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 第二册文言文复习教案.doc_第1页
高三语文 第二册文言文复习教案.doc_第2页
高三语文 第二册文言文复习教案.doc_第3页
高三语文 第二册文言文复习教案.doc_第4页
高三语文 第二册文言文复习教案.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付费下载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江西省乐安一中高三语文 第二册文言文复习教案【同步教育信息】一. 本周教学内容:第二册文言文复习【模拟试题】谏太宗十思疏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组是( )A凡百元首,承天景命 景:大 B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 克:能够C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 殷:深 D虽董之以严刑 董:正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双音词,与现代汉语词义相同的一项是( )A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B傲物则骨肉为行路C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 D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3下列句子加点的词,与“必固其根本”中的“固”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 B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C总此十思,宏兹九德 D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4对下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居安思危处在安乐的环境里要想到可能出现的危险。B载舟覆舟指能托起船,也能打翻船。后来用来比喻注意民心向背的重要。C垂拱而治不亲自去管理朝政,垂衣拱手就能把国家治理好。多用于赞美古代帝王无为而治。D文武并用文臣武将一起被选用。5阅读下文并回答问题: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以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宏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并用,垂拱而治。何必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哉?(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 作:建造、兴建。指大兴土木,营建宫殿苑囿之事。B则思谦冲以自牧 牧:放牧C则思无以怒而滥刑 滥:过度,无节制D简能而任之 简:挑选(2)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说得正确的一项是( )A则思三驱以为度 “以为”是一个词,“认为”的意思。B则思正身以黜恶 正身:是两个词,意思是”使自身端正”。C则思无以怒而滥刑 无以:一个词,意思是“没什么”。D何必劳神苦思 何必:“不必”的意思。(3)下列句子的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A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担心骄傲自满,就要想到自己要像江海那样胸怀宽阔,容纳百川。B恩所加,则思无因喜而谬赏将恩泽施加于人,就想到不因为自己的偏爱而赏错。C仁者播其惠仁爱的人就会散播他们的恩惠。D罚所及,则思无以怒而滥刑惩罚达到的地方,就想到不要因为一时的发怒而滥用刑律。(4)选出对“十思”中关于个人品德修养归类正确的一项( )见欲思戒 有作思止 高危思牧 满溢思下 盘游思度 忧懈思终 虑蔽思虚心 惧谗思正身 恩加思谬 罚及思滥A B C D(5)对本段的一些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十思”的第一思,谈的是君王的个人欲望。B“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这不仅是个人修养问题,也是治理国家应采取的措施。C“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谈的君主的行为准则。D做到了“十思”,国家就会“垂拱而治”。滕王阁序一 下列字词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轸(zh)襜(shn)虢(gu)B俨(yn)睢(su)赊(sh)C潦(lo)舛(shun)袂(ju)D舸(g)遄(chun)笏(h)二、下列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字文新州之懿范(美好的风范)B.胜友如云(才华出众的友人)C.山原旷其盈视(满眼)D.闾阎之地,钟鸣鼎食之家(大家世族)三、下列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俨骖騑于上路。B.云销雨霁,彩彻区明。C.时运不齐,命途多舛。D.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四、阅读王勃的滕王阁诗,完成下面两题。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1.这首诗文句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A.第一句点出滕王阁的形势:高阁临江;第二句写出滕王阁的现状:意兴阑珊。B.三、四两句中的“朝”、“暮”和“云”、“雨”是从宋玉高唐赋“旦为朝云,暮为行雨”化用而来的。这两句极写了阁之高,阁之静。C.第五句写阁外的景象:阁外有一深潭,白云飘在空中,日影投入深潭,一切都显得那样寂静悠闲。D.最后三句的意思是:物象更换,星宿迁移,如今阁在而滕王不在,只有长江仍在奔流不息。2.对这首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二两句总起,三到六句以滕王阁为对象分层次地加以描写,最后以议论作结。全诗有总有分,首尾照应。B.三、四两句对仗极为工整和自然。C.最后一句以景作结,与李白诗句“唯见长江天际流”的意境相似,有异曲同工之妙。