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学课程笔记.doc_第1页
民俗学课程笔记.doc_第2页
民俗学课程笔记.doc_第3页
民俗学课程笔记.doc_第4页
民俗学课程笔记.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民俗学课程笔记(万建中)一、什么是民俗学民俗学的一级学科是社会学,(学科体制,教育部的教育委员会)。社会学下设四个二级学科:社会学、人类学、人口学、民俗学。(我国学科的是以二级学科为基础的)社会学上面是法学,硕博是法学。研究下层的、民众的学问。民俗学研究:田野作业法(文化有先进落后之分?文化是平等的。多样化)二、民俗文化活动民俗节日不需要外力推动。(中秋节)三、民俗文化属于下层文化。是处在一个民族文化系统中的底层,起着基石的作用,也是最稳固的一种文化,有强烈的惯性。一个民族最稳固的变化,具有一种传承的惯性节是一种非常时刻,具有难以通过的含义。中秋节的来历?什么是“节”?民俗文化是重复的,使得我们的生活有规律,可预见。1.“节”=约定俗成?2.节外生枝。(中西方饮食的差异。)植物都有“节”。3.时间的分类。平常时间和和非常时间。非常时间就是“节”。“非常”就是不吉利、很凶恶的时间。所以叫“过节”。传统节日都是单数。4.中秋节的特殊性。 文化是平等的,是没有差异的。文化并不等同于文字。 文化分类为上层、下层。民俗文化属于下层文化,是一个民族文化系统中的基石,所有精英文化都建立于底层文化。 底层文化是最稳固的文化,不容易发生变化。民俗具有流传的惯性。 解释文化和身边的生活,生活的意义,民俗文化的重复性,带来生活的规律、节奏和可预见性。 “节”约定俗成的日子和时间。 节日的非常,指不吉,最难通过的时日,所以叫过节。自古节日的时间多是单数,是非常不吉利的时间。“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循环往复。月圆月缺,循环往复,永无止境,与生命的永恒相一致。中秋节抒发的是团团圆圆,圆圆满满。吃月饼,实际上,享受的是美好。为什么中秋节有送月饼的习俗:因为送月饼,象征送美好。生命的永恒。(砍伐桂树的吴刚、捣药的玉兔)古人对生命生生不息的、永恒的生命观。中秋抒发的是一种美好的情感圆圆满满,团团圆圆。这就是为什么说“节”有一种生活意义。如何顺利地过节?一是行为上的小心翼翼,通过自我行为的约束来通过这个“节”,就是禁忌。“禁忌”是什么?(洪水来了不回头?猎人海力布“魔物”或者宝物的使用都是有禁忌的。为什么会变成石头?石头是誓言、承诺的象征。很多少数民族向石头发誓。)禁忌:有些事情不能做,做了就会受到惩罚。常识与禁忌:受到的惩罚不一样。违反常识受到的惩罚是现实中的一般的惩罚,而违背禁忌受到的惩罚来自于精神、心理层面的,而不是实际、肉体上的惩罚。所以这种规范才是值得探讨的。(孕妇的禁忌:弗洛伊德图腾与禁忌)上世界80年代:美学。美就是生活车尔尼雪夫斯基 民俗与风俗的区别:相对的。(采用相对主义的态度来看待问题、因为这门课研究的是文化。文化本身是多样性的、有差异的。任何一种文化都有其存在的意义和价值。譬如七夕。生活就是一切。专家不能决定老百姓的意愿。只有中秋是特别的抒发团圆美好的愿望。桂树砍了又长,长了又砍,生生不息。玉兔捣药长生不老药。送月饼送美好。如何过节?约束自我行为,安全渡过凶恶的节日遵守禁忌。猎人海力布龙宫三天,人间三年or三十年。凡是魔物(宝物)的使用都是有禁忌的。石头是誓言的象征,是沉默的。违反禁忌的惩罚心理上的、精神上的惩罚,带有玄幻色彩,非实际的。图腾与禁忌弗洛伊德生活是重复、模仿,你所经历的苦难别人都经历过,不是独一无二的。美就是生活。存在的意义就是存在本身。中秋,源于天体崇拜。中秋的神话是先民对生命的执着,中秋节抒发的是最为美好的情感。 过节的禁忌,对自我行为的约束。 非常之物大多有禁忌。 民间的大量变石传说。