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哲学思维方式的嬗变:从预成论到生成论 摘要 能思想、有理性是人类区别于它物的根本特征之一,纵观人类思维发展史,主要是三种思维方式的嬗变,即本体论思维方式、科学世界观的思维方式、现代的生成论思维方式,又可归结为预成论和生成论,生成论思维方式的产生是现实和必然,是认识史上的革命。关键词 预成论 生成论 本体论 科学世界观 理性是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海德格尔把人类的这种特性称为“能思”,在人类历史上,主要有三种思维方式在古代、近代和现代占据着统治地位,它们是本体论的思维方式、科学世界观的思维方式和生成论的思维方式,它们都是自己时代的产物,同样是时代精神的精华,三种思维方式的递嬗体现了哲学主题的转换,昭示了哲学与时俱进的革命性与批判性。一所谓本体论指作为超验存在之本体的理论,试图从人的终极存在、初始本原中去理解和把握存在、行为根据和人的前途命运,即追求一种最高的存在、存在背后的存在也就是存在之存在的哲学思维方式。传统形而上学是以本体论为最高目标的哲学。它以探究世间万物的最高本体、第一原因、终极存在并用之说明万物的存在和运动作为自己的根本使命。在世界观理论中,表现为追求世界最高统一性的终极存在;在认识论中,表现为追求知识的最高统一性和终极解释;在价值论中,本体论思维方式则表现为对于规定一切行为原则的最高的善的追求。本体论作为哲学术语最早出现在经院哲学家郭克兰纽1613年编写的哲学辞典中,解释为一种关于存在本身的学问;之后的古典哲学家沃尔夫明确把哲学分为本体论、宇宙论、心理学和神学。本体论思维方式的出现是人类摆脱原始社会以来的神话诠世方式,反映了人类抽象思维能力的提高,是人类哲学史上的一大跃迁。古代的“始基说”是本体论的最早萌芽,泰勒斯的“水是万物的始基”说、巴门尼德的“存在”论、德谟克里特的“原子”论、柏拉图的“理念”论,历经笛卡尔的“实体”论、莱布尼茨的“单子”论、康德的“自在之物”本体论,在黑格尔那里本体论发展到最高峰,他建立了一个以绝对精神为核心的庞大的形而上学的哲学体系。这种思维方式的产生有其客观必然性,体现了元哲学的特点,寻求万物的统一性,是哲学家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不满足于现实可感性世界的理解,而去虚构和悬设一个不可见的本体世界,把存在分裂为两个对立的世界之后,再设法使它们统一起来,1可见本体论的思维方式实质在于寻找一个最高的存在或为实体、或为理念、或为自在之物等去统设现存生活世界、说明现实世界,企图为现存世界的运行寻找合理的诠释与答案。人的本性使然,哲学家的使命使然,因而本体论的思维方式成为一种现实的必然。这是人对生存世界和本身的生存命运的一种终极关怀,是人类不拘于现实此岸世界,而追求超越性的结果。这样,人类哲学从感性具体思维层面上脱颖而出,提升到抽象的概念和逻辑水平。本体论哲学所探讨的主要问题有:何谓本体?世界的本原是什么?对本体论的探究如何可能?本体论的地位和意识何在?亚里士多德是这样描述它的:“有一门学术,它研究实事之所以为实事,以及实事由于本性所应有的禀赋现在因为我们是在寻找最高原因的基本原理,明白地,这些必须禀于本性的事物。”2即本体论是探究一切存在的最高原因的基本原理。亚里士多德把哲学规定为本体之学,对本体的探究是哲学的根本任务,并以之作为区分哲学和非哲学的根本标准,从而使哲学完全获取了自己的研究对象,有了自己的研究领域和与之相关的研究方法,在他之后,本体论思维方式成为哲学研究的主要切入点。本体被喻为富丽堂皇的神庙中的最高的神,它至高无上,本体论思维方式在传统形而上学占据着绝对的、无可超越的地位。这种思维方式的主要特征有:第一、它是一种追求终极的绝对论。本体作为自在的、至上的、终极的客体处于一个天然的、绝对的支配地位。柏拉图的“共相”(nibersal)、“本体”(Noumenow)、“理念”(Ideas)、亚里士多德的“实体”(Substance )、“存在”(Being )等一系列本体论概念都反映了人们决不满足于对现实可感性世界的探究,而要超越物理世界、超越现象世界,去求索终极存在、终极原因,努力寻求对世界的终极解释,这也反映了人类思维方式由感性向理性的升华和飞跃。