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熟悉基本写法 读清人物传记文言文阅读在高考语文试卷中地位很重,分值多达19分。但由于它与现实生活相距较远,语言又有其特殊性,所以,学生常常失分也最多。关键在于阅读没过关。因为没有读清文段中的人物、事件、评价等,对实、虚词的推断,对内容的理解自然就有可能不符合文意,从而导致错误。从这些年高考选用的文言文看,无非两种文体,一是人物传记,一是散文(古代散文包括议论文)。只要我们能够了解一种文章的基本写法,从这方面入手去解读文章,一般是能够读懂文章、读清文章的。下面先讲一讲文言文人物传记的基本写法。人物传记一般分为三个部分:一、简介人物的基本情况。主要包括:1姓名、字号;2. 籍贯;3. 家庭背景,包括家庭经济状况,及祖父、父亲等的学识、为人、性格、仕途和是否健在等情况;4. 学识;5. 性情;6. 举荐或科举功名情况;7. 最初任职情况等。这部分内容多在开头。如果写到事件,多与家庭、学识、性情有关。 二、人物的主要事迹。是文章的主体部分,阅读时可以按事情分层,每件事情主要注意以下内容:1时间,注意年号及相关的具体年代,古代纪年主要用的是年号纪年法和干支纪年法。年号纪年的标志是:. 年号+初,如:乾元初;. 年号+具体年代,如:泰始九年;. 年号+中,如:天监中;. 年号+末,如:建安末。干支纪年要注意天干地支那些词儿。2.地点,要特别注意人物的官籍,即他在那里做官,除一些地点明确介绍出来外,要注意“知、守、除、迁、贬、改”等词语后面所带的地点,如:知江夏,就是做江夏知府;除襄阳,即为担任襄阳太守。3. 官职,主要注意担任什么官职,拥有什么爵位,握有什么具体权力,具体管理哪方面的工作。如:右拾遗,是谏官,那就要注意他在向皇帝进谏方面的事,因为事情与职权密切相关,担任什么职务,就会做什么事情,也就是今天所说的“卖什么,吆喝什么”。这“时、地、职”是事情分层的“三标志”,一般来说,“时、地、职”有一点发生变化,事情就会随之发生变化,因为“时、地、职”不同,人物做的事一般也会不同,据此,可以把事情分开层次。4.人物,特别注意人物之间的关系。在人物传记中,因为许多人物多是朝廷官员,所以,他们涉及的关系主要有:. 与皇帝及上级之间的关系;. 与事件涉及到的人物之间的关系;. 与下属之间的关系;. 与黎民百姓之间的关系;另外,如果是一般人物,就会涉及到与他(她)直接相处之人及间接影响之人的关系,很多与家庭背景有关系,比如受祖父、父亲影响等。5. 事件,特别注意是什么事件,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以及人物处理事件的方式、方法、态度、观点,处理后的反映与效果,得到的评价等。三、人物的性格作风。一般分性格、工作作风和生活作风等三种情况,多在文章结尾,有时也穿插在全文中。主要注意以下内容:1. 作者的直接评价。如:史迁曰:;2. 注意对其工作作风和生活作风所作的简评性语言。如:孝甚,清慎亮直等;3. 从辞色的褒贬看作者的感情倾向。值得注意的是,有时候,作者也会按照人物性格、作风去组织人物事迹,以此来表现任务的性格特点和道德品质。这就要求阅读时把人物的性格、作风与人物事迹联系起来,读明白某一事迹要表现人物哪方面的性格、作风。其实,好好想想,古今中外的人物传记只有篇幅长短之分,内容上概莫能外。那么,一旦掌握了这种基本写法,就会寻踪觅迹,把人物事迹读个清清楚楚,这样就能够作好信息判断题(9题)和内容概括与分析题(10题),再能够把实词、虚词放到语境中加以推导,也一定能够准确的判断出实词、虚词意义和用法的正误,进而去理解句意,也一定会比较准确地翻译好文句。阅读题作题的关键是阅读,不要本末倒置,光在作题技巧上打圈圈。一定要在阅读方法上下功夫,读懂了文章,技巧才起作用。下面举例作具体分析。李姬传 侯方域李姬者名香,母曰贞丽。贞丽有侠气,尝一夜博,输千金立尽。所交接皆当世豪杰,尤与阳羡陈贞慧善也。姬为其养女,亦侠而慧,略知书,能辨别士大夫贤否,张学士溥、夏吏部允彝急称之。少风调皎爽不群。十三岁,从吴人周如松受歌玉茗堂四传奇,皆能尽其音节。尤工琵琶词,然不轻发也。雪苑侯生,己卯来金陵,与相识。姬尝邀侯生为诗,而自歌以偿之。初,皖人阮大铖者,以阿附魏忠贤论城旦,屏居金陵,为清议所斥。阳羡陈贞慧,贵池吴应箕实首其事,持之力。大铖不得已,欲侯生为解之,乃假所善王将军,日载酒食与侯生游。姬曰:“王将军贫,非结客者,公子盍叩之?”侯生三问,将军乃屏人述大铖意。姬私语侯生曰:“妾少从假母适阳羡君,其人有高义,闻吴君尤铮铮,今皆与公子善,奈何以阮公负至交乎!且以公子之世望,安事阮公!公子读万卷书,所见岂后于贱妾耶?”后生大呼称善,醉而卧。王将军者殊怏怏,因辞去,不复通。未几,侯生下第。姬置酒桃叶渡,歌琵琶词以送之侯生去后,而故开府田仰者,以金三百锾,邀姬一见。姬固却之。开府惭且怒,且有以中伤姬。姬曰:“田公岂异于阮公乎?吾向于所赞于侯公子者谓何?今乃利其金而赴之,是妾卖公子矣!”卒不往。注侯方域(1618-1654):字朝宗,号雪苑,河南商丘人。清初孔尚任把侯方域、李香(即李香君)的故事写成历史剧桃花扇。论城旦:论,判罪;城旦,秦汉时罪人所充劳役之一种,此处作处徒刑服劳役的代称。锾(hun):古代重量单位。这篇传记,第一段简介人物李香的基本情况,介绍了李姬的姓名,养母的性格、人物关系,李姬的才识、人物关系、风韵、音乐修养等。二三两段记叙了四件事情。一是与侯生的交往情况;二是劝止侯生与王将军、阮大铖之间的来往,事情起因是“皖人阮大铖者持之力”,经过则是“大铖不得已醉而卧”,结果是“王将军者不复通”;三是送别侯生的情景;四是侯生去后,李姬拒绝开府田仰邀见之事,原因是田仰相邀,经过是李姬拒邀,田仰中伤,李姬坚辞拒绝,结果是“卒不往”。在记中,虽然没有什么年号,但通过“十三岁、己卯(干支纪年法,即崇祯十二年)、初(表示补叙,相当于“先前、当初、在这之前)、未几、侯生去后“等词语,把事情的先后交代得清清楚楚。