石头,象征誓言、承诺。 常识和禁忌之间的差别,打破禁忌受到的惩罚,来自于精神和心理层面,基于这一点本质上的差别,禁忌才成为一种文化的体现。 在少数民族地区,唱歌,本身是内心的精神上的需求,是一种生命的体验,纯粹的抒发。 生活就是重复和模仿。 美学,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美,就是生活。生存的意义在于生存本身。文化是相对而言,具有差异的,任何一种文化都有其存在的价值。而生活本身对于文化对于文化具有决定权。 理解他人的理解。而非纠正、指导和评判。【纳西族的走婚。(男阿注携带松子、油炒糯米饭、小弯刀);汉民族中“家”的概念。】民俗与风俗的区别:植物性格:含蓄,内向,安土重迁,固本守己。动物性格:外向、奔放、征服,弱肉强食。饮食透露出民族文化性格的信息。 中国人将食物分为生和熟,生食和熟食;将人也分为生人和熟人。 中国人的吃穿用,皆取自于植物,中国人对植物的亲近感。治病用草药,纯棉的衣物,盖房子用木头,建筑系叫做土木工程系。饮食的器具筷子。(对“筷”“子”的解释【在民俗学中叫做讨口彩】观念在文化和个人行为中的决定性作用。)民俗包含了主体民和俗两个部分。生活习惯的不同形成文化差异,汉民族的“家”观念。 民俗、风俗 民俗包含了民和俗两个部分,民既是创造俗的主体,俗既是现象的本身。 民俗事象:事,是过程、事件;象,即指现象。譬如婚礼。既要研究婚礼的过程,还要研究谁来参加婚礼。 风俗揭示了一种文化现象,生活现象,是自然流传的,从古至今,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它是自然形成的过程,也会自然消融。是风袭文化的综合表现。民俗禁忌行为禁忌,如莫回头的传说;语言禁忌风俗本尼迪克特文化模式(植物性格,动物性格的概念划分的提出)什么是民俗学本尼迪克特菊与刀民俗研究方法:田野作业。与调查的区别:作业是一个完整的操作程序。调查是为了获得某种资料而进行的。“民俗学”词汇:folklore,源于英国文化考古学家汤姆斯。他提出民俗学是对民众的知识,民众对生活的看法的研究学科。【英】汤姆斯“迷信”的阐释民间信仰的合理与科学性:信则有,不信则无。民俗学是在进化论的思潮中产生的。 民俗学定义:哈特兰德给民俗学下的定义是“研究未开化人心理现象的人类学”。通过遗留的民俗来探讨古人的心理状态、思维方式等。 兰格则称之为“遗留物”的科学 泰勒在其原始文化中第一次使用“遗留物”这个词,用来指那些“被习惯势力带进不同于他们早先的社会环境”的见解、观念和习俗。 弗雷泽金枝田野作业法,命题选题制定计划实地调查的学术研究过程,来自于田野,又回归于田野。 无法分类的,出于模棱两可状态的对象,都是禁忌的对象。恐惧来源于未知,和无法判断。 任何的群体都会形成自己的生活风俗习惯。民俗学通过俗,来了解其民。 民俗学词汇 民俗学:folklore,源于英国文化考古学家汤姆斯。他提出了应对民众的知识,民众对生活的看法的研究设立学科。研究对象,是民间流传的,民众享有的文学和民俗。 民间文学,迷信、风俗、民歌、谚语等等。 关于迷信,民间信仰和习俗。民间信仰的力量。信则有不信则无。 研究未开化人心理现象的人类学。哈特兰德。通过古代遗留的民俗文化现象,探讨先民的思维方式和思想状态以及生活观念。民俗既是文化“遗留物”,指代那些“被习惯势力带进不同于他们早先的社会环境”的见解、观念和习俗。两种极端的性格集中在一个民族身上,这样的民族是一个让人担忧的民族。樱花可以看出日本人的绅士风度,很儒雅;而武士却很残忍,这两者集中在日本人的身上,反映出了日本人的性格是模梭两可、摇摆不定的。民俗学是一门现在学,而不仅仅是一门历史文化学。民俗是现在的生活现象,是一种文化力量。 传统习俗、仪式的社会根源和强大的社会功能。结婚仪式是重构关系网的最好时机。 民俗是一张网,一旦人偏离了约定俗成的轨道,就会感受到传统和集体的力量。 【所谓约定俗成的概念和思维,并非不可突破的,但是你不能在意大众对你的看法和固定的成见。