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_2019学年高中语文单元质量检测(二)议论文(含解析)粤教版必修4.docx_第1页
2018_2019学年高中语文单元质量检测(二)议论文(含解析)粤教版必修4.docx_第2页
2018_2019学年高中语文单元质量检测(二)议论文(含解析)粤教版必修4.docx_第3页
2018_2019学年高中语文单元质量检测(二)议论文(含解析)粤教版必修4.docx_第4页
2018_2019学年高中语文单元质量检测(二)议论文(含解析)粤教版必修4.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单元质量检测(二)议论文(时间:120分钟满分:120分)一、基础知识训练(15分)1常识填空。(3分)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既是一篇演讲词,也是一篇,演讲者是恩格斯。马克思是国人,著名的政治学家、经济学家、社会学家等。他与本文作者合著的的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参考答案:悼词德共产党宣言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1)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企业经营、企业品牌、企业形象、企业信誉等无形资产,对企业的生存发展至关重要。(2)诸如“艾滋病”“甲流”这样重大疾病的蔓延,将会引起社会,各级政府必须高度重视,严密监控。(3)近年来我国煤炭企业重大事故不断,给国家和个人造成了巨大损失,有关责任人必须对此进行,深刻认识问题的严重性。A理念震荡反省B观念振荡反思C观念振荡反省 D理念震荡反思解析:选A(1)“观念”指思想意识。“理念”多指好的、新的观念。(2)“振荡”是物理学名词,指物体运动的一种形式或电流的周期性变化。“震荡”指震动,动荡。(3)“反思”指思考过去的事情,从中总结经验教训。“反省”指回想自己的思想行动,检查其中的错误。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诸子百家中,庄子的文章淋漓尽致、纵横捭阖,其天马行空的想象成为后世文人的心灵慰藉,如逍遥游等。一个小小子走到鲍廷玺身边站着,拍着手,唱李太白清平调。真乃穿云裂石之声,引商刻羽之奏。西游记这部小说,看起来荒谬绝伦,细究起来却处处是对当时社会的讽刺。近年来,日本右翼势力蠢蠢欲动,中国人民对日本的挑衅行径进行指责是无可厚非的。执信中学的荷塘,紧邻文化走廊与奉恩堂,又有垂柳、桂花、木棉围绕,人文情怀与自然景观相得益彰,也称得上是别具一格。代沟之说,有一定的道理。不过,要消除代沟,只能潜移默化,子女对父母未便耳提面命。A BC D解析:选B淋漓尽致:形容文章或说话表达得非常充分、透彻,或非常痛快。不合语境。穿云裂石:穿破云天,震裂石头。形容声音高亢嘹亮。符合语境。荒谬绝伦:形容荒唐、错误到了极点。不合语境。无可厚非:没有可过分责难的。意指说话做事虽有缺点,但还有可取之处,应予谅解。不合语境。别具一格:另有一种独特的格调。符合语境。耳提面命:不但当面告诉他,而且还贴近耳朵提醒、叮嘱。后来用“耳提面命”形容恳切地教导。符合语境。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A昨日,吴敏霞/施廷懋在里约奥运会女子双人三米板跳水比赛中夺冠。这也是中国代表团获得的第二枚金牌,吴敏霞成为首位在奥运跳水比赛中获得5枚金牌的运动员。B“两会”召开期间,部分媒体和网络上常见政协委员提交议案、人大代表提交提案之类的说法。这无疑是混淆了“议案”和“提案”两个不同的概念。C不动产登记暂行条例按照物权法的有关规定,把登记资料查询人限定在权利人和利害关系人,有关国家机关可以依法复制、查询与调查处理事项有关的登记资料。