D.这首诗融情于景,抒发了人生盛衰无常而宇宙永恒的感慨,诗的基调虽然抑郁,但不消沉。师说一填空韩愈,字 ,自谓郡望昌黎,世称 。是著名的 家, ,谥号 ,与柳宗元一起提倡 ,对后世影响很大,被后人推崇为“ ”之首。二阅读下文,完成以下题目: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 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 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 ,不拘于时,学_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 贻之。(1)填上文中省略的虚词,并体会它们的意义和用法(2)上文中划序号的四个“师”中,有一个意义及用法不同于其他三个,这一个是( ) A B C D(3)“于”作为介词,有以下用法:A引进动作行为的处所,B引进动作行为的对象,C引进比较的对象,D表被动,下面句子中的用法分别是: 师不必贤于弟子( ) 不拘于时( ) 学于余( )(4)解释文中加点的字 专攻: 通: 拘: 嘉: 贻: (5)对上两段文字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以上两段论述了师生之间的辩证关系,并指出了写作本文的目的。B“古文”,与韩愈、柳宗元倡导的“古文运动”中的“古文”同义,即指的是先秦两汉的散文。C“六艺”,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儒家经书。“经”指经典著作的正文。“传”指解释经书的著作。D“不拘于时,学于余”这句话中的两个“于”的意义和用法相同。阿房宫赋一填空。“赋”是介于 和 之间的一种文学体裁;讲求字句 和声调 。本文的的作者是 代杰出诗人 ,字 ,他著有二十卷,他与同期另一位诗人 齐名,人称为“小李杜”。 二、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语。(l)毕六王毕,四海一吾与汝毕力平险毕礼而归之此印者才毕,则第二版已具(2)幸缦立远视,而望幸焉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 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幸可广问讯,不得便相许(3)族族秦者秦也族庖月更刀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即有丁男繁衍之族(4)举戍卒叫,函谷举杀人如不能举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何不做衣裳,莫令事不举三、选出下列加线词的解释不全对的一组( )A. 且焉置土石(代词,哪里)寒暑易节,始一反焉(语气助词)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代词,它)微波入焉(兼词,于之,到洞里)B 几世几年,剽掠其人(名词,民众)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名词,别人)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名词,人们) C 尽态极妍,缦立远视(久)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宽缓) D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趋向)循陵而走,见蹲石鳞鳞(走动)窃计欲亡走燕(逃跑)四、分析下面句中“之”字的用法,并将其归类。杳不知其所之也 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 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 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 顷之,烟焰张天 要之,治平之久,天地不能不生人 吾见师之出不见其人也 攻之不克,围之不继 中寿,尔墓之木拱矣 由是之扬,之杭,之金陵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A.属于代词的有: B属于动词的有: C属于结构助词的有: D起补充音节作用的有: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文后各题。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a后人哀之;b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c后人而复哀d后人也。1.这段文字共四句话,可分为几层,下面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B.CD. 2作者指出六国和秦统治者灭亡的根本原因是的问题3.下面是对第句话的分析,请判断正误(正画“”,误画“”)A.秦人,文中指秦始皇。不暇,没有空余的时间,文中是来不及的意思。来不及作为教训加以改正,秦就被推翻了。()B不鉴之,即不之鉴,不以为鉴;鉴,“作为教训”的意思。()C句中的三个“之”都是指代前文中秦王的骄奢淫逸。()D. 句中第一个“后人”指唐以后的统治者,其余三个“后人”皆指秦以后的统治者,主要是指唐朝统治者。()六国论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六国互丧 思厥先祖父 始速祸焉 至于颠覆2辨析加点字的意义: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 ) 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 盖失强援( ) 今言“华”为“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弊在赂秦( )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 或曰:“六国”( ) 或未易量( ) 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 ) 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3文言句中若有一些省略成分,在翻译时常需要补出。试补出下面文言句中的省略成分(补在括号中),然后翻译。较秦之( )所得( ),与战胜( )而得者,其实百倍。( )奉之弥繁,( )侵之愈急。至丹以荆卿( )为( )计。4有些文言句子的词序,在翻译时要改变。试译下面句子,说说如何改变。