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二语文同步辅导教材(第8讲) 汉魏晋五言诗三首故都的秋学习目的1、 进一步体会散文的“形”与“神”的关系,了解作者的情怀2、 进一步学习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表现方法学习重点1、 散文的文眼2、 通过写景的文字了解作者的情怀3、 对比的表现的手法学习内容一、 作者简介郁达夫 (18951945)现代作家。原名郁文,浙江富阳人。7岁入私塾受启蒙教育。后到嘉兴、杭州等地中学求学。由于聪颖好学,少时已有中国古典文学的深厚基础。1911年起开始创作旧体诗,并向报刊投稿。1912年考入之江大学预科,因参加学潮被校方开除。1913年赴日本留学,广泛涉猎了中外文学和哲学著作。饱受屈辱和歧视的异国生活,激发了他的爱国热忱,也使他忧伤、愤世。他从研究经济学转而走上文学创作的道路,1921年参与发起成立创造社,出版了新文学最早的白话短篇小说集沉沦,以其“惊人的取材、大胆的描写”而震动了文坛。1922年毕业于东京帝国大学经济部。回国后参加编辑创造季刊、创造周报等刊物。1923年起在北京大学、武昌师范大学等校任教。1927年8月退出创造社。1928年与鲁迅合编奔流月刊,并主编大众文艺。1930年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成立,为发起人之一,并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1933年初加入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在白色恐怖威慑下由上海移居杭州,徜徉于浙、皖等地的山水之间,写有不少文笔优美的游记。随着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郁达夫的爱国热情又被唤起,投入抗战的时代洪流,参加国民政府军委政治部第三厅的抗日宣传工作,奔赴前线慰劳抗日将士,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理事。1938年底赴新加坡,从事报刊编辑和抗日救亡工作。1942年流亡到苏门答腊,化名赵廉隐居下来。不久,当地日本宪兵部强迫他去当翻译,暗中保护和营救了不少当地志士和华侨,并获悉了日本宪兵部许多秘密罪行。1945年日本投降后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1952年,中央人民政府追认为“为民族解放殉难的烈士”,并在他的家乡建亭纪念。 郁达夫一生著述宏富。1928年起,郁达夫陆续自编达夫全集出版,其后还有达夫自选集、屐痕处处、达夫日记、达夫游记、闲书、郁达夫诗词抄、郁达夫文集,以及达夫所译短篇集等。郁达夫的创作风格独特,成就卓著,尤以小说和散文最为著称,影响广泛。其中以短篇小说沉沦、采石矾、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迟桂花,中篇小说迷羊,她是一个弱女子和出奔等最为著名。小说多以失意落魄的青年知识分子作为描写对象,往往大胆地进行自我暴露,富于浪漫主义的感伤气息,笔调洒脱自然,语言清新优美,具有强烈的主观抒情色彩。他的散文直抒胸臆,毫无隐饰地表现了一个富有才情的知识分子在动乱社会里的苦闷心情,写得清新秀丽,富有气势和神韵,与他的小说一样,具有真率,热情、明丽、酣畅的风格。二、 名家写秋举例:佳句:北风吹故林,秋声不可听。