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建筑风格.doc_第1页
日本建筑风格.doc_第2页
日本建筑风格.doc_第3页
日本建筑风格.doc_第4页
日本建筑风格.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日本建筑有什么风格和特点日本现代建筑的特点是:外表简洁,装饰少,尤其是清水混凝土的使用广泛;喜欢体块模块化,简单的几何形体做体块给人种静,干净,雅的感觉古代建筑:学习跟中国古建,但风格自成一派不像中国的很多大红大绿,色彩鲜艳,日本建筑色彩素雅朴素的多,给人纤细秀雅感,中国的是气势宏大壮丽融合了佛教的悲情怀,衍生出枯山水庭院,肃穆甚至缺乏高昂热情的风格。突出了静谧秀丽含蓄至极的东方特色日本的哪些城市可以作为日本古代建筑风格的代表?奈良县是日本历史文化遗产的宝库,县政府所在地的奈良市是日本著名的历史城市和国际观光城市。从6世纪开始这里就是日本佛教文化的中心,也是日本的古都。奈良市和中国古都“长安”关系密切,奈良市的唐招提寺是日本的佛教律宗的总寺院,是由中国唐代鉴真和尚亲手兴建的,保留着中国唐代的建筑风格,现在被确定为日本国宝和世界文化遗产。 奈良市约位于日本中部,奈良县北部。奈良市西部为京都、大阪、神户地区的住宅城。 在东部保存平城京时期的许多文化遗产。周边有京、阪、奈学术研究都市。另外在中国西晋太康10年(289年),东汉最后一个皇帝汉献帝的玄孙刘阿知率其家族东渡,前往日本避难。当时刘阿知率领他的儿子刘都贺,舅舅赵兴德和族人刘国鼎、刘涛子、刘鹤明、刘信子等男女共2,040人,离开中国本土,飘洋过海,几经艰难,于日本应神天皇29年(另一说为20年)9月5日来到日本。阿知王到达日本后,被日本天皇赐号东汉使主,奉命定居于大和国高市郡桧前村。因此在今天日本的奈良县桧前村和冈山县仓敷市妙见山顶,现在都有阿知宫,就是刘氏后裔祭祀阿知王的地方。中国、日本古代王室建筑风格的差异中国的古建筑风格:建筑上的木构架结构体系。与西方古建筑的砖石结构体系相比,中国古建筑的最大特点就是建筑上采用木结构体系。用木料做成房屋的构架,以柱、梁、檩为主要构件,各构件之间由榫卯联接,富有韧性,因此抗震能力强,这是木结构建筑的优点之一。2木结构建筑还具有采伐、运输和施工较便利的优点,省时间。3怕火怕虫怕潮湿。形态上的曲线、曲面大屋顶特征。中国古建筑在建筑形态上最显著的特征就是特有的大屋顶。房屋的面积越大,屋顶就越高大。大屋顶无论是屋面、屋脊还是屋檐没有一处不是曲线的。这种曲面形的屋顶,不仅出现在宫殿、陵墓、寺庙建筑上,而且民房、住宅也都是这样。有的屋顶四个屋角高高翘起,如展翅欲飞的鸟。硕大的屋顶经过曲线、曲面的处理,显得轻巧了,极富神韵和表现力。这种大屋顶与斗拱密切相关。斗拱是分布在柱子上梁枋与屋顶构架之间,由弓形短木与小方形木块结合成的构件。它既能支挑伸出的沉重的屋檐,又能加大梁枋的承受力,还能起装饰作用,是中国木结构建筑上一种特有的构件。中国古建筑的屋顶不仅硕大,造型优美,形式多样,而且屋顶的式样和屋檐的重数还是重要的等级标志。最高形制是庑殿顶,这是由一条正脊、四条斜脊和四面斜坡组成的四坡顶,屋面稍有弧度,屋角和屋檐均向上翘起。常用于最尊贵的建筑物。重檐庑殿顶是规格最高的屋顶式样,如北京故宫太和殿、太庙前殿的屋顶。其次是歇山顶,它由一条正脊、四条斜脊和四条戗脊以及四个斜面和两个三角形的直面组成,又称九脊顶。用于规格稍低的建筑物,如故宫的保和殿、天安门城楼的屋顶。第三是悬山顶,由一条正脊、四条垂脊和两个坡面组成,因屋顶的两端悬于山墙之外而得名。多用于大型古建筑群中次要的配殿或配房,以及一般的民居和寺庙。第四是硬山顶,组成和用处与悬山顶相同,只是屋顶的两端与山墙平齐,侧看如同一块硬板壁而得名。还有一种是攒尖顶,无正脊,为锥形屋顶,平面形态可为圆形、方形和多边形。是坛、亭、塔、楼常用的形式,如天坛的祈年殿。 日本的建筑风格:无论从形式还是感觉,日本建筑都体现了日本人精细严谨的性格,他们能把建筑特有的风格自然地融入建筑的方方面面,他们的作品不单单是设计,而是哲理和自然的结合。 