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前几天在物理小识与明末科学的真相一文中讨论明末科学问题时,本人提出明朝是中国科学的衰落期,并举出天文学作为例证。本人论述的主要来源,是李约瑟博士的权威著作中国科学技术史,由于当时本人手头没有原书,因而遭到了一些网民(如laminin,mejoy69)的批评甚至辱骂。现特地找出原书,并录入部分相关内容,以供参考。本人工作比较忙,不可能录入全部相关内容,读者可以自己找原书来看。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五卷,科学出版社,1975年,88,“在明代,自然科学一般都倾向于衰落,天文学似乎也是如此耶稣会传教士入华后,天文学才被重新唤醒”490,“全部发展史中最令人注意的一点,大概是当时(按指元朝)思想传播的迅速了。1267年,扎马鲁丁携带着两种鲁哈麻日晷图样到北京会见了郭守敬,当时阿拉伯日晷学巨著才刚刚完成了十二年”601,“预报交食的方法在郭守敬时代,尽管还是经验性的,可是还保持着高水平,但到了明代,较早的方法已被人们遗忘,水平日益下降。我们记得,耶稣会传教士之所以能取得皇室信任,原因之一就是他们能预报交食。”690,“在十八世纪当中,中国的天文学家和数学家越来越摆脱明末清初因耶稣会传教士的出现而造成的迷雾。梅文鼎江永”691,“在十八世纪末的集中重要著作中,我们要提到徐朝俊论天文图的高厚蒙求(1800)。半世纪后,冯桂芬在咸丰元年中星表中列出100颗星的赤经和赤纬,到这时候,中国天文学终于可以说和世界性的天文学合流了。”694,“明代是衰落的时代,当时能代表固有传统的典型人物不多,而这样的人物是很少被传教士们遇到的”请注意,李约瑟本书是讲中国传统科学的发达的,所以对于明朝着墨很少(这也证明明朝并没有多少拿得出手的天文学成绩),而不是证明明朝科学的没落问题。如果说是一个普通的西方学者,引用他的观点我们是要存疑的。但是,众所周知,李约瑟是最没有西方中心论的偏见,对中国科学成就最为赞赏甚至崇敬的西方学者。连他都对明朝的天文学不屑一顾,明朝天文学水平如何也不问可知了。李约瑟在书中雄辩地证明,明朝以来是中国科学的衰落期,甚至还不如和西方,阿拉伯国家有大规模交流的元朝。正是因为如此,耶稣会传进来的一些天文,数学知识才远远胜过了明末士人的水平,受到一些比较有远见的明朝人的注意。所以,才有了杜车别等人鼓吹的明朝科学的成就几乎完全建立在对西文典籍的翻译润色上。这也从侧面证明了明朝时期中国科学水平已经相当落后于西方。显然,这样的科学成就底子究竟如何,最后为什么在清朝仍然赶不上西方,是要从明朝自身找原因的。李约瑟博士在书中没有半个字提到所谓满清对科学的迫害,相反,倒对清朝对明末西学的发展给予了相当的肯定。我建议大家仔细读读这套书,对一些大汉族主义分子鼓吹的满人导致中国科学落后论,就会有相当的免疫力了。1)李时珍本草纲目(1578年),(2)朱载堉律学新说(1584年);(3)潘季驯河防一览(1590年);(4)程大位算法统宗(1592年);(5)屠本畯闽中海错疏(1596年);(6)徐光启农政全书(1633年);(7)宋应星天工开物(1637年);(8)徐霞客徐霞客游记(1640年);(9)吴有性瘟疫论(1642年)。=用事实说话,明朝在67年内就产生拉10本具有世界水平色科学著作,满清可曾有类似的著作?可曾出过类似的大家?不要说科学家,连思想家都没有。作者:暗黑幽光回复日期:2006-8-1117:12:18众所周知,李约瑟是最没有西方中心论的偏见,对中国科学成就最为赞赏甚至崇敬的西方学者。连他都对明朝的天文学不屑一顾,明朝天文学水平如何也不问可知了。=呵呵,你恰恰搞错拉,李约瑟问题是伪命题,虽然他立场没偏见,但一个人思维模式很难改变,他的脑子还是欧洲衷心论那套,这个世界上只有欧洲是文明的胜利者,其它文明都是失败者。至于西方天文学问题,和数学一样都是在1630年才引进中国的,请注意“西方”,偷换概念是没用的,天文学发展水平比起宋朝确实倒退拉。显然,这样的科学成就底子究竟如何,最后为什么在清朝仍然赶不上西方,是要从明朝自身找原因的=真有意思,好的都是满清的,坏的都赖在明朝身上,我就奇怪拉不管明朝落后不落后,你满清200多年干吗去拉?满清可出过一个科学家没有?老李是上个世纪的人,他的观点楼主认为对自己有利就拿来吹捧,不利就把他贬为愤青之类的人物.楼主给的几条仅有第601是以交食为例来说明明代天文是倒退的,但相反的例子很多:如郑和航海图对牵星术的发展,已经远超元代,“通过对郑和航海图的分析,可以看出郑和下西洋使用的牵星术,其牵星使用星辰之众多,观测指角数据之准确,几个星辰并用之方法和过洋牵星仪器之应用都超过当时世界各国的水平,而站在世界的前列。”星辰的数目,观测指角数据,没有先进的天文学基础怎么可能那么准确?还有明朝的圣寿万年历中对日食的计算进行的补充,对唐宋元以来日食的日食三差计算模型进行了更精确的修正,引入了四个误差的计算:南北差,东西差,距午差,时差。