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消息两篇》导学案3.doc_第1页
《综合消息两篇》导学案3.doc_第2页
《综合消息两篇》导学案3.doc_第3页
《综合消息两篇》导学案3.doc_第4页
《综合消息两篇》导学案3.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综合消息两篇课前寄语点滴入川终归海。综合消息报道的是一个时期里,发生在某一地区、某一系统的带有全局性的新情况、新动向、新成就、新问题,是多个单位里发生的具有共同性质的多个新闻事实的综合。它不像动态消息,一事一报,新闻涉及的范围多是一个局部、一个单位、一个点;更不像特写式消息,仅仅截取新闻事件的一两个片段。综合消息报道面宽,声势大,给人以总体性印象。综合消息不像动态消息那样,记者的观点、报道的主题,常常隐藏在事实的叙述中,它虽然也是用事实说话,但必须在叙述事实的基础上,从众多新闻事实中,概括提炼出一个共同的主题,或体现于标题、导语中,或见之于主体文字。本课我们就借助两篇消息来了解综合消息是如何做到点面结合,把消息写得全面概括具体生动的。探索与发现1综合消息的主要报道特点是什么?提示:综合消息是以综合反映全局情况为内容,把发生在不同地区或部门的具有类似性质的新闻事件综合起来进行报道的一种消息。它常常是围绕一个中心,把一个地区、一个单位的若干事实或不同地区、不同单位的若干事实撮合起来,进行概括的报道,从不同侧面去表现一个共同的主题。其特点是报道面宽,概括性强,可以给读者全局性的认识。2上课能否晚一点儿这篇消息导语较一般新闻而言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提示:本篇综合消息的导语比前面学过的动态消息的导语长许多,基本是一段话。本文报道的是社会问题,自然从生活中遇到此类问题的人和事说起,易于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和共鸣。同时,作者对“上课能否晚一点儿”这一问题,不直接作出判断,而是强调“用事实说话”,这种一步步分析综合,由现象到理性思考的方式显然更适合主题。3上课能否晚一点儿这篇综合消息的主题是什么?记者是从哪些角度提炼出这个主题的?提示:主题:中小学生上课时间过早。课文引用家长的抱怨以及老师的建议,对孩子上学早的问题提出了初步的看法。首先,上课时间早,可能“天黑路远”,为了学生安全,许多家长都要送孩子上学,这与不少家长的工作生活时间发生了“冲突”。其次,学生上学早,起床的时间就早,睡眠时间不够,吃早饭的时间也没有,晚上在家又要做很多作业,也保证不了早睡。而且家长和孩子没时间交流,这会对孩子的合理发育、个性成长、综合教育等多方面造成影响。其三,孩子为早起上学,势必要早睡,“不在最佳睡眠时间睡觉”,效率不高。记者从这些方面入手,很敏锐地感到上课时间早点儿晚点儿并不是一个小问题,于是抓住这样的主题,综合材料进行报道。记者并没有停留在当事人群的层面上,还引用国际研究组织的报告、大学专家的看法、教育管理部门的反馈,使消息的主题更集中、更鲜明。4.课文第二则消息在报道雅鲁藏布江大峡谷是世界第一大峡谷的事实基础上,还提供了哪些相关信息?有什么作用?提示:综合性消息不仅反映新闻事实本身,它还具有拓展性,反映新闻事实的总体状况、发展趋势,以补充和丰富传达的事实。这篇消息,在报道雅鲁藏布江大峡谷是世界第一大峡谷的事实基础上,还向横向和纵向延伸,为消息提供更丰富的相关信息。从横向信息来讲,雅鲁藏布江大峡谷为印度洋暖湿水汽北进提供了一个大通道,使亚热带向北延伸6个纬度左右,造成大峡谷内独特的自然风貌,为动植物提供了良好的栖息地。从纵向信息来说,大峡谷形成于上新世,因为青藏高原的强烈隆起,使雅鲁藏布江水流切割地壳薄弱处,下切侵蚀出今天大峡谷的奇观。这些延伸资料,使读者对雅鲁藏布江大峡谷是世界第一大峡谷这一新闻事实理解得更全面、更深刻。巩固与拓展一、积累运用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对的一项是()。A诤友(zhng)参与(y) 毛坯(pi) 惟妙惟肖(xio)B侪辈(chi) 请假(ji) 谚语(yn) 前倨后恭(j)C陡峭(qio) 驯良(xn) 夹杂(ji) 纤尘不染(xin)D勘测(kn) 禅让(shn) 腼腆(din) 度德量力(d) 2下列词语中有两个错别字的一组是()。