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8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分 类 号: 密 级: 学校代码:10414 学 号:2006010542 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赣南客家祠堂宗族研究The study of Hakka lineage with ancestral hall in Gannan area陈伟明 院 所: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 导师姓名:张英明学科专业:中国近现代史 研究方向:社会史 二九 年 五 月I独 创 性 声 明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意。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签字日期: 年 月 日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江西师范大学研究生院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江西师范大学研究生院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导师签名:签字日期: 年 月 日 签字日期: 年 月 日摘 要 本文通过对赣南客家祠堂宗族的族产、意识形态、组织管理三个重点层面进行详细的分析论述,初步勾勒出了赣南客家祠堂宗族社会的整体面貌;同时通过对赣南客家祠堂宗族的成因及其命运进行了宏观的概括分析,也初步总结出几个制约赣南客家祠堂宗族兴衰命运的关键因素。这不仅有助于认识、把握赣南客家祠堂宗族,同时也对深刻理解宗族的本质以及正确对待、处理当今的宗族问题都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本文绪论对宗族问题的研究进行了详细的学术史回顾,同时也对各式各样的“宗族”概念进梳理,并在学习吸收相关前辈学术成果的基础上对“宗族”、“祠堂宗族”、“自在性宗族”作出了符合本文写作意图的界定。第一章也在学习吸收前辈学术成果的基础上对赣南与“客家”的关系进行了分析与概述。第二章抓住赣南客家祠堂宗族的物质经济基础族产、意识形态、组织管理三个重点层面进行详细的分析论述。主要成果有认为赣南客家祠堂宗族的族产生成具有来源广泛灵活的特点,而族产的功用也多用于公益事业,这是宗族组织能够行使一系列生产互助、推动社区发展、兴办教育、社会基层保障等功能的基础。而在意识形态方面,除了一般的封建伦理意识和宗法意识外,赣南客家祠堂宗族还具有以祖先崇拜为主的泛神崇拜意识、强烈的宗族认同意识、强烈的风水意识、强烈的功名意识。这些意识观念都深深地打上了宗族生存斗争的烙印。祠堂宗族的组织管理基本上实行的是“统分结合,分级管理”的模式,并坚持“民主选贤,论辈重能”的原则和方法生成管理组织。这也充分体现出赣南客家祠堂宗族在组织管理上充满民主性、灵活性、创造性的特点。最后通过用马斯洛的人性基本需求理论对祠堂宗族进行整体审视发现,赣南客家宗族侧重在满足人们生存需求:如衣食住等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需求。第三章对近代以来赣南客家宗族的命运进行了回顾,对赣南客家祠堂宗族复兴以后的现状特征概括为与时俱进、组织状况不平衡、宗族功能趋于萎缩、宗族观念渐趋弱化。最后在结语中对赣南客家宗族进行了总结,并总括出影响赣南客家祠堂宗族命运的主要因素有地域因素、移民因素、政权因素、经济社会因素、人性需求满足与否的因素,也点出了笔者对研究宗族问题与宗族未来的基本看法。 本文创新之处有限,主要论述建立在前辈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行,追求的是一种“既见树木又见森林”的效果!关键词: 宗族;赣南;客家;祠堂宗族;需求 Abstract Based on detailed reserches into three key aspects of Hakka lineage with ancestral hall in Gannan area - public property, ideology , organization and management , This article has drawn the outline of Hakka lineage with ancestral hall in Gannan area .meanwhile,This article has concluded some key factors restricting the fate of Gannan-Hakka lineage with ancestral hall by Summarizing formation course and historical fate of Gannan-Hakka lineage with ancestral hall with a macroscopical eyeshot and a detailed examination.Those findings plays an important theoretical guiding role in helping us understand Gannan-Hakka lineage with ancestral hall or its characteristics deeply