还有所谓阿拉伯天文学的传入,起始确实在元代,但明代进一步将其发展:回回天文历法在元代已开始使用,但未留下详细的文字资料.论述了明清时南京回回天文工作概况:明初由回回天文学家马沙亦黑、马合麻等在南京将回回历法译为汉文;明代成立了回回天文研究机构“历法疏密,验在交食”。明代一直沿用的就是郭守敬的授时历,而且明初还对这个历法进行了修正,何来第601说的“预报交食的方法在郭守敬时代,尽管还是经验性的,可是还保持着高水平,但到了明代,较早的方法已被人们遗忘,水平日益下降。”何来遗忘之说?上个世纪的人物老李是不可能对历法的精确度进行细致的研究的,因为这个工作是21世纪的事:“今天看来,西法的确比大统历先进,毕竟西法是建立在当时欧洲较先进的第谷天文学体系上,而大统历沿用元代授时历,使用近三百年未作较好的修改。然而,在这些为验证历法疏密的交食测验较量中,西法到底“密合”到什么程度,大统历又“疏”到什么程度,至今没有人对相关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中国科技大学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明末历争中交食测验精度之研究中国科技史料2001年 02期)就是这篇论文,对几百年里交食的计算误差进行了统计,并对授时历和明末的西洋历法进行了比较,结论是:“说明明末西法约13 分钟的误差基本与元初授时历的误差在同一个水平上,也就是说,在交食预报方面,三百多年前元初的授时历基本就已达到明末西法的水平。”授时历的缺陷是“年远数盈,渐差天度”,误差从元初的15 分钟逐渐上升到清初的40 分钟;但至少说明在这段时期它的误差还是不大的,是完全可是使用的。F. R. Stephenson 对“授时历议”以及其它相关历史文献中元初交食记录的研究,授时历在元初期的交食预报误差只有0. 25 小时(15 分钟) (Stephenson F. R. Accuracy of Medieval Chinese Measurements of Lunar and Solar Eclipse TimesA . Nha I.2Seong ,Stephenson F R(ed) . Oriental Ast ronomy f rom GUO S HOUJIN G to KIN G S EJON GM . Seoul : Yonsei University Press ,1997.)所以授时历在精确度来说,已经相当高了,而明末融合西洋天文学建立的新历法是一种提高,这是建立在第谷天文学体系上,而第谷天文学体系的初步建立就是在16世纪末期,在这之前即使是欧洲也无法找出比授时历更先进的算法。老李是上个世纪的人,他的观点楼主认为对自己有利就拿来吹捧,不利就把他贬为愤青之类的人物.楼主给的几条仅有第601是以交食为例来说明明代天文是倒退的,但相反的例子很多:如郑和航海图对牵星术的发展,已经远超元代,“通过对郑和航海图的分析,可以看出郑和下西洋使用的牵星术,其牵星使用星辰之众多,观测指角数据之准确,几个星辰并用之方法和过洋牵星仪器之应用都超过当时世界各国的水平,而站在世界的前列。”星辰的数目,观测指角数据,没有先进的天文学基础怎么可能那么准确?还有明朝的圣寿万年历中对日食的计算进行的补充,对唐宋元以来日食的日食三差计算模型进行了更精确的修正,引入了四个误差的计算:南北差,东西差,距午差,时差。还有所谓阿拉伯天文学的传入,起始确实在元代,但明代进一步将其发展:回回天文历法在元代已开始使用,但未留下详细的文字资料.论述了明清时南京回回天文工作概况:明初由回回天文学家马沙亦黑、马合麻等在南京将回回历法译为汉文;明代成立了回回天文研究机构“历法疏密,验在交食”。明代一直沿用的就是郭守敬的授时历,而且明初还对这个历法进行了修正,何来第601说的“预报交食的方法在郭守敬时代,尽管还是经验性的,可是还保持着高水平,但到了明代,较早的方法已被人们遗忘,水平日益下降。”何来遗忘之说?上个世纪的人物老李是不可能对历法的精确度进行细致的研究的,因为这个工作是21世纪的事:“今天看来,西法的确比大统历先进,毕竟西法是建立在当时欧洲较先进的第谷天文学体系上,而大统历沿用元代授时历,使用近三百年未作较好的修改。然而,在这些为验证历法疏密的交食测验较量中,西法到底“密合”到什么程度,大统历又“疏”到什么程度,至今没有人对相关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中国科技大学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明末历争中交食测验精度之研究中国科技史料2001年 02期)就是这篇论文,对几百年里交食的计算误差进行了统计,并对授时历和明末的西洋历法进行了比较,结论是:“说明明末西法约13 分钟的误差基本与元初授时历的误差在同一个水平上,也就是说,在交食预报方面,三百多年前元初的授时历基本就已达到明末西法的水平。”