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文本,读出语文味.doc_第1页
抓住文本,读出语文味.doc_第2页
抓住文本,读出语文味.doc_第3页
抓住文本,读出语文味.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抓住文本,读出语文味潜江总口管理区中学 杨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的基本特点。” 语文被赋予了新的内涵,注重工具性的同时,人文性也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因此,要求我们这个语文课堂要体现出韵味,体现出自己柔和的美,体现出语文味。每每走进名师的课堂,我都会感叹那别具匠心的教学设计,醉心那随处可见的美丽。为什么名师的课堂总能驾轻就熟地带领学生驰骋于文本的语言文字中,徜徉于文本的思想意蕴中?为什么名师的教学设计总是这样独到巧妙、极富创意,课堂教学总是酣畅挥洒,游刃有余?我想,这除了离不开他们日积月累而成的高超娴熟的教学技艺和深厚的文化底蕴、高尚的人格魅力外,更离不开他们对文本的潜心研读。著名语文特级教师窦桂梅老师曾说:“语文教师首先要学会把课文读厚。”、“没有钻进去的力量,就没有飞出来的激情。”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也说过:“解读文本是备课的最重要一环。这法儿那法儿,钻研不好教材就没法儿。” 著名特级教师孙双金老师在谈对文本解读的重要性是首先指出:“上好语文课,解读文本是第一步。”不但要解读文本的“字面意思”,更要体味文本的“字正意,字外意”。教师解读文本的能力高低,决定着课堂达到怎样一种状态。要使学生有所感悟,教师自己得有感悟;要使学生能体验,教师自己得能体验;要使学生受感动,教师自己得受感动。只有当教师对文本深情投入、真情流露的时候,学生才能受到真正的熏陶和感染。由此可见,语文教师要想写出优秀的教学设计,要想在课堂上得心应手,上出精致出彩的课;要想成为学生最欢迎和喜爱的老师就必须从文本解读入手,就必须重视文本解读。教师只有通过对文本多次地、细致地阅读,才能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内容,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挖掘教材的深度,抓住教材中的细节。只有当教师对文本有了具体而深入的感知,有了咬文嚼字的探究,有了融会于心的感受,有了深刻的个性理解,并形成自己的构思时,美好而精妙的教学设想,才能变为现实,才能不断创新,才能使课堂教学的灵感熠熠生辉。作为语文教师,我们首先要学会解读文本。那么,怎样才能又快又准确地解读文本呢?一、抓住“文题”解读文本我们语文课本中的文本,大都通俗易懂、主题明确,尤其是文章的题目,大部分都是对课文内容或是作者写作意图的一种高度概括。教师要善于利用和开发好文题资源正确解读文本。题目是课文的眼睛,凝聚着作品文意的精华,寄寓着作者的情感,因此,抓住题目,步步深入,让学生在与文题的对话中感悟文本。如秋天的怀念我抓的是“怀念”,怀念谁,怀念什么, 从而引出要“好好儿活”,娘儿俩怎么好好活,我们怎么好好活。又如我们学习登上地球之巅一文学生看到题目后提出了一系列的问题“谁在什么时候登上了地球之巅的?”、“他们为什么要登上地球之巅?”、“他们怎样登上地球之巅的?”“登上地球之巅肯定不容易,表现了怎样的精神?”这些问题的提出都直接切入文章的内容甚至主题,那么我们让学生带着自己提出的问题朗读课文,思考能否在文章中找到答案,如果没有这些问题他又写了什么内容?这样学生带着具体问题来读课文更容易对课文有一个直观的认识和感知。推敲品味其间的意义和含义,就不失为最佳的对话时机。通过对这些课文题目的审视可以和作者达到心灵的沟通,从而更好地理解作品主题和作者的创作意图和艺术匠心。二、要善于抓住“文眼”何谓“文眼”?刘熙载在艺概中这样说:“揭全文之旨,或在篇首,或在篇中、或在篇末。在篇首则后必顾之,在篇末则前必注之,在篇中则前注之,后顾之,顾注,抑所谓文眼者也。”。阅读时若抓住了它,就能准确地把握文章的主题,理清文章的层次和作者的思路。许多文章都可采用抓文眼的方法来阅读。由此可见“文眼”指的是文章中闪光点即文章中的关键字、词、句和细节。而文中的这些关键的字、词、句和细节是文章中心或主旨的直接或间接的体现,它是文章的精要所在,是全文的画龙点睛之笔。