D12月17日,美国前总统奥巴马在白宫发表讲话说,美国将终止过去半个多世纪对古巴执行的业已过时的政策,试图通过实施一系列新政策寻求实现两国关系正常化。解析:选AB项,有歧义,“部分”限定的内容(对象)不明,且“媒体”和“网络”两个概念不能并列。C项,语序不当,“复制、查询”应为“查询、复制”;另外“限定在”应为“限定为”。D项,成分残缺,“寻求”缺宾语中心语。5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在人类历史上,不同的文化、民族大多都会思考什么是死亡以及它的意义是什么。对于死亡的认识、灵魂的归宿,不同的文化会有不同的看法, 人们对肉身死亡的认定标准是一致的:心跳不再、呼吸停止。 随着近代医学的发展,原来的死亡认定方法受到了挑战。一方面,组织培养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心脏等器官在患者已经被认定死亡之后仍然能够体外培养和存活,最终发展为今天的器官移植技术。随着医学的发展,人们逐渐意识到大脑在生命中的核心作用。同时,脑电记录仪的发明和使用,使医生能够检测患者的大脑功能是否完全丧失,脑死亡的概念被提了出来。A不管但可是并/因此B尽管但然而并也所以C尽管也却而且/所以D不管却但是进而也因为解析:选B 处与处在语意上构成了转折关系,要注意关联词的选用与搭配;处又在前句的基础上构成了转折,因为这个语段更倾向于书面语的语体色彩,所以用“然而”; 处与上句语意上是并列的,用“并”或不用均可;处和上句也是并列关系,用“也”就可以;处与上句构成因果关系,用“所以”即可。二、阅读能力训练(35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9分)红楼梦的开篇神话红楼梦是由一个神话故事开端的。说的是大荒山无稽崖下,有一块女娲补天时未被采用的石头,幻化为神瑛侍者,每天用甘露浇灌三生石畔上的一棵绛珠仙草,后来仙草修成女身,愿用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的情。因此一事,便引出一部悲金悼玉的红楼梦来。故事虽然说来荒唐无稽,但是任何神话都有其尘根俗缘。曹雪芹编造的这个神话故事,毫无疑问也是有其现实基础的。那么,红楼梦中的这块顽石,到底生于何方何地呢?书中说是本于“大荒山,无稽崖”,用脂砚斋的话来说,就是“荒唐也,无稽也”,亦即是无可稽考之处。在我看来,这是作者和批者有意让人处于扑朔迷离之中,它应当是真有出处的。依据相关材料揆情度理,我认为,它应当是我国东北部的长白山。在远古时代,人们便称此为“大荒山”。我国第一部地理学著作山海经中记载:“大荒之中有山,名不咸,在肃慎之国。”肃慎,位于我国的东北部;不咸,蒙语即神仙;不咸山,即仙山。长白山天池之畔有一天豁峰,山峰形状奇特,山石巨大,其中最大的一块,便名曰“补天石”。“绛珠仙草”又是什么呢?我认为,它是长白山上的名贵特产人参。人参常被称为“神草”或“仙草”,长着对生的绿叶,绿叶中间挺立着一株长长的花柱,柱上结着一串串红宝石似的珠果,颜色绛红绚丽,形状如同南国红豆,晶莹剔透。这样看来,这个“绛珠仙草”不是人参又是什么呢?“神瑛侍者”呢?他似是“神鹰”的谐音。很早以前,满人中间流传一个神话:有三个仙女在长白山天池里洗澡,有一只神鸟(也有说神鹰的)噙来一颗绛红的仙果放到最小的仙女的衣服上,仙女吞下仙果后生了个男孩,便是清室祖先布库里雍顺。因此,神鸟(或神鹰)与绛红仙果的兰因絮果,恩恩怨怨,早就缔结在三生石畔了,曹雪芹只不过是将其巧妙地改造了一番,且完全不露痕迹。为什么曹雪芹要用这么一个神话故事来牵引出这部百年望族的兴衰史呢?曹雪芹先人早在明万历年间便迁居沈阳附近,加入旗军。他们为清室开创基业,屡立卓越功勋。因此曹雪芹用这么一个神话故事开篇,与他绵绵不绝的寻根怀旧情结有着直接的关系。曹雪芹生于末世,当年随清室一同入关的八旗子弟,个个都是声名显赫,唯独他结庐在荒凉的西郊荒野,穷困潦倒,怎能不产生“娲皇只用了三万六千五百块,单单剩下一块未用”的慨叹呢?