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渔业资源分析_第1页
海南渔业资源分析_第2页
海南渔业资源分析_第3页
海南渔业资源分析_第4页
海南渔业资源分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条渔业资源第一章海洋和渔业资源第一节资源南海位于中国最南端,是中国最大的边缘海,面积约350万平方公里,其中海南省面积约200万平方公里,是海南岛陆地面积的60倍。南海渔业资源种类繁多,其中有200多种经济价值较高的鱼类。早在东汉光武帝十九年(43年),富博将军马援就来到海南的福鼎朱雅,在朱雅“筑城立景邑”,在明帝永平“筑城立景邑”达十年(67年)。汉族人纷纷来到海南沿海地区进行贸易。海南的珍珠、玳瑁、犀牛角、广藿香和热带水果在中原都有所闻。这表明海南岛渔民早在那个时期就在南海从事渔业生产。此后,南海一直是海南岛海洋渔业的生产区。文昌县和琼海县的渔民凭着智慧和勇气,远赴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和南沙群岛从事海洋捕捞活动。海南岛四面环海,海岸线蜿蜒,港口众多,滩涂广阔。此外,全年有154条河流流入港口,带有大量沉积物和有机物。因此,沿海水域肥沃,有大量的浮游生物和底栖生物。沿海地区的底质主要是泥和沙,这使它成为鱼类、虾、贝类和藻类栖息、繁殖和生长的绝佳场所。根据1980年至1986年广东海岸线调查,海南对18个因子进行了繁殖与增殖评价,包括港口气候条件、台风灾害、盐度、海水温度、径流、滩涂类型、滩涂面积、海域类型、海域环境、资源生物学、优势资源生物学种、资源生物学苗场条件、资源生物学生态类型、适用开发类型、开发技术难度、开发水平、社会因素和经济因素。根据评价,广东湾的养殖、增殖和开发优势度分为五类,而海南只有三类、四类和五类。三类区是蒲前湾(琼山县、文昌县)、青澜港(文昌县)、后水湾(临高县),四类是澧安港(陵水县)、新村港(陵水县),五类是港北渔港(万宁县)。I .泥滩海滩面积、类型和分布。根据1980-1986年广东省沿海滩涂综合调查,海南岛滩涂面积(不含西沙群岛、南沙群岛和中沙群岛)为72.99万亩,适宜海水养殖面积为44.7万亩,占滩涂总面积的61.2%。其中,丹县和文昌县是沙滩覆盖面积较大的市县。丹县有22.38万亩,文昌县有13.54万亩。海南沿海市县滩涂面积表表2-1单位:万亩市县面积市县面积市县面积海口市2.58陵水县3.04乐东县0.45琼山县7.64澄迈县2.98东方县2.18文昌县13.54林高5.98长江县3点琼海县3.83儋州22.38万宁县2.19雅县3.49总数72.99根据成因和地貌,海南海滩可分为三种类型:三角海岸海滩、泻湖淹没谷湾海岸海滩和平坦海岸海滩。其中,三角形海滩涂层分布在河口三角洲前缘。海滩涂层物质的来源主要是河流泥沙输移和堆积形成的连续层片,以及南渡河、万泉河、昌化河等河口三角洲。泻湖淹没谷湾海滩涂层是由潮流、陆地风暴流和分散流在湾内沉积形成的。这种海滩涂层在海域的分布是不连续的。海湾的分布取决于海湾的大小、屏蔽条件和材料来源,如预铺港口和青兰港。相对平坦的海岸发育有平坦的海滩覆盖层,海覆盖层的物质来源是附近海岸的浊积物堆积或浅海沉积物的搬运堆积。成分材料相对粗糙,部分是砾石或礁滩,其市县水深0 5m面积水深0 10m面积市县水深0 5m面积水深0 10m面积海口市6.6510.80陵水县3.679.28乐东县17.1061.15琼山县5点17.20澄迈县4.879.43东方县36.9681.79文昌县18.9838.47林高4.8112.39长江县2.374.70琼海县6点12.28儋州8.9822.72万宁县10.2017.70雅县7.2128.69总数132.80326.6三、水温和盐度海南地处热带和亚热带,属于热带季风海洋湿润气候。其最突出的特点是夏季无冬,干湿分明,日照充足,海域年平均气温在24左右,7月平均气温可达28以上,1月平均气温较低,平均气温在17以上。