赖特是享誉世界的一代建筑大师,其独特的“有机建筑”思想对现代建筑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其漫长的建筑设计生涯中他和东方结下了不解之缘。尤其是日本和式建筑与自然环境的高度统一,曾对他的创作思想与创作活动产生过巨大的影响。他说:“日本的建筑具有有机的特点”,它使用与人非常亲近的木材这种材料,其建筑不是表现和自然的对抗与对立,而是去努力表现与自然的统一与谐调,在建筑处理上注意每一个细节都和自然环境紧密地结合。或许这也是这位大师在设计东京帝国饭店时所想努力体现的。日本建筑室内中所凝聚的那种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天人合一的自然观,更是毫无保留的反映到他的流水别墅中。这种自然观也体现在日本的园林建筑中,把园后的风景背景融合到设计中,这个人们熟识的“借景”经验是与自然融为一体的人的意识的体现。我的日语老师曾谈到日本人很喜欢把如中国的黄山一般的风景“搬”到家中、园后。或许是日本这个民族的特性,体现了日本人对生活在大自然中的乐趣和对大自然中的事物的喜爱。即使是日本的现代建筑,也或多或少的体现了这一点。 反观中国的建筑,无论是对老建筑的保护还是新建筑的设计,日本的建筑风格和日本人的自然生态观都给予了我们启示。尤其是即将举办世博会的上海,作为一个国际化大都市而迅速发展的同时,不能遗忘大自然和先祖留给我们的财产。在建筑设计中,更是给了我们有益的启发.日本的建筑属于什么风格?日式的建筑应该是由中式的建筑过度过去的.日式将就的是天人合一.所以它在一些装修设计上都很协调.很清新自然的感觉 一些家居等等体积都比较小.赞同赞同 日本建筑特点在世界建筑发展大潮中,日本建筑无疑是令人瞩目的。作为经济、文化、科技三者结合的产物,日本当代建筑创造了建筑史上划时代的作品。日本的当代文学、美术、音乐似乎还没有日本当代建筑这样高的成就。中国建筑界一直关注日本建筑界的发展动向,也取得了不少研究成果。马国馨院士的日本建筑论稿(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年版)就是这方面的重要著作。 日本建筑论稿包括日本建筑文化浅析吸收与创造和日本建筑国际化的第四次浪潮这些很有分量的长篇论文,还有关于丹下健三、黑川纪章及日本女建筑师的专题研究,还涉及日本的野外博物馆、日本桂离宫及其大修、日本的村山水、赖特和日本等问题,内容十分丰富,显示了作者的渊博学识。本书最吸引人的当然是作者对日本建筑近现代步伐和新时代新发展的精彩论述。马国馨认为:日本有着与众不同的强烈的传统文化,有着固有的独特的建筑观,同时又存在着对外来文化的包容和吸收。在创作方法上,日本存在着多种理论和流派,比如老一辈建筑家村野藤吾就始终和现代建筑保持着一定的距离;丹下健三则一直致力于日本的的现代建筑运动,使之逐渐在日本建筑界占统治地位;矶崎新使用的视觉语言,是在世界的文脉中找出他认为适当的语言;黑川纪章则要在东洋的思想中表现现代日本的主题;安藤忠雄清水混凝土最简洁的质感体现了低技高手工技术。这些建筑家各有不同的立场和方法,主要观点有三:其一是努力研究和提炼日本的特点,然后用现代的手法来加以实现。其二是追求“无形”的普遍性,也就是如何把日本的精神用一种暧昧的形式来加以表现。其三是一种新的和洋折中的方法,但有时一看就完全是日本的风格,又都只是表层的内容。在实际创作中,日本的建筑家常常在这些观点之间摇摆、彷徨,从中努力寻找新的结合点,寻找一条新的出路。 本书论述的“日本建筑国际化”亦是读者感兴趣的问题。80年代后半期到90年代初,日本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泡沫经济”,出现了一时的建筑热潮。国外建筑师尤其欧美建筑师大量涌入日本建筑市场,随之出现了日本建筑国际化的“第四次浪潮”(日本建筑史学家铃木博之语)。