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高考历史总复习历史重大改革回眸第1讲古代中外重大改革教师用书.docx_第1页
江苏高考历史总复习历史重大改革回眸第1讲古代中外重大改革教师用书.docx_第2页
江苏高考历史总复习历史重大改革回眸第1讲古代中外重大改革教师用书.docx_第3页
江苏高考历史总复习历史重大改革回眸第1讲古代中外重大改革教师用书.docx_第4页
江苏高考历史总复习历史重大改革回眸第1讲古代中外重大改革教师用书.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讲古代中外重大改革江苏考试说明1.梭伦改革。2.商鞅变法。3.北魏孝文帝改革。4.王安石变法。一、梭伦改革1.背景(1)贵族与平民矛盾的激化:贵族在政治上把持国家政权,在经济上占有大量财富,肆意剥削平民。(2)贵族与工商业奴隶主矛盾尖锐:随着雅典工商业的持续发展,工商业奴隶主阶层逐渐形成,但他们在政治上没有地位。(3)萨拉米斯危机暴露了雅典社会内部尖锐复杂的社会矛盾。(4)解决危机的尝试先后失败。建立僭主政治的尝试基伦暴动。对原有体制改革的尝试德拉古法典。2.内容(1)经济(2)政治3.影响(1)对雅典打击了氏族贵族的势力,完善了雅典政治体制,促进了雅典国家的形成。奠定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基础。a.取消债务奴隶制的改革,确保了雅典公民经济上的独立,为雅典民主政治提供了物质基础。b.按财产划分社会等级和其发展社会经济的改革,巩固了贵族奴隶主、工商业奴隶主、平民三足鼎立的多元社会格局,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社会基础。c.完善了雅典的国家制度,为雅典民主政治的建立提供了可靠的制度保障。d.梭伦依靠法律解决社会矛盾的方法、梭伦的价值观以及在改革中创立的有利于公民行使职权的各种制度,对雅典民主政治具有重要的意义。(2)对西方:对欧洲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奠定了西方民主政治的基础。二、商鞅变法1.时代背景(1)政治格局:宗法制瓦解、战国七雄形成。(2)经济:土地私有制逐步形成。(3)阶级关系(4)思想文化: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有力地推动了当时的社会变革和文化发展。2.变法的准备与成功条件(1)商鞅热衷于法家学说,从政愿望强烈。(2)建功立业的首选目标:魏国。(3)商鞅离魏奔秦:秦孝公求贤若渴,招揽人才。(4)商鞅到秦后:晋见秦孝公,提出自己的主张,建议变法改革,富国强兵,主持变法。(5)取信于民:“南门徙木”。(6)商鞅在秦变法:以法家理论为指导,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全面推行变法。3.措施(强国之术)(1)经济(2)军事:奖励军功,按军功大小给予赏赐。(3)政治(4)社会习俗4.影响秦国崛起(1)政治废除了世卿世禄制度;实行按军功授爵的二十级爵,打破了贵族世袭制,加强了秦军的战斗力,新兴的军功地主成为维护秦国封建统治的重要支柱。秦国基本上建立起了封建专制中央集权政治体制。(2)经济:废井田,开阡陌,从根本上确立了土地私有制,促进了秦国社会经济的发展。(3)军事:奖励军功,实行“军功爵制”,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为秦国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三、北魏孝文帝改革1.社会背景(1)阶级矛盾:北魏统治腐败,赋税繁重,阶级矛盾尖锐。(2)民族矛盾:北魏统治者实行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政策,导致民族矛盾激化。(3)统治危机:北魏社会动荡,人民起义不断,北魏统治面临沉重危机。2.有利条件(1)北魏统一黄河流域,结束了北方长期分裂割据局面。(2)拓跋部受中原文化的影响,逐渐由游牧生活转向农耕经济为主的定居生活。(3)北魏重用汉族儒生、兴办太学,吸收汉族先进文化。3.内容(1)推行均田制时间:485年。内容:露田不得买卖;桑田可以买卖;农民要承担一定的徭役和杂税。作用:保障了统治阶级利益;有利于限制土地兼并和调动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保证了统治政权的财政收入和劳役需要,促进了北魏经济的恢复和发展。(2)整顿吏治措施:官吏任期由政绩决定;严惩贪赃枉法的官吏;实行俸禄制。作用:相对缓和了当时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减轻了官吏对百姓的掠夺,有利于巩固北魏政权的稳定。