授时历的缺陷是“年远数盈,渐差天度”,误差从元初的15 分钟逐渐上升到清初的40 分钟;但至少说明在这段时期它的误差还是不大的,是完全可是使用的。F. R. Stephenson 对“授时历议”以及其它相关历史文献中元初交食记录的研究,授时历在元初期的交食预报误差只有0. 25 小时(15 分钟) (Stephenson F. R. Accuracy of Medieval Chinese Measurements of Lunar and Solar Eclipse TimesA . Nha I.2Seong ,Stephenson F R(ed) . Oriental Ast ronomy f rom GUO S HOUJIN G to KIN G S EJON GM . Seoul : Yonsei University Press ,1997.)所以授时历在精确度来说,已经相当高了,而明末融合西洋天文学建立的新历法是一种提高,这是建立在第谷天文学体系上,而第谷天文学体系的初步建立就是在16世纪末期,在这之前即使是欧洲也无法找出比授时历更先进的算法。作者:暗黑幽光回复日期:2006-8-1118:22:36 呵呵,他编造出来的清朝有人和西方同时发明照相机真好笑。是啊是啊,真好笑,给你看一点更好笑的邹伯奇作者:知足常乐邹伯奇(18191869年),字特夫,又字一鹗,广东南海人。邹伯奇在科学上是个多面手。他在数学、物理、天文、地理、仪器制造上都有较深入的研究,并取得相当的成就,是中国近代史早期即鸦片战争时候出色的科学技术发明家。 邹伯奇在当时很简陋的条件下,对光学进行深入的研究。他是我国摄影机的最早制造者,他写过对古代所谓“格术”和关于“取景器”的光学论文。他于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因用镜取火,受到启发,制成了“取景器”,并在此基础上,加上快门和底板,而发明了摄影机,他自拍的一张照相底片一直保存到现在,目前在广州越秀公园镇海楼广州市博物馆内还陈列着他自摄的一张照片。在欧州,1839年发明了银板照相法,邹伯奇的发明较之欧洲只晚了几年时间。他发明的科学仪器有一些还完好地保存到现在,如在广州市文管会和广州市博物馆还保存和陈列有他发明的“日夜晷”和“七政仪”等。“日夜晷”是在白天利用日光照射投影,晚间利用节气和星宿位置来确定时刻的一种计时仪器,他利用这种办法推算出广州日夜晷运行时刻图。“七政仪”应称“太阳系表演仪”,是由他制作的我国早期表演哥白尼日心地动学说的一种天象仪器。它的制作,是我国科学家把哥白尼学说予以实际运用的首创。这种仪器由一个四足圆盘底座和太阳系各星球的模型两部分构成,圆盘中心直立一金属轴,上端安一大圆球表示太阳;在“太阳”下面安有八个环套在轴上,各环外各水平面上接装一金属杆,末端各垂直向上安装星球模型。各模型可以绕轴旋转,直观地表演太阳系各行星绕太阳运行的规律。八个圆环的支杆上各有一组星球,中间有一个大球表示“行星”,大球周围的小球表示“卫星”。这架“太阳系表演仪”以形象的实体表现了天体太阳系的真实情况,在我国近代史初期对于破除“天动地静”、“天圆地方”、“日月众星皆斜绕大地(地球)而行”,以宣扬“天尊地卑”的长期流传的错误说法起了积极作用。它对魏源在海国图志中辑录以介绍和宣传哥白尼日心说的有关译文进行直接的配合,有力地批判了当时的一些所谓宿儒阮元、戴熙等的上述谬说。此外,邹伯奇尚制作有天球仪(在我国古代称为“浑球”或“浑天象”)为自康熙年间比利时传教士南怀仁设计制作的在我国流传至今的第二架天体仪。这架天体仪体积不大,设计精巧,连底座在内通高不过50公分,从结构到形式都具有中国的特色,与南怀仁所制作的那一架不同。 邹伯奇还精于测地绘图,在这方面“尤多创解”,他的家乡南海县的县志地图都是他“手定义例”,被评为“跬步密测,密合无憾,虽以西人为之微妙不是过也”。 同治三年(1864年),郭嵩焘任广东巡抚时,“以伯奇专精数学,特荐于朝,请置之同文馆,以资讨论”,清廷命地方官咨送邹伯奇到北京任职,邹伯奇“坚以疾辞”。与此同时,曾国藩为镇压太平天国农民运动以两江总督在上海创办江南制造总局内设学堂,“请伯奇以数学授生徒,属前任督学刘熙载致意”,邹伯奇还是拒绝征调,一直家居养母,坚持清贫生活,直到几年后去世。 邹伯奇的著作稿经其后人整理成邹征君遗书,内容包括数学、天文、地理、测量及经史等,范围广泛。梅文鼎(1633-1721),字定九,号勿庵,安徽宣城人。清初天文学家、数学家,为清代“历算第一名家”和“开山之祖”。梅文鼎从小受家学熏陶,后从师学习天文历算知识,不仅能懂其历理,且能“发所以立法之故,补其遗缺”。他一生著述正多,绝大部分是天文、历算和数学著作。他之天文历算和数学著作大致可分为五类:一是对古代历算的考证和补订,二是将西方新法结合中国历法融会一起的阐述;三是回答他人的疑问和授课的讲稿;四是对天文仪器的考察和说明;五是对古代方志中天文知识的研究。