只有突破了这种他人加诸的牢笼,才有可能达到空的状态,从而进行自我的升华。最重要的是自己的观念而非他人。这也是唯一的不同点。虽然人作为社会性的动物,通常依靠他人来折射自我,但是一旦你认识了自我,那么坚持自我就是非常重要的一点。】民俗学相应的改变和扩大。本尼迪克特没有把民俗定位在遗留物中。民俗永远是现代的民间生活现象,是一门当代学。祥林嫂为什么会死,是她偏离了民俗的轨道。寡妇在南方称为单边人,鬼婆,大户人家一般不接受这种被认为不干不净的人。过去丈夫的死会归咎为女性阴性太重。古代只有结发夫妻才有资格坐花轿,坐花轿是一种身份的象征。其他小妾没有这个资格。举办婚礼是为了收份子钱、广而告之。更重要的是新郎新娘一生中最风光之时,成为整个婚礼的焦点,重构关系网的最好时机。人一生中多是默默无闻的,只有在举行结婚仪式,新娘是一生中最亮丽的,新郎是最英俊的,也是重构关系网的最好的时机。民俗是一张网,每个人都生活在网里面。祥林嫂想靠自己的力量突破这张网,是不可能的,她太渺小了。伴随着时间流逝和知识、经验的获得,任何一项有生命力的、涉及充满活力材料的研究都必须相应地改变和扩大其范围。对于民俗学研究者来说,民俗永远是“现在”的民间生活现象,它是一种生气勃勃不可遏制的力量。一般人死之后一了百了。祥林嫂不行,据说她嫁了两个老公,她死了之后在阴间,她的两个老公会来抢她,因此,死对她来说是一种新的恐惧。她死的也不是时候,那是在大家过年团圆祝福时。鲁四老爷其实对她恩重如山。大家都在编织网。民俗的形成、发展过程是不断消亡、不断以新的表征呈现出来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因为现在社会发展太过,对一些传统的东西会造成破坏。仅仅保护物质文化遗产是不完整的。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古琴艺术和昆曲。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无形的,如果得不到保护,人们是感觉不到的。中国人骨子里是喜新厌旧的。学了民俗学这门课,我们也有责任保护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民俗的形成、发展过程是不断消亡、不断以新的表征呈现出来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旧有的民俗会消亡,同样新的民俗会产生。但是在社会高速发展,追求极大化的时代,对传统文化会产生人为的破坏。 文化遗产的根本在于其内涵而非形式。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无形的,消亡的速度相比物质遗产更加迅速,且不易于察觉。 民俗不一定要固步于以往的事物和遗留,更要看到现在正在产生的新的民俗和思维方式。一切向前看的今天,传统的民俗文化会有人为的破坏。为什么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只有物质没有文化(非物质),那么是不完整的。比如之保护四合院,而不保护相关文化;古琴艺术,不仅弹奏古琴,所弹之人,指法,传说等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消亡,不易被感知。钟敬文先生与民俗学在规定民俗学范文的问题上有不少学者把对象限于过去(如注重原始遗留物的研究),它可说是一种“社会考古学”。他们的着眼点,是古代文化在现代生活中的遗留。反之,有的学者却不囿于这种界限。古代文化的遗留物,他们固然要搜集、研究,现代产生和流行的民众思想和行动,他们一样不肯忽视。我们觉得后者这种看法是比较明达的。钟敬文民俗学论集民俗学的作用及其功能。排泄训练,入学前蛮横无礼。学校会塑造荣誉感。一个小孩成绩不好,会受到鄙视。中国人要面子,日本人更要面子。