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7 烛之武退秦师目标导航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左传及有关文学常识。2.学习本文精彩的人物语言,以及跌宕起伏、生动活泼的情节。3.赏析人物形象,提高学生初步鉴赏文言文的能力。4.归纳整理文言文常见字词、句式。过程与方法1.问题式。以问题层层推进,梳理故事情节。2.探究式。烛之武退秦师的原因及现实影响力。3.对比式。烛之武、邹忌、魏征、触龙等说话艺术之对比。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学习烛之武临危受命、维护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2.通过烛之武的说话艺术,学会如何与人交流、沟通。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先秦历史散文特点和课文背景,积累有关左丘明和左传的文学、文体知识。2.掌握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培养文言文的阅读能力。3.理解、掌握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过程与方法】1.利用课后注释和工具书,通过质疑、释疑掌握文言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2.自读课文,理清文脉,体会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3.反复诵读,品味烛之武的言辞,体会说理技巧。【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略烛之武机智善辩的外交风采,学习他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的爱国精神。三维目标【认知目标】了解左传的创作背景和写作特色,掌握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技能目标】赏析人物形象,学习课文塑造人物的手法,体味高超的叙事艺术。【情感目标】学习古人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得失、顾全大局的精神。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要掌握的文言实词:朝、亡、厌、国、戍、夕、危、师、及、辞、鄙、微、封、说。2.要掌握的文言虚词:之、以、而。3.要掌握的通假字:已(矣)、说(悦)、共(供)、厌(餍)、知(智)。4.了解先秦历史散文创作的历史背景及特点。【过程与方法】1.在反复诵读中落实字词。2.体会说理技巧和扣人心弦的情节安排。3.体会伏笔与照应的技巧。【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分析烛之武的性格特点,学习他深明大义和捍卫国家主权的使命感,增强爱国情结。整体感知本文所记述的是公元前630年秦、晋联合攻打郑国前发生的一场外交斗争。此前两年(即鲁僖公二十八年),晋国在城濮之战中曾经大败楚国,成为中原霸主。郑国在战争中曾经出兵帮助楚国,因而结怨于晋,这是晋、秦联合围郑的直接原因。郑国被秦、晋两个大国包围,危在旦夕,郑大夫烛之武奉郑君之命,去说服秦穆公撤军。他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采取分化瓦解的办法,说服秦伯撤走围郑的军队,并且派兵帮助郑国防守。最后晋军也不得不撤退,从而解除了郑国的危机。本文表现了烛之武以国家利益为重,不计个人恩怨,临危受命,只身说退秦军,维护国家安全的爱国精神,赞扬他善于利用矛盾,分化瓦解敌人的外交才能。整体感知课文分四部分完整地记叙了 的过程。第一部分 记秦、晋围郑,双方的力量对比悬殊,郑危在旦夕。第二部分 记郑伯决定通过外交途径来解除危机, 向郑伯推荐了 。郑伯自责,情真意切感动烛之武。烛之武以国家利益为重,临危受命,决定只身见秦伯。第三部分 记烛之武拜见秦伯,他首先说“郑既知亡矣”,承认郑国处在危亡的境地。然后,站在秦的立场上,一面说明秦国灭郑 ,舍郑 ;一面举出示例,说明晋国不可信赖,秦国不应与晋国共事,晋国得到郑国,必将进而损害秦国。烛之武利用 两国的矛盾,根据事理和事实,把秦灭郑和秦与晋共事的害处分析得十分透彻。终于说服秦伯撤军,并且还派人助郑御晋。第四部分 记晋国失去盟友后撤军,烛之武达到目的。【答案】烛之武退秦师 佚之狐 烛之武 无益而有害 有益而无害 秦晋整体感知通读全文,请简要概括本文故事的主要内容。【提示】本文记叙了临危受命的烛之武巧妙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采取分化瓦解的办法,凭借三寸不烂之舌,成功说服秦伯撤军,从而解除了郑国危机的故事,真可谓“三寸之舌,强于百万雄兵;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本文不仅赞扬了烛之武不避艰险、解除国难的爱国主义精神,表现了他深明大义的品格、捍卫国家主权的使命感以及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同时也反映了春秋时期各诸侯国之间斗争的复杂性。