萝卜怎么办精选.doc_第1页
萝卜怎么办精选.doc_第2页
萝卜怎么办精选.doc_第3页
萝卜怎么办精选.doc_第4页
萝卜怎么办精选.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不仅仅是几棵萝卜一伙歹徒在街头行凶,“!”迅速出击,歹徒逃至刘崇汉家的小院,刘家小院的萝卜被踩得一片狼藉。户主刘崇汉向公安局提出索赔。当他提出索赔要求后,他的命运发生了转变。他受到了所在单位的一系列处分和惩罚,也遭到了市民的一致谴责。 其实在现实生活中这样的情况并不少见。我国法律明确规定,当公民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公民有权运用法律的手段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本案中公安民警冒着生命危险,追捕歹徒踩坏了公民刘崇汉院子里的萝卜,并不是非法侵害。但刘崇汉作为一个公民,提出赔偿的要求也并不过分。因为我国法律明确规定,国家公务人员在执行公务过程中,如果给公民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害,公民有权提出赔偿。这才是我国法律保障大多数人最大的幸福的宗旨所在。论法制电视节目深层内涵的开掘 中国法制电视节目经过十几年的风雨历程, 己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 如何把握其方向, 使其“ 弘扬科学法律精神、推动社会进步” 功能不断体现出最大化, 是大多数电视业同仁和法制电视节目研究者孜孜寻求的目标。世纪之交, 中国现代化建设面临全面提速, 剧烈变化的社会现实, 日益健全的法律体系, 不断深化的法律实践, 给法制电视节目提供了丰富的题材内容, 也提出了艰巨的挑战。面对激烈的业内竞争, 面对眼光越来越挑剔、口味越来越难调的广大观众, 除了在节目表现形式、制作方式、形象包装等方面狠下功夫外, 开掘节目深层内涵, 就成了法制电视节目发展、提高的必然方向。 所谓法制电视节目深层内涵的开掘, 是指在节目中展现隐藏或蕴含在所报道事件各个发展阶段及不同层面的事实现象中的本质含义以及与之有逻辑关系的社会背景、社会心态及其他社会因素等 这种开掘越深, 愈能引发人们的深入思考, 并与人们思维定势中的某些观点、理念发生共鸣, 产生碰撞, 以逐渐改变旧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 树立具有进步意义的法律观念和自觉的法律意识。 关于法制电视节目深层内涵的开掘, 央视己作了大胆尝试, 其中不乏成功范例, 今日说法节目曾播出过一期节目我的萝卜怎么办, 对发生在山东日照的一桩案例作了报道 一伙歹徒在街头行凶, 巡警及时赶到, 歹徒夺路逃进居民刘崇汉家院内, 搏斗中, 歹徒被制服, 但院内的一小片萝卜地却被糟踏得一片狼藉。刘崇汉向公安局提出索赔要求,一时舆论大哗。除遭到社会上大多数人谴责外, 其本人被单位处分、停职, 最后, 他自己也由衷地感叹 “ 这事小啊, 就那么几个萝卜” 。 节目没有仅仅满足于案例报道, 就事论事地从法律规定的角度做出浅层的明确结论, 而是在” 讲故事” 的过程中, 对事件更深层面的内涵进行开掘。节目中专家评论说, 刘崇汉的要求并不过分, 因为“ 爱社会、爱国家” 的公德并不妨碍公民对个人权益的维护 现实却是刘崇汉的行为遭到了颇有“ 夜不闭户、路不拾遗” 古风的小城 以上的人的谴责, 其供职的“ 公司上下引以为耻” , 甚至有人认为刘崇汉的行为“ 使整个城市蒙羞” , 最后连他自己也否定了自己原本合法的行为。这种现代法律一与现实道德的严重排斥与相互碰撞, 成了节目深层内涵开掘的切入点。对这些问题的深入思考, 必然揭示出现象之所以产生的历史背景 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和封建宗法制,使作为社会个体的人, 在以“ 人治” 为主的社会中,根本没有独立人格, 个性的一长期压抑, 主体意识、权力意识的极度弱化, 使老百姓在观念深处以当顺民为荣。