地点在金陵。人物关系犹为复杂。有直接关系,如李姬与养母贞丽的关系,李姬性格显然受她养母影响,与张溥、夏允彝的关系,与周如松的关系,与侯生的关系,与田仰的关系;贞丽与陈贞慧的关系;侯生与陈贞慧、吴应箕的关系,与阮大铖、王将军的关系;阮大铖与陈贞慧、吴应萁的关系,与魏忠贤、王将军的关系等。有间接关系,如李姬与阮大铖、王将军的关系等。三段文字中,有许多对人物进行直接评价和间接评价的词语。直接评价的,如:用“有侠气”评价贞丽,用“侠而慧”“能辨别士大夫贤否”“少风调皎爽不群”来评价李姬;间接评价的,如:通过李姬之语,评价陈贞慧有“高义”,评价吴应箕 “尤铮铮”,评价田仰说“岂异于阮公乎”。有的则从词语的感情色彩上体现其评价,如对阮大铖,在说到他与魏忠贤的关系时,用了“阿附”一词,鲜明地表现了作者对阮大铖为人的鄙薄。从以上例子可以看出,要想透彻地阅读理解一篇文言文,我们给总结为必须读清“六境”,即时间情景、地点情景、官职情景、人物情境、事件情境和语言情境。时间情景要依据年号和干支来判断;地点情景要注意籍贯和任职地;官职情景要了解职分与权力,因为事与职权密不可分;人物情境要了解人物的基本情况、身份、学识、官职、性格、作风及人物之间的关系;事件情境要分清一件件事情,及每一件事情的前因后果;语言情境要分析语言的逻辑关系,是并列、递进,还是假设、转折等,还要体味句子的语气,是陈述,是感叹,是疑问,还是祈使。另外还需要分析表达语体色彩,是记叙、描写,还是抒情、议论。阅读时,只有把这些理解透了,才能对实词的意思作出准确地推断,对虚词的用法作出合理的分析,翻译时,也才能将文句的意思及语气确切而恰当地表达出来。 附李姬传译文:名妓姓李名香,她的母亲叫贞丽。贞丽颇有任侠的风度,曾经与他人赌博,一夜之间输尽千金。她所结交的都是一些才华出众的人物,跟宜兴人陈贞慧特别要好。李香是贞丽的养女,性格也很豪爽,而且聪明伶俐,略读点书,能辨别那些当官的是否正直贤明,张溥、夏允彝都非常称赞她。李香年少时风度爽朗美好,韵致超群。十三岁那年,跟苏州艺人周如松学唱汤显祖紫钗记还魂记南柯记邯郸记四大传奇,而且能将曲调音节的细微变化尽情地表达出来。她特别擅长琵琶记,然而不轻易唱给别人听。商丘号为雪苑的侯生,于崇祯十二年来到金陵,认识了李香。她曾邀请侯生题诗,然后自己唱曲给他听作为酬谢。当初安徽人阮大铖因奉承依附阉党魏忠贤而被判罪,削职后退居金陵,遭到正直言论的抨击。实际上首先发难的是宜兴陈贞慧、贵池吴应箕,他们坚持得很有力。阮大铖不得已,想让侯生从中斡旋,于是假手干好友王将军,每日送来美酒佳肴,陪同侯生一道游玩。李香生疑道:“王将军家境清贫,不是广交朋友的人,你何不问一问他呢?”经侯生再三诘问,王将军于是屏退左右,转述了阮大铖的用意。李香私下告诉侯生说:“我从小跟随养母与宜兴陈贞慧君相识,他品德高尚,还听说吴应箕君更是铁骨铮铮。而今他们跟你都十分友好,你怎能为了阮大铖而背弃这些亲朋密友呢!况且公子你出身于世家,颇负名望,怎能去结交阮大铖呢!公子读遍万卷诗书,你的见识难道会比不上我这样的妇道人家吗?”侯公子听后大声叫好,从此便故意借醉酒而卧床不见,王将军心里颇不高兴,只得辞别而去,不再同侯公子来往。不久,侯生赴考名落孙山。李香在桃叶渡设宴饯行,还特地唱了一曲琵琶记送他上路,说:“公子的才华名声与文章词采都很美好,和蔡邕中郎不相上下。蔡邕学问虽然不差,但难以弥补他品行上的缺陷。如今琵琶记里所描写的故事固然虚妄,但蔡邕曾经亲附董卓,却是不可抹杀掉的。公子秉性豪爽不受约束,再加上科场失意,从此一别,相会之期实难预料,但愿你能始终自爱,别忘了我为你唱的琵琶记!从今以后我也再不唱它了。”侯生离开之后,原淮阳巡抚田仰以三百锾黄金为聘,邀李香见面,李香断然予以拒绝。田仰恼羞成怒,便故意制造流言对李香恶意中伤。李香感叹地说:“田仰难道与阮大铖有什么不同吗?我以往所赞赏侯公子的是什么?而今如果为贪图钱财而赴约,那是我背叛了侯公子!”她终于不肯与田仰相见。(二)古代散文的基本写法在我国古代文学中,散文也是一笔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这些散文,体裁不同,形式多样,世事纷纭,景物争艳,情感流韵,义理博奥,为祖国文坛平添一份绚丽。但不论如何多姿多彩,其基本写法还有比较一致的地方。从高考的角度看,考查古代散文往往会涉及思想内容的概括分析,与表达技巧的鉴赏评价。下面就从这两个方面作简要提示。一、思想内容:古代散文所写的内容,就每一篇文章而言,当然千差万别,五彩缤纷,但综合起来看,主要写的是人、事、景、物、情、理等六个方面。具体到某一篇文章,不可能六个方面都面面俱到,但仔细分析,任何一篇文章所写的都不外乎其中某几个方面的内容。(一)人物。散文中,往往选取人物的两三个片段,描写他的肖像、行为、语言、心理等,以此来表现主题。如:张溥的五人墓碑记,就是通过描写五人的言行,表现他们意气扬扬、慷慨赴义的精神。在写景状物的散文中,人物往往是景物的赏鉴者和抒情主人公。(二)事情。散文中,描写事情多不是完整地记叙事情的前因后果,而是截取其中的某一片段,来为表现主题服务。如:柳宗元的捕蛇者说,描写了捕蛇者捕蛇的有关事情,在此基础上,表现了“赋税之毒有甚于毒蛇”的主题。一篇散文如果写到几件事,要把握贯穿这几件事情的主线。(三)景物。许多散文,总是剪取大自然中能够表现文章主题的景物,加以描写,或借景抒情,或融情于景,或寓理于景,借以抒情说理。如:欧阳修的醉翁亭记,描写了滁州西南及醉翁亭周围的山水风景,再借太守、宾客、滁人等的游赏之乐及宴饮之乐,表现了“与民同乐”的思想。(四)物象。有些散文,托物言志,作者着意描写某一物象的某一特点,借此表达思想观点,文中的物象特点与作者的思想主旨具有一致性。如:宋濂猿说:武平产猿,猿毛若金丝,闪闪可观。猿子犹奇,性可驯,然不离母。母黠,不可致。猎人以毒傅矢,伺母间射之,母度不能生,洒乳于林,饮子。洒已,气绝。猎人取母皮向子鞭之,子即悲鸣而下,敛手就致。每夕必寝皮乃安,甚者辄抱皮跳掷而毙。