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 04 13 观点反驳专项 李佰禹 讲义笔记1_第1页
2019 04 13 观点反驳专项 李佰禹 讲义笔记1_第2页
2019 04 13 观点反驳专项 李佰禹 讲义笔记1_第3页
2019 04 13 观点反驳专项 李佰禹 讲义笔记1_第4页
2019 04 13 观点反驳专项 李佰禹 讲义笔记1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观点反驳专项(录课) 主讲教师:李佰禹 授课时间:2019.04.13 粉笔公考官方微信 更多公考资料,加微信:gongkao8811 1 观点反驳专项(录课)(讲义)观点反驳专项(录课)(讲义) 更多公考资料,加微信:gongkao8811 2 更多公考资料,加微信:gongkao8811 3 【真题示例】 总观点:无纸化,应用电子产品软件对中小学生的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的 讨论,给了三个论据: 论据一是电子产品会损害学生们的视力和书写能力; 论据二是学生较缺乏自制力,面对电子产品,娱乐功能会大于学习功能; 论据三是依托电子软件辅助教学,老师们存在着不用心备课,照本宣科的情 况。 请对上述论据进行反驳。 【真题示例】 观点:有人认为,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越来越冷漠了,并给出了以下 三个理由: 理由 1: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对于周围的事漠不关心,认为不关我的事,何必 多管闲事。 理由 2:现在人压力越来越大,导致人际交往越来越少。 更多公考资料,加微信:gongkao8811 4 理由 3:传统文化,民俗文化越来越少,也缺少邻里之间的沟通。 请你就上述观点和理由进行反驳。 更多公考资料,加微信:gongkao8811 5 观点反驳专项(录课)(笔记)观点反驳专项(录课)(笔记) 【说在课前】 本节课讲解观点反驳题目的作答思路和答题技巧。 【解读】 课程分为三大部分, 首先课程会介绍什么是反驳题目;第二部分讲解经常使 用的解题思路和答题方法;最后通过两道例题进行示范讲解。 【题型认知】 更多公考资料,加微信:gongkao8811 6 【梳理】 1.以上三道题目出自于历年省考真题,2018 年国考第一次出现之后,天津 山东、浙江、江苏等地也相继出现,反驳题目备受命题人青睐。其特点是问法比 较直接,不容易出现模板。 2.题目分析: (1)第一题是浙江省考的真题,看起来是反驳题目,但是实际上没有完全 脱离态度观点题目的答题思路,只是在态度观点和综合分析上略加变形。 (2)第二题是典型的反驳题目,给出总论点和三个论据,要求进行反驳。 (3)第三题是天津真题,省考经常考查综合类的内容,本题将反驳题目和 材料题结合,这道题目的背景是根据材料得出要素对观点进行反驳,实际上,材 料题的难度比非材料题目简单些,能够从材料找到素材,提取关键信息作答,通 过材料找到解答思路,降低作答难度。 3.共同特征:不论问法多么复杂繁琐,核心都是对某一句话进行反驳,有些 句子比较长需要进行分解,但是核心是一句话。 更多公考资料,加微信:gongkao8811 7 【思路及方法】 1.抛出观点:即表明自己的观点,说明“我对这句话不认同/我完全不认同/ 我认为存在问题”。 2.剖析问题、多元论证:对这句话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并且多元论证。 3.得出结论:“我认为/我觉得哪个观点正确”。 4.在以上话术中,抛出观点和得出结论比较简单,语言比较固定,在剖析问 题和多元论证方面是重点和难点,即如何找反驳点和解决方法,这也是本节课要 重点讲解的 5 个答题技巧。 