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矛盾法则”与人生智慧(辩证法).ppt_第1页
第六章 “矛盾法则”与人生智慧(辩证法).ppt_第2页
第六章 “矛盾法则”与人生智慧(辩证法).ppt_第3页
第六章 “矛盾法则”与人生智慧(辩证法).ppt_第4页
第六章 “矛盾法则”与人生智慧(辩证法).ppt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70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六章“矛盾法则”与人生智慧,第一节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第二节唯物辩证法的结构和体系,1、唯物辩证法的特点(普遍联系,永恒发展)对立统一2、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质量互变否定之否定原因与结果3、唯物辩证法的五大范畴必然与偶然现象与本质形式与内容现实性与可能性4、唯物辩证法的四大方法(归纳演绎、分析综合、抽象具体、逻辑与历史、),第一节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一、唯物辩证法的特征(一)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1、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1)联系:事物之间或现象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的关系。(2)联系的特点:客观性、多样性、普遍性。,(3)普遍联系的观点: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相互联系的。六度空间理论理论指出:你和任何一个陌生人之间所间隔的人不会超过五个,也就是说,最多通过五个中间人你就能够认识任何一个陌生人。,2、物质世界是永恒发展的(1)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普遍联系构成了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2)运动、变化、发展运动是指宇宙中一切事物的变化和过程;变化是指事物在运动过程中所发生的状态乃至性质的改变,包括量变和质变;发展是指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灭亡,即新事物代替旧事物。,二、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对立统一规律(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质量互变规律辩证法的体系与结构否定之否定规律,对立统一规律,(一)矛盾及其客观性(二)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三)矛盾问题的精髓: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一)矛盾及其客观性,1、矛盾的含义:矛盾是指事物内部不同要素之间或事物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2、矛盾的客观性:矛盾不是根据自己的主观意识从外部强加于客观事物的,也不是上帝赋予的,而是客观事物自身所固有的。矛盾的存在和发展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过程。矛盾的客观性根源于物质世界的客观实在性。,(3)形而上学的矛盾观与辩证矛盾观的区别:形而上学的矛盾观表现为否认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辩证法强调用发展和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形而上学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辩证法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二)矛盾的基本属性: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1)矛盾的含义:标志着事物之间或事物内部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的哲学范畴。斗争性和同一性是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2)矛盾的斗争性:矛盾双方的相互对立、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相互否定的性质和趋势。(3)矛盾的同一性:矛盾着的对立面共同处于一个统一体,互为存在的前提。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性质和趋势。,(4)统一性与斗争性的辩证关系统一性是矛盾双方对立中的统一,斗争性是矛盾统一性中的斗争。统一性是矛盾斗争的重要条件,没有统一就没有矛盾。统一性也离不开矛盾性。,(5)对立统一规律的地位对立统一规律解释了世界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根本内容,揭示变化发展的动力。