曹雪芹在一首画中诗中说:“爱此一拳石,玲珑出自然。溯源应太古,坠地又何年?有志归完璞,无才去补天。不求邀众赏,潇洒做顽仙。”这里明明点出这块顽石的来历,它的根源本来尊贵,详溯其源当是出自太古的大荒山(即长白山山巅),遥想当年是何等的荣耀,只是今日被尘埃蒙蔽,埋没于蓬蒿之中。现虽欲返璞归真,但又不能去攀结那些豪门权贵,只能“自怨自愧,日夜悲哀”而已!并于万般无奈之中,才求诸笔墨文字,冀图得到诸如空空道人之类的人去传述其一番历历可数的心迹罢了。(有删改)6下列说法,不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3分)()A作者认为红楼梦中的大荒山应当是长白山。B作者认为“绛珠仙草”是长白山上的名贵特产人参。C红楼梦的开篇神话故事表现了曹雪芹绵绵不绝的寻根怀旧情结。D作者认为“神瑛”可能是“神鹰”的谐音,“神瑛侍者”即清室祖先布库里雍顺。解析:选D“神瑛侍者即清室祖先布库里雍顺”说法错误,原文讲的是神鸟送绛红仙果,仙女吃了生下了清室祖先的神话。“神瑛侍者”指神鹰(神鸟)。7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作者认为大荒山即长白山,是因为在远古时代,人们称长白山为“大荒山”,长白山天池之畔有块巨大山石名为“补天石”。B作者认为人参长着对生的绿叶,中间花柱上结着一串串红宝石似的珠果,与红楼梦描写的“绛珠仙草”很像。C随清室一同入关的八旗子弟,个个都是声名显赫,而曹雪芹屡立卓越功勋却穷困潦倒,所以让他产生“单单剩下一块未用”的慨叹。D作者认为满人神话中神鸟(或神鹰)与绛红仙果的故事被曹雪芹妙若无痕地运用到了红楼梦中。解析:选C“曹雪芹屡立卓越功勋”张冠李戴,原文是说曹雪芹先人为清室开创基业,屡立卓越功勋。8根据文章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任何神话故事都是有尘根俗缘的。那么,水浒传开头“洪太尉误走妖魔”的神话也可能是有现实基础的。B虽然在画中诗与红楼梦中都写到了“石头”,但诗中的石头与红楼梦中的补天石没有内在的联系。C作者认为山海经中的不咸山在长白山,说明山海经中的地名有的是少数民族语言的音译。D作者对红楼梦的开篇神话中的主要事物一一作了考证,说明作者对满族历史及满族风情非常熟悉。解析:选B“诗中的石头与红楼梦中的补天石没有内在的联系”说法错误,根据对文章最后两段的分析,可知这两块石头是有联系的,指的是同一块石头,都用来暗指曹雪芹自己。(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1题。(14分)完美与残缺从维熙天上的月亮有圆有缺。当月圆时,有“花好月圆”之美词;当月残时,又有“一镰钩月”之雅说。笔者常想,如果地球上没有月残,而只有月圆;或只有月残,而无一轮圆月,那将失去多少风景?如果把这一美学概念,引申到振兴中华民族的宏观话题之内,那就不仅仅是单纯的审美情趣问题,而是一个事关民族心态的问题了。几年前,一位台湾的摄影家,要拍一幅圆明园的夜色写真,我陪他选择月圆之夜前往,但是到了圆明园之后,面对那断垣残壁的历史沧桑,我们忽然意识到月圆下的圆明园,拍出来虽然好看,但不如一钩残月下的圆明园,更富有含金量。因为我们面对的不是令人开心的风景,而是中国百年国耻的纪念园。虽然这比在月圆下拍摄,要艰难许多,最终他还是等到了乱云遮月圆月被吞噬到只剩下一弯残月的更深时分,才重新开动了摄影机。笔者所以要重温这段往事,实因重新修复圆明园与保留其历史原貌之争,既是关联到建筑的问题,又是超出了建筑学本身关联到民族心态建筑的一个大问题。我们是个有着几千年历史文明的古国,珍惜历史的完美,是人之常情,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但是如何面对历史残缺,并珍惜这种残缺,却始终是个没有解决好的大课题。