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婚姻的民俗传承.doc_第1页
第十三章婚姻的民俗传承.doc_第2页
第十三章婚姻的民俗传承.doc_第3页
第十三章婚姻的民俗传承.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十三章婚姻的民俗传承 子女虽为集体所有,但与古代不同不称共父,均依生育顺序兄 弟分配,长子女归长兄名下,以下依次。这种婚姻形式的构成,有其经济上的原因,尤其是许多富家兄弟实行此婚。是为了保持兄弟财产始终是一个统一体,不致分散。甚至在习惯中认为这种婚俗标志了家庭和睦。这种婚俗在西藏社会习俗中只剩了一些残余,同时,正在向一夫一妻的专偶制转变和发展。 (十四)“阿注” 婚 阿注婚是我国永宁纳西族现行的一种“望门居”婚俗形式。“阿注”是男女双方互称的名词,是“朋友”的意思。它 。是以女系为主招夫,男不过门,只到女家偶居为特点的一种古老婚俗。舅女双方结交成“阿注”关系后,双方并无共同的经济生活,只保持了同居关系。这种婚俗目前只在极少数民族或极个别地区遗留,是逐渐向父系家庭及新的一夫一妻制迅速过渡的一种形式。 (十五)试 验 婚试验婚是过去西南少数民族中常见的婚姻形式。它以未正式结婚前先举行试婚同居仪礼为婚俗特点;是自愿婚的一种萌芽形式。其流行范围广至东南亚一带,当地各少数民族中有建立“未婚舍”、实行正式绩婚前的同居习俗。我国佤族、怒族、布朗族、彝族阿细人、撒尼人都有不同的试婚阶段。 试验婚仪式十分简单,布朗族称订婚为“甘伯”,男方带茶、盐、烟、饭、菜及银钱到女家,女方父母收下礼物后。男方请求与来婚妻同居,这便完成了试验婚的正式手续。结婚是最后获得女方全氏族亲属对同居的批准仪式。试婚阶段都必需经过一段未婚青年自愿同居“公房”的时间,各族对这些“束婚舍”,都有自己的称呼,怒族叫“吴尧”;哈尼族称作“尤拉”,景颇族称为“王治”,或称“拉达”。 (十六)自 愿 婚 自愿婚是以男女双方性爱为基础和手段的自由婚俗形式。它是以双方在经济、生活、感情等各方面都保持着平等与均衡,不受其它外力左右或支配为特点的正常婚俗。在古代早已有自愿婚的俗例。周礼记载,“仲春之日,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诗经)中私奔定情,自愿为婚的表现,也并不少见。这种婚俗正是古代“私奔婚”的自愿形式。西汉成都的司马相如家贫,游宦无业,于临邛为客,因弄琴而为富豪卓王孙女新寡“文君窃从户窥,心悦而好之。”后“文君夜亡奔相如,相如与驰归成都,”更加贫困,又回到临邛,开小酒店,夫妻卖酒为生,“文君当卢,相如身自著犊鼻裈,与庸保杂作,涤器于市中,”以至后来迫使卓王孙承认了这桩婚事。这便是传为佳话的卓文君“当卢”的私奔婚史实。这是自愿婚的古俗典型。一般说来,自愿婚在私有制一夫一妻制条件下,总要有来自家长制和封建道德观念的强大阻力。即使在资本主义社会制度下,自愿婚往往也受金钱支配,男女处于不平等地位。我国近现代受到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深刻影响,自愿婚中仍残留了某些包办婚、买卖婚的性质,使自愿婚产生一些不平等不正常的现象。因此,自愿婚虽古已有之,但真正奠定自愿基础,成为人民普遍实行的进步婚俗,应当说只有当私有制解体后,才能实现。从以上二十六种婚俗形式可以窥见我国从古到今、各民族婚姻类型的概貌。