第二、它又是一种预定论的思维方式。本质上属于一种极限研究,它预设了一个最高的存在,这种终极存在高高在上,不可望不可即,它是世界的本原,虽然位于思维的彼岸,但派生了现实世界的存在,找到本体,世界的运行和发展便有了确定的答案。“第一实体之所以最得当地被称为实体,乃由于这个事实,即它们乃是其他一切东西的基础,而其他一切东西或者用来表述它们,或者是存在于它们里面。”3可见,第一本体是第一原因,是极因,也就是最高原因,在本体论中,因果律是最普遍的规律。在传统本体论哲学中,本体被当作最先存在的东西,最真实、最实在、最美好的东西,找到了它,便有了世间万物的根据,便可推定世界的现在和未来。最后、它又是一个还原论的思维方式。把整个世界划分为对立统一的两个世界:可见世界和可知世界;现象世界和物自体世界;形而上世界和形而下世界其中,形上世界、本体世界是先在的、最真实的、是超越的。热衷于原始发展的初始状况的探究、对第一原理、原初创造者、先在本质的追问,不是立足于现在审视过去、展望未来,而是从过去线性地推演现在和未来,其实是一种简化世界的思维方式。本体世界是这样一个世界:“一切存在物都由它构成,最初都从其产生,最后又都复归于它”4所以哲学家努力超越现实的感性世界,寻找存在背后的存在,并以之作为建构自己哲学体系的根基,因此他们把现实世界给“加括号”,把它悬置起来,极力抬高超感性世界,贬抑感性世界,也正是这种还原论的思维方式,为之后神学的泛滥预开了支票。本体论思维方式表达了人类不满足于对经验事实的认知、妄图从事背后生发出它的本体、要超越现实存在而去追求永恒和无限的理想存在的本性,在人类思维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但以此为据,人的本质不在自身中产生,却被先在的本体中预定、给定,人和人的主体性失落了、被遗忘了,人陷入一个抽象化的虚拟世界。随着实践和科学的发展,人自身的创生本能得以充分展开,人开始主宰和把握自己的命运,人要走出传统本体论的窠臼,科学世界观是从传统本体论思维方式向现代生成论思维方式过渡的中间环节。二近代科学世界观是哲学史上第二种占主导地位的思维方式,认识论领域是它舞台,因此主要是关于认识问题的反思,以人与世界的认识关系、认识活动、认识过程、认识方法等问题位研究对象,探究认识的本质和规律,认识的真理性及其发展道路,主要回答人对对象的认识何以成为可能和如何成为可能的一门科学。近代科学世界观的产生,从根本上说来,来自哲学内部的一种自我批判和自我超越,是人类哲学思维方式时代性变革和哲学形态历史性更替的必然发展形式。随着本体论研究的深入,人类哲学视野的拓展,新的学科和新的思维方式要确立自身的地位,必须突破本体论思维的局限和束缚,并为自身的存在和发展确立必然性和合理性的论证。因此,它的出现并非空穴来风,是理性发展的必然产物,特别是自然科学的发展所助产的结果。传统本体论尤其它的异化表现形式宗教神学本体论导致人的个性压抑、智能退化,理性湮灭在信仰的海洋中,哲学失去了它的生机勃勃的生命张力,成为神学的婢女,成为神学渲泄淫威的工具。科学世界观的产生,反映了人类要重扬人的理性权威、把被神学所笼罩的哲学解放独立出来的内心呼声。另一方面,科学世界观思维方式的出现,得益于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自然科学从哲学和神学中分化并作为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得以确立,自然科学的成果争奇斗艳,把神学中的世界完全打破和颠覆了。哥白尼的日心说、伽利略的自由落体定律和惯性定律、哈维的血液循环理论尤其牛顿力学的创立从根本上破坏了中世纪神学所提供的世界图景,摧毁了神学世界观,科学世界观真正确立。思维与存在何以和如何统一是科学世界观所探讨和研究的中心任务,培根的新工具、笛卡尔的方法谈、洛克的人类理解论等都致力于从人与自然、精神与自然、思维和存在的对立中,获得具有普遍必然性的真理性认识。美国哲学家穆尼茨指出:“从笛卡尔开始的近代哲学,其中心任务是研究认识论(知识理论)的问题,它们可以归结为这样一些问题:心灵获得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的能力是什么?心灵的能力在多大程度上能洞察实在的结构?心灵的观念对于表现和揭示世界的本质有多恰当?