总计达66种。其数学著作达26种,冶中西数学于一炉,集古今中外之大成,总名之曰中西算学通。明代学者不重视科学研究,以致许多传统数学名著已经失传,流行的数学著作水平较低。明末清初传入的西方数学,也很少人能进行实事求是的研究。而梅文鼎坚信中国传统数学“必有精理”,不遗余力地表彰古代数学,使濒于枯萎的老树发出新芽。同时又能正确对待西方数学,使移植过来的西方数学在中国国土上扎下根,促进了这一时期数学的发展。梅文鼎终生从事天文数学研究,有天文著作六十二种,他既坚持了中国古代数学密切联系实际的传统,又十分重视数学理论的研究。他的研究范围几乎涉及到可能接触到的各个领域。并在一些领域中取得了有相当水平的研究成果。与他同时或在他以后,慕名向他求教的学者很多,有些文献甚至记有“裹粮走千里,往见梅文鼎”的说法。康熙皇帝于1705年曾三次召见他,向他请教天文数学。清代著名学者钱大昕曾誉他为“国朝算学第一”。梅文鼎不仅是一位有杰出成就的自然科学家,而且能诗能文,他所写的序言、引言之类,落笔成趣,文采斐然,颇具文学欣赏价值。他既不泥古守旧,也不盲目崇拜,而是批判地吸收外来文化,对难解之书,难释之义“必欲求得其论,往往至废寝忘食”。他到处搜集淹没无闻的古籍,“遇古人之旧说,虽片纸如扛鼎”。梅文鼎是我国承前启后的杰出的天文、数学家,与英国的牛顿,日本的吴孝和同称为世界科学巨擎。相权废止后,朱元璋集皇权、相权于一身,每天要处理大量政事,为保证君权不至于旁落,又便于处理政事,洪武十五年(1382年),朱元璋仿宋制,从翰林院等机构挑选了几名文臣充任文渊阁、东阁、华盖殿、武英殿、文华殿的殿阁大学士,协助皇帝批阅奏章,充当顾问。明成祖朱棣又准许阁臣参予机务,但不置僚属,不得专制百官。从明仁宗朱高炽开始,用六部尚书、侍郎兼殿阁大学士,阁臣权力渐重。明中叶以后,阁臣又有了首辅、次辅和群辅的区别。首辅拥有票拟权,位极人臣,一切朝政皆归其调度。随着时间的推移,阁权一代一代的积累,明中叶以后的殿阁大学士已经掌握了一部分宰相之权,早已不是最初的皇帝“顾问”了,首辅已成为实际上的宰相。内阁则成为事实上的全国行政中枢机构。但首辅的地位经常受到专权宦官的挑战。首辅毕竟不是合法的宰相。明中期朝政的混乱与此有着密切的关系。全文是这样的吧自古以来,我国就是一个数学的先进国家,但中国数学史写到明代,却似乎出现了异常。明代:数学的沉寂时期1937年,我国著名数学史专家李俨(1892 1963年)在其著作中国算学史中说:“近晚期算学,自明初至清初,约公元1367年迄1750年,前后凡四百年,此期算学虽继承宋金元之盛,以公家考试制度久已废止,民间算学大师又继起无人,是称中算沉寂时期。”1964年,著名数学史专家钱宝琮(1892 1974年)在其著作中国数学史中说:“明代中叶以后出版了很多商人所写的珠算读本,这些珠算书中虽保存了一些九章算术问题,对比较高深的宋元数学只能付之阙如,中国古代传统数学到明代几乎失传。”1980年,梁宗巨(1942 1995年)在世界数学史简编中更是说:“自古以来,我国就是一个数学的先进国家但是朱世杰之后,我国数学突然出现中断的现象,从朱世杰到明程大位的三个世纪,没有重要的创作。”以上几位专家的论点虽不能代表全部,但在论及中国数学史方面的影响,却是相当有权威性的。明代数学最高水平的代表著作算学宝鉴全称新集通证古今算学宝鉴,王文素著,完成于明嘉靖三年(1524年)。全书分12本(由子至亥)42卷,近50万字。据劳汉生介绍:“算学宝鉴自成书后四百年间未见各收藏家及公私书目著录,民国年间由北京图书馆于旧书肆中发现一兰格抄本而得以入藏。”正是这一偶然发现,才得以将明代数学最高水平的代表作明示天下,而近些年专家学者们对这一手抄孤本研究的成果更是喜人。1.通证古今,正本清源算学宝鉴对当时见到的数学著作及民间算法、算题,均能“留心通证”,明确指出原书之谬;对“占病法”、“孕推男女”等不科学的算题一律不集。因该书有“通证”的毅力、“新集”的魄力,故有去伪存真、补缺续断、正本清源的结果。2.有所创新,有所前进算学宝鉴在通证的基础上,“复增乘除图草,定位式样,开方演段,捷径成术”。集算诗中提到的“悬空定位无踪影,带从开方有正翻”,正是其在学术上高人一等、算法上技高一筹的写照。3.古术天元,并未失传算学宝鉴研究了一元高次方程的数值解法,内容详实可贵,这充分说明一元高次方程数值解法及天元术、四元术在明朝并未完全失传。王文素在解法中所用名词术语、演算程序,基本上与宋元数学一致,并有所发展和创新。4.珍贵史料,不可多得算学宝鉴系一部应用数学书,书中例举的米、肉、马、麻等价格资料应有尽有,船费、脚银、税种等经济史料不胜枚举。我们可以从这些资料透视当时的社会生活。5.在世界数学史上的位置王文素解高次方程的方法较英国的霍纳Hirner、意大利的鲁非尼Ruffini早200多年。在解代数方程上,他走在牛顿I.New ton、拉夫森J.Raphson的前面140多年。对于17世纪微积分创立时期出现的导数,王文素在16世纪已率先发现并使用。