历史虽然进入法制化时代, 现代法律的核心内容一一权利意识, 并没有在当今人们的思想观念中真正占据主导地位。所以, 当刘崇汉出于本能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时, 传统的道德标准和价值取向自然地会在多数人的思想中起支配作用。节目对这些现象的深层民化, 通俗化。主持人直播及热线谈话是节目的主要播出形式, 距离的贴近性和情感的亲和力是节目的显著风格。家事新主张、终南夜话等主打品牌节目, 将把宣传视角伸向百姓生活的最细微处, 帮助他们树立积极向上, 文明健康的生活理念, 提高生存质量。 作为都市品牌广播的交通音乐频率, 重新确定了“ 立足交通, 面向社会, 突出特色, 服务听众”的宣传定位, 将服务范围从过去仅仅局限于城市道路交通, 拓展为面向铁路、民航、高速公路及广大交通参与者 服务形式不拘一格, 灵活多样。比如路况信息一项, 就有车载台定时播报, 司机现场快报, 主持人热线播报等多种方式穿插进行。实实在在的关注和服务将会使出门在外的人们体会到“ 您从不孤单, 因为我们一直在您身边” 。 新版节目在品种布局和时段安排, 更多地采纳和照顾了不同听众的欣赏口味和收听习惯播出形式上也更多地采用了直播和热线参与的方式, 节目样式更加灵活, 听众与广播一对一的感情交流更加便利, 体现了广播互动和引导教育功能。口法的价值冲突案例法律的基本价值包括自由、正义、秩序等诸多方面。法律的各个基本价值之间可能会出现相互间的冲突。在协调上述冲突的过程中,法律能够发挥独特的作用。解决法的基本价值之间的冲突包括如下三个主要原则:1、价值位阶原则;2、个案平衡原则;3、比例原则。法的价值,是指法这个客体对满足个人、群体、社会、国家需要的积极意义。自由、正义、秩序是法的基本价值。现在我们要面对的问题就是,法的各种价值之间有时会发生矛盾,从而导致价值之间的相互抵牾。处理法的价值冲突的主要原则:(1)价值位阶原则这是指在不同位阶的法的价值发生冲突时,在先的价值优于在后的价值。就法的基本价值而言,主要是以上所说的自由、正义与秩序,其他则属于基本价值以外的一般价值(如:效率、利益等)。但即使基本价值,其位阶顺序也不是并列的。一般而言,自由代表了人的最本质的人性需要,它是法的价值的顶端;正义是自由的价值外化,它成为自由之下制约其他价值的法律标准;而秩序则表现为实现自由、正义的社会状态,必须受自由、正义标准的约束。因而,在以上价值之间发生冲突时,可以按照位阶顺序来予以确定何者应优先适用。(2)个案平衡原则 这是指处于同一位阶上的法的价值之间发生冲突时,必须综合考虑主体之间的特定情形、需求和利益,以使得个案的解决能够适当兼顾双方的利益。就个案平衡原则来说,公共利益并不一定高于个人利益,而是结合具体情形来寻找两者之间的平衡点。(3)比例原则 价值冲突中的“比例原则”,是指“为保护某种较为优越的法价值须侵及一种法益时,不得逾越此目的所必要的程度。即在因某种价值牺牲另外一种价值时,应将损害的程度降至最低。案例1:1999年7 月18 日中央电视台今日说法讲叙了一个案例: 民警在追捕歹徒时, 踩坏了公民刘崇汉院里的萝卜, 于是刘崇汉向公安局提出索赔, 在当地引起轩然大波,此案例就体现的是法的正义和效率价值之间的冲突,根据价值位阶原则,正义作为法的基本价值,应优先适用。当地98 % 的人觉得刘崇汉的这种做法应该受到谴责, 单位也给他一系列的处分, 要写检查并待岗。刘崇汉仅仅是表了个态, 还没有真正走上程序, 就有如此的遭遇。公安机关的人员也认为在履行职责时侵害到公民财产权利是无可厚非的, 被侵害人应该在此做出牺牲。警察追捕歹徒, 欲保护的是公共利益, 目的是惩罚罪犯, 但是是不是执行公务的任何人都可以任意置公民权利于不顾呢?如果侵害到个人利益, 要不要赔偿?我们是否应该把个人利益看做是公民的自由,而法的基本价值中自由高于正义,应当优先适用的是自由?传统的价值观念和道德价值取向使得这种好像是只关注个人利益的刘某受到谴责。