下面通过例题的剖析与讲解各个技巧的使用范围和操 作方法。 【解题思路:直接否定(常识判断)】 1.例题分析: (1)根据个人判断可知,这句话存在常识性错误,城市一定要通过宣传提 升影响力,从而带来经济效益,天津也不例外。即城市文化需要宣传,如果不宣 传,则会失去对外界的吸引力,不利于发展旅游业,产生很多问题,这是通过常 识判断得出的。因此本题属于通过常识进行直接否定的题目。 (2)常识即国家政策、社会实际、法规以及社会公序良俗,以此进行判断, 说明题目犯了哪些常识性错误,然后找到错误,使用归谬法进行总结,如果真的 更多公考资料,加微信:gongkao8811 8 如题干所说(城市文化不需要宣传),将会产生哪些后果。 2.示范答题:我不认同这句话,城市文化不能脱离宣传,这是一个常识,当 下,我们天津市固然有悠久丰富的城市文化历史,但我觉得酒香也怕巷子深,有 着悠久历史的文化城市在我国不在少数, 天津如果像题干中所说的一样抱残守缺, 就会失去向外界展示自己良好风貌的前沿阵地,丧失很多吸引外资、人才甚至发 展旅游的机会,因而放弃宣传是不明智的,题干的观点也是不正确的。 3.方法总结: 表明观点指出错误进行归谬。如果认为自己没有很多常识 积累,可以学习其他带有技巧性的方法。 【解题思路:直接否定(部分否定)】 1.看完这句话的第一感觉是这句话很对,从南京的彭宇案到小悦悦事件,但 是我们参加的是公务员考试,要认识到经过多年的社会建设和文化建设,社会不 会一直向着负面发展。因此如果题干出现对于道德、文化、国家发展、社会发展 持否定态度,则一定要认识到题干的错误。 2.首先思考我们是通过什么途径获取到人情冷漠的信息?多数是报刊、 电视、 自媒体、微信、微博等,这些主体通常从自己的职业利益出发,为了赚取观众眼 球、吸引人们关注,而乐意选择性报道一些有轰动性的社会新闻,固然社会有温 馨的场景和画面,但是在他们眼中,这些消息没有新闻爆点,因此媒体倾向于报 忧不报喜,久而久之,造成了大众的误读,社会并不是冷漠的。 3.本题的问题:社会中,个体固然有问题,但是大方向是正确的。这是这道 题目的思路,即部分否定。如果直接否定,说明社会到处充满爱,则过于绝对, 有“文化道德洁癖”的嫌疑,不令人信服。 4.示范:我认为这句话说得不准确,存在以偏概全的问题。当下社会的确存 更多公考资料,加微信:gongkao8811 9 在一些诸如老人摔倒不敢扶等不文明或者让人感到冷漠的现象。 但这些现象都是 个例, 我们这个时代是在向一个好的方向不断发展的,遗憾的是部分媒体热衷炒 作一些负面社会实践赚取眼球, 喜欢报忧不报喜,给社会群众造成人情冷漠的错 误感觉。事实上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和关爱是与日俱增的,我们熟悉的水滴筹 APP 就是借助互联网实现对陌生困难群众的捐助,在这一募捐过程中,大家为素不相 识的求助者转发或慷慨解囊,这都体现出我们这个社会充满关怀、充满温馨。 5.总结:老师在示范过程中进行了举例,如果自己有相关积累也可以表达进 行反驳(如汶川地震、雅安地震人们慷慨解囊等)。 【解题思路:扩大概念】 1.扩大概念:“概念”可能不完全包含解题思路,讲解过程中会进行详细说 明,掌握技巧即可,概念的准确与否不要纠结。 2.例题: (1)人工智能确实很强,与柯洁下棋的阿尔法狗一晚上能够复盘无数次, 很多工业生产线上的机器人可以完全代替人类。为了反驳题干,要抠字眼。 (2)“人工智能”是主体,对“学习能力”下定义:学习能力可能是记忆 力、输出程序严格执行、记忆叠加,如果是这样,则其必然比人类强。但是“学 习能力” 不仅仅如此, 学习能力包含的要素是很广的, 对其进行重新的概念定义: 不仅包含数据叠加,而且能够举一反三、创新、从零到一的突破。如果这样理解 学习能力,则人工智能永远无法替代人类。 