宁愿陪黑人住,也不愿陪日本人住,受不了日本人的礼节。受了污染,用极端的手段来消除侮辱。中国人注重光宗耀祖,日本人注重集体荣誉感。理解他人的理解。比如极端的荣誉感、极端的报复行为在美国是不可理解的。在学术研究和社会改造方面会发挥重要作用。民间通过叙事来保存历史。本尼迪克特的菊花与刀在日本受到广泛的欢迎,作者提示了一些连日本人自己也没发现的问题;更重要的是作者怀着“理解他人的理解,尊重日本人的态度”来写这份报告的。现在中国的问题由于官方政府的介入,保护反而成了破坏。万建中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不需要保护的。耿村是中国第一故事村。讲故事是在生活中进行的。离开了叙事所有的都不存在。叙事就是在讲故事。故事谁都愿意听,因为它不涉及到隐私,它只给我们带来快乐。民间没有它的历史,通过民间故事把它留存下来。最宏大的叙事是史诗。故事(story)历史(history),历史是他的故事。故事,叙事,民间的历史通过叙事的形式而流传。 史诗,宏大叙事。它可以衍生出许多其他的作品,成为文学创作的原动力。 故事和历史,story和history。它们之间是有关联的,故事并非仅仅是文学上的创造,它还是一种对某种历史的夸张和奇幻的表达。【艺术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对事实的虚构夸张和再创造,是非常伟大的行为。】有两种人善于讲故事,一个是商人或远游者或水手,拓展空间的维度,远游者,在空间的维度上扩大了人们的生活视域。山海经刘宗迪,想象地理论。中国人的窥视心态。一个是老人,从时间的维度上讲故事。老人的故事,第一人称的叙述带有一种真实感和权威性,在时间的维度上,将过去和现在联系起来。民俗学其研究价值之一是向民俗主体延伸,从民俗的俗转向民俗的民。民俗学是一门跟人打交道的学问。民俗学在学术研究与社会改造两个方面,都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保护变成政绩工程,使保护偏离正常轨道,保护变成破坏。宏大叙事就是史诗,成为重新创作的原动力。向民俗主体的延伸:民俗学之所以秉赋如此实的社会功能,在于其研究的价值取向向民俗主体的延伸。民俗学自然以民众的风俗现象、生活形态为观照的对象,但又不止于此,反过来,从以民俗的“俗”转而审视民俗的“民”,亦即创造和传播风俗文化的主体。集体荣誉感,对社会认同的需求。 【理解他人的理解,而非仅仅通过自己的认知去理解。对他人的尊重也许正是我们所欠缺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恰恰正是从自己的观点出发,去对他人的理解进行理解。如果能认识并且时刻牢记这一点,我相信能够更好的尊重他人的思想和意愿。而非强迫其他人接受自己的观点和意志。】 【重点其实就是自由意志,只要能做到不受干扰,屏蔽无聊信息,就可以达到某种精神自由。】 俗,就是欲望,精神渴望。国庆节,官方节,是数字化节日。官方的节是向后看的,要我们去回忆咀嚼过去,如十一国庆、七一建党节。传统节日:向前看,是面向未来的,尤其是大年三十年夜饭。对传统节日的重视:放假营造过节气氛。本尼迪克特通过选取日本民众生活中的一些具有代表性的风俗,来分析其民族特点。譬如“风吕屋”与“各就各位”。文化的两种分类:罪恶感文化(美国、基督教文化)和耻辱感文化(日本)。民俗知识:无需专门学习。异文化的研究,能够促使观察者发现一些客观的不易察觉的信息。民俗学者的调查要把自己的调查过程考虑进去,整个的过程都描述出来。民俗调查有主位与客位之分。主位是站在当地人的立场来考察当地人,以当地人的语言来书写民俗。语言文字的表达也尽量贴近当地人的习惯,方言。客位是完全以自己的学术立场来看待当地民俗。是指通过自己的学术立场来进行考察和书写。 民俗学考察的心态:理解他人的理解。母系氏族社会遗留下来的婚俗制度,纳西族不叫夫妻,是阿注。