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古代经济教学札记赵文龙北京十一学校札记1 中国古代的土地到底归谁所有?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正如鱼儿离不开水一样,离开了土地的农民也就很难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农民。拥有自己的土地是中国历代农民的梦想,但很多人难以将这个梦想变成现实。且不说上古时期,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那个时候莫说土地归天子所有,就连农民自身,恐怕都是生为贵族的人死为贵族的鬼,是贵族的财富和商品。真正把一切献给了国家,献给了统治者,既没有什么个人自由,更谈不上什么土地私有了。即使是后来商鞅变法“废井田,开阡陌”,民得买卖了,土地似乎是私有了,果真如此吗?表面上看,自秦国商鞅变法之后,国家承认了土地私有。废井田开阡陌,民得买卖土地。拥有土地的农民朝出暮入,辛勤田亩,春种秋收,夏播冬藏,终年不得休息,造就了发达的小农经济,也形成了领先于世界的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技术。在铁器时代,中国农业的发达是其他地区望尘莫及的,这与土地私有的国家政策对农民的积极性调动有关。然而地真的是农民的吗?似乎又不完全是,因为拥有土地的农民大多来自政权的赏赐,很多古代政府都把给农民土地当做“德政”来看待。均田令自北魏时代实行,很多朝代多有仿效,很得历史学家的赞赏。既然来自政府赏赐的土地,自然有赏赐后还与不还的问题。实际上在均田制的年代,政府的赏赐是分两部分的,口分田和永业田,口分田占大部分,死后要还的,而永业田虽然可以归自己所有传之后世,但这部分土地实际上占的比重是不大的。说了归齐,农民的口分田只不过是租种国家的土地而已,与租种地主的地没有多少区别。所谓土地私有,政府之所以愿意把土地给农民可不是无偿的让农民拥有土地,更不是为了使农民富起来,说白了实际上让农民给国家种地而已。既然如此,那土地名义上土地私有了,实际上是国家大多把土地租给了农民耕作从中抽取赋税,仅此而已。明白了这个,也许会明白,古代很多王朝将重农政策叫的山响,为的什么,真是为了农业的发展和农民的富裕,这么多年,这么多朝代过来,我的天,农民别说小康,大同恐怕早就实现了。然而,现实却是历代农民能够温饱已经是政府的德政了,杜甫的“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只不过是文人的温情想象罢了,所谓私仓丰实是否包括苦哈哈的农民实在是应该怀疑的。大部分时候农民的日子更多恐怕是温饱不足,饥寒有余。因此,有对老百姓同情心的文人才哀叹,今法律重农人,农人亦贫穷矣。由此看来所谓的重农只不过是先保证自己的利益,捎带兼顾了农民的利益,农民且莫把政府的棒槌当成针,重农半天不过是把养肥了,吃起来不硌牙而已。中国历史上两千年的重农莫过如此,当政者都是以俯视的眼光蔑视地看着农民,然后再摆出一副民胞物与的样子而已,有时连这样的样子都难以看到,所以重民轻徭薄赋的时候便是百姓感激涕零的时候,他们已经麻木到政府的剥削是天然的地步,稍微有点阳光,农民就已经感到皇恩浩荡了,真让他们和政府平视,别说当政者不愿意,就连习惯了低眉顺目的农民自身也觉得别扭。这样的时候,你说土地是谁的?恐怕打死他也不会相信,土地属于农民自己所有。这样说来,似乎中国没有私有土地的农民了。那么小农又是哪里来的,政府分配给农民的土地不是还有传至子孙的永业田吗?那土地应该私有吧!况且还有土地买卖带来的土地兼并,还有因买卖土地或者其他原因如政治赏赐的得来土地的地主,土地不归这些小农和地主所有吗?这些人手里不是还有地契吗?土地买卖不是还可以进行吗?这些不都是土地私有的证据吗?应该说,没错,中国确实存在了土地买卖的现象,土地私有也确实存在于中国社会之中,只是这些名为私有的土地真的是风能进雨能进国王不能进吗?这些土地的主人土地所有权真的能够得到尊重和保护吗?在中国高门大族良田万顷,一旦政治失势,别说土地财富连身家性命都不能苟全,哪里有什么真正传至子孙的产业。所以小民百姓最后都明白,在古代第一等事是读书做官,光宗耀祖,有了权力不仅有江山还有美人。也正因为如此,历史上很多有志者并不以事农业生产为荣,刘邦就为此受到过父兄的责骂和嘲笑。