3.将原句的概念进行重新定义和审视,使其更加全面和准确,则观点本身无 法站住脚,这种技巧适合于看起来没有问题,从感觉和常识得不出问题的题目, 而且能够答出亮点,吸引考官眼球。 更多公考资料,加微信:gongkao8811 10 4.示范答题:对这句话我有不同的理解,题干说人工智能学习能力强,这里 存在概念上的混淆,我认为如果学习能力仅仅意味着按照编码程序严格执行,那 人工智能的确较人类胜出一筹,可学习的内涵并非如此,学习的核心能力是举一 反三, 实现从零到一的创新突破而非简单从一到一百的累加。从这个角度来看人 工智能不具备代替人类先决条件,它永远是人类的工具和附属品。 5.举例:徐立平,大国工匠,他从事的火药雕刻专业不是人工智和机械能做 到的,要依靠手感、经验,这是人类不可替代的典型。如果能够了解相关例子也 可以直接进行反驳。 【解读思路:另有他因】 1.另有他因:行测的削弱中讲解过“另有他因”的解题技巧,这一技巧在观 点反驳题目中同样适用。 2.例题: (1)这句话读起来没有问题,确实在现实生活中波音 737、马航、川航都 出现过问题, 但是题干根据一个现象将其归咎于技术不成熟 (这个 “帽子” 太大) , 必须要驳倒,属于以偏概全,没有抓住问题的核心。 (2)民航的事故问题很多元,不能指向一个点。马航事件至今没有得出结 论, 根据事后的了解, 可能其在管理方面十分不严格, 很多人冒名顶替上了飞机; 近日的播音 737 事件,也是由于航空公司经营理念上唯利是图,为了省油,在产 品设计上出现问题导致事故出现,但是答题不需要这样深刻,直接举出其他可能 出现的原因即可,如天气原因(冰雹、雷暴)、人为操作失误、地勤服务等,都 是其中的重要一环,因此将这些综合原因归结为技术问题则是明显的以偏概全。 (3)从另一方面考虑,我国的 C919 大飞机已经完成认证试飞成功,并且获 更多公考资料,加微信:gongkao8811 11 得国际国内上千家飞机订单。 如果技术不成熟, 我们国家则也一定不会研制 C919 飞机。 3.如果题干给出的因果关系是 AB,另有他因是:-AB。 4.示范答题:我觉得这句话存在逻辑错误,最近的确出现了不少航空事故, 但原因,或者说主要原因却不是技术问题,其中包含地勤维护、恶劣自然天气、 公司经营理念错误等,不能因此单单认为技术不成熟。事实上,飞机是所有交通 工具中技术安全性最高的, 只是因为事故后生还率低而被人们广泛关注产生不安 全的错觉。且近年来航空事故集中出现在波音公司的某些特定机型,更不能以偏 概全指责全部飞机和交通领域的技术不成熟。 5.总结:本题说明除了波音公司,其他公司的问题不严重,只是特定机型或 者特定公司存在问题,这类似与之前讲解的部分否定,仅仅拿一个公司的一种机 型否定全部则有失公允。 如果答题状态好, 可能在一道题目中体现多种答题方法。 解题思路:反其道而行 反驳:外来务工人员纷纷涌入核心城市,会给城市健康发展造成阻碍。 【解题思路:反其道而行】 1.另有他因是“-AB”,则反其道而行是“A-B”,即原因不能推出题干 的结果,而是能够推出和题干相反的结果。 2.反驳:外来务工人员纷纷涌入核心城市,会给城市健康发展造成阻碍。 (1)本题在感情上我们不认同,正如大城市排斥外来农民工人,认为他们 浪费城市资源,让城市不美观,降低城市平均数,他们居住地区如城中村存在诸 多问题等。 (2)但从朴素理解来看,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城市能够得以迅猛发展,离 不开外来务工人员。没有他们的努力,城市就不能换来今天的美好与和谐发展, 这恰恰是“城市能够岁月静好,是因为外来务工人员的负重前行”。故这道题存 在明显逻辑错误和常识错误。 (3)外来人员涌入城市确实造成个别问题,但对城市发展起绝对促进作用, 他们是绝对的功臣。