嗟夫!猿犹知有母,不爱其死。况人也耶?这一篇短文,借猿的一系列表现,表达了“猿犹知有母,不爱其死。况人也耶”的主题,形象生动而道理显豁。(五)感情。几乎所有的散文,都充满了作者的感情。有的直抒胸臆,有的则借助人物、景物、物象或哲理来抒发感情,叫间接抒情。在这方面,作者主要通过“辞色”中的褒贬、冷暖来表达思想感情。如:上文猿说,从“毛若金丝,闪闪可观”中可以看出作者对猿的喜爱,从“母度不能生,洒乳于林,饮子。洒已,气绝”中,可以体味到作者对猿母爱子行为的歌颂与崇敬,从“即悲鸣而下,敛手就致。每夕必寝皮乃安,甚者辄抱皮跳掷而毙”中,可以感知猿子对母亲的亲近、孝敬之情;而从“以毒傅矢,伺母间射之”“取母皮向子鞭之”中可以领会到作者对猎人的痛恨、鄙视之意。全文很多冷色调的词语,让人读来产生一种悲剧性的震撼。阅读散文,我们应从“辞色”即“褒贬、冷暖”四个方面细加体察,把握作者的感情。(六)义理。很多散文,总是或直接或间接地表达某种思想,这也是作者写作的最终意图。有的文章表达得明白直接,有的文章付托于景物、物象之上,表达得含蓄蕴藉。前一种情况如前赤壁赋,后一种情况如桃花源记。二、表达技巧:(一)、表达方式。指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散文运用的表达方式主要是记叙、描写、抒情、议论。(二)、表现方法。主要包括:1、与记叙有关的: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平叙,叙述角度(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2、与描写有关的:写景状物、铺陈、渲染、工笔(细描)、白描、虚实。3、与抒情有关的:直抒胸臆(直接抒情)、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又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寓情于事、寓情于理、借物抒怀、托物言志。抒情方法从题材和表达方式两方面加以判断和区分。题材是写景状物的,就应该考虑它是否是间接抒情中的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表达方式是抒情议论的,就应该是直抒胸臆。4、与思维有关的:联想、想象等。从非现实性(非眼前)材料与修辞(比喻、比拟、用典等)方面去判断。构成虚实。非现实性材料可以是过去的、未来的,也可以是远方的,如前赤壁赋三段中写到曹孟德、周郎,就是联想,是虚写,而一、二、四、五段则写的是眼前的景物人事,是实写。5、与材料结构关系有关的:比兴(起兴)、对比、衬托(烘托、烘云托月)、映衬、象征、拟人化、移情、移位、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静衬动、化动为静、化静为动)、虚实(虚实结合、虚实相生)、抑扬(先抑后扬、欲扬先抑、先扬后抑)、借古讽今(借古喻今、借古伤今、借古喻己、借古伤己)、点面结合(以点代面)、以少胜多等。这里所说的材料结构,指的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材料之间的组合关系。据此,对以上那些表现方法的判断,应从分析材料之间的组合关系入手。阅读文章时,大家要确立一种观念,即从材料入手去解读文章,不要从语言入手去解读文章。语言是为了叙述或表达材料,一个个材料组成了文章。材料的性质有所不同,但它们都要为表现同一个主题服务,这就需要从不同角度将它们组合起来,才会构成一篇有机的文章。文章的这种组合关系就构成各种各样的表现方法。如两个性质不同的材料组合起来,就是对比,有主次之分的,就是反衬。这一点,将会在“现代散文阅读”中作透彻的阐述。(三)、篇章结构。主要涉及的内容有:构思(巧妙、新颖)、点题(开篇解题、篇末点题)、开头(统领全文、为下文铺垫、埋下伏笔、与其他诗句构成比兴,对比、衬托、映衬、抑扬等表现方法)、过渡(承上启下)、思路(起承转合)、线索(人、事、景、物、情、理)、顺序(时间,空间上下、先后、远近、表里,逻辑事理、事情、情理、物理)、层次(层层深入、及各种表现方法)、照应(内容照应、首尾呼应)、结尾(升华、卒章显志、以景结情、首尾呼应、总结全文)。除以上内容外,以下两点也值得注意:一、艺术风格。指在选材、表达、语言等方面长期形成的艺术特色。也可以对某一作品的艺术特色作出评价。如雄浑、旷达、豪放、俊逸、冲淡、沉郁、悲慨、婉约等。二、意境。指由情、景、意、言和谐统一而形成的艺术境界。如刘禹锡陋室铭俊逸、旷达。从上面内容看,古代散文阅读要读清楚“四种关系”,即人、事、景、物与感情的关系,人、事、景、物与义理的关系,感情与义理的关系;材料与材料之间的组合关系。之所以要读清楚四种关系,在于要把握作者表情达意的角度,即明确文章为抒情现义的需要,对人、事、景、物是如何进行剪裁的,抒发的感情是褒是贬、是冷是暖,与所描写的人、事、景、物的特征是否一致,表达的主题与所描写的人、事、景、物的特征、与抒发的感情是否一致。以便更好地把握文章主题,更好地推断字、词、句的语境义,更好地体味作者的感情,更好地分析表现方法(因为分析表现方法就要分析材料之间的组合关系),更好地对文章主题及其艺术特色进行鉴赏、评价。下面举一篇短文加以分析:山中裴秀才迪书(唐)王维近腊月下,景气和畅,故山殊可过。足下方温经,猥不敢相烦。辄便往山中,憩感配寺,与山僧饭讫而去。北涉玄灞,清月映郭。夜登华子冈,辋水沦涟,与月上下。寒山远火,明灭林外。深巷寒犬,吠声如豹。村墟夜舂,复与疏钟相间。此时独坐,僮仆静默,多思曩昔携手赋诗,步仄径,临清流也。当待春时,草木蔓发,春山可望,轻鲦出水,白鸥矫翼,露湿青皋,麦陇朝句,斯之不远,倘能从我游乎?非子天机清妙者,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然是中有深趣矣!