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师科学七上.doc_第1页
华师科学七上.doc_第2页
华师科学七上.doc_第3页
华师科学七上.doc_第4页
华师科学七上.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二、各章节知识梳理:前言 走进科学 本章的学习重点: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长度和质量的单位及其之间的转换关系,测量质量和测量体重中应注意的问题。 本章的学习难点:理解运用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观察、收集、处理事实和证据; 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实验,调查,收集证据,形成结论;讨论和解释。 本章知识梳理: 1、大自然的奥秘:大自然是神奇而美妙的,要感受、体验大自然。2、科学的本质:科学的本质是研究各种自然现象并寻找相应的答案,只要留心观察身边的一些现象,不断探究和思考,科学是可以认识的。3、探索自然的重要方法:观察和实验是探索自然的重要方法,也是我们学习科学的重要方式4、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1)通过观察收集和处理信息,(2)提出问题,(3)作出假设,(4)实验、调查、收集证据,(5)形成结论,(6)结论是支持还是不支持假设。5、长度单位:在国际单位之中,长度单位是米(m),常用的长度单位还有千米(km),厘米(cm),毫米(mm),微米(um),纳米(nm)。它们的关系是:1km=1000m=103m1cm=0.01m=10-2m1mm=0.001m=10-3m1um=0.000 001m=10-6m1mm=0.000 000 001m=10-9m6、长度测量中应注意的问题:(1)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适当量程和最小刻度值的刻度尺。(2)刻度尺上有刻度的一边应仅靠被测物体,并方正尺的位置。(3)刻度尺的零刻线应与被测物体的一端对齐,观察时,实现应与尺面垂直。(4)测量值应估读到最小刻度的下一位,测量结果由数字和单位组成。7、测量误差:测量误差是测量值与实际值之间存在的差异。8、测量体重使用磅秤时应注意的问题:(1)使用磅秤之前指针应该在零刻线。(2)注意磅秤的最大量程和最小刻度值。9、温度: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温度常用的单位是摄氏度(),测量温度的工具主要是温度计,液体温度计的原理是液体的热胀冷缩。10、心率:心率指的是心脏或脉搏每分钟跳动的次数。测量心率需要使用计时工具。11、物质:自然界由各种物质组成。一切物体都有质量,质量是物体的基本性质。12、质量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质量的单位是千克(kg),常用的质量单位还有吨(t),克(g)和毫克(mg)等。它们的关系是:1t=1000kg=103kg1kg=1000g=103g1g=1000mg=103mg13、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1)把游码拨到标尺左端,调节衡量右侧的螺母,使指针对准中央刻度线;(2)把待测物体放在天平左边的托盘中,在右边的托盘中放适量的砝码,使天平横梁接近平衡,再移动游码,使指针对准中央刻度线;(3)读出砝码的质量和游码所指示的质量,待测物的质量即为两读书之和;(4)把砝码放回砝码盒中,取下待测物,再把天平放回原位。托盘天平是较为精密的仪器,使用时还应注意:(1)待测物的质量不应超过天平的量程;(2)药用镊子夹砝码,而不要用手;(3)放取待测物和砝码时,应轻拿轻放;(4)不要把潮湿或有腐蚀性的物体直接放在托盘上。14、能量:自然界的一切活动都需要能量。能量存在不同的形式,不同形式的能量之间能够相互转化。15、信息与信息传播:信息反映的是食物的状态、特性和变化。信息传播主要通过符号、文字、图像和声音等多种形式进行。第一章 星空巡礼 本章的学习重点:银河系形状、大小及组成,太阳及太阳系的组成及特征。 