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白居易琵琶行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杜甫登高 落霞与孤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王维的滕王阁序名篇: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王维山居秋暝滕王阁序 欧阳修秋声赋峻青秋色赋三、分析课文(1)第一部分北国之秋的特点是“清”、“静”、“悲凉”,作者“想饱尝一尝”;而南国之秋的特点是“慢”、“润”、“淡”,作者是“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作者运用对比映衬的手法来表现对故都的秋的依恋。(2)第二部分五幅故都的秋景图是:清晨作者在院子所见的景象;槐树的落蕊及其有关情况;秋蝉的残声;秋雨及雨后话秋凉的场面;枣树在秋天里的奇景。秋院:破屋、碧空、鸽子、槐树、牵牛花和秋草。这些景物都给人清凉疏朗的感觉,尤其是蓝色的牵牛花更增添了萧瑟的秋意,营造出一种充满北国情调的清凉氛围。秋槐蕊:作者借助“槐蕊”写出秋的“寂静”。无声无息的槐蕊夜里悄然而落,“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给人静寂的感觉;“扫地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几句,突出了秋的清,给人清静悠闲的感觉;作者“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抒发了悲秋之感,紧扣了“悲凉”。秋蝉声:作者从广阔的角度写出悲切的蝉叫声,引发人的思绪,叩击人的心扉。萧瑟的气氛笼罩着故都,让人顿生“悲凉”之感。秋雨:这是秋雨及后话秋凉的场面图,作者精心细描了一幅秋雨图,“灰沉沉的天底下”,“息列索落”,“忽来一阵冷风”。而且着重表现秋雨过后,都市闲人的着装举止、言谈神情,听到悠长悠长、平平仄仄京调,一缕乡愁,一缕寂寞的悲凉,油然而生。秋枣:虽然只是平常的枣子,作者却给以了另一种含意,把枣子的生长过程看作是秋由始至终的过程,赞枣子的同时也是赞秋。这五处,作者分别从色、形、声、味、实来体现一个共同的主题“清”、“静”、“悲凉”,而这就是散文的特点的体现形散而神不散。“形”是五幅故都的秋景图,“神”是抒发了赞美、眷恋故都自然风物的真情,流露出深远的忧思和孤独感,两者的结合点是 “清”、“静”、“悲凉”。(3)第三部分作者在这部分再次通过文学现象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的能特别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并强调“中国的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4)第四部分作者再次提到北国的秋和南国的秋,再次与前文呼应,运用对比来形象地比喻两者之味的不同,说明了南国的秋的味比不上北国的秋。本体是南国的秋和北国的秋;喻体是黄酒与百干、稀饭与馍馍、鲈鱼与大蟹、黄犬与骆驼,相似点是“味”。由此,我们可以感受到作家笔下的秋色里含藏的悲秋意境。四、重点难点:(1)“文眼”的理解:第一小节中“北国的秋,却特别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这一句,不管是在文章的结方面,都无可置疑地起着统帅全文的作用,是全文的“神”之所在。(2)作者的情怀的理解:郁达夫表现的秋的特色不同于一般。“清”“静”“悲凉”无一具有热情洋溢的色彩,让人感受到郁达夫在向往北国之秋的意愿中有一种浓郁的清冷、孤寂的情怀。在第2-11自然段中,郁达夫用“清净”的笔墨描绘了北平秋季的景物:高天、槐树、果树、驯鸽、牵牛花、蝉声和秋雨。它们分别在碧绿、淡绿微黄、蓝、白、紫黑、灰等色彩的衬托下,展示着自己在秋季中的生命特征。这些看来最不具北平风景的代表性、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景物,让我们又一次感受到郁达夫对故都的秋的普通而平常一样的赞美喜爱,并不艳丽的色彩让我们体会到他内心的一种清冷、一种寂寞、一种淡淡的伤感。