无忽。注:. 猥(wi):苟且,暂且。. 曩(nng):以往,从前。. 鲦(tio):小白条鱼。 . 句(gu):野鸡鸣叫的声音。. 天机:灵性。在这篇短文中,人物有两个:作者和“足下(裴迪)”。事情是:时间在“近腊月下”,游山,“憩感配寺,与山僧饭讫而去”“北涉玄灞”“夜登华子冈”。景物如:“景气和畅”“清月映郭”“辋水沦涟,与月上下。寒山远火,明灭林外。深巷寒犬,吠声如豹。村墟夜舂,复与疏钟相间”“当待春时,草木蔓发,春山可望,轻鲦出水,白鸥矫翼,露湿青皋,麦陇朝句,斯之不远”。感情偏向褒、暖,抒发了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义理从“非子天机清妙者,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然是中有深趣矣!无忽”中含蓄地透露出来。表达技巧有:情景交融;映衬,如“寒山远火,明灭林外。深巷寒犬,吠声如豹。村墟夜春,复与疏钟相间”以明衬暗,以声衬静;虚实结合,如“此时独坐,僮仆静默,多思曩昔携手赋诗,步仄径,临清流也”。对以上内容分析之后,就能够较准确地推断字、词、句的含义,对主题思想及其艺术特色作出精当的鉴赏和恰当的评价。能够流传下来的古代散文,应该说,篇篇都有自己的思想和特色,可谓各呈情彩,各现意趣。但从大的方面说,文章的基本构件还是一致的。所以,只要熟悉思想内容和表达技巧的基本写法,就不难读懂它,也不难把题作好。 附山中裴秀才迪书翻译:近日腊月末尾,风光和畅。以前我们去过的山冈,很值得去看看。你正在温习经书,我暂且不敢约你同行,就一个人到了山中,在感配寺休息了一下,同和尚吃了饭,再行。从北面过了玄灞,看见很清明的月亮,照着城郭。夜里,登上华子冈,只见辋水沦涟,映着月光,上下一色。山中透着微寒,远处的灯火,在树林那边明明灭灭。春寒中,深巷里狗吠的声音,好象豹子一般。村庄里舂米的声音,又与那庙里稀疏的钟声,相互应和。这时我一个人坐着,仆人们都已睡了,没有声音。因此我回忆起往日情形:我和你手挽着手,一边吟诗,一边在那很狭窄的小路上散步,在那清澈的溪流边伫立。等到明年春天,草木生长起来,春山更值得一看。(那时),体态轻盈的鲦鱼在水面游动,白鸥在空中矫健地飞翔,露水滋润着山冈青青的野草,野鸡在麦田里“句句”地欢叫。这个时间已经不远,你能够来跟我同游吗?倘使你不是思想灵性(这样)清妙的人,我怎么敢因这不急之事邀请你呢?然而这里头有着很深的趣旨,你不要忽略了!(三)文言实词词义推断理解考试说明中,对文言文的考查,就实词而言,明确指出,应“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这一考点,常常有两种题型涉及到,一是加点词语解释题,一是翻译题。如2008年高考题: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部使者檄刚抚定 檄:文告。B刚遣长子迟喻贼 喻:开导。C愿稽旧制,选精锐为亲兵 稽:查考。D以杜金人窥伺之意 杜:制止。【解析】檄:本义为檄文、文告。但在这个句子中,主语是“部使者”宾语是“刚抚定”,“檄”在主宾之间,作谓语,应为名词用作动词,意思是“用文告晓谕(用檄文告诉)”。答案A11把第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日待哺于东南之转饷,浙民已困,欲救此患莫若屯田。译文:每天等着吃从东南地区运来的军粮,浙地人民已经困乏,要解救这一患难不如屯田。(2)兄为君则君之,己为君则兄之可也。译文:兄长为国君时就用国君礼对待他,自己为国君时用兄长礼对待他就可以了。【解析】一句中关键的实词有:“日”,名词作状语,每天;“哺”,“吃”的意思;“转饷”,转运的粮饷,运来的军粮;“莫”,不,没有。二句中关键的实词有:两个“为”,做;第二个“君”,名词作动词,用国君礼对待;第二个“兄”,名词作动词,用兄长礼对待。另有虚词“则”,两个均表承接,那么。要正确理解文言实词,除平时积累之外,要善于推断。推断实词要做到:掌握基础,分析语境,辨明语法。一、掌握基础。即掌握文言实词的有关知识,主要是通假、词义、古今异义。1通假。其规律为“同音代替”。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完全同音。如:寡助之至,亲戚畔之。“畔”通“叛”。. 声母相同(双声通假)。如: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 韵母相同(叠韵通假)。如: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见”通“现”。. 形近通假(特殊情况)。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说”通“悦”。2词义。主要包括:. 本义。如:素白色;采摘取;兵兵器;财财富。. 引申义。如:朝早晨朝见朝拜朝廷朝代。. 比喻义(用打比方的方法形成新的词义)。如:心腹亲信;手足兄弟;坎坷不得志;咽喉要害之处。. 一词多义。这是实词考查的第一个重点。如:故:A. 既克,公问其故。原因,缘故。 B. 暮去朝来颜色故。旧,与“新”相对。C. 桓侯故使人问之。故意,特意。 D. 彼竭我盈,故克之。因此,所以。E.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旧交,老友。F. 此物故非西产。同“固”,本来。轻:A. 轻车简从驾轻就熟。分量轻。 B.轻而易举轻歌曼舞。轻松。C. 轻举妄动轻诺寡信。轻率。 D. 轻重倒置避重就轻。不重要。E. 重利轻义轻财好施。轻视。 F. 轻手轻脚礼轻情重。轻微。道:A. 背道而驰任重道远。道路。 B. 志同道合道不同不相为谋。主张。C. 头头是道坐而论道。道理。 D. 能说会道胡说八道。说,讲。E. 