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醴陵瓷美观大方,它的产地醴陵是一座古老而充满现代气息的江南城市,享有“瓷城”美誉,是举世闻名的釉下五彩瓷原产地。早在东汉时期,醴陵就有较大规模的作坊,专门从事陶器制作。清朝雍正七年(1729年)醴陵开始烧制粗瓷。清朝末年至民国初年,醴陵瓷业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官窑瓷器更具价值“湖南有两个著名的窑厂,一个是唐代的铜官窑,另一个是清代晚期的醴陵窑。醴陵窑开创了釉下彩工艺,是中国陶瓷工艺史上的一大飞跃。”湖南收藏协会文物司法鉴定中心首席鉴定专家黄念曾介绍。工艺流程复杂且难度高一件釉下五彩瓷的制作工艺流程极其繁琐与复杂,且难度极高。首先,选用上等的优质瓷泥做胚胎,在成型前对瓷泥进行沉淀、滤渣、吸铁等工序,以保证瓷泥不含其他杂质。而真正的成型需要将瓷体打磨得十分轻薄与平滑,其工序全凭人工操作,非具有十多年的制作经验不能胜任。它的彩绘用色颜料来自于釉原料、稀土和有色金属矿物质,甚至黄金。由于釉下五彩瓷是直接在毛坯上作画,让色料饰于胎釉之上,这对画师技艺要求就非常高。绘制好的瓷体要经过1370左右的高温烧制而成,由于是在高温下一次烧成,技术上很难把握,仿佛火中取宝一般,成品率不到70%。制作成功的釉下五彩瓷花纹透过釉导溢于瓷表,晶莹润泽,而且还具有瓷化强度高,釉面玻璃化程度强,花面永不褪色,经久耐用等特点,能同时满足人们对于审美和环保健康的双重要求,收藏和使用价值更高。,明朝各代瓷器件和“清三代”(康熙、雍正、乾隆)的器件,最受市场追捧。其目前价格与10年前相比,提高了10倍甚至上百倍。其中如明成化斗彩鸡缸杯、康熙豇豆釉彩器、雍正珐琅莲子碗等,如今的市场价已达数十至数百万元之巨。2010年有5家拍卖公司举办铜镜专场,其中唐代海兽葡萄镜以700万元成交,打破了铜镜拍卖的纪录。从铜镜拍卖市场来看,战国、唐镜价格最高,汉镜其次,宋、元、金时期的铜镜价格略逊,明、清时期铜镜的价格则更低。从种类上看,战国的山字镜、菱纹镜、蟠螭纹镜,汉代的规矩镜、神兽镜、画像镜,隋唐的瑞兽葡萄镜、花卉镜、人物故事镜、金银平脱镜、镏金错银镜等均是镜中的珍品。除了年代等因素外,铜镜研究专家贾文忠(微博)(微博)认为,收藏古代青铜镜,要从历史价值、文物价值、研究价值和收藏价值进行全面衡量。除了年代的考量外,特殊的制作工艺方法、款识、特殊的纹饰品类也是收藏投资关注的重点。此外,铜镜的形状、尺寸、薄厚与材质数量和珍稀程度、铜镜的纹饰精美繁密程度也是体现价值的一个方面。除了时代与纹样之外,品相是否完好是铜镜价值判断的重要标准。由于铜镜多是入土陪葬埋藏之物,所以出土后的铜镜最好是锈蚀程度越小越好。同时,纹饰的清晰度也是关键。在铜镜收藏中很讲究版模,头模镜最受欢迎。所谓头模镜,是指第一次浇铸的铜镜,纹路清晰价值超过二模、三模。侨海一个清康熙犀角莱菔尊以3499.7万元创造了犀角雕艺术品新的世界纪录五、业务技能 概述古玩的分类及基本特征一、玉、石器 时代确切,质地优良,在艺术上和工艺上有特色和有特别重要价值的;有确切出土地点,有刻文、铭记、款识或其他重要特征,可作为断代标准的;有明显地方特点,能代表考古学一种文化类型、一个地区或作坊杰出成就的;能反映某一时代风格和艺术水平的有关民族关系和中外关系的代表作。 二、陶器 代表考古学某一文化类型,其造型和纹饰具有特别重要价值的;有确切出土地点可作为断代标准的;三彩作品中造型优美、色彩艳丽、具有特别重要价值的;紫砂器中,器形完美,出于古代与近代名家之手的代表性作品。 三、 反映时代风格和浓郁民族色彩的;有文献记载的名瓷、历代官窑及民窑的代表作。 四、铜器 造型、纹饰精美,能代表某个时期工艺铸造技术水平的;有确切出土地点可作为断代标准的;铭文反映重大历史事件、重要历史人物的或书法艺术水平高的;在工艺发展史上具有特别重要价值的。 五、铁器 在中国冶铸、锻造史上,占有特别重要地位的钢铁制品;有明确出土地点和特别重要价值的铁质文物;有铭文或错金银、镶嵌等精湛工艺的古代器具;历代名人所用,或与重大历史事件有直接联系的铁制历史遗物。 六、金银器 工艺水平高超,造型或纹饰十分精美,具有特别重要价值的;年代、地点确切或有名款,可作断代标准的金银制品。 七、漆器 代表某一历史时期典型工艺品种和特点的;造型、纹饰、雕工工艺水平高超的;著名工匠的代表作。 八、雕塑 造型优美、时代确切,或有题记款识,具有鲜明时代特点和艺术风格的金属、玉、石、木、泥和陶瓷、髹漆、牙骨等各种质地的、具有特别重要价值的雕塑作品。 九、石刻砖瓦 时代较早,有代表性的石刻;刻有年款或物主铭记可作为断代标准的造像碑;能直接反映社会生产、生活,神态生动、造型优美的石雕;技法精巧、内容丰富的画像石;有重大史料价值或艺术价值的碑碣墓志;文字或纹饰精美,历史、艺术价值特别重要的砖瓦。 十、书法绘画 元代以前比较完整的书画;唐以前首尾齐全有年款的写本;宋以前经卷中有作者或纪年且书法水平较高的;宋、元时代有名款或虽无名款而艺术水平较高的;具有特别重要价值的历代名人手迹;明清以来特别重要艺术流派或著名书画家的精品。 