赵尝五战于秦。 其势弱于秦。游褒禅山记阅读后回答后面问题: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而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而不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A用来 极,最 B相当于“而” 不平常C相当于“而” 极,最 D用来 不平常2解释下列加点的字独其为文犹可识 为: 而在己为有悔 为: 无物以相之 相: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相: 3翻译下列句子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译文: 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译文: 4填空本段文字以“有志”为中心;进行逐层论述,阐明 “ ”、“ ”、“ ”之间的内在联系。“夫夷以近,则游者众”照应了第二段的内容是“ , , 。伶官传序1下列各句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伶(1ng)官盛(chng)以锦囊誓天断发(f)B李存勖(x)智勇多困于所溺(n)皆自与人欤(y)C吾遗(y)恨也请其矢(sh)泣下沾襟(jn)D. 抑(y)本其成败之迹仓皇(hung)东出乱者四应(yng)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全正确的一项是( )A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原:原来,本来。吾遗恨也 恨:悔恨。B负而前驱 负:背着。及凯旋而纳之 纳:收藏。C岂非人事哉 人事:给人安排工作。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乃:你的。D抑本其成败之迹 抑:还是。泣下沾襟 泣:眼泪。3解释下列词语。少牢: 。告庙: 。4解释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 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 与尔三矢( ) 举天下之豪杰( ) 举以予人( )5下列四句中加点的词,与“函梁君臣之首”中的“函”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一夫夜呼,乱者四应B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C晋军函陵D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6下列各句不属被动句的一项是( )A.身死国灭,为天下笑B智勇多困于所溺C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D庄宗受而藏之于庙7按课本原文填空。书曰:“ , 。” ,而智勇多困于所溺。抑本其成败之迹, ? ;逸豫可以亡身。8根据文意,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篇传记小序发表议论,意在警示。主要论述后唐李存勖得天下和失天下的历史教训,侧重说明国家兴衰,在于人事,“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B本文写作意图是为了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具有明显的针对性,因此本文采用了借古讽今的写法。C本文先叙事,后议论,紧紧抓住一兴一亡的对比,十分鲜明地推导出成败由人的道理。D本文既是一篇书序,同时也可以作为一篇赠序,意在告诫当政者记取“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石钟山记一、这篇文章第一段是质疑,对石钟山命名缘由的两种解释表示怀疑,属议论部分;第二段是 ,即 ,属 部分;第三段是 ,即 ,属 部分。二、区别、解释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1.下临深潭,微风鼓浪 ( )噌吰如钟鼓不绝 ( )秦王与赵王会饮,令赵王鼓瑟 (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 )2.是说也,人常疑之 (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 )巨是凡人,偏在远郡 ( )实迷途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 )3.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 ( )因得观所谓石钟者 ( )古人之观于天地往往有得 ( )意气洋洋,甚自得也 ( )某亦守法,与公甚相得也 ( )4.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 ( )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 ( )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 )羊子尝行路,得遗金一饼 ( )三、先翻译下面一些句子,再指出这些句子的动词是哪个词,宾语是什么词,它的位置有什么变化;各句中都有哪一个否定词。最后总结出宾语前置的一条规律。1.古之人不余欺也 2.(及里城,亦然)城中皆不知觉 3.(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4.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宾语前置的一条规律 四、“而”是文言文中常用的一个连词,它可以表并列、承接、递进、转折、假设、因果等多种关系。试指出下列各句中的“而”分别表示什么关系,该怎么翻译(或不译)。1.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2.余固笑而不信也3.余心方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4.涵淡澎湃而为此也5.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6.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7.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8.