“反其道而行”的思路是反驳里面力量最强的,因为它是在 更多公考资料,加微信:gongkao8811 12 根源上进行的驳斥,若答题时能够想到,则可以率先用(反驳即如果题干说好, 则要说不好,不好包含一般和差两种概念,说差的时候反驳的力度是最强的)。 【示范答题】 对于这句话我是完全不认同的,我国城镇化进程能够如此顺利,大城市能够 得以迅猛发展, 恰恰依赖于外来务工人员。 外来人员在核心城市生活刺激了消费, 带动了经济,也给城市建设添砖加瓦,而且人员自由流动是人力资源均衡分配的 市场选择,能够促进城市健康发展,故而我们仅仅看到外来人员带来的资源、交 通压力就否定其贡献是一叶障目、 不见泰山。 所以题干中的观点是完全不正确的。 【注意】 1.本题思路比较简单,调整语言是重点。 2.本节课所讲的五种方法是反驳题运用最多的技巧, 不懂的地方可以听回放, 下面要围绕技巧利用真题来练习。 真题示例: 总观点:无纸化,应用电子产品软件对中小学生的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的 讨论,给了三个论据: 论据一是电子产品会损害学生们的视力和书写能力; 论据二是学生较缺乏自制力,面对电子产品,娱乐功能会大于学习功能; 论据三是依托电子软件辅助教学,老师们存在着不用心备课,照本宣科的情 况。 请对上述论据进行反驳。 【解读】 1.“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的讨论”:说明本题最后要简单的回扣,即根据 反驳结果要回扣总论点。 2.本题的三个论点都在否定电子产品,则反驳就要说电子产品好、功能强。 题目隐约的要求是作答电子产品利大于弊。 3.论据一:电子产品会损害学生们的视力和书写能力。 更多公考资料,加微信:gongkao8811 13 (1)“损害”是负面词语,若反驳则为不损害,其包含了两方面,视力和 书写能力的损害与其无关,或者非但不损害反而能保护,反驳时要寻找最强的理 由,反其道而行。 (2)寻找电子产品保护视力的例子,如 kindle 的特点是能够实现类似纸质 书的漫反射,阅读体验和纸质书相同,且它可以根据光线调节亮度,内置阅读灯 相较于纸质书更能够起到对视力的保护作用; 如电子产品使用一段时间后会提醒 注意远眺、休息等,这也是纸质化无法做到的。故电子产品不会损害视力,甚至 可以进行一定的保护。 (3)电子产品和书写能力的关系:观点可能认为现代人喜欢看,不喜欢写, 所以书写能力有退化。但实际上,电子产品与书写能力没有必然联系,甚至反而 能够帮助提高,如没有微信、微博,很多人不愿意发表自己的观点,写日记的人 毕竟是少数,有了微信、微博则可以借助互动平台表达观点,激发了书写和表达 情感的欲望,这对书写能力是有所帮助的。 (4)关于提笔忘字:前提是“提”,如果没有激发欲望的产品,大家都不 提笔,则连“忘字”的机会都没有,电子产品只是载体,好与坏取决于使用者, 合理使用与否才是关键,把罪过归咎于产品本身是不公平的。 4.论据二:学生较缺乏自制力,面对电子产品,娱乐功能会大于学习功能。 (1)现实中,确实有很多人打着学习的旗号买了电子产品,面对这种不好 反驳的题目,可以利用扩大概念的思路来进行,将概念重新定义。 (2)娱乐功能大于学习功能:两种功能放在了对立面,但娱乐、学习两不 误或者寓教于乐是可能的。将娱乐功能和学习功能进行重新定义,以前广义上认 为娱乐和学习不同,但有了电子产品,尤其是在当下的互联网时代,娱乐功能和 学习功能的界限已经不明显了,寓教于乐的方式越来越多,甚至在玩中学已经成 为不少优秀老师的教学途径,通过动漫、卡通等娱乐方式吸引学习注意力,提升 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已经成为当前的发展趋势,而且很多教学机构已经实现 了这样的教育方式。所以娱乐、学习的对立是不正确的,可以实现寓教于乐。要 挖掘点,让两者不再成为抵触,而是说明娱乐功能也可以等于学习功能,两者相 辅相成。 