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旗县抗旱应急预案.doc_第1页
社旗县抗旱应急预案.doc_第2页
社旗县抗旱应急预案.doc_第3页
社旗县抗旱应急预案.doc_第4页
社旗县抗旱应急预案.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社旗县抗旱应急预案1 总则1.1 目的 为做好全县的抗旱工作,促进抗旱工作正规化、规范化、制度化,坚持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原则,实行兴利除害结合,开源节流并重,对水资源进行合理开发、优化配置、全面节约、有效保护和综合治理,确保人民群众饮水安全,最大限度地减轻旱灾损失,服务全县经济社会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制定本预案。1.2 工作原则1.2.1以防为主,防抗结合的原则。根据目前抗旱工作手段和水平,坚持预防为主,防旱与抗旱相结合;旱灾发生前,充分做好防大旱、抗长旱的各项准备;旱情发生后,迅速组织抗旱工作。1.2.2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全县的抗旱工作由县人民政府统一领导,县防汛防旱指挥部组织实施,各乡镇人民政府和防汛防旱指挥部组织指挥当地的抗旱工作,分级管理,分级负责。1.2.3部门配合,共同参与的原则。县直各相关部门、防汛防旱指挥部成员单位根据各自的职责积极参与和支持抗旱工作,形成部门协调配合的工作局面。1.2.4突出重点,兼顾一般的原则。要突出旱灾严重地区和人畜饮水特别困难地方的抗旱,从各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同时,要根据统一部署,以点带面,抓好面上的抗旱工作。1.2.5以人为本的原则。要把确保群众的生命安全放在首位,突出解决旱区群众的饮水困难,努力确保群众饮水安全。1.2.6依法抗旱和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原则。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等相关法律法规抓好抗旱工作,根据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要求开发水资源,有效利用水资源,充分发挥水资源的综合效益,促进抗旱工作以农业抗旱为主向城乡生活、生产和生态全面主动抗旱转变。1.3 编制依据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国家防汛防旱应急预案、特大防汛防旱补助费使用管理暂行办法以及相关的法律法规等,编制本预案。1.4 预案分类及适用范围 本预案属地方总体抗旱预案,适用于本县发生的重旱和特重旱情。2 基本情况2.1 自然地理情况社旗县位于河南市西南部,唐河上游,南阳盆地东北部边缘,地处东经1124611311,北纬32273309之间。全县辖15个乡镇,243个行政村,总人口63.9万人,其中:农业人口57.5万人,总耕地105.8万亩,全县总面积1203km2,其中低山区87.6km2,岗丘区621.8km2,平原区493.6km2,素有“六岗四平少量山”之称。全县14条岗,13条河流呈半扇形,自北向南汇唐河入汉水,属唐白河水系长江流域。2.2 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社旗县1965年11月建县,由当时的泌阳、南阳、唐河、方城四县的边缘区组合而成,2004年底,国内生产总值240830万元,其中农业生产总值175368万元,工业生产总值196878万元,播种面积123466公顷,粮食总产量314081吨,农民人均纯收入1557元。