吾恂恂而起,视其缶,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9.诸人徒见操书言水步八十万而各恐慑10.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项脊轩志一、项脊轩志一文的线索是什么? 二、项脊轩志一文在选材上有什么特点? 三、在表现手法上和阿房宫赋相比有何特色? 四、解释下列句子中一词多义的字 庭中始为篱 ( )始 室始洞然 ( ) 始至有江益百艘 ( ) 其制稍异于前 ( ) 增其旧制 ( ) 其牙机巧制 ( )制 吴起孙膑制其兵 ( ) 秦有余力而制其兵 ( ) 履至尊而制六合 ( ) 是故明君制民之产 ( ) 斯用兵之效也 ( ) 吾家读书久不效 ( )效 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 ) 何以效之 ( )五人墓碑记一、本文与其它墓碑记有什么不同? 二、解释下列句子中一词多义的字发其志士之悲哉( )非常之谋难于猝发(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 )使人发书至赵( )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 )发 孤当续发人众多载资粮( )雄姿英发( )窥父不在,窃发盆( )于败堵丛草中探石发穴( )主人忘归客不发( )无毫发爽( )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 )贼易之( )易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世易时移变法宜矣(变化。动词)当与泰相较,或未易量(容易。形容词)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才能。名词)贤能为之用(有才能的人。名词)能 彼能是而我乃不是(能够做到。动词)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能够。能愿动词)忍能对面为盗贼(这样、如此。代词)三、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 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 非常之谋难于猝发 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 病梅馆记一、纵观全文,本文是从哪两个方面来记病梅馆的? 二、作者仅仅是为写梅而写梅的吗? 三、解释下列句子中一词多义的字穷余生之光阴以疗梅 ( )穷 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 )子孙习其家风,今多穷困 ( )问之人以穷其短 ( )君之病在肠胃 ( )人皆嗤吾固陋,吾不以为病 ( )而江浙之梅皆病 ( )病 予购三百盆皆病者 ( )以夭梅病梅为业 ( )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 )寡人反取病焉 ( )乘犊车,从吏卒,交游士林 ( )敬贤礼士 (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 )士 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 ( )予本非文人画士 ( )田横,齐之壮士耳 ( )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 )登泰山记一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1其阴,济水东流( )余始循以入( )越长城之限( )绛皓驳色( )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 )二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A 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B 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C 吟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半山居雾若带然D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三为句中加点的词选择正确的义项。 极天云一线异色( ) A尽 B尽力 C至多 D非常 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 A成分不纯 B辨正是非 C不允其议 D颜色错杂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A不正 B偏僻 C冷僻 D僻静或:a.有的(人、事、时候)b或许,也许c或者d稍微 A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 ) B或曰:此东海也( ) C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 ) D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 ) E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 ) 望:a.看,远看b探望,看望c盼望,希望d声望,名望e念头,愿望 A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 ) B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 ) C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 ) D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 E恐太后玉体之有所郄也,故愿望见太后() 视:a.看 b看待 c.目光,视力 d比较 e考察 A. 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 ) B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 ) C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 D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 )四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农历每月初一为“朔”,十五为“望”,最末一天为“晦”。 