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生产论_第1页
4生产论_第2页
4生产论_第3页
4生产论_第4页
4生产论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四章 生产论,本章重点:1. 边际收益递减规律的含义2. 总产量、平均产量、边际产量的关系3. 规模经济的含义与原因4. 等产量线的含义与特征5. 等成本线的含义6. 两种生产要素最适组合的公式与图形,引言本章从供给的角度,研究生产者行为。在生产理论中,假定生产者是具有完全理性的经济人,生产目的是实现利润最大化。 利润=总收益总成本=PQTC (1)商品的价格,尽管在消费者可接受的范围内,商品的价格可以由厂商确定,但经济学中通常假定厂商索要他可以得到的最高价格,因此,对应于特定的销售数量,厂商面对的价格就是消费者在这一数量下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即对应于这一数量的消费者需求曲线上的价格,或者说,对应于特定的价格,厂商的销售数量等于这一价格下的市场需求量。 (2)销售数量:通常,在一定时期内,厂商生产产品的数量与销售数量是不一致的,但为了简单起见,经济学中通常假定厂商的销售量等于生产量,即忽略库存调整等问题。,(3)成本。厂商的成本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但经济学中假定它只取决于生产的数量。此外,厂商生产既定数量的产品不仅会给生产者带来成本,而且有可能对他人带来成本,比如释放污染会给附近居民带来影响等。但在这里,我们只关注厂商本身因生产而需要支付的成本。 厂商销售产品时的价格由厂商所处的市场条件所决定,而厂商的产量以及生产这些产品的成本与厂商选择的生产技术和投入数量有关系。因此,为了能够得到厂商利润最大化时对应的最优产量,必须首先说明厂商如何选择投入量以及由此决定的生产成本。 利润最大化的实现涉及三个问题:1、从实物角度分析生产要素投入量和产出量之间的物质技术关系,称为生产理论。2、从价值货币形态角度分析对应产量变动所消耗的一定数量的生产要素的变动情况,称为成本理论。3、侧重分析在不同的市场结构条件下厂商如何选择利润最大化时的产量,为厂商均衡问题。,第一节 短期生产函数,一、生产与生产函数: 生产是把各种投入转换为产出的过程。把投入和产出联系在一起的是生产技术。例如,在工人的操作下,一定数量的面粉和其他辅料通过一定的烤制技术在烤箱中生产出面包。 通常西方经济学中把生产过程中的投入称为生产要素。可分为四种类型:劳动、资本、土地、企业家才能。 生产函数表示: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情况下,一定时期内厂商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各种生产要素的数量与它们所能生产的最大产量之间的关系。 Q=f(L,K,N,E) Q表示产量;F表示生产函数;L表示劳动;K表示资本;N表示土地;E企业家才能。 经济学分析中通常假定生产过程中只使用劳动和资本两种生 产要素,因而一个特定的生产函数可表示为:Q=f(L,K),二、生产函数的几个性质 1、体现了厂商所受到的技术约束。 2、假定企业的投入要素都得到充分利用,产出是最大产出。 一般都以特定时期和既定生产技术水平作为前提条件,这些因素发生变动,形成新的生产函数。 3、在短期内,土地是固定的,企业家才能无法量化,所以一般假定劳动和资本是可变生产要素,生产函数则变为: Q=f(L,K) 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 Q=f(L,K) Q=ALaK1-a A=1.01 a=0.75,三、长期与短期,经济学所说的短期与长期,不是指一个具体的时间跨度,而是指能否来得及调整所有生产要素的时期。短期:企业不能根据它所要达到的产量来调整全部生产要素的时期,也就是说,企业为了实现产量目标,只能调整劳动等生产要素,不能调整资本品这些生产要素。在短期中,不涉及生产规模的改变。可变要素:如劳动和原材料等在短期内可得到调整的要素。长期:企业可以根据自己的产量目标,可以调整全部生产要素的时期。例如,企业可以根据它要达到的产量,可以缩小或扩大生产规模;也可以进入或退出一个行业的生产。固定要素:如厂房和机器等在短期内无法更换的要素 显然,短期与长期的划分是以企业能否变动全部生产要素的投入量为标准的。不同的行业,短期与长期的时间跨度不一样。,四、短期生产函数与长期生产函数,短期生产函数:研究在其他要素的投入不变时,一种生产要素的投入和产量之间的关系,以及这种可变生产要素的合理投入量是多少。Q=f(L),它采用一种可变要素投入变动的生产函数形式,考察短期生产问题。