(3)迁都洛阳目的:为减轻改革的阻力,加强对黄河流域的统治。概况:493年,以讨伐南朝为名,由平城迁都至洛阳。作用:为改革提供了地理环境和文化氛围。(4)革除旧俗禁止士民穿胡服,一律改穿汉服。讲汉话。改汉姓:将鲜卑人原有的姓氏改为汉姓。通婚烟:提倡鲜卑人与汉人通婚。4.影响北方经济的恢复与民族融合(1)促进了北方农业生产的发展。政府收入增加,农业水利工程兴建,新的耕作技术得到推广,北魏的农业生产逐步发展到一个新的水平。(2)促进了洛阳的繁盛。洛阳成为全国的政治中心和当时最大的商业中心,还是一个国际性商业城市。(3)北方民族大融合:促进了以鲜卑族为中心的北方内迁各少数民族的发展;为隋唐大一统和经济文化的高度发展奠定了基础。四、王安石变法1.变法背景(1)积贫积弱局面的形成:北宋统治者实行“守内虚外”的军事部署政策以及冗官、冗兵、冗费现象的形成。(2)阶级矛盾尖锐:土地兼并严重,农民负担沉重,起义不断。(3)民族矛盾尖锐:辽和西夏威胁着北宋的安全。2.有利条件(1)以整顿吏治为中心的“庆历新政”,揭开了北宋革新除弊、变法改革的序幕。(2)面对财政危机严重、社会矛盾尖锐的情况,宋神宗支持王安石进行变法。3.内容及作用项目领域目的措施内容作用经济:富国之法改变积贫局面均输法采购物资“徙贵就贱,用近易远”政府的物资需求和供应得到较好配合,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市易法在开封设“市易务”限制了大商人控制和操纵市场,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青苗法青黄不接之时,政府借钱或粮食给农民限制了高利贷对农民的剥削,增加了政府收入募役(免役) 法纳钱代役有利于经济发展,增加了政府收入农田水利法鼓励兴修水利促进了农业生产发展方田均税法清丈土地,收取赋税限制了隐田漏税行为,增加了政府收入军事:强兵之法改变积弱局面将兵法在各路设负责操练军队的将官提高了军队战斗力保甲法把农民编为保甲进行军事训练维护了秩序,兵农合一保马法鼓励百姓养马节约了政府开支,提高了马匹质量和数量军器监监督制造兵器产量、质量得到提高政治:育才之法培养变法人才改革科举以经义取士使王安石革新思想得到广泛传播,培养了改革人才改革学校制度改组太学,撰注教材4.评价(1)根本目的:改变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增强对外防御、对内弹压的能力,以巩固统治。(2)(3)不足考向一古代中国重大改革的比较史料研读史料一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富,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魏楚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李斯谏逐客书史料二(商君)开塞耕战卒受恶名於秦,有以也夫!史记商君列传史料三魏亡之祸,成于六镇;轻薄六镇,实自太和。夫变夷从夏,人孰不以为美?迁洛之举,群臣不顺,孝文设术以诈之,示威以胁之。不知厌忽累世安乐之余,经始百年荒榛之地,一事不成,旧业尽弃,欲以何为?嗟夫!孝文诚非玩岁月而苟目前者;及其昧先后,失名实,不安于本而眩其末,则好治与念乱同科,可不悲哉!魏书卷三十四习学记言序目1.史料一中“殷富”的意思是使老百姓富裕起来,体现了商鞅变法中发展经济的措施,这些举措能够增加农民收入和政府的财政收入。2.史料二中“卒受恶名於秦,有以也夫!”说明商鞅变法触动了旧贵族的利益。3.史料三信息“旧业尽弃,欲以何为”说明改革触动了旧贵族的利益。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史料一商鞅为实现民“殷富”所采取的措施。提示:废井田,开阡陌(或以法律形式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2.根据史料二和三,分别指出两场改革的性质,史料中两场改革受到批评的共同原因是什么?你认为作为一名改革者应坚持何种态度?提示:性质:前者属于新兴地主阶级改革;后者属于少数民族的封建化改革。共同原因:变法触动了旧贵族的利益,遭到强烈反对。态度:坚定不移的决心和策略的灵活性相结合。史论归纳孝文帝改革与商鞅变法的异同 事件项目孝文帝改革商鞅变法不同点目的为了缓和社会矛盾,改变鲜卑族的落后状态实现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得优势地位侧重点侧重于制度的更新、迁都和移风易俗侧重于富国强兵相同点结果都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都促进了政权的封建化,都遇到守旧势力的反对和阻碍,结果都取得了成功考向二对中国古代重大改革的认识史料研读史料一商鞅是著名法家,坚持变法,富国强兵,故“商鞅虽死,而秦卒行其法”。