B山的南面,水的北面为“阳”;山的北面,水的南面为“阴”。 C城墙有内外之分,里边的一道为“城”,外边的一道为“郭”。“望晚日照城郭”一 句中,“城郭”泛指城墙。 D丁未日若是十二月甘八日,那么戊申日则为十二月三十日。【试题答案】谏太宗十思疏1 D 2.D 3.C 4.D 5(1)B (2)B (3)D (4)B (5)D滕王阁序一D 二.C 三.C 四.1.C 2.C师说一退之 韩昌黎 散文 诗人 文忠 古文运动 唐宋八大家二(1)其 于 而已 之 于 以 (2)B (3)C D B (4) 专攻:专门研究 通:普遍 拘:限制 嘉:赞许 贻:赠送 (5)D阿房宫赋一诗 散文 整齐 和谐 唐 杜牧 牧之 李商隐二(1)灭亡 全 使完毕 完 (2)宠幸 幸运 幸而 希望 (3)灭族 一般的 筋骨相连的地方 家族 (4)被攻克 全 举起 成功三B 四.代词:动词:结构助词:补足音节:五1.A 2.赂秦 3.A() B() C() D()六国论1交互 代词,他们 招致 一直到,以至于2爱:爱惜 珍惜 盖:是因为 大概是 弊:弊端 疲惫 或:有人 或许 犹:好像 还3受赂 土地 六国六国 秦国刺秦王 抗秦4赵尝于秦五战。 其势于秦弱。游褒禅山记1 B2 写,刻 是 帮助 互相3 然而世上的奇特宏伟、瑰丽奇怪,不同寻常的景观,经常在险峻深远的地方。(虽然)有了志向,(也能做到)不随别人停止而停止,然而力量不够的,也不能到达。4志、力、物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伶官传序1A2.B3. 祭祀用的羊、猪各一头 天子或诸侯出巡、遇兵戎等重大事件而祭告祖庙。4介词,和 给 全 拿5C6.D7.满招损,谦得益夫祸患常积于忽微 而皆自于人欤 忧劳可以兴国8D石钟山记一、填空:第二段是解疑,即通过实地考察去探究石钟山命名的真实缘由,属记叙部分;第三段是结论,即在质疑解疑的基础上得出本文的中心思想,属议论部分二、 1.下临深潭,微风鼓浪 (鼓动,动词。)噌吰如钟鼓不绝 (敲钟,动词。)秦王与赵王会饮,令赵王鼓瑟 (弹奏,动词。)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击鼓,动词。)2.是说也,人常疑之 (这,代词。)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这样,代词。)巨是凡人,偏在远郡 (是,判断动词。)实迷途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正确,形容词。)3.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 (得到,动词。)因得观所谓石钟者 (能够,能愿动词。)古人之观于天地往往有得 (心得,各词。)意气洋洋,甚自得也 (得意,形容词。)某亦守法,与公甚相得也 (交好,形容词。)4.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 (读y,遗留,动词。)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 (读wi,送给,动词。)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读y,丢弃,动词。)羊子尝行路,得遗金一饼 (读y,遗弃,动词。)三、1.古代的人没有欺骗我啊!2.城里(的人)都没有觉察到这个(情况)。3.当时(一般)人不同意。4.我不欺骗你,你不欺骗我。这些句子的动词是:欺、觉、许、诈、虞。宾语是:余、之、之、尔、我,都是代词。这些宾语都移到动词前面。各句中的否定词是:不、不、莫、无、无。总结:古汉语否定句,代词作宾语时,宾语前置。四、 1.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 (承接关系。不译。)2.余固笑而不信也 (并列关系。不译。)3.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转折关系。可是。)4.涵淡澎湃而为此也 (因果关系。因而。)5.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 (前“而”,并列关系,不译。后“而”,转折关系,却。)6.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并列关系。并且。)7.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并列关系。不译。)8.吾恂恂而起,视其缶,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前、后“而”,修饰关系,地。中间“而”,并列关系,不译。)9.诸人徒见操书言水步八十万,而各恐慑 (因果关系。因而。)10.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假设关系。如果。)项脊轩志一、 有两条线索,一条是项脊轩的兴废变迁,一条是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二、 作者善于从生活中捕捉平淡的琐事,用典型的细节和场面,寥寥数笔,给人以深刻的印象,使人在情感上易于与之共鸣。三、 在表现手法上最大的特色是多用白描手法,不着任何色彩,这一点是本文和阿房宫赋最明显的区别。阿房宫赋多用排比、夸张、比喻,对宫殿、宫中的人、珍宝等极尽铺叙夸饰之能事,用词华美艳丽;而项脊轩志中作者对一事一物一人尽皆平实说来,“不事雕饰”,用语极为清新淡雅。四、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 庭中始为篱 (开始。副词)使 室始洞然 (才、便。副词) 始至有江益百艘 (刚刚。副词) 其制稍异于前 (形式、规制。名词) 增其旧制 (规模。名词) 其牙机巧制 (制造。名词)制 吴起孙膑制其兵 (统率。动词) 秦有余力而制其兵 (制服。动词) 履至尊而制六合 (控制。动词) 是故明君制民之产 (规定。动词) 斯用兵之效也 (效果。名词) 吾家读书久不效 (成就功名。动词)效 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报效。动词) 何以效之 (证明。动词)五人墓碑记一、墓碑记在古代文体中属于杂记,因为它必须说到死者生平中的重要事迹,要抒发作者对死者的悼念之情,有时还要由叙入议,谈一点作者的感受,因此它常常是将记叙、抒情和议论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而本文跟一般的墓碑记又有所不同:它有着浓郁的政治色彩。因为五位义上是在反阉党斗争中牺牲的,作者站在当时的进步社团复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