更多公考资料,加微信:gongkao8811 14 5.论据三:依托电子软件辅助教学,老师们存在着不用心备课,照本宣科的 情况。 (1)依托电子软件辅助教学是好事,“老师存在不用心备课”如老师在网 上搜教案,照着念就可以,但实际网上并不一定有教案,且这种可能性比较低。 (2)电子软件只是载体,其没有必要为老师不用心备课背锅,即前者不是 后者的成因,照本宣科、不用心备课不是电子软件造成的,即本题思路为另有他 因,其真正原因是老师问题和学校问题。老师自己没有职业认同感,拿学生当糊 弄的工具,没有师德,则没有电子软件也会从其他途径来糊弄学生;学校管理机 制和审核机制不严,导致老师不认真备课,和电子软件无关。故电子软件只是载 体,没有必然的因果导致老师不用心备课。 (3)更强的反驳方式:最强的反驳思路是“反其道而行”(A-B),即利 用电子软件教学,老师能够旁征博引,让课堂更加吸引学生。如现在网络发达, 通过关键词就可以实现信息的检索查询,以往老师可能苦于资料有限, “想给学 生一杯水,奈何自己没有一桶水”,容易照本宣科,现在老师资源更多,备课效 率更高,能够有更丰富的内容推送给学生,所以不会出现论据中的情况。 6.本题三个论据有四个反驳的方法, 有些题目考场上每个论据可能都有思路, 但要注意,这种题问题较多,每一点都展开作答可能超时,一般找 4-5 个反驳的 点即可,否则容易导致作答不细致,且超时,但每个论据至少要有一个反驳点。 【示范答题】 1.对于这道题目我是这样看的。我认为论据一不准确,其违背了客观实际, 当下绝大多数的电子产品在显示功能上已经取得了技术上的突破, 不仅能做到光 线亮度调节,如 kindle 等设备甚至可以达到纸质书一般的漫反射效果,并不伤 害眼睛,故而指责电子产品伤害视力不符合实际。另外,对于书写能力我觉得也 是如此,不少电子软件如微信、微博借助互联网已经实现了网上的信息互动,可 以大大激发使用者的书写创作欲望,间接提升了学生的书写能力。 2.对于论据二我认为犯了概念上的错误,学生因为年纪轻缺乏自制力,的确 也容易出现被娱乐类产品所吸引甚至上瘾的可能。 但我不认为这会成为电子产品 影响学生学习的佐证,毕竟学习的方式是很多元的,寓教于乐也是学习的关键, 我们对于学习功能和娱乐功能的概念进行理解时, 要相信电子产品可以实现两者 更多公考资料,加微信:gongkao8811 15 的并重,利用孩子比较喜欢的形式,如卡通、动画等等展示学习内容,实现娱乐 功能和学习功能的相辅相成。 3.对于论据三,我认为电子软件可以大大减少老师的备课时间,提升老师备 课效率,还可以拓展老师的眼界,毕竟给学生一杯水老师要有一桶水,电子软件 可以为老师提供源头活水,有一句话叫“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电子软件可以避免老师因为本领恐慌的能力问题导致的照本宣科, 且我认为这句 话存在逻辑错误, 电子软件教学和用心备课之间没有必然因果,造成老师不用心 备课照本宣科的主要原因是老师的师德以及学校管理制度的不规范, 老师缺乏职 业认同感和自豪感,学校缺乏监督评价机制才是问题的原因。 4.通过对以上三个论据的反驳可以看出,如能正确使用应用电子软件,对于 中小学生还是利大于弊的。 【思维导图】 【注意】 老师没有讲到的地方,导图中也有其他的思路,导图大于授课,课堂上不可 能全部示范。 真题示例: 观点:有人认为,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越来越冷漠了,并给出了以下三 个理由: 更多公考资料,加微信:gongkao8811 16 理由 1: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对于周围的事漠不关心,认为不关我的事,何必 多管闲事。 理由 2:现在人压力越来越大,导致人际交往越来越少。 