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对立统一规律提供的矛盾分析法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三)矛盾问题的精髓,(1)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共性和绝对性,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空间上无处不在,事事有矛盾;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中,时间上无时不有,时时有矛盾。(2)矛盾的特殊性:矛盾的个性和相对性,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都有各自的特点。,各种物质运动形式中矛盾的特殊性。每一种物质运动形式在不同发展过程中其矛盾的特殊性。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各个不同阶段上矛盾的特殊性。事物中不同矛盾和矛盾各个方面的特殊性。主要矛盾和矛盾主要方面的特殊性。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基本矛盾和非基本矛盾的特殊性。内部矛盾和外部矛盾的特殊性。(内因和外因),矛盾特殊性的表现,“骏马能历险,犁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清顾嗣协杂兴)“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荀子),童年是一场梦,少年是一幅画,青年是一首诗,壮年是一部小说,中年是一篇散文,老年是一部哲学。“诗分唐宋,唐诗多以丰神情韵擅长,宋诗多以筋骨思理见胜。”(钱钟书),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谢道韫(349-409),东晋著名才女。谢安“白雪纷纷何所似?”谢朗“撒盐空中差可拟。”道韫“未若柳絮因风起。”春山艳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洗,冬山惨淡而如睡。让吹毛求疵的去当质检员;让谨小慎微的当安全监督;一团和气者负责民事调解;求胜好强者去抓生产;让好出风头的去搞市场公关;让斤斤计较的去管仓库。因材施教(“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第二节唯物辩证法的结构与体系,(一)质量互变规律(二)否定之否定规律(三)五大范畴,(一)质量互变规律,质、量、度质变、量变的含义量质与质变的关系,质、量、度,质是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量是事物的规模、程度、速度等可以用数量关系表示的规定性。度是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即事物的限度、幅度和范围。,质变、量变的含义,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次序的变动,是保持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性的不显著变化,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的连续性。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量质与质变的关系,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有关学问的三个阶段,王国维引用三首宋词来说明作学问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第二阶段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阶段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二)否定之否定规律,肯定与否定的含义辩证否定否定之否定,肯定和否定的含义,肯定因素是维持现在事物存在的因素否定因素是促成现存事物灭亡的因素,辩证否定,(1)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2)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和联系的环节(3)否定式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4)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持其积极因素。,否定之否定,否定之否定是两次否定三个阶段的完整过程与统一“事物发展由肯定到否定再到否定之否定的过程,显示了事物自我发展的辩证性质,是真正的、自然的、历史的和辩证的否定,是在更高阶段上重新达到原来的出发点的否定。”,(1)辩证的否定是事物发展的决定性环节事物的发展是由肯定到否定,又由否定道否定之否定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辩证运动。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从发展趋势和方向上看,是前进和上升的;而从发展的道路来看,是迂回曲折的。,(2)否定之否定规律的指导意义。1、科学分析事物。