但是一旦人家取得了天下,咸鱼翻身,万民瞩目之时,天下姓刘之时,这个时候的刘邦曾经问过一度小觑自己的刘太公,我和哥哥的家业谁大?由此可见,普天之下,莫非王图的观念并非只存在于上古时期。骨子里中国人对拥有政权者态度都不仅是政治的服从还有经济上的归属以及文化上的臣服,总而言之,马上得到的不仅是江山,实际上还有财富和美人,正因“江山如此多娇”,所以才引“无数英雄竟折腰”。为的什么,冠冕的说法解民倒悬,替天行道,实际上真正得到了天下,百姓依然如旧,该当差的当差,该纳税的纳税,哪里有什么百姓的天下和幸福。即使皇恩浩荡,不也照样缴纳皇粮国税。土地私有并非真正的私有,所有权的问题最终还是属于政府。明晰了这一点,我们就可以清楚在古代,土地归农民所有,为什么是几千年农民的一种梦想,真正意义上的土地私有从来也不曾发生过!无论是渴望拥有土地曾经拥有土地的农民,还是膏腴万倾的地主,都不过是政府手中的提梁木偶,土地的真正主人是谁,政府也。不明白这一点,中国土地制度的怪圈,就难以解开。札记2 小农经济与市场在历史长河中,以家庭为单位从事生产的小农经济是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主要生产形式。男耕女织、自给自足是其主要的经济特征,因为与市场发生联系较少,这样的经济往往被称之为自然经济。但自然经济是否就是小农经济,这得看自然经济这一概念的界定。如果从与市场不发生联系或者较少发生联系来看,小农经济肯定就是自然经济,但自然经济并不一定只是小农经济,不与市场发生联系的经济形态小农经济出现之前也应该有,比如商业初萌之时或者之前,生产不会与市场发生什么联系,经济应该是最自然的。但是否叫自然经济,或者这样的自然经济与后世以自给自足为特征的小农经济有什么不同,这不在本文讨论范围之内,另做它论。提出这样的问题来只是想说明在人文科学之中经常出现的鸡同鸭讲的学术争论往往是因为定义的差异,你是这样界定,而他是哪样理解,争来争去到头来才明白所谓的烽烟四起的学术争论往往是互不搭界的各说各。为避免这样的歧义,先圈定范围当属必然。本文所论,小农经济是自战国以来出现的以家庭为单位的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在中学历史课程中,一提及小农经济,往往是与自给自足,男耕女织以家庭为单位组织生产联系在一起。这样的经济状态自商鞅变法后确立,一直到近代才在西方的冲击下瓦解,此之谓自然经济的解体。似乎农民和市场的普遍联系,只是在近代西方坚船炮利的冲击下才得以实现。果真如此,如何解释唐中后期在广大乡村就已经出现的草市,又如何解释明代开始的农产品生产的专业化问题,难道草市中的产品不是男耕女织的产物?难道明代的农产品生产的专业化也是用来自我消费?如此看来,说小农经济的自给自足之特征,在生产力不发达的唐宋之前尚可如此,而到明清时期,即便是小农经济,真的都是自给自足,恐怕就难以自圆其说了。即便是男耕女织的家庭生产吧,根据黄宗智先生的研究,明清时期江南的家庭之织,已经不是以家庭自给为目的,而是因为人口的增加,生存压力加大,织布的生产多是通过在市场出售赚得银子以补贴家用。如此看来,似乎小农经济的生产与市场很少联系的问题起码在唐宋之后就逐渐受到了历史史实的质疑和诘难。这样说来,小农经济的封闭问题似乎不小心就露出了马脚,中国古代小农经济与市场真的很少发生联系吗?恐怕不能以绝对的否定作为标准答案。当然中国地大物博,情况繁杂,以自给自足为目的的农业生产即使在近代也占有一定比重。至于比重大小,在计量史学不甚发达的中国,恐怕难以得出准确的结论。但是如果无视宋元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对农村的影响或者视商品经济在农村发展的史实于不顾,一味抱定中国古代小农经济就是封闭就是很少与市场发生联系,这样的结论恐怕难以立住脚跟。当然完全反驳传统的说法似乎也有困难,毕竟小农经济的自给自足的特征有诸多专家学者的论证在前。提出以上那些论据只是说明,在我们强调小农经济的封闭落后与市场很少发生联系之时,我们这样的结论是否能够经得住史实的检验和诘难,恐怕需要再思考。实际上,这样的困惑恐怕不是仅仅存在于小农经济的研究之中,在其他历史问题的研究和表述上,类似的问题也是不少。历史太丰富,从不同角度得出结论找一两条史实加以论证并不难。但是这样的研究往往互相冲突,难以解释历史的复杂性。小农经济的问题即是如此,笔者愚钝,深知解决此类问题需要广泛的研究和深入思考,目前只能作为一个问题提出供大家讨论,以求教于方家。