在文章最后一段的“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表达了郁达夫对故都的秋的深深眷恋,宁可折去寿命也要将它苦苦留住。因喜爱而生眷恋,因喜爱、眷恋而生赞美。我们可以约略地推测到,郁达夫并不是单纯地喜爱故都平凡而独具特征的秋色,在他的生活中肯定与故都有相联系的事情和经历,更难让他忘怀吧。请看下面的资料:“在哥哥家里小住了两三天,我因为想追求龙儿生前的遗迹,一定要女人和我仍复搬到什刹海的住宅去住它一两个月。“院子里有一架葡萄,两棵枣树,去年采取葡萄枣子的时候,龙儿站在树下,兜起大褂,仰着看树上的我,我摘取一颗,丢入了他的大褂兜里,他的哄笑声,要继续到三五分钟。今年的这两棵枣树,结满了青青的枣子,风起的半夜里,老有熟极的枣子辞枝自落。女人和我,在这样的时刻,最怕听到的就是这滴答的坠枣之声“现在去北京远了,去龙儿更远了,自家只一个人,知识孤零丁一个人。在这里继续此生中大约是完不了的漂泊。”(郁达夫散文一个人在途上)郁达夫在赞美故都的秋色时也曾写到葡萄和青色的枣子。郁达夫终生漂泊不定,只有在北京居住的一段时间中,才与妻儿共享家庭生活的幸福。但他的长子龙儿又因患脑膜炎死在了这里。所以故都北平曾是郁达夫幸福与悲苦交织的所在。资料中所指“去北京远了”(即郁达夫离开北京),直至1934年,他写故都的秋一文时,才重踏上故都的土地。 “我到上海后做了几篇关于方向转换的阶段文艺的短文,当时同人中就有对我的不满的,我也以以后不再做议论问自誓。后来狂风暴雨,时局变迁,果然来了一件奇祸,当时新来上海主持创造社的人,就以我的空言招祸,于实际毫无补益的大义相责备我只希望以后各人都能走上各人自己想走的路去,或向成功光明的方面,或向黑暗堕落的自杀方面,不过总要诚诚实实地,不虚伪地。”(选自郁达夫自传)“国民政府,是国民的政府,是为人民谋利益的政府,它的基础是建设在国民的全数上的,然实际上在这国民政府内在左右政治的大局的,只有几个人,几个和民众漠不相关的前世纪伟人政府仍在说政府的话,被压迫阶级的满肚皮的苦楚,仍旧是吐不出一二分来”(选自郁达夫自传)社会的动荡、当局的腐败都在郁达夫的心中留下了深深的阴影,这就是故都的秋一文悲凉、伤感之音的另一个由来。总之,无论是遭际还是社会风云都使郁达夫将自己主观上的悲伤情怀,融入了故都秋景、秋色的描绘之中。(3)对比的表现手法作者在第2、13节中,两次将南国的秋与北国的秋相比,觉得北国的秋比南国的秋来得痛快,来得浓烈,来得实在,来得有气势,来得更能让人看得饱、尝得透,来得淋漓尽致,北国的秋才是真正具有秋的味道的,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北国的秋的强烈的热爱、赞美之情。五、比较阅读阅读读本上老舍的文章想北平,并试与本文作比较。1、 关于想北平想北平是老舍先生在1936年山东济南时写下的一篇小品文。老舍是著名的“京味作家”,他用一生的创作在现代文学史上创造了一个“艺术的北京”,从此人们对北京的关照就不能不带上老舍的眼光。这一切和老舍土生土长于京,对北京极为熟悉并有着极为深厚的感情是分不开的,我们从他大多数作品中都能体味到作家对北平至深的情感。当年身处异地的老舍,在战乱的岁月中,更加思念他挚爱的北平,于是就创作了这篇真情流露的想北平。 想北平中描写的是一些实实在在的生活细节,“墙上的牵牛,墙根的靠山竹与茉莉,是多么省钱、省事而也足以召来蝴蝶呀!”在一种平静甚至是拉家常一般的语气中,郑榕将老舍的北平情结表现得淋漓尽致。2、 关于老舍不论是从作品数目,还是从字数上看,可以说,老舍作品的大部分是写北京的。这构成了老舍著作的一大特点。它们的“北京味儿”很浓。 老舍的代表作,一般公认的有以下几种:长篇小说离婚、骆驼祥子、四世同堂、正红旗下。中、短篇小说:微神、月牙儿、我这一辈子。话剧:龙须沟、茶馆。这九部代表作,巧得很,全部是写北京的。可以说,老舍作品中最精彩的部分是写北京的。 老舍生在北京,长在北京,一生67年中在北京度过42年,最后在北京去世。