思维导图烛之武退秦师开端 秦、晋围郑出使之由发展 临危受命深明大义,以国为重高潮 劝退秦师结局 结盟、协防、撤军不辱使命亡郑:邻厚君薄舍郑:有益无害助晋:西封阙秦(不卑不亢)利晋、秦无益(智勇双全)思维导图烛之武退秦师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秦、晋围郑临危受命秦、晋离郑亡郑:邻厚君薄舍郑:有益无害助晋:西封阙秦交代出使缘由深明大义以国为重智勇双全不卑不亢不辱使命利晋秦无益说秦伯思维导图烛之武退秦师晋秦围郑(1)临危受命(2)智说秦伯(3)晋师撤军(4)佚之狐荐才郑伯晓大义烛之武受命亡郑对晋有利存郑有利于秦晋军背信弃义晋国贪得无厌郑国转危为安思维导图烛之武退秦师秦晋围郑背景于晋(无礼),于楚贰大兵压境临危受命发展佚之狐力荐烛之武表心曲郑伯感动烛之武智退秦师高潮郑既知亡存郑对秦有利无害晋忘恩负义,不可靠晋国撤兵结局请击秦公不可爱国文学常识走近作者左丘明(约前502约前422)姓丘,名明,因其父任左史官,故称左丘明。春秋末期鲁国都君庄(今山东省肥城市石横镇东衡鱼村)人。春秋末期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散文家、军事家,与孔子同时或者比孔子年龄略长些,曾任鲁国史官,为解析春秋而作左传(又称左氏春秋),又作国语,作国语时已双目失明,两书记录了不少西周、春秋的重要史事,保存了具有很高价值的原始资料。两书由于史料详实,文笔生动,引起了古今中外学者的爱好和研讨。左丘明被誉为“文宗史圣”、“经臣史祖”,被孔子、司马迁尊为“君子”。左丘明是中国传统史学的创始人,被史学界推为中国史学的开山鼻祖,被誉为“百家文字之宗、万世古文之祖”。左丘明的思想是儒家思想,在当时较多地反映了人民的利益和要求。走近作者左丘明,中国 时期史学家。 国人,双目失明。春秋时有称为瞽(g)的盲史官,记诵、讲述有关古代历史和传说,口耳相传,以补充和丰富文字的记载,左丘明即为瞽之一。相传曾著 (又称左传)和国语。两书记录了不少西周、春秋的重要史事,保存了具有很高价值的原始资料,成为珠联璧合的历史文化巨著。左丘明知识渊博,其历史、文学、科技、军事价值不可估量,为历代史学家和文人所推崇。左丘明品德高尚,胸怀坦荡,深得鲁侯器重。左丘明是一位品德高尚,值得尊敬的先儒、先贤。他与孔子生活在同一时代,孔子与其同好恶,称其为君子。左丘明的著作及其学术思想是儒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左传作为一部记述详备、论述精辟的 史,具有很高的史学、文学价值,又是一部著名的军事著作,是我国历史经典之一。【答案】春秋 鲁 左氏春秋 编年走近作者对于本课的作家、作品你了解多少?试着说说。【提示】左传作者相传为春秋末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作品简介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历史著作,又名春秋左氏传。左传以春秋的记事为纲,以时间先后为序,详细地记述了春秋时期各国内政外交等大小事实。记事比春秋详细而具体。左传不仅是我国最早最完备的编年史,也是先秦著名的文学作品,成为历代散文的典范。左传善于编写战争和记述行人辞令,记事条理清楚,叙述精确,详略合宜,委曲简洁;写人简而精,曲而达,婉而有致,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常常是寥寥几句,就能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写作背景春秋初期,周王室日益衰微,名存实亡。大的诸侯国趁机兼并邻近小的诸侯国,扩大势力范围,争夺霸主地位。文中晋侯即晋文公便是继齐桓公之后的第二位霸主;秦伯即秦穆公,他也有称霸的雄心,但秦国地处雍州,势力比不上晋国。于是秦、晋成为联姻之国,在对外问题上采取联合行动,有着暂时的共同利益。这次联合出兵围郑,一个重要原因是郑“贰于楚”。楚当时也有争霸中原的雄心,地处中原的郑“贰于楚”是楚的势力向中原扩张的一个重要标志,对秦、晋双方都不利,双方联合出兵正是为了遏制楚的势力向外扩张。但从根本利益上看,秦、晋双方又是不可调和的。因为郑与晋邻近,一旦郑国灭亡,其土地必将为晋所得,晋因而将会变得更加强大,秦势难与之争锋。写作背景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鲁僖公三十年)。在这之前,郑国有两件事得罪了晋国。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公元前632年(鲁僖公28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左传僖公二十八年:“向役之三月,郑伯如楚致其师。”)。结果, 以楚国失败而告终。郑国感到形势不妙,马上派人出使晋国,与晋结好。甚至在公元前632年5月,“晋侯及郑伯盟于衡雍”。但是,最终也没能感化晋国。晋文公出于 的需要,还是在两年后发动了这次战争。晋国之所以联合秦国围攻郑国,是因为秦国也把争夺霸权放在首位,急需向外扩张势力。加之历史上秦、晋两国关系友好,各自的利益驱动让两国站在了一起。在联军大兵压境,双方力量悬殊的情况下,郑伯决定派遣 拜见秦穆公。他成功离间秦、晋联盟,解除了郑国的亡国危机。本文记述的就是这场外交斗争的故事。【答案】城濮之战 争夺霸权 烛之武 写作背景通读课文,试着说说烛之武是在什么情况下“退秦师”的?【提示】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郑有两件事得罪了晋国:其一,晋文公重耳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其二,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出兵帮楚,而此役楚败。晋国为什么联合秦国围攻郑国呢?这是因为秦国当时也在争夺霸权,也需对外扩张。发生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战,事实上是两大军事集团的斗争。