对商鞅变法的评价,主流观点有:“商君之法,使民务本力农”;“然其民见刑而不见德,知利而不知义”(苏轼商君功罪);商鞅相秦“残伤民以峻刑”,违背了“得人者兴”“恃德者昌”等治国要领(司马迁商君列传)。据中国古代史改编史料二人说惠王(即秦惠文王)曰:“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危,今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是商君反为主,大王更为臣也。且夫商君,固大王之仇雠也,愿大王图之。”商君归还,惠王车裂之,而秦人不怜。战国策1.史料一中“商鞅是著名法家”说明一部分人对商鞅变法持肯定态度,认为商鞅变法使秦国实现了富国强兵;“其民见刑而不见德”“残伤民以峻刑”说明一部分人对商鞅变法持否定态度,对于这一观点可以从商鞅变法的局限性方面进行分析。2.史料二中“今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是商君反为主,大王更为臣也。且夫商君,固大王之仇雠也,愿大王图之”反映了商鞅变法触及了秦国贵族的利益,他们挑拨秦惠文王与商鞅的关系,导致商鞅被处死。1.根据史料一,指出商鞅变法的指导思想,并简析该理论在历史上的作用。提示:法家思想。对中国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建立乃至秦始皇统一全国,都起到了重大作用。2.根据史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商鞅遭车裂而“秦人不怜”。提示:商鞅变法侵犯了贵族利益;轻视教化,轻罪重罚;加重对百姓剥削与压迫。史论归纳改革的规律性认识(1)改革是革除弊政、促进国家富强的重要手段。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要发展进步,必须与时俱进,敢于改革。(2)改革必然会因损害某些人或集团的利益而遭到其反对,因而具有艰巨性和复杂性,不会一帆风顺,这就需要改革的措施必须行之有效,改革过程中要用人得当,改革家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3)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与时俱进,因时改革,是改革能否成功的根本原因。(4)分析改革成败具体原因要看改革派与保守派双方力量对比是否有利于改革,要从改革的阻力和支持改革的力量两方面去分析,改革的阻力可以从内外两方面,政治、经济、文化等多角度去分析。(5)改革没有固定的模式,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走适合国情的改革之路。考向三古代中外重大改革的比较史料研读史料一他(梭伦)拒绝了穷苦农民重新分配土地的要求,而是采取政策为丧失土地的农民安排其他职业,如从事贸易和其他工作。他大力推动货币的使用和商业的发展从此,雅典的货币、陶器和橄榄油充斥地中海地区,雅典的财富迅速增加,贫困不复是阿提加平原(注:即雅典地区)上的主要问题。周洪祥雅典民主与梭伦经商考史料二(商鞅变法)按地方百里提封九万顷或十万顷的标准,以县为单位计算出土地总面积,除去山泽道路邑居,其余的耕地按良田一夫百亩的标准授予农民。田昌五等秦汉史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赋税徭役)。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奴隶)。史记卷68商君列传1.史料一信息“拒绝了穷苦农民重新分配土地的要求,而是采取政策为丧失土地的农民安排其他职业”等反映了梭伦在改革中不分配农土地,而是鼓励发展手工业和商业。2.史料二信息“耕地按良田一夫百亩的标准授予农民”“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赋税徭役)。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奴隶)”反映商鞅变法重农抑商政策。1.根据史料一、二,比较梭伦改革与商鞅变法内容中农商政策的主要不同。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其政策对两国政治体制产生的影响。提示:政策不同:商鞅变法将土地分配给农民;奖励耕织,抑制商业、商人(重农抑商)。梭伦改革让失地农民转行从事其他行业;鼓励发展工商业。影响:梭伦改革奠定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基础。