2.3 水文气象及水资源开发概况2.3.1气候:全县属亚热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季风进退较为明显,夏季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控制,多东南风,炎热多雨;秋季多睛而气候凉爽;冬季受西伯利亚和蒙古高压控制,盛行西北风,冬季气候寒冷少雨雪;春季干旱而多风,一年四季,交替分明。2.3.2气温:全县多年平均气温14.6,极端最高气温41.2,极端最低气温17;全年无霜期221天,日照时数2148小时。2.3.3降雨量:全县多年平均降雨量为809mm,降雨年际变化大,年内分配不均匀,最大年降雨量1298.2mm,最小年降雨量526毫米;降雨多集中在69月,由于降雨受气漩度的影响,多以暴雨形式出现,汛期雨量约占年降雨量的70%。2.3.4水资源利用开发概况2.3.4.1地表水资源:在县境内主要指河流、鸭河灌区和小型水库。河流水资源:社旗县地表径流总量为2.977亿立方米。80%是过境水洪水,基本流量较小,可利用量较少;境外引水:鸭河水库灌区和王茂提灌站,年引水量1.422亿立方米,可利用量0.62亿立方米;水库库容:全县现有小型水库9座,加之坑、塘、堰、坝蓄水,总库容为0.19亿立方米。2.3.4.2地下水资源:可分为三种类型:浅井区:地下水埋深2060米,主要分布在唐河沿岸和其它支流河岸地区;中井区:地下水埋深60130米,主要分布在西北部和东部缓岗丘地区;深井区:地下水埋深130米以上,主要分布在岗丘地区。综述,全县多年平均总径流量2.977亿立方米,地下水允许开采量0.8713亿立方米,外引水量1.322亿立方米,库坝蓄水0.19亿立方米,全县水资源可利用量5.36亿立方米。另外还有过境水2.75亿立方米,水资源总量约8.1亿m3,现状总供水能力为4.38亿m3。2.4 旱灾概况社旗县是易涝易旱的地区,面临着洪涝和干旱的双重威胁。建国以来,全县发生较大或特大干旱年有34年,平均2年一遇,特别是1998-2003年以来的连续大旱呈现了新的特点,给我县工农业生产造成了严重的损失,引起了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我县干旱灾害特点:一是干旱发生频率呈上升趋势;二是干旱发生具有明显的连续性;三是旱灾分布时间以夏旱和夏秋连旱最多;四是旱灾分布面广,涉及到全县各个乡镇。2.5 全县水利工程现状及抗旱能力止2005年,全县有各类水利工程1.03万处,有效灌溉面积41.15万亩,其中大型灌区1处:鸭河口水库社旗灌区。设计灌溉面积28.0万亩,实灌面积10.86万亩。引河渠4条:设计灌溉面积5.5万亩,实灌面积0.64万亩。小型水库9座:设计面积 4.59万亩,实灌面积0.4万亩。机电灌站33处:基本能用13处,站首和渠系损坏20处;实灌面积1.4万亩。机电井6228眼,灌溉面积23.88万亩。塘坝596座:其中渔塘413座,灌溉塘86座,拦河坝105座,灌溉面积3.97万亩。节水灌溉面积4.86万亩,其中渠道防渗面积2.46万亩,管道输水面积0.3万亩,喷灌面积1.92万亩。3 组织指挥体系及职责3.1 组织指挥机构按照行政首长负责制的要求, 根据分级分部门负责的原则,社旗县重大干旱灾害由社旗县防汛防旱指挥部统一组织指挥抗旱救灾工作,其组织机构如下:指挥长:县政府县长。副指挥长:主管农业的副书记、常务副县长、主管农业的副县长、县人武部部长。