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 公民的权利意识越来越强, 类似的事情必须重新审视, 任何一部法律的终极目的都是实现人的权利的, 我们的法律应当鼓励人们主张自己的权利。警察在选择正义时可以忽略一些经济损失,而这些损失不能让无辜的民众承担,应有国家、政府来补偿,或者可以让小偷来支付抓他带来的经济损失。公民刘崇汉叫板警察说刘崇汉“叫板” 警察,言过其实了。其实不过是他向警察“讨要”不是“索要”数额不大的一笔萝卜赔偿款。1999年7月18日,今日说法栏目播出的节目为“我的萝卜怎么办?”与往常的节目形态有所不同,我们的采访记者也走进了演播室,因为她也始终疑惑着,那些萝卜究竟该怎么办?事情发生在山东省日照市。一伙歹徒在街头行凶,110巡警接到报警后迅速出击,抓捕歹徒。慌乱中,歹徒们逃进了公民刘崇汉家的小院,警察与歹徒在这家小院里展开搏斗。搏斗中,一名警察负伤,全部歹徒被擒获,刘家小院的萝卜地也被踩得一片狼籍。就在警察们押着歹徒撤离刘家小院时,户主刘崇汉向警察们提出:我家的萝卜全被踩坏了,你们得赔我呀。这一幕被日照市电视记者手中的摄像机真实地记录下来。节目在当地电视台播出后,刘崇汉受到了所在单位的一系列处分,也遭到了市民的一致谴责。公民刘崇汉为此羞愧难当,怕见邻里,不久后也匆匆搬离了那个让他蒙羞的小院,使那片萝卜地成为生活中永久的记忆事情本来可以就此划上句号。当时今日说法栏目虽然处于初创时期,倒也集中了一批优秀记者。其中,有位叫滕玉虹的女记者,在法制记者中堪称“另类”。法制记者通常理性、逻辑感强,而她却更具文学才情和人文视角。她质疑:刘崇汉真的错了吗?来看看她的陈述: 刘崇汉:千呼万唤不出来打听刘崇汉这个名字,我实在是费了一番心思。尽管在不大的日照市,这应该是一个人们熟悉的名字。来到日照市,才有种深刻的感触:这个向公安局提出赔萝卜要求的刘崇汉,在当地就像一个烫嘴的山芋,出于各种心理,人们都在回避着关于他的话题。尽快找到刘崇汉成为我迫切的愿望。然而当初采访此事的日照电视台记者吕冰的话却给我泼了些冷水:日照市约有98%左右的人觉得刘崇汉的这种做法应该受到谴责。单位知道这事后给了他一系列处分,写检查、待岗估计他不会接受你的采访。尽管如此,吕冰还是带我们找到刘崇汉的家,但我们扑了个空。据邻居反映,刘崇汉一家事发后不久就匆匆搬走了。幸而城市小,打听起来方便,我们很快了解到刘崇汉现在的住址。我们赶到刘家时,家里只有刘妻,知道我们的来意,搭了几句话,她就出去了。从窗户里,我看到已下楼的她正向一个骑摩托车进院的男人挥手,示意他离开。“那就是是刘崇汉”,一瞬间,录像带中那个向公安局索赔萝卜的形象跃然脑海,我飞一样地跑下楼,见到的是飞一样骑着摩托车离开的身影。没办法,只好和刘崇汉所在的建委工程公司联系,希望通过单位找到他。既然当初行政手段可以规范刘崇汉的言行,那么,领导发话,刘崇汉自然遵命接受我们的采访。可总经理却一再向我们解释:事情已经过去大半年了,何况刘崇汉又是个胆小怕事的人,他不会讲话,就免了吧。至于给刘崇汉处分的事,他认为刘崇汉向公安局提出索赔萝卜,影响了整个单位的形象,使得公司没有评上当年市局先进单位,公司上下引以为耻,还为此搞过一个星期的思想教育。问及总经理公安局是否应该赔萝卜,他略微沉吟:从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角度,我觉得不拿群众一针一线,损坏东西要赔的做法,那是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的需要,当然,和平时期也应该这样,可这事小啊,就那么几十棵萝卜职业需要我打破沙锅问到底,我们又来到刘崇汉所属公司的工地,又扑了空,据刘的同事反映,事先得到些风声的刘崇汉刚刚离开。看起来,他的心里有很深的惧怕,是什么,我也不清楚,当晚8点,我又敲响了刘崇汉家的门,刚才还传出声响的屋里一下子安静下来,灯也灭掉了。我觉得自己像个地下工作者,心里有点讪讪然:我来干什么来了?我的到来似乎搅动了一种固有的平静,给几方当事人带来了不安。几天的采访,可以明显地感到,这是一个安详的城市,市民们大都具有很强的道德感。