A宣泄明信片重峦迭嶂郁郁葱葱B埋怨 挖墙角 悬梁刺股 计日成功C凑和 水蒸汽 犄角之势 平心而论D简练 水龙头 一如继往 三缄其口 3下面语段中画线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千万不要以为这是一本夸夸其谈金融危机的普通书籍,它高屋建瓴,总揽全局,对危机和危机制造者的揭示可谓是振聋发聩,一针见血。A夸夸其谈B高屋建瓴 C振聋发聩 D一针见血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新建成的京沪高速铁路,不仅能使东部地区铁路运输结构得到优化,而且有利于铁路运输与其他交通方式形成优势互补。B推行有偿使用塑料袋,主要是通过经济手段培养人们尽量减少使用塑料袋,这无疑会对减少白色污染净化环境产生积极作用。C奥运火炬登顶珠峰,必须克服低温低压大风等不利的特殊气候条件,充分考虑登山队员登顶时可能遇到的各种困难。D对于这一事件,澳大利亚的大多数媒体和报纸、电视台都公布了事实真相,打破了某些西方媒体妄图达到它们险恶目的的阴谋。 二、阅读鉴赏(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58题。西方对中国三大偏见不攻自破我们正在进入世界历史的新时代。西方对世界历史主导的终结,意味着我们需要丢掉西方文化视角来理解这个新时代。这将需要改变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西方人士的思维。而由于头脑中充斥着偏见,他们得出的往往是错误的看法。我将提出三个西方对中国存有偏见的例子来加以证明。西方对中国想当然的第一个根本性破绽是认为中国最终会像其他所有成功的发达国家一样加入大西方计划,并且变得“与我们一样”。他们相信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现政府无法继续存在下去,“玫瑰”或“橙色”革命的出现只是时间问题。西方的人口加起来约为8.6亿,而中国的人口有13亿。对历史傲慢的人才会以为西方文明大得足以同化中国文明。事实是,中国拥有属于自己十分发达而独特的文化,因此不会被西方同化。西方对中国想当然的第二个根本性破绽是认为如果不成为西方式的自由民主国家,中国就会崩溃。在此次金融危机高潮时,西方对中国政权将会崩溃的一厢情愿的想法有过最明显的流露。我已经记不清有多少西方媒体的报道声称中国经济增长的崩溃如何导致了4万多起抗议活动,并预测这些抗议将升级并把政府推翻。几乎没有西方分析家指出这其中显而易见的破绽:它所依据的是这样一种成见,即中国人民会愚蠢到仅仅因为1年糟糕的经济表现而推翻一个给他们带来了30年世界最快经济增长的政权。同样,几乎没有人能想到,中国政府在处理经济危机方面表现得比西方国家能干得多。西方想当然的第三个根本性破绽是认为中国无法和平崛起。他们认为正如19世纪欧洲新列强的崛起导致战争和冲突一样,亚洲新强国在21世纪崛起的过程中也会出现同样的情况。对任何地区来说,经济危机才是真正的压力测试。上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很大程度上促成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2008年2009年的大衰退是世界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遇到的最严重的经济危机。倘若亚洲地区已经存在随时可能爆发的地缘政治对立,最近的金融危机本应已经点燃了导火索。事实刚好相反,什么也没有发生。原因何在?因为亚洲国家有一种较强的政治共识,认为如果卷入地缘政治对立的零和游戏,它们就将放弃最好的发展机遇。因此,尽管存在对立,但所有国家都学会了如何处理。因此,中国的和平崛起既非侥幸,也非暂时现象,它是中国领导层高超的地缘政治处理能力的结果。(选自参考消息2010年5月21日第8版,有删改)5下列对“西方对中国的偏见”的说明,不准确的一项是()。A中国终结了西方对世界历史的主导,但由于西方人士头脑中的偏见,他们得出的往往是错误的看法。:B西方认为中国最终会变得和西方一样,“玫瑰”或“橙色”革命的出现只是时间问题。C西方认为中国如果不成为西方式的自由民主国家就会崩溃。D西方认为中国无法和平崛起,崛起过程中会导致战争和冲突。 