一方是晋文公率晋、宋、齐、秦四国联军,另一方则是以楚国为主的楚、陈、蔡、郑四国联军。两年后,当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时,自然要寻找得力的伙伴。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更重要的是,这时的秦国也有向外扩张的愿望,所以,秦晋联合也就成为必然了。文体知识关于先秦散文我国古代散文的发端,可以追溯到殷商时代。商朝的甲骨卜辞中,已经出现不少完整的句子。西周青铜器上的铭文,有的长达三五百字,记录贵族事功、诉讼原委或赏赐情由等,记叙的内容已经相当丰富。这些可以看作是古代散文的雏形。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古代散文蓬勃发展的阶段,出现了许多优秀的散文著作,这就是文学史上的先秦散文。先秦散文分为两种: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前者包括左传国语战国策等历史著作,后者是儒、墨、道、法等学派的文章,如论语墨子孟子等,是孔丘、墨翟、孟轲的弟子对其师言行的记录,庄子荀子韩非子等则为其本人的著作。文体知识中国古代史书体例中国古代散文分诸子散文和历史散文,其中历史散文是记载历史事实的史书,保存了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的大量史料。许多历史散文,由于有的记载年代跨度大,有的记载内容庞杂,因此在编写的过程中,总是按一定的体例加以编排。下面对相关史书体例作简要介绍。文体知识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记事详细完整的 ,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 所作。左传主要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前722)到鲁哀公27年(前453)240多年间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的一些事情。它是研究我国先秦历史很有价值的文献,也是优秀的 ,在文学上的成就很大。作者善于用简洁的语句写出复杂的事物(特别是长于写战争),也善于用极少的笔墨刻画出人物的细微动作和内心活动,使人物跃然纸上。左传中有很多出色的 和形形色色、多彩多姿的 形象。整部左传,犹如一幅人物层次叠出的彩色画卷,展示了风云变幻的春秋时代的社会历史面貌,为后代历史著作和叙事散文树立了典范,后代的一些伟大作家如司马迁等,从中汲取了丰厚的营养。【答案】编年史 左丘明 历史散文 外交辞令 历史人物文体知识你对左传了解多少?试说说它在历史上的地位如何?【提示】左传原名左氏春秋,汉代改称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旧时相传是春秋末年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左传实质上是一部独立撰写的史书,也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史书。左传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左传对后世的影响首先体现在历史学方面。它不仅发展了春秋的编年体,而且引录保存了当时流行的一部分应用文,为后世应用写作的发展提供了借鉴。左传虽不是文学著作,但从广义上看,仍是中国第一部大规模的叙事性作品。与以前任何一种著作比较,它的叙事能力表现出惊人的发展。许多头绪纷杂、变化多端的历史大事件,都能处理得有条不紊、繁而不乱。其中关于战争的描写,尤其出色。作者善于将每一战役都放在大国争霸的背景下展开,对于战争的远因近因、各国关系的组合变化、战前策划、交锋过程、战争影响,以简练而不乏文采的文笔写出,且行文精炼、严密而有力。这种叙事能力,无论对后来的历史著作还是文学著作,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左传对后世的战国策史记的写作风格产生了很大影响,形成了文史结合的优秀传统。自主预习字音辨识识记下列加点的字注音。(1)氾南( fn ) (2)佚之狐( y ) (3)烛之武( zh ) (4)缒( zhu )(5)阙秦( qu ) (6)秦伯说( yu ) (7)杞子( q ) (8)逢孙( png )(9)共其乏困( gng ) (10)敝之( b )字音辨识1.给加点的字注音。氾南( ) 夜缒而出( ) 阙秦( ) 杞子( )逢孙( ) 佚之狐( ) 共其乏困( ) 戍之( )【答案】fn zhu qu q png y gng sh2.口诀记忆法。点戍(sh)横戌(x)钩戉(yu)戊(w)中空,画个十字就念戎(rng),两竖加一横,念戒(ji)那才成。字音辨识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秦军氾南(fn) 佚之狐(y) 夜缒而出(chu)B.越国以鄙远(b) 君之薄也(b) 共其乏困(gng)C.朝济而夕设版焉(j) 秦伯说(yu) 失其所与(y)D.若不阙秦,将焉取之(qu)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png)2.加点字音、形、义有误的一组是( )A.氾南(fn) 缒(zhu) 鄙(当作边邑)B.佚之狐(y) 不知(知道) 共其乏困(gng,供给)C.瑕(xi) 何厌之有(满足) 逢孙(png)D.阙(qu,侵损) 行李(出使的人) 失其所与(结交)1.【解析】“夜缒而出”的“缒”应读“zhu”。