这十六种形式的构成特点,不外乎以下两种方式:1、 母权家族制从妻居、望门居入赘(Son-inlaw)2、 父权家族制从夫居出嫁(Get marriad)这两者之间的游离过渡方式有“阿注”式望门居,或先行从妻居后行从夫居的过渡方式。布朗族的“甘教特”婚,正是从妻居三年后再举行从夫居礼的先入赘后出嫁的方式。至于一夫多妻、一妻多夫的多偶、对偶遗风,也都有它们自身的传承。婚姻形式将沿着自己的发展道路在社会民俗中相应地变化,在社会的前进过程中,婚姻一定会在自己的经验中向前推进,变革那些不适合新时代的遗俗常规,使人类文明向更高级阶段上升。第3节 婚姻的其他民俗传季婚姻的构成,在很长一个历史时期里是利用中间媒介为构成手段的,这便是媒妁的职业及其作用。婚姻构成的结果,在习俗中并不是只有结婚,同时还有离婚,以及由离婚而引出的各种形式的再;同时也有丧偶,以及由丧偶而引出的续婚;由离婚丧偶而形成的鳏、寡,孤、独等习俗惯制,也都有自己的传承形态。在这一节中,重点论述有关离婚习俗与媒俗。(一)离婚离婚是一种古代婚俗,只是它在多偶群婚昀原始早期是无所谓习俗的,任何男女的中止婚姻关系,并不影响其男女双方同时存在的另外一些婚姻关系,因此,最初结婚与离婚同样具有极大随意性。随着氏族外婚的发展,结婚有了一定象条件限制,离婚也自然受到一定条件制约了。对偶同居的从妻居,望门,在离婚习俗上开始有了简单的形式,即母方(或女方)明确告知男方离开女家,携带自己用的什物重归男方母系或另行择婚,就解除了婚姻关系。在对偶婚形式下,离婚习俗的形成首先表现在向社会公开宣布,取得承认的做法,这和结婚受到社会公认是相应的。象印度东北部的卡息族部落中举行离婚,要由一名报事人在本村中边走边喊,公告某男与某女离婚,并宣传男女双方可以另行择婚。在我国古代,离婚习俗受到严格的封建制度的制约,把离婚叫做“出妻”,把离去之妻叫做“弃妇”。“出”、“去”、“弃”、“休”都是封建制下离婚的概念。古来甚至明文规定了离婚的条件,叫做“七出三不去”。“七出”,旱在仪礼丧服中记述出妻礼时就有这种古俗了。在大戴礼本命及列女传二宋鲍女宗中都叫“七去”,在公羊传庄二十七年的注中又做“七弃”。这种离婚制规定:“凡弃妻须有七出之状,一无子,二淫佚,三不事舅姑,四口舌,五盗窃,六妒忌,七恶疾。”七出的基点是从维护封建家长制及夫权出发的,因此七个条件不论在生活中是真是假,都是把女方放到被压迫地位的。例如淫佚与妒忌都是为了丈夫特权而规定的,丈夫淫佚得到允许,三妻四妾受到保护,妻则必须守贞操,受凌辱。古代出“不事舅姑”者是维护家长制的律条,家婆对媳妇的要求往往十分苛刻,以形成“不事”罪状,与现代不敬老人在性质上不一样。“口舌”往往是女方的反抗,自然不被允许。女患“恶疾”而遭弃,0更是惨无人道。七出罪状之首的“无子”是封建家族延续的中断,自然要作为当然大罪。可见,“七出”对封建制是完全“合理”的。“三不去”的条件是“虽有弃状,有三不去:一,经持舅姑之丧;二、娶时贱后贵;三、有所受无所归”。这是从古代封建道德出发对弃妇仅有的一些保护。古代离婚制中妇女改嫁也有定俗,并不是具备自愿性质,也规定了若干条件加以限制。改嫁古称再嫁,元代以后又把再娶再嫁含意的“再蘸”,专指为改嫁。古俗约定“其夫没落外藩,有子五年,无子三年不归,及逃亡,有子三年,无子二年不归者,并听改嫁。”可见女子离婚再嫁的全权利甚小,条件严格,绝无自愿与感情等方面的条件。离婚在发展过程中受到社会道德的制约,主要表现在以下五种促成离婚的根据方面:1以夫妻双方同意为根据的离婚。