重建圆明园的历史辉煌与反对重建圆明园之争,典型地反映出我们民族心灵上的顽疾。之所以这么说,是有充分依据的:本来圆明园是国耻的标本,留下这个活标本的原貌,使国人牢记“火烧圆明园”的悲凉往事,不仅符合历史真实,而且有利于民族奋发图强;但是偏偏有一些清史学者,难以割舍中华民族的“圆月情结”,慷慨激昂地反对保留历史残缺,倡导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再现圆明园昔日的风华。这里,姑且不说“克隆”出来的圆明园,其本身就是赝品;就是再现圆明园的全部辉煌,也无助于中华民族的明天正好相反,它将让子孙后代淡化国耻,并瓦解消融民族务实的心灵建筑。为了说明问题,笔者仅以德国科学严谨之风,与国人中假凤虚凰的心态,作一个对比:在德国西部莱茵河和美茵河的汇合口有个科布伦茨小城,这儿曾经耸立着威廉大帝的雕像。威廉大帝何许人也?他是将德意志统一成一个国家的大帝,被德国人称为德意志之祖。人们为了缅怀他将东西南北中的日耳曼人,缔造成一个强大的德国,在科布伦茨两条美丽河流的汇合口,铸成了一座巍高的青铜纪念碑,以纪念他的历史功绩。但是,当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尾声,苏联从德国西部强渡莱茵河、围歼希特勒军团时,一发炮弹正好落在这座青铜雕像上,从此这位策马张弓的德意志之祖肖像消失了。待我去那块圣地朝圣时,那儿只留下一座空空的墩台。当时正是深秋,墩台上飘满了黄色的落叶和白色的鸟粪,让每个来这儿的游者,无不感到凄切和悲凉。这是其一。其二,在德国柏林最热闹的裤裆大街,昔日曾经耸立着一座著名的尖顶教堂,苏联红军攻克柏林时,那座教堂的顶部正好被炮火自上而下地劈去了一半,多少年过去了,那教堂也没有重建和修复,赤裸地站在繁华的大街上,向世界展示它的历史沧桑。对此我曾以中国人的心态,询问过德国友人和德国民众,他们的回答几乎是一致的:我们必须精心地保存这些历史残缺,让子孙后代不忘德国发动二战的罪恶。当年,德国是发动二次世界大战的罪魁祸首,还在千方百计地保留历史残缺;而我们在近代史中是被弱肉强食的民族,倒反而不惜花费重金,克隆往日的历史辉煌,这种南辕北辙的心态,距离究竟有多远?恐怕世界上还找不到一种量器,能丈量出这种距离。但是这两种思维模式,到底哪个更能符合民族自强的内在逻辑?哪个更富有时代的前瞻性?哪个更能“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以德国而论,它今天的经济实力,不要说再建起一座青铜雕像,就是在科伦布茨再竖起十尊百尊威廉大帝的金像,并不是什么难事;但是他们知道那是遮盖民族的耻辱,是万万不能做的事情。难道我们这个不断被列强肢解和侵略的民族,就能遮其自家之丑,重新修建圆明园(实质为“克隆”),来淡化昔日被列强瓜分的国耻?前不久,党中央明确提出“求真务实”和“以人为本”的治国理念,这更让笔者感到投入大量资金、全面修建圆明园之举有待商榷。且不说我们还有几千万农村人口生活在贫困水平线上;就是有一天我们从发展中国家进入了全面富足的国家行列,我们也不能淡化昔日之国耻。中国有句古话,似可当此文的结论:假凤虚凰者误国,卧薪尝胆者兴邦!(选自2004年中国随笔精选)9下列对文章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A“但不如一钩残月下的圆明园,更富有含金量”中的“含金量”在文中的含义是“与残月下的圆明园废墟相一致,更能突出圆明园作为国耻纪念园的意义”。B“乱云遮月圆月被吞噬到只剩下一弯残月的更深时分”才去拍摄,其用意是与圆明园废墟协调一致。C“圆月被吞噬”象征帝国主义列强对圆明园的吞噬。D德国保留“历史残缺”和中国重修圆明园这两种思维模式,都符合民族自强的内在逻辑。解析:选DD项,文中无此含意。10应如何理解题目完美与残缺的含义?(5分)答: 参考答案:“完美”与“残缺”两者都是美,它们是对立统一的,反映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审美对象的美。