【答案】A2.【解析】不知,“知”通“智”,明智。【答案】B通假释义理解记忆下列句子中通假字的意义和用法。通假字例句本字意义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供供给失其所与,不知智明智秦伯说悦高兴今老矣,无能为也已矣表陈述,了夫晋,何厌之有餍满足通假释义写出下列句子中通假字的本字并解释意义。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已”同“ ”,译为“ ”。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共”通“ ”,译为“ ”。3.秦伯说 “说”通“ ”,译为“ ”。4.失其所与,不知 “知”通“ ”,译为“ ”。5.夫晋,何厌之有 “厌”通“ ”,译为“ ”。【答案】1.“已”同“ 矣 ”,译为“ 句末语气词 ”。2.“共”通“ 供 ”,译为“ 供给 ”。3.“说”通“ 悦 ”,译为“ 高兴 ”。4.“知”通“ 智 ”,译为“ 明智 ”。5.“厌”通“ 餍 ”,译为“ 满足 ”。通假释义找出表格中的通假字,把表格补充完整。例句本字通字意义今老矣,无能为也已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秦伯说失其所与,不知夫晋,何厌之有【答案】1.“已”同“ 矣 ”,译为“ 句末语气词 ”。2.“共”通“ 供 ”,译为“ 供给 ”。3.“说”通“ 悦 ”,译为“ 高兴 ”。4.“知”通“ 智 ”,译为“ 明智 ”。5.“厌”通“ 餍 ”,译为“ 满足 ”。古今异义理解记忆下列句子中古今异义词的意义和用法。古今异义例句例词古义今义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夫人那人古代诸侯的妻子称夫人,明清时一、二品官的妻子封夫人,后来用来尊称一般人的妻子。亦去之去离开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行李出使的人出门所带的包裹、箱子等越国以鄙远越国越过别国古代的一个国家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执事办事的官吏,这里是对对方的敬称掌管某项工作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以为把作为认为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东道主东方道路上的主人请客的主人古今异义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古义。1.敢以烦执事今义:旧时俗称仪仗。古义: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今义:一般引申为请客的主人。古义: 。3.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箱子等。古义: 。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今义:夫(f)人,多用于外交场合,尊称一般人的妻子。古义: 。【答案】1.左右办事的人,文中是对对方的敬称。2.东方道路上的主人。3.出使的人。4.夫(f)人,那人。古今异义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古今意义。1.越国以鄙远古义 。今义 。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古义 。今义 。3.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古义 。今义 。4.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古义 。今义 。5.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古义 。今义 。6.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古义 。今义 。【答案】1.越过别国 古代的一个国家2.出使的人,使者。原写作“行吏” 出门所带的包裹、箱子等物品3.那人 尊称,男子的妻子4.办事的官吏,这里是对对方的敬称 掌管某项工作5.把作为 认为6.东方道路上的主人 请客的主人文言实词理解记忆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文言实词词例句词义微微闻有鼠作作索索暗暗地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稍微,略微微夫人之力不及此没有。用来表示一种否定的假设或条件封既东封郑作疆界,动词欲肆其西封疆界,名词说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陈述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文体的一种秦伯说,与郑人盟通“悦”,高兴辞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推辞停数日,辞去告别不辞劳苦推脱鄙故不如蜀鄙之僧哉偏僻遥远的地方,边疆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边邑。这里用作动词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浅薄,鄙薄文言实词1.