and giving us some correct treatments to deal with the issue of todays lineages or clans. In the introductory chapter of this thesis,the author has made a detailed academic retrospect about lineage research,and also carded all kinds of concepts of “lineage”.Based on Learning and absorbing Predecessors academic findings,the author newly define“lineage”,“lineage with ancestral hall ”,“lineage in itself”as authors writing wish. In the same way,the author has Summarized and analys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Gannan and“Hakka”in first chapter.In the second chapter,the author discuss economic basepublic property, ideology , organization and management which are three key aspects of Hakka lineage with ancestral hall in Gannan area in detail, the main achievements inclue those contents as follows:public property of Hakka lineage with ancestral hall in Gannan area was formed by various methods and was mainly used to the public service,this is the base for the lineage to perform all kinds of lineage functions such as mutual aid in production,promoting community development, establishment of education, grass-roots social security and so on;In ideology, apart from the general awareness of the feudal and patriarchal ethics awareness,the lineage ideology also contain strong belief in more than one god based on ancestor worship ,strong sense of lineage identity, strong sense of feng shui ,strong sense of career awareness,These ideologies are deeply marked by the struggle to survive from lineages in the fight for existence.The other findings are that the lineages organization and management adopt sub-combination of Unification,classification management model to organize and manage. and the lineage always adhere to the principles democratic meritocracy, position combine s abilityto generate management organizations. Those model and principles mirrors that the organization and management of Hakka lineages with ancestral hall in Gannan area is full of democracy, flexibility and innovative features.In conclusion,the author find that the Hakka lineages with ancestral hall in Gannan area looks like an independent small community,if using 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 to reconsider this kind of lineage,it can be easily found that the lineage meet peoples basic needs focusing on physiological needs such as clothing, food and housing, security requirements, affiliation needs .In the third chapter, the author reviewed the