本章的学习难点:四季星空的四季变化图的识别及寻找北极星,太阳系的八大行星的特征。 本章知识梳理: 1、星空的变化:(1)星星的周日视运动地球在不停的自转;(2)星星的周年视运动地球在不停的绕太阳公转。2、恒星和行星:(1)星空中绝大多数星星之间的相对位置几乎不变,这些星星称为恒星。(2)星空中有些昼夜位置变化较大的星星为行星。3、星图和星座:(1)星图:人们根据星星在天空中的分布和特征绘制的平面图。它的作用是可以确定恒星和星座的位置。(2)星座:天文上把整个天空的星星划分成88个组,并把这样划分的组叫做星座。(3)北斗星在大熊座,在天空中组成的形状为斗状,易确认,且斗柄随季节而指向不同。(4)北极星位于小熊座,在北半球,北极星是指北最好的参照物;晚上找到北极星就找到了正被的方向;把北斗七星斗前二星连线,并朝斗口方向延伸约5倍距离,即可找到北极星。4、天文望远镜:5、银河系的组成:银河系是由1500亿2000亿颗恒星和大量的气体和尘埃物质组成的庞大的天体系统。银河系是太阳系的家园,是宇宙中的普通一员。6、银河系的形状:从银河系正面看,它像一个庞大的年轮状的漩涡系统,有四条旋臂从中心伸出。从侧面看像一个中间凸起的大透镜。7、银河系的大小:银河系的大小:直径大约有8万光年;总质量是太阳质量的1400亿倍;年龄长达100亿年;运动速度是几十千米每秒到几百千米每秒(飞速)。8、天文单位:(1)天文学上常用“光年”来表示天体间距离,1光年9.461012千米;(2)天文单位:天文学上把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半径的平均值作为一种长度单位,称为天文单位;1天文单位1.496108千米。9、太阳系的位置:太阳系位于离银河系中心约2.6万光年的地方,太阳系和其他恒星系构成了银河系。10、河外星系:(1)银河系还有许多同银河系规模相当的天体系统,称为河外星系,简称星系。(2)河外星系约有10亿个左右,最远离地球100亿光年。11、发光发热的太阳:(1)太阳是离地球最近的恒星,是太阳系的中心天体。(2)太阳能发光发热,释放太阳能,到达地球的能量为太阳总能量的二十二亿分之一。(3)太阳的外部结构(由里到外):光球层、色球层和日冕层;平时看到的太阳是表面的光球层,温度可达6000,而色球层和日冕层因亮度太小,要到日食时才能看到。12、日珥和黑子:(1)日珥:太阳表面还经常出现喷发现象,有时会升起几十万米高的火焰,有时像光芒万丈的喷泉,有的像艳丽的火焰,这就是日珥。(2)太阳黑子:太阳表面许多黑斑点称太阳黑子。(3)日地平均距离为1.496108千米。即一个天文单位。(4)太阳的大小:半径近7105千米,质量为地球的33万倍,体积为地球的130万倍。(5)地球上一切生命活动的能量来源于太阳,人类与太阳密不可分。13、太阳系的构成:(1)太阳系是由太阳、八大行星及其卫星、成千上万的小天体组成的一个庞大的天体系统。(2)太阳位于这个家族的中心,太阳系的最大范围约可延伸到1光年以外。14、八大行星的排序:(1)按八大行星离太阳的距离由近到远的顺序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2)按质量由大到小的顺序为:木星、土星、海王星、天王星、地球、金星、火星、水星。15、八大行星的特点:水星:离太阳最近,无卫星“无大气”,与太阳同生同落,又名晨星。金星:离地球最近,无卫星,最亮的行星,自转方向与公转方向相反,又名“启明星”、“长庚星”、“太白星”,与地球有“孪生姐妹”之称。地球:太阳系中唯一有生命的星球,有一个天然卫星:月球。火星:呈火红色,有白色极冠和纵横交叉的“运河”,又称“荧惑星”。木星:质量体积最大,第二量行星,有光环,上有“大红斑”,卫星较多。土星:卫星最多,有23颗,质量较大,有美丽光环为岩石的碎片和小冰块。天王星:躺着自转。海王星:第三大行星,又称“笔尖上的行星”。16、卫星:卫星:本身不发光,绕行星沿椭圆轨道运动的天体叫卫星。太阳系中共有66颗卫星,其中土星是卫星最多的有23颗。地球只有一个天然卫星即月球。月球、地球构成地月系。17、小行星:(1)小行星是太阳系中质量和体积比大行星小得多,绕太阳公转的行星。(2)小行星的位置: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间,又称“小行星带”。