长期生产函数:研究多种要素投入组合和产量之间的关系。即企业如何把既定的成本用于购买多种生产要素,以实现产量最大。在生产理论中,通常以两种生产要素的生产函数考察长期生产问题。Q=f(L、K)。,五、边际收益递减规律,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又称边际生产力递减规律。是指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当把一种可变的生产要素连同其他不变的生产要素投入到生产过程之中,随着这种可变的生产要素投入量的增加,最初每增加一单位该要素所带来的产量增加量是递增的;但当这种可变要素的投入量增加到一定程度之后,增加一单位该要素的投入数量所带来的产量增加量是递减的,最终还会使总产量绝对减少。 (1)发生条件是技术水平不变。前提条件 (2)只有在其他投入数量保持不变的条件下才可能成立。 (3)边际产量递减发生在可变要素的投入增加到一定程度 之后。连续增加一种可变要素的投入,边际产量的变动经 历递增、递减和变为负值,马尔萨斯预言:由于土地报酬递减限制了农产品数量,而人口又在不断地增长,因此最终会有人挨饿、出现饥荒。,数据显示食品增长超过人口增长。技术已经导致了产品过剩和价格下降,马尔萨斯没有考虑到技术的潜在影响,即食品供给增长速度会超过需求增长速度。,马尔萨斯预言的失败,解释:任何产品的生产需要把可变与不变要素组合在一起。生产中,可变要素与不变要素之间在数量上都存在一个最佳配合比例。在开始投入可变要素时,相对不变的要素而言,可变的生产要素投入量不足,增加一单位可变投入可以使得固定不变的要素更好地发挥作用,因而所增加的产量也会增加。但随着这种可变投入要素的不断增加,这时不变的生产要素相对不足,从而对发挥可变要素的作用形成制约。这时,增加一单位可变要素所增加的产量越来越小,出现边际产量递减趋 势,最后还会出现边际产量为负数(总产量递减)。,六、TP AP MP 假设生产过程中资本的投入量保持不变,经济学通常用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来说明一个可变投入与相应的产出量之间的对应关系。 总产量TP(total product):一定量的某种生产要素所生产出来的全部产量。 平均产量AP(average product):平均每单位生产要素所生产出来的产量。 边际产量MP(marginal product):某种生 产要素增加一单位所增加的产量。MP=TP/L,七、产量曲线与生产要素合理投入区,(一)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曲线。,1、MP、TP和AP都是先增加后减少。反映了边际收益递减规律2、MP反映了TP变动的速度。TP为MAX时,MP=03、AP的最高点一定通过MP下降过程中的某一点。4、AP达到最高点前,MPAP。MP与AP相交于AP最高点,填制下表,(二)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之间的关系,a)MPx为正,TPx递增;MPx为负,TPx递减;MPx=0,TPx不增不减(处于极值位置)。b)MPxAPx,APx递增;MPxAPx,APx递减;MPx=APx,APx不递不减(处于极值位置)。 c)总产量要经历一个逐渐上升加快 增长趋缓 最大不变绝对下降的过程。,根据X的平均产量曲线与边际产量曲线可以看出,在生产过程中,与固定要素相结合的变动生产要素(X)的产出率(生产力)是不断变化的,这就是变动比例规律(Law of Variable Proportions)。这一规律告诉人们:a)只有确定X与Y的最佳结合比例才能使生产要素的生产能力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b)当变动要素X的使用量超过某一水平后,其MPx将不断下降,所以变动比例规律又常称为边际产量递减规律(Law of Diminishing Marginal Product)。 边际产量递减规律的意义:a)任何生产过程最终将进入边际产量递减阶段;b)任何合理的生产过程必须处于边际产量递减(边际产量为正值)阶段。,八、生产过程三阶段,阶段I:劳动投入很少,相比之下固定投入(资本)的使用量过大,资本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是不合理的生产阶段。阶段II:X的边际产量虽然递减,但仍为正值,总产量仍呈上升趋势,是合理的生产阶段。阶段III:劳动投入越多,劳动的MPx为负值。说明生产要素劳动投入相对过多,其边际产量变为负数,是不合理的生产阶段。,第II阶段是生产者短期生产的决策区间生产者既不会停留在第I阶段,也不会将生产扩张到第III阶段。