马国馨在本书中讨论了日本建筑国际化的第四次浪潮,分析了其中深刻的外部原因和内部原因。从世界级大师到后起之秀,从建筑设计到室内设计,从欧洲到美国,最引人注目的大师如美国的格雷夫斯、埃森曼、屈米、贝聿铭,英国的福斯特、罗杰斯、斯特林,意大利的皮阿诺、罗西,瑞士的波塔等都在日本留下了作品,表明日本已经成为了世界上有数的建筑活动的中心和热点。这次浪潮,如铃木博之认为追求的是一种“同时代性”,即不仅是追求一种异国情调而是和别的国家“现时”同一水准的内容,是日本建筑和外国建筑的“平起平坐”。马国馨则认为从另一个角度来考察,尚没有完全达到“平起平坐”的地步,引进本身就是一种学习,就是要付出一定的代价。这次浪潮将深刻影响到日本建筑界。这种外来建筑文化和日本本土建筑文化之间包含着复杂的内容。他们既有彼此在一定时期内共存的一面,也有产生激烈冲突的一面,由此将引起日本建筑系统整体结构的变化。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日本建筑界在吸收与创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同样值得中国建筑界思考。在西方建筑文化占主流地位的情况下,日本建筑界作出了有力的回应,日本建筑文化因此成为当代世界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丹下健三、矶崎新、安藤忠雄等也成为国际知名的建筑家。而中国,虽经过长期的奋斗,但似乎还未能在国际建坛上起主要作用。整个20世纪,能在世界建筑史上留下名字的中国建筑师恐怕只有戴念慈一人,他是具有保守倾向的古典主义大师(这里的“保守”指一种文化态度,没有贬义)。而力图创造中国现代建筑的建筑师,则因为没能解决世界性的难题而不为国际建坛所关注。追求创新的建筑师,有时却只能落得“勇敢的牺牲”的结局。面对中国建筑的现状,日本建筑的发展应该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参考资料:书名:日本建筑论稿 (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学术丛书)日本建筑有什么风格和特点日本建讯品类繁多而又多姿多彩。概括地说,其建筑体系属中国式体系,但又在这个基础上发展出了自己本民族的特点。 明显地反映为中国建筑体系的,是那些大型的公共的社会性建筑,如佛教寺庙、都城与宫殿、城郭与园林等等。而较具日本民族风格的,则是神社、私人官邸与民宅,以及写意性园林等等。当然,这两种建筑风格并不是划然分开的,而是互相吸收、互相融合,仅只是以哪种风格为主的问题。 日本的原始宗教是自然神教,亦称神道教。以天照大神(即太阳女神)为主神,奉行政教合一,认为从第一代神武天皇起,历代天皇都是天照大神的后裔,他们的统治无可争辩。而奉祀天照大神的地方则是神社,在日本,这样的神社随处可见,约有十余万所。而最著名而又最有代表性的则是依势坤宫。它位于九州东海滨的密林里,分内外两宫,内宫又称“皇大神宫”,始建于公元前不久,供奉天照大神;外宫建的较晚,为“丰受大神宫”,供奉为天照大神提供食物的丰受大神。内外宫的样式大体相同,都是面阔三间,进深两间,式样为“神明造”。悬山式,两面坡顶。屋面全用草葺,剪切整齐。屋脊是一块通长的木料,架在山墙外侧正中的柱子上。屋脊上钉“甲板”,在两面山墙挑出很多。脊上有十根前后水平出挑的圆木,称“坚鱼木”。脊的两端有两块方木向上高高斜出,成“千木”。每块博风板上端,各平出细木条四根,叫“鞭挂”。而房屋的四壁,除门窗外,全用原木板水平叠成。地板平出屋外,成“平台”,叫“高床”。平台四周围以栏杆,称“高栏”。这样,屋顶上的千木、坚鱼木、甲板、鞭挂,同下面的高床、高栏,非常协调地搭配在一起,形成高下、虚实、光影的互衬和对比,显得极其空灵而轻巧,简洁、朴实而大方。这些物件朝不同的方向伸出,小小的本宫呈现出一种外向放射的性格。建筑物的细节处理也非常精致。