摩梭族这种婚俗当地人说没有婆媳矛盾这个好处。当地人有权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局外人没有权利去指责他们,评判他们、改造他们。而是应该观察并且理解,尊重其他人的民族风俗。价值观念没有优劣之分,只有地域差异。民俗学者只能是去理解他们、体谅他们。摆脱猎奇心理。中国的文化是宏观的、模糊的;西方文化是形而下的,就事论事。理解就带有情感,民俗学是一种带有情感的学问,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公正的学术态度理解的态度。理解,是最为重要的。对以民族民俗事象的理解达到了抽象、本质的层次。要习惯与看待和自己文化大相径庭的其他文化,必须尊重其他文化和其他人民对待自己文化的看法。 都市民俗(现代酿酒业神话塑造)。现代神话,生活中塑造了各种神话,塑造的过程,参与者和创造者。本尼迪克特特别强调:要习惯于看待那种和自己文化大不相同的其他文化,必有须尊重人家的文化和人家自己对自己文化的看法。一般讲到神话,就会想到远古时代,女娲补天、夸父追日,但其实我们现实生活中也有很多神话,比如这些个星是怎么塑造出来的。菊花与刀对民俗学研究民俗的启示之四:比较研究方法,民间文化研究方法比较民间文化的方法。比较研究,大同之中存在小异,这种差异是如何产生。本尼迪克特说,尽管一个部族可以有百分之九十的行为和邻居各族共同,但总有一点根本不同。大同中存在着”小异“。要善于发现小异。本尼迪克特认为,日本人对天皇”忠“是无条件的,而中国的”忠“、”孝“是以”仁“为前提的。中国人比较注重国与家两端,对公共地带是忽略不计的。”仁“,两个人,是人和人的关系,在中国最重要的是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中国孝的是列祖列宗,决定了中国人根的情结。因为中国人吃的是草,有根,使中国文化源源流传。日本人敬的是离自己最近的关系密切的祖先。中国人骨子里有种反骨的意识,忠在中国其实没什么地位。人和人之间的关系,落实到家庭中就是“孝”。 孝的产生与农耕社会有深厚的关联,老人在农业生产中具有丰富的知识和阅历,他们的态度是不可替代的,久而久之形成了尊重老年人的习俗。孔孟将这种习俗上升到理念的层次,产生了孝悌观念。 根情节,中国人讲究根深蒂固,认为人始终要落叶归根。因而传统在中国十分重要。本尼迪克特认为,中国人的文化性格:古典世界的阿波罗式;西方人的文化性格:现代世界的浮士德式。西方人喜欢冒险、开拓、冲突,看重的是征服、暴力;中国人安土重迁、固本守己,保守、内向、含蓄。骨子里没有霸占。动物性格(西方人),植物性格(中国人),中国人根的观念浓厚。东西文化差异-植物型性格和动物型性格。(文化模式)比如,中美同样是开发西部,但采取的方式理应不同,中国人“根”的观念太浓重。三峡大坝的成功不是技术、原材料的问题,是移民的问题,中国政府花大量的工作做移民工作。中国人的确也比较保守,长城是用来防守,不是用来进攻的,但保家卫国是责无旁贷的。中国人就是要守住自己的疆土,保住自己的家园。“知足者常乐”,这是中国人的哲学。邓小平非常伟大,提出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在农村进行分产到户的承包改革,因为中国农民的觉悟还没达到共产主义的程度,你只有把土地分到他们自己手上,这生产积极性才会调动起来。小平同志的这一决策符合中国农民的思维习惯,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取名字也不要取得太伟大、太浩瀚,平平常常。名字的最后一个字不要是入声,最好是平声,名,自命也。除了字的意思以外,还有发音。过去的人取名字多用贱名,好养活。名字取得不要太起眼,取单名容易重复,取名字也不要太复杂,越平常越好。人最好不要太内向。本土观念强烈,没有霸占、侵占的意识。