6下列有关“西方认为中国会崩溃”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西方认为,中国人口比西方多几亿,因此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现政府无法继续存在下去。B有不少西方媒体预测,因为中国经济增长的崩溃而导致的抗议活动的升级会把政府推翻。C中国人民不会因为一时糟糕的经济表现而推翻一个给他们带来了长期的世界最快经济增长的政权。D中国政府比西方国家在处理地缘政治方面表现得能干得多。 7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西方认为西方文明大得足以同化中国文明。B亚洲新强国在21世纪崛起的过程中,一定会有战争和冲突。C2008年2009年的大衰退是世界最严重的经济危机。D在最近的金融危机中,亚洲国家尽管存在对立,但很多国家都学会了如何处理地缘政治。 8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西方对世界历史主导的终结,意味着我们要从新的视角来理解这个新时代。B中国人口比西方多,中国拥有属于自己十分发达而独特的文化,由中国历史上蒙古族、满族等的汉化可知,西方是有可能被中国同化的。:C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很大程度上促成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可在2008年2009年的大衰退中,亚洲地区没有发生战争和冲突,说明经济危机可能导致战争和冲突,但没有必然性。D中国在21世纪崛起的过程中,特别是在2008年2009年的大衰退中没有和其他亚洲国家爆发地缘政治对立,说明中国是能够和平崛起的。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912题。平垸行洪退田还湖带来历史性转折洞庭湖长大五分之一:三年增加蓄洪能力27亿立方米,蓄洪面积扩大554平方公里。本报讯洞庭湖变大了!经过三年规模空前的综合治理,洞庭湖面积扩大1/5。这个自明清以来不断萎缩的湖泊,终于出现了历史性的转折。湖南省有关部门的统计表明:1998年以来,全省已将220处阻洪堤垸实施平垸行洪、退田还湖,洞庭湖蓄洪能力增加27亿立方米,扩大蓄洪面积554平方公里。水利专家称,整治后的洞庭湖如果再遇到1998年那样的特大洪水,水位可平均降低0.1米。岳阳城陵矶的水文标尺上,凶猛的洪水再也爬不到那令人毛骨悚然的高度。长大了的洞庭湖别有一番景象。隆冬时节,原来人丁兴旺的华容县集成垸、汉寿县青山湖垸已无人迹,成千上万的白鹭、野鸭、天鹅在栖息、飞翔,成片的杨树在风中摇曳,赶走了冬天的苍凉。据史料记载,明朝嘉靖年间,洞庭湖方圆八九百里,号称“八百里洞庭”,洪水期湖面达6 000平方公里。此后数百年泥沙淤积,盲目开垦致使“堤垸如鳞”。在实施综合治理前,这个长江水系的重要调节湖泊面积减少到2 691平方公里。湖面锐减,调蓄能力削弱,灾害频频发生,湖区人民深受水患之苦。仅以1998年为例,洪涝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就达197亿元。1998年特大洪水过后,党中央、国务院对整治洞庭湖极为重视,国家投资70亿元。洞庭湖治理改变了单纯加高加固大堤“堵”的传统办法,湖南省30个县、区及大型农场实施了平垸行洪、退田还湖、移民建镇等以疏导为主的综合治理方略。三年中,湖区8.4万农户、30多万群众告别故地,实施大迁移,成为湖湘史上的一大壮举。澧县的澧南垸、西官垸是治理的重点地区,许多老人虽难舍故土,但更感谢党和政府让他们离开了“水窝子”。两个垸子8万多人有序搬迁,实现了安居乐业。“平垸行洪还洞庭浩浩荡荡,移民建镇让百姓世代安康”,搬迁户新居门上贴的这副对联反映了湖区人民的共同心声。(万茂华赵成新李志林王利亚)可喜的变化(编后)经过三年的综合治理,洞庭湖面积扩大了1/5,湖区群众告别了水患之苦。这不仅是湖南人民的大喜事,也为长江中下游流域的治理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洞庭湖治理之所以取得如此成效,关键在于认真贯彻落实了党中央、国务院“平垸行洪、退田还湖、移民建镇”的决策,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单一加高加固大堤“堵”的办法,增强了调蓄功能,使水有了出路。