根据气温标准,夏季的海洋在北纬20以南。在大气温度的影响下,海南海域海水水质良好,水温和盐度适中,适合海水养殖的发展。海南海域水温(表层)和盐度(表层)表表2-3海域水温()盐度(%)七月二月年平均值海南岛3030.318.920.718.334.0西沙群岛2930.52424.533.434.0南沙群岛2831262732.033.5中沙群岛29-29.5252732.533.49四.品种资源海南岛和沿海岛屿潮间带生物共鉴定出6大类100科340种,其中软体动物所占比例最大,55科190种,占55.9%;其次,12科63种,占18.53%(9科52种观赏鱼)。其他,如18科54种藻类,占15.88%;甲壳动物9科20种,占5.58%;棘皮动物4科10种,占2.94%;多毛类2科4种,占1.18%,总平均生物密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年平均生物量为2949.56克/平方米,平均生境密度为283.98克/平方米。西沙群岛也有潮间带生物。经调查鉴定,西沙群岛共有7大类105科655种,其中软体动物51科287种,占生物总种数。43.82%;鱼类15科250种,占38.17%。藻类有13科30种,占4.6%。棘皮动物有18科46种,占7.0%。甲壳动物3科7种,占1.07%;腔肠动物有16科43种,占6.56%。多毛类有2科2种,占0.3%。西沙群岛总平均生物量为980.19 g/m2,总平均生境密度为27.48 g/m2。其生物量和生物量均低于海南岛。海南可供养殖和增殖的海洋物种有4大类,近70种,主要包括:1.鱼类:鲻鱼、脊鲻鱼、粗鲻鱼、黄鲻鱼、白鲻鱼、红鲷鱼、平海鲷鱼、黑海鲷鱼、黄海鲷鱼、红点、巨石点、鲑鱼点、蓝点、鳐鱼、鲳鱼、鲈鱼、七星鲈鱼、中国黑鲶鱼、日本鳗鲡(黄鳝)、莫桑比克罗非鱼、尼罗罗非鱼、大眼炎、三色河马等。2.虾和蟹类:斑节对虾、长尾对虾、斑节对虾、中国对虾、日本对虾、南美白对虾、红斑新对虾、大陆龙虾、中国龙虾、波纹龙虾、密毛龙虾、锯缘青蟹、梭子蟹等。3.贝类:太平洋牡蛎(牡蛎)、海蛤(牡蛎)、毛蚶、翡翠贻贝、马氏珠母贝、马氏珠母贝、企鹅珠母贝、马氏珠母贝、中国软体动物(大头螺)、文蛤红肉(红肉)、文蛤半身、杂色文蛤、菲律宾蛤仔、文蛤、文蛤(壳、幼虫)、西施舌、栉孔扇贝、杂色鲍、杂色鲍等。4.藻类:主要包括马尾藻、麒麟菜、大黄鱼、马尾藻、凤尾草、江蓠、江蓠芋、江蓠、缢蛏、江蓠、紫菜、螺旋藻等。此外,还有海胆、海参和海兔等棘皮动物。第二节主要经济鱼虾的分布海洋水生资源包括鱼类、甲壳类、头足类、爬行类、哺乳动物、藻类和其他海洋生物20世纪80年代末,南海共有鱼类资源1004种,隶属于173科499属,按其生境生态习性分布于大陆架水域。大陆坡水域分布有200余种,隶属于25科81属。虽然鱼类资源种类繁多,但在渔获量构成中往往只出现100多种具有一定经济价值的鱼类。平均每年只有30多种鱼占总渔获量的1%以上,如蓝鲽、金小沙丁鱼、鲭鱼、鲭鱼、黄鳍鲭鱼、带鱼、大眼鲷鱼、金线鱼、鲱鱼、印度双鳍鲳鱼、鳙鱼、黄鳍鲷鱼、马拉巴尔裸鲷鱼、红鳍鲷鱼、海鳗、深水金线鱼、日本金线鱼、石斑鱼、石斑鱼、七鳃鳗、中国小雄鱼、单角鱼黄鳍马脸鲍泽波波动较大,在鱼类繁盛的年份,这种鱼也占海洋捕捞总产量的很大比例。第二,虾海南海域的甲壳动物主要是虾类,有135种分布在大陆架地区,隶属于18科53属。其中,只有20种广泛分布于近海地区。最丰富的物种是红虾、东方新对虾和白木香,其次是斑节对虾、日本对虾、亲和新对虾、斑节对虾、斑节对虾、中型新对虾、长毛对虾和长假对虾。在大陆坡水深400-600米的水域中分布有虾96种,隶属于18种46属,其中大黄鱼、长脚大黄鱼、绿色大黄鱼和石首鱼数量最多。第三,头足类头足类主要分布在大陆架水域,一年四季都可以被捕获,记录的种类超过70种。其中,鱿鱼最为丰富,年产量超过1万吨。在鱿鱼产量中,最高的是中国,约占90%。仅从大陆斜坡采集到21种头足类动物,隶属于14科18属。物种不多,每个物种的数量也很少。