中国人对土地的观念,家的观念,是非常强烈的。中国的餐桌文化和酒文化。保守,不开放。例如,长城的作用是防守。中国人守疆的观念非常重,而收复失地对于中华民族也有深刻的意义。 重农观念,农民心态。阿兰邓迪斯是美国加州大学民俗学和人类学教授,美国现代民俗学和民音文学研究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特别强调比较研究方法。同一民俗事象在不同地域的表现形态可以比较;同一民俗事象在同一地域的不同时期的演变过程也可比较。什么是相对,是由比较产生的,可以横向比较也可以纵向比较。阿兰邓迪思和比较研究法。比较的工作是绝对的,贯穿了研究调查工作的始终。1同一民俗事象在不同地域的表现形态。2同一民俗事象的演变过程和轨迹。即空间维度和时间维度的比较,强调事物的相对性。相对即由比较产生,强调个别和差异。反对普遍正义,民俗文化就是个别的,具体的,具有差异的。民俗的本体特征(一)的笔记比较民俗学是民俗学的一分支。民俗学工作者总会把自己所处的风俗圈的风俗或熟悉的风类风俗与正在调查、研究的区域风俗相比较。风俗文化的信息掌握的越多,比较的可能性就越大,对问题的认识和看法就更全面、准确。民俗志:当地人书写当地的民俗文化。民俗学者要大量掌握当地民俗志信息。没有比较就显示不出区域风俗的特征和独特性。菊花与刀是一个美国的文化人类学家以自己的文化同日本的文化作比较研究的结果。民俗的本体特征:什么是民俗学,什么是民俗。 民俗词汇的应用、解释。 民俗的本体特征。 本体特征:一、约定俗成的惯习民俗。人类社会群体固有的传承性的文化生活现象。民俗事象存在于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现实生活中的不成文的规矩。1约定俗成。群体固有的传承性的文化现象。没有明文规定的管理,约定俗成的惯习、规定。公共空间意识的缺乏,家国观念的强化。2人类社会固有的,群体性的文化生活现象。流传三代以上即够得上民俗的标准。如踏药渣的习俗,将药渣倒在繁华的十字路口,而这本身并没有明文规定,也不知道其产生年代。传承性”踏药渣“之民众解释:驱逐病魔;高明医生纠正;行医标志(幌子)。民俗事象,事件、现象。事是事情,有时间地点人物三要素,它的发生发展,有个过程。象是现象,可以呈现出出来的。要观察民,关注非常情况的出现。一旦出现非常的事件,那么潜藏的一些关系全会浮出来。关注不成文的规定,民俗很难追溯确切的起源,但几乎都有一个与之相关的传说。民俗事象:1将事象作为一个事件来看待。开头结尾的时间长度,象,是可以体悟到的具体现象。时间,过程和人物是必要因素。民俗事象的调查,应该是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关注其中的故事,非常的情况。2不成文的规矩。民俗往往找不到根源,大多是传说作为支撑。例如很多日常习俗。天人合一,就是人的行为方式要符合自然的规律。民俗多找不到它的根本的最早发生在什么时间,什么事件。但很多民俗会有一个传说来做一个支撑。自助餐是最尊重个性和自我的表现。西方人对自我和个性的尊重。人们观念中的约定俗成剩女原因之一是在观念上,男的要的是贤妻良母,女的就是想要靠山。传统婚姻习俗:夫唱妇随;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女子无才便是德;温柔贤淑;忍辱负重;贤妻良母。生产其他方面的惯习幌子 理发店的幌子过去一般商店开店时,要将算盘拨得噼里啪啦响,预示一天的生意兴隆。各行各业都有自己的祖师爷,有自己的行为规范。民俗事象,存在于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从古到今,现实生活中到处都有种种不成文的惯习在制约着人们的言行。不仅事象,观念也是约定俗成的。 剩女情况的出现,男性的观念是寻找贤妻良母。女性的观念是寻找依靠。正是这种传统婚姻观念造成了许多高条件的女性难以找到合适的对象。 