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三国时期文人的忠义观 摘 要:在东汉末年,宦官势力干预朝政,宦官弄权,争斗愈烈,帝位更替频繁,朝政日愈衰败,加之地方豪强横征暴敛,兼并土地和年年天灾,致使平民百姓在饥饿与死亡线上挣扎,黄巾起义爆发,从而拉开了三国纷争天下的序幕。朝廷天下有志之士开始筹集兵马,招贤纳士。文人们纷纷寻求明主,找到自己的安身立命之所,于是就就投靠明主,为国君出谋划策,安抚黎民,以自己的“心忧天下”和忠义思想来与国家政治的需要相结合,从而实现自己的心愿。忠义思想贯穿在政治统治的脉络之中,也是儒家思想的缩影之所在,此时文人的忠义观为国家的治理添了重墨浓彩的一笔,也为当今复杂的社会关系的和谐发展奠定良好的文化底蕴。关键词:三国时期 ;文人 ; 忠义观 ;治国 ;儒家思想 Content abstract: the war in The Three Kingdoms period, colorful and southern and northern dynasties in the special historical phase splitting, people are looking at a way out, and the way is to make the national unification fluff, they are eager to have a peaceful environment, and must make oneself in the war hero YanBo stream, they with their romantic and talent to quell chalking up strife. Therefore, the Lord, the people in the back door, supporting fathers in their state, king over the loyalty to suit the need for state, thus the reunification of the country WenTaoWuLve gave her. In view of the people in this loyalty can show the charm, governing the literati can show the FuYin a Confucian scholars loyalty, the management concept of countries with a heavy hammer a pen, also for todays complex social relations of harmonious development lays good culture.Key words: three kingdoms governing Confucian scholar loyalty view引 言:关于三国时期文人的忠义观的探索乃是中国政治思想史研究的课题,在中国这个古老的民族文化中,自先秦到晚清这段漫长的历史时期,儒家思想在中国政治史领域中扎下深深的根,它影响着中国数千年的政治统治模式。作为上层建筑当中的政治权术,权变和权术是统治者治理国家最根本的方法,然而在中国的政治舞台上只有文人才能进入这个大雅之门,他们为国家提出合理化的治国方略,在特殊历史时期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在三国这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天下被三分,混乱的统治秩序给国家和人民造成巨大的损害,在三国时期的前奏,黄巾起义,官逼民反,导致国家统治秩序混乱。因此天下豪杰群雄并起,群雄们开始招集文人出谋划策,目的是为了平定天下,使四方归顺统一。本题主要是采用文献法,针对此时期的用人权术展开分析,对文人的忠义观和国家政治的关系进行定性研究,从而证明国家的统治需要具有文韬谋略的文人来为国君出谋划策。所以应站在一个理论的高度来梳理三国时期文人的忠义观,从历史意义中得到一定的现实意义。1、 三国时期文人的历史背景在中国数千年的历史上,文人治国成为不可争辩的事实。在春秋战国时期,特别是在战国这段特殊的时期,百家争鸣的号角吹响了战国七雄及其众诸侯争夺天下的鸣钟,在这段残酷的争战时期,诸子百家的思想能够活跃在争霸的舞台上,最主要是取决于诸子百家能够为当时的战争情形提供合理又可靠的策略,这些策略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国家发挥着不同的作用,为诸侯争霸和治理国家进献良言良策。