札记3 重农抑商政策刍议自秦商鞅变法之后,重农抑商作为一项经济政策为历代统治者所沿用。虽历朝表现有别,但是重视农业抑制商业是始终坚持的一项经济国策,这项传统的经济政策不仅影响了当时的经济发展,而且作为一种文化传统积淀于现实之中。“无商不奸,重利轻义,无利不起早”这些看法在现代还很有市场。探讨重农抑商政策不仅有利于认识古代的经济问题,对我们认识现实中商业也不无裨益。 学界普遍认为,重农抑商政策的始作俑者为商鞅。此前因生产力水平所限,工商食官,官府大概没有必要自我抑制,农业也由政府控制,农业与工商业之间在生产力落后的情况下还难以发生冲突。周书云“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虞不出则财匮少”。农、工、商、虞各司其职,看不出哪个行业更重要,于政府也就不存在什么重视农业还是重视工商业问题。无论是农业还是手工业都不曾外化于政治。及至春秋战国时期,政治上礼崩乐坏王纲解纽的同时,生产力的发展也使经济发生急剧的变化,铁器牛耕的出现和废井田开阡陌的政治改革使一家一户的生产方式成为农业的常态生产方式,而土地私有小农经济形成的同时,城市之中手工业和商业也开始出现摆脱官营的桎楛,民营的手工业和商业开始兴起。“用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史记货殖列传)的经济特点使渴望发家致富的人们更多地倾向选择从事买贱卖贵的商业,而在生产力不发达的情况下,过多的人选择商业不仅影响经济的发展(低下的生产力水平要求有更多的人力从事物质性的生产)与社会财富的积累,也不利于统治者对民众的控制。正如商鞅所言,“末事不禁而游食者众,农之用力最苦而赢利少,不如商贾技巧之人,苟能令商贾技巧之人无繁,则欲国之无富不可得也”(商君书)进而提出“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徭役)。事末利(经商)及怠而贫者,举以为孥(没收其妻子为官奴婢)(史记商君列传)”,是为重农抑商政策之滥觞。这个政策的提出,连同商鞅变法的其他政策,给秦国带来的是国富兵强,乡邑大治,也为秦国在战国征战之中脱颖而出兼并六国完成统一创建秦帝国奠定了雄厚的基础。亚里士多德曾经这样评价商人和商业活动,“由于致富艺术表现在商业活动中,这种艺术永远不会有达到目的的极限,因为其目的是无止境地攫取财富和占有货币。”在古代农耕社会时期,落后的生产力不能生产更多的财富供商人攫取,政府也不允许社会财富流入商人之手,而商人在社会产品不丰富的情况下的投机取巧、囤积居奇等手段不仅与农民争利,更主要会扰乱社会的政治、经济秩序。因此春秋战国之际,政治家们提出的重农抑商政策实际上是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并非抑制了商业发展而是抑制了商业中不利于社会进步的因素。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重农抑商在商鞅变法时期就已经明确提出,但是终春秋战国之际,重农可能有效,商业却并没有受到多少抑制。离乱之世发家致富的商人,尚不像后世的商人因政策的影响更多地将资金用来求田问舍,恰恰相反,他们更多地去参与政治,或者在从政之后去经营商业,孔子的弟子子贡就曾“结骑连驷,聘享于诸侯”,可见商人的地位并不象后世那样低贱。至于弦高劳师、范蠡经商与不韦相秦更反映了商业与政治之间密切关系,在商鞅变法之后很长一段时间,重农抑商政策并没有发挥多少作用,春秋战国时期商人地位还是很高的。秦汉以降,商人才真正感到政府的压力和政治对商业的抑制。汉较秦尤甚,虽然秦朝 “勤劳本事,上农除末,黔首是富”,无奈秦朝享国短暂,这些政策尚不会产生什么效益,秦朝便随着暴政二世而亡。及至汉朝,政府雷厉风行地实行抑商政策,开国皇帝刘邦就曾下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在古代衣食住行礼仪盛行等级森严的社会,汉朝皇帝对商人的服饰与交通如此限制,再加上沉重的经济压迫给商人造成的打击可想而知。人身限制和经济压榨所造成的困辱也许过于严厉,后来汉朝也曾放宽对商人的控制,“复弛商贾之律,”但是依然规定“市井之子孙不得仕宦为吏”史记平准书。这样的规定实际上将商人转换社会身份的路径拦腰截断,颇似现代社会律法中的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将这样的待遇作为遗产传承给了子孙。