(3)小行星的形状、成分、运动特征:小行星比大行星小的多,也是本身不发光,夜宴椭圆轨道自西向东绕太阳公转;形态成分各不相同,有的石质,有的主要成分为碳。有的小行星的轨道过长,甚至接近地球,可能与地球相撞。18、彗星:(1)彗星是太阳系中比较特殊的小天体,俗称“扫把星”。;轨道呈扁圆状;组成成分:岩石颗粒和一些冰块;基本结构:慧核、慧发和慧尾。(2)哈雷彗星是由英国天文学家哈雷准确预言它到来而得名,它绕日公转周期为76年,上一次出现时间为1986年。19、流星:流星体:太阳系中许多绕太阳公转的固体小块。流星:当流星体进入地球大气层,而与大气摩擦熔化燃烧,发出光芒,形成流星。陨星:极少数流星燃烧未尽,穿过大气层降落地面的天体。第二章 昼夜与四季 本章的学习重点:日月星辰的视运动与地球自转之间的关系,理解四季、节气与地球公转之间的关系,月球的基本特征。 本章的学习难点: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 本章知识梳理:1、地球的自转:(1)地球不仅在绕太阳转,而且还不停地绕着地轴自西向东自转。(2)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日月星辰东升西落,昼夜交替。2、昼夜交替的成因:(1)地球本身不发光,也不能透过光,太阳照到的半个球是白天,太阳照不到的半个球是黑夜。(2)地球在不停的自转,每转一周,称为一个周期,白天和黑夜就交换一次,这就是形成昼夜交替循环的原因。3、计时: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称为1日即24小时。4、中国古代著名的天文学家: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中古古代天文学有着辉煌的历史,也孕育了很多天文学家,他们中的杰出代表有:张衡、祖冲之、一行、郭守敬等。5、地球的公转:地球绕太阳自西向东公转,公转轨道面是接近于圆形的椭圆,公转周期是365.256天。6、公历:公历是以地球绕太阳公转运动为基础编制的历书。1年365日,1闰年366日,每隔4年,有一次闰年。闰年的计算方法:平常年中能被4正除的,世纪年中能被400整除的年都是闰年,每400年中有79个闰年。7、太阳高度:太阳高度角简称太阳高度,是太阳光和地面的夹角。8、四季的形成:(1)地球以66.5的角度倾斜着身体绕太阳公转,使太阳光直射在地球上的位置不断发生改变,因此产生了四季更替。(2)夏季,太阳直射点移向北半球,北半球太阳高度大,光照时间长,气温高,白昼长,黑夜短。6月21日或22日,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太阳高度最高,白昼时间最长,杆影最短,这一天为“夏至”。(3)冬季,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北半球太阳高度小,光照时间短,气温低,白昼短,黑夜长。12月22日或23日,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这时,太阳高度最小,白昼时间最短,杆影最长,这一天为“冬至”。(4)3月20日或21日和9月22日或23日,太阳光直射在赤道,这时半球昼夜平分,白昼时间比夏季短,比冬季长,气温比夏季低,比冬季高,这两日分别为春分和秋分,3、4、5月份定为春季,9、10、11月份定为秋季。9、二十四节气:把季节和农业生产时序相结合的计时方法,叫做“节气”,一年分为二十四节气。它是以地球绕日公转确定的,所以在时间上每年都是相对固定的。10、月球的表面:(1)月球表面的环形山是一种圆形低洼地形,多被环形隆起所包围,这些环形山是受到陨石撞击所致,月球表面在日光照射下明暗相间,照亮部分是山脉、高原,阴暗部分是平原或低谷。(2)月球的表面没有大气和水,向阳的地方温度高达127,背阳的地方温度可降到零下183,人和生物都无法依存。11、月球的半径及大小:月球的半径为1738km,它的体积只有地球的2%,它的质量比地球小得多。12、月球的运动:(1)月球是地球唯一的天然卫星,它沿着一个近于圆形的椭圆轨道自西向东绕地球公转,地球和月球之间的平均距离是384400km。(2)以月球绕地球公转运动为基础的时间计量单位,叫做“月”,在公历中,每一年分为12个月,月的长度有28日、29日、30日和31日四种,因此就有人们常说的“月大”,“月小”之分。13、月相:月相是指月球的各种圆缺形状。