诸子百家大凡了解当时的具体战争情况,商鞅变法使得秦国强大,最后吞并六国统一了天下。自从秦汉以来文人治国就风靡在历史大的舞台上,这些文人在历史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如韩信,陈平等人他们为汉朝的固国安邦坚守自己的使命,把对上报孝国家对下安抚黎民百姓作为自己的安身立命之处。这就是文人的治国风范,当然也是文人所应该具备的风范。从中国传统的历史文化中可以看出中国历代王朝都重视儒家思想的作用,但是也兼有其他思想的融合,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侧重点不同,在相对和平的时期,则强调用儒家柔和的内谦外柔思想来治理国家,比如儒家强调孝廉,着重处理好君臣和长辈之间的关系。在动乱的时期,统治者就采用各种手段来维护国家的安定,比如用法家思想和兵家的思想对外抵抗外侵,对内安定暴民。但是有一段特殊的历史让这时文人命运发生改变,这是其历史的客观性所决定的,那就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三国争夺天下的时期,在这段特殊的历史时期,文人的思想也发生的根本性的改变。他们的思想深受儒家伦理道德观念的影响,并且在战乱和纷争中呈现出不同的价值倾向。那么三国时期文人如何实现自身的价值和实现“达则兼济天下”的心愿及找到自己的立命之所呢?这就是本文所要研究的重要内容。2、 三国时期文人的概说与定义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之时,文人们纷纷寻找明主,弃暗投明,帮扶国君治理国家,他们献言献策,为了国家的匡扶而献出自己的才智。三国时期的文人通常能知晓政治和军事的韬略,在政治上主要是稳定国家大局为己任,制定适合本国的发展政策,对外抵御外侵和争夺城池。对内安抚黎庶,招兵买马,招贤纳士,以扩充其实力;在军事上主要是出谋划策,加强军事训练,挑选精兵良将,扩大军队组织建设,以待进攻和防御。就这样,三国时期的文人找到自己的位置,他们上报效国家,下安黎民百姓。所以所谓文人就是指赋有宽广的胸襟,关心国家大事,具有军事和政治素养德才兼备并参与国家政治生活能力的人。我们现代指的文人是具有一定文化底蕴和内涵的人,在晚清以前,文人雅士在国家的治理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所以在古代文人的含义外延比现代要大,而且作用和性质也有所不同,其中,忠和义维系着国家的政治统治秩序,是古代政治思想中最稳定的元素。三、忠和义的思想来源孔子创立了儒家学派,其中忠和义是儒家伦理道德的基本范畴。“忠”与“义”在先秦之前是两个独立的概念。在儒家祖师的语录里,“忠”指的是尽心为人办事,不分对上与对下。如“为人谋而不忠乎”“教人以善谓之忠”“义”指的是办事准确,几乎包括处理一切人和人之间的关系问题,如“不义而富贵,与我如浮云”“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使民也义”。“忠”的观念是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和道德生活的重要支柱。在甲骨文编已经考释的九百余字当中,我们还看不到“忠”字的痕迹。即便是目前国内最完备的金文辑录殷周金文集成中,也仅能见到两例关于“忠”的释文,且均出于战国之铭器。在注释:论语,M中华书局出版社2004年版,第49页。 孟子,M中华书局出版社1998年版,第124页。 论语,M中华书局出版社1998年版,第75页。 孟子,M中华书局出版社1998年版,第146页。诗及尚书等传世文献中也大抵如此,诗经中的“忠”字并无一见;尚书中虽有7处出现,但都出于古文尚书,无法作为西周“忠”字及其观念已经产生的确证。因此,可以大胆地假定,在西周时期,“忠”观念作为伦理道德范畴还没有产生。但从现存资料来看,其在春秋时期已经开始在社会生活和人们的道德意识中流行开来了。左传当中共见“忠”字70余处,国语见50余处,连论语当中都有18处论及“忠”,而且这些用法无一例外均是在伦理道德的意义上来使用的,这充分说明“忠”的观念在春秋时期就已经产生了直接而深刻的影响,并由此而成为与“孝”同样重要的道德观念。在“忠”与“义”这两个概念的发展中,“忠”的含义越来越固定,直至被完全局限于君臣之间个人的单向度关系中,且是天定的具有形上必然性的关系,从而使“忠”具有了官方意识形态的内涵。