成员单位:县政府办公室、县安监局、县发改委、县财政局、县水利局、县民政局、县国土局、县城建局、县交通局、县农业局、县林业局、县卫生局、县粮食局、县广电局、县农机局、县气象局、移动、电信公司、社旗鸭灌处、社旗水文站等部门。县级人民政府常设机构为社旗县防汛防旱指挥部办公室。负责贯彻落实上级指挥部的一系列指示精神和命令,统一组织指挥辖区内抗旱救灾工作。3.2 组织机构职责3.2.1县防汛防旱指挥部职责县防汛防旱指挥部是我县防旱抗旱工作的指挥决策机构。其主要职责是:(1)在同级人民政府和上级防汛防旱指挥部的领导下,贯彻执行相关决定、指令;(2)组织召开防旱工作应急会议,听取防办、民政、水利、农业、气象等部门的旱情灾情汇报,安排部署防旱救灾工作;(3)制定各项防旱措施,落实防旱物资和经费;(4)统一指挥我县的防旱抗旱工作,组织县级相关部门、驻县部队按本预案规定职责对受灾地区进行防旱抗旱救灾。3.2.2 县防汛防旱指挥部办公室的职责县防汛防旱指挥部办公室是综合协调办事机构,其职责是:(1)贯彻执行国家有关防汛防旱工作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2)及时了解、掌握旱情、灾情和水利灌溉工程运行状况,发布旱情、灾情报告;(3)及时向指挥部主要领导提出防汛防旱决策参谋意见并具体实施防旱工作;(4)传递上级防旱救灾工作指令,了解救灾工作进展情况,督促检查各项防旱救灾措施的落实。(5)协调有关部门做好防汛防旱物资的储备、管理和防汛防旱资金的分配工作;(6)处理县防汛防旱指挥部的日常工作。成员及相关单位职责:防旱抗旱工作是社会公益性事业,必须在县政府和防汛防旱指挥部的统一领导下,各成员单位根据分工,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共同搞好防旱工作。各成员单位职责是:县政府办公室:负责及时传达市政府、县政府关于抗旱工作的指示精神和县防汛防旱指挥部的重要抗旱信息。协助县领导处置干旱方面的重(特)大突发事故,协调县有关部门落实抗旱工作要求,并负责向市政府办公室报告抗旱工作情况。县广电局:负责新闻宣传工作,做好重大干旱事件的报道。负责抗灾、救灾现场的摄像工作。负责抗旱法律、法规、知识的宣传,提高公众的抗灾意识。县发改委:负责做好有关抗旱救灾工程、非工程建设项目的审查、立项的投资计划安排等工作;协调安排抗旱救灾物质的储备计划和物资。县财政局:协同县防汛防旱办公室申报、筹集、安排应急干旱所需资金。对县防汛防旱办提出的资金分配方案进行协商,及时下拨,监督使用。县公安局:负责维护抗旱救灾秩序和灾区社会治安工作,打击偷窃抗旱器材、破坏抗旱与灌溉工程设施的犯罪分子,抗旱紧急期间协助有关部门组织群众撤离和转移的组织工作。县民政局:组织协调抗旱救灾工作;核定和报告灾情,组织转移、安置、慰问灾民;负责灾民吃、穿、住、医的生活救助;申请、管理、分配救灾款物,并监督使用,组织指导救灾捐款。县城建局:根据抗旱总体规划,监督、检查市政工程的安全运行,组织提供必要的抗旱救灾物资。县教体局:负责全县教育系统灾害安全,督促落实非常情况下学校的人员安全转移措施。县交通局:为抗旱救灾优先组织和提供交通运输工具,保障运输道路畅通。紧急抗旱期间,根据县防汛防旱指挥部命令,组织征调交通运输工具,协助组织实施交通管制。县水利局:负责水利工程的行业管理,提供雨情、水情、旱情预报;负责重旱区的抗旱工作,协调跨行政区域的用水调度。县农业局:掌据农业受灾情况,负责灾后农业救灾、生产恢复。县林业局:负责森林火灾的防御工作。县卫生局:负责组织灾区卫生防疫和医疗救护工作。县国土局:负责抗旱救灾期间的地质灾害监测、预防工作。县气象局:负责监测天气形势,及时提供天气预报、实时雨情和天气形势分析资料,组织开展人工增雨作业。县粮食局:负责组织旱区粮食供应。社旗网通、移动公司:负责所辖区电信、移动通信设施的安全保障。