道貌岸然。严肃。3古今异义。这是实词考查的第二个重点。主要包括:. 词义扩大。如:江河日下。江河:古代专指长江、黄河,今天泛指所有的江河。. 词义缩小。如:金就厉则利。金:古代泛指一切金属,今天专指黄金。再如:千秋万代。秋:指一切时光。一叶知秋,春花秋月。秋:专指一年中的第三个季节。. 词义转移。如:举世闻名。闻:古代是“听说、听到”之意,今天一般指用鼻子嗅。再如:乖违。乖:不合常规,不合时宜。今天则指遵守规则,听话,不乱说乱动。. 感情色彩变化。如:将军者,国之爪牙也。爪牙:古代褒义词,指起支撑、辅佐作用的人,今天则指帮凶。再如:先帝不以臣卑鄙。卑鄙:古代中性词,意思是地位低下、见识浅陋,今天则是心理阴暗,品质恶劣,手段不正当的意思。. 名称说法改变。如:日太阳;目眼睛;寡少;饮喝;辛辣。. 兼词。如:投诸渤海之尾。诸:之于。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心不在焉。焉:于此,于之。居心叵测,心怀叵测。叵:不可。技止此耳,聊复尔耳。耳:而已。. 偏义复词。如:昼夜勤作息。作息:偏在“作”。我有亲父母。父母:偏在“母”。逼迫兼弟兄。弟兄:偏在“兄”。其日牛马嘶。牛马:偏在“马”。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异同:偏在“异”。实词考查的第三个重点是“词类活用”,这一点将在对策(五)“了解并熟悉古代汉语语法”中详细解说。二、分析语境。如果是人物传记,要对语言环境中的时间、地点、官职、人物(关系)、事情(因、过、果)、语言(关系、感情色彩)及作者对人物的评价态度等作出全面透彻的分析,如果是散文,要对人物、事情、景物、物象、感情、义理等内容和有关的表达技巧等作出全面透彻的分析。以便正确推断一个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具体含义。要明白,一个词具体表达什么意义,具有什么语法作用,不是词本身决定的,而是由语境决定的。所以,要准确把握一个词的意义,非认真分析语境不可。请读下面这篇文章:唐介字子方,江陵人。知莫州任丘县,当辽使往来道,驿吏以诛索破家为苦。介坐驿门,令曰:“非法所应供,一切勿与。稍毁吾什器者,必执之。”皆帖伏而去。|沿边塘水岁溢,害民田,中人杨怀敏主之,欲割邑西十一村地猪涨潦,介筑堤阑之。民以为利。通判德州,转运使崔峄取库绢配民而重其估。介留牒不下,且移安抚司责数之。峄怒,数驰檄按诘,介不为动,既而果不能行。入为监察御史里行,转殿中侍御史。|张尧佐骤除宣徽、节度、景灵、群牧四使,介与包拯、吴奎等力争之,又请中丞王举正留百官班庭论,夺其二使。|无何,复除宣徽使,知河阳。介谓同列曰:“是欲与宣徽,而假河阳为名耳,不可但已也。”而同列依违,介独抗言之。仁宗谓曰:“除拟本出中书。”介遂劾宰相文彦博守蜀日造间金奇锦,缘阉侍通宫掖,以得执政;今显用尧佐,益自固结,请罢之而相富弼。|又言谏官吴奎表里观望,语甚切直。|帝怒,却其奏不视,且言将远窜。介徐读毕,曰:“臣忠愤所激,鼎镬不避,何辞于谪?”帝急召执政示之曰:“介论事是其职。至谓彦博由妃致宰相,此何言也?进用冢司,岂应得预?”时彦博在前,介责之曰:“彦博宜自省,即有之,不可隐。”彦博拜谢不已,帝怒益甚。|梁适叱介使下殿,修起居注蔡襄趋进救之。|贬春州别驾,王举正言以为太重,帝旋悟,明日取其疏入,改置英州,而罢彦博相,吴奎亦出。又虑介或道死,有杀直臣名,命中使护之。|梅尧臣、李师中皆赋诗激美,由是声动天下,士大夫称真御史,必曰唐子方而不敢名。(选自宋史列传七十五)注:唐介:陆游的曾外祖父,历仕仁宗、英宗、神宗三朝的北宋名臣。猪:同“潴”,水停聚处。1对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皆帖伏以去。帖伏:顺从;伏,通“服”。B峄怒,数驰檄按诘。按诘:诘责质问。C而同列依违。依违:表面依从,暗地背叛。D进用冢司。冢司:宰相的别称。【解析】依违:看上去译为“表面依从,暗地背叛”很通顺,但仔细分析语境,就能够发现,是唐介对同僚说:“这是皇上要给张尧佐宣徽使这一职位,而借河阳知府这个虚名罢了,我们不能就此罢休啊。”“同列”就是“同僚”,既然是同朝为官的人,他们就没有主从之分,而译文用“依从、背叛”分明有主从之别,这一点就不符合人物关系;另外,从进谏的时、地看,应该都在朝堂,没有什么“表面、暗地”区分。从“介独抗言之”来看,是说只有唐介上言抗争,与“同僚”构成对比,就把同僚们模棱两可的态度表现了出来。由此推断,“依违”的意思是“做事骑墙,犹豫不决,模棱两可”。答案C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转运使崔峄取库绢配民而重其估/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B介遂劾宰相文彦博守蜀日造间金奇锦/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C彦博宜自省,即有之,不可隐/即不幸有二三千里之旱,国胡以相恤?D王举正言以为太重,帝旋悟/既斩吴、蜀,旋取山东。【解析】虚词意义和用法可以从语法特点(包括语法标志、语法成分、语法功能)进行推断。具体会在文言文阅读对策(四)“推断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中作出分析,但任何推断都离不开语境。题中虚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分别是:A连词,却/并且;B连词,于是;C连词,如果;D副词,很快,马上。答案A3对下列各句“之”字称代内容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A稍毁吾什器者,必执之。之:称代“辽使”。B中人杨怀敏主之。