心灵这种获得真理的能力的限度是什么?近代认识论的共同倾向是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对立,即认识的心灵和它所面对的、并试图加以认识的外部世界的对立。”5可见,科学世界观所关注的不是客观的自在世界、本体世界,而是对象世界和观念世界的关系,观念世界如何把握和再生对象世界,焦点问题是观念世界与对象世界的区别与一致问题,即思想与存在的对立与和解问题。因此,真理成为要追求的终极目标指导着认识的方向、方式和途径,又作为一种结果去审度、监测认识的功败垂成。认识的最高目的就是求真,获得具有普遍必然性的科学知识。培根的“知识就是力量”的光辉论断正是对这种真理之路的反映。经验论和唯理论在求索真理的道路上各持一端,争论不已,泾渭分明,但一致承认认识可能达到真理,殊途而同归,实际是理性论内部的争论。这种思维方式把世界视为外在于人、独立于人的自我封闭的、一个预先给定的既有存在,只不过唯心主义把这一世界归于精神,而唯物主义将其本质归为物质,都从一个外在于人的东西出发,并以次论证世界的统一性和客观性,再类推到人类历史和人类自身,世界被一分为二:自在世界和外于世界的人,主体世界和客体世界,形成了主客二分的思维机理和图示,如培根所言,人是世界的旁观者和解释者,他的任务就是寻找世界的客观真理。“追问这个世界必然的、对于一切理性物有效的东西,追问这个世界自在的东西,普遍地去实现这一目标,被认为就是认识的任务,理性的任务也就是哲学的任务,由此达到最终的存有,除此之外再也没有其他理性主义。”6逻辑性、数字化、精确化的方法成为最主要的研究方法,人不再是宇宙的目的,堕落成工具,只是宇宙之外渺小的旁观者、自然的仆役和解释者。这种主客二分的思维方式在康德那儿以二律背反的形式得以表征,主客之间的矛盾得到了激化,也预示了科学世界观思维方式已走到了穷途末路。近代科学世界观的基本特征是:首先,集中体现为两种哲学路线的斗争。唯理主义和经验论哲学围绕知识的起源、途径、方法、对象、检验标准等问题进行空前广泛的争论,经验论者主张认识源于经验,凡在理性中的,无不在感性中,感觉是沟通主客体之间的桥梁;唯理论则高扬理性,贬抑感性,认为经验混乱、模糊,普遍必然性的知识不可能出自于感性,只能来自理性,是理性的光辉赋予了真理的客观必然性。其次,它又是一种二元论或曰主客二分的哲学思维方式。正如黑格尔所言:“中世纪人们认为思想中的东西与实有的宇宙有差异,近代哲学则把这种差异发展为对立,并且以剔除这一对立作为自己的任务。”7它把主体和客体、人与自然、心灵与世界先在分开,认为二者是彼此外在,互相封闭、各自独立的对立关系中。视世界为自在存在的物理世界,人的任务是认识这个世界的本质和规律,事物的存在和发展完全由本质和规律所决定,人只是站在世界之外观看世界的存在和演化,理查罗蒂在它的成名著作哲学和自然之镜中明确把这种思维方式的哲学叫做“镜喻哲学”。从伽利略开始,世界成为一种实在的自我封闭的、自在的客观世界,没有人、没有精神、没有文化和历史,有的只是按照力学法则运动的独立自存的实体事物。主体和客体、思维和存在的对立是近代哲学所探讨的核心问题,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正是这种对立所衍生的产物。再次,科学世界观又是一种先定主义的思维方式。即先在设定对象的本质,然后用这种本质解释对象的存在和发展,突出表现为哲学家对主体与客体、人与自然的关系的看法上,在它们发生、生成之前,人生来就是自然之外的旁观者和主体,而自然原本就是消极被动的待人开垦和施动的客体对象。一旦把握了事物发展的始源状况和演化规律,人便可以推演整个发展过程。牛顿力学的膨胀使这种思维方式更加泛滥,物理的、力学的、机械的方法被当作一个包治百病的药方,广泛应用于几乎近代的一切领域:自然、科学、哲学乃至社会生活领域。这种思维方式的滥用,也为它的轰然倒地埋下了伏笔。最后,这是一种“在场形而上学”。事物、世界的本质即是永恒的在场,古代哲学家在生灭变化的世界之外设定一个不变不动的、永恒的本质世界,他们是在追求确定性;近代哲学家则把世界简化为几个力学规律,同样在追求确定性。由笛卡尔所开创,整个近代哲学都是在追求非历史的永恒根基,追求确定真伪的最终根据,只要发现了客观存在物的真理,人类便可以一劳永逸地静观世界发展演化。