14、月相的变化及其变化规律:(1)月相变化是指月球的各种圆缺形状的变化。(2)月相的变化规律:在一个月中,月球的位相要经历新月、上弦、满月、下弦等一系列的变化。第三章 地球 本章的学习重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经纬网,地图上方位的判断和比例尺的计算。 本章的学习难点:用经纬网定为,区时的确定。 本章知识梳理:1、地球的形状: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球体。2、地球的大小:地球的赤道半径为6371km,赤道周长约为4万千米,地球的表面积为5.1。3、地球的模型:地球仪是仿照地球的形状,按一定比例缩小后制成的地球模型。地球仪也是一种仪器,可查阅各地的经纬度位置,演示地球的运动及其产生的各种地理现象。4、地轴及两极:地球自转时,旋转围绕的轴线叫做地轴,地轴通过地心并与地球表面相交于两点,指向北极星附近的一端叫北极,另一端叫南极,合称两极。5、经纬网:(1)经线:在地球表面连接南北两极的线叫经线,也叫子午线,形状为半圆,每条线都等长,指向南北方向。(2)纬线:与赤道平行的线叫纬线,形状为圆,每条线都不等长,指向东西方向。(3)0经线是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原址的那条经线,也叫本初子午线;0纬线就是赤道。(4)经纬网:在地球仪上,经线和纬线相互交织构成经纬网。经纬网可以准确地表示地球表面任何一点的位置。6、时区:时区是全球按经度划分为24个时区,每个时区跨经度15。7、区时:区时是各个时区采用各自的统一时刻,叫做区时,每个时区以该时区的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统一标准,作为该时区的区时,每个时区之间相差1小时。8、确定世界各地的区时的步骤:确定当地的“北京时间”;找出各城市所在的时区;根据东早西晚,西减东加的方法,相差几个时区就加或减几即可;确定时间。9、日界线:(1)为了避免环球航行中发生日期的混乱,人们把180经线附近作为日界线,又称国际日期变更线。(2)日界线西侧为新一天的开始,从东十二区向东进入西十二区,日期要减去一天,自西十二区向东进入东十二区,日期要增加一天,东十二区和西十二区的时刻相同。10、地图上的符号和注记:(1)地面上的山川城镇等各种地理事物,在地图上用各种符号表示。地图符号式传输地理信息的特殊语言,从外形看有点状、线状、面状之分。(2)地图上的注记,有的表示地名,有的表示地理事物的数量,不同性质的地理事物名称,常用不同的颜色、不同的字体来表示。11、地图上的方位:地图上的方位包括方向和位置。在大区域的地图上一般应以经纬网来判定方向,用经纬网定位置。在小区域的平面图上,一般面对地图,上方为北、下方为南,左方为西、右方为东。12、地图上的比例尺:比例尺是表示实际距离在地图上的缩小程度。即比例尺;比例尺越大,表示范围愈小,表示内容越详细。比例尺越小,表示的范围愈大,表示的内容越粗略。第四章 变化的地形 本章的学习重点:火上与地震的现象及给人们带来的危害,知道气温变化、流水、风力、 海洋和生物都会使地形发生缓慢变化。 本章的学习难点: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内容和相关现象的解释。 本章知识梳理:1、火山:(1)火山的成因:坚硬的岩石底部有高温高压的岩浆在活动着,岩浆可以沿着地壳薄弱处的裂隙喷出地面,产生喷发的自然现象。(2)火山对人类的影响:利:火山灰中有丰富的矿物质肥料,火山岩又是优质的建筑材料,在火山中还常有矿产,而且有丰富的地热资源形成温泉,成为旅游胜地。弊:烧毁森林、房屋,岩浆途经之处人蓄不生,火山灰使饮水污染、电路中断、机场关闭、公路瘫痪,造成严重损失。大面积的火山灰罩住地球,使部分地区的气温和生态大受影响。2、地震:(1)地震的成因:绝大多数的地震是由于地球内部的力量使地壳产生变形断裂、错动而造成的。(2)地震对人类的影响:地震每年约发生500万次,其中被感觉到的只有5万多次,而造成严重破坏的平均每年有十多次,是对人类威胁最大的灾害。地震发生时,在震中附近,线感觉到大地在上下颠簸,然后左右摇晃。破坏性的地震会造成山体滑坡或崩落,大地褶皱断裂,地面隆起或塌陷,地震还会引起海啸,房屋倒塌,水电中断,引起火灾,甚至引起海啸。