之:称代“沿边塘水岁溢,害民田”。C介筑堤阑之。之:称代“泛滥的塘水”。D即有之,不可隐。之:称代文彦博的劣迹。【解析】此题放在语境中,就能够看出第二句的“之”应称代“处理沿边塘水岁溢,害民田的事”。答案B4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唐介“刚直无畏”性格的一组是( D )稍毁吾什器者,必执之。 民以为利。遂劾宰相文彦博。 明日取其疏入,改置英州。峄怒,数驰檄按诘,介不为动。 必曰唐子方而不敢名。A B. C. D. 【解析】从语境看,句说唐介关怀民生;句是皇帝的做法;句表现人们对他的敬佩;与题干“全都表现唐介刚直无畏无关。5下面对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介是刚直不阿、不谓权势的谏官,他对张尧佐为笼络同党突然任命四个地方官的行为据理力争,毫不考虑个人的安危。B从文中可以看出,统治集团内部不乏种种卑劣行径,有的明哲保身,不敢直言,有的人通过不正当手段谋一己之利,相比之下,唐介的精神更显可贵。C皇帝虽几次发怒,但在理智上不能不承认唐介是尽到了职守,还是接受了谏议,直臣取得了最后的胜利。D唐介的时代,朝廷里仍有些秉公无私的官吏,他们或据理力争,或揄扬直臣,表现了正气,这也是皇帝最终肯定了唐介的原因之一。【解析】从常识上讲,古代任命官职的权力主要在皇帝手中。从唐介做的“殿中侍御史”看,作为谏官主要是劝谏皇帝,纠正皇帝的过失和错误。从下文看,唐介因为张尧佐而与皇帝发生了激烈的矛盾冲突。所以A项“张尧佐为笼络同党突然任命四个地方官”的说法不对,语境的意思是“张尧佐骤然之间被任命为宣徽使、节度使、景灵使、群牧使四使”。答案A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 介留牒不下,且移安抚司责数之。【参考答案】唐介扣留文牒不下发,而且交给安抚司指责崔峄。(2). 又虑介或道死,有杀直臣名,命中使护之。【参考答案】皇上又担心唐介可能在路上死去,而使自己落下杀害正直大臣的名声,就叫近侍大臣护送唐介到任所。【解析】从语境看,第一句“留”译为“扣留”、“下”译为“下发”、“移”译为“移交”、“责数”译为“指责”、“之”指代“崔峄”正确。第二句的主语应该是“皇帝”;“或”副词,或许,可能;“中使”为近侍大臣;“之”指代唐介。由此可见,想作好任何题都不能离开语境,语境就是推断实词词义对错的标准。离开语境,任何推断都没有了标准。三、辨明语法。即辨别区分词性用法。可以从语法位置、语法成分、语法功能入手分析,进而推断、理解其语法意义。一般来说,一个词所处的语法位置不同,充当的语法成分不同,语法功能就会不同,那么,在特定语境中的意义也会不同。如:市:A. 东市买骏马。市:名词,动词之前,主语,意思是“贸易场所,市场”。B. 麾众拥豪民马前,反接,徇诸市。市:名词,句末,“诸”相当于“之于”,“市”就与“于”构成介宾短语,为其中的宾语,为“徇”后的补语,“城市”的意思。C. 愿为市鞍马。市:动词,句中,支配宾语,谓语,意思是“购买”。D. 及滑,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市:动词,句中,陈述主语,谓语,“交易,做买卖”的意思。名:A. 郭橐驼,不知始何名。名:名词,句末,宾语(“何”的前面省略了谓语动词),意思是“名字”。B.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名:名词,句末,宾语(谓语动词省略),意思是“名声,名望”。C.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名:动词,句中,支配宾语,谓语,“命名,称呼”的意思。D. 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名:动词,句中,支配宾语,谓语,“说,说出”的意思。E. 出师一表真名世。名:动词,句中,陈述主语,“名世”即“名(于)世”,谓语,意思是“闻名,出名”。F. 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名:动词,句末,陈述主语,谓语,“指名,识其本名”的意思。G.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之手。名:形容词,宾语之前,修饰宾语,定语,意思是“好的,有名的,名贵的”。以上是文言文实词推断、理解的有关基础知识及基本思路、方法。理解文言文实词要求准确。要做到这一点,重点在积累,这是功夫;巧处在推断,这是能力。希望平时勤于积累,能够掌握文言文实词的有关知识,学会分析语言环境,依据有关语法特征进行推断,力求理解、翻译均准确。附文言文文段翻译:唐介,字子方,是江陵人。(唐介)任莫州任丘县知县,正处在辽使往来的道路上,驿吏被辽使勒索以致无法维持生计,苦不堪言。唐介坐在驿站门口,下令说:“不是规定所应该给的,一切都不给。(只要)谁稍微毁坏我们的东西,就把他抓起来。”(辽使)都顺从地离开了。在田边的池塘每年泛滥,毁坏了农田,宦官杨怀敏负责处理这件事,想要划城西十一村的田地作为积水的地方,唐介(主持)筑了堤来拦住洪水,百姓都认为办得好。在德州当通判时,转运使崔峄拿府库里的绢配给百姓,但提高了价钱,唐介扣留文牒不下发,而且交给安抚司指责崔峄。崔峄发怒,屡次发公文责问唐介,唐介不为所动。不久果然不能实行。(唐介)入朝担任监察御史里行,又转任殿中侍御史。张尧佐骤然被任命为宣徽使、节度使、景灵使、群牧使四使,唐介与包拯、吴奎等极力诤谏,又请中丞王举正纠合百官集体在朝廷上向皇上论争,削去了他的两个使职。没多久,又任命张尧佐为宣徽使,兼任河阳知府。唐介对同僚说:“这是皇上要给张尧佐宣徽使这一职位,而借河阳知府这个虚名罢了,我们不能就此罢休啊。”同僚们都模棱两可,只有唐介上言抗争。