众所周知,士农工商的中国古代四民社会虽有等级存在,但是等级之间并非不可逾越,借助于军功、察举、科考就可以改变自己的社会身份实现上下的流动,但是汉家制度上规定却将商人的身份禁锢,对商人的歧视和控制由此可见一斑。但即便如此的凄风苦雨,商人和商业在汉初经济恢复社会安定的情况下依然蓬勃发展,司马迁史记里“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为我们描述了仕途之外的一幅活色生香的经济画卷,商业的勃勃生机如春草一般经历政策的野火之后,一遇春风便绿原野。迨至文景之世,“商贾大者积贮倍息,小者坐列贩卖,操其奇赢,日游都市,乘上之急,所卖必倍。”虽有投机取巧不佐国家之急之嫌,但有“衣必文采,食必梁肉,乘坚策肥,曳丝履缟”之得,还可以“因其富厚,交通王侯,力过吏势,以利相倾;”日子不仅比田里农夫过的滋润,甚至连官员皇帝都羡慕三分。难怪晁错喟叹,“今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尊农夫,农夫已贫贱矣。”汉朝的商业并没有因为法律的限制而萧条,靠重农所积累的财富速度自然无法和惟利是图的商人积累的财富相比,商人的财富很快就引起皇帝的羡慕。所以当汉武帝之时,皇家财政捉襟见肘,对商人的打击也就接踵而至,告缗令一出,“杨可告缗编天下,中家以上大抵皆遇告。”倒霉的商人又遇到了执法如山的一心揣摩圣意的酷吏杜周,“杜周治之,狱少反者。乃分谴御史、廷尉、正监分曹往,即治理郡国缗钱,得民财务以亿计,奴婢以千万计,田大县数百顷小县百余顷,宅亦如之。如是,商贾中家以上大率破”。史记平准书中所陈述的史实告诉我们政府对商人的打击固然有因为商业行为扰乱经济安定以维护农业经济的发展,更与商人的发展威胁到政府的利益使政府的统治受到威胁相关。由此可见,重农抑商政策的实施,并不仅仅是农业生产的安定与经济的发展,更多的是商业活动威胁了政府的统治,并对政府的利益构成威胁。实际上,无论重农还是抑商其出发点首先是为了政府的稳定而不是经济发展,否则你就难以理解,为什么两千年的重农政策,农民的辛苦劳作已将小农经济的优势发挥到了极致,创造了很多令世界惊羡的技术,但是直到近代农民仍难以摆脱贫困挣扎在死亡线上。看看历史上农民交纳给政府和地主占产量几近过半的地租和贡赋,我们就应该明白所谓的重农,只不过是一种不曾将百姓逼到死路上的牧民政策而已,何曾是着眼于农业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重农如此,抑商则更残酷。历代君主对商人少有尊重,在担心商人行为扰乱社会行为不便管理的同时,更多的是觊觎商人的财富。与民争利不仅体现于对农民的残酷剥削,打击商人也是其常用的手段。历史上绵延不绝的官营手工业在满足皇家需要的同时,实际上也是与民争利。这样的事情在历史上屡见不鲜,兹不赘述。最后需要说明的是,对重农抑商的政策理解其出发点并非是经济角度,更多地是政治的稳定。在小农经济落后的时代,重农抑商在稳定统治的同时确实为农业生产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而当生产力的发展为社会提供越来越多商品之际,抑商政策实际上制约了市场的发展和商人从事商品经济活动的积极性,当西方的政府努力扩大国内和国外市场的时候,中国的政府却在为稳定自己的统治限制商业并主动封闭了海外的市场,从而使中国失去了发展的生机,只能继续在中世纪徘徊,直到鸦片战争的炮声响起。札记4 重农抑商政策再议在中国古代,虽然没有西方那样森严的等级社会,但是士农工商的社会阶层还是存在。允许流动,身份变换之正途曰二:科考与军功。科考运用于升平之世,所谓“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与士大夫共天下,于是文人学士,皓首穷经,在仕途上历尽艰难,结果还是“天下英雄尽入我毂中”。而军功则彰显于乱世之秋,所谓“天子宁有种也,兵强马壮者为之耳”,“枪杆子里面出政权”,于是草莽英雄,登高一呼,应者影从,在战场上纵横驰骋,结果是改朝换代江山易主。乱世与盛世,社会的等级虽都可跨越,但平等始终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始终是“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以现代的观念而论,政府是民众的服务机构,而在家天下的时代,政府已经异化为民众的对立面,高高在上。于是政策的制定便不可能是与民休戚与共,风雨同舟。