不过,在他从事写作的41年里,大部分时间却不在北京,只有解放后17年是真正在北京度过的。不论是在伦敦,在济南,在青岛,在纽约,他都在写北京。他想北京,他的心始终在北京。 老舍是爱国主义作家,他的爱国是通过爱北京表现出来的,是通过他爱积水潭的小鱼,爱高亮桥的垂柳,爱顶小顶小的小羊圈胡同,爱祥子,爱程疯子,爱王掌柜,爱祁老人,爱母亲表现出来的。老舍在想北平一文中有一段话十分感人:“面向着积水潭,背后是城墙,坐在石上看水中的小蝌蚪或苇叶上的嫩蜻蜓,我可以快乐地坐一天,心中完全安适,无所求也无可怕,像小儿安睡在摇篮里。”他真爱北京。 我的空中楼阁学习目标1、 领悟本文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的妙用,把握本文“志”所传达的思想感情2、 领略本文充满诗情画意的意境美3、 体会本文以实写虚的手法学习重点1、 悟本文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2、 领略本文充满诗意的意境美学习内容一、 关于作者作品简介李乐薇的我的空中楼阁是大陆教材所选用的第一篇台湾作家的作品。“空中楼阁”原指海边或沙漠中由于光线折射而出现的虚幻的楼台景物,后多比喻虚构的事物或脱离实际的理论、计划等。二、 课文内容分析1、 全文因观察点的不同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以“山”为观察点,展示小屋之美:小屋和山的关系,小屋和树的关系。第一部分以“小屋”为观察点,展开想象:小屋的花园和山上的云霞,小屋的空气和光线,小屋和外界的交通,夜晚小屋缥缈若“空中楼阁”的情景,点明了题意。详析文章一开始就交代了小屋的位置。作者用一个新鲜的比喻:“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点。”独出心裁,熨贴自然,使“山”、“屋” 的形象呈现出新颖动人之态,脱去凡俗,顿然生辉。接着又有“十分清新,十分自然,我的小屋玲珑地立于山脊一个柔和的角度上”一句,“柔和的角度”把“眉梢”的美具体化了;小屋“玲珑”地立着,与山的契合是那样清新,那样自然。这个倒装句简洁而洒脱,浸透着浓郁的感情色彩,把作者的感受完美地表现出来。 写小屋点缀山的效果,作者用“点破”山的寂寞,“增加”景色的风采来说明。接着,又连用四个比喻表现“山上有了小屋”而给人的美感:“好比一望无际的水面飘过一片风帆,辽阔无边的天空掠过一只飞雁,是单纯的底色上一点灵动的色彩,是山川美景中的一点生气,一点情调。”以“飘”、“掠”的动态写静止的美,出奇制胜,气韵生动,这是作者发挥想象的能动作用而产生的形象的变化。后一对隐喻,则直接点出它给人的色彩印象和气氛感觉。语言简洁秀逸,呈现出锤炼文字达到炉火纯青地步的潇洒风姿,把山和小屋写得如此令人神往,令人陶醉。这是作家善于体察,善于联想,善于精微地表现内心独特感受的结果。 写树“点缀小屋”,很有层次。先用“一片纯绿色”抹那一脉青山。山上的树是“无花树”,本来无花,作者却偏要拿花来作比较,从而突出了“树的美”。其次,又用“许多树”点缀小屋,用对比的方法陪衬出“小屋的静”、“小巧”、“别致出色”。再其次,用“一棵高过屋顶的大树”点缀小屋,使小屋另添一种风韵,“显得含蓄而有风度”。最后,采用仰视的的巧妙角度,一个远镜头便把小屋推向空中:在树的遮掩、簇拥下,小屋“若隐若现,凌空而起,姿态翩然”,“轻灵而自由”。联想奇瑰、浪漫,字里行间已暗暗蕴含着题目的“空中” 二字了。接着就转入直接对小屋环境的描绘: 先扣住小屋的“小”字做文章。屋小,“是受了土地的限制。”把这块土地戏称为“领土”,除了诙谐风趣之外,还含有这是“独立”的地盘的意思。写“领土”,小中还有小:“这条小路是我袖珍型的花园大道。”“领土”是“有限的”,和“领土”相对的“领空”却是“无限的”。写“领空”,作者换用了对偶句:“足以举目千里,足以俯仰天地”,“左顾有山外青山,右盼有绿野阡陌。”写出小屋在地上虽受到“限制”,空间却是“无限的”、自由的。这里突出了作者对“空中 ”的偏爱,对能尽情“游目骋怀”的向往。 