据说小城的犯罪率极低,颇有几分“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古风,人们平静地生活着,用道德的杠杆为自己规划着生活空间。采访当时在刘家小院与歹徒搏斗的110巡警大队的民警们,他们倒挺爽快:咳,几十个萝卜,已经大半年的事了,就算了吧。听说那个姓刘的户主挨了单位的处分,我们这心里也过意不去,当时那个情况下他管我们要萝卜,我们心里的确很气愤,可事情已经过去了,总得让人家有个认识过程吧我明白了,在人们的思维定势中,刘崇汉是个不光彩的角色,不仅是他个人的不光彩,甚至使整个城市蒙羞。然而人们的共识就是,事情已经这样了,总得给他一条出路吧。刘崇汉:选择了沉默我们仍在寻找刘崇汉,已经是第五次了。像是玩猫捉老鼠的把戏,一方面我们已经有了几分不忍,打搅了刘家人刚刚平静下来的生活,一方面我们非常想见到刘崇汉本人,希望听到他的声音。终于在工地的一个角落里找到刘崇汉,见到摄像机,他的脸色发青,早没了第一次在镜头前的感觉,这使我想起一部喜剧电影里的台词:打死我也不说。心想如果刘崇汉当时知道自己后来的结局,一定会是打死也不说那些要萝卜的话。万般无奈,刘崇汉把我们引到他的新家,并请他的姐姐前来坐镇。在市某中学任教的姐姐还没坐定,就再三强调当时刘崇汉没有向公安局索赔萝卜,是在记者的启发下才脱口而出,并一再数落弟弟平时不读书,不看报,所以连个话也不会说。“如果依照您的意思他该怎么说?”我对她的这个话题感兴趣。“他应该说损坏几个萝卜算什么呢,公安局逮住歹徒,大快人心,解除民害,如果当时他会说这么几句话,不就什么事也没有了吗?平时从来不学习,不会说话,连个检讨也不会写,还是我给他写的,一遍不行,重写,还不成,再写”说着,姐姐的眼圈红了,在一旁的老母亲更是泪流满面。我在想,如果当初刘崇汉会说上面那几句话,一切又会是什么样子呢?他说不定会因此而成名,至少会留下好口碑,正像采访时他的同事说的那些话:“他这个人很老实,不会说话,想问题不能面面俱到。”在刘崇汉的意识中,也许从来不曾有过权利的意识,他的索赔要求也许仅是出自本能,但在周围道德舆论的压力下,他的这种本能的权利诉求越来越压抑,最终泯灭。当时,记者滕玉虹的所有表述与思考,都唯系在道德与情理的层面上。我们那期节目请到的法律专家,是北京大学法学院的教授贺卫方。贺教授在业内是个响当当的人物,我们笑言他“轻易不出山”。他若是出现在我们演播室,一定意味着话题棘手,不易定论。当天,我与贺卫方教授在演播室的对话异常简短:肖晓琳:当我们的公安民警冒着生命危险追捕歹徒的时候,踩坏了公民刘崇汉院里的萝卜,刘崇汉有没有权利要求赔偿?贺卫方:刘崇汉的主张一点也不过分,在执行公务过程中如果给公民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害,国家应该给予赔偿。肖晓琳:刘崇汉在提出这个要求以后,他的命运发生了转变,遭到了很多非议,甚至还受到了一系列的处分。或许他当时说一些并非特别由衷的话,后果会好一些。贺卫方:也许他会受到当地媒体的表彰,但这并不符合我们法制建设的一个基本的要求。有时那种所谓的崇高,会强化社会某种伪善的东西。另一方面讲,首先当然要对法律有一种引导作用,但是,有不同的社会里,人们的道德价值取向往往不同,所以就需要法律用统一的标准来衡量一切事物。这时候的法律必须鼓励人们主张自己的权利,在一个法制社会里,如果个人不去主张自己的权利,那就是违反社会道德,也就是说法律所体现出的道德的崇高性就是大家都通过主张自己的权利来增进法律秩序的完善。肖晓琳:那么,也就是说,法律的制定应该尽量保证每个人的基本权利,包括他的来源合法的财产所有权?贺卫方:我非常欣赏的一个观点是:保障大多数人的利益才是法律的宗旨所在。即使睿智如贺卫方教授,当时仍然没有诠释自己的观念真正找到法律支点。其实我在录制现场还有一席话,终因没有十足把握,而在播出时作了删节。我说,在美国警匪片中,我们看到警察们于情急之中,随时征截一辆公民的私车,跳上汽车,随后便是一场警匪车技大战我曾问过一位美国朋友,类似情况,损毁了公民的私车将会如何?