仁宗对他说:“任命的提议出自于中书省。”唐介于是弹劾宰相文彦博在蜀州做郡守时制造了一种镶金的绸缎,用这种绸缎通过宦官打通后宫,而得到执政要职;现在重用张尧佐,是用来加强自己的势力,请求皇上罢免文彦博的宰相职务而任命富弼为宰相。又说谏官吴奎表里不一,看风行事。唐介的话都诚恳正直。皇上大怒,推开他的奏疏不看,而且说要把他贬谪远方。唐介慢慢地把他的奏疏读完,说:“我受忠愤所激,即使对我处以烹刑我也不回避。贬谪远方又有什么可推脱的?”皇上连忙召来执政给他们看奏文说:“唐介上疏谈论大事是他的责任。至于说文彦博靠嫔妃的力量做了宰相,这是什么话呢?任用官员,他们怎么能够干预呢?”当时文彦博在面前,唐介责问他说:“文彦博应当反省一下,如果有这回事,就不能隐瞒。” 文彦博拜倒在地,不住地谢罪,皇上更加愤怒。梁适呵斥唐介叫他下殿,修起居注的蔡襄连忙向前替唐介开脱。结果,唐介被贬到春州。王举正向皇上说这种处罚太重,皇上马上有所醒悟,第二天又把唐介的奏疏取来,改贬英州,同时罢免了文彦博的宰相之职,吴奎也被贬京外。皇上又担心唐介可能在路上死去,而自己担了杀害忠直大臣的名声,就叫近侍大臣护送唐介到任所。梅尧臣、李师中都写诗赞美唐介,从此他的忠直声誉传遍天下,士大夫都称他是真正的御史,称呼他时一定称他唐子方而不敢直呼他的名。(四)推断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文言文中,除了实词之外,还有一批数量可观的虚词。这些虚词,在表达上,各自具有不同的意义或语法作用。因为在文言文中经常见到,高考也经常考到。所以,我们就有必要了解它的意义和用法;又因为语言环境不同,它们的意义和用法也会不同。因此,也就要求我们掌握基础之后,能够灵活机动,学会推断。近年来,高考文言文考查并不是漫无边际的,考试说明明确了常见的文言文虚词的范围,就2007、2008年来看,主要为18个,它们是: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知道了范围,我们主要就巩固这18个虚词的用法。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推断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一、分清实词虚词。文言文中,虚词主要指副词、连词、介词、助词、代词。有些虚词,兼有虚实两种用法(词性),需要分清。如:所。如:A.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所+动词”式中的“所”为代词,因动词不同,其指代的意义也不相同,此处为“的东西”。B. 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所以”为固定结构,表原因或条件、手段,在此句中表原因,译为“的原因”。C. 得其所哉;各得其所。这两句中,“所”作动词“得”的宾语,是名词,译为“处所、地方”。为。如:A. 尚思为国戍轮台。“为”读wi,“替、给”的意思,介词。B.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为”读,表被动,译为“被”,介词。 C. 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为”读wi,支配“刎颈之交”,动词,译为“成为”。以。如:A.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以”为介词,与“物”“己”构成介宾短语,意思为“因为”。B. 属予作文以记之。“以”为连词,表目的,相当于“来”。C. 皆以美于徐公。“以”为“认为”的意思,动词,作谓语。能够区分开虚实,也就区分开了一个词的意义和用法,就可以判断一个词在不同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是否相同,进而就可以做出正确选择。二、掌握基本用法。即熟悉一个虚词有多少义项或用法。这是作出判断的基础。我们总说要“胸有成竹”,对文言文虚词来说,它的基本用法就是“成竹”,没有这些“成竹”,想做出正确的判断真是不可想象。如:乎。助词。A. 表疑问或反问。如: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相当于“吗”。B. 表感叹语气。如:孰知赋敛之毒有甚于是蛇者乎!相当于“呢”C. 表测度语气。如:无乃不可乎?相当于“吧”。介词。如: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相当于“于”,译为“在”。形容词词尾。如: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用在形容词“全”之后,相当于“地”。有的情况可以不译。其。代词,又分人称代词和指示代词。如: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作人称代词,意为“他的、他们的”,定语。此其所以败也。作人称代词,意为“他”,作“败”的主语。有碑仆道,其文漫灭。作指示代词,“那(上面的)”意思,定语。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意为“其中的”,是特指代词,作定语。副词。其皆出于此乎?“其”在动词之前,修饰谓语,意思为“大概”。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其”修饰“还”,表商量语气,意思为“还是”。连词。其传之非真也。这个“其”用在假设语气中,是假设连词,相当于“如果”。其真无马也?其真不知马也?用在两个分句前,面对两种情况,表选择,是选择连词,相当于“是还是”。助词。霰雪纷其无垠兮。