确保抗旱救灾移动通讯的通信畅通。紧急抗旱期间,根据需要,提供必要的移动通讯工具,灾后归还。县电业局:负责所辖变电站对防汛防旱指挥部门抗旱调度令的实施,保障抗旱救灾的电力供应。县石油公司:负责抗旱油料的调动、储备和及时供应。县供销社:负责有关抗旱物资的储备和调运。负责灾区所需有关生产、生活物资的货源组织和供应。县人武部:根据防旱需要,及时组织武警官兵和民兵配合当地公安维护干旱地区社会稳定,及时运送应急水。社旗水文站:负责监测地下、河流水情变化形势,及时提供相关数据,主动当好参谋,搞好预测预报工作。社旗鸭灌处:适时供水,协调用水矛盾。4、干旱等级划分农业旱情评价指标有四类:(1)气象指标;(2)水文指标;(3)作物受旱面积指标;(4)人畜饮水指标。根据省市抗旱应急预案要求,结合我县实际情况拟采用下指标,见表1:表1:农业旱情评估指标气象指标水文指标作物受旱面积指标人畜饮水指标降雨距平百分比1、水库灌区用工程蓄水量距平百分比2、井灌区用机井出水量下降比例旱田缺墙面积比例因旱增加饮水困难人(畜)数占受旱区总人(畜)数比例根据干旱缺水的严重程度,将农业旱情划分为四个等级:中旱;重旱;特大旱。4.1单一干旱指标定义4.1.1气象指标旱情等级:降雨距平百分比是指计算期内降雨量与多年平均同期降雨量的差值,降雨距平百分比指降雨距平值与多年同期平均降雨量的百分比值,计算公式如下: pp Dp=100% p式中:Dp计算期内的降雨距平百分比;p计算期内的降雨量mm,p 计算期内的多年平均降雨量mm。用不同时段的降雨距平百分比作为旱情评价的气象指标,干旱等级划分见表2:表2:用不同时段的降雨距平百分比划分干旱等级计算时段不旱轻旱中旱重旱特大旱1个月-70-7185-852个月-40-4160-6175-7590-903个月-20-2130-3150-5180-804.1.2水文指标旱情等级4.1.2.1水库灌区水库灌区用工程蓄水量距平百分比作为旱情评价的水文指标。工程蓄水量系指各种类型的水库、塘坝等储水工程的蓄水量,工程蓄水量的距平百分比的计算公式如下: WW Dw=100% W式中:Wp工程蓄水量距平百分比;W评估时的工程实际蓄水量万m3,W历年同期蓄水量均值万m3。水库灌区用工程蓄水量距平百分比作为旱情评价的水文指标,干旱等级划分见表3:表3:用工程蓄水量距平百分比划分干旱等级干旱等级不旱轻旱中旱重旱特大旱Dw()1010-1130-3150-5180-80 4.1.2.2井灌区井灌区用机井出水量下降比例作为旱情评价的水文指标,机井出水量下降比例系指全市所有机井抽水能力下降的平均百分比,计算公式如下: N1+N2+N3+N4 DG= N式中:DG全县机井出水量下降比例;N全县机井数眼;N1出水量下降2040%的机井数眼;N2出水量下降4060%的机井数眼;N3出水量下降6080%的机井数眼;N4出水量下降80%以上或吊泵(抽不到水)的机井数眼。用机井出水量下降比例作为井灌区农业旱情评价指标的水文指标,干旱等级划分如表4:表4:用机电井出水量下降比例划分农业旱情等级干旱等级不旱轻旱中旱重旱特大旱DG()10113031505170704.1.3作物受旱面积比例旱情等级土壤墒情指田间作物根层土壤的湿度状况,是评价旱田作物是否受旱和受旱程度的重要指标。土壤墒情通常用土壤含水量表示,由于不同质地的土壤保墒性能不同,为使评价指标具有通用性和可比性,在评价旱田农作物的旱情时采用根层土壤相对湿度表示土壤墒情。根层土壤相对湿度指系吸水层土壤平均含水量与平均田间持水量的百分比,用下式计算: W=100% FC 式中:W土壤相对湿度;根层土壤平均含水量;FC根层土壤平均田间持水量。与FC单位相同,既可以用体积含水量,也可以用重量含水量。