理由 3:传统文化,民俗文化越来越少,也缺少邻里之间的沟通。 请你就上述观点和理由进行反驳。 【解读】 1.总体分析: (1)理由 1:属于部分否定,已经讲过。 (2)理由 2:因果句式,属于因果。 (3)理由 3:两句话是并列关系,要依次反驳。 (4)上题只是对论据反驳,而本题要求对观点进行反驳,故答题最后要得 出结论,即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越来越和谐、温馨,否则属于答题无效(答题不 全面)。 2.理由 2: (1)“压力越来越大”:这句话有道理,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如房价升高、 工作压力大、资源越来越紧张,所以压力越来越大。反驳时并不是每个词都是有 问题的,从有问题的细节出发驳倒即可,没有问题不需要硬反驳。 (2)“人际交往越来越少”:回顾因果关系,压力越来越大不一定导致交 往越来越少,两者没有必然联系,甚至可以利用强力的反驳,得出压力和交往真 正的关系。即过去人们有了压力喜欢藏在心里,而现代社会缓解压力的方式和途 径越来越多,因为压力大,人们更乐于寻求帮助、倾诉,喜欢找朋友聊天,或找 心理咨询师疏导, 或工作无法完成时可以选择团队协作的方式依靠团队力量破解 问题,故压力不会导致人际关系减少,反而可以助推人际关系发展(反其道而行 之)。 3.理由 3: (1)“传统文化,民俗文化越来越少”: 不认同,社会要朝着好的方向发展,故要反驳为传统文化越来越丰富,而 非越来越少,用常识反驳即可。 更多公考资料,加微信:gongkao8811 17 可以举例,如传统节日端午节、清明节、中秋节越来越热闹,越来越多的 地方利用传统节日开展各种特色活动, 答题时可以结合当地情况, 如湖南划龙舟, 清明节文明祭扫等都是传统文化越来越兴盛的结果; 再如 中国诗词大会 、 汉 字听写大会、百家讲坛、舌尖上的中国等节目将传统文化不断发扬; 还可以说很多地方对民俗文化申遗,曾经韩国想申请螺蛳粉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而柳州明确表示要申遗,说明对民俗产品的保护力度和保护意识越来越强。 (2)“缺少邻里之间的沟通”: 不正确。从平房到楼房,人与人的沟通确实不密切了,沟通难度和成本确 实变大了,邻里以前走街串巷的沟通越来越少了。 若对一句话没有太清晰的看法,则可以抠字眼,如“沟通”。走街串巷的 确是沟通,如院子里的招呼等,但这不是沟通的唯一方式,现代人利用手机、互 联网等同样可以沟通,这样甚至可以让沟通的概念更加丰富多元,邻里之间可以 通过社区业主群、居委群、中大型城市的智慧社区平台等实现邻里沟通互动,甚 至实现与任意一个小区内的一个邻居、 多个邻居的同时沟通, 所以沟通没有减少, 反而在加强,沟通更加多元和便捷,只是沟通的形式发生了改变。 【示范答题】 1.对于这道题,我是这样看的。首先我完全不同意理由 1 的观点,在当前社 会的确出现了一些让人心寒的事件,但我认为这不是主流,只是一些特例。问题 的主要原因在于有些媒体不负责任,喜欢赚取眼球,引发社会关注,倾向于报道 一些社会阴暗面的负面信息,喜欢报忧不报喜。这给群众造成社会越来越冷漠的 错误认知。可是,实际上社会正朝着好的、良性方向发展,新时期的人们更加愿 意、也有能力去帮助身边素不相识的人,如水滴筹,通过众筹的方式让社会上需 要帮助的人通过网络众筹的方式得到帮助, 这就是社会充满爱心充满关爱最好的 佐证。 2.对于理由 2 的这句话,我认为它经不起推敲。当下生活节奏在加快,人们 承担着与日俱增的压力,但是面对压力,人们更多想的是破除压力,这就需要面 临压力的人去寻求帮助或者情感宣泄, 这恰恰提高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