理解记忆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鄙越国以鄙远 (名词作动词,把作为边邑)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北京高考) (形容词,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蜀之鄙有二僧(江西高考) (名词,边境,边远的地方)过我而不假道,鄙我也(四川高考)(动词,轻视,看不起)鄙臣不敢以死为戏 (谦辞,用于自称)济朝济而夕设版焉(山东高考) (动词,渡河,渡过)扶危济困 (动词,扶助)无济于事 (动词,补益,帮助)许许君焦、瑕 (动词,答应)杂然相许 (动词,赞同)潭中鱼可百许头 (用在数词后表示约数,相当于同样用法的“来”)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名词,处所)敝因人之力而敝之 (动词,损害)敝帚自珍 (形容词,破的,坏的)敝人 (谦辞,用于与己有关的事物)2.字源识记法鄙从邑,啚(b)声。本义:名词,周代地方行政组织名,五百家为一“鄙”名词,边境,边缘的地方形容词,粗俗,鄙陋动词,轻视,看不起边鄙卑鄙、鄙陋鄙弃、鄙薄文言实词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多义词的意义和用法。1.辞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停数日,辞去 不辞劳苦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卖油翁) 微闻有鼠作作索索(口技) 周室卑微,诸侯相兼(李斯列传) 2.微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为学)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曹刿论战) 过我而不假道,鄙我也(左传) 3.鄙【答案】1.推辞 告辞 推脱2.没有,用来表示一种否定的假设或条件 稍微,略微 暗暗地 地位低3.把当作边邑 边远的地区 浅陋,见识短 轻视,看不起词类活用理解记忆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1.名词作状语夜缒而出,见秦伯 (在夜里)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在东面)朝济而夕设版焉 (在早晨;在晚上)2.名词作动词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驻军)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把作为边邑)3.动词作名词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恩惠)4.形容词作动词邻之厚,君之薄也 (变雄厚;变薄弱)5.数词作动词且贰于楚也 (有贰心)6.使动用法烛之武退秦师 (使退)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使削减)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使灭亡)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使成为疆界)词类活用1.掌握下列表中的多义词的意义和用法词类活用例词例句词义军晋军函陵,秦军氾南驻军,名词用作动词东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在东边,名词作状语夜夜缒而出在晚上,名词作状语远越国以鄙远远地,指郑国,形容词作名词乏困共其乏困缺少的东西,形容词用作名词2.下列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的一句是( )A.越国以鄙远 B.既东封郑C.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D.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解析】词类活用是文言中一种特殊的现象,如A句中的“鄙”就是名词在这里作动词用,意动用法,意为“把当作边疆”。B项中的“东”是方位名词,在这里却作了状语,意为“在东边”。“封”是名词,在这里用作动词,使动用法,意为“使成为边疆”。D项中的“敝”是形容词,在这里用作动词,意为“损害”。C项中没有词类活用的现象。【答案】C词类活用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1.名词的活用(1)名词作动词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与郑人盟 (2)名词作状语夜缒而出 朝济而夕设版焉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3)名词的意动用法既东封郑 越国以鄙远 2.动词的活用(1)动词作名词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2)动词的使动用法若不阙秦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烛之武退秦师 3.形容词的活用(1)形容词作名词越国以鄙远 共其乏困 (2)形容词作动词邻之厚,君之薄也 (3)形容词的使动用法阙秦以利晋 (4)数词作动词且贰于楚也 【答案】1.(1)驻军 结盟 (2)在夜里 在早上,在晚上 向东(3)把当做疆界 把当做边邑2.(1)恩惠 (2)使减损 使灭亡 使撤兵3.