十一、古砚 时代确切,质地良好、遗存稀少的;造型与纹饰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工艺水平很高的端、歙等四大名砚;有确切出土地点,或流传有绪,制作精美,保存完好,可作断代标准的;历代重要历史人物使用过的或题铭价值很高的;历代著名工匠的代表作。 十二、甲骨 所记内容具有特别重要的史料价值,龟甲、兽骨比较完整的;所刻文字精美或具有特点,能起断代作用的。 十三、玺印符牌 具有特别重要价值的官私玺、印、封泥和符牌;明、清篆刻中主要流派或主要代表人物的代表作。 十四、钱币 在中国钱币发展史上占有特别重要地位、具有特别重要价值的历代钱币、钱范和钞版。 十五、牙骨角器 时代确切,在雕刻艺术史上具有特别重要价值的;反映民族工艺特点和工艺发展史的;各个时期著名工匠或艺术家代表作,以及历史久远的象牙制品。 十六、竹木雕 时代确切,具有特别重要价值,在竹木雕工艺史上有独特风格,可作为断代标准的;制作精巧、工艺水平极高的;著名工匠或艺术家的代表作。 十七、家具 元代以前(含元代)的木质家具及精巧冥器;明清家具中以黄花梨、紫檀、鸡翅木、铁梨、乌木等珍贵木材制作、造型优美、保存完好、工艺精良的;明清时期制作精良的髹饰家具;明清及近现代名人使用的或具有重大历史价值的家具。 十八、珐琅 时代确切,具有鲜明特点,造型、纹饰、釉色、工艺水平很高的珐琅制品。 十九、织绣 时代、产地准确的;能代表一个历史时期工艺水平的具有特别重要价值的不同织绣品种的典型实物;色彩艳丽,纹饰精美,具有典型时代特征的;著名织绣工艺家的代表作。 二十、古藉善本 元以前的碑贴、写本、印本;明清两代著名学者、藏书家撰写或整理校订的、在某一学科领域有重要价值的稿本、抄本;在图书内容、版刻水平、纸张、印刷、装帧等方面有特色的明清印本(包括刻本、活字本、有精美版画的印本、彩色套印本)、抄本;有明清时期著名学者、藏书家批校题跋、且批校题跋内容具有重要学术资料价值的印本、抄本。 二十一、碑帖拓本 元代以前的碑帖拓本;明代整张拓片和罕见的拓本;初拓精本;原物重要且已佚失,拓本流传极少的清代或近代拓本;明清时期精拓套帖;清代及清代以前有历代名家重要题跋的拓本。 二十二、武器 在武器发展史上,能代表一个历史阶段军械水平的;在重要战役或重要事件中使用的;历代著名人物使用的、具有特别重要价值的武器。 二十三、邮品 反映清代、民国、解放区邮政历史的、存量稀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来具有特别重要价值的邮票和邮品。 二十四、文件、宣传品 反映重大历史事件,内容重要,具有特别重要意义的正式文件或文件原稿;传单、标语、宣传画、号外、捷报;证章、奖章、纪念章等。 二十五、档案文书 从某一侧面反映社会生产关系、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和土地、人口、疆域变迁以及重大历史事件、重要历史人物事迹的历代诏谕、文告、题本、奏折、诰命、舆图、人丁黄册、田亩钱粮簿册、红白契约、文据、书札等官方档案和民间文书中,具有特别重要价值的。 二十六、名人遗物 已故中国共产党著名领袖人物、各民主党派著名领导人、著名爱国侨领、著名社会活动家的具有特别重要价值的手稿、信札、题词、题字等以及具有特别重要意义的用品。古玩行话俏货:比较精美的的收藏品。一般是针对瓷器的收藏术语。 上货:古玩商从农村市场或者收藏者手中购买或征集的藏品,叫上货。 开门货:看藏品时碰上年代老的真货叫 “开门货”或“一眼货”。 压堂货:是主人店堂里最好的镇店之宝。 礼货:解放前官场上相互馈赠的古董文玩。其货一般,但装裱、包装精美。 行货:一般指“大路货”。引中出“行画”,指成批生产、缺少独创性的画作。 天价:漫天要价,价格高出市场价很多。 行价:成交的价格利润很低,有时甚至是“蚀本”,这就叫“行价”。 玉器、瓷器、字画、青铜器、杂项等的概况古代玉器的品类礼玉礼玉是古代用于宗教祭祀及国家大典上的玉器。按周礼记载,礼玉有璧、琮、圭、璋、璜、琥等六种。 玉璧:玉璧是一种中心有孔的扁圆形玉器。古人在祭祀时,认为这种器物能同祖先神灵相通。除用作祭祀外,还可用作装饰、祥瑞、敛葬等。玉璧出现在新石器时代,以良渚文化为代表。春秋战国时代已相当精美。汉代玉璧雕工愈加精细,汉墓中常出土有玉器陪葬品。 玉琮:玉琮为一种外方内圆的柱状管形玉器。琮的方圆表示地和天,是出于天园地方的上古宇宙观,做成方琮来祭祀地神,是礼地之器。此外,亦被用于祥瑞、敛葬等。玉琮出现于新石器时代,以良渚文化最为发达,其中有的还刻有兽棉纹饰,是玉琮的辉煌时期。汉朝以后,玉琮均为内圆外方的短柱形,不加纹饰,用途已变为装饰和丧葬用具。宋至明清,仿古玉琮大量出现,成为一种装饰或陈设玉器。 玉圭 玉圭是一种上端为三角形或直平,身为长方形的玉器。古代玉圭用以祭方位神,还用以区别等级和作符节等职能。战国时玉圭和玉璋最为盛行,其后由宋直至明清,历代均有制作。 