坚鱼木呈梭形,柱身顶端卷杀,鞭挂截面原是方的,却在前端渐变为圆的,它们使简洁方正的神宫柔和丰润起来,更有生气,更有人性。坚鱼木两端、千木上、门扉上、地板上,恰当地装饰一些镂花的金叶子,给温雅的素色白木和茅草点染上高贵的光泽。黄金和素木茅草相辉映,既朴实又华丽,足见建造者审美力的敏锐和思想的通脱。 六世纪中叶以后,佛教传到日本,与之具来的还有中国和朝鲜的佛教建筑。592年,佛教成为日本的国教,翌年就在奈良兴建法隆寺,四年后落成。这座建筑是典型的“百济式”,进入南大门后是一个回廊围成的方形院子,南面回廊正中是中门,进了中门在中轴线的东西两侧是金堂和塔,北回廊之外是讲堂,其前面两侧是钟楼和藏经楼。这样的布局与当时朝鲜的寺院布局完全一致,而朝鲜的“百济式”很显然又是中国隋唐时期佛教寺院的移植。不仅如此,其建筑本身的造型、用材、部件,也大都与中国和朝鲜并无二致。只是日本的佛教建筑似有意追求出檐深远,如法隆寺东院的金堂就出檐宽阔,下层出檐56米,而柱高为45米;二层檐柱在底层金柱之上,收缩很大,出檐更显得深远飘洒。法隆寺五层塔更是如此,各层面阔不大,而出檐却很大,所以这座塔仿佛就是几层屋檐的层叠,显得非常轻快飘逸。“它像一只雄鹰,横绝大海,从中国飞来,趾爪初落,健翮未收,羽翼还响着呼呼的风声。”(陈志华:外国建筑史第336页)。 日本最具中国风格的佛教建筑,是759年由中国和尚鉴真主持修建的奈良唐招提寺。现在的唐招提寺金堂基本是初建的,只是屋顶曾经改修过。这很明显就是中国的庑殿式建筑,从屋脊到鸱,从立柱到斗,从结构到布局,都一仍中国唐代的建筑风格,可以说这是保存最完好的中国唐代建筑。其建筑风格的雍容大方、端庄、平和,正是唐代建筑风格的再现。十世纪以后,天皇的地位开始衰落,而封建割据势力崛起。军事领主、王公贵族、豪门强宗营建自己的私人宅邸,并在宅邸之中建有佛堂。这样,佛教建筑随着世俗化而逐渐走向日本民族化,其中较为典型的是于1053年建于京都的平等院凤凰堂。平等院原本是太政大臣藤原道长的庄园,舍宅为寺后建有大殿、钟楼、塔等等,后均毁于战火,只剩下了凤凰堂。凤凰堂本来是平等院中的弥陀堂,只专门供祀阿弥陀佛的。其形制是一正两厢,以廊相连,后来人们把这样的建筑称为“寝殿造”。凤凰堂的正殿面阔三间,进深两间,歇山顶。四周加一圈廊子,正面五间,侧面四间,因此形成了腰檐。腰檐的中央一间升高,突出了正门,造成形体的变化。正殿内部空间向后扩大,把后廊包括进来,中央供奉阿弥陀佛,顶上有藻井。两翼廊子是两层的,展开四间, 然后折而向前伸出两间,前端是悬山式的。在转角的一间之上建楼,有平坐,攒尖顶。整个平面像一只展翅的凤凰,故名凤凰堂。 这种世俗化和民族化的佛教建筑,除这种“寝殿造”之外,在十到十四世纪还发展出“和式”(或称“日本式”)、“唐式”(或称“弹宗式”)、“天竺式”(或称“大佛式”)和“折衷式”诸种样式。和式建筑继承九至十世纪中国唐代的佛教建筑,加入日本传统的神社建筑的特点。例如,用架空的地板,在檐下展出平台;外墙多用板壁,木板作水平向;屋顶常用桧树皮覆盖;柱子比较粗;补间没有斗只用斗子蜀柱,等等。代表性作品有奈良唐招提寺的鼓楼和京都莲花王院的本堂等。唐式建筑是随佛教禅宗从中国传入的宋代江浙一带的建筑样式。寺院的主要特点是平面布局依轴线作纵深排列,追求严整的对称。顺次是山门、佛殿、法堂等,左右有钟楼、经藏、禅堂、方丈等。和岐阜县永保寺的几座殿堂(14世纪初)。天竺式是从中国福建传去的闽浙一带建筑样式。它的特点主要表现在结构上,构架近似川头式,柱子高大,爱用偷心的插(丁头 ),重叠多层。突出代表是重建的奈良市东大寺的一批建筑物,以及兵库县净土寺的净土堂等等。这几种式样同时存在,必然会互相渗透混杂,于是又有一种所谓折中式。例如京都的东福寺山门(1385),就是唐式和天竺式的混合。 日本的都城与宫殿建筑,也大受中国的影响。如七世纪在难波京(今大阪)、八世纪在平城京(今奈良)、八世纪末在平安京(今京都)建的都城与宫殿,都与中国长安的都城与宫殿相接近。可惜这些建筑都在历史中湮灭了。现在可以看到的,是在平安宫被焚毁之后,于十四世纪中叶以后在京都上京区土御门东洞院离宫建起的新皇宫,被称为京都御所。