(1)远的地方 缺少的东西 (2)变厚 变薄 (3)使得利 (4)从属二主文言虚词理解记忆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1.以以其无礼于晋(因为,连词)敢以烦执事(拿,来,介词)越国以鄙远(表顺承,连词)焉用亡郑以陪邻?(表顺承,连词)若舍郑以为东道主(把,介词)2.而今急而求子(才,连词,表顺承)夜缒而出(表修饰,连词)若亡郑而有益于君(表顺承,连词)朝济而夕设版焉(表转折,连词)3.焉子亦有不利焉(语气词,表陈述)焉用亡郑以陪邻?(疑问副词,为什么)若不阙秦,将焉取之(疑问代词,哪里)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疑问代词,哪里)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捕蛇者说)(代词,之)永之人争奔走焉(捕蛇者说)(兼词,于此)4.其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代词,指代“使者”)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代词,指代“那件事”)失其所与,不知(代词,自己的)吾其还也(表商量或希望语气,还是)5.之公从之(代词,代佚之狐的建议)是寡人之过也(的)行李之往来(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何厌之有(宾语前置,有何厌之)邻之厚,君之薄也(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文言虚词掌握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1.以以其无礼于晋 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 焉用亡郑以陪邻?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2.而今急而求子 夜缒而出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朝济而夕设版焉 3.焉子亦有不利焉 焉用亡郑以陪邻?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4.其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失其所与,不知 吾其还也 5.之公从之 是寡人之过也 行李之往来 何厌之有 邻之厚,君之薄也 【答案】1.因为,连词;拿,来,介词;表顺承,连词;表顺承,连词;把,介词2.才,连词,表顺承;表修饰,连词;表顺承,连词;表转折,连词3.语气词,表陈述;疑问副词,为什么;疑问代词,哪里;疑问代词,哪里4.代词,指代“使者”;代词,指代“那件事”;代词,自己的;表商量或希望语气,还是5.代词,代佚之狐的建议;的;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宾语前置,有何厌之;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文言虚词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B.C. D.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B.C. D.1.【解析】B项,均为介词,对;A项,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结构助词,的;C项,介词,因为/介词,用;D项,代词,郑国/语气助词,表商量或希望语气,还是。【答案】B2.【解析】D项,“于”均为介词,对。A项,助词,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B项,连词,表原因;连词,表目的。C项,代词,他们;副词,表商量或希望语气,还是。【答案】D文言句式掌握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特殊句式例句句式以其无礼于晋介宾短语后置句且贰于楚也佚之狐言于郑伯曰(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省略句(晋惠公)许君焦、瑕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氾南文言句式判断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1.以下句式都是 句是寡人之过也2.以下句式都是 句(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敢以(之)烦执事3.以下句式都是 句以其无礼于晋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夫晋,何厌之有【答案】1.判断句 2.省略句 3.倒装句文言句式判断下列句子属于哪种文言句式。(1)是寡人之过也 (2)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3)夫晋,何厌之有 (4)以其无礼于晋 (5)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6)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7)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8)佚之狐言于郑伯 (9)敢以烦执事 【答案】(1)判断句 (2)省略句 (3)宾语前置句 (4)状语后置句 (5)状语后置句(6)判断句 (7)省略句 (8)状语后置句 (9)省略句语句翻译掌握下列重要句子的翻译。