11简要概述第段中作者提到的两个例子及其作用。(6分)答: 参考答案:威廉大帝雕像被毁不修;裤裆大街教堂被毁不修。作用是:为了向世界展示它的历史沧桑,让子孙后代不忘德国发动二战的罪恶。(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4题。(12分)“还是一个破落户”鲁迅毕竟是“五四”时代的知识分子,性情又和郭沫若那一类人很不相同,不习惯在精神上迅速地脱胎换骨,因此,在整个三十年代上半叶,他只要谈到民众,多半都还是重复以前的看法。他屡次打比喻,说现代中国的历史就是几个人轮番变戏法,老百姓呆头呆脑地围着看。回忆往事,他记起家乡旧时的“堕民”,不禁感慨他们“不但安于做奴才,而且还要做更广泛的奴才,还得出钱去买做奴才的权利”;愈到晚年,他对民众的揭发还愈深刻。既然给社会诊病的时候,他常常还是照着老思路,他接着提治疗意见,就难免还是要抄旧方。事实上,在他生命的最后几年,他不断地重复这种中国人必得向外国学习的“五四”式的启蒙主张。他说中国人的“哑”,是因为精神上的“聋”,倘再不输入精神的粮食,中国人便要成为尼采所说的“末人”(德国哲学家尼采于他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提出与超人对立的概念)。于是他提倡“拿来主义”,再三强调,说这是当务之急:“启蒙工作在现在是最需要的。”也就从三十年代初开始,他一面说“唯无产者才有将来”,一面又读起了中国的史书,尤其是宋、明两代的野史。他会在这个时候去读这些书,本身就说明了他对现实的绝望,正像他自己说的:“一个人处在沉闷的时代,是容易喜欢看古书的。”他向来有一种从今天看出昨天的锐利的眼光,三十年代的中国又恰似大厦将倾,一派末世景象,他越是细读宋、明野史,就越觉得自己也正活在那样的时代。心里这样想,笔下就不免也要这样写,于是他三十年代的私人通信和公开文章中,不断出现了以古比今的文字。直到一九三六年,他还不断以明末的事情,来比附现实中文学家的“逸民气”和老百姓的怯懦性,那种以为自己正是活在宋末和明末的强烈感觉,始终没有消散。心中存着这样一面古代的镜子,脑中又时时闪过历史循环的念头,鲁迅对现实中的人事,看法就自然会和周围的人很不一样。一九三四年,周作人在上海的人间世杂志上发表一首打油诗,编者又加上“五十自寿”的标题,引来蔡元培、钱玄同等人的一连串和诗,一时间颇为热闹。这引起上海等地的左翼青年作家的不满,纷纷撰文批评,有的措辞还相当激烈,闹得沸沸扬扬。“左联”的许多年轻人都在那里愤愤地声讨周作人,鲁迅却回过身来看透了他们的心肠,而这是连他们自己也未必能看清的,鲁迅与他们的精神距离,实在是太大了。一九三零年秋天,上海文化界的共产党组织通过美国记者斯沫特莱,租了一家荷兰人开设的西餐馆,给鲁迅庆祝五十岁的寿辰。到了那一天,上海的几乎所有左翼文化团体都派代表来参加,把那家餐馆挤得满满的,气氛相当热烈,鲁迅也很高兴。可是,当他站起来致辞时,却说出这样一番扫兴的话:我现在被人请求出来领导无产阶级文学运动,我的几位年轻的朋友还坚持要我做一个无产阶级作家。我要是真装作一个无产阶级作家,那就幼稚可笑了,我的根子是植在农村中、农民中以及学者的生活中。我也不相信中国的知识分子的青年,没有对工人、农民的生活希望和痛苦的体验,就能创作出无产阶级的文学这整篇讲话,简直好像是故意在强调他和那些给他祝寿的人的精神差别,后面那几句,更是明显夹着刺了。他对那些明明和他一样或者还不如他,却摇身一变,以无产阶级自居,大骂他落伍的人,一直耿耿于怀,只要有机会,他就要指责他们的善变。他这样去指责别人,自己就更会警惕,即使真是非常欣赏那激进的左翼浪潮,他理智上也会不断地提醒自己站稳双脚,不要使自己整个陷进那潮水中去。所以,连向激进的青年表示奋斗的决心,他往往也很注意分寸,只是说“呐喊助威,则从不辞让”,并不自居为中军。直到一九三五年,他还对一位亲近的朋友这样描述自己,“使我自己说,大概也还是一个破落户,不过思想较新”,依旧是沿用十年前那个“中间物”的说法。