- 26 -根据作物种类、生育阶段和灌溉方式合理确定作物根系吸水层深度,在农业旱情评价中采用的作物平均根系吸水层深度见表5:表5:不同类型作物平均根系吸水深度 单位:cm作物类型播前(返青前)苗 期发育前期发育中期成熟期粮食作物2030404040蔬菜类作物3040505050果树类作物5060708080不同作物、不同生育阶段的适宜土壤墒情范围不同,当土壤墒情低于适宜范围下限时作物就会缺墒而受旱,土壤缺墒程度因地区、作物和生育期不同而有所差别,表6为我省不同类型作物在不同生育期的缺墒指标。表6:用根层土壤平均相对湿度确定旱田缺墒程度 单位:cm缺墒程度作物类型播 前(返青前)苗 期发育前期发育中期成熟期正常粮食作物6055555050经济作物6560606055轻度缺墒粮食作物55605055505545504550经济作物60655560556055605055中度缺墒粮食作物50554050455040454045经济作物50604555455545554550重试缺墒粮食作物45503540404535403540经济作物45504045404540454045干枯粮食作物4535403535经济作物4544404040用旱田缺墒程度作为农业旱情评价指标的干旱等级划分见表7:表7:用旱田缺墒面积比例划分农业旱情等级面积比例80%轻度缺墒不旱不旱轻旱中旱中度缺墒不旱轻旱中旱重旱重试缺墒轻旱中旱重旱特大旱干枯中旱重旱特大旱特大旱4.1.4因旱增加率人畜饮水困难比率因旱增加人畜饮水困难比率指因旱增加的农村临时饮水困难人(畜)数占旱地区农村总人(畜)数的比例,计算公式如下: R d S d F1=100% F2 =100% Rt S t F=Max(F1,F2) (取二者中大值)式中:F因旱增加人畜饮水困难比率;F1因旱增加饮水困难人数比率;F2因旱增加饮水困难牲畜数比率;Rd因旱增加的农村临时饮水困难人数万人;R1受旱地区农村总人数万人;Sd因旱增加的农村临时饮水困难牲畜数万头;St受旱地区农村总牲畜数万头。用因旱增加人畜饮水困难比率作为旱情评价的社会指标,干旱等级划分见表8:表8:用因旱增加人畜饮水困难比率划分干旱等级干旱等级不旱轻旱中旱重旱特大旱F()010112021303140404.2旱情等级划分农业旱情的严重程度是由气候、水文、土壤和作物等多种因素共同决定的,仅根据一项指标往往难以正确判定旱情等级。综合评价时考虑下列指标:4.2.1气象指标:降雨距平面分比(Dp);4.2.2水文指标:工程蓄水量距平百分比(DW)、机井出水量下降比例(DG);4.2.3作物受旱面积指标:旱田缺墒面积比例;4.2.4人畜饮水指标:指因旱增加人畜饮水困难比率(F)。多指标综合评价判定旱情等级的方法是用权重法计算综合旱情指数,计算方法如下:确定各指标的分值D:根据表1至表8中各指标的干旱等级划分,确定上述四类指标的分值,不同旱情等级的指标分值如下:不旱为0,轻旱为1.0,中旱为2.0,重旱为3.0,特大旱为4.0。确定上述四类指标的权重值,不同类型地区各指标的权重不同,四类指标的权重之和为1.0。不同地区各类旱情评价指标的权重取值表9。根据各指标的分值与权重值乘积之和计算综合旱情指数,计算公式如下:D综合K1D气象+K2D水文+K3D面积+ K4D饮水K1+K2+K3+K4=1.0式中: D综合综合旱情指数;D气象气象指标的分值;D水文水文指标的分值(DW、DG两者取大值);D面积作物受旱面积指标的分值;D饮水人畜饮水指标的分值;K1气象指标的权重值;K2水文指标的权重值;K3受旱面积指标的权重值;K4人畜饮水指标的权重值;表9:各类旱情评价指标的权重农业区气象指标(K1)水文指标(K2)作物受旱面积积指标(K3)人畜饮水指标(K4)灌溉0.30.20.40.1用综合旱情指数判定农业旱情等级的标准见表10:表10:用综合旱情指数判定农业旱情等级的标准干旱等级不旱轻旱中旱重旱特大旱综合旱情指数D综合00.50.511.51.512.52.513.53.514.05 预警发布和响应措施农业干旱等级为四级:(1)轻度干旱;(2)中度干旱;(3)严重干旱;(4)特大干旱。