算学宝鉴中的“开方本源图”独具中国古代数学传统特色,国外类似的图首见于法国数学家斯蒂非尔M.Stifel 1544年著的整数算术一书,较算学宝鉴迟20年且不够完备。算学宝鉴虽尘封多年,但从对该书的研究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王文素是继宋杨辉、秦九韶和元朱世杰后明代最杰出的数学巨匠,算学宝鉴是代表明代数学中兴的最高水平的数学巨著。王文素的数学成就是中国数学史连续性的有力证据,所谓“中国古代传统数学到明代几乎失传”的观点确实应该改变一下。数学史中未被挖掘的宝藏手抄孤本算学宝鉴直至1939年才被发现,见者不多,对其浩瀚长卷深入研究者不多。即使偶有人提及,也是将它与吴敬和程大位的书一样当作“商人所写的珠算读本”对待。这是王文素及其算学宝鉴成书400多年所受到的不公平对待。算学宝鉴的产生是数学史发展的必然,而使其“几成腐尘”也有其特定的社会环境。算学宝鉴博大精深,但也被埋得太深了,正因如此,它成了数学史中未被挖掘的宝藏。任继愈在中国科学技术典籍通汇总序中说:“中国古代的科学思想和科技成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曾经在人类文明史上放射过夺目的光辉,对后世产生过重大影响,是一项特别值得挖掘整理的文化遗产。”而被埋没400多年却能代表明代数学最高水平的数学瑰宝算学宝鉴则应该是等待有志之士来挖掘整理的有着丰富内涵的宝藏. 到底明朝数学是强是弱?而到了清朝,中国自己的数学有何进展?问题到底出在哪个朝代?来,继续粘帖 毕懋康著的军器图说,在满清,这本书是禁书,为什么是禁书?我曾经买过一本介绍清朝禁书的书,这本书就在名单里:大概就是因为这本书里的一句话“夷虏所最畏于中国者,火器也”,犯了满清这个禽兽皇帝的忌讳了。 讽刺和令人愤怒大概就是中国从明朝时期“夷虏所最畏于中国者,火器也”到了满清转变成“中国最畏于夷者,火器也”,这又从另外一个角度说明了满清的愚昧和落后对中国造成的毁灭性损害。 “本草纲目,徐霞客游记,天工开物,农政全书,算法统宗、瘟疫论,在这些科学著作背后,不仅有高水平发展的农业,还有高水平发展的手工业和商业。所以算法统宗一出,就竟相翻刻,闹得一时纸价腾贵。天工开物问世以后,第二年就被刻印出版。几年后,书商杨素卿认为有利可图,决定翻刻。雕版已成,未及印刷,适值明朝灭亡。到了清初,经过改版,才得付印。但杨本以后,便无人翻刻了。因为情况变了!” “明末出现一披实用的技术科学著作,是适应当时高度发展的生产力,特别是手工业、商业的需要。清兵入关,扬州、江阴、嘉定等江南城市被屠,许多手工业基地成为一片废墟。受祸不太严重的山西潞安,明末有织机三千余张,到顺治17年(1660年)仅剩下二三百张,减少90%多,江南的受祸可想而知。在这样残破的经济基础之上,还会有谁去关心技术问题?就是有了技术书籍,又有谁购买?所以天工开物在明末的杨本以后就不再版。” “清初近半个世纪,是经济恢复时期,有些部门甚至用了一百多年,才逐渐赶上和超过明末的水平。这个时期是清朝政治和军事上所谓强盛的时期,却恰恰也是经济上、文化上的低谷”。 “根据简明清史收集的资料,明末清初曾经有不少技术发明。但在清朝残暴愚昧的统治下,这些发明的结果可想而知。比如苏州民间手工艺人孙云球曾制成千里镜,可远见城中的亭台楼阁,如在目前,并著有镜史一书,但后来失传了。江苏另一位青年科学家黄履庄仿制和自造了许多自动机械和仪器,如机械自行车、望远镜、温度计、湿度计等等,不久也失传”(可以想见,如果没有清朝的统治,这些技术发明会对中国的进步造成多么巨大的推动作用)” “清初所进行的战争,是一场民族战争,所以斗争特别残酷,破坏也格外严重。清军不仅摧毁城市,大加杀戮,而且摧毁了大量先进技术的载体。对江南士大夫的严重打击,大大降低了中华民族的文化水平,也造成了深刻持久的民族仇恨。后来民族仇恨虽然淡漠了,但民族压迫并没有消失。接连不断的文字狱,打击的不仅是汉族知识分子的反清情绪,而且一般的打击了知识分子的士风和士气。” “明朝末年,知识分子们结党结社成风,这也是中国历史上的新现象。而明末的知识分子社团,多有明确的政治目的。入社的知识分子,以天下为己任,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他们把天下看作自己的天下,把国家看作自己的国家。顾炎武说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集中表现了明末知识分子的责任感” “这些知识分子社团,由于是民间组织,所以能迅速而直接地反映出社会的要求,他们的出现,不仅体现了知识分子群体意识的觉醒,而且是整个社会独立自主意识的觉醒。这种自主意识的觉醒,乃是创造力地直接源泉。” “这些具有自主意识的知识分子,同时也多是具有民族气节的知识分子,清兵入关以后,受打击最重的也是这些知识分子。知识分子的结社被彻底摧毁了,明朝末年对天下事,事事关心的昂扬士风也不见了。做人必须处处小心,就事思想也不能擅越雷池。