fate of GannanHakka lineage since modern times and summed up some characteristics belong to current GannanHakka lineage as follows:Keeping up with the times;Organization imbalance;Function shrinking;Sense of lineage being weaken.At last ,this thesis has concluded that the key factors which could strongly impact the fate of Gannan-Hakka lineage with ancestral hall mainly include geographical factors, immigration factors, state political power factors, economic and social factors, human needs factors ,and also pointed out some basic viewsconcerning the study of lineageand lineage s future . In this paper, innovation is limited, much discussion is mainly based on the research findings of some predecessors on purpose to pursue a effect called not only see the trees,but also see the wood!Key words: lineage; Gannan; Hakka; lineage with ancestral hall; needs目 录中文摘要IAbstractII目 录IV绪 论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二、学术史回顾三、本文基本思路、目标和方法四、资料来源五、 相关概念的梳理和界定 第一章 赣南客家祠堂宗族的成因 一、 赣南与客家(一)赣南地区的地理概况(二)赣南与“客家民系”的关系二、赣南祠堂宗族的成因(一)祠堂宗族的前身“自在性宗族”是客家移民的理性选择和对中原宗族传统路径依赖二者合力的产物(二)赣南客家祠堂宗族也是封建统治者提倡和有关政策影响的产物小 结 第二章 对赣南客家祠堂宗族三个重点层面的解析一、祠堂宗族的经济基础族产(一)族产的积聚(二)族产的功用二、祠堂宗族的意识形态(一)以祖先崇拜为主的泛神信仰(二)强烈的宗族认同意识(三)强烈的风水意识(四)强烈的功名意识三、祠堂宗族的组织管理(一)赣南客家祠堂宗族整体的管理模式(二)对祠堂宗族管理的重点族产的管理小 结 第三章 祠堂宗族的命运一、近代以来赣南客家祠堂宗族的命运回顾二、复兴后的客家祠堂宗族(一)江西宗族复兴的普遍性(二)赣南祠堂宗族复兴后的现状特征小 结结 语 参考文献附 录后 记赣南客家祠堂宗族研究绪 论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中国本身是一个具有深厚宗族传统的国家,80年代以后在中国大地上宗族又出现死灰复燃的现象,分析宗族文化,不仅对认识中国社会的过去和现在,而且对把握中国社会的未来也是不可或缺的。研究宗族问题也就变得很有现实意义。 赣南客家地区多为山区,历来是一个比较传统和保守的地区,也是经历社会劫难最多的地方,自明清祠堂宗族普及以来,客家祠堂宗族“直至民国时代的1949年以前,宗族制度始终没有受到大的冲击,原有的宗族社会不仅存在,还不断得到巩固、分枝和再生,在广大客家乡村超常地保留下来。” 罗勇:论民间信仰对客家传统社会的调控功能,客家研究辑刊,2003年第2期,第44页。直到现在,宗族势力宗法观念仍然强固,这一点笔者在赣南安远县任教过程中也有亲身体验。所以笔者认为客家祠堂宗族及其历史命运是中国传统宗族命运的一个缩影。研究客家宗族并对它展开分析也使们更容易全面把握住中国传统宗族和传统文化的本质,从中也可初步探讨出客家宗族社会的概况及影响宗族的一些主要因素。这对我国在现代化进程中解决宗族问题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最后要提的一点意义是研究赣南客家宗族问题,其实也是客家研究中的一个重点,但在目前的客家研究领域的关注点却主要停留在梅州、闽西一带,而对赣南客家一块的关注却相对较少,这也是为什么把客家宗族研究定在赣南的一个重要原因所在。 二、学术史回顾 宗族问题一直以来是人类学、社会学以及政治学等多学科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近二十年来对我国宗族问题的研究,从著作到论文,从国内到国外都有比较丰厚的研究成果。 (一)学术著作外国学者多从社会人类学或文化人类学的角度来研究有关中国的宗族问题,最著名的还有英国学者弗里德曼的中国东南的宗族组织,它运用大量的史料,对清朝末年的福建广东一带的宗族社会作了描述。另一个是,美国学者杜赞奇著述了文化、权力与国家,描述了1900至1942年的华北农村社会的变迁,并剖析了这一时期华北农村家族的结构与功能。许多日本学者立足于19401942年为侵华服务而编著的中国惯行调查报告写出了许多优秀的社会人类学著作,如平野义太郎的作为北支村落的基础要素的宗族和村庙,仁井田升的中国的农村家庭,内田智雄的中国农村的家族和信仰,旗田巍的中国村落和共同体理论等。