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景语皆情语教案_第1页
一切景语皆情语教案_第2页
一切景语皆情语教案_第3页
一切景语皆情语教案_第4页
一切景语皆情语教案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草一木总关情探讨诗歌中的情与景教学设计【三维目标】一、知识和能力1、了解并掌握诗歌的情景关系。2、学习并掌握分析情景关系的方法。二、过程与方法在分析中归纳总结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吟咏分析,提升审美能力。【学情分析】诗歌鉴赏中对情景关系的考察是近几年高考常考题型,但学生对情景关系的掌握还不够深入系统,特别是在分析方面很薄弱。【教学重点】 掌握分析情景关系的方法。【教学难点】1、 掌握诗歌的情景关系。 2、掌握分析情景关系的方法。【课时安排】 一课时【教学过程】 一、导入 书云:“诗言志,歌咏言。”也就是说,无论是什么诗,最后都是用来抒发感情、表达志向的。从表达的途径看,一是不借助外物,直接表达,即直抒胸臆;二是借助外物,间接地表达,即间接抒情。诗人常常借物(景物)来传情达志的,写景是手段,抒情才是目的。于是,这就有了诗歌中的景与情的关系。二、学习目标1、了解并掌握诗歌的情景关系。(这是让我们知道情景关系是什么)2、学习并掌握分析情景关系的方法。(这一点则侧重怎样分析)三、梳理分析诗歌的情景关系说到情与景,清代的王夫子在姜斋诗话中说:“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而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更是简洁地概括为:“一切景语皆情语。”可见诗歌中的情与景关系是十分密切的。那么,同学们来说一说你们知道的情景关系有哪些。看来,同学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还是总结积累了不少,不过还稍显零乱,不够准确。那现在我们就一起梳理下诗歌的情景关系吧。从情与景的组合方式上看,诗歌中的情景关系主要有一下几种:(一) 先景后情,触景生情。 诗歌先有景后有情,由景及情,情因景生。“景乃诗之媒。”人物一开始心情是比较平静的,由于收到外界景物的刺激,激起感情。如王昌龄闺怨中:“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就是因为目光所及处见到杨柳,才生发出悔恨思念之情。(二) 先情后景,缘情写景。就是情在景先,先有情,后有景,由情及景,是“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景的设置总是以情为转移的,所谓“情哀则景哀,情乐则景乐”。这也就是杜甫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溅泪的惊心的不是花不是鸟鸣,而是因为作者内心充满着忧心伤感,离别愁怨。(三)移情于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1、移情于景。 就是用拟人的手法,赋予景物以人的情感,让它为人事而动情,从而使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更浓烈。如杜牧的赠别二首(其二):“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这两句诗通过写蜡烛,把离人相对垂泪,终夜不寐的凄哀婉转的别情表达得含蓄、缠绵、别致。2、寓情于景。就是以景写情或借景抒情。诗人的情感不外露,全部寄托在所写的景物之中,寓情于景,能使诗歌收到含蓄蕴藉、耐人寻味的功效。如刘禹锡的石头城:“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这首诗句句写景,然而无一景不融合着诗人故国萧条、人生凄凉的深沉伤感。3、情景交融。“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王夫子姜斋诗话)这种方式将感情融汇在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助对这些景物或场景的描摹刻画抒发感情,是一种间接而含蓄的抒情方式。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日月星辰、山川河流、梅兰松菊、花鸟虫鱼、斜阳古道、梧桐浮萍、长鸿孤雁、长亭灞桥等等,常常是诗人借以抒情的对象,这些景物也就不再是单纯的景物了,而是承载着人们极为丰富复杂的情感。(四)以景衬情,倍增哀乐。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以乐景衬乐情,以哀景衬哀情;或者是以乐景反衬哀情。(五)以景结情,含蓄悠长。所谓以景结情,就是诗的前面大半篇幅用于抒情,最后以写景来收束全诗。这种写法的好处是在抒情到紧要处戛然而止,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含不尽之意于言外。