中国历史上的重农抑商政策为什么会沿用千年之久当如是解,前文以有详论,兹不赘言。之所以旧话重提再议重农抑商,是因为仅从目的角度阐述重农抑商政策虽然能说明一些问题,但是稍嫌简单。作为一个重要的经济政策还应有更多的角度阐释,这个题目过于宏大,需要深入研究.笔者学养所限,即使再议也仅仅是挂一漏万,有聊胜无。抛砖引玉,提出问题,就教方家,得释疑惑,以求共鸣,亦为笔者期冀。首先,沿用千年的重农抑商如何演变,目前是头尾清楚,中间模糊。学界普遍认为,重农抑商政策当按照时代不同辨证评价,简而言之,初期利多弊少,有利于农业经济发展和统治秩序的稳定,后期弊多利少,抑制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只是自春秋战国到清朝中叶,期间如何演化,各历史时期作用到底如何,尚雾里看花,不甚明了。如果说重农抑商是一个传统政策,那么应该延续于各朝,分散于各代,但教材只涉及战国秦汉和明清几个阶段。煌煌二十四史,不说小的割据政权,但就影响巨大的政权而言,隋唐宋元是否抑商,又如何抑商?教材语焉不详 ,证诸史籍,也很难看出有什么明确抑制商业的政策,倒是隋唐宋元时期商业繁盛的事例比比皆是。以笔者的浅见,唐宋时期对商业的抑制更多的是一种传统文化心理而不是政策的制约可能更合适一些,无论与农业生产秩序的初步建立的秦汉时期相比,还是与商品经济逐步繁盛的明清时期参照,唐宋元时期的经济政策都不能与那两个时期明确的抑商政策相提并论。如此看来,唐宋时期的政府重农实有,抑商似无明显的政策支持。那么重农抑商政策自然断裂,明清时期的重农抑商政策就谈不上“依然固守”?这样照顾头尾不及中间的蒙太奇论述容易使学生对历史产生误解。其次,重农抑商政策的表现与政府的工商管理政策容易混为一谈。在中国古代,对经济从不会放任自流,利润巨大的工商业自然概莫例外。工商食官独霸工商局面虽在春秋之后被打破,但是整个古代官营工商始终对私营商业构成了巨大的威胁。这样的阴影很容易使我们产生误解,即将原本正常的政府关联职能误读为对商业的抑制。比如说市场的管理,重要物资的专卖,货币的官铸等政策在对商业的抑制同时,是否也有对市场的规范作用。再如工商大贾往往与豪强地主勾结,扰乱地方,威胁政权,这样的打击是否只是阻碍了工商业的发展,也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一概而论。可惜,受制于各种因素,我们的教材在重农抑商政策上只提到前后两段,对宋元采取了回避的方法,这样的回避是有苦衷的。倘若我们不曾理解这样的苦衷,如果一不小心,将秦汉明清一旦连起,进而推演至整个古代都在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则真是对重农抑商政策的误解。很多历史书读起来如同盲人摸象,教科书尤甚。读历史书的人往往虽支离破碎而又感觉良好,学生读教科书尤甚。而历史教师的责任是尽量使学生的感知更完备、更接近历史真相。能做到这点,很难,但这正是我们工作的价值。札记5 中国古代商业知识结构的整合问题古代商业虽然不曾象现代这样在经济活动中占据主导地位,但是作为农业经济的重要补充的商业活动仍是一个重要的经济问题。如何使学生理解古代的商业并对商业活动有所认识。商业活动既然是经济史,自然应该具备两个要素,即商业的因素和历史的因素。横向地看,应该使学生明确商业活动的几个重要因素,如商人地位的变化,商品的变化,交易场所的变化和城市的变化和对外贸易的变化。纵向地看,应该使学生明确不同阶段以上与商业相关的因素具体表现,这样各方面的变化就构成了历史上不同时期的商业活动,从而明确历史上商业的发展变化。但是从目前人教社第2册的教材安排上看,内部商业活动被分割成了两目问题:一为重农抑商下的古代商业,二为市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外部的商业活动主要体现第三目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 这样的安排对学生理解古代商业容易造成误解,特别是前两目的问题实际上都是古代国内商业问题在不同历史阶段的表现,可以按照时间的发展线索将其合二为一。