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第一课时)教学设计.doc_第1页
《故都的秋》(第一课时)教学设计.doc_第2页
《故都的秋》(第一课时)教学设计.doc_第3页
《故都的秋》(第一课时)教学设计.doc_第4页
《故都的秋》(第一课时)教学设计.doc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故都的秋(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一、 教学内容:故都的秋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中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2)第一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这是一篇写景状物的散文。在这篇散文中,作者郁达夫为我们描绘了北平秋天的充满诗情画意的景象,文中充满了对秋天的深切感受,让我们领略到一种落寞、凄清、悲凉、伤感的美。通过课文的学习,让学生去感悟秋天的深意,去品味一种来自大自然的美感。二、 学生分析:我所任教的是高一年级的美术班,由于学习美术专业的缘故,学生对线条、画面、色彩的感受能力比较强,对美的感受能力也达到一定的水平。这就为本课的学习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条件。学生进入高中阶段的学习已经有一段时间,对于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有所了解,不过在课堂教学实践中,积极主动学习、深入探究的能力还不够强。尤其是部分的学生基础比较差,领悟能力不够强,这也给教学带来一定的难度。三、 设计思想: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新的教学理念,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转变角色,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教师只起到积极引导的作用,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翁。在本文的教学中,针对学生的现状,尽量让学生在课堂上多思考、多探讨。根据学生的特点,让他们发挥专业特长,在积极的引导中感受作者在文中描写的充满诗意的画面,感受作者对大自然的深切感悟和思索。让学生在动口动手动脑的过程中,培养审美的能力、想象能力和创新的能力。四、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通过对文中重点意象和语言的把握,感受文章所表现出来的美感。同时通过动口动手动脑,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动手能力和思考能力。2、 过程与方法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通过学生的朗读、绘画,去感受作者所传达的思想感情,把自己对于北平秋天的感受变成画面。同时借助多媒体补充一些相关的材料和信息。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对文章中秋天风景描绘的品味,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现实生活的良好的生活态度,培养学生对自然美景和生活环境的感悟能力。五、 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通过对文章的阅读,把握作者所描写的景物的特点和所表现的意境,感受作者所传达的思想感情。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把描写的语言变成绘画的语言,描绘出北平之秋的特点和令人难忘的韵味。六、 教学过程:1、 导入春天花谢,秋天叶落,最容易引发人们的感伤情绪,正因为这样,使“伤春悲秋”成为文学创作的传统题材,历代的文人墨客,把对大自然的感悟变成文字,令后人感慨不已。尤其是描绘秋天的诗文,更是数不胜数。被誉为“千古秋思之祖”的那首元曲天净沙 秋思,写出了秋天的悲凉和感伤。下面让我们一起来背诵这首曲子: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现代文学史上一篇描写秋天的美文故都的秋感受一下作者郁达夫给我们带来的秋天的美妙图画。(板书课题)2、 作者简介让学生根据课文注释和参考书来进行介绍,教师适当补充。(投影显示):郁达夫,名文,字达夫,1896年12月7日出生于富阳满洲弄(今达夫弄)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幼年贫困的生活使他发愤读书,成绩斐然。1913年9月随长兄赴日本留学,毕业于东京帝国大学经济学部。郁达夫是新文学团体“创造社”的发起人之一,他的第一本也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本小说集沉沦,被公认是震世骇俗的作品,他的散文、旧体诗词、文艺评论和杂文政论也都自成一家,不同凡响。夏衍先生曾说“达夫是一个伟大的爱国者,爱国是他毕生的精神支柱。”郁达夫在文学创作的同时,积极参加各种反帝抗日组织,先后在上海、武汉、福州等地从事抗日救国宣传活动。1938年底,郁达夫应邀赴新加坡办报并从事宣传抗日救亡,星洲沦陷后流亡至苏门答腊,因精通日语被迫做过日军翻译,其间利用职务之便暗暗救助、保护了大量文化界流亡难友、爱国侨领和当地居民。1945年8月29日,被日本宪兵残酷杀害,终年四十九岁。1952年经中央人民政府批准,追认为革命烈士。 3、学生自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的脉络(1)、指导学生拿起笔来,把文中的重点词句划出来,并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脉络(2)、明确文章脉络:(投影)第一部分(12)北国之秋与南国之秋的对比第二部分(312)重点描述故都的秋的特点并发表议论第三部分(1314)再次对比南国之秋与北国之秋,强调对北国之秋的眷恋4、 初步赏析文章的内容(1)、学生集体朗读文章第一、二段,初步感受文章的意味(2)、教师点拨:请大家把文中描写北国之秋和江南之秋的关键词句找出来(3)、明确:(板书)北国之秋:“清”、“静”、“悲凉”江南之秋:“慢”、“润”、“淡”、“多雨而少风”、“一点点清凉”(4)、教师点拨:“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的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是本篇文眼,给全文定下了感情的基调,起到提纲挈领,笼罩全篇的重要作用。5、重点赏析文章第二部分(1)、提问:在这一部分中,作者主要描写了北平秋天的几幅图景,它们分别有什么特点?(2)、学生分组讨论,划出文段中的关键词句(3)、明确:主要描写了五幅图景:(板书)、秋晨图 、秋槐图 、秋蝉图 、秋雨图 、秋实图(4)、要求学生拿出准备好的画纸和彩笔,分成五个小组、第一小组朗读描写第一幅图景的文段,找出景物的特点,然后调动想象力,根据文中的描写快速的进行简单的作画教师点拨:抓住景物的特点,尤其是色彩的描写:秋晨图:破屋、天色(碧绿)、院子、槐树、日光、破壁、驯鸽、牵牛花(喇叭似的、蓝朵)、秋草(疏疏落落、尖细且长)、其它小组依次类推,按照相同的要求进行朗读和作画秋槐图:落蕊(微细柔软)、树影、灰土秋蝉图:蝉(衰弱)、树、屋子秋雨图:天(灰沉沉)、凉风、雨(息列索落)、云、斜桥秋实图:枣子树(小椭圆形的树叶、淡绿微黄的果子)、西北风、灰沙尘土(5)、通过投影展示各小组的代表的速写作品,各小组的同学对照课文描写进行评价重点引导学生抓住景物的特点和文章所体现出来的意境,比较一下各小组作品的优劣(6)、提问:在第二部分的最后一段的议论中,作者用了哪几个词语来概括人类对于秋天的共同感受呢?学生找出,明确:深沉、幽远、严厉、萧索6、简单分析最后一部分:再次通过对比突出作者对北国之秋的无限眷恋7、本课时小结:通过动口动手动脑,体会作者在文中传达出的“清”、“静”、“悲凉”的意境8、布置预习:熟读文章第二部分的内容,进一步感受文中所传达的思想情感9、布置作业:赏析在狱咏蝉(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