“其”用在“纷”与“无垠”两个谓语词语之间,调整音节,无实在意义。就像这两个虚词,如果不了解“乎”有助词、介词、形容词词尾等用法,不了解“其”有代词、副词、连词、助词等用法,那对具体语境中出现的“乎”“其”就很难做出判断,实在是因为没有判断的依据。所以,要下功夫打好基础,至少要识记熟18个虚词的用法。三、区分单音复音。即要注意一些复音虚词。如:1所以。如: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所以”表原因,译为“的原因”。2无乃。如:无乃尔是过欤?“无乃”副词,表推测、委婉语气,译为“恐怕”。3何其。如:至于誓天断发,泣下粘襟,何其衰也!“何其”副词,表程度,译为“多么”。4得无。如: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得无”有“该不会、莫非”等意,表推测语气的副词;本句是“该不会”之意。5然则。如:然则何时而乐耶?“然则”为连词,是“既然这样(如此),那么”的意思。6孰与。如: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孰与”表比较,副词,为“(拿)(谁)与(谁)相比,哪一个(怎么样)?”7虽然。如: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虽然”为古今异义词,不同于现代汉语里的“虽然”,它是两个词,“虽”为“虽然”,“然”是“这样”。这些复音虚词与单音虚词不同之处,在于它们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许多复音虚词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不能拆开,如“所以”,在“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一句中,“所以”完全与现代汉语不同,表凭借的条件或依据;即便有一些能够拆开,但拆开之后每一个词素的意义与单音虚词表达的意义也不尽相同,如“无何”,字面上看,好像是“没有什么”,实际上,它表示时间短暂,是“没有多久,不久”的意思。所以,这类复音虚词也需要积累和识记。四、分析语法特点。所谓语法特点,包括语法标志、语法成分、语法功能。这是推断虚词意义和用法的主要手段。一般来说,虚词的语法标志不同,语法成分不同,语法功能不同,那么,它们的意义和用法有可能也会不同。如“且”:用作连词,它的前后是相同、递进或让步的词、短语、句子。像命如南山石,四体康且直(孔雀东南飞),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石钟山记),“康、直”都是形容词,“咳、笑”都是动词,前后词性相同,为并列关系。像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己久疲。(赤壁之战),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陈涉世家),后面的句子与前面的句子相比,句意上更进一层,表递进关系,为“而且、况且”之意。像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故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前后句子之间是让步关系,有“尚且、还”之意。用作副词,像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游褒禅山记),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石壕吏),这两句中的“且”都放在动词(尽、偷生)前面,对动词谓语进行修饰,作状语,是副词。在这些例子中,前后词性就是语法标志,前后句子的关系就是语法功能,处在什么语法位置上,在句子中起什么作用,就是语法成分。下面再具体举例分析:1语法标志。即认定某一虚词为什么词性的特征,把握住这些特征,就很容易区分一个虚词的用法。如:所。A. 作代词,其语法标志为“所+动词”。如: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所+学(动词)”,“所”代人、事、物,为“的东西”。B. 作介词,其语法标志为“为所”或“为所”,表被动,译为“被”。如:若属皆且为(之)所虏。C. 作连词,其语法标志为“所以”。如: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所以”表原因,意为“的原因”。焉。作词尾助词,其语法特征为“形容词+焉”。如:孜孜焉唯进修是急。之。助词,作宾语前置标志时,其语法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安全应急专家聘用合同和协议
- 物业管道井维修合同范本
- 自我安全告知协议书模板
- 法人公司股权转让协议书
- 舞台(搭建)租赁协议书
- 门诊包干协议书模板模板
- 油脂企业转让协议书范本
- 汽车保险维修合同协议书
- 门楼制作合同协议书范本
- 玉米保护性耕作合同范本
- YDT4444-20235G小基站网络管理系统南向接口数据模型
- 工作技能培训课件
- 银行客服培训
- 2025年全国工会系统经审业务技能大赛知识总题库(1800题)-下部分
- 器械gcp培训课件
- 2025年甘肃省高考物理试卷(含答案解析)
- 2025届广东省汕头市高三一模地理试题(解析版)
- 2025年裂解(裂化)工艺考试试题题库
- T/CECS 10343-2023不锈钢槽式预埋组件
- 四年级数学下册家长会课件
- 划停车位合同协议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