南海海洋捕捞主要种类清单表2-4鱼真鲷、黑鲷、黑鲷、黑鲷、鲱鱼、金线鱼、黑鱼、红鳍鲷、团头鲂、大眼鲷、鳗鱼、石斑鱼、鲭鱼、鳎、鲳鱼、鲥鱼、比目鱼、比目鱼、比目鱼、蓝花鱼、蓝花鱼、带鱼、鲶鱼、鳐鱼、金枪鱼、鲣鱼、蓝鱼、雄鱼、鲨鱼、飞鱼、鲭鱼、凤尾鱼、鲭鱼、鲭鱼、鲭鱼虾和蟹斑节对虾、长毛对虾、中国对虾、斑节对虾、日本对虾、斑节对虾、中国对虾、长毛对虾、长毛对虾、斑节对虾、长毛对虾、斑节对虾、斑节对虾、日本对虾、锥状对虾、龙虾、琵琶、蟹、蟹等。头足类动物鱿鱼(乌贼),鱿鱼(乌贼),章鱼(章鱼)其他的海参、海龟、海豚、海马、海胆、玳瑁、马蹄蟹等。注:南海鱼类多达1000种,其中200多种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第三节渔业资源的变化南海渔业资源种类繁多,构成复杂。其生物学特征是寿命短、生长快、性早熟和生殖力强。然而,渔业资源是生物资源。一方面,它们由于自身的生长和繁殖而增加。另一方面,它由于自然死亡和人类捕鱼而减少。如果合理利用渔业资源,就可以长期获得最大的产量。如果过度使用,资源将被破坏和减少。20世纪60年代以前,由于沿海各省和地区从事海洋捕捞的渔船发展缓慢,机械化程度低,整个南海的海洋捕捞强度不高。尤其是占海洋捕捞产量70%以上的风帆拖网渔船,每年6月至8月在港口停下来修理渔网,形成自然休渔期,让渔业资源得以恢复。因此,海洋渔业资源相对稳定。20世纪60年代末,特别是进入70年代后,由于沿海地区(包括香港和澳门)机动渔船的迅速发展,渔船数量大量增加,大多数渔船常年从事捕捞生产。他们的作业海域也集中在沿海和近海渔场。加上现代渔具和导航仪器的广泛使用,渔具捕鱼方法不断得到改进和提高。结果,整个捕捞强度超过了资源的再生能力。南海传统渔场渔业资源的种类组成和捕捞季节特征发生了很大变化。主要表现如下:1.渔获物主要是亚新类型,原始类型的比例越来越小。2.捕鱼种群显然是由年轻个体组成的,个体渔获量越来越少。3.在底拖网捕捞的渔获物中,黑鱼、金线、鲱鱼、海雀、带鱼、大黄鱼、鳙鱼、鲳鱼、石斑鱼、海鳗、鲭鱼、红鳍笛鲷、黄海鲷鱼、刺鲳鱼、裸鳃鲷鱼、大眼鲷鱼、鳎鱼、鲭鱼、鲥鱼、海鲶、鳙鱼、鲈鱼等主要经济鱼类和鱿鱼、乌贼等头足类鱼类的比例显著下降,而黄鳍鲭鱼等低值鱼类的比例显著下降4.蓝圆鲹和金色沙丁鱼等主要中上层鱼类急剧减少。1972年汛期,清澜的围网作业总产量达到3.3万吨。由于储存量、分配量和运输量不能同步,6000吨鱼腐烂变质,造成国有财产损失19万元。然而,自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万山和青兰等主要灯光围网作业渔场已经过季,围网作业的捕捞产量从1972年的14.5%增加到现在的14.5%。1976年,40,000吨降至73,000吨。5.渔船的平均千瓦功率从1978年的0.742吨下降到1990年的0.623吨。根据上述渔业资源的变化,结合渔业资源调查资料,渔业科学研究部门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评估认为,南海北部沿岸浅海渔业资源被过度利用,部分优质鱼类资源严重衰退。近海地区的资源已被充分利用。公海资源利用中等,具有一定的开发潜力。南海南部(一般指北纬12以南的中国海洋边界)具有一定的开发利用潜力,无论是中上层鱼类还是底层鱼类,各种稀有的礁鱼、海参、贝类等海洋珍品。海南海钓机动渔船每千瓦渔获量统计表2-5单位:吨年平均千瓦功率输出年平均千瓦功率输出19780.74219870.66019800.69319900.62319850.706第二章淡水资源第一节资源一、水资源海南现有山塘1458座,水库989座(其中大型水库4座,中型水库66座)。有许多淡水池塘。岛上有154条河流和19条主要河流。其中,流域面积超过100平方公里的38条河流、流域面积超过3000平方公里的南渡河、万泉河和昌化河被称为海南三大河流。主要河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