玉璋:玉璋是一种扁平长方器物,一端斜刃,形状半边圭。玉璋始见于龙山文化,盛行于商周。璋与圭一样曾为礼朝区分等级的器物,春秋以后趋于少见。 玉璜:玉璜是一种弧形的玉器。汉制称“半壁玉璜”,但常见出土的玉璜仅有三分之一璧大小,弯弧两端有小孔,往往出于墓主领下,可能用于佩带,故有“佩璜”之称。 玉琥:玉琥是刻有虎纹或形似虎纹的玉器,殷商至汉代常见。 葬玉葬玉是专用于随葬的玉器,古人认为以玉敛葬,能够保护尸体。葬玉是指这类专门为保护尸体而制造的随葬玉器,主要有玉衣、玉琀、玉握、九窍玉塞等。 玉衣:玉衣又称“玉匣”、“玉押”,即用金属丝线将玉片穿掇而成的尸罩,相传可保存尸身不腐,可分为金缕玉衣、银缕玉衣、铜缕玉衣。 玉琀:玉琀又称“含玉”,是含于死者口内的葬玉。玉琀各代形制不一,商周玉琀有玉蝉、玉蚕、玉鱼、玉管等,春秋战国时玉琀有玉猪、玉狗、玉牛、玉鱼等,大约任何较小的玉件多可充当口含。汉代以后大量使用玉蝉做琀,明初墓葬中还见有以小璧充作玉琀的。 玉握:又称“握玉”,是握于死者手中的葬玉。汉代常见的玉握是猪形即“玉豚”,其他如璜形玉器有时亦作玉握使用。 九窍玉塞:是指填塞死者的九窍玉塞,包括双耳、双眼、双鼻孔、一口、前阴、后阴等,目的是为了保护尸体,以防精气外逸。 佩玉:佩玉是指佩戴于人身的各种玉器,其特点是个体较小,大多有可穿线的孔洞。佩玉的种类较多,如玉玦、玉镯、玉刚卯、玉牌、玉带钩等。有的成组佩带,有的单独悬挂。 玉玦:是人的耳饰,形似小玉璧,但有一缺口。新石器时代玉玦多光素无纹,商代的玉玦常为蟠龙形制,首尾相向,西周玉玦多以斜刀刻出龙纹、云纹、鸟纹等,春秋战国出土的玉玦较多,形制较小,外径在2-5厘米之间。战国以后, 玉玦不再流行。 玉镯:玉镯自古以来是人们最基本的腕饰之一,新石器时代墓葬中已见有出土,大汶口文化玉镯呈外方内圆形,春秋时期玉镯为扁圆形,唐代有镶金玉镯,发展至宋代玉镯呈圆环形,内平外圆,光素无纹,明清玉镯多见装饰,如联珠纹、绳索纹、竹节纹等。 玉觽(xi):是一种微曲的锥形器,最初它是随身携带。用以解结的工具,后来成为佩饰,表示成人的象征。自新石器时代至汉代,历代不衰,但汉代以后不复见有。 玉韘(she):玉俗称“扳指”,圆筒状,可套拇指,初为射箭时钩弦的用具,后专为佩带。早期见于商代,至汉代逐渐变成一种佩饰,失去了一种实用功能。宋至清代出现仿汉的形玉佩,形制略异,装饰亦有很大不同。 玉刚卯又称玉严卯,长方体,中有孔,可穿绳佩挂,器面刻吉祥语句,用以驱邪,是古代的护身符。汉代流行,一般长约2厘米,宽约1厘米,后世有仿品,但于汉代风格迥然不同。 玉带板:玉带是一种由数块乃至十数块扁平玉板镶缀的腰带,是古代官品位的标志。玉带有方形、长方形、桃形等,表面常雕琢各种图案的玉带始见于北周,一直沿用至明代,清代废除玉带制度。 玉牌:呈方形或长方形,器表浅浮雕或镂空雕刻各种图案与文字,有孔可穿绳佩系。玉牌在明代十分盛行,清代多有仿明之作,亦有刻“子刚”款的伪作。 玉带钩:玉带钩是用于勾束腰带的器物,一般由钩首、钩身、钩钮三部分组成,钩首用于钩连,钩钮则起固定作用。形制较多,有龙首、鸭首、马首等,器身有琵琶形、螭形等,华贵者还镶嵌有各种宝石,历代都有精品。 玉龙:玉龙的形象随时代而演变,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的玉龙,身躯作“C”字形,简练优美,极富特色。此后,玉龙呈现多姿多彩的风貌。历代带有各自鲜明的特征。 玉动物:玉动物取象于自然界真实动物,圆雕或片状雕均有,造型姿态多样,栩栩如生。玉动物一般作为佩饰,也有的可作为陈设品。玉动物主要有玉虎、玉象、玉熊、玉马、玉鹿、玉牛、玉猪、玉鹰、玉鱼、玉龟等,历代玉器中最为多见。 玉人佩:玉人是直接反映人类自身形象的作品,有全身、半身、人首和人面等,一般为扁平状,除可用以佩系外,大型的可作为陈设品,具有祭祀、辟邪的作用。新石器时代已出现玉人琢工带有明显的稚拙性,商代以后玉人形象多样,有站立、有跪踞、有全身、有人首、有男人、有女人、有圆雕、有片状雕,各个时代具有不同的形象特点。 玉剑饰:玉剑饰是用于剑上的装饰玉件,饰于剑首的称为玉剑首,饰于剑柄与剑身之间的称玉剑格。玉剑饰盛行于春秋战国至秦汉时代。 玉簪:玉簪一般为圆锥状,由簪首和簪柄两部分组成,古代男女使用它来整理头发并使冠固于发上。 其他玉器:此外还有盛行于先秦的仪仗玉器,如玉斧、玉戚、玉钺、玉戈、玉刀等,用于示权和增加权威,保持统治者的尊严。还有实用玉器,如玉杯、玉碗、玉玺、玉文具等。瓷器中国是瓷器的故乡,瓷器的发明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在英文中瓷器(china)一词已成为中国的代名词。大约在公元前16世纪的商代中期,中国就出现了早期的瓷器。因为其无论在胎体上,还是在釉层的烧制工艺上都尚显粗糙,烧制温度也较低,表现出原始性和过渡性,所以一般称其为原始瓷。 瓷器脱胎于陶器,它的发明是中国古代先民在烧制白陶器和印纹硬陶器的经验中,逐步探索出来的。