预警发布和响应措施是:5.1轻度干旱当综合旱情指数在0.51到1.5时,表示我县发生了轻旱。由县防汛防旱办公室发布蓝色预警。5.1.1旱情监测、分析5.1.1.1各乡镇防汛防旱部门严格按照报旱制度,每旬上报当地旱情信息、综合旱情和供需水状况,每10日预测一次未来供需水状况和旱情发展趋势。县防汛防旱办公室对所报旱情信息,进行分析整理,上报县委、县政府和市防汛防旱指挥部。5.1.1.2各乡镇组织有关技术人员,检查全县乡镇抗旱专用物资储备、交通、运输等以备调用。检查备用线路与网络准备启用,保持与上下级防汛抗旱机构的密切通讯联系。5.1.1.3水文、气象旱情监测网点坚持进行与旱情有关的各项观测,雨量站增加干旱期间的降水量观测。5.1.2会商一般不组织正式的旱情的抗旱决策会商,必要时由防汛防旱办公室集有关领导和技术人员进行小范围的讨论讨论分析。5.1.3工程措施5.1.3.1受旱地区水利部门根据水源情况,组织群众进行灌溉。并对水源变化情况进行实时监控。5.1.3.2大中型水利工程在严格执行防洪调度规程的同时,注意利用雨季适量拦蓄雨洪,回灌补充地下水。5.1.3.3保证乡村居民和一般企事业单位的正常供水,不实行严格限量。5.2中度干旱当综合旱情指数在1.51到2.5时,表示我县发生了中度干旱。由县防汛防旱办公室发布黄色预警。5.1.1旱情监测、分析5.2.1.1各乡镇防汛防旱部门严格按照报旱制度,每旬上报当地旱情信息、综合旱情和供需水状况,每10日预测一次未来供需水状况和旱情发展趋势。旱情较为严重的地方,加报旱情信息,县抗旱办公室对所报旱情信息,进行分析整理,上报县委、县政府和市防汛防旱指挥部。并向有关部门如财政局、农业局、民政局、气象局、林业局等单位通报当前旱情。5.2.1.3水文、气象旱情监测网点坚持进行与旱情有关的各项观测,旱情严重的地方,雨量站增加干旱期间的降水量和墒情观测。5.2.1.4气象部门做好人工增雨的各项准备工作。5.2.1.5向新闻媒体通报旱情,适时报道有关旱情发展情况。5.2.2会商组织由气象、水文等部门参加的会商会,会商重点放在旱情预测以及各项应对措施。5.2.3工程措施大中型灌区根据蓄水量会部投入抗旱灌溉,努力将受益范围内的农田普灌一次。5.2.4非工程措施5.2.4.1在旱情较重的地方实行人工增雨作业。5.2.4.2推广应用抗旱化学试剂,提高植物的抗旱能力。5.2.4.3在全县逐步推广实施旱灾保险制度,有条件的地方要先期开展旱灾保险试点,逐步推广。5.3重度干旱当综合旱情指数在2.51到3.5时,表示我县发生了重度干旱。由县防汛防旱办公室发布橙色预警。5.3.1旱情监测、分析5.3.1.1各乡镇防汛防旱部门严格按照报旱制度,每星期上报当地旱情信息、综合旱情和供需水状况,每7日预测一次未来供需水状况和旱情发展趋势。县抗旱办公室对所报旱情信息,进行分析整理。上报县委、县政府和市防汛防旱指挥部。并向有关部门如财政局、农业局、民政局、气象局、林业局等单位通报当前旱情。5.3.1.2县政府发抗旱紧急通知,召开电视电话会。除了通报旱情的严重性外,要求各级政府实行首长负责制,早部署,早安排。涉农部门的领导和干部要深入抗旱一线。帮助群众解决抗旱中的实际困难。5.3.1.3县政府派抗旱检查工作队,督促指导各地抗旱工作。工作组由市政府牵头,抽调有关部门领导,实行分片包干,做到下去有任务,回来有汇报。对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县政府召集有关部门领导研究,提出解决办法。5.3.1.4水文、气象部门临时增加10%的旱情监测点,内容包括地下水位、陆面和水面蒸发和植被状况等,全县各级雨量站增加干旱期间的降水量观测,有降水时每日8时和20时各观测一次。