而“义”的含义却在表同类人的关系这个大范围内越来越变化多端,直至成为地方武装联合、民间组织的一种号召和纽带。这种“义”的观念的发展当然对统治阶级是很不利的,因为以“义”为号召的联合,既可以表现为互相扶持的小集团的“结义”,也可以表现为反抗官府和朝廷的人民的“聚义”。明张溥的五人墓碑记里记载苏州市民反抗魏忠贤的斗争,就有“激昂大义,蹈死不顾”和“大阉亦逡巡畏义”的话。为了防止这种“义”逸出封建统治阶级修筑的轨道之外,朝廷的策士们就在“忠义”二字上下工夫,这种“忠义”不同于上文所说的“忠”与“义”的自然连缀,而是含有政治目的的捏合。首先承认某部分人或某集团在下层的活动是“义”,然后在“义”的前面冠以“忠”来诱导这些人不造反,甚至是效力朝廷。“义”在这一政治伦理“忠”的统辖下,遂演变为一种官方意识形态能够容忍与许可的行为。再者,“忠”、“义”二字连辞,显然有化解其狂狷之气,整合其豪侠之心的作用,并以此为行动者提供一种价值预设,经由这一人格的自觉和提升,最终走上忠君报国之路,成就“大我”的境界。3、 三国时期的政治思想与文人的忠和义两汉统治者素以儒家纲常名教统治天下,然而,汉末名教的衰落表明以汉代经学为体裁的孝治难以继续维持下去。思想混乱和政治动荡交互影响,在这种情况下,政治思想领域呈多元的发展趋势,出现了多种强劲的政治思潮。一是将名实之争和才性之变交融在一起的名理思潮,重在人才鉴别和管理使用。二是以礼法、君臣、名实为主要论题的名法思潮。所以汉末的思想家和政治家都重视人才的品性和才性。名理是思想史魏晋时期的政治思想,关于名理,汉末王符在潜夫论考绩中说:“是故有号者必称于典,名理者必效于实,则官无废职,位无非人。”杨泉的物理论说:“国典之坠,犹位丧也;位之不建,名理废也。”从其内容上来看,主要与选才用人有关,因此名理学是三国时期探讨人物鉴品为核心的政治学说。名法思想也是汉魏时期的政治思潮,名法注重探讨治国的指导思想和方法手段。名理和名法都是在儒学文化背景之下产生的,然而儒家思想在中国封建政治统治中占主导地位,二者都同属于儒,同属于一种政治学说领域。至此,我们来看文人的忠和义,在三国时期,玄学和名理及名法思共同贯穿在当时的政治统治领域中,作为统治者,必须在纷乱的情况之下招兵买马和招贤纳士从此时的政治思想来看,要成立一番大事业,必须要选好和用好人才。曹操提出“唯才是举”其中的才包括很广的概念,才就是在面临当时的政治环境所表现出来的才能和符合政治统治需要的才能,忠和义就包含在其中,在古代政治思想当中,德性是最重要的,要求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四位一体位的思想模式,恰恰是把德放在第一位,而三国时期的政治思想与春秋战国以来的政治思想也是一脉相承的。在三国演义中,最具有典型的文人有,曹操帐下的郭嘉(奉孝),徐庶(元直)等,刘备帐下的诸葛亮(孔明),庞德(凤雏)等,孙权帐下的鲁肃(子敬),张昭(子布)等,“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大凡国家之事,乃需文人的匡扶之志和韬略来经营,从这些文人来看,他们之所以能在明主的帐下找到安身立命之所,是因为他们的思想与忠义是联系在一起的,郭嘉是曹操帐下的文臣,他一生都跟随着曹操,为其主出谋划策,表现得十分忠守职责,病危临死时都还惦记着国家大事。郭嘉的忠义思想表现的十分突出,首先,“忠”就是一种君臣关系,从儒家思想来看,“忠君”的观念作为臣德,其内容也是多方面的。其一,“忠君”观念强调臣下对君主的忠贞无欺,“不二”已开始成为“忠君”观念的内容了。当然,其前提条件是所事之君为贤良、明德之主。其二,要求臣下能够尽心竭力地效忠于君主,强调“尽忠以死君命”, “尽忠极劳以致死”在这个意义上,作为臣德的“忠君”观念又往往与以公室、社稷等为对象的“忠”观念联系在一起,二者的要求在多数情况下是基本一致的。其次,就是“义”,“夫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强调“礼不行,则上下昏,何以长世?”儒家在“礼”之外,又强调 “义”,把“义”看做是与个人的“私利”相对立的公共利益。在个人对他人、对社会的关系上,儒家强调“义以为上”、“先义后利”,主张“见得思义”、“见 利思义”,反对“见利忘义”、“以私废公”。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并不是把“君子”和“小人”看成是固定不变的两种相互对立的人格模式,而是提出了一种判断“君子”和“小人”的评价标准。