烧制瓷器必须同时具备三个条件:一是制瓷原料必须是富含石英和绢云母等矿物质的瓷石、瓷土或高岭土;二是烧成温度须在1200以上;三是在器表施有高温下烧成的釉面。 原始瓷作为陶器向瓷器过渡时期的产物,与各种陶器相比,具有胎质致密、经久耐用、便于清洗、外观华美等特点,因此发展前景广阔。原始瓷烧造工艺水平和产量的不断提高,为后来瓷器逐渐取代陶器,成为中国人日常生活的主要用器奠定了基础。 中国瓷器是从陶器发展演变而成的,原始瓷器起源于3000多年前。至宋代时,名瓷名窑已遍及大半个中国,是瓷业最为繁荣的时期。当时的钧窑、哥窑、官窑、汝窑和定窑并称为五大名窑。被称为瓷都的江西景德镇在元代出产的青花瓷已成为瓷器的代表。青花瓷釉质透明如水,胎体质薄轻巧,洁白的瓷体上敷以蓝色纹饰,素雅清新,充满生机。青花瓷一经出现便风靡一时,成为景德镇的传统名瓷之冠。与青花瓷共同并称四大名瓷的还有青花玲珑瓷、粉彩瓷和颜色釉瓷。另外,还有雕塑瓷、薄胎瓷、五彩胎瓷等,均精美非常,各有特色。 多姿多彩的瓷器是中国古代的伟大发明之一,瓷器与中国在英文中同为一词,充分说明中国瓷器的精美绝伦完全可以作为中国的代表。 中国真正意义上的瓷器产生于东汉时期(公元25220年)。这一时期在前代陶器和原始瓷器制作工艺发展,东汉时期北方人民南迁以及厚葬之风的盛行的基础上,以中国东部浙江的上虞为中心的地区以其得天独厚的条件成为中国瓷器的发源地。这件浙江上虞县面官镇出土的东汉时期青釉水波纹四系罐,为我们展示了瓷器烧造工艺发展的初期情况。 唐代瓷器的制作技术和艺术创作已达到高度成熟;宋代制瓷业蓬勃发展,名窑涌现;明清时代从制坯、装饰、施釉到烧成,技术上又都超过前代。我国的陶瓷业至今仍兴盛不衰,质高形美,其中比较著名的陶瓷产区有江西景德镇、湖南醴陵、广东石湾和枫溪、江苏宜兴、河北唐山和邯郸、山东淄博等。 清时期彩瓷的种类很多,从烧造工艺上来区分,除青花,釉里红等釉下彩之外,可以分为釉上彩和釉上釉下混合彩两大类。釉上彩是先烧成白釉瓷器,在白釉上进行彩绘,再入彩炉低温二次烧成,釉上五彩,粉彩、珐琅彩都是釉上彩。釉上釉下混合彩是先烧成釉下彩 (即在瓷胎上直接绘画图案,罩透明釉高温一次烧成,主要是青花) ,然后再在适当的部位涂绘釉上彩,入炉低温二次烧成。青花矾红彩,斗彩、青花五彩都属于釉上釉下混合彩。最终形成青花类;色釉瓷类;彩瓷类三大系列。瓷器是中国人发明的,这是举世都公认的。瓷器的发明是在陶器技术不断发展和提高的基础上产生的。商代的白陶以是用瓷土(高岭土)作原料,烧成温度达1000C以上,它是原始瓷器出现的基础。 白陶的烧制成功对由陶器过度到瓷器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商代和西周遗址中发现的“青釉器”以明显的具有瓷器的基本特征。它们质地较陶器细腻坚硬,胎色以灰白居多,烧结温度高达1100-1200C,胎质基本烧结,吸水性较弱,器表面施有一层石灰釉。但是它们与瓷器还不完全相同。被人称为“原始瓷”或“原始青瓷”。 原始瓷从商代出现后,经过西周、春秋战国到东汉,历经了1600-1700年间的变化发展,由不成熟逐步到成熟。 东汉以来至魏晋时制作的瓷器,从出土的文物来看多为青瓷。这些青瓷的加工精细,胎质坚硬,不吸水,表面施有一层青色玻璃质釉。这种高水平的制瓷技术,标志着中国瓷器生产已进入一个新时代。 我国白釉瓷器萌发于南北朝,到了隋朝,已经发展到成熟阶段。至唐代更有新的发展。瓷器烧成温度达到1200C,瓷的白度也达到了70%以上,接近现代高级细瓷的标准。这一成就为釉下彩和釉上彩瓷器的发展打下基础。 宋代瓷器,在胎质,釉料和制作技术等方面,又有了新的提高,烧瓷技术达到完全成熟的程度。在工艺技术上,有了明确的分工,在我国瓷器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宋代闻名中外的名窑很多,耀州窑、磁州窑、景德镇窑、龙泉窑、越窑、建窑以及被称为宋代五大名窑的汝、官、哥、钧、定等产品都有它们自己独特的风格。耀州窑(陕西铜川)产品精美,胎骨很薄,釉层匀净;磁州窑(河北彭城)以磁石泥为坯,所以瓷器又称为磁器。磁州窑多生产白瓷黑花的瓷器;景德镇窑的产品质薄色润,光致精美,白度和透光度之高被推为宋瓷的代表作品之一;龙泉窑的产品多为粉青或翠青,釉色美丽光亮;越窑烧制的瓷器胎薄,下巧细致,光泽美观;建窑所生产的黑瓷是宋代名瓷之一,黑釉光亮如漆;汝窑为宋代五大名窑之冠,瓷器釉色以淡青为主色,色清润;官窑是否存在一直是人们争议的问题,一般学者认为,官窑就是卞京官窑,窑设于卞京,为宫廷烧制瓷器;哥窑在何处烧造也一直是人们争议的问题。根据各方面资料的分析,哥窑烧造地点最大的可能是与北宋官窑一起生产;均窑烧造的彩色瓷器较多,以胭脂红最好葱绿及墨色的瓷器也不错;定窑生产的瓷器胎细,质薄而有光,瓷色滋润,白釉似粉,称粉定或白定。 我国古代陶瓷器釉彩的发展,是从无釉到有釉,又由单色釉到多色釉,然后再由釉下彩到釉上彩,并逐步发展成釉下与釉上合绘的五彩,斗彩。 