抓住了文眼,就可以顺藤摸瓜,更好到去解读文本,对文本的解读有积极的帮助作用。品读杨绛先生的老王,就可以运用抓文眼法。该文结尾写道:“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这句话是老王一文的文眼。这里,“幸运的人”自然是指作者,而“不幸的人”则是指老王。阅读杨绛先生的作品老王,我们就要牢牢抓住这句“片言”,它是解读老王的一把钥匙。如教记承天寺夜游时,引导学生品味“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让学生思考这里的“闲人”是怎样的人,学生经过讨论,得出:这里的“闲人”并不是无所事事的人,而是心地善良、心胸宽广、热爱追求美好的事物的人,可谓品一“闲”字,而境界全出,“闲”字不“闲”。抓住“文眼”来阅读课文,是一种以简御繁的有效的阅读方法,是总揽全文、从大处着眼,从细处入手、准确领会文章主旨的一条捷径。很多课文有点睛之笔,抓住了这点睛之笔进行深入品读、探讨,课堂教学就会活起来,就会教得轻松,学得深入。三、品字析词中领会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法国艺术大师罗丹曾经说过:“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作者的写作目的,往往体现在他所表达的思想和感情中。而课文中的一些重点词或句又是作者表达思想情感的泉眼。如果教师善于发现这些泉眼,并以此展开教学,那么学生思维和情感的活水就会源源不断地冒出来。例如老王一课,老王的不幸首先在于他的身世和生活。在教学中就抓住了有个哥哥,死了,有两个侄儿,“没出息”这句话品出老王的孤苦无依,你看,就这样一句简单的话,其实这里面的情感非常丰富。老王无依无靠,孤苦无依,“有个哥哥”让我们觉得高兴,原来还有伴。可惜,“死了”。峰回路转,“有两个侄儿”,还有人依靠,也不错,怎么样,“没出息”,又再次把我们的情感打入绝望的深渊。这十四个字里,杨绛让我们的情感波折起伏、跌宕,这就是语言的特点。老王更有着精神上的不幸。他处处受别人的排斥和鄙弃。“他也许是从小营养不良而瞎了一眼,也许是得了恶病,反正同是不幸,而后者该是更深的不幸。”在教学中品读这“更深的不幸”,从而感受到老王生活在当时的那种文革时代是多么多么的荒唐,人情冷漠,世风日下。因此我们说老王的不幸更在于他被抛弃、被欺辱、被凌辱、被践踏。让学生用心慢慢地去触摸这些文字,从中能感觉到老王悲至苦至的那种感觉讨论词句教学是搞好语文阅读所必须的。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思想感情,是语文课堂教学中经常使用的教学方法之一,也是学习语文,感悟语言,练习朗读的有效策略。长期坚持训练,能培养学生品词品句的能力,能使我们的语文课上出“语文味”来。四、巧设问题,选准突破口 打仗,要获胜,往往要选准突破口、巧用突破法;上课,要取得理想的效果,也要在起始阶段选准切入口、巧用切入法。其间的道理是相通的。选准切入点,关键是教师要对教学内容理解得透,做到融会贯通。巧用切入法,关键是教师要对学生的认识规律和心理特点把握得准,做到引人入胜。教师在解读文本时可以从问题切入,把自己对文本的理解,从浅层的内容层面深入到作者情感深处。表现在具体的课文中如杨绛老王一文的问题设计:一问:老王一文最让人感动的事情是什么?(老王送香油、鸡蛋。)(这一问仅停留在内容的感悟层面上。)二问:老王送香油、鸡蛋时说:“我不是要钱。”请问老王要什么?(老王要的是人情,他是来还人情的,他要的是人世间的真情、关爱。这一问对文本的内容有了新的探究,展开了与文本的对话。)三问:杨绛给他了吗?(给了,但没有老王给的多,还是给他一点钱和客套似的应付,没有更多的关爱。甚至老王过世十多天后才知道他的死讯。) 四问:为什么杨绛没有更多地去关爱老王,以致留下深深的愧怍?(因为作者当时的处境也并不好,文革中接受改造。若更多地关爱老王,反而会连累老王,也连累自己。这与老王一如既往地关心自己形成了反差,从另一个角度看也是一种自私的表现。因此当得知老王死后,作者深感内疚,以致留下深深的愧怍。所以,这一问触及到了作者的内心深处,与作者进行了心灵的交流。)这样解读文本要比一般的人只看到老王的厚道和善良要深刻得多了。在语文阅读教学设计中,找好切入点,是落实教学目标的有效途径,更是激发学生读、疑、析、议的关键。如果能够熟练地掌握课堂教学规律,每一节课都能选准选好教学切入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