生产者既可得到由于第I阶段增加可变投入所带来的全部好处,又避免了可变投入增加到第III阶段而带来的不利影响。在第II阶段的起点处,劳动的平均产量曲线和劳动的边际产量曲线相交,即劳动的平均产量达到最高点。在第II阶段的终点处,劳动的边际产量曲线与水平轴相交,即劳动的边际产量等于零。,第二节 长期生产函数,一、等产量线(一)定义对于给定的产量水平Q,不同的投入要素组合在几何上的轨迹,即为等产量线。等产量线可以表示在固定最大产出的情况下,生产函数决定的各投入要素变化的轨迹。(二)特点 负斜率;凸向原点;离原点越远的等产量线代表的产量水平越高;任意两条等产量线不能相交。,二、边际技术替代率,在同一条等产量曲线上,用X替代Y(或者用Y替代X)的比例称做边际技术替代率,记做MRTSxy 。,要素的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MRTSLK= -K/L = MPL/MPK TPL = -TPK L MPL = -K MPK -K/L = MPL/MPK 由于随着劳动数量的增加,其边际产量递减;而随着资本数量的减少,其边际产量反而在增加,所以劳动的边际产量与资本的边际产量的比值将不断减小,即要素的边际技术替代率是递减的,从而等产量曲线的斜率的绝对值是递减的。,三、等成本曲线,假设企业只使用两种生产要素X与Y,且以不变的市场价格Px和Py购进它们,则企业的生产成本C可由下式给出:C= PxX+PyY 或 Y=C/Py-Px/PyX等成本线可以定义为:对应于某一特定的成本水平,可以被购买的生产要素组合方式的轨迹。要说明要素的最优组合,还要引入等成本线。 等成本线表明企业的生产要受到其成本和要 素价格的限制。,等成本线的性质:,a)成本水平越高,等成本线距离原点越远;b)若要素价格发生变化,则等成本线的斜 率Px/Py将发生变化; c)技术进步使等成本线向原点移动。,四、生产要素的最佳结合比例和最佳投入量,利用等产量线与等成本线,可确定两种生产要素的最佳结合比例。 在等产量线与等成本线相切之点K,二者的斜率相等:,最适生产要素组合的确定:成本既定产量最大,o,L,Q1,Q2,Q3,K,A,B,E,G,F,K*,L*,最适生产要素组合的确定:成本既定产量最大,Q3是现有技术、成本和既定生产要素价格下不能达到的产量水平。Q1是能达到的产量,但产量水平较低,没有合理利用既定成本购买合适的生产要素。Q2是既定成本和价格下能达到的最大产量水平。,最适生产要素组合的确定:产量既定成本最小,o,L,Q1,K,A3,B3,E,G,F,K*,L*,A2,A1,B1,B2,最适生产要素组合的确定:产量既定成本最小,A1B1表示的成本虽然低,但在现有生产要素价格、技术水平、给定生产函数下不能达到Q1的产量水平。A3B3能达到Q的产量,但这时的成本过高。只有A2B2是产量既定下的最小成本。,生产要素最适组合的边际分析 生产要素最适组合的原则是:在成本与生产要素价格既定的条件下,应该使所购买的各种生产要素的边际产量与价格的比例相等,即要使每一单位货币无论购买何种生产要素都能得到相等的边际产量。用公式表示如下:,该关系式的经济含义是:企业花在要素X上的最后一元钱给企业做出的贡献(即边际产量)等于企业花在要素Y上的最一元钱给企业做出的贡献(即边际产量)。如果上式不相等,则意味着企业尚未处在最佳生产状态,企业可以通过调整x和y使等式成立,达到生产要素的最佳结合比例。 在企业使用n种生产要素的条件下,生产要素的最佳结合比例应该满足。,生产要素最适组合的运用,生产要素最优组合的原则意味着,当生产要素的价格比例发生了变化时,企业会更多地使用比以前便宜地生产要素,少用比以前贵的生产要素,以达到既定产量下成本最小的目的。从纯经济学的角度,对发达国家来说是适宜的先进技术,对发展中国家不一定适宜。,五、两种可变要素的合理投入区(脊线),虽然等产量线上所有各点劳动与资本的组合都可以生产出相同的产量,但有些点上的组合所进行的生产是不经济的。,理性的厂商认为经济上合理的投入区域是等产量曲线的斜率为负值时。因此,我们把这两条线所围成的区域,叫生产的经济区。,第三节 规模报酬,1、规模经济 指在技术水平和要素价格不变的情况下,当两种生产要素按同样比例增加,即生产规模扩大时,最初生产规模扩大会使产量的增加大于生产规模的扩大,即规模经济。 但当规模的扩大超过一定限度时,则会使产量的增加小于生产规模的扩大,甚至使产量绝对减少,出现规模不经济。 (1)该规律发生的前提是技术水平不变; (2)该规律所指的是生产中使用的两种生产要素都在同比例地增加; (3)两种生产要素增加所引起的产量或收益变动的情况可以分为规模 收益递增、规模收益不变和规模收益递减三个阶段。 (4)规模经济产生的原因,有来自企业内部的,称为内部经济, 也有来自企业外部,称为外在经济。,规模收益的三个阶段: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