我国学者通过利用各种研究方法,也取得了许多优秀的成果:1从历史学的角度来讲:如吕思勉的中国宗族制度小史,系我国第一部论述家族、宗族问题的专门史,它对宗族制度的发展变化进行了全面的审视研究,并对宗族制度的方方面面进行了全面广泛的溯源寻流,从而使我们能够很清楚地看到中国宗族制度的产生和流变。徐扬杰的中国家族制度史是一部论述家族制度形成和演变历史的著作。作者从宏观上把中国家族制度分原始社会末期的父家长家族、殷周时期的宗法式家族、魏晋至唐代的世家大族式家族、宋以后的近代封建家族四种阶段形式。并通过阶级分析法分析,强调宗族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具有阻碍作用。冯尔康的中国宗族社会却是一部中国宗族通史著作。他将宗族发展史划分为:先秦典型宗族制,秦唐间世族、士族宗族制、宋元间大官僚制度、明清的绅衿宗族制、近现代宗族变异时代。最后结论是认为宗族制变化的特点是逐渐削弱,逐渐走向民众化,政治功能减弱,社会功能加强。2从人类学的角度来讲: 王铭铭写出了村落视眼中的文化与权力、奚村家族。该学者通过对福建的塘东村、美法村和台湾的石碇村的比较以及奚村家族的个案剖析,对家族文化的本质、家族的权力配置、村庄的治理结构、家族在改革开放中的经济功能、社会合作与整合机制作了文化人类学的阐释。比较出色的还有青年学者麻国庆的家与中国社会结构。此书在以有成果的基础上完整梳理了“大传统”和“小传统”,“家 ”、“族”、“家庭”、“家户”、“家族”等概念。 然后分析了家庭的观念与实际情况,家族的集团化即宗族的各个方面,解析了宗族与村落之间集权和分权自治的两种运作模式。另外他还把中国的家、家族与日本的进行比较,得出它们在结构上、功能上、特质上的相似点和不同点。作者最后还从家庭、社会、国家关系的高度阐述了家庭(家族)的历史走向,宏观理论脉络非常清晰。钱杭、谢维扬合著的传统与转型:江西泰和农村宗族形态用的是社会人类学的研究方法,论述了泰和的人文背景与宗族传统、宗族重建的环境、宗族结构的转型、谱牍的重修、祠堂的修复、湖南省部分地区的宗族情况.他认为汉族对自身历史感和归属感需求是宗族存在或持续存在的重要原因,并且认为泰和农村的宗族组织对我国社会转型具有建设性,它自身也在积极寻求保存传统与适应现代的最佳交汇点. 以对赣南客家宗族进行研究也形成的了一些论文集著,如房学嘉主编的梅州地区的庙会与宗族(香港:国际客家学会,海外华人研究社、法国远东学院、客家研究辑刊编辑部出版,1996版);刘劲峰主编的赣南宗族社会与道教文化研究(香港:国际客家学会、法国远东学院、海外华人资料研究中心出版,2000年版)、宁都县的宗族社会与经济(香港:国际客家学会、法国远东学院、海外华人资料中心研究中心出版,2002年版);罗勇,劳格文主编的赣南地区的庙会与宗族(香港:国际客家学会、法国远东学院、海外华人研究社出版,1997年版);罗勇,林晓平主编的赣南庙会与民俗(香港:国际客家学会、法国远东学院、海外华人研究社出版,1998年版)等。3从政治学的角度来讲:有政治学的角度来研究宗族问题是政治学中的一股新动向。这些著作的代表有:谢本书的云南少数民族政治制度史,普同金的云南少数民族行政制度,张晓松的中国少数民族行政制度,这三书详细探讨了中国民族地区历史上建立地基层政权的家族秉性,并对民族社区的家族治理机制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吴毅的村治变迁中的权威与秩序、于建嵘的岳村政治、徐勇的中国农村村民自治、乡村治理与中国政治等作品都以丰富的实地调查材料为据,深入剖析了家族势力对村民自治的影响。李敬等著的云南乡村政治发展研究、陈德顺的民族地区的家族势力及其政治影响研究是从次级政治体系的乡村政治体系中乡村政治发展的视角来分析民族地区的村落家族。 4从利用多学科共同研究的角度来看: 用多学科交叉的方法研究宗族,更有利于加深对宗族问题的认识与解决,如用人类学与历史学相结合的研究成果有钱杭的中国宗族制度新探,它利用社会人类学田野调查的方法,彻底改变以往以宗族功能为本体结构的研究,而是从人们的心里需求的角度来思考宗族问题,强调宗族派生出来的归属感,历史感,道德感和责任感这四种心理需求是汉族存在的根本原因.王沪宁教授的当代中国村落家族文化对中国社会以现代化的一项探索从社会学和文化史的角度对当代盅村落家族文化的形成和演变作了历史与逻辑相一致的细致分析,同时还全面地分析了家族文化的内涵、本质、结构样式、家族文化的功能、绵延、及演变过程、家族在近代以来的嬗变。它从当代中国农村的现实出发,给村落家族文化下了定义,并归纳出家族文化具有八个方面的特性,即血缘性、聚居性、等级性、礼俗性、农耕性、自给性、封闭性和稳定性。他判明只要家族的基质没有根本性的变化,家族文化就会在现代化进程中长时间寄生下来,但最终还是会趋于瓦解。冯尔康写的18世纪以来中国的家族的现代化转向他通过说读大量的文献资料,分析研究了大量的家谱和县志,利用了许多田野调查资料,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指出了中国家族的现代走向,认为面对历史巨变,古老的家族一直都在为适应社会的发展而不断进行自我调整,他指出近现代家族的政治功能极大地衰退,其社会功能充分显示出来,家族与政治及与政府的分离,是20世纪以来家族长存于现代社会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又如从经济学、政治学、历史学的角度研究宗族的成果有李文治、江太新的中国宗族宗法制与族田义庄一书,它着力研究了北宋至清末中国宗法宗族制发展变化及族田义庄,还特别论述了中国宗法宗族制与地方政权结合而对加强和维护封建统治所起的作用,是一部优秀的宗族研究名作。与此类似并渗透了民族学的研究著作有马曜等著的西双版纳份地制与西周井田制比较研究、木芹的西双版纳傣族封建领主制社会、史继忠的西南民族社会形态与经济文化类型。