5.3.1.5向新闻媒体通报旱情,适时报道有关旱情发展情况和抗旱中的典型经验。5.3.2会商由县防汛抗旱指挥部主持,由县农业、林业局、气象局、民政局和财政局等领导参加。会商重点放在确定当可利用水资源进一步枯竭时,全县紧急抗旱节水措施和对于饮水困难地区的应急供水工程方案。5.3.3工程措施5.3.3.1大中型灌区根据蓄水量,放弃部分农田的灌溉,确保对城市和农村安全供水。5.3.3.2井灌区要充分发动群众,抽水灌溉,努力扩大灌溉面积。抗旱服务队全部出动抢灌,为群众搞好服务。5.3.3.3城市适度超采地下水以保证居民基本生活用水和重要工业部门的生产。5.3.3.4由县统一协调,向周边市区紧急调水,开辟新的水源。5.3.3.5城镇动用后备水源,维持居民基本生活用水和重要工业企业生产,启动应急供水预案。5.3.4非工程措施5.3.4.1由县民政局牵头深入旱区,核实灾情,提出救灾方案。粮食部门作好开仓借粮的各项准备工作。农业局提出补种的指导方案。5.3.4.2财政及进下拨抗旱经费,用于临时水源工程建设和调水费用的补助。5.3.4.3缺水严重的城市限量供水。除县重要机关、大中企业等部门保证充分供水外,暂停和压缩部分工矿企业生产,关闭70%的高耗水服务业。5.3.4.4农村出现严重临时性饮水困难的地方,组织有关单位和社会上的力量以及各级抗旱服务队,定时、定量为群众拉水,确保农村饮水安全。5.3.4.5抓住每次可利用的气象时机,实行人工增雨作业,缓解全市旱情。5.3.4.6在全县范围内逐步实施旱灾保险制度,有条件的地方要先期开展旱灾保险试点,逐步推广。灾情发生后,各保险公司视投保情况深入灾区现场查勘理赔。5.3.4.6经上级批准,由县政府宣布全县进入干旱缺水紧急状态,实施旨在保持社会稳定和城市正常运转所必需的临时性法规和行政命令,对全县可利用水资源实行统一管制和配给一。5.4特大干旱当综合旱情指数在3.51到4时,表示我县发生了特大干旱。由市政府发布红色预警。5.4.1旱情监测、分析5.4.1.1各乡镇防汛防旱部门严格按照报旱规定,每2天上报当地旱情信息、综合旱情和供需水状况,每5日预测一次未来供需水状况和旱情发展趋势。县抗旱办公室对所报旱情信息,进行分析整理。上报县政府和省防汛抗旱指挥部。并向有关部门如财政局、农业局、民政局、气象局、林业局等单位通报当前旱情。5.4.1.2县委、县政府联合发布抗旱紧急通知,召开电视电话会。发生特大干旱不仅会给工农业生产带来巨大损失,而且,还会给人民生活带来困难,关系到国民经济稳步发展和国家安定团结大事。除各级政府重视外,各级党委、政府也要高度重视,形成党政共商抗灾大事,共同组织力量,深入一线,检查指导抗旱救灾工作。同时要加大抗旱减灾工作的宣传力度,动员全党全民团结一致,齐心协力,开展抗旱减灾工作。5.4.1.3县政府派抗旱检查工作队,督促指导各地抗旱工作。工作组由县政府牵头,抽调有关部门领导,实行分片包干,做到下去有任务,回来有汇报。对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县政府召集有关部门领导研究,提出解决办法,限时解决。5.4.1.4水文、气象部门临时增加30%的旱情监测点,内容包括地下水位、陆面和水面蒸发和植被状况等,全市各级雨量站增加干旱期间的降水量观测,有降水时每日8时和20时各观测一次。5.4.1.5向新闻媒体通报旱情,适时报道有关旱情发展情况和抗旱中的典型经验。5.4.2会商由县主要领导、县水利局、农业局、林业局、气象局、民政局和财政局等领导参加。并邀请上级抗旱指挥部门负责人到会指导,邀请国家、省、市水利、抗旱节水和减灾专家到会咨询。会商重点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