如戴叔伦的三闾庙:“沅湘流不尽,屈子怨何深。日暮秋烟起,萧萧枫树林。”诗的前两句悬空落笔,以感叹之笔抒情,直将屈子一生的悲愤写得无以复加,再接下去似乎非常不易,高明的诗人别具匠心地以景来收束,后两句全部用意,却让人觉得幽怨不尽,情伤无限,可谓空寂传神。(六)以情结景,画龙点睛。就是诗的前面大半篇幅主要用于写景,不言情事,全诗将要结束时,才加一抒情之笔。这种手法的妙处在于画龙点睛,一笔点活全诗,使诗前半所写之景,都变成主观之景,染情之景,引人回味无穷。当然,以上所列种种情景关系只是为了便于掌握特征而分列,实际上一首诗往往几种方式兼用,触景生情,融情于景,两者相互放生渗透,反而达到融合无间的状态,创造出更美好的意境。四、合作探究,读懂景语知情语宋人范希文在对床夜话中所说:“境无情不发,情无景不生。”说的就是诗歌情与景的密切关系。明人胡应麟在诗薮中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那么,如何才能破解这情景二端,解读好诗中的景语和情语?讲到诗歌中的景物,我们常常用到一个词意象,还常常会提到另一个词意境。所以在分析诗歌的景语和情语之前,我们先熟悉下诗歌的意象和意境。【小贴士】意象与意境一、意象意:指的是创作主体(诗人)的思想感情。象:指的是客观物象(景物)。意象:是诗人的主观情感和客观物象的融合,即融合了诗人情感的事物。二、意境指几个意象有机地组合在一起,所构成的一个完整的形象画面,表达了诗人的某种思想感情或艺术境界。(一)象征性意象通过下列诗句中的常见意象,快速把握诗句传达的情感志向。1、一遣樊笼累,唯馀松桂心。2、荷尽已无擎雨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3、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4、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5、月落子规歇,满庭山杏花。6、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7、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8、愿将腰上剑,直为斩楼兰。大家之所以能过快速而又准确地把握诗句的清关,是因为这些意象本身已经带有了一定的象征意义,承载着人们极为丰富复杂的情感。它的意义基本是固定的,所以我们在鉴赏诗歌时,可以通过这些象征性意象帮助我们分析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这也是我们鉴赏诗歌情感的方法之一。(二)描述性意象在诗歌中,作者为了营造某种意境或渲染某种情感,就会极力铺陈一些意象,以达到意境的完美和情感的强烈。举例: 思远人 晏几道红叶黄花秋意晚,千里念行客。飞云过尽,归鸿无信,何处寄书得。泪弹不尽临窗滴。就砚旋研墨。渐写到别来,此情深处,红笺为无色。这首词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红叶黄花秋意晚”一句对表达这种感情有什么作用?分析:我们可以借鉴一下分析毛泽东的沁园春 长沙:“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第一步:找出意象山、林、江、舸、鹰、鱼、第二步:分析意象特点,山万;林层;江漫;舸百(数量多)山红遍;林尽染;江碧透(色彩多)舸争;鹰击:鱼翔(力量大)第三步:通过意象品意境数量多、色彩多、力量大壮丽万类霜天竞自由生机勃勃第四步:悟情感壮丽+生机勃勃(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壮志【方法小结】一找二析三品四悟一找意象二析特点:1、 注意作者对景物的描写角度(远近、高低、俯仰绘形、绘声、绘色视觉、听觉、触觉、味觉等)2、 描写手法:衬托(正衬、反衬) 正侧结合 动静结合 虚实结合 烘托渲染 比喻拟人 夸张3、 三品意境(气氛、氛围)4、 四悟情感。五、学以致用1、村行 王禹偁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何事吟馀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注 这首诗是王禹偁于太宗淳化二年被贬为商州团练副使时写的。原:原野。从全诗看,作者的情感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请联系全诗进行分析。(3分)分析:首联:时、地、人、事悠然颔联:听觉、拟人、对仗幽静颈联:视觉、对仗唯美尾联:触景生情思乡注释:贬官受挫失意结论:由前三联可看出诗人的情感是悠然的。由尾联和注释可看出诗人的情感转变为惆怅。2 夜 雪 【唐】白居易 已讶衾枕冷, 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 时闻折竹声。 注:这首五绝作于公元816年(元和十一年)。白居易时年四十五,任江州司马。分析:“已讶衾枕冷”,先从人的触觉写起,通过“冷”不仅点雪的存在,而且暗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