洞庭湖治理的经验再次表明,只有遵循自然规律,符合生态平衡的要求,人和自然才能和谐相处。眼下,各地都在进行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调整不能光盯着农业内部,增甲品种、减乙品种,别忘了退耕还林、退田还湖、植树造林等生态环境的建设,也是 “战略性调整”题中应有之义。这是重要的基础性工作,不仅关系到能否搞好农业结构调整,而且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能否做到可持续发展。(人民日报2001年12月31日第五版,本消息获第十二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有删改)9这则消息的标题很有特点,试加以分析。 10用一句话概括洞庭湖治理取得成效的根本方法。 11这则消息很注意锤炼文字,试从文中找出两例加以分析。 12这则消息运用了很多历史资料,这样处理会不会冲淡其现实性呢?请发表你的看法。 三、表达交流13从下面这则材料中提炼一个论点。有关人士指出,诺贝尔奖一直是我们的一个心病,我们呼唤了那么多年,为什么呼唤不到?这涉及高中文理分科。文理分科实际上是导致人才培养水平下降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也导致了我国科学精神和人文情怀的分离。文理分科降低了民族的整体素质。因为过早的文理分科以后,理科的学习不再学历史,学地理,不再和伟大的思想家对话,那么科学家的人文情怀就有问题,对中国问题,对人类问题,对民族文化的关系、环境污染问题等等就会很少关注。论点:_(不超过12个字) 14(2010课标全国高考)下面是关于“感恩教育”的评论文章中的一段文字。请根据上下文,补写画线处的内容。要求紧扣主题,语意连贯,表达明确,每处不超过15个字。近年来,不少学校开展的感恩教育活动都是要求学生给父母洗一次脚。这引发了有关人士的质疑:_?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数千年文明史的伟大民族,知恩图报是我们的传统美德。_无疑是正确的,但是,如果不考虑学生的年龄以及生理与心理的差异和特点,只是简单地采取_,恐怕不但达不到预期的教育效果,_。感恩教育是一项长期的工作,而且牵涉到很多方面,它需要_。 参考答案:1解析:A项,“诤友”的“诤”应读“zhng”,“毛坯”的“坯”应读“p”;B项,“请假”的“假”应读“ji”;D项,“腼腆”的“腆”应读“tin”,“度德量力”的“度”应读“du”。答案:C2解析:A项,“重峦迭嶂”应为“重峦叠嶂”;B项,“挖墙角”应为“挖墙脚”,“计日成功”应为“计日程功”;C项,“凑和”应为“凑合”;“水蒸汽”应为“水蒸气”,“犄角之势”应为“掎角之势”;D项,“一如继往”应为“一如既往”。答案:B3解析:A项,“夸夸其谈”形容说话、写文章浮夸,不切实际,表贬义。并且后面一般不带宾语。答案:A4解析:B项,成分残缺,在第二个“塑料袋”后面加“的习惯”;C项,语序不当,“克服”和“充分考虑”换位;D项,不合逻辑,“媒体和报纸、电视台”属于大小概念并列,删除“媒体和”。答案:A5解析:A项,原文并没有说是“中国终结了西方对世界历史的主导”。答案:A6解析:A项,前后两句没有必然联系;C项,“一时”应为“一年”,“长期”应为“30年”;D项,“地缘政治”应为“经济危机”。答案:B7解析:A项是“对历史傲慢的人”的观点;B项是西方的偏见;C项缺少限定语,应在“世界”后加“自上世纪30年代以来遇到的”。答案:D8解析:B项,原文没有提到“蒙古族、满族等的汉化”问题,也没有谈及“西方是否可能被中国同化”的问题。答案:B9解析:从标题的结构入手,来分析其特点。参考答案:首先这则消息的标题结构完整,由引题、主标题和副题三部分构成,是典范的新闻标题。其次用语准确,内容大气、生动:引题“平垸行洪退田还湖带来历史性转折”一语点破了退田还湖的英明决策;主标题“洞庭湖长大五分之一”生动形象,一个“长”字,用拟人化的手法把洞庭湖的变化写活了,是整个标题的点睛之笔;副题用具体的数字对主题作了进一步的解释。10解析:仔细阅读编后的第二段,筛选出有效信息,便可找出答案。参考答案:改变了传统的单一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