在民族压迫和阶级压迫的双重压迫之下,人们的创造力萎缩了” 令人深思的是,在明代大放异彩的开花弹,到了鸦片战争时中国竟然无人知晓,连清朝当时的火器专家丁拱辰也不知开花弹为何物,以至于李鸿章向德国克虏伯兵工厂订购开花弹,曾国藩设立安庆军械所重新引进西式开花弹。左宗棠在西北平叛时从一处明代炮台遗址挖掘出开花弹百余枚,不禁仰天长叹: “三百年前中华已有此物,到如今竟然失传,以至被列强所欺凌。”我查了一下.明朝时期,关于数学,老外们做的工作也就这些.1464年,德国的约米勒在论各种三角形(1533年出版)中,系统地总结了三角学。1489年,德国的魏德曼用“+”、“-”表示正负。1494年,意大利的帕奇欧里发表算术集成,反映了当时所知道的关于算术、代数和三角学的知识。1514年,荷兰的贺伊克用“+”、“-”作为加减运算的符号。1535年,意大利的塔塔利亚发现三次方程的解法。1540年,英国的雷科德用“=”表示相等。1545年,意大利的卡尔达诺、费尔诺在大法中发表了求三次方程一般代数解的公式。15501572年,意大利的邦别利出版代数学,其中引入了虚数,完全解决了三次方程的代数解问题。1585年,荷兰的斯蒂文提出分数指数概念与符号;系统导入了十进制分数与十进制小数的意义、计算法及表示法。1591年左右,德国的韦达在美妙的代数中首次使用字母表示数字系数的一般符号,推进了代数问题的一般讨论。1596年,德国的雷蒂卡斯从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上定义了6个三角函数。15961613年,德国的奥脱、皮提斯库斯完成了六个三角函数的每间隔10秒的十五位小数表。1614年,英国的耐普尔制定了对数,做出第一张对数表,只做出圆形计算尺、计算棒。1615年,德国的开卜勒发表酒桶的立体几何学,研究了圆锥曲线旋转体的体积。1635年,意大利的卡瓦列利发表不可分连续量的几何学,书中避免无穷小量,用不可分量制定了一种简单形式的微积分。1637年,法国的笛卡尔出版几何学,提出了解析几何,把变量引进数学,成为“数学中的转折点”。1638年,法国的费尔玛开始用微分法求极大、极小问题。意大利的伽里略发表关于两种新科学的数学证明的论说,研究距离、速度和加速度之间的关系,提出了无穷集合的概念,这本书被认为是伽里略重要的科学成就。1639年,法国的迪沙格发表了企图研究圆锥和平面的相交所发生的事的草案,这是近世射影几何学的早期工作。1641年,法国的帕斯卡发现关于圆锥内接六边形的“帕斯卡定理”。王文素,字尚彬,山西汾州(今汾阳市)人,约生于1465年,于明朝成化年间(14651487)随父王林到河北饶阳经商,遂定居。自古晋商多儒商,出生于中小商人家庭的王文素,受所处社会及家庭影响,自幼颖悟,涉猎书史,诸子百家,无所不知。尤长于算法,留心通证,以一生之精力,完成了新集通证古今算学宝鉴这一数学巨著,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数学巨匠王文素 在中国历史上,特别是在明代,重科举,重功名,习文尚武,独轻数学。善诗文又善数学的人不多,而专攻数学的则更是寥寥。于是数学只能是“能诗文而不猎取功名者”为之了。数学巨匠王文素则应该是这类人中之佼佼者了。他认为数学是“普天之下,公私之间,不可一日而缺者也”。他对当时社会上不重视数学的状况予与抨击:“上古圣贤犹且重之,况今之常人岂可以为六艺之末而忽之乎?”他赋诗曰:“若无先圣传流此,自古模糊直到今”,对数学研究先驱们的劳动给予高度评价。 王文素献身数学,不单是认为数学重要,也基于他对数学的热爱,他能“陋室半间寻妙理,灵台一点悟玄机”真乃苦中求乐,乐在其中。“料此一般清意味,世间能有几人知?”的心情,颇有“子非鱼,安知鱼之乐?”的滋味。由此足可以看出他在数学的海洋中邀游已到了乐此不疲的境界。 王文素对数学研究矢志不移,用30年时间“历将诸籍所载题术,逐一测深探远,细论研推,其所当者述之,误者改之,繁者删之,缺者补之,乱者理之,断者续之。复增乘除图草,定位式样,开方演段,捷径成术,编为拙歌,注以俗解”。以“吹开毛孔寻疵病,使碎心机觅本流”的认真精神,新集通证,正本清源,于明嘉靖三年(1524年)完成了42卷300多诀,1200多问和12卷词诗形式的300余问,总计1500多问近50万字的数学巨著。诚如他在集算诗中所述: 身似飘篷近六旬,留心学算已年深。苦思善致精神败,久视能令眼目昏。铁砚磨穿三两个,毛锥乏尽几千根。如风扫退天边露,显出中秋月一轮。王文素以艰苦卓绝的劳动,以“超出人表”的水平著成算学宝鉴而得到“数学中之纯粹而精者”的赞誉是当之无愧的。 数学巨著算学宝鉴 算学宝鉴是一部博大精深的中国古典数学巨著 数学巨著算学宝鉴只有手抄孤本传世,现存北京国家图书馆。对算学宝鉴的整理研究虽然只是起步阶段,但很多发现令我们吃惊。 