这是以自愿婚为基础的离婚,双方协商同意离婚也是平等的、自愿的。2以丈夫一方的意志为依据提出的离婚,则是以夫权为转移的离离婚制。这便是产生休妻,弃妇的主要离婚类型之一。封建婚俗多是这种类型。3以妻子一方的意志为依据提出的离婚,是有一定保护妇女权益作用的离婚制。4以男女任何一方要求离婚并无法调解为依据的离婚制,是一种尊重现实的合理婚俗,它对已经破裂的婚姻关系不采取强行维护的态度。我国现行婚制就实行这一条,因为封建婚姻习俗刚刚革命不久,旧观念形成的对离婚当事人的歧视仍然存在,因此确属破裂的双方,应解除婚姻关系。5以男女双方以外的第三者的意志为根据的离婚,是一种封建强制性婚俗,多数属于姻族尊属实行干涉的虐待行为,受害对象以女方为绝大多数。以上五种离婚习俗的类型都只标志了家族制度、社会制度的依据,但并没有标志出离婚这种习俗的实态,也就是构成离婚的因素。构成离婚的因素,在婚俗调查中大致可以看出约有八种,无论是旧式婚姻或新式婚姻,这八种因素都有不同程度和不同比例的存在。这八种因素是:性格不合,有不正当的男女关系,侮辱虐待,与老人不睦,经济生活矛盾,犯罪,恶疾、遗弃。其比例以前三项为主要原因。离婚习俗通常从离婚率的比例数字中可以找到它发展变化的迹象,同样也是透视社会风气的重要方法。 (二)媒媒,是婚姻习俗中派生出来的婚姻职业,操此业者称之媒人。古时称“媒妁”,是说合婚姻的中介人,古来的解释说:谋合二姓曰媒,斟酌二姓曰妁;又有的解作男为媒,女为妁。媒的产生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大约在父权制,私有制产生时,婚媾逐渐向专偶制过渡、议婚形式发展时期,媒就应运而生了。大体上可以说,媒是随私有制的产生而萌芽的,因此,媒在维护和巩固私有制,维护封建婚制的利益方面,得到了十分充分的发展。同时,这种职业的封建性质又使它在婚俗中由始至终处于反面地位,遭到社会群众舆论的广泛谴责,直至媒的习俗衰落,革除。早在诗经中就反映出媒的习俗,卫风氓中有“匪我愆期,子无良媒”的诗句,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中也有“阿母白媒人”的描写。在周礼地官媒氏中记载:“媒氏掌万民之判,凡男女自成名以上,皆书年、月、日、名焉。”在曹子建集美女篇)中也有“媒氏何所营,玉帛不时安”的诗句,说明了媒的社会职能和特点。古代除媒氏的记载外,还有媒官和媒互人的记载,在三国志中记有“为设媒官,始知聘娶”,足证媒在古代聘娶习俗中的位置是很重要的。封建王朝设媒官,卫称作“媒互人”,是为“官媒”,这种职务是有官府做后盾的。元史一百八十五卷中记了吕思诚的一段设“媒互人”事,说“镇民张复叔母孀居且瞽,丐食以活思诚怜其贫,令为媒互人以养之。”随着封建婚俗的不同形式,媒也有所变异,如宋代冥婚盛行,为募婚作媒者颇为时兴,专称之为“鬼媒人”,据昨梦录载:“两家亦薄以币帛酬鬼媒,鬼媒每岁查乡里男女之死者,面议资以养生焉。”媒,既为封建包办婚姻的关键或要害,因此它所拥有的操纵“万民之判”的特权,往往与反动统治制度纠合在一起,对广大人民施行残害。于是多少世纪以来,在妇女生活中公开传唱讽刺、咒骂,揭露媒人的口头歌谣,成为婚姻习俗中最具有民主性、革命性精华的好民风。媒,给广大被压迫妇女造成灾难,罄竹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