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开锡流尘封的历史.doc_第1页
揭开锡流尘封的历史.doc_第2页
揭开锡流尘封的历史.doc_第3页
揭开锡流尘封的历史.doc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揭开锡流尘封的历史这是一段尘封60多年的历史。在抗日战争初期,无锡出现了这样一个团体,吸纳了100多名进步青年,在沦陷前夕撤离家乡无锡,凭着对党的信念,边流亡边进行抗日宣传,边寻找党组织,途经苏、皖、赣、鄂四省,行程千余里,历时一个多月,终于到达南昌新四军办事处和武汉八路军办事处,少数人抵达了延安抗大。这群热血青年投身于革命队伍,在以后长期的革命斗争中,至少有19名(已查明)成员英勇牺牲,建国后有6位成员成为部省级领导干部,近30位成为厅局级干部,还涌现了一大批方方面面的领导骨干和专业人才,这个团体就是无锡抗日青年流亡服务团(简称“锡流”)。有关“锡流”的情况,一直以来都没有系统整理过,即便是无锡的地方党史中也只记有简要一笔。记者翻阅了无锡人民革命,只在“抗日救亡运动高涨”一节中查到了一小段文字。今年正值抗战胜利60周年,无锡市史志办联合新四军历史研究会对“锡流”进行了首次深入的研究,在对原有历史资料进行整理的基础上,向遍布全国各地的“锡流”老同志及其亲属进行广泛的史料征集工作,同时分赴北京、呼和浩特、济南、南京等地进行史料的征集采访,并沿着“锡流”的路线进行实地调查,使得这段历史首次全面真实地呈现出来。一、“锡流”行进路线1937年“七七”事变后,全面抗战爆发。8月初,无锡青年界抗敌后援会(简称“锡青抗”)成立。11月25日无锡沦陷的前夕,一批“锡青抗”中的骨干成员约70余人在无锡西北乡陆区桥小学集合前往溧阳。之后由于战局又出现新态势,无锡的救亡青年在周城召开大会,正式成立无锡抗日青年流亡服务团,推选孙克定为团长,周秋野、钱敏、吴志明为副团长,准备向内地转移。当时,溧阳青年救亡组织的20多人和上海的一些救亡青年也决定随队行动,加上其他地方的零散人员沿途不断参加进来,“锡流”的总人数曾经达到了一百二三十人。“锡流”从溧阳周城出发抵达芜湖后,由周秋野、薛永辉带领的第一队渡江北上,经合肥前往怀远,然后又坐火车经蚌埠到徐州,转而西行到郑州后,又折而南下,到了武汉找到八路军办事处,并将带去的经费全部上交。其余的人分成两批,第一批50余人,溯江上行,到达九江。剩下的成员沿江步行,经过繁昌、铜陵,到大通,再坐船到达九江与先期到达的人员会合。吴志明、钱敏、陈立平等因要去中共长江局联系组织关系,就转乘轮船前往武汉,与八路军办事处取得联系,所带经费也全部上交。其他人改乘火车到达南昌,联系上了正在筹建中的新四军办事处。“锡流”成员到达武汉和南昌后,绝大多数分别参加了各地的革命工作。“锡流”的这次行程,被著名女作家、当年的亲身经历者菡子(原名罗涵之)称为一次“小小的长征”。二、“锡流”成员的回顾当年参加“锡流”的成员后来遍布全国各地,如今已大多不在人世。因此要采访老同志是件相当困难的事。目前,留在无锡本地的“锡流”成员也只有3个人,程兰芬就是其中一位,尽管年过八旬,但老人思路极其清晰。据她回忆,当年跟着姐姐加入“锡青”(“锡青抗”)时,只有16岁,还在读初一,无锡沦陷前夕在领导的带领下开始流亡,在南昌找到了新四军办事处。之后被介绍到江西铅山石塘镇新四军政训班学习,并成立了宣传队宣传抗日。1938年7月,程兰芬在弋阳入党,不久调往上饶浔饶师管区工作,1938年冬调往景德镇。程兰芬说:“我离开上饶时对外是探望父母之名,实际上是不辞而行,后来上饶的同志们出事了,我也成了国民党内部通缉的对象,组织上得到消息后,紧急通知我撤离了江西,前往皖南新四军军部去了。”这次无锡史志办人员踏访“锡流”旧迹时,还在“上饶集中营”中看到了锡流成员的名字。原江苏省委书记处书记、省政协主席包厚昌也是“锡流”成员,他的回忆录中有一段非常感人的故事。包厚昌是“锡青抗”的发起人之一。1937年11月,包厚昌得到指示立即去陆区桥集合。当时他新婚才一年,3个月前第一个孩子刚刚出生。想到自己可能要离开故乡无锡,生死未卜,走前甚至来不及与妻儿见面,感到十分内疚。临别时,他咬破手指,写了一封血书。“在血书中,我请求妻儿能原谅我这个不称职的丈夫、爸爸,在危难之时未能在她们身边照顾、保护她们。然而我正是为了她们母女,为了我国千千万万个母亲、妻子、儿女,决心去与日本侵略者作拼死战斗。在血书最后,我向妻子表示了自己以天下为己任、准备战死疆场、马革裹尸、捐躯报国的誓死决心。写好血书,已是黎明。我简单地收拾了一下,迈开大步,头也不回地奔赴陆区桥。”据原四机部部长钱敏回忆,“当初党支部决定无锡已集中的抗日青年到溧阳周城镇,与在那里的溧阳抗日青年会合,打算在溧阳宜兴山区开展游击战争。不久,又接到江苏临时省委通知,指示无锡已集中的抗日青年撤退到武汉分配工作,不在本地打游击。”“锡流”副团长周秋野在到达武汉后,考入山西“民大”,编入八路军后又进入了延安“抗大”学习,此后一直留在北方军政机构,解放后曾任驻澳大利亚、前南斯拉夫等国大使。据他回忆说,在陆区桥是晚上走的,走到戴溪桥,雇了条船往溧阳。到芜湖以后,本来坐船走,大家坐在码头上,遇到轰炸,一条船炸掉了,不能走。之后,周秋野带一个队去了武汉。三、“锡流”的影响与意义时隔60多年,通过党史研究的角度再看“锡流”的影响与意义更为深远。原江苏省政协主席孙颔就曾向无锡市新四军研究会和史志办建议,抢救“锡流”的史料。他说,“锡流”的历史,应是无锡抗日战争和青年运动史的一个重要部分。像“锡流”那样,有百余名抗日青年组成一支队伍,满怀热血和正气,不畏艰难和牺牲,奔赴战区“流亡服务”,是为数不多的。无锡市史志办的研究人员也表示,像“锡流”这样有计划、有组织、有领导的一次行动,从其规模和沿途影响看,在地方党史研究中也是十分少见的。日前,得知无锡在抢救整理“锡流”历史,92岁高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