一个人“毛锥乏尽几千根”,编著成近50万字的宏篇巨著,乃前无古人的创举,实为中国算史之最;算学宝鉴中对研究数字排列组合的纵横图(现也称为幻方)的研究,如连环图、缨络图、三同六变图等等,其复杂程度远远高于宋朝杨辉、明朝程大位,甚至在直至清朝,我们所知的中国古典数学书中也是独一无二的,亦可称中国算史之最;该书立体插图采用现代轴测图法中常用的正等测图法,使三轴的轴间角两两成120度,是在中国算书插图中最早采用这一先进方法的著作,得到北京工程图学会顾问赵擎寰教授的赞许;该书中加、减、乘、除、开方等由简单到复杂的运算,均是用珠算完成的,或者说很多运算方法、步骤、口诀都是专为珠算编的,被珠算专家称为中国第一部珠算书;算学宝鉴是一部应用数学书,书中例题均取材于当时社会生活的实际。除古题原题照搬外,书中对当时社会商品流通中米、麦、棉、马、牛、羊、鸡、绫、罗、麻、绢、人参、红花等等价格资料应有尽有,船费、脚银、军饷、税种、税率等经济史料不胜枚举,书中还有“假令秦至燕二千八百八十里”的路途的较精确的距离等资料,与今相差无几。可以说,算学宝鉴对当时社会商业、人文、地理、政治、经济等方面的记实,是我们了解、透视明代社会的一本极珍贵的史料。 算学宝鉴循九章古制,承宋元先河,选精集粹,代表了当时数学、珠算的最高水平。呵呵,我也到了,换号继续算学宝鉴代表了明代数学的中兴算学宝鉴成书于1524年,未曾付梓,只有手抄孤本传世,故影响较小。 以往,数学界有这样一些观点,如“近史期算学,自明初至清初约当公元1367年迄1750年,前后约400年民间算学大师又继起无人,是称中算沉寂时期”;“明代中叶以后,出版了很多商人所写的珠算读本,对比较高深的宋元数学只能付之阙如,中国古代传统数学到明代几乎失传”。“十四世纪先辈们辛勤创造的天元术竟完全失传了。在西方学术输入之前,最重要的也是流传最广的数学书是程大位的算法统宗(1592年),这书除了算盘和歌诀之外,没有新的创造。它基本是整理前人作品的书,并且漏掉高次方程和多元高次方程等重要部分”。 通过对王文素著算学宝鉴的挖掘、整理与研究,可以说,先辈们创造的、曾领先世界几个世纪的天元术在王文素生活的时代并没有完全失传,也可以说,以算学宝鉴为证,宋元时代高度发展的我国数学也没有完全中断。 算学宝鉴从39卷至42卷,以4万言的篇幅,共载10首算法歌诀、34问、45术、52草,研究了一元高次方程的数值解法,内容详实可贵,也是代表该书数学水平的精华所在。这充分说明一元高次方程解法及天元术、四元术在明朝并未失传。王文素在一元高次方程数值解法中所用名词术语、演算程序,基本上与宋元数学一致,并有所发展和创新。 算学宝鉴题术中有“古法”、“古法草”、“古代术”等汉唐宋元时的方法,而“解”、“证”、“通证”、“新征”等则是王文素自己的方法与思想,故敢在全书前冠以“通证”字样。王文素对前人的成果不是盲目的承接,而是批判地继承,在此基础上,又集新题新法,有很多创新和发展,既有精深的算法,又重视实际运用,是中国数学史上难得的一部由浅入深的一整套完整有序的数学教材。 值得一提的是,在开高次方程中,王文素介绍的算法算理严谨,程序承接巧妙,要较他晚些的程大位、朱载以及清朝甚至更晚的很多数学 家、珠算家的方法都高明得多,在古为今用上有特殊的实用性和特殊的贡献。 虽然算学宝鉴未曾付梓,尘封有年,但从对该书的初步研究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王文素是继宋杨辉、秦九绍、元朱世杰之后明代最杰出的数学巨匠,算学宝鉴代表了明代数学的中兴。 在世界数学史上,也应有王文素的位置王文素不仅继承了以宋秦九绍、元朱世杰为代表的天元术,而且有很多创新与发展,很多都是世界水平的。 在研究中,学者们提出了很多新的观点:王文素解高次方程的方法,较英国的霍纳(Hirner,17861837)、意大利的鲁非尼(Ruffini,l7651822)早近300年;在解代数方程上,他走在17世纪牛顿(INewton,16421727)、拉夫森(JRaphson,16481715)的前面140多年,率先用导数逐步迭代求解,为中国数学史谱写了光辉的篇章;对于17世纪微积分创立时期出现的导数,王文素在16世纪已率先发现并使用,因而,只从微积分的角度探索导数的起源是不够的,由此看来王文素对世界数学的贡献还应更深入的研究。 算学宝鉴中的“开方本源图”是迄今为止中外数学史论著中从未见过的。是独具中国古代传统数学特色的。国外类似的图首见于德国数学家斯蒂非尔(MStifel约14871567)1544年著算术大全一书,较算学宝鉴迟20年而且不如该图完备。可以说,“王氏表算”当时也是走在世界前列的。 王文素发明的表算法,使珠算界的争论告一段落 王文素在开高次方研究中,将贾宪三角形(俗称扬辉三角形)改进为直角方格楼梯形的“开方本源图”,他利用这种表格开高次方,并解出像X925X 8235X71035X62160X51728X427993600000这样的高次方程。 在中国珠算史中,加减乘除很早就用于珠算,已无异议,开方,特别是开高次方(三次以上方)是用珠算还是用筹算,什么时候开始用珠算,一直是争论的焦点。