将国内商业问题完整叙述之后就是中国古代的对外贸易问题,如果按照这样的思路整合教材,教材的结构就会发生如下的变化:一、商业的起源与商业的要素 二、历代国内商业的发展概况 1、春秋以前的商业(重点在于释名与商业的起源) 2、春秋战国时期的商业(重点在于商人地位的提高) 3、秦汉时期的商业(限制商业与城市商业的交易场所为重点) 4、隋唐商业(商业繁荣的原因与表现以及城市的变化) 5、宋元商业(货币变化与交易场所的变化)6、 明清商业(长途贩运、经济城市、货币及资本主义萌芽问题) 三、中国古代的外贸(汉唐宋元贸易与明清的闭关自守)之所以做这样的整合,是因为必修二虽然是经济问题,但是其重点并不是要研究经济问题,更主要是研究经济历史。既然是历史,时序性为首要的特点,通过不同时期商业发展的不同表现来看中国古代商业的特点和规律,应该是首要的问题。而教材的结构,将国内商业的发展分为两个问题,一个是重农抑商下的商业,另外一个市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重农抑商下的古代商业与市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实际上都是历史上的商业问题,将二者分开并按朝代顺序论述,容易造成学生总结知识的混乱。这样的编写思路容易使学生误解为城市的发展与古代的商业无关。实际上,市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固然有政治的因素,但是在本节课中,市的变迁本身就是商业发展的具体表现,城市的发展也是属于商业发展的具体体现。因此将中国古代国内商业的发展整合为一个问题可能对学生理解商业更有利。教材中的知识以什么样的结构呈现,理解可以因人而异,但是出发点应该是一致的,那就是有利于教学,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归纳整理。在教学负担加重的情况下,将问题简化和明确可能是一种更好的办法。札记6 如何理解中国古代的手工业? 手工业是古代经济的重要部门,是对占主导地位的农业经济的一种必要补充。在中国古代,即使是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也不能脱离手工业而独立存在,男耕女织的“织”就是手工业的一种具体表现,而这样的手工业在中国古代广袤的乡村是一种极为常见的经济形式,是农业经济的一种必要的补充。此外,在城市,尚有在经济政治中都占有很重要地位的古老的官营手工业与后来产生的相对独立存在的民营手工业一道构成了中国古代手工业的三种常见形态。在手工业的三种形态中,官营手工业最先出现。之所以官营手工业占尽先机最先出现,是因为虽然在原始社会就已经出现了原始的手工业,但那个时候尚无公私之分,属于官营还是私有,不可分辨。但是一旦天下为家,“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王权无所不及,“工商食官”当属自然。西周时期出现的“百工”与成书于战国时期的考工记所载的诸多工种与发达的手工业均属官营,是为王室或者政府服务。而服务于市场、服务于民间的独立的民营手工业与家庭手工业的出现是伴随着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的转型才逐步形成并不断发展。因此,官营手工业出现早于民营和家庭手工业应该是没有问题的结论。只是上古历史,史料缺乏,所有的工商业均属官营,历史果真如某些史学家所描述那样只须等到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家庭手工业与民营手工业一起冒出,似乎也很突然。在肯定官营手工业早于民营和家庭手工业之后,实际上,家庭手工业的兴起尚可因废井田开阡陌造成的小农经济兴起得到合理的解释,而民营手工业如何兴起尚是一片有待填补的空白。 官营手工业在时间上产生早于民营和家庭手工业之外,其引人注目的当数在三种手工业中的至尊地位和官营手工业突出的手工业成就。这一切当然都与政治的强有力的支持有关。 在中国研究经济问题必须要关注政治对经济的干预和调控,这在古代尤甚。官营手工业长期占据主导和生产出的那些精美绝仑足令后世惊羡不已的手工业品恐怕都与一个“官”有关。在古代中国,官为父母,民为子民,正如士农工商中的士为最贵之外,官营手工业也因与官有缘与政权结合而得以在手工业中独领风骚,占尽无限风光,令后来产生民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望尘莫及。为官府的生产,所以“政治问题”就成了首要问题,为满足政治的需要,可以在全国征调能工巧匠,可以利用国家控制的资源,可以生产不计成本,务求产品精良以满足皇家和官府的奢华,因此手工业品不怕浪费务求其精。