3、地震发生前的预报:(1)井水冒泡,水位突然升高或降低。(2)地温明显增高,感觉天气异常闷热。(3)用仪器测出当地的地形有微小的变化。(4)一些动物行为失常。4、发生地震怎么办:(1)发生地震时要迅速离开房间,跑到空旷的地方。 (2)当来不及跑出屋外或无法出去时,要躲到面积较小的房间和桌子底下。(3)迅速关闭煤气,切断电源,远离高压电线等。建筑师通过设计建造一些抗震建筑物来减少地震的危害。5、地震和火山的分布:地震和火山的分布是有规律的,火山和地震集中分布在环太平洋地震火山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火山带。6、魏格纳的大陆漂移说。7、科学家提出海底扩张学说。8、板块学说与火山地震带:(1)板块构造学说是在大陆漂移和海底扩张学说的基础上发展的。(2)地球的岩石圈好像是一整块拼好的七巧板板块,它们是被海岭、海沟和巨大的山脉分隔而成的,板块的碰撞和张裂是引起地壳变动的最主要原因。(3)全球岩石圈分为六大板块: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一般来说,板块的内部,地壳比较稳定,两个板块之间的交界处,是地壳活动比较活跃的地带。(4)地球上的火山地震带分布主要在两个板块之间的交界处。 9、岩石的风化:除了地震和火山会使岩石发生破裂以外,昼夜的气温变化会使岩石热胀冷缩而发生崩裂;渗入岩缝的水在冬天结冰的时候,由于体积增大也会使岩石胀裂;另外,植物的根系在岩石的缝隙中生长,也会使岩石破碎。这种现象叫做岩石的风化。10、流水的作用: 流水的冲刷使黄土高原变得沟壑纵横。 江河水的泥沙在河流的中下游沉积形成平原、三角洲。 流水使石灰岩溶蚀形成溶洞。11、风的巨大力量:风的吹蚀、沙的沉积会形成风蚀城堡和沙漠。12、人和生物也在改变地形: 苔藓和地裔腐蚀石块 珊瑚分泌石灰质,堆积形成珊瑚礁 “人工半岛”、“人工岛”、“人造湖”等。13、等高线地形图:有些地图上画有很多弯弯曲曲的曲线,可以看出高低起伏的地形,这叫做“等高线地形图”。14、等高线:经过实地测量各地的高度,然后把高度相同的点,用平滑的曲线连起来,就成了等高线。第五章 地球上的生物 本章的学习重点:常见生物的形状和生活习性,根据常见生物的生活环境,知道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知道生物的基本特征。 本章的学习难点:任何生物都是与它的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生物的基本特征。 本章知识梳理:1、栖息地:科学上将生物生活和居住的地方称为栖息地或生境,即生存环境。2、陆生植物:陆生植物的生活离不开土壤,土壤能为植物的生长提供养分、水分和环境,大多数植物的根系都固定在土壤中,由于根的作用,才能使植物的茎支撑枝和叶伸向空中。陆生植物的叶:a植物的叶大多数呈绿色扁平状,它能吸收太阳光,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b根据树叶分,分为阔叶树和针叶树两类。其中阔叶树分常绿阔叶树和落叶阔叶树两种,生活在某一地方的落叶阔叶树和常绿阔叶树都能适应寒冷的气候,只是他们为了适应寒冷而采用的方式方法不一样,其中落叶阔叶树采用的是落叶的方式适应冬季寒冷气候,而常绿阔叶树却不需要采用落叶的方式就能适应冬季寒冷的气候。陆生植物的茎:大多数植物的茎是直立和结实的,起支撑作用。植物的花和果实:植物的花和果实是五彩缤纷的,它们艳丽的色彩能吸引动物来帮助植物传送花粉;或将果实中的种子散布到其它地方去。还有一些果实没有艳丽的花被,也没有香甜的花蜜和芬芳的花香,但它们的花或果实很轻,能借助风力传送到远方,这类花称为风媒花。3、陆生动物:陆生动物在进化上起源于水生生物。陆生的高等动物生活在陆地上要有发达的附肢支撑身体,主动捕食,并逃避敌人。陆生高等动物具有发达的附肢和有防止水分散失的身体表面,是它们对陆地环境的适应。适应空中飞翔的动物:鸟类虽然可以在空中飞翔,但仍然要在陆地上觅食、筑巢,它们是一类适应空中生活的特化陆生动物;鸟类的身体呈纺锤形,前肢变成翼,以适应空中飞行。陆生动物栖息地的环境不稳定,陆地的气候、土壤和生物环境经常有变化,因此,陆生动物对环境的变化也产生了不同的适应方式。许多动物为了捕食和逃避敌害,以“拟态”、“保护色”、“警戒色”等方式来适应环境。4、水生植物:水生植物多种多样、形态各异。