2、坚持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唯物辩证法的五大范畴:(1)原因和结果(2)偶然和必然(3)现象和本质(4)形式和内容(5)现实和可能,一、原因和结果,原因和结果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中前后相继、彼此制约的关系(一)、原因和结果的科学涵义及其基本特征1、原因:是引起一定现象的现象;2、结果:是由一定现象而引起的现象。3、因果联系的特点:顺序性;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二)原因和结果的辨证关系,1、在一定的关系上,二者的区分是确定的。2、二者是互相依赖、互相依存的关系。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3、二者可以相互转化。在事物无限发展的链条中,相对于不同的关系而言,二者可以相互转化;原因和结果可以互为因果。4、因果联系的复杂性:一因多果、一果多因同因异果、同果异因。,(三)正确认识因果关系的实践意义,1、在认识上,承认因果关系的客观普遍性是进行科学研究,获得科学认识的重要前提。2、在实践上,正确把握事物的因果关系,总结实际经验做好工作,少犯错误。3、正确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因果关系,可以科学的预见未来,增强工作的自觉性。,二、必然性和偶然性,必然性和偶然性揭示了事物两种不同的发展趋势(一)必然性和偶然性的科学涵义及其作用1、必然性:是指客观事物发展过程中合乎规律的、一定要发生的、确定不移的趋势。它是由事物内部根本矛盾引起的。2、偶然性:是指客观事物在发展过程中并非确定发生的,可以这样出现,也可以那样出现的不确定的趋势。,3、必然性和偶然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1)必然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必然性是由事物的根本矛盾决定的,在事物发展中起决定性作用,它决定事物发展方向。(2)偶然性是由非根本矛盾和外部条件造成的,偶然性则对事物的发展起影响作用,影响事物发展的外部形态和事物的发展速度,可以起加速或延缓的作用。,(二)、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辨证关系,1、二者的区别:趋势不同;原因不同;作用不同。2、二者的相互统一:(1)必然性和偶然性是相互依赖、相互依存的关系。必然性存在于偶然性之中,通过大量的偶然性表现出来;偶然性背后隐藏着必然性。(2)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转化。,(三)、必然性和偶然性辨证关系原理的实践意义,1、是科学认识和实践的基础。科学的任务就是通过大量的偶然性揭示事物发展的方向和趋势。2、在实际工作中,要把计划和行动建立在客观必然性的基础上。3、要重视和利用一切有利的偶然因素,促进事物的发展。,三、本质和现象,本质和现象揭示了事物的内在联系和外部表现(一)、本质和现象的科学涵义1、本质:是事物的内在联系和根本性质,是借助于人的抽象思维才能把握的事物内部矛盾。本质的特点:普遍性、稳定性、深刻性,2、现象:是事物的表面特征以及这些表面特征之间的外部联系。它是人们凭借感官或仪器直接观察到的事物的外部形态。现象的特点:是个别的、片面的、多变的、易逝的、丰富的、生动的。(1)、真象:从正面直接表现事物的本质的现象。(2)、假象:从反面歪曲地表现本质的现象。假象在自然界特别是在社会生活中大量存在。,1、本质和现象的对立二者的主要区别:(1)现象是表面的,人的感官可以直接把握。而本质是内在的,只能通过抽象思维来把握。(2)现象是个别的、片面的;而本质是同类现象中一般的、共同的东西。(3)现象是多变的、易逝的;而本质则是稳定的。,(1)本质都是通过现象表现出来的,(2)现象是本质的外部表现,从不同的侧面表现本质。真象从正面表现本质;假象从反面表现本质,假象由本质决定,是本质的一个环节,一个方面。,四、内容和形式,内容和形式揭示了事物的内在要素和外部结构形式的关系(一)、内容和形式的科学涵义1、内容:指构成一事物内在诸要素的总和。即事物内在矛盾以及由这些矛盾决定的事物的特征、成份、运动的过程、发展趋势等的总和。2、形式:指把内在要素统一起来的结构和外在表现方式。有内在形式和外在形式,(二)内容和形式的辨证关系,1、内容和形式是统一(1)二者相互依赖。任何事物都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体。(2)、相互作用。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作用于内容。(3)、相互转化。相对不同的范围和关系,内容和形式可以相互转化。同一内容可以有多种表现形式,同一形式也可以表现或容纳不同的内容。,2、内容和形式的区别,内容和形式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依存,又相互对立、相互区别。(1)二者的特点不同,内容是活跃的、主动的、易变的;而形式是稳定的,在一定条件下形式相对不变。(2)在一定的关系上,内容和形式不能混淆。,(三)、内容和形式的意义,1、在实际工作中,要充分注意事物的内容,反对形式主义。2、要善于发现和利用各种形式为内容服务,发展内容,繁荣形式。3、要不断变革旧形式,创造新形式满足内容的发展。,五、可能性和现实性,可能性和现实性揭示事物现在和未来两种不同发展趋势(一)、可能性和现实性的科学涵义1、现实性:是包含内在根据的、合乎必然性的存在,是客观事物和现象种种联系的综合。现实:凡是客观存在的都是现实的,既包括符合客观规律的,又包括已丧失了存在的必然性,行将灭亡的某些事物。