商鞅变法促进了秦国农耕经济的发展,为秦统一奠定物质基础,并使其逐步建立起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体制。2.分析两国形成不同政策的自然地理因素?提示:地理因素:雅典近海多山,缺少耕地,地中海气候,不利于农耕而有利于海外贸易;秦国位于黄河中游、汉中平原上,温带季风气候,适宜农业发展。史论归纳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的异同比较梭伦改革商鞅变法不同点背景处于奴隶制度的上升时期,平民与贵族矛盾尖锐处于奴隶制崩溃、封建制确立时期,各国掀起改革变法浪潮性质一次奴隶主阶级缓和社会矛盾的变革新兴地主阶级为发展封建经济而进行的除旧布新的社会改革不同点彻底性为平衡各阶级、阶层利益,具有调和、折中的特点坚决打击奴隶主旧贵族势力,改革较为彻底作用为雅典走上民主政治道路奠定了基础为秦国灭掉东方六国,实现统一奠定了基础相同点背景改革前都面临不利的形势措施经济上都涉及土地问题;政治上都涉及等级划分问题结果都促进了本国的富强;都有旧制度的残余考向一梭伦改革1.(2014江苏单科,24)梭伦改革的重要着力点之一是调节各阶层的政治权利。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改革以前的雅典是贵族的寡头专政,平民不仅无权议政,而且处于债务奴役的状态。改革以后,贵族阶级固然还是当政的阶级,然而从前实际上并无公民权利的平民,现在在公民大会中也听得到他们的声音了。顾准希腊城邦制度材料二梭伦还必须面对雄心勃勃的新贵那些人来自平民家族,对所谓“好父亲”集团的世袭贵族垄断特权耿耿于怀。美波默罗伊等古希腊政治、社会和文化史材料三(梭伦)仍然把保卫法律的职责授予阿勒俄琶菊斯议会(长老会议),这个议会仍旧是宪法的监察人,它监督最大多数的和最重要的国家大事,惩处罪人尤其有最高的权力,无论是罚金或是判刑。亚里士多德雅典政制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梭伦为实现“在公民大会中也听得到他们的声音”所采取的措施。(2)材料二中的“新贵”指的是哪个阶层?据材料二、三,结合所学知识,从权利分享和转移的角度,指出梭伦是如何缓释他们的“耿耿于怀”的。(3)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从权利分配的角度,说明后世“民主制度的拥护者和反对者都拥戴梭伦为鼻祖”的理由。答案(1)措施:废除债务奴隶制,让这部分平民获得人身自由;使他们能够参加公民大会,获得议政的权力;赋予他们选举权(或表决权)。(2)阶层:新兴的工商业奴隶主阶层。缓释:确立财产等级制度;设立四百人会议;部分司法权转移到陪审法庭;最高决策权转移到公民大会和四百人会议。(3)理由:拥护者:梭伦改革打破贵族对政权的垄断,使平民获得参与国家政权的权利(或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基础)。反对者:梭伦改革保留了贵族的一些特权(或贵族政治没有彻底改变)。2.(2012江苏单科,24A)梭伦“采取曾是最优良的立法,拯救国家”,对后世影响深远。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因为雅典宪法完全是寡头政治的所以在群众眼中,宪法上最残酷和苛虐的部分就是他们的奴隶地位;当然,他们对于每一件别的事也一样感到不满,因为他们觉得他们自己实际上什么事都没有参与。亚里士多德雅典政制材料二(梭伦)说:“我制定的法律,无贵无贱,一视同仁。”双方(贵族和平民)都要适可而止,以公正为本。然而,在阶级社会中,根本利益的冲突是无法避免的。梭伦受到了来自两方的攻击,被迫无奈,最后只身逃出希腊。冯俊科西方幸福论从梭伦到费尔巴哈请回答:(1)据材料一,概括雅典国家形成初期寡头政治的弊端;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些弊端给雅典带来的社会危机。(2)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梭伦采取的保护平民有限政治权益的措施。(3)据材料二,分析梭伦无法达到改革目标的根本原因,并指出梭伦的哪些观念对后世民主政治产生了积极影响?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从平民政治地位和参政权利两方面概括;第二小问,从政治和经济两方面概括社会危机。第(2)问,结合梭伦改革的措施概括。第(3)问,第一小问,根据“在阶级社会中,根本利益的冲突是无法避免的”概括;第二小问,依据“我制定的法律,无贵无贱,一视同仁以公正为本”概括。答案(1)弊端:平民受到奴役,平民缺乏政治参与权。危机:导致贵族与平民、贵族与新兴的工商业奴隶主之间矛盾的激化。社会动荡不安,阻碍经济发展。(2)措施:解负令,财产等级制,四百人会议(公民大会或陪审法庭)。(3)根本原因:阶级利益的对立。