主义者高干亭十足无知和无赖的流氓相。高干亭本来是一个打牌、看戏、喝酒、追女人、设骗局所谓烟酒漂赌无所不为的社会渣滓。但是,由于他写了( 中国国粹义务论和论中国国民皆有整理国史之义务的文章,被国粹主义者推崇为“少年人的座右铭”,因之,这个“老杆”也上了讲坛,挂上了“有名学者”的金字招牌,为维护封建统治效力。高干亭分明不学无术,却要给自己涂上一层“留心新学问、新艺术”的油彩,把自己装饰成“学贯中西”、“融化新知”的才子。他想利用高尔基来抬高自己的身价而改名高尔础,简单到连起码的历史知识都不懂。他那一知半解的东西,不过是什么桃园三结义、孔明借箭、三气周喻,黄忠定三军斩夏侯渊,以及秦琼卖马之类的演义小说里的故事,却招摇撞骗以“整理国史”自命,而且得到贤良女校的聘书,要去作历史教员。对四铭、高尔础这类维护封建统治的知识分子,鲁迅对他们进行了深刻揭露与讽刺。以便让人们清其丑恶面目。四 曾经热情,而后沉沦的孤独者。如在酒楼上里的吕纬甫,孤独者里的魏连殳。在酒楼上中的吕纬甫在学生时代曾经是一名革命的闯将他曾经“到城隍庙里去拔神像的胡子”并且因“连日议论改革中国的方法以至于打起来”。他曾勇敢地站出来向封建神权挑战。是一个“敏捷精悍”、英姿勃勃的青年。然而在辛亥革命失败后,随着时代风云的变化,历史的逆转。使他失去了方向,逐步磨光了棱角。蜕变为封建教育的传声筒。他千里迢迢从山西太原回到江南S城不过是为了给早就死掉烂掉并且踪迹全无的小弟“迁葬”,以骗骗母亲,安慰自己。他自己在办完这些无聊的事情之后,仍然要去教什么“子日诗云”用孟子女儿经中的封建思想去毒害青年。他就这样敷衍着过日子。混日子。连明天怎样也不知道”。吕纬甫的退伍、落荒。继而颓唐、消沉。终于由战斗者变成了苟活者。他不甘心颓废,却又无力自拔,明知道在消沉,也可不去振作。按着他自己的比喻说,像一只苍蝇。停在一个地方。给什么来一下,即刻飞走了但是只飞了一个小圈便又回来停在原地点。”吕纬甫这一甘心落伍又不能自拔的悲剧是辛亥革命以后,五四运动落潮时期一部分革命知识分子共同的悲剧。 孤独者中的魏连殳,在五四“时期比吕纬甫激烈一些,持续的时间也比吕纬甫长久。主张“家庭应该破坏”。常发表“没有顾忌的议论”。见解“奇警”表现对旧礼教的蔑视与反叛。但在生活的重压下。他终于躬行起先前他所憎恶和反对的一切,拒斥先前所崇抑、所主张的一切了。他不得不自言自语地说:。自己已真的失败了”。然而他却又阿O似地觉得自己胜利了。因为他有了新的宾客新的馈赠,新的颂扬,新的钻营,他虽然觉得自己不配活下去,别人也不配。同时他又觉得偏要为不愿意让自己活下去的人们而活下去。心灵在极度的苦痛中受着煎熬,致使他终于静静地死去。个性主义使魏连殳“亲身造了独头茧将自己裹在了里面。”他也愤愤地以躬行所恶而畸形地报复世俗的压迫不但未得到解脱。反使他陷入更深的精神孤独和痛苦的境地。他以自戕似的毁灭宣告了自己的失败。作品借这个形象揭示了理想与现实的冲突。革命力量与习惯势力的冲突,展示了笼罩着辛亥革命失败后令人窒息的历史气氛。 这类现代知识分子的形象,他们深受新文化的熏陶,具有现代的意识,进步的思想和改革的要求,也曾有过为自己理想而奋斗的辉煌历史,但他们的反抗几乎都以失败而告终。作者希望大家通过他们失败的故事,看到他们的悲剧既是时代的悲剧,社会的悲剧,也是他们自己缺乏“韧性”精神和斗争策略的结果。五 盲目追求个性解放,爱情幸福的悲剧者子君和涓生他们是伤逝中的主人公,小说的两个人物一生不懈的努力和追求为情节发展的主线,而子君在冷酷和严威中悲惨地死去,涓生在无尽的悲哀中继续探索着“人生之路”为结局,给人以无限的同情和无声的哀怨。小说通过这两个人物型象,也向读者证实三个问题:首先追求个性解放为前提而缺乏基础和追求目标的爱情,是凝固的爱情,只会衰老、死亡,爱情必须时时更新、创造,才会长久、永恒;其次,盲目、狭隘的,一切为了爱的资产阶级爱情观成为了他们对爱情本质和价值理解的障碍;最后,社会黑暗势力和重压也是加剧人物悲剧发生的重要原因。人物的命运告诉读者:“个性解放”应融于“社会解放”之中,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和“解放”。 总体上来看,鲁迅先生小说中知识分子形象,可以让广大的读者十分清楚和明白的是:鲁迅先生对这些命运多舛、穷愁潦倒的知识分子的态度是鲜明的,即认为他们是“病态社会中的不幸人们。”