焦点的中心是珠算如何进行开高次方的运算?有没有让人信服的具体的运算方法,等等。 王文素在算学宝鉴中给出了最让人信服的答案。既有“开方本源图”,又有歌诀与“生廉图”,特别珍贵的是有用中国小写数码填入表格的具体运算方法的详草。这就是把以前几乎所有的争论基本上解决了。我们可以用珠算,按王文素教给的方法一步一步去算,每一次运算结果填入设定的表格内,再进行下一步运算,直到得出最终的结果。我们认为,正是有了这种“王氏表算法”才使珠算有了更广的用武之地。可以肯定地讲,王文素能够利用珠算盘这一古老的工具,利用“王氏表算法”这一特定的高超技法,分步运算,最终解出九次方程。我们也相信,利用“王氏表算法”还可以解出更高次的方程。 算学宝鉴中加减乘除诸法不仅有口诀、盘上定位、众九相乘等内容,均足以说明是用珠算运算的,开高次方和解高次方程也可以用珠算运算也被证实。那么,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算学宝鉴是迄今为止发现的中国最早的用珠算计算出所有数学题的一部中国古典数学巨著。 从学术水平上讲,王文素是明代最具成就的数学大师 算学宝鉴无论是应用题的题量(条、诀、问),无论是加减乘除还是开高次方,无论解题步骤方法,绘图方法,例题高深程度,解题巧妙程度,计算结果的准确程度等等,均是明代数学中兴的代表作。虽然算学宝鉴未能付梓广传,影响远小于68年后的算法统宗,但在学术水平上,其成就高于后者是毋庸讳言的。也可以说,王贫程富,影响上程胜于王,北王南程,学术上王高于程。若在数学史、珠算史上定位或重新评价的话,王文素应是明代最具成就的数学大师。 集算诗一份珍贵的遗产算学宝鉴卷首的八首集算诗不仅是王文素文学水平的体现,也是他对数学的认识和对数学教育的观点,是我们研究王文素、研究明代社会以及中国数学史的一份宝贵财富。 “六艺科中算数尊”是对“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的排列顺序提出异议,是推崇数学的名言。 “天下钱粮凭是掌,世间交易赖斯均”与他在自序中的“是乃普天之下、公私之间不可一日而阙者也”相呼应的对数学重要性认识的观点。 他对学算者循循善诱:“莫言算学理难明,旦夕磋磨可致通”讲明不畏艰难、要争朝夕的学习态度; “广聚细流成巨海,久封土积高陵”传播积少成多、积腋成裘的学习方法; “肯加百倍功夫满,自晓千般法术精”道出辛勤耕耘、收获有望的治学哲理。 他对有志钻研数学者也有谆谆告诫:“其中奥理实难参,仰益高(原书空一字)钻益坚”,即愈学愈有钻头,得其要者绝非易事:“人道算如隔张纸,我言如隔万重山”即在钻研数学的道路上万不可浅尝辄止,要想取得真经须有磨穿铁砚、踏破重山的恒心与毅力。 作为算学宝鉴组成部分的集算诗,虽然只有八首,400多字,却字字珠玑,确属中国数学史中的珍品。中国是诗的海洋,但单纯为数学而写的集算诗确是凤毛麟角。王文素的集算诗更是诗中的瑰宝。 全书编成后,未能付梓,王文素叹曰“有意刊传财力寡,无人成就恨嗟多”。王文素虽然抱憾而终,但他的巨著终在尘封400多年后真金重烁,又放异彩。我们相信中国的数学史、珠算史将会为王文素及算学宝鉴加上重重的一笔。 1998年,在我省汾阳市召开了“王文素算学宝鉴研讨会”,会后编集出版了论文集王文素与算学宝鉴研究,算学宝鉴的校释本也即将出版,对算学宝鉴的研究将更加深入,影响也将更深远。 王公文素有知,当含笑九泉。 专家评论: 1、北京师范大学物理系教授赵擎寰:王文素用导数解高次方程比英国牛顿早140余年; 2、北京师范大学物理系教授赵擎寰:算学宝鉴是和天工开物、本草纲目相媲美的明代三大科学巨著; 3、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郭书春:王文素的算学宝鉴是杨辉数学传统的继承者; 4、山西省珠算协会副会长刘五然:算学宝鉴是西方数学传入中国之前代表中国古典数学最高水平的数学著作; 5、日本珠算史研究会会长铃木九男:我读此书,受益很多,深感其贡献之大。我相信此书是中国最卓越的算书之一,无愧于古今算学宝鉴之美名。 6、山西大学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中心教授杨小明、高策:算学宝鉴无论是应用题的数量,还是解题的步骤、绘画的方法、例题的高深、解法的巧妙以及结果的准确,等等,都要高出晚其68年的算法统宗一筹。算学宝鉴是明代数学中兴的代表作; 7、中国珠算协会副会长李培业:算学宝鉴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数学由筹算变成珠算的完成; 8、中国珠算协会副会长李培业:算学宝鉴使我国第一部珠算书; 马戛尔尼通过对清朝“盛世”的访问,得出以下结论:1)“清政府的政策跟自负有关,它很想凌驾各国,但目光如豆,只知道防止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