1.晋军函陵,秦军氾南。译: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南。2.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译:如果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敢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3.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译: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作东方道路上接待过客的主人,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少的东西,(对您秦国来说)也没有什么害处。4.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译:晋国有什么满足的呢?现在它已把郑国当作东部的疆界,又想扩张西部的疆界,如果不侵损秦国,晋国将从哪里取得它所贪求的土地呢?5.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译:子犯请求袭击秦军。晋文公说:“不行,假如没有那个人的力量,我是不会到这个地步的。”语句翻译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晋军函陵,秦军氾南。译: 2.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译: 3.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译: 4.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译: 5.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译: 【答案】1.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南。2.如果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敢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3.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作东方道路上接待过客的主人,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少的东西,(对您秦国来说)也没有什么害处。4.晋国有什么满足的呢?现在它已把郑国当作东部的疆界,又想扩张西部的疆界,如果不侵损秦国,晋国将从哪里取得它所贪求的土地呢?5.子犯请求袭击秦军。晋文公说:“不行,假如没有那个人的力量,我是不会到这个地步的。”语句翻译1.对下列句子翻译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A.您曾经对晋君有恩,把焦、瑕两座城池给了他,可晋君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修筑防御工事防备您,这些您是知道的啊。等到他在东边疆土扩大到郑国,就会再向西边扩展疆土。B.您曾经对晋君有恩,他答应以焦、瑕两城作为酬谢,可是他早晨刚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修筑防御工事防备您,这些您是知道的。他已经在东边把郑国作为了他的边邑,势必会继续向西边扩展疆土。C.您曾经对晋君有恩,把焦、瑕两座城池给了他,可晋君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修筑防御工事防备您,这些您是知道的。他已经在东边把郑国作为了他的边邑,势必会继续向西边扩展疆土。D.您曾经对晋君有恩,他答应以焦、瑕两城作为酬谢,可是他早晨刚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修筑防御工事防备您,这些您是知道的。等到他在东边把疆土扩大到郑国,就会再向西边扩展疆土。2.下列对“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越过晋国而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境,国君知道那是很困难B越过晋国而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境,您知道那是很困难的C越过秦国而把远方的郑国作为晋国的东部边境,国君知道那是很困难D越过秦国而把远方的郑国作为晋国的东部边境,您知道那是很困难的1.【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句子翻译的能力,注意在关键字词上作区分,句中的“许”应翻译为“答应”,排除A、C两项;句中的“既”应解释为“既然,已经”,表过去的时态,排除D项,故选B。【答案】B2.【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句子翻译的能力,注意在关键字词上作区分。“越国”的“国”应翻译为“晋国”,故排除C、D,“君”应翻译为“您”而不是国君。