由于这里的建筑兴建于十四至十八世纪不等,所以也如佛教建筑一样,走了一条世俗化和民族化的道路。这里的紫宸殿、清凉殿两座最主要的仪典性大殿,以及紫宸殿前院落四周的建筑物承明门、日华门、月华门等,都是“寝殿造”的样式,即有正有厢,用廊子连接一幢又一幢的建筑物。除“寝殿造”外,还有“主殿造”和“书院造”两种样式。所谓“主殿造”,就是简化了的寝殿造,采取非对称的格式,即一边有配屋,一边没有配屋,或直接用廊子来代替配屋。主殿造上承寝殿造,下启书院造,是一种过渡的形制。书院造就是在主殿造的基础上形成的。它的基本特点是,一幢房子的若干个房间里,有一间是最主要的,这间房间的正面墙壁划分为两个龛,左侧的宽一点,叫床(押板),右侧的是一个博古架,叫棚(违棚)。左侧称为床的龛,正面挂着中国式的卷轴画或书法,地上陈设着香炉、一对烛台和一对花瓶。左侧墙上,紧靠着床,还有一个龛,叫副书院。副书院一般是向外突出的,开着窗子,本来是读书的地方,后来缩小,陈设着精美的文房用具,也变成装饰性的了。而右侧墙上是卧室的门(帐台构),分四大扇,中间两扇可以推拉,两侧是死扇。凡具备这样一间上段或一之间的建筑,即为书院造。书院造和主殿造的建筑,在京都御所中都有。值得一提的是,京都御所的三种建筑样式,在上层阶级的府邸和住宅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这与天皇地位的下降,封建割据势力的崛起有关。这样的结果,就是这些建筑样式在日本的住宅中广泛地流行开来了。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日本的园林建筑。日本是一个山清水秀的国家,热爱自然,崇尚自然,是这个民族很重要的特点。因此,日本园林建筑有着悠久的历史,形成了较为鲜明的民族风格。其最大的特点,是较好地解决了园林的有限范围同自然山水广阔无垠之间的矛盾,由此形成了两种园林,即回游式园林和枯山水式园林。回游式园林是供人漫步游赏的园林,一般来说这类园林的面积较大,把自然山水堆垛其间,是自然山水的集约化图景。大型的皇家园林即属此类,突出的代表是桂离宫和修学院离宫,此外还有赤板离宫、芝离宫、滨离宫等等。造此类园林的办法:一是剪裁,把各种典型的自然美景集中在一起;二是曲折,借曲折以延长游览路径,变化景色;三是增加层次,要使各种景色互相掩映,以避一览无余;四是缩小尺度,王维山水论中的“丈山尺树寸马分人”,可作掌握园林尺度的指导;五是分区设景,如有山景区和水景区等等;六是巧于借景,即修建高层建筑,让人登临以观赏园外美景。这些特点,也是中国园林的特点。日本园林与中国园林的不同之处在于:一是少有大型的建筑物,以纯粹山水为主;二是用石不同,较少斧凿痕迹的假山堆垛,而是景物更加阔大,多真实的野趣;三是花树较少,且经常修剪;四是在一角之地玩弄手法,显得有些烦琐。 最具日本特色的是枯山水园林。这类园林是要用“一木一石写天下大景”,因此又称之为写意园林。这类园林的最大特征,是用石块象征山峦,用白沙象征湖海,只点缀少量的灌木、苔藓或薇蕨。比较典型的枯山水园林,是京都龙安寺方丈南庭(约1450年)和大仙院方丈北、东庭(1509年)。龙安寺的石庭,东西长30米,南北宽10米,三面是2米高的围墙。院里满铺白沙,有15块石头,分成5、2、3、2、3五组,疏密有致地散落在白沙之中。除了石根略有几簇苔藓外,全院别无花草树木。最高的石头不过一米,最低的同沙面相平。席地坐在方丈南檐下的平台上潜思默想,仿佛海风飒飒而来。这时你会想起曹操的观沧海诗,轻声吟哦,自会产生无限的意趣。大仙院的庭园不足100平方米,成曲尺形,十分狭窄。其中有20块名石,高者不过235米,但配合得当,选植几株树木和薇蕨,更显得景色森郁,俨然是群峰壁立的深山大壑。枯泷、枯流从山上奔泻而下,过石桥注入白沙的大川。川里有岛、有堰、有船,都是约略象形的石块。大仙院的气象不同于龙安寺,它不阔大,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