2、可能性:包含在事物中的、预示着事物发展前途的种种趋势,是潜在的尚未实现的东西。,3、注意区分几种不同的可能性,1、可能性和不可能性:可能性:就是在现实中不同程度上有客观根据和条件。不可能性:指一事物的出现在现实中没有任何客观根据和条件。2、现实的可能性和抽象的可能性:现实的可能性:是在现实中有充分的根据,因而在目前是可以实现的可能性。抽象的可能性:在现实中缺乏充分根据,因而在当前的条件下不能实现的可能性。3、有利的可能性和不利的可能性:,(二)可能性和现实性的辨证关系,二者是辨证的统一。1、可能性和现实性的对立和排斥:可能性是一种潜在的趋势,它着眼于未来,预示事物发展的方向和前景;现实性着眼于现在,标示事物现状,它们具有质的区,二者不能等同。2、二者是统一:互相依赖:可能性以现实性为基础,现实性是由可能性转化而来的。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三)可能性和现实性的的实践意义,1、在实际工作中,制定计划、方案要立足于现实,着眼于未来,使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建立在可靠的基础上。2、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条件,使好的可能性转化为现实。,辩证思维的基本方法,人类认识活动的发展不仅体现为知识的增长与更新,而且体现为思维方法和思维方式的发展。辩证思维作为思维方式和方法的最高成果,既是人类实践和认识长期发展的产物,又是人类认识和实践活动的可靠手段。一、辩证思维的基本方法哲学上的思维方法是指理论思维方法,是以提示事物本质和规律为目的理性认识方法。哲学思维方法是思维方法中的最高层次。,辩证思维(辩证逻辑)的基本方法有:归纳和演绎、分析和综合、从抽象上升到具体、历史和逻辑相一致等。其中,归纳和演绎、分析和综合是辩证逻辑和形式逻辑所共有的方法,而从抽象上升到具体、逻辑的和历史的相一致则是辩证思维所特有的方法。(一)归纳和演绎1、归纳和演绎的含义所谓归纳,是指从许多个别的事物中概括出一般性概念、原则或结论的思维方法。归纳可分为完全归纳法和不完全归纳法。,所谓演绎,是以一般概念、原则为前提推导出个别结论的思维方法,即依据某类事物都具有的一般属性、关系来推断该类事物中个别事物所具有的属性、关系的推理方法。2、归纳和演绎的辩证关系归纳和演绎反映了人们认识事物两条方向相反的思维途径,前者是从个别到一般的思维运动,后者是从一般到个别的思维运动。首先,归纳与演绎相互联系,互为条件。,一方面,没有归纳就没有演绎,归纳是演绎的基础,为演绎提供前提。另一方面,没有演绎也没有归纳,演绎为归纳提供指导。其次,归纳和演绎相互补充、相互转化。归纳与演绎必须在相互转化过程中,弥补各自的缺陷。在近代哲学中,归纳和演绎是两种相互对立的推理方法:经验论的归纳主义和唯理论的演绎主义。,(二)分析和综合,1、分析与综合的含义普通思维的分析,就是把客观对象分解为各个部分(或方面),并认识部分在整体中的地位和作用的思维过程。辩证思维的分析,是指分析事物的矛盾,也就是对事物的各个矛盾以及矛盾的各个侧面(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分别加以深刻的考察,以找出对象的各方面的本质特征的思维过程。辩证思维的综合,就是把对象的各种矛盾以及矛盾的各个侧面,把对象的各个本质方面,按其内在联系结合成对立统一体的思维过程。,2、分析与综合的辩证关系分析和综合是对立的,二者思维的出发点和思维运动方向是不同的,一个是从对象的整体走向各个局部,一个则是从对象的局部走向整体。但是,二者又是统一的。分析和综合的统一表现为二者的相互依赖、相互渗透和相互转化。(1)“分析”和“综合”互相依赖、互为条件。分析是综合的基础,没有分析,就没有综合。同时,分析也离不开综合。分析如果离开了综合的指导,分析的结果也不会是恰当的。分析和综合所以相互依赖,归根结底决定于客观事物的矛盾多样性和矛盾统一性的相互依赖。,(2)分析与综合互相渗透分析中可以包含有综合,综合中也可以包含有分析。分析与综合之所以相互渗透,是因为客观事物是极端复杂的。(3)分析与综合互相转化客观事物中由于内部矛盾的统一和斗争,在一定的外部条件的作用下,事物矛盾的双方无不相互转化。同样,在人们的思维中,作为对立的双方的分析和综合,在一定条件下,也向各自对立的方面转化的条件是十分重要的,没有一定的条件,转化的实现是不可能的。,割裂分析和综合的辩证关系,必然陷于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三)抽象和具体辩证逻辑所理解的抽象和具体有多重含义。抽象既是思维的成果又是思维的方法。作为思维成果的抽象,指的是思维经过分析所抽取出来的规定,它是客观对象某方面属性、因素在思维中的反映。作为思维方法的抽象,通常是指在思维中把对象的某个属性、因素抽取出来而暂时舍弃其它属性、因素的一种逻辑方法。辩证思维中的具体是指许多规定综合的统一体。马克思说“具体之所以具体,因为它是许多规定的综合,因而是多样性的统一。”,具体有两种形态,一是“感性具体”,即客观事物表面的、感官能直接感觉到的具体;二是“思维具体”,它是在抽象基础上的各种规定性的综合,是对事物内在本质属性的统一反映。思维运动的过程就是从感性具体到抽象规定再到思维具体的完整过程。感性具体是人们通过感官,对事物整体所形成的一种“混沌的表象”。它既是一种生动而丰富的感性认识,又是一种相当笼统的、表层性的认识,还没有达到对事物本质的认识。人们要认识事物多样性的有机统一的本质,就必须把对事物各方面的抽象规定联系起来,在理性思维中把事物的各种属性、特点和关系作为整体完整地、具体地再现出来,达到思维具体。,综上所述,感性具体是认识的起点,抽象规定是对感性具体的否定,但它又包含着对自身的否定,是向思维具体的接近。