许多低等的植物,如单细胞植物和藻类植物没有根茎叶,但由于与水直接接触,很容易吸收水中的营养物质和氧气,并利用阳光制造有机物质,因此它们的结构简单,但与它们的生活环境是相适应的。在水中也生活着许多高等植物,其中有挺水的,有浮水的,还有沉水的,它们的生活环境都与它们的生活环境相适应。5、水生动物:水生动物的种类非常多,每一种水生动物都与它们的生活环境相适应,并且水生动物比水蒸植物在水中的分布要广。6、动物的共同特性:动物的共同特性功 能感觉感知环境,从而对环境的变化产生反应运动寻找食物,逃避敌害摄取食物获得营养吸收氧气从食物中获得能量排除废物避免废物给身体造成伤害生长身体长大生殖繁殖后代7、植物的共同特性:和动物一样,植物也有感觉,也能对外界环境的变化产生反应。植物能从土壤中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等营养物质,吸收阳光中的能量将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并向大气中释放氧气,即能进行光合作用,这就是植物的营养方式。植物也能进行呼吸,吸收氧气,排除二氧化碳等废物,通过分解有机物而获得能量。植物能开花,结果形成种子。种子发芽后形成新的植物体,新的植物体能长大。且植物的生长持续终生,也是区别于动物的一个重要特性。8、生物和非生物的区别:生物是能进行生命活动的个体,它是活的。9、生物的基本特征:所有生物都能感觉、运动、生长。生物都能从环境中摄取营养物质和氧气,并排除废物。生物通过氧气的作用,从营养物质中获得能量。生物都能进行生殖,产生新个体。第六章 生物的主要类群 本章的学习重点:藻类、苔藓、蕨类的主要特点,细菌和真菌的主要特点,代表性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特点,生物分类的方法。 本章的学习难点:各大类生物的特征,使用和编制检索表。 本章知识梳理:1、脊椎动物:地球上的脊椎动物约有5万多种,可再细分成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1)鱼类是终生生活在水中的脊椎动物。鱼类适应水生生活的形态结构特点有:a身体呈纺锤形可减小水的阻力。b身体表面覆有鳞片,鳞片表面有一层黏液一方面保护身体,另一方面可以减小水的阻力。c身体两侧各有一条侧线,与神经相连测定方向感知水流。d鳍运动器官e鳃呼吸器官f鱼鳔控制身体上浮或下沉。(2)两栖类动物是由古代的鱼类进化而来的,也是陆生脊椎动物的祖先。两栖类动物的特点:a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外形和结构像鱼类)。b成体水陆两栖,主要用肺呼吸,兼用皮肤呼吸。c体温不恒定,是变温动物,当环境温度低于7时就进入冬眠状态。d常见的两栖类动物有:青蛙、蟾蜍、大鲵、牛蛙等。(3)爬行类动物已经适应陆生环境。爬行类的特点是:a用肺呼吸。b皮肤上有角质鳞片或甲。c卵外包着坚韧的卵壳。d体温不恒定,也属变温动物,需冬眠。e常见爬行动物有:蛇、龟、鳄等。(4)鸟类:a身体呈纺锤形,前肢特化成翅,适应空中飞行。b骨中空,可减轻自重。c体温不恒定,具有较高的体温。d鸟的喙和脚有多种形态,以适应各种生活习性。(5)哺乳类动物是最高等的脊椎动物,哺乳动物有乳腺,以乳汁哺育后代,体温恒定。哺乳类动物的主要类群和特点为:a食肉类:以猎食其它动物为生。 b有蹄类:趾端增厚形成类蹄。c啮齿类:门牙一辈子都在生长。d灵长类:脑高度发达,灵长类与人类有较近的亲缘关系。e有翼类:适于空中飞行。f鲸类:终生生活在水中,外形上已特化成与水生生活相适应的形态。2、无脊椎动物:无脊椎动物的代表性动物有原生动物、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棘皮动物(1)原生动物:a原生动物的身体只有一个细胞组成,它们是单细胞动物,所有的生命活动都在一个细胞内进行。由于身体很小,都需要借助放大镜或显微镜才能看清楚它们的形态结构。b常见的原生动物有草履虫、变形虫等。c原生动物是自然界中最低等、最简单的动物。(2)腔肠动物:a珊瑚虫是常见的腔肠动物,它的身体成圆筒形,身体上有很多触手,触手上有刺细胞,能麻醉和捕食其他动物。b水螅、海葵、海蜇都是腔肠动物。(3)扁形动物:涡虫、血吸虫和猪肉绦虫都是扁形动物,它们的身体背腹扁平,左右对称。