如果“喻”于“私利”并按照是否能满足“私利”去行事,就会成为一个没有道德的“小人”;相反,如果能够“喻”于义,并按照义去行事,就会成为一个有道德的“君子”。在这里,“义”主要是指整体利益,“利”主要是指个人的自私自利。郭嘉(奉孝)这种“义”就是私利与公利得关系的集中体现。再看徐庶(元直),他本是刘备帐下的谋士,在破掉曹操的八阵图以后,曹操一直想重用他,可是徐庶(元直)不肯,曹操就设计利用其老母的字迹,写了一份假修书,叫他回去,此后一直在曹营。可以看出徐庶(元直)的忠义思想,他不忘老母,表现出他的孝,而孝在古代是和忠是同等地位的。“失忠与敬,何以事君?”而国语晋语一则 “敬”“孝”并举,孝以对父,而敬以对君,提出“事君以敬,事父以孝”,并明确指出“受命不迁为敬”,“敬”成为了对于臣下的道德要求,“受命不迁”则显然具有了“忠君”的味道。徐庶(元直)虽蹲曹营,但他不为曹操献任何计谋,原因是曹操害死其母,在众人看来他的“义”是狭隘的,其实不是这样的,是不让世人作为笑料,故而是“义”的社会价值的体现。三国演义对诸葛亮“忠义”品质的描写是多方面的,是无处不在的,注释: 曹丕典论,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24页。 左丘明左传正义卷,M中华书局出版社1988年版,第452页。 国语晋语一,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311页。 左丘明左传隐公十一年,M中华书局出版社1988年版,第452页。 左丘明左传僖公十一年M中华书局出版社1988年版,第159页。 论语,M中华书局出版社2005年版,第112页。 左丘明左传左传僖公五年,M中华书局出版社2005年版,第112页。也可以说,“忠义”这条红线是贯串于诸葛亮一生的。为酬刘备“三顾”之恩,诸葛亮在八十万曹军压境,兵败樊城的危急时刻,不顾个人安危,只身入吴,舌战群儒,坚定了吴主孙权联刘抗曹的决心,此乃他“忠义”表现之一。刘备白帝城托孤时,对诸葛亮说,“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邦定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为成都之主。”诸葛亮听毕,汗流遍体,手足失措,泣拜于地曰:“臣安敢不竭股肱之力,尽忠贞之节,继之以死乎!”此后他侍奉后主刘禅,虽然后主昏庸无能,但诸葛亮始终忠心耿耿,毫无怨言,履行了他对刘备的诺言,此为其“忠义”表现之二。按中国传统的道德来衡量,诸葛亮的确可以称得上是个全人。对于中国传统道德,有所谓“四维”、“八德”、“三纲”、“五常”等不同的表述,但其中最重要的不外乎两条,一是“忠”,二是“义”。所谓“忠”,就是忠君,但在很多时候,忠君和爱国是紧密相连的。诸葛亮对刘备、对蜀汉政权,可谓忠心耿耿,至死不渝。自帝城托孤时,刘备对诸葛亮说:“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邦定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为成都之主。”这可能是刘备的肺腑之言,既有试探,也寄予厚望。诸葛亮则诚惶诚恐,汗流遍体,泣拜于地日:“臣安敢不竭股肱之力,尽忠贞之节,继之以死乎!”从此,诸葛亮便穿记托孤之重,忠于职守,辛勤谋划。他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七擒孟获,平定南中;以法治蜀,足食足兵,六出祁山,北伐中原,以完成刘备的未竟事业。后因刘禅的猜忌,加上变异数起,屡次伐魏不力,使他身心交瘁,积劳成疾。即使如此,他还认为自己愧对先帝重托,深有负罪之感。诸葛亮以自己“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行为,实现了他“竭股肱之力,尽忠贞之节”的誓言,表现了对蜀汉事业的无限忠诚。 渚葛亮的“义”,也感人至深,在他身上最明显的体现就是对部下、对百姓的关心。诸葛亮在许多场合,反复宣称刘备的队伍是仁义之师,他始终认为举大事者必以人为本。当阳大败,刘备与数万跟随他的“赴义之民”,不忍相弃,甘与同败,诸葛亮认为这是“大仁:赶义”的表现。在取得益州后,诸葛亮及时地提出加强法治,抑制豪强,安定社会秩序,使民众能休养生息。