这些作品研究分析了民族地区的家族制度的形成与经济形态、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 专门研究华南宗族的成果则有周大鸣的当代华南的宗族与社会,此书是以人类学田野调查报告为基础,详细研究了华南地区的宗族与乡村政治、宗族与乡村经济、宗族与村落文化、宗族与民间信仰、宗族与族群的关系、宗族与社会迁等诸多问题,多视角多方法,对华南宗族的历史和特点进行了详细的考查。最后他还对当代华南宗族的复兴和社会发展进行了深刻的反思。肖唐镖等著的村治中的宗族:对九个村的调查和研究通过对江西,安徽两省九个村级组织的区域概况、宗族现状、村治活动等内容的详细调查分析,深刻而又真实地揭示了这九个村的宗族活动的历史性和延续性关系、村级治理过程中的精英与农民的角色作用、现实村治活动与传统宗族意识的互动关系、并就如何对待宗族活动在当前村治中的态度,怎样推进中国农村民主政治等现实问题提出了有效的建议。 (二)专题论文1.从理论上和宏观上把握宗族的论文有:郑昌淦封建社会的宗法制度(红旗1980年第2期),刘修明家族宗法制是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长的重要原因(学术月刊1983年第2期),李桂海略论封建社会的宗法家长制(沈阳师范学报1983年第4期),关履权宗法伦理思想与封建专制统治(华南师范学报1980年第2期)、宗法统治与中国封建社会(史学月刊1983年第二期)等等,这些文章都认为宗法宗族制严重阻碍了中国历史的进步与发展,对现代社会留害不浅。此外还有李文治的中国封建社会土地关系与宗法宗族制(历史研究1989年第5期),作者从土地关系入手分析了宗法宗族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形式和性质,将中国宗法宗族发展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在上古西周时期,属封建领主制下实行爵位与地权合一的宗子类型宗法制;中古时期,自东汉魏晋南北朝至唐代中期,属门阀世族地主经济制约下出现的严格等级性宗法宗族制;封建社会后期主要在明清时期,伴随封建土地关系的松解,宗法宗族制逐渐推行于庶民之家,宗族组织变成封建社会的基层社会组织;并指出宋代是一个过渡期,他同样认为在封建社会时期,宗法宗族制的发展变化为封建土地关系的发展变化所制约。对宗族定义探讨比较深刻的论文有如程德祺发表的父系宗族公社(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81年第1期)、宗族公社若干问题试探(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83年第1期)(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81年第1期)、我国古代的宗族(苏州史学会论文选1983)等一系列论文,另外还有郭政凯中国古代宗族的伸缩性(史学集1993年第3期);涉及现代宗族理论研究的有诸如黄世楚的宗族现代化初探(社会科学研究2000年第4期),此文一针见血地指出在我国现代化进程中,宗族这一组织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消失,因一方面为它在不断地对自身进行调整,使之与不断变化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相适应,从而实现自身的现代化;王天意宗族的功能及其历史变迁(上饶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此文从宏观的视角先论述了中国传统宗族的一系列功能,并指出宗族功能的一系列特征和制约因素,然后论述了宗族在新中国在成立后经历三阶段的变迁,最后点明要在对正确认识宗族功能的基础上合理积极引导,使其与构建和谐社会的节奏合拍。 2.具本研究宗族某个阶段某方面的论文也不在少数。 (1)对明清以前宗族的研究论文有:孙晓春试论商代的父系家族公社(史学月刊1991年第3期),刘昭瑞发表关于甲骨文中子称和族的问题(中国史研究1987年第2期),这些论文对古代宗族形态问题研究颇深。 具体研究宗族制度的文章有程有为西周宗法制度的几个问题(河南师大学报1981年第1期),刘家和宗法辨析(北师大1987年第1期),李家骥宗法今解(学术月刊1982年第5期),李向平西周春秋时期士阶层宗法制度研究(历史研究1986年第5期),吴浩坤西周和春秋时代宗法制度的几个问题(复旦学报1984年第5期),张史的宗法制在晋国的衰落(晋国学刊1993第1期),赵克尧论魏晋南朝的的坞壁(历史研究1980年第9期),李凭论北魏宗主督护制(晋阳学刊1986年第1期),魏承思唐代宗族制度考述(史林1987年第3期),张鹤泉东汉宗族组织试探(中国史研究1993年第1期),阎爱民宋以来义田生成机制论(厦门大学学报1996年第2期)等。 (2)明清时期的祠堂宗族具有普遍性和平民化的特点,是众多学者研究的重点对象。