权当公民做出的社会贡献吗?朋友告诉我:私人财产受法律保护,私车若有一点损伤,由警察局全额赔偿。私车当然要比刘家小院的萝卜贵重多了。但是,赔偿与否,核心倒不在于私人财产的价值贵重与否。核心在于:当时在我国并没有明确规定私人财产受到法律的保护。因此,公民刘崇汉凭什么要求警察赔偿他家地里的萝卜呢?2004年3月份,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了宪法修正案,首次明确规定:“国家保护公民的合法私有财产不受侵犯”,国家为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公民的私有财产实行征收或征用,并给予补偿。也就是说,今天的中国,无论是萝卜地里的萝卜还是公民的私车或是其它财物,只要是合法所有,都受法律保护。公民刘崇汉,如今的日子早已归于平静。也许,在十几年后的一个黄昏,他会牵着自己的小孙子或小孙女,到当年那座小院里走走,说说“我的萝卜怎么办”的故事。也许,十几年后,那片萝卜地里耸立着高楼大厦。一切变得太快。刘崇汉要求赔萝卜是否合法,为什么 为什么在刘崇汉提出要求后收到大多数人的批评?我来帮他解答 怎么不了?今天的中国,无论是萝卜地里的萝卜还是公民的私车或是其它财物,只要是合法所有,都受法律保护论公民权利诉求的合法性及其实现 1999 年7 月18 日, 央视的 今日说法! 栏目披露了这样一例索赔个案: 山东省日照市有一伙歹徒在街头行凶,110 巡警闻讯出击, 歹徒逃至一刘姓小院, 在巡警与歹徒搏斗过程中, 刘家小院的萝卜地被踩坏, 户主刘崇汉向公安局提出了索赔要求。节目播出后, 在当地引起了一场轩然大波, 几乎所有的观众都一致谴责刘崇汉, 刘所在的单位还给了他处分: 写检查并待岗。为了躲避媒体的纠缠和众人的目光, 刘崇汉被迫搬家。有关这起索赔事件的道德评判, 我们暂且搁置不论, 而先来讨论刘崇汉索赔的正当性以及这种权利诉求所面临的尴尬。公安机关作为国家的执法机关, 其根本宗旨是打击犯罪, 维护社会治安, 保护国家和公民的生命与财产安全, 如果其在执行公务的过程中给公民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害, 应根据 国家赔偿法! 等有关法律的规定予以赔偿。如果公安机关仰仗其目的的正当性而拒绝赔偿, 便有悖于我国现行法律的规定, 甚至会使公安机关陷自己于自相矛盾的境地。毫无疑问, 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 公安机关作为司法机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一般人的心目中有着相当的地位, 因为根据其工作的性质和其职责要求, 人民警察必然经常面临各种生命危险, 与各种犯罪行为作斗争。因此, 面对刘崇汉完全正当的索赔请求, 社会公众舆论却同声谴责。然而, 公安机关的工作就是依法履行其维护社会治安的基本职责, 并保障全社会人们的生命健康和财产安全。如果我们认为人民警察辑拿犯罪分子无比高尚, 刘崇汉为他的区区萝卜而斤斤计较便很卑下, 那我们就犯了一个基本的逻辑性错误。因为如果刘崇汉损失的不仅仅是萝卜, 而是房屋乃至健康甚至是生命, 那么他或者他的家人可否要求赔偿呢? 答案或许是肯定的, 然而现实却可能给出否定性回答。其实, 在法律的天平上, 萝卜应当是有重量的, 也是有价值的, 否则, 生命也可能没有重量, 没有价值。面对强大的国家机关, 普通公民理应属于弱势群体, 因而, 他的权利诉求常常是无力的, 所以, 只有当公安机关真诚而又认真地面对刘崇汉的索赔请求, 并运用法律眼光、法律意识、法律程序去审视并妥善处理这一正当的索赔请求时, 或许我们才有理由自称进入了 法治#社会。 就刘崇汉的索赔请求而言, 从法律上看是完全正当的, 但他却成了一个不光彩的角色, 强大的舆论力量, 还有同样强大的行政力量, 把一个小人物逼入了生存的困境。显然, 在这种情势下, 一个最司空见惯的结论便是, 刘是个自私的人, 狭隘的人, 无情无义的人, 甚至是个势利小人。