彩瓷一般分为釉下彩和釉上彩两大类,在胎坯上先画好图案,上釉后入窑烧炼的彩瓷叫釉下彩;上釉后入窑烧成的瓷器再彩绘,又经炉火烘烧而成的彩瓷,叫釉上彩。明代著名的青花瓷器就是釉下彩的一种。 明代精致白釉的烧制成功,以铜为呈色剂的单色釉瓷器的烧制成功,使明代的瓷器丰富多彩。明代瓷器加釉方法的多样化,标志着中国制瓷技术的不断提高。成化年间创烧出在釉下青花轮廓线内添加釉上彩的“斗彩”,嘉靖、万历年间烧制成的不用青花勾边而直接用多种彩色描绘的五彩,都是著名的珍品。清代的瓷器,是在明代取得卓越成就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起来的,制瓷技术达到了辉煌的境界。康熙时的素三彩、五彩,雍正、乾隆时的粉彩、珐琅彩都是闻名中外的精品。 明代在釉下青花轮廓线内添加釉上彩而烧成的一种瓷器,由于釉下彩青花与釉上彩绘争奇斗艳,故名“斗彩”。 清代仿铜胎画珐琅效果的一种瓷器。珐琅彩又称“料彩”。古书画古书画(Ancient Calligraphy and Paintings)指中国古代书法与绘画,两者构成中华民族的传统艺术门类之一。其中,碑帖是书法的一支,碑在刻立的当时虽以文为主,但后来流传却因书法而被重视;帖则纯是书法作品的留影。书法与绘画虽然形式不同,功能不同,在艺术的种类上也不同,但在中华民族文化中,却如同一对孪生兄弟,有着血肉相关不可分割的联系。造成这种艺术历史现象的原因是:首先,在中华民族的艺术领域中,尤其是以汉族文化为中心的各种艺术,都有一种互相关联的现象,尽管它们的外形和用途不同,表现方法和所用工具也不尽相同,但那些不同门类艺术的艺术气息和趣味,也就是所表达的民族性格的特点,在神髓上却有相通之处,譬如建筑与服装,都以宽博严肃为基调;桌椅陈设,都以方整对称为基调;乃至文学语言上竟自出现世界各族语言都不曾有的四六排偶大篇作品等等,这是汉民族文化中特别讲求的对称美。因而,对称的要求贯穿于大部分这种文化艺术。具体到书法和绘画,更具有某些独特的内在的关联。譬如中国绘画,一直不是要求“逼真”,甚至是要求“避真”的。描绘人物只用单线条,并不借助阴影,面颊上加上几道线,性格就特别突出,所谓“传神”。“传神”一词,在绘画领域中也并不专指人像写真,它也常被用在画其他物像上,如“为山水传神”、“为花鸟传神”等。不难理解,用这个词,主要是指摆脱物像的一切细节,而要抓住它们的整体要点。所以许多“写意”的人物,并没有被观者误为猫狗;一抹远山,也没有被观者误为纸上的湿痕。尤可注意的,画树干、花头、山峦、衣褶,宁许它不尽相似,但不许它的笔触瘫软。久而久之,中国绘画、特别是文人画出现以后,刻意追求笔墨的表现与欣赏就成了主旨,至于物象描绘的形似与工拙并不再计较。而书法则是视觉艺术中形式最为简捷、抽象的艺术门类。看来仅仅是书字的结构、笔画以及行间字距的章法,其实在汉字的产生、发展和在书法的创作实践中,早已成了“束括万殊,裁成一相”的独特艺术形象了。这种独特的艺术创造,可以认为是中国艺术普遍要求“避真”的极诣表现。正因如此,中国的绘画与书法就必然会发生更为内在的深刻的关联。 现在评论书画的人,常举“书画同源”这一理由,固然源是同的,但现在眼前的两项艺术,却是都处在流的阶段中。同源是几千年前的事,怎么几千年后,还都仍在源头不动,而称兄道弟呢?已如前面所述,乃是因为中华民族的各种艺术中共同的民族性格特点所致,更是因为书法与绘画始终在强调和强化笔墨的表现,而必然存在着趋同、融合的内在因素。正如早在唐代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中指出的“书画用笔同法”。因此,在这两种艺术的创作者和观赏者心目中,它们是同样能满足民族审美的东西,至于表达出的形式和用以表达的方法如何,都退为次要的了。因此,我们也就可以理解,有了中国绘画这种画法作为语言符号的文字竟自与描绘物象的绘画不但相提并论,还密不可分地成为姐妹艺术品种,称为“书画”。 从上面的叙述中我们可以知道,中国的书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为世界艺术之林中独树一帜的民族艺术,具有深厚的艺术传统和鲜明的民族特色。尤其是书法艺术,更是中华民族所独创的艺术奇葩。这一民族艺术的形成与中国社会历史的发展、传统的学术思想、各种民族艺术间的交融,以及因之形成的某些带有共性的艺术风格、特征、特点和中华民族的欣赏习惯等等,都有着密切的关系。概括而言,中国书画是中华民族文明史所产生的艺术结晶之一。它在古代既已对世界东方的国家、民族产生过深远影响,在近、现代中更随着世界文化的交流而远播世界西方各国。正因为中国书画是中华民族文明史的一种物化见证,因此它们的全部历史遗存,就成了中华民族全部珍贵文物的组成部分。 发展古书画的发展,从今天可见的资料中看,大略可分三大阶段。唐代以前的作品,随着出土文物而不时有所发现,但究竟断续不能连贯。例如战国的帛画和两汉马王堆古墓中的帛画,都给我们很完整的印象,看到当时绘画水平已相当高超,技术上也相当完善。汉墓壁画上也有不少汉代绘画遗迹。