生活惯习 例如理发店的幌子,一目了然的标志性物件。探寻一些理所当然的表象下面的内涵,可以了解很多奇趣轶闻。 民俗事象存在于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从古到今,现实生活中到处都有种种不成文的惯习在制约着人们的言行。 隐语,又叫黑话。只有行内人能听得懂,同样也是不成文的。 民俗事象存在于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不成文的规矩。自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以后,随着人们对事物认识的深化,民俗这种不成文的客观事实,越来越被一些有识之士重视。有些有识之士把当地的不成文的民俗记录了下来。但是很多民俗被民俗学者、爱好者记录下来,变成文字,这并不不会改变民俗的本质。目前中国留下了大量的民俗志资料。很多民俗的定型始于汉代。如东汉应劭风俗通义南朝宗懔的荆楚岁时记。而一些典籍中也保留了大量民俗资料,如刘安淮南子、段成式酉阳杂俎、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吴自牧梦梁录,山海经等。民俗学的领域广泛,地方志和典籍的研究薄弱。民俗的本体特征(三)记录不改变不成文的规矩(对民俗的具体实施没有影响)不成文规矩比成文涉及的更广泛,使社会有条不紊的进行 2.族内婚-族外婚婚俗,如抢婚、哭嫁 3.民俗词典中关于民俗的七种定义,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民俗代表文化传统,尤其是限定在某些区域范围内的。(民间文化或民俗强调的民众享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强调的是存在形态是非物质的。) 4.民间文学的记录文本是民间文学,但不等于民间文学,还有一些表演情景,声音形态等是无法记录下来的。在具体实施中始终是不成文的规定。族内婚过渡到族外婚最早婚姻形式是抢婚什么是民俗1.民俗事旧时的残余遗风2.民俗是俗民文化的传统部分3。民俗是指含义广泛的传统现象4.民俗是退化的宗教5.民俗是指民间故事6.民俗是一种口头流传民间文化7.民俗是俗民文化 核心是传统第二个特征是模式性化的惯习。说不出发明人和创造者的、原始人和文明人都有民俗。进化论认为是从低级向高级发展。含义广泛,但不是所有的传统现象都是民俗,有的属于精英阶层。民俗是退化的宗教,即宗教的世俗化,此观点不符合中国的实际。民俗仅指民间故事。民俗指民间文学。民俗指俗民文化。综合起来:传统,存在俗民当中。归为三类 :1、民俗是文化传统,但不是一般文化传统,底层文化,是生存所必须的文化。2、限于俗民文学的范围。(也因为此,民俗学在文学类)民俗学的边界是什么?底层的文化,人类学、宗教学、民族学都在研究。从形式上看,民俗在此都有文字的描述,但这并不改变它那种不成文规矩的特点。民俗的文字描述,在这里仅是对这一存在的客观记录,这种记录,不具有章程,法律的意义。对人们的行为不具有约束、规范作用。 记录仅仅为了保存,延续的需要,对民俗在生活中的实施没有任何影响。 民俗在具体实施中始终是一种没有明文约定的不成文的规矩,是一种约定俗成的惯习。 在现实生活中,实际上有两种控制系统,一种是成文的,一种是不成文的。社会的稳定和秩序的延续,需要大量的不成文的规矩来约束。 人类的文明就是由于不断规范自身言行,使之变得越来越文明,摆脱本性中的兽性。 例如,婚姻观念的变化,从原始的浑沌状态到达规范化科学化的现代婚姻观念。人类希望自己生下的后代是纯种,潜意识里拒绝外来血统。抢婚,通过暴力的形式来抢夺,因为先民认为族内女子是私有财产。在某些偏远地区还保留了这一习俗。婚,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