大多数扁形动物过寄生生活。(4)线形动物:蛔虫、钩虫和丝虫等都是线形动物,绝大多数线形动物都是寄生虫,靠寄生在其他生物身体内生活。(5)环节动物:环节动物呈圆柱形,由许多一样的体节联合而成,消化道和神经系统横穿身上的所有体节。(6)软体动物:软体动物是个大族,现在已知的有10.8万多种。它们的身体柔软,大多数有一个石灰质的外壳。(7)节肢动物:a节肢动物是动物界中种类最多、分布最广的无脊椎动物,约占动物界种数的4/5以上。b节肢动物的特点是:身体外部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分节,所有成对的附肢也分节。(8)棘皮动物:棘皮动物都生活在海洋中,身体表面有棘。3、种子植物:种子植物是能产生种子,并能用种子繁殖后代的植物,可分为被子植物和裸子植物两类。4、被子植物:a被子植物是种子被果皮包裹的植物。被子植物的主要特征是:有真正的花和果实,种子藏在果实里。被子植物可分为单子叶植物和双子叶植物两类。b具有一片叶子的植物称为单子叶植物;具有两片叶子的植物称为双子叶植物。c双子叶植物和单子叶植物在结构上的区别:双子叶植物单子叶植物种子子叶两片子叶一片根直根系须根系茎有形成层,能增粗无形成层,不能增粗或增粗不明显叶网状叶脉 平行叶脉花花瓣和萼是5或4或它们的倍数花瓣和萼片是3或3的倍数5、裸子植物:裸子植物是依靠种子繁殖,但种子是裸露的植物。裸子植物的特点是种子裸露,无果皮包被;没有真正的花和果实。6、孢子植物:孢子植物是不用种子,而用孢子繁殖的植物。孢子植物通常包括藻类植物、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1)藻类植物:藻类植物结构较简单,有单细胞的也有多细胞的,它们都需要生活在有水的环境中。藻类植物没有根、茎、叶,更没有花、果实和种子。藻类植物主要分为绿藻、红藻和褐藻三大类,它们都能进行光合作用。(2)苔藓植物:苔藓植物有茎和叶的分化,但无真正的根,由假根起着固定和吸水的作用。苔藓植物的生活也离不开水,大多数生活在背光潮湿的地方。(3)蕨类植物:蕨类植物有根、茎、叶的分化,机械组织和输导组织发达。由于受气候的影响,它们的体形有较大的区别。7、细菌:(1)细菌在自然界中分布及其广泛,无论在土壤里、水和空气中,还是在人和动植物体内都有细菌存在,细菌都是单细胞的。(2)细菌个体及其微小能与人类的关系十分密切。大多数细菌对人类有益,少数细菌对人体有害。8、真菌:(1)真菌种类很多,有十几万种。真菌有单细胞的,多数是多细胞的。(2)真菌和细菌一样能分解动植物的尸体,把有机物变成无机物,在自然界的物质循环中起重要作用。9、生物分类的方法:(1)生物分类的方法很多,如可以根据颜色的不同、形状不同、生物行为的不同、生活习性的不同、生殖方式的不同等。这些都可以作为生物分类的依据。(2)生物学家的分类是以生物的形态、功能以及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作为依据对生物进行分类的。10、生物的分类单位:(1)根据生物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差异程度的大小,生物的妇女类单位从大到小依次以界、门、纲、目、科、属、种构成了分类等级。在这7个分类等级中,种是最基本的分类单位。每一种生物物种都可以在分类阶层系统中找到它们的分类地位及其从属关系。(2)在分类阶层系统中等级越高,所包含的生物种类越多,共同特征越少;等级越低包含的生物物种越少,但彼此间的共同特征就越多。11、检索表:(1)在生物学上鉴定生物的方法是使用检索表。(2)生物个体之间都存在着相同的和不同的特征。检索表是采用特征对比的方法鉴定生物的工具。检索表的应用则是从两个相互对应的特征中选择其中一个符合的特征,放弃另一个不符合的特征,从而达到鉴定的目的。第七章 生物多样性 本章的学习重点:物种的多样性;同种生物存在的差异,生物多样性的现状及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义。 本章的学习难点:保护、利用生物资源。 本章知识梳理:1、同种生物:生物性状相像,能够相互交配并繁殖后代的称为同种生物。2、物种多样性:物种多样性是指物种和物种间差异的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体现。