六朝隋唐的佛教画在敦煌等处洞窟中保存着大量作品,是极其丰富的古代绘画的宝库,但一般的其他内容的作品就相形见绌多了。流传号称唐人画的卷轴,多出宋人重摹或是被后人题作唐人的较晚作品,可信的只有历代帝王图中的一部分是唐人真迹。尽管如此,这些唐以前的绘画作品遗存,其中包括虽是传摹而仍能保存一定的原作的风格、特点的古摹之作,也依然可使我们窥出唐以前画史的梗概。战国帛画中描绘人物神情生动,线条简劲。汉代马王堆古墓帛画的想象力生动,构图井然有序,绘画技艺更趋完美,为魏晋以后的绘画发展奠定了雄厚的艺术基础。魏晋以后伴随着艺术自觉的大趋势,一些官宦、士大夫开始从事艺术创作和理论著述,更促进了绘画艺术的发展。传为晋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卷,其景物的描绘虽然还处于“人大于山,水不容泛”的稚拙之态,但绘画技艺,特别是人物的描绘,显然获得了长足的进步。“传神”的艺术概念,正是产生于这种艺术历史背景中。隋展子虔的游春图,是否为真迹尚有争议,但它确能表现出“远近山川,咫尺千里”的空间距离,开始了山水绘画独立存在的艺术表现。在唐代除花鸟绘画尚待发展外,人物、仕女、山水、牛马等中国绘画的传统题材均获高度发展,并在中唐以后出现了泼墨山水、树石,标志着古代绘画已进入繁盛时期。五代、两宋绘画则是这繁盛时期的高峰。一方面继续着隋唐以往人物绘画的深厚传统,有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卷,周文矩重屏会棋图等名作传世;另一方面山水、花鸟绘画以及风俗画更为发达,出现了李成、范宽、郭熙等山水画名家和黄筌、徐熙不同风格的花鸟画。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则是著名的风俗画代表作,真实地再现了当时汴梁城内外的景物。北宋末期,由于皇帝的倡导,更出现了宫廷画院和拥有众多画院名手的院体绘画,刘松年、李波、马远、夏圭等画院画家都有著名的真迹流传。宋人绘画大部分是画在绢幅上的,显然是为了创作、欣赏、收藏的方便,更是艺术创作意识得到进一步强化的结果。 从北宋熙宁、元丰年间开始,文人画运动兴起。这是由文人画家所创作的、更多是为抒情遣兴的绘画作品。扬无咎的四梅图是早期文人画的作品之一。到了元代,绘画的主流为文人所掌握,绘画创作更强调笔墨的独立表现,诗、书、画融为一炉,形成中国绘画的又一鲜明特点。赵孟頫、黄公望、王蒙、倪瓒、吴镇等人在画坛上都有重要地位。明清以后近代以前,都只是宋元画派的余波,特别是以元人的画法为依据。但其中亦不乏各时期有所创造的名家,譬如明代中期号称“吴门四家”的沈周、文徵明、唐寅、仇英和吴门大家张宏,以及清初的石涛、朱耷,清中期的“扬州八怪”,他们都有自己较鲜明的艺术个性,并有较丰富的作品传世。 历史书法的历史演变大体与绘画相类。在唐以前的书法资料中,以现在所见的出土战国、秦、汉竹木简牍上的书法以及敦煌等地出土的六朝、隋唐人的书法墨迹最为突出,而这些几乎是唐宋人所未曾见到的,就是明清人亦只见到了秦汉石刻碑帖。因此,明清以往人的见解和论断都有极大的局限性。此后,随着墨迹、碑帖的不断出土,有关书法流派和书写笔法的种种议论,都受到新的冲击,而不得不有所发展。法帖的摹刻始自宋代,宋初的淳化秘阁法帖是第一部大型丛帖,但刻法不精。大观帖出现以后,其摹刻精工,不减墨迹原本。南宋以后至明清,陆续有丛帖的汇集摹刻,专摹苏轼书迹的西楼帖、专摹米芾书迹的绍兴米帖以及明代文徵明的停云馆帖、董其昌的戏鸿堂帖、清内府的三希堂法帖等都是大宗。这些刻帖和相应传世的墨迹法书,以及魏晋以来的一些著名碑帖,便成了五代、宋以后主要书学资料,并因之在宋、元、明、清中期的较长历史时期盛行帖派书法。宋代的苏轼、黄庭坚、米芾,元代的赵孟頫,明代的祝允明、文徵明、董其昌等名家书法,大体上便是对这些法帖、碑版的不同继承,并创造出各自的艺术风貌。直至清乾、嘉时期,由于金石学的再度兴起,大量碑版被发现,才又出现以宗法魏碑为主的碑派书法,邓石如、赵之谦诸人为其代表,亦有大量作品留存。 收藏书画的保护与流传最初起于图书或类似汉代麒麟阁中功臣肖像的收藏。自东汉中后期,随着艺术自觉时代的开始,书画又作为艺术品而被珍视与保护“汉明(帝)雅好丹青,别开画室,又己创鸿都学以集奇艺,天下之艺云集”。自兹以后,书画作品既可供鉴赏,势必有收藏,为收藏、保护的妥善而发明了装裱,并将收藏的记录演为著录书的形式。东晋桓玄酷爱法书名画,巧取豪夺不已,欲使天下精品为己之一人所有,这些书画珍品后为刘宋王朝所有。梁武帝萧衍精于鉴赏,搜求法书名画更不遗余力。据当时中书侍郎虞论书表中所记,仅秘藏王羲之、王献之书法,就有“缣素书珊瑚轴二帙二十四卷,纸书金轴二帙二十四卷,又纸书玳瑁轴五帙五十卷,皆金题玉躞织成带”。这还是表中所记的节录。其中二王纸、 绢书法分别存在,又分别以珊瑚、 玳瑁、金等不同材料作装裱的轴头,可见梁武帝内府收藏之富,装潢之精,管理之妥善。隋唐以后,书画收藏风气更盛。初唐裴孝源的贞观公私画史,历来被看作书画著录书之祖,该书记载了当时秘府及私人收藏以及寺庙壁画,所见有晋魏以来名画 293卷,壁画47幅。