故选B。【答案】B佳句吟咏吟诵下列重要句子。1.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烛之武退秦师)2.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烛之武退秦师)3.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烛之武退秦师)4.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烛之武退秦师)5.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烛之武退秦师)6.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左传襄公十一年)佳句吟咏补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1.邻之厚, 。(烛之武退秦师)2.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烛之武退秦师)3.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烛之武退秦师)4.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 ?(烛之武退秦师)5. ,不仁; ,不知; ,不武。(烛之武退秦师)6.居安思危,思则有备, 。(左传襄公十一年)【答案】1.君之薄也 2.敢以烦执事 3.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4.若不阙秦 将焉取之5.因人之力而敝之 失其所与 以乱易整 6.有备无患佳句吟咏赏析下面重要的句子。1.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这一段写秦、晋围郑。一个弱小的郑国,同时受到两个强国的进攻,大军压境,国都被困,形势十分危急。文中首先写战争爆发的原因:晋国为了复仇,联合秦国围郑。但这与秦国并没有太大的利害关系。其次写敌我双方力量的对比,晋、秦联军来势凶猛,势不可挡,郑国面临危急。2.邻之厚,君之薄也。邻国的势力雄厚了,你秦国的势力也就相对削弱了。这是烛之武根据国与国之间的对比和发展而言的。这句话抓住了要害,直接点中矛盾的焦点,使秦穆公不得不思考斟酌。3.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晋国有什么满足的呢?现在它已把郑国当作东部的疆界,又想扩张西部的疆界,如果不侵损秦国,晋国从哪里取得它所企求的土地呢?烛之武所说的这句话虽带有一定的假设性,但又有确定性和必然性,还具备前瞻性,说服力很强,达到了使秦穆公幡然醒悟的效果。4.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借助了别人的力量而又去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国,这是不明智的;以混乱代替联合一致,这是不符合武德的。这是晋文公所说的话。从中可以看出晋文公是一个讲求道义、理智而又明白军事的人。情景素材文字素材晋文公与寒食节寒食节亦称“禁烟节”“冷节”,清明节前一二日。其习俗是禁烟火,只吃冷食,并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秋千、蹴鞠、牵勾、斗卵等风俗。寒食节前后绵延两千余年,曾被称为民间第一大祭日。人们在寒食节为什么不生火,吃冷食呢?这还得从寒食节的来历说起。春秋时代,晋国内部发生政变,公子重耳逃往国外。晋国贤臣介子推等不畏艰难困苦,一致跟随重耳过流亡生活。有一年,重耳在断火绝粮的流亡生活中生了大病,贫病交加,使他十分困苦。为了给重病体弱的重耳增加营养,介子推把自己腿上的肉割下来煮成肉汤给重耳吃,使他恢复了健康。重耳在外流亡十九年后,在秦国秦穆公的帮助下,得立为晋国国君,史称晋文公。重耳当上了国君之后,对跟随他流亡过的人都按功封官行赏。可是,唯独把对他有特殊帮助的介子推给忘记了。介子推十分伤心,决心不再见重耳。他背着年迈的母亲,到家乡绵山隐居去了。介子推的手下人知道了替他打抱不平,在宫门上贴了一张无名帖,上面写着:“有一条龙,奔西逃东;好几条蛇,帮它成功。龙飞上天,蛇钻进洞;剩下一条,流落山中。”晋文公看了恍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离婚协议书:离婚后子女抚养及财产分配协议
- 离婚协议书:离婚程序及个人隐私与财产保护协议
- 振兴专干考试题目及答案解析
- 复杂离婚协议书范本:离婚后子女教育资助协议
- 离婚协议制作与婚姻财产分割及子女抚养权协议
- 建筑垃圾综合利用与减排方案
- 离婚时夫妻共同车辆及财产分割协议范本
- 校园安全教育与管理协会
- 离婚协议书(附带子女抚养权变更及监护责任)
- 矿山信息化建设矿长及IT顾问专项聘用协议
- 黑布林阅读初一10《霍莉的新朋友》英文版
- 中国华罗庚学校数学课本八年级
- 政治校本课程
- 特劳特《定位》PPT通用课件
- GB/T 1732-1993漆膜耐冲击测定法
- 二十四节气演讲稿
- GA/T 2000.7-2014公安信息代码第7部分:实有人口管理类别代码
- 2023年安徽国贸集团控股有限公司招聘笔试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
- 初中作文指导-景物描写(课件)
- 植物灰分的测定
- 实验室资质认证评审准则最新版本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