这似乎是一种纯粹的道德评判, 好像很多人在刘的面前,因此有了很强的道德上的优越感。但如果我们就此深究下去, 会发现道德的背后其实还隐藏着很多非道德的东西。在此, 我们看到了一种言与行的悖反, 甚至是一种深度的人格分裂, 而长期以来人们已经对此安之若素。如果追根溯源的话, 这种悖反由来已久, 它的颠峰期应该是文革时代。在那个盛产 豪言壮语#的年代, 人们或许出于真诚, 或许因为无力抗争而与世沉浮, 都曾做出过慷慨激昂的革命姿态, 斗私批修# 与 狠斗私字一闪念# , 是大家每天的必修课, 然而, 私欲是无法消灭的, 所以一边是 台前#的演出如火如荼, 一边是 幕后# 的假公济私有声有色, 甚至台前的表演越崇高, 幕后的真实生存便越卑劣。意识形态的力量常常是强大的, 它像一个无处不在的磁场; 而公民或个人是弱小的, 像一粒细小的铁屑。在一个强大的磁场中浸染已久, 每一块铁屑都是带磁的, 而铁屑对此浑然无知, 这便是一种集体无意识。一边是堂皇的口号与严格的纪律, 一边是很有几分理直气壮的损公肥私, 二者的并行不悖形成了某种绝妙的讽刺。这已成为一种顽强的亚文化。时至今日, 这种亚文化并没有从我们的生活中消失,这其中既有体制上的因素, 也有观念上的原因, 更因为人们无意识深处的某种 宏大叙事# 的深厚积淀。刘崇汉之所以犯了众怒, 在很大程度上并不在于他的索赔要求多么无理, 而是他的索赔场面出现在了电视上, 而对着摄像机说这样的话是犯忌的。相比之下, 有太多无理甚至违法的要求, 却能得到及时的满足, 人们对此已经漠然。所以平静地接受这一切, 便因为它们是悄悄发生的。而法律的特征之一便是具体明晰、规范性强, 法与非法, 罪与非罪, 此罪与彼罪, 其界限是分明的。所以当我们剥去道德与意识形态的种种虚饰之后, 应该还刘祟汉一个公道, 并对每一位明确主张自己合法权利的人, 给予足够的理解和尊重,而不是讽刺挖苦, 甚至排挤。三 中国传统的道德法律框架, 基本上建立在儒家学说之上, 尤其是汉代以后。在这个日臻完备但却存有明显缺陷的规范体系中, 由于儒家 以德化民、以德教民# 的一贯主张, 德主刑辅# 成为一种必然的制度选择。换言之, 统治中国维持纲纪的基本上不是法律, 而是一系列的道德规范和君子自律, 是对君权的无限服从。而法律, 只是用来对付个别的叛逆之徒与刁蛮之辈的。中国历代法典律令, 基本上是一部包罗万象的刑事法律全书, 而民商事法律不能说是杳无踪影, 但其发生及发展的惨淡情景却是人所共知的事实。我们知道, 现当代法律的一个基本功能, 便是调整各种利益主体的矛盾冲突, 而在这一方面中国古代法典律令则基本付诸阙如。当然, 并非传统社会中不存在利益冲突, 而是在法律止步的地方, 道德默默地背起了一切, 由此形成了传统法律思想乃至于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这便是泛道德主义倾向。讨论至此, 我们便有必要拷问一下道德主体, 也就是对人性作一下哲学意义的探讨。儒家是信奉性善论的。这是一个基本预设, 其一切理论都以此为出发点: 因为人性是善的, 所以只要施以相当的教化, 结果自然是 人皆可为尧舜#, 于是在圣君贤相的股掌之中, 四海清平, 天下息争, 道不拾遗, 夜不闭户。这样一幅 盛世图# 自然是十分迷人的, 但它走向现实的机率却是很低的, 很有几分一厢情愿。相反, 中国古代的各种刑罚, 其酷烈及残忍程度是罕有其匹的, 而周期性的社会动荡与战乱, 其规模与频率在人类社会发展的文明史上也是极为罕见的。一边是温柔的教化, 一边是残忍的虐杀,一边是美丽的德治美景, 一边是血流成河的自相残杀, 这种现象在相当大的程度上, 概源于性善论的理论预设及泛道德主义的社会治理模式。关于人性的善恶, 至今仍然是一个人言言殊的问题,并非这个问题多么深奥, 而是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干扰,往往使人们难以做出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