晚唐时期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既是一部完整的绘画通史,又兼有著录书画的内容。在该书卷三中还有“论装背轴”一节文字,简述了晋以后各时期书画装裱的优劣,记载了当时有关装裱书画的材料、技艺方面的改进,如使用的浆糊必去面筋,使之稀稠得宜,并加熏陆香末,防虫蛀。又装小轴,轴头使用白玉、水精、琥珀,大轴则用杉木漆头,以避免杂宝轴头易剥坏,有伤作品。这些改进,对书画的装潢、保护显然十分重要。宋以后,如宋宣和内府的宣和画谱、宣和书谱,米芾的画史、书画,明张丑的清河书画舫,以及清内府的石渠宝笈三编等书,均是官、私收藏、书画流传以及品评的重要书画著录书籍,是了解这些时代书画保护与流传等基本情况的文献记载。明初陶宗仪南村辍耕录中的“裱背十三科”,是对书画装裱所用材料、工具的集中概括,实际上也可看出装裱书画的全部工续过程。明周嘉胄的装潢志等书,则是有关书画装潢的专门文献记载。 为有利于书画的保护与流传,在古代没有影印技术之前,则以摹画、摹写的方法制作副本,或将书迹刻石传拓,如晋顾恺之的洛神图,真迹早已佚亡,至今流传下来的有 3种副本,虽然艺术水平高下不同,或带有后来者的画法、笔意,但其作用显然也是非常重要的,许多古代名作都是靠这类古摹本来传神影的。书法作品的摹写是以双钩描摹的办法,又叫“”。就是用油纸或蜡纸罩在名家手迹向著窗户亮处去描摹,这样可以做出若干件复制品。 今天王羲之亲笔所写的原纸字迹,可以说一件都没有了,存留下白纸墨字的只有这种本。其次是用笔在石面直接写字,即时刻在石上的碑铭。这种笔写在石上的工序叫做“书丹”。因为丹是红色,以笔写即可称书丹。它虽不是墨迹,但究竟保留了名家字迹的外形,能看出书法的主要风格。再次是宋刻的法贴,即从原迹上钩摹下原字的轮廓,在纸背后把轮廓背面用笔钩出,再把笔挤按在石面上,然后按照线去刻,刻毕再照拓碑的方法捶拓加墨,就成了黑地白字的法帖。法帖是说可以取法的字帖,实际是比又多几层工序制成的复制品。许多古代名家连一件的墨迹本都留存较少,传下的以直接刻石的汉魏、隋唐的碑铭和宋以后多道工序摹刻成的“法帖”较多。这些碑铭、 刻帖的传本, 亦成了宝贵的文物类别之一。而今天研究书法史,除真迹墨书外,还有钩摹的本、书丹上石的碑铭、辗转摹刻的法帖等实物资料。 鉴别鉴别、鉴定作品的真伪、优劣是古书画的保护与流传中重要的一环。唐张彦远曾讲:“有收藏而未能鉴识,鉴识而不善阅玩者,玩阅而不能装褫,装褫而殊亡铨次者,此皆好事之病也。”即道出了鉴识与收藏、开卷欣赏、装裱、铨次等在保护、流传过程中的关系。南朝王僧虔的论书中就指出王羲之书法曾有同时人张翼的仿书,和其后康昕、南州石道人的作伪。距宋初李成不远的宋米芾提出过“无李论”,但后世又有许多被称是李成画的作品。米芾的话是愤激之言,是“太少了”这句话的夸大之词。但今天题为李成画的作品,许多都是收藏者信手所题,未必都是真迹。因此,无论是为研究,为保护、收藏,先行须做的便是鉴别、鉴定。可以认为,自书画收藏之事初起,鉴别、鉴定工作便与俱发生。凡宫廷秘府收藏最富之时,必有一批御用的书画鉴定家,若梁武帝萧衍身边的陶宏景、虞等人。宋代米芾是私人收藏家,亦是著名的书画鉴赏家。宋以后,书画鉴赏风气更盛,举凡收藏、著录、赏玩、品评、装潢之事,必涉及鉴别、鉴定,并形成为至今仍有重要借鉴作用的方法、经验、见解,以及相应的文字记载。在当代,书画鉴赏、鉴别,更发展为一门专门学科,愈趋具有科学理论化的体系,并有多部研究著述问世,从而为书画的保护、研究奠定了不可或缺的基础。 现在全国各大博物馆对古书画、碑帖都有大量的保存,也陆续有精美的影印,不但提供研究者以丰富的资料,而且使中华民族文化史的宣扬,更增加了可靠的依据。 画种中国画简称“国画”,是我国传统造型艺术之一,在世界美术领域中自成体系。画科有:人物、山水、界画、花卉、瓜果、翎毛、走兽、鱼虫等。技法形式有:工笔、写意、白描、设色、水墨。设色可分为:金碧、大小青绿、没骨、泼彩、浅绛等几种。主要是运用线条和墨色的变化,以勾、皴、点、染、浓、淡、干、湿、阴、阳、向、背、虚、实、疏、密和留白为表观手法。由于书画同源,因此绘画和书法、篆刻相互影响,形成了显著的艺术特征。绘画材料用具,为我国特有的“文房四宝”。 水墨画家: 中国画的一种,用水墨所绘。讲究单纯性、象征性、自然性。相传始于唐,成于五代,盛于宋元,明清以来续有发展。以笔法为主导,充分发挥墨法的功能。“墨即是色”指墨的浓淡变化就是色的层次变化。“墨分五彩”指缤纷的色彩可用 多层次的水墨色度来代替。唐代王维对画体提出“水墨为上”,长期以来水墨画在中国绘画史上有;重要地位。 油画: 绘画的一种。是用亚麻仁油、核桃油等调制颜色所绘的画,一般多画在布、木板或厚纸板上,其特点是颜色有较强的遮盖力,能充分表观物体的真实感和丰富的色彩效果。是西洋绘画的主要画种。始于古希腊,十四世纪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画家辈出,到十五世纪初,尼德兰画家凡艾克兄弟改革油画技术,进一步掺调颜料,运笔自如,层层敷设,提高了色彩亮度,西方广为采用并继续加以改进,使之不断完善,成为世界性的绘画表观形式。 