人失去了古代宇宙中心的高贵性,不再是宇宙的目的,它的角色只是浩瀚的宇宙之外渺小的旁观者。三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科学的双刃效应使人一方面获得一部分解放,也使人沦为自己占有欲和大机器的奴隶,科学世界观使人和自然分开,二者的关系彼此外在,人被置于一个旁观者和征服者的地位,同时,人对自然的无节制的开发与掠夺,产生了生态危机、环境恶化,人成为物欲的奴隶并自身被物化、异化,人类由科技手段去驾驭自然,并且用来调节和规范社会生活,人全面地沦为技术的奴隶,人成了单向度的社会动物。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需要重新对科学世界观的思维方式加以审视,哲学家要批判传统哲学思维方式,以挽救这种人文危机和哲学危机,马克思等现代哲学家便充当了这种角色,他们所倡导和践行的生成论思维方式使传统思维方式黯然失色。马克思指出:“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是自然界对人说来的生成过程”,8明确把自己的哲学叫做实践的唯物主义,一切在实践中生成,一切在实践中发展,实践是人的根本存在方式,实践中蕴藏着人类社会的全部奥秘;柏格森说:“对有意识的存在者来说,存在就是变易,变易就是成熟,成熟就是无限的自我创造”;9存在主义大师萨特提出了“存在先于本质”的著名论断;海德格尔主张“此在”就是尚不出现的东西现代哲学家一举抛弃近代科学世界观的思维方式,对传统形而上学进行了彻底的批判和拒斥,根本反对传统的二元分立,主张人与世界的融合统一,正如海德格尔所言,人的基本存在方式是“在世”,现实世界之外并不存在一个独立自在的、作为生活世界本原、本质和归宿的理念世界和科学世界,人不在异世和超世,只在现世。这种生成论的思维方式的本质就是抛弃传统的从某个绝对物、抽象的存在或普遍的人性来说明现实生活的观点,从现实出发。马克思要求哲学从天上降到地上;维特根斯坦把一种语言看作一种生活形式;现象学的宗旨是“回到事情本身”;德里达对传统“在场形而上学”进行了无情的解构哲学家不再关注人之外的世界,不追求什么凌驾于一切之上的绝对真理,他只关心人的现世命运,回归现实立足于现世是生成论思维的总体特征。生成论在当今方兴未艾,人学、生存哲学、文化哲学等的雀起,控制论、系统论的王者之位,交叉学科、边缘学科层出不穷,乃至全球化和一体化的加剧都是这种思维方式的产物与体现。生成论思维的主要观点有:其一、认为事物、人、世界的发展是一个过程。现代哲学家反对预成论,主张一切在生成中存在和发展,“世界从本质上是某种从混沌中产生的东西,是某种发展起来的东西、某种逐渐生成的东西”10在存在与时间中,海德格尔是这样阐述他的真理观的:“真理意味着存在的被揭示状态,一切被揭示状态在存在论上都基于原始的真理即存在的展开状态”,11此在的结构是“先行于自身的已经在(世界)之中的作为寓于(世内)来照面的存在者的存在”。12这样,在现代哲学家的视域内,世界不再被先行设定,是流动的,发展的,是永远变动不居的过程。其二、可能性高于现实性。现代思维是一种创新性思维,它的灵魂就是可能性高于现实性。为反对传统本质主义,萨特旗帜鲜明地抛出他的“存在先于本质”的著名论断,指出人性是后天衍生的,根本不存在什么先天人性论,人的自由取决于后天的选择;海德格尔指出“此在”是一种“能在”,又是一种“尚未”,“它向着他被抛入的种种可能性筹划自己自由仅在于选择一种可能性”,13“生存论建构的首要意义就是将来”14马克思明确实践是人的本质存在方式,人在实践活动中,用一种更高的可能性去规范指导现实性,自由就是对必然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因此,在现代思维方式中,不存在预定,不存在命定,一切都在创造中产生的,人在不断的创造中实现自我完善和自我超越。最后、人只有一个现世,反对抽象的本质世界。马克思、维特根斯坦、海德格尔等现代哲学家都拒斥传统形而上学,德里达等后现代哲学家对之进行无情的解沟。马克思代之以的实践创生论,胡塞尔主张对一切不能明确加以断定的事物予以“悬搁”“加括号”,他要把它的哲学建基在生活世界基础上,海德格尔推出它的基本本体论,现象学的宗旨是“回到事情本身”现代哲学要坚决摆脱传统二元分立的抽象思维方式,它主要关心具体的东西、或与人的现实生活紧密相关的东西,主导哲学思维方式的不是宏大叙事,主人话语,现代思维方式建目光定格在微观的现实生活世界,这个世界不是工具理性泛滥的科学世界,是一个关系的世界,主体间性问题成为哲学关注的重要问题。