由于华南宗族较华北等地的宗族更发达,所以,学者们研究的视角主要定位在福建、广东、安徽、江西一带:如(英)科大卫,刘志伟:宗族与地方社会的国家认同明清华南地区宗族发展的意识形态基础(历史研究,2000年第3期);李文治论明清时代的宗族族制(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集刊第4辑,1993年)和明代宗族制的体现及其基层政权作用;韩大成明代族权与封建主义(历史论丛第2辑,齐鲁书社1981年版);郑振满试论闽北乡族地主经济的形态与结构(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5年第4期),明清闽北乡族地主经济的发展,另著明清福建沿海水利制度与乡村与乡族组织(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7年第4期),明清福建的里甲户籍与家族组织(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9年第2期);王日根搜集大量地方志资料探讨了福建义田,发表有论明清时期福建家族内义田的发展及其社会背景(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0年第2期)、清代福建义田与乡治(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1年第2期);科大卫明清珠三角洲家族制度的初步研究(清史研究通迅1988年第1期);郑德华清代广东宗族问题研究(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1年第4期);关开安徽的有:陈柯云的明清徽州的修谱建祠活动(徽州社会科深学1993年第4期)、明清徽州宗族与对乡村统治的加强(中国史研究1995年第3期)等。 (3)对民国时期宗族研究的文章还比较少,所见的有杨婉容的试论民国时期农村宗族的变迁(广东社会科学,2002年第12期);刘丽的式微中的更生:民国时期农村宗族的历史境遇(吉首大学学报,2007年第1期);刘永华的墟市、宗族与地方政治以明代至民国时期闽西四保为中心(中国社会科学,2004年第6期)。 (4)对江西明清以来祠堂宗族研究的成果有:如梁洪生、邵鸿对乐安县流坑村董姓宗族进行了个案研究。梁洪生写了家族组织的整合与乡绅乐安县流坑村“彰义堂”祭祀的历史考察(周天游主编地域社会与传统中国,西北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此文论述了明代嘉、万年间乡绅社会通过建立“彰义堂”等措施对家族组织进行的整合、强化及影响。在此文的基础上梁洪生还写了江右王门学者的乡族建设以流坑村为例(新史学第8卷第1期,1997年),集中论述王门学者如何进行乡族建设,并在更大的社会背景中探讨其成效和动因,指出嘉、万年间由于乡绅管理层的形成,使得该坑董氏宗族得以整合,社区秩序得以控制。并指出基层权力让渡的社会基础是大族,让渡的客观要求是动乱的抚治。许安华的试析江西宗族的结构与功能特点(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3年第1期)中指出,清代江西宗族的结构特点是族产薄落、祠谱发达、宗族功能的特点是礼法观念趋淡、社会功能上升。 清代江西宗族族产初探(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4年第1期)认为清代江西族产来源具有大众性、平民性、普遍贫弱的特点,族产的管理、经营也有一定的民主性和功能性。许寰简论清代江西宗法势力对商品经济的影响(赣南师范学报强调宗族对经济发展的负面作用。 对当代江西宗族研究成果的代表有肖唐镖、幸珍宁的江西农村宗族考查(社会学研究1997年第4期),此文提出宗族势力向五个方向发展的趋势:即发展区域扩大化、活动方式多样化、组织形式实体化、组织目标社会化和组织活动公开化.由此,作者认为宗族势力发展已成为影响农村政权和基层组织的社会改革、发展与稳定的一股不可忽视的破坏性力量,它危及到了农村基层政机和正常运作,抗扰了农村法制建设的进程,不利于党和政府方针政策的落实、破坏着农村社会的稳定、制约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影响着农村经济的发展. (5)涉及到明清以来赣南宗族的研究成果有:罗勇的赣南客家姓氏渊源研究(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5期),此文利用大量族谱资料论述了客家民系是如何分阶段进到赣南山区并最终形成现在赣南客家格局的。林晓平的赣南客家宗族制度的形成与特色(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此文高度概括了赣南客家传统宗族制度中的崇祖、联宗、重教等特色,并指出现在的客家宗族在新时代已难保其特色。谢庐明的传统与变迁:赣南客家家法族规的也域性分析(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该文详细地分析了新时期赣南客家宗族的家法族规,指出了其新时代的新内容新特点。谢庐明还写了赣南农村市场中的非正式制度与近代社会变迁(史学月刊,2003年第2期)一文,此文在论述赣南农村市场的非正式制度中其中很大一个内容便是赣南宗族,从而也详细论及了宗族随着近代社会变迁而实现自身变迁的。张侃的从宗族到国家:中国共产党早期的基层政权建设以19291934年的闽西赣南为中心的考察,此文化论述了在中央苏区中国共产党人是如何通过改造客家宗族社会并最终达到控制基层社会的。另外还有谢庐明,曾小锋的20世纪二三十年代赣南乡村宗族与苏维埃革命兼论中共产党对宗族的认识和政策(江西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此文详细分析了中国共产党人在苏区如何具体处理和对待不同革命态度的宗族,并最终实现对传统宗族社会的改造。 