可以说,历代流传至今诸多价值连城的手工业品,不论是三代时期的各具特色的青铜器具,还是唐宋元明清独步天下的瓷器,都如同瓷器底款上赫然所列“大清乾隆年制”一样,都深深印上了管家皇室的烙印并以此炫耀于后人。这在讲究上下尊卑士农工商的古代社会,衣食住行都彰显森严的等级,即使普通的杯盘碗盏也都会与民间有别,这样为之生产的官营手工业自是在政治的庇护下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日常用品尚且如此,至于兵器的制造、货币的冶铸,那更是事关国家安危,社稷永固,只能由国家专擅,民间不得窥伺。如此,官营手工业凭借政治权威自是高人一等,非他手工业所能比肩。这尚不包括以政治的名义,征调民间手工艺人从事临时性的生产,而类似的活动在中国历史上比比皆是,在中国的赋税制度之中,工匠为国家服役古来有之,这样的手工业者,虽然不能得幸常年为官家生产,但是其劳动始终也承受着国家的盘剥,否则到哪里去找寻兵马俑的辉煌,长城的雄伟,北京西安等古城的庄严。政治对经济的超强控制不仅体现在农业的控制,还包括对手工业和商业的控制,而这样的特点之下,官营手工业即使不想争做那把“第一”的交椅,政治又焉能答应?总之,政治扶植之下的官营手工业实则是商品经济不发达情况下政治与经济结合的一种怪胎,是专制社会之中经济领域的赘瘤(遗憾的是,这样的赘瘤不仅存在于古代,在近代换成官僚资本的马甲仍对中国近代经济产生了消极的影响)。这样的官营固然代表了古代手工业高超的工艺水平,固然可以产出代表中国文化的精美手工业品,但是其服务对象的特殊性与生产的封闭性及其对市场规律的漠视必然会造成官营手工业的无可挽回的衰落。而民营手工业在明代中期以后超过官营手工业也就成为一种必然。当然,民营手工业的兴起与发展因处于庞大的官营手工业与数量众多的家庭手工业之中,夹缝中的生存是其很自然的状态,发展的艰难也就成为必然了。无论是从市场的培育,资金的积累还是国家政策对民营手工业都是一个“苦”字了得。从市场的发育看,自然经济占主体的经济结构本身就没有多大的市场,而手工业的三种形态中民营手工业所占有的市场仅仅是理论上的三分之一。官营手工业基本上满足了政府的奢求,家庭手工业基本上满足了小农的需要,社会给民营手工业所提供的市场自是十分的狭窄,而在当时寻求海外市场更不现实,这样的有限市场难以早就民营手工业的发展壮大。从资金的积累和国家政策来看,有限市场之下规模的扩大几近奢望,在中国古代,民营手工业的常态基本上是小本经营,很难发展成为大规模的连锁经营。政府对这样的工商业者也基本上是限制而不是扶植,争利于民是中国历史上历代统治者的一个可做不可说基本政策,民富国强始终是一个梦想因统治的贪欲而难以成为现实。遍览史书,重农抑商成为商鞅变法之后历代奉行的一个国策,对工商业者打击的事例更是屡见不鲜,以国家名义对手工业者的无偿的征调更是一种基本的制度。这样情况下的手工业者怎能有健康的发展,即使因缘际会集各种偶然因素成功的工商业者其获得的财富也多是求田问舍,难以用于资金的流转与生产规模的扩大。只是由于明清时期,生产力的发展和商品经济的逐步繁荣,这样的情况才稍微有所改善,但是总体的环境还是没有本质上的改变,资本主义萌芽即时出现也不会发展成为西方那样的参天大树。对中国古代手工业的理解,除了官营、民营、家庭手工业三种形态和教材中所展示发达的官营手工业三个方面及成就所产生的影响之外,还应该注重当时的历史环境特别是政治对经济的强有力的干预和控制,而这才是揭开中国古代经济问题的一把钥匙。 札记7 小农何罪?为小农经济辩在古代中国,农为邦本。最迟自商鞅“废井田,开阡陌”以来,小农经济便绵延不绝。之所以说最迟,是因为最新学术研究已经表明,小农经济的出现可上溯到中华文明的肇始,有李根蟠先生等人的文章为证,读者自可参看。此问题因与本文所论关系不大,此处从略。实际无论小农自何时出现,小农经济在中国历史中长期存在并对中国文明产生了重大影响是毋庸置疑的。但小农经济究竟对中国文明产生了什么影响,则又纷争不已,莫衷一是了。特别是西方近代以来,工业社会叠兴,农业文明在经济中的主导地位被工商业乃至第三产业所逐步取代,工商立国成为近代列强勃兴的经济根基。而明清颟頇的统治者,仅为自己统治稳定,墨守成规不知变化。其结果不仅使国家昧于世事失去了与列强争雄的机遇,更使中国近代国势沉沦民族危机深重。国门洞开之后,“开眼看世界”不甘沉沦的中国人,反思历史,反思文化,批判传统成为一种时尚,言必称希腊的西化更是成为一种时髦。对比西方的富庶,人们陡然发现延续几千年的小农经济竟然成为近代落后的经济上罪魁祸首。