可见,现代生成论哲学思维方式的主要特征是:重过程而非先定本质;重主体间性而非逻各斯中心主义;重现世而非超世;重人世而非抽象世。 纵观这三种思维方式,传统本体论和科学世界观的思维方式说到底是一种预定论:古代自然哲学追求始基,寻找初始状况;中世纪神学认为世界上发生的一切都是上帝早已安排好的,上帝早已为世界的运行确定下秩序;在近代科学世界观的视野里,宇宙是一个符合机械原理的有规则的运动体系,一旦发现了运动的规则,就可以划出未来的全部发展轨迹,笛卡尔的格言“给我物质和运动,我就给你造出一个世界来”就是这种预成论的典型反映。正是这种预成论颠覆了人与世界的真正关系,要么贬低了人的主体性,要么膨胀了人的主体性,因此主体性步入黄昏,预成论进入了死胡同,被生成论所取代,反映了一种历史的必然。哲学本来就是人学,生成论的思维方式使哲学重新回归人的现世生活世界,使它走出近代的尴尬命运,重新获得生命的张力。注释1 高青海:哲学的憧憬,67页。2、3 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中文版,商务印书馆,北京,1959年,56页、13 页。 4 古希腊罗马哲学: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是教研室编译,中文版,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4页。5 (美)穆尼茨:当代分析哲学,中文版,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6年,45页。6 胡塞儿:欧洲科学危机和超验现象学,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年,81页。7 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4卷,商务印书馆,北京,1978年,5页。8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131页。人民出版社,1979。9 柏格森,创造进化论,湖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1011页。10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448页。197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咨询服务方案-售后服务
- 中继泵站运行工成本控制考核试卷及答案
- 山西企业咨询顾问方案
- 西式快餐管理咨询方案
- 户外拓展破冰活动策划方案
- 生产主管年终总结报告
- 咨询客服绩效方案
- 房地产营销活动方案策划
- 转型互联网营销外包方案
- 建筑垃圾保护方案设计要求
- 2025四川蜀道养护集团有限公司招聘15人考试参考题库及答案解析
- 2025年秋季上饶银行招聘考试参考题库及答案解析
- 2025至2030中国汽车模塑件行业项目调研及市场前景预测评估报告
- 股权转让担保责任及权益保护合同
- 1 学习伴我成长(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2024)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上册
- 自动控制原理课件第九章状态空间分析法
- 2025年安全工程师《安全生产管理》考前模拟卷(一)
- 《信息系统安全》课程教学大纲
- 2024年青海省行政执法资格考试备考题库及答案(题型)
- 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校园“1530”安全教育记录表
- 开发基于多模态大模型的CST2差异化评课模型及其应用案例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