版画: 造型艺术之一。是以刀和笔为工具,在不同的材料肤面上通过手工制版印刷而成的一种绘画,可有限复制。就版画性质和所用材料而言,可分为凸版,如木版画、麻胶版画;凹版,如铜版画;平版,如石版画;孔版及玻璃版等。 水粉画: 绘画的一种,用水调和粉质颜料所作之画。可画在布、木板及各种画纸上,颜色有一定覆盖力,一般不透明,运用恰当能有厚重、明朗、轻快的感觉。 漫画: 是一种具有讽刺性、幽默性的绘画。画家从政治事件和生活现象中取材,通过夸张、比喻、象征、寓意等手法,表观幽默、诙谐的画面,借以讽刺、批评或歌颂某些人和事,是政治斗争和思想斗争的艺术。 小品: 中国画术语。语出佛经,佛家称样本为“大品”,简本为“小品”。中国画小品盛行于宋代,规格不定,有方有圆,画面虽小也不轻心率意。“咫尺之图,写百千里之景”,是以小见大的作品。 四君子画: 中国画术语。是指以梅、兰、竹、菊四种花卉为题材作品的总称。这类题材象征高洁的品格和正直、坚强、坚韧、乐观以及不畏强暴的精神。 文人画: 也称“士大夫画”,中国画的一种,泛指中国封建社会中文人、士大夫所作之画。区别于民间画工和宫廷画院、职业画家的绘画。“文人画”多取材于山水,花鸟、梅兰竹菊、木石等,借以抒发“性灵”或个人抱负、寓有对民族压迫或对腐朽政治愤懑之情,讲求文字修养、笔墨情趣,强调神韵与画中意境。文人画对中国画的美学思想以及对水墨、写意画等技法的发展都有相当大的影响。1 常见作伪方法及揭裱在投资领域中,古玩字画已成为当前有艺术雅兴投资者的一种时尚。大凡初入此道者,都愿先从收画作为投资点,认为书画书画在国内外艺术市场炙手可热,行情旺、风险小、增值快、效益大,其收藏价值经久不衰,是投资回报率最为理想的收藏品,然而,随着投资者不断增多,字画价格愈来愈高,特别是名家作品的高价位,驱使某些贪财者不择手段地制造假字画。那么,在此介绍一些最常见的作伪方法,以达到能够辨别真伪的目的。 1、勾描着色填墨 作伪者用纸或尖铅笔双勾措下线条轮廓。如果是,即在空心中填墨;若是绘画,则按线条轮廓对照原作模仿着色。这种伪作乍看还有些相似,但仔细端详就会发现整幅作品气韵滞钝,笔锋呆板无神,墨色缺少浓淡,有的伪作虽然先描后临,但终因心虚笔怯,难免其神韵,只要细察即能看出破绽。 这种手法以伪造名人题款和名家书法为多。如南宁岳飞的满江红等草书,明人的条幅,以及清代和的书法作品等,都常见此类伪品。 2、改头换面 作伪者利用残破字画,采取挖、洗、添、改移等各种手段,将无款作品变成有款作品,将近代作品改成古代作品,将一般作品改成名家作品,曾使不少功力不深、见识不广的投资者上当受骗,甚至行里人也难免落入圈套。 书的作品几乎每件都有题款,而作者款的签名却根据他不同、不同境遇及心情等有所变化。款字是历来作伪者下功夫最大的地方。 迄今所能见到有题款的画作,应从北宋开始,这些画的题款位置不一,而字都很小。到了南宋,一些画院的画家有的写款,有的不写款,有的即使写款也仅简单地落个姓名款。元明清的院体画,多不题诗文,只写年月日、姓名、仅写一行款,很少有二行款。明代院体画的时代离我们这样近,而流传下来的画却很少。因为明院体画的款少,容易让人挖去,冒宋人作品,于是传世署名的明代院体画也不多。 洗款,是题款作伪的手法之一。所谓洗款,就是把原作者的款字洗去,不裁,不挖,不补。这种作假手段不十分多见,因为过去书法家讲究腕力,其书常透纸背,入木三分。也就是说下笔很重,笔画扎实,墨渗过纸背。既然如此,款字怎么可能洗去呢?岂不会把纸洗烂?这类作品当然无法被洗款。被洗款的作品所用不是一般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管道预制工厂管理办法
- 纺粘熔喷热轧非织造布制作工作业指导书
- 公园绿化安全文明施工措施
- 农业种植区域水质保护管理合同
- 七年级下册数学学生兴趣培养计划
- 创安全文明施工标准化工地管理计划
- 三年级语文互动教学心得体会
- 工作合同续签协议书模板
- 工程过程结算协议书模板
- 建筑亮化服务合同协议书
- 考研英语单词的前缀后缀
- 2025年度古董古玩展览策划与买卖合同
- 牢记教师初心不忘育人使命作新时代合格人民教师课件
- 勾股定理的实际应用课件
- 人教版(2024)七年级下册英语期末复习:完形填空 专题练习题(含答案)
-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护理
- 二年级体育上册 体育与健康室内课教案
- GB 44263-2024电动汽车传导充电系统安全要求
- 项目资金融资合同范本
- YDT 4484-2023物联网云平台技术要求
- 2024年红河产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冲刺题(带答案解析)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