(1)不同自然环境下的物种多样性在地球上,物种最丰富的自然环境是热带雨林、珊瑚礁和热带湖泊。(2)不同地理位置的物种多样性地球上的物种有500多万种,大多数为昆虫和植物。3、物种多样性的意义:不仅使我们的地球艳丽多彩、和谐发展,而且维系了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保护地球上的生物物种多样性是每一个地球人应尽的义务。4、人的性状差异:(1)相貌:肤色、头发、虹膜等都不相同。(2)指纹:地球上所有人的指纹都不相同。(3)血型:地球上的人有四种基本血型:A、B、AB、型和O型。血型O型人较多,B型次之,AB型人最少。5、生物多样性的现状: 植物的破坏,使野生动物遭到浩劫。 由于人类活动的干扰,近代生物物种丧失的速度比自然灭绝的速度快100万倍,比新物种形成的速度快100万倍。物种丧失速度目前已加快到每小时一种。6、生物多样性的意义:生物多样性为人类的生存提供了条件。人类食物几乎全部取自各类生物;大量的工业原料和世界主要能源也是来自生物;植物的光合作用是人类和整个生命世界存在与发展的物质能量基础。7、生物多样性的保护:(1)保护生物多样性,重要是树立保护意识。(2)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战略措施。要将保护生物多样性和保护生物生存环境结合起来,将保护、恢复和重建生物多样性和可持续利用生物多样性结合起来。措施有:设立自然保护区;移地保护,建立遗传资源种质库,野生动物园,植物园和水族馆等。8、食用生物资源:(1)食物是人类生存的基本物质条件,为人类提供了大部分的糖类、蛋白质、脂肪、维生素和矿物质。(2)食用生物分为食用植物和食用动物两类。9、药用生物资源(1)药用生物是指生物中可提供药用资源的那些类群。药用生物是人类用于防治、治病的生物资源,它们至今仍然是发展中国家80%人口维持健康的基础。(2)我国目前已知的药用生物有12727种,其中药用植物又11146种,药用动物有1581种,是我国重要的生物资源。(3)药用生物资源的利用,应充分考虑保护生物多样性。药用生物除有节制地野外采收外,更应提倡“以养为主,采养结合”。10、观赏生物资源观赏生物的利用和种植、养殖是人类社会的经济、文化发展到一定水平的产物。观赏生物包括观赏植物和观赏动物。观赏植物可分为观花、观叶、观果和观茎植物等类型。11、工业原料生物资源几乎所有地球上的生物或其产物都可以作为工业生产的原料,工业原料生物资源十分丰富。但是人类要合理利用这些资源。第八章 地球上的生物圈 本章的学习重点:种群、生物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的概念,种群、群落的特征,生态系统的成分和生物圈的组成。 本章的学习难点:种群的特征,区分生态系统的成分,生物圈的范围。 本章知识梳理:1、种群:在一定的地域或空间内,同一物种的个体集合叫种群,即在一定地域或空间内,同种生物的总和。2、群落:群落:各种生物种群之间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组合成一个多种种群的集合体,这就是群落。3、种群和群落之间的关系:组成群落的各种生物种群相互依赖,相互联系,而不是简单地组合,从而使群落具有一定的结构。4、群落的主要类型:(1)根据群落的基本特性及其生活环境,可将地球表面的群落分成陆生生物群落和水生生物群落。(2)陆生生物群落中,根据不同环境下生物种类组成与个体数量的区别,主要有六种类型:热带雨林、常绿阔叶林、针叶林、草原、荒漠、沼泽群落等。(3)覆盖地面的植物及其群落,称为植被。植被往往是由一定的植物群落所组成的,每种类型的植物群落都由一定的植物物种组成,并在环境相同的地段重复出现,因此,不同类型的植物群落又构成了不同的植被类型。5、天然森林的形成过程:沙丘上出现先锋植物:一年生草本植物多年生草本植物出现灌木群落出现乔木形成一个稳定的天然森林。6、森林:森林是国民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在保持生态平衡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故称地球的“绿色之肺”。7、森林具体功能:涵养水分,调节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