他征南中,实行攻心为上、军事辅之的政策,使孟获等心悦诚服,保证了南中地区的长治久安,并给该地区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促进了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他行军作战,纪律严明,秋毫无犯,即使在死后,在定军山“显灵”,仍然惦记着“两川生灵”,警告钟会不得妄加杀害无辜。在个人品行方面,他也做到严格的道德自律。诸葛亮生活俭朴廉洁,出山之前,以躬耕为食,出山之后,高官厚禄,他仍然过着淡泊生活。在注释:罗贯中三国演义,M中华书局出版社1994年版,第344页。 罗贯中三国演义,M中华书局出版社1994年版,第578页。 弥留之际,他仍然强调:“臣死之时,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也。”此外,他的谦和、宁静、自尊、自爱也给人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这些传统美德,与人民大众是息息相通的。一般而言,我们可以在内容上把“忠”观念大致归纳为两大类,即一般性道德和政治性道德。对于一般性道德含义的“忠”来说,在通常情况下,都没有固定明确的主体与对象,其适用的范围相对较为广泛,可以用于君臣之间、君民之间、宗族或家庭内部各成员之间、生人与考妣及鬼神之间、朋友之间。因此,在这个意义上讲,“忠”体现为人所共有的道德规范。左传襄公二十二年有“忠、信、笃、敬,上下同之,天之道也”,国语楚语下亦言:“天事武,地事文,民事忠信”,这里的“民”应被训为“人”,它不是特指庶民百姓,而是指包括天子、诸侯、公卿、大夫等在内的各个阶层的社会成员,“忠”于是就成为对于每个人都具有普遍意义的道德要求。“在春秋时代,忠是对待一切人的。”对于政治性含义的“忠”而言,首先体现出来的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结构中的各个阶层的人们所普遍适用的社会价值取向及道德评价体系的核心问题“公”与“私”的关系问题。“公”的观念一直是我国传统社会中居于主导地位的价值取向,体现了中国古人在政治领域和社会领域中朴素的公共理性。作为君德,以“众”为对象是“公”的首要内涵,因此,左传桓公二年强调“上思利民,忠也”,国语齐语亦提出“忠信可结于百姓”。政治性涵义的“忠”观念也正是以此为基础而立论的,“公”体现了“忠”的内在价值。其次,政治性含义的“忠”还体现为为臣之德。作为为臣之德的“忠”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其一,相对“民”而言,“臣”依然是作为社会的管理者出现的,因此,作为臣德的“忠”就有了兴利于民的要求。4、 三国时期文人忠义观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1历史意义。三国时期文人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版海洋工程电工劳务分包施工合同
- 2025年度高端艺术展布展服务合同书
- 2025版酒店酒店用品物流配送及仓储服务合同范本
- 二零二五年度食品加工设备订货协议
- 2025版电子商务平台技术升级改造合同
- 2025年房贷债务离婚协议样本:债务清偿与分割方案
- 二零二五年度个人股东股权激励与员工持股计划协议
- 2025版新媒体运营实习合同协议书-实战技能提升
- 二零二五年度特色民宿买卖合同范本
- 心理健康英文课件
- 新疆2020年中考英语真题(含答案)
- 内蒙古地区历年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之非连续性文本阅读14篇(含答案)(2003-2023)
- 鲜肉采购配送服务 投标方案(技术方案)
- DL∕T 5210.2-2018 电力建设施工质量验收规程 第2部分:锅炉机组
- DL∕T 1482-2015 架空输电线路无人机巡检作业技术导则
- 2024北京海淀区初二(下)期末物理及答案
- 品质月报表完整版本
- SHT 3554-2013 石油化工钢制管道焊接热处理规范
- CHZ 3002-2010 无人机航摄系统技术要求(正式版)
- 【城市轨道交通安全管理的问题与优化建议探析4700字(论文)】
- 2024年南宁建宁水务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招聘笔试冲刺题(带答案解析)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