思维具体是对感性具体和抽象规定双重否定基础上的辩证统一,是否定的否定,是认识的结果。正是随着这种辩证思维运动的反复和前进,人们对事物的感性认识前进到理性认识,从片面的、孤立的、初级的本质认识进到全面的、统一的、更高一级的本质认识,最终形成比较完整的系统的概念和理论体系。任何一门科学的产生和系统化都经历了“感性具体抽象规定思维具体”这样一个过程。,(四)历史和逻辑1、历史、逻辑、历史的方法、逻辑的方法的含义历史和逻辑的统一,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科学理论的根本原则和方法。在这一原则中,“历史”这一概念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客观事物即认识对象自身的历史发展过程,如天体史、地质史、生物史、社会史等。二是人类对特定对象的认识发展过程,如天文学史、地质学史、生物学史、社会思想史或社会学说史等。“逻辑”则是指关于这一对象的认识成果或理论体系的内在逻辑结构和范畴演化序列,如天文学理论、地质学理论、生物学理论和社会学理论等的逻辑结构和范畴演化。,所谓逻辑的方法,就是人们在研究事物时摆脱研究对象的产生和发展的自然行程,以理论的形式,也就是以范畴的理论体系研究和揭示对象发展规律的思维方法。历史的方法和逻辑的方法在思维活动中是相互联系的。历史的方法只有借助于一定的逻辑推论,才能将杂乱无章的历史事件连贯起来深入分析。逻辑的方法需要以历史的实际发展为基础和内容,只有以大量的历史材料为依据,才能形成可靠的逻辑推论。,2、历史和逻辑的统一历史和逻辑的统一,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指逻辑的结构与演化同对象的客观发展史相一致;二是逻辑的结构与演化同人们对这一对象的认识发展史相一致。这说明,历史是逻辑的基础,逻辑是历史在理论思维中的再现,是由历史派生出来的。首先,逻辑与客观事物的发展史相统一。从逻辑的起源上看,逻辑本身就是历史发展过程的产物。历史决定着逻辑,历史是逻辑的客观基础,逻辑是历史的理论概括。其次,逻辑与人类认识的发展史一致。人类个体对于具体事物的认识过程是由感性的具体到抽象,又由抽象上升到思维的具体。,历史和逻辑的统一,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历史和逻辑的统一,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的内在统一性和辩证法、认识论、逻辑学三者的一致性。二、思维方法的要素及现代特征思维方式,亦即人们的理性认识方式,是思维主体按照一定的方法和程序反映客体的相对稳定的思维运行样式。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方式决定着人们的思维方式;随着实践活动方式的改变,人们的思维方式也必然或迟或早地发生变革。,(一)思维方式的要素思维方式是由语言、知识、观念、习惯等多种要素组成的,是这些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产物。1、语言是指具有一定的形(音)义的符号系统,由声音(语音)、词汇和语法三个部分构成。语言作为思维的物质外壳,构成思维方式的重要因素。第一,语言符号模式的差异影响着人的思维抽象程度。,1,第二,语言符号作为思维运行和表现的载体,它的优劣好坏对人的思维准确性与模糊性也有很大影响。第三,语言符号的丰富性也有利于促进人的思维空间的广阔性和开放性。2、知识是指人类在征服自然和改造社会的实践活动中积累起来的精神文化财富和认识成果,它是构成思维方式的基础,是决定思维方式科学程度和发展水平的最主要成分。3、观念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所形成的看法或认识,它是思维方式的重要因素。,观念对思维活动的干预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指导思维活动的方向;第二,观念制约着思维结果的性质;第三,观念所形成的思维定势影响着思维活动的全过程。4、习惯也是构成思维方式的基本要素。这里所说的习惯是指人的思维习惯或心理习惯。思维习惯通常表现为一种相对稳定的思维程序。综上所述,思维方式是由诸种因素及其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有机结构和复杂系统。思维方式的诸要素在思维方式中具有不同的地位,各自起着不同的作用。要建立更加科学的、现代化的思维方式,就要在现代实践的基础上,不断优化思维方式的各种要素及其结构。,(二)思维方式的现代特征,当代世界范围内新科技革命的兴起,全球化经济等巨大系统客体的出现,以及科学整体化的趋势,已经对传统的思维方式提出了严峻挑战。适应人类实践和科学革命发展的要求,人们的思维方式必须来一个根本变革,从传统思维方式转向现代思维方式。这一过程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一是要从封闭型思维向开放型思维转化。国与国之间,以至在国内各地区、各部门之间的相互交流、相互制约的世界性,联系在不断扩大,开放成为信息交流和实践交往的必要条件,因而开放性思维成为现代思维方式的突出特征。二是要从由静态型思维向动态型思维转化。人类进入了瞬息万变的信息社会。社会变动剧烈。“变动”、“协调”、“调节”、“控制”等观念,已经深入到各个领域中去。这就要求人们以动态的思维方式,敏锐地观察、准确地判断,全力地捕捉有价值的信息。三是要从单维型思维向多维型思维转化。三是要从单维型思维向多维型思维转化。,当今世界的科学技术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