对他们的悲惨遭遇寄予了深刻的同情;与此同时,也看到了他们身上所存在的各种弱点和缺点,对他们作出了诚恳的深刻的批评。希望他们能尽力摆脱现状,奋发努力地在人生的道路上前进。然而,对于鲁迅先生小说中的知识分子现象,大多数评论者却认为他们的命运固然说明了封建礼教对他们的压迫和毒害,反映了社会的黑暗,但主要是显示了知识分子自身的弱点和缺点,即追求功名、个人奋斗、脱离群众、软弱动摇等。不过鲁迅先生塑造他们,也就是要告诉大家:知识分子必须彻底改造,努力和工农群众相结合,才会有出路的道理。作者对他们的态度虽然有深切的同情,但更主要的是诚恳的批评。 一、知识分子在社会结构中并不是一个单独的阶级。总的看来,本身就是剥削阶级的知识分子是少数,大多数知识分子都和劳苦大众一样处在被压迫、被剥削的地位,他们也是被侮辱与被损害者,他们的命运大致相同,几乎都十分凄苦,在贫病和屈辱中悲惨死去的,也不乏其例。有像孔乙己和陈士成一样“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旧式封建知识分子也有像吕纬甫和魏连殳一样的即受过封建教育的熏陶,又受过资产阶级教育的影响,但对封建礼教有着反叛精神的知识分子;还是像子君、涓生一样彻底封建礼教的知识分子。这些知识分子,在当时黑暗、腐朽的军阀统治下,同广大的劳动人民一样经受着痛苦和折磨。鲁迅正是从现实生活和社会的角度来看待知识分子问题的。他在小说创造中用和对待农民问题几乎相同的注意力来对待知识分子问题。正是把知识分子生活当作一个重要的社会现象加以考察和研究。民主革命的中心问题是农民问题,但是,如果我们正视和尊重客观事实,就不能不看到知识分子问题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纵观阶级社会的历史,知识分子除非出卖自己的灵魂,甘愿做统治阶级的走狗和帮凶,否则就不可能为自己争得一席之地;在资本主义社会就只能和工人群众一样成为“纯粹的雇佣劳动者”,而在封建社会就一定是君主的臣民。鲁迅重视知识分子,是与他当时的爱国、救国思想分不开的,作家尽力想让他们成为“精神战士”,在社会的变革中发挥作用;同时,鲁迅也指出:真正的知识分子不能见容于黑暗社会,他们感觉或不自觉地和统治阶级发生矛盾和冲突,他们自己能得到的也必然是苦果。这一些从现实生活中得出的结论,可以说在鲁迅创作的以知识分子生活为题材的小说中,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反映。那些栩栩如生的知识分子形象,就是鲁迅对现实观察的艺术结晶。二、鲁迅对小说中的知识分子的态度是怎样的呢? 首先,从小说的取材方面说,“多来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在于提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这就是说,他的小说的主人公多选取处在社会底层的人们,他们有着各种各样的痛苦,生活十分不幸;鲁迅希望唤醒人们起来改变这痛苦的人生。但从鲁迅“改造国民性”的观点来看,他们都在自觉或不自觉地维持旧的社会秩序,所以鲁迅抑制不住愤懑的情绪,对他们给予了严厉的鞭挞。但表面上虽然在对他们进行批评,实质上却是给予了他们更多、更深的同情。孔乙己中的孔乙己,鲁迅一方面批评孔乙己懒惰酸腐,另一方面却细致刻划了孔乙己的纯真善良;在对吕纬甫和魏连殳时,同情更为明显,通过他们的遭遇来揭露、抨击黑暗社会的思想也更为明确;至于子君和涓生,无论从小说的基调和表现方式来看,都是鲁迅在为他们说话,替他们控诉。 纵观鲁迅先生写知识分子的作品,他对知识分子的弱点和缺点确有所揭露,有所批评。但鲁迅写知识分子的弱点和缺点,批评他们,也都出于同情,是希望他们克服这些弱点和缺点,以便更好地担当起历史赋予他们的使命和重任。 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刻划得深刻生动,具有相当的典型性,他们都表现了巨大的社会意义。 首先,他们反映了整整一个时代。因为,一个人的思想、感情和与其生活的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他的遭遇和命运必然反映他所处的社会和时代。鲁迅作品中的知识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