此外还有一些论文论述的是整个客家宗族文化内容的这自然也是与赣南宗族研究有关系的,因为赣南地区是客家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比如:陈志平,钟国芳的试论客家宗族生成的认同心理(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周建新的文化自觉、族群认同与客家研究,(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3年第2期);林晓平的客家祠堂与客家文化,(赣南师范学院学报1997年第4期),周建新的文化自觉、族群认同与客家研究,(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3年第2期);翁才敏:客家宗族的现代变迁及其思考(嘉应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4月第23卷第2期);吴永章:客家传统宗族社会论略(嘉应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10月第23卷第5期)这些对客家宗族研究的论文无疑对赣南客家宗族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综上所述,宗族研究硕果累累,但感觉这些研究体现出两个倾向,要么注重个案,让人有“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之感,要么偏重理论和官方文献资料,在论述一个宗族社会时总缺少些实地具体的佐证材料。所以笔者试图立足于前辈学者们的实地田野调查资料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来粗浅地勾勒赣南客家宗族社会的概貌,以便摆脱宗族问题研究中的“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及“太师椅上思考问题”的两种缺陷。 三、本文基本思路、目标和方法 本文的基本思路并不打算传统地对其族谱、族产、祠堂三位一体地加以解析,而是力图从宏观的角度把地缘与血缘普遍吻合的赣南客家宗族作为一种独立的社会单位,抓住赣南客家宗族的族产、意识形态、组织管理三个主要方面进行论述,最后对赣南客家宗族的命运再进行审视,并对它在转型时期复兴后的现状进行归纳总结。根本的目标就是想勾勒出赣南客家祠堂宗族及宗族社会的概况,试图通过对祠堂宗族的微观分析和其命运的宏观把握发掘出影响赣南客家宗族乃至宗族的一些关键因素,从而更好地了解宗族和预见宗族的未来。以便达到“既见树木又见森林”的效果! 研究方法是一种跨学科的初步尝试,但最根本的还是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的常规方法,并多建立在许多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行的。 四、资料来源 本文的资料来源主要出自图书馆的文献资料和国际客家学会和海外华人研究社和法国远东学院出版的一系列田野调查文集:如赣南宗族社会与道教文化研究、赣南宗族与庙会、赣南庙会与民俗等,另加一部分嘉应学院客家研究所出版的客家研究集刊,此外还搜集了相关的一点地方志、宗族文件、论文。当然,还有一些最新的网上的报刊信息。 五、相关概念的梳理和界定 (一)对“宗族”概念的梳理和界定 对“宗族”的定义可谓是五花八门,笔者试图在对已有“宗族”概念进行梳理的基础上得出一个对“宗族”概念精确认识的定义。 1.“宗族”的定义的类型:大致有三种类型,一种是进行宏观概括,如学者麻国庆认为“中国的宗族是指以父系血缘为基础所形成的单系的集团组织”; 麻国庆:家与中国社会结构,北京:文物出版社出版,1999年版,第18页。第二种是从微观上进行结构分析。如社会学概论新编中就把宗族与家庭及家族联系起来阐释宗族的的概念,它认为家庭分两大类:核心家庭和扩展家庭。核心家庭也叫小家庭,指一对夫妻及其未婚子女所组成的家庭.扩展家庭也称扩大家庭,一般分为两个类型:主干家庭,包括一对夫妻及其子女和夫的父母,联合家庭,包括一对夫妻及诸子、甚至诸孙的生育之家。这里指的是父系继嗣家庭。家族是家庭的扩展,宗族是家族的扩展。 参见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版,第73页。还一种定义类型则对宗族做出广义和狭义之分。学者程维荣认为,宗族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宗族,由同一曾祖或高祖的若干家族所构成。广义的宗族,包括家庭、家族、宗族、族系四层概念,即由一对夫妻及其子女二代,有时还有其祖父母共三代所构成的共同生活的家庭;由若干独立生活的兄弟家庭;由同一曾祖的若干家族构成的宗族(狭义的概念);由同一始祖、居住在一个或相邻乡村的若干有远亲关系的宗族所构成的族系。” 程维荣:中国近代宗族制度,上海:学林出版社,2004年版,第3页。 也有的学者认为“宗族”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其内涵和外延会因社会所处的历史阶段的不同而不同。冯尔康认为“宗族是由男性血缘关系的各个家庭,在宗法观念的规范下组成的社会群体”,但他也强调“事物总是在变化着的,宗族群体也在不断变化”,并指出这个概念只是针对古代宗族定义的。 参见冯尔康:中国古代的宗族与祠堂,北京: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出版,1996版,第8页。作者李锦顺、章淑华撰文也说“宗族不是一个凝固不变的概念,社会的演变和发展赋予了宗族新的内涵。”他们嫌顾传统宗族的一般特征和中国农村现实生活中存在宗族状况,给宗族重新下了个定义,认为:“宗族基本上是按男性血缘世系或近血缘关系建立起来的,存在某种严密或松散的组织形式,具有修祠堂、修祖坟、修族谱等宗族色彩的活动,存在一定的内部认同和外部边界的社会群体。” 