观念:公正观念,法治观念。考向二商鞅变法3.(2016江苏南通、扬州、泰州调研)商鞅变法立足国情,顺应时势,对秦国以至中国历史的发展都产生了重要影响。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分封贵族之采地渐次取消,则直属国家之耕地渐次扩大,於是以前贵族圈地分区小规模的井地,不得不解放为整块的农田。视其田亩之实收而抽收额定之比率。於是民田得自由买卖,而土地所有权,无形中转移,成为耕者所自有,而兼并亦随之而起。钱穆国史大纲材料二然列国环伺,时相侵凌,非有富强之国力,则亦无以自存。商子曰:“国之所以重,主之所以尊者力也。”务力之方在使民致身于农战之二事,而此外与二者无益或有害者皆在抑止之列。几乎欲举一国之学术文化而摧毁扫荡之,使政治社会成为一斯巴达之战斗团体,此则其独到之见解,亘千古而鲜匹者也。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请回答:(1)据材料一,指出商鞅的富国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措施对农业的积极影响。(2)据材料二,指出商鞅变法的指导思想,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评价。答案(1)措施:废除井田制;按亩纳税;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影响:根本变革了农业生产关系;激发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2)思想:重视农战。评价:适应了战国时期兼并战争激烈的形势;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后来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不利于社会经济文化的持续发展,为后来秦的暴政埋下祸根。考向三北魏孝文帝改革4.(2017江苏无锡模拟)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凡为人君,患于不均,不能推诚御物。苟能均诚,胡越之人亦可亲如兄弟。魏书高祖纪材料二高祖曰:朕昨入城,见车上妇人冠帽而著小襦袄者,若为如此,尚书何为不察?澄曰:著犹少于不著者。高祖曰:深可怪也!任城意欲令全著乎?魏书任城王元澄传材料三魏孝文帝的厉行改革,读史的人都说他是失策。这种观察,也是谬误了的。议论他的人,不过说他是:从此以后就同化于汉族,失掉本来雄武的特质。然而不如此,难道想永远凭籍武力和汉族相持么?总而言之,以塞外游牧的民族,侵入中国,其结果和汉族同化而融合是不可避免的。吕思勉中国通史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孝文帝为改变“不均”推行的经济措施及其政治目的。(2)材料二中孝文帝为何批评元澄?这说明了什么?(3)材料三的作者是如何评价孝文帝改革的?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改革的认识。答案(1)措施:均田制。目的:缓和民族矛盾,加强统治。(2)批评:仍然有人穿胡服;元澄未能尽职贯彻诏令。说明:传统旧俗难以根除,改革阻力大;孝文帝坚决推进改革。(3)评价:认为改革促进民族融合;加速少数民族封建化;汉化政策符合历史发展趋势。认识:改革缓和社会矛盾,是国家发展的根本动力。(言之成理即可)5.(2013江苏单科,24)文帝改革就其深度、广度和影响而言,可与商鞅变法相媲美。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东方文化较高诸邦,以受古代文化之积染既深,种种因袭牵制,改革非易,秦人在文化上之历史,较之东方诸国,亦远为落后,故转得为种种之创新。其实商鞅变法之重要内容,在东方各国,本已早为推行,商鞅不过携带东方之新空气,使西方人迎头赶上一步。而结果则后来居上,新制度之创建,惟秦为最有功焉。马非百秦集史材料二魏初风俗至陋,迁都之后,于革易旧俗,亦可谓雷厉风行。民族根柢,莫如语言,语言消灭,未有不同化于他族者。孝文以仰慕中国文化之故,至欲自举其语言而消灭之,其改革之心,可谓勇矣。其于制度,亦多所厘定。吕思勉两晋南北朝史材料三北魏在中原建立以后,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即如何处理这一广大地区的民族关系,其中包含如何对待汉族的先进生产方式、汉族的文化问题。是继续保存拓拔氏旧的社会制度和旧有的文化习惯,还是捐弃旧俗,接受先进的文化,在新的历史环境中获得新生,北魏的统治者必须作出抉择。白寿彝中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