于是言及小农经济,往往将小农经济与现在发达的商品经济相对并论,对小农经济的评价也多带有一种轻蔑的批判,分散、保守、脆弱、封闭和自给自足往往是评价小农经济的常用词汇。不仅如此,在小农经济被现代人视为落后的同时,小农经济的生产主体农民也常常被评价为落后、保守和愚昧,近代历史上农民革命运动的失败其内因往往有一句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结论性的话曰农民阶级的局限性,追其根源仍然应该是小农经济作祟,经济决定政治云云。历史研究到这个份上,真不知是应该欣喜还是悲哀。如果只是这样看待小农经济与农民,即使不是对历史的有意歪曲,也是对历史明显的误读。翻开中国历史,我们不难看到,不论是农业的生产工具发明与推广,还是农业的耕作技术发展与更新,不论是水利工程的兴修与应用,还是农作物的引进和培育,不论是农作物的品种逐渐丰富还是农作物的产量的提高,中国都对世界农业有所贡献并总体上领先于世界。这方面的具体证据可谓俯拾皆是,多至不胜枚举。实际上截至明清之前,中国小农经济落后这个结论是根本站不住脚的,恰恰相反,在中国古代农业长期领先于世界倒是不争的史实。历史地看,在古代相当长的阶段,中国的农业是领先于世界的。而这些成就的取得,既与统治者重农抑商的传统经济政策有关,更与这一政策下小农经济与小农的辛勤劳动密不可分 。首先,小农经济顽强的生命力是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前提。自商鞅变法,小农经济确立伊始,小农经济就以顽强的姿态在中国历史上绵延不绝以至今日。虽然自然灾害、王朝更替、民族冲突等中国历史上的任何矛盾几乎冲突都会波及无辜的小农,给个体小农带来灭顶之灾,令他们流离失所,家破人亡。但是这些天灾人祸对生产要求极低的而人数众多的小农来说,只不过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历史上的小农经济在中国的大地上始终是生机盎然,像野草一般有顽强的生命力。正如王家范、谢天佑先生所言“小农经济一锄、一镰(或者再加上一犁,不是家家都有畜力,那就用人力拉犁)一个主要劳力加上一些辅助劳力,一旦和土地结合,就可以到处组织起简单再生产。这种再简单不过的生产结构虽然脆弱,经不起风吹雨打(经济兼并,政治动乱,水旱灾荒),但破坏了极容易复活和再生,又非常顽强。古人所说乱而后治,其中一个缘由,便是这种既脆弱又顽强的小农生产结构在起作用。每次大动乱,特别是农民战争爆发之前以及进行过程中,虽然为数不少的个体小农遭到毁灭,然而具有顽强生存能力的个体小农又会在原地或异乡僻壤重建起简单再生机制,恢复基本的生产活动。犹如蚯蚓,截去一段肢体,又会再生出更长的一段。这就是新王朝经济得以恢复和发展的前提。” (引自王家范、谢天佑: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经济结构试析兼论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停滞问题,载中国农民战争史研究集刊第3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这样旺盛的生命力是中国自然经济的一个突出特点,也是中国古代农业得以产生足以傲人的成就的一个主要原因。其次,小农的辛勤劳动是中国古代农业得以发展的内在动力。人们常说中华民族是一个古老勤劳智慧的民族,而勤劳在中国古代主要体现在广大的小农身上。在中国古代,当小农获得了赖以为生的土地之后,“脸朝黄土背朝天”便成为农民的日常劳作模式。他们“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繇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亡日休息;”中国农民的辛劳就连高高在上的官员和文人都不得不同情和叹服,前文所引汉朝晁错的论贵粟疏自不必说了,单是那首“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悯农诗早已家喻户晓妇孺皆知,迄今还是小学课本中的内容以教育我们的儿童知稼穑之艰难。“朱子治家格言”。宋人陈元晋在田家谣喟叹:“长年饭不足,背裂赤日中。忍饥不肯懒,辛苦求年丰”元人唐元更具体地指出“人言田家乐我言田家苦春耕泥没膝呼牛耳湿湿禾长费周防露草凭茵席藜苋不充肠憔悴见颜