李锦顺 章淑华:农村宗族:内涵扩散、特质及其未来,农业考古,2006年第6期,第83页。 2.对宗族定义的难点:学术界关于对“宗族”定义的难点问题主要存在于“宗族”与“家族”二者的关系及“宗族”与“氏族”的区别上. 总的来说,有关“宗族”与“家族”的辨析主要存在以下三种认识和看法: 参见范佐来:农村宗族势力的抬头及其治理研究,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年6月,第2页。第一种认为家族等同于宗族,如徐扬杰定义宗族称:“家族,又称宗族,就是一个男性祖先的子孙,若干世代相聚在一起,按照一定的规范,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结合而成的一种特殊的社会组织形式。” 徐扬杰:,北京:中华书局,1995版,第1页。第二种认为宗族包含家族。如前所述的社会学概论新编一书中便认为“宗族是家族的扩展”,还有学者定义说按照中国历时两三千年的观念,同一高祖的血缘群体称为家族,也叫“五服之亲”(斩衰、齐衰、大功、小功和缌麻)或“五属之亲”。高祖以上某代祖之下的血缘群体称为宗族。 李卿: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家族、宗族关系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627页。三是认为家族包含宗族。如学人孙本文认为:“家庭为最小单位,限于同居共财的亲属,宗族是由家庭的扩充,包括父族同宗亲属,家族则更由宗族扩充,包括父族、母族、妻族的亲属.宗族为同姓,而家族则未必同姓,盖包罗血亲与姻亲二者。” 孙本文:现代中国社会问题,上海:商务印书馆,1947年版,第71页。转引自麻国庆:家与中国社会结构,北京:文物出版社出版,1999年版,第76页。 而在“宗族”与“氏族”的区别问题上,主要是外国学者对此深究较细,且主要围绕在“系谱”和“公产”问题上争辩。学者摩尔根认为:“氏族就是一个由共同祖先传下来的血亲所组成的团体,这个团体有氏族的专名以资区别,它是按血缘关系结合起来的。它只包括共同祖先传下来的一半子孙。当财产大量出现以后,世系就转变为以男性为本位,凡是在这种地方,氏族就由一个假定的男性祖先和他的子女及其男性后代的子女组成,一直由男性流传下去。现在我们各家的姓氏就是以男性为本位并由男系流传的氏族名称的遗存。近代的家族,由它的姓氏也可以看出,是一个无组织的氏族;亲属的联系已经被打破,到处散布着它的成员,正如同到处遇见该姓氏一样。” (美)摩尔根:古代社会(上),上海: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第6263页。转引自麻国庆:家与中国社会结构,第74页。这样定义的氏族性质与中国的宗族的血缘群体性质是一致的,问题就在于如何辨别一个血缘群体是“宗族”还是“氏族”。弗雷德认为,宗族(lineage)与氏族(clan)的差别就在于宗族是基于可证明的关系(demonstration),即继嗣群体成员之间的系谱关系是可以追溯出来的,而氏族的形成是基于契约关系(stipulation),继嗣群体的成员是基于同姓的基础,彼此间的系谱关系并不太清楚。换句话说宗族的基体条件是明确的共始祖血缘关系,而氏族的血缘联系则是虚构的。 Morton Fried:Clanss and Lineags:How to Tell Them Apart and Why-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Chinese Society.Bulletin of the Insititute Ethnology,Academia,Siniaca.29:pp.1136,1970,转引自麻国庆:家与中国社会结构,北京:文物出版社出版,1999年版,第74页。弗里德曼认为“宗族”和“氏族”的差别主要在于是否具有公共的财产。即一个单系继嗣群体成员之间具有某种公共财产者为宗族,没有公共财产者为氏族。 Maurice Freedman:Chinese Lineage and Society:Fukin and Kwangtung.New York:Humanities Press Inc,1996.转引自麻国庆:家与中国社会结构,第74页。 但他“并不绝然排斥系谱在区分宗族与氏族方面的意义,而是在一般意义上承认宗族与氏族系谱差别的意义,他也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三维激光摊铺检测技术
- 风险事故应急预案
- 策划经理年度工作总结
- 商业道德规范
- 物业工程技能培训
- 培训行业金牌顾问
- CRRT的应用和护理
- 2025春节前公司安全教育培训
- 管理教育培育培训课程
- 糖尿病的护理
- 医学细胞生物学(温州医科大学)知到智慧树章节答案
- 《冠心病的规范化诊》课件
- 2024年度汽车4S店门头装修及展示区设计合同
- 24秋国开《西方行政学说》形考任务1学习活动(二)答案(第2套)
- 车辆保险服务招投标书范本
- 2022年人教PEP版小学四年级英语下册期末试卷及答案
- GB 11564-2024机动车回复反射装置
- 《牛津英汉词典》全集完整版TXT电子书
- 2024反诈知识竞赛考试题库及答案(三份)
- 2024年【每周一测】第四周语文五年级下册基础练习题(含答案)
- 阳光食品APP培训考核题库(含答案)食品生产企业端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