看起来,一直到最后,他都还保持着这份清醒的自觉,他知道自己究竟是怎样一个人。(节选自王晓明鲁迅传)1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在整个三十年代上半叶,他只要谈到民众,多半都还是重复以前的看法”表明,三十年代的鲁迅经历过“五四”启蒙思想的洗礼,对社会、人生的认识保留有深深的旧时代印痕。B“既然给社会诊病的时候,他常常还是照着老思路,他接着提治疗意见,就难免还是要抄旧方”表明,三十年代的鲁迅按老思路揭发社会的弊端,以旧方治疗。C“他一面说唯无产者才有将来,一面又读起了中国的史书,尤其是宋、明两代的野史”表明,三十年代的鲁迅提倡无产阶级文学运动,却又自感返回到宋、明时代。D左翼作家激进但缺乏清醒,没有对工人、农民的生活希望和痛苦的体验;而鲁迅始终能够将根子植在农村中、农民中以及学者的生活中,保持对现状以及前景的清醒认识。解析:选DD项,将或然当作了必然。原文是假设“中国的知识分子,没有体验”,这里错误地说成了“左翼作家”“没有体验”。13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A鲁迅说自己是一个思想较新的破落户,没有像郭沫若等人那样,在思想上迅速地脱胎换骨。B鲁迅认为,中国人的不敢发声在于精神上的失聪,故他提倡“拿来主义”,主张立即进行启蒙工作。C鲁迅对于中国老百姓身上的奴性与怯懦、对现实是绝望的,于是他在晚年,对民众的揭发更加深刻。D一九三四年,周作人发表了一首五十自寿的打油诗,一批名人争相和诗。对此,鲁迅进行严厉批判。E鲁迅始终保持着清醒,即使在向激进的青年表示奋斗的决心时,也是很注意分寸的,能够十分理智地认识自己。解析:选BEA项,“没有像郭沫若等人那样脱胎换骨”是本文作者的观点;C项,鲁迅对现实感到绝望,对民众没有绝望,否则他就不会提出启蒙主张;D项,对名人和诗进行严厉批判的是左翼作家,而非鲁迅。14国人对鲁迅大都充满了崇拜之情,本文对待鲁迅的态度如何?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4分)答: 参考答案:鲁迅一度被神化,高高地耸立在云端。在本文中,分明可以感受到作者没有用膜拜神灵的眼光来仰视鲁迅,而是站在鲁迅的角度,直视鲁迅的痛苦、矛盾、悲凉,把鲁迅还原成一个“人”。同时,在字里行间,又能分明地感受到作者对鲁迅炽热而深沉的感情,对鲁迅的深刻理解。三、表达能力训练(20分)15根据提示重组下面的句子。(可以增删个别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分)鲁迅和胡适最后分道扬镳,原因在于两人革新中国的理想不同,鲁迅主张对现实社会做最彻底的抨击,而胡适则更多关注社会现实。提示:以“鲁迅和胡适革新中国的理想不同”开头。答: 解析:原句为因果复句,先说结果,后说原因,重组时则要先说原因,后说结果,使全句形成“鲁迅和胡适革新中国的理想不同因而两人最后分道扬镳”的结构。参考答案:鲁迅和胡适革新中国的理想不同,鲁迅主张对现实社会做最彻底的抨击,而胡适则更多关注社会现实,因而两人最后分道扬镳。16墓志铭是记述死者生平事迹的简短铭文,可以表达墓主人对生活的追求和对命运的思考,往往只言片语却尽显睿智。请仿照下面的示例,从马克思、海伦凯勒、贝多芬中任选一人为其拟写墓志铭。(4分)示例:司汤达:活过,爱过,写过。萧伯纳:我早就知道无论我活多久,这种事情还是一定会发生。富兰克林:印刷工富兰克林。答: 参考答案:(示例一)马克思: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造世界。(示例二)海伦凯勒:盲眼看世界,真情暖人心。17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校园安全的制度虽然已经建立,。 所谓深度,不能等到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