接下去,扣住“领土”写“有形的围墙围住一些花”:紫藤、月季、喇叭花;扣住“领空”写 “无形的围墙也围住一些花”:“那是上帝玩赏的牡丹或芍药,我们叫它云或霞。”写得五彩缤纷,奇光耀眼,渲染了小屋环境的美好。 写罢视觉的官感,再写呼吸时受到的诱惑。空气清新得出奇,竟使人产生了闻以袭人香气的错觉与兴奋。 小屋窗多,光线好,但也有“例外”的时候。作者用优美潇洒的抒情笔调,用新奇瑰丽的比喻,描摹了破晓或入暮时,他对光线变化的细微观察和独特感受。早晨来到,山中只有“一片微光,一片柔静,一片安谧”,随着晨曦的扩散,视野的扩大,“好象层山后退了一些”。作家捕捉到这个异常新鲜的感觉,用“小屋在山的怀抱中,犹如在花蕊中一般,慢慢地花蕊开发一些”,便将光线微茫时的那种情韵,表现得非常充分。夜晚降临,他又喻之为“花瓣微微收拢”。这是作者精微观察、悉心体味之所得。末尾的议论,富有哲理性:光线随时间变化,自有其科学道理,并非杜撰的神话中的奇光异彩;光线有了这种变化,更逗人情思,产生浪漫的遐想。再接下来,把山坡和山路比做楼阁的“阶梯”和“走廊”。作者以小屋为中心,抒写沿山路出外与归来时的心情,实质上是含蓄地写山高,作好点题的准备。山高路远,安步当车,“往返于快乐与幸福之间”,其乐无穷。“我替山坡起了个名字,叫幸福的阶梯,山路被我唤做空中走廊。”引出“ 空中走廊”,便已切近题目了。走廊既在“空中”,楼在何处,读者已可想见。 “我把一切应用的东西当做艺术,我在生活中的第一件艺术品-就是小屋。”作者一下就把读者的注意力引到本文的主体形象上了。这小屋,白天“是清晰的”,前面已描述得很充分;“夜晚它是朦胧的”,何以见得?请看:“山下亮起灿烂的万家灯火,山上闪出疏落的灯光。山下的灯把黑暗照亮了,山上的灯把黑暗照淡了”-山下灯多,太亮,反而不美;山上灯少,疏疏落落, “把黑暗照淡了,淡如烟,淡如雾”,一派迷离恍惚,依稀朦胧,山也显得虚无,树也觉得缥渺。得文至此,作者已把楼阁置于如烟如雾的夜色笼罩之下,“空中”的气氛烘托够了,便把笔端直接指向小屋-小屋迷于雾伯楼台的情景中,它不再是清晰的小屋,而是烟雾之中、星点之下、月影之侧的空中楼阁! 点题水到渠成!我们不得不惊叹作者精湛的艺术技巧和纯熟的语言表达能力,竟使这普通的山和平常的小屋,幻化出令人如此心旷神怡的美妙境界! 第五部分,写小屋室内之好得益于自然的美,抒写了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情趣。“门外有幅巨画-名叫自然”一句,概括全文,点明文章思想真谛-揭示自然的美。 2、主题及启示:大自然,没有都市的喧嚣,没有空气的污染,没有尘世的倾轧,是台湾土地上的净土。作者对处在自然怀抱中的小屋的由衷赞美,委婉含蓄地表露了对台湾社会现实的不满,尽力渲染“楼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国内知名企业数据分析师岗位招聘面试题及答案
- 2025年人事专员面试问题及模拟题答案
- 2025年健康照护师专业资格认证考试模拟题及答案
- 2025年旋挖钻机项目建议书
- 2025年口服降血糖药项目建议书
- 2025年生物质气化机组项目建议书
- 抛光粉尘安全知识培训课件
- 抗过敏药课件
- 广西南宁市西乡塘区、江南区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检测地理试卷(含答案)
- 2025年电视节目自动播出设备项目建议书
- 广东省历年中考作文题(2000-2023)
- 分布式清洁能源多源互补供热研究现状分析
- 传统乐器琵琶课件
- 船舶碰撞应急预案
- 廉洁征兵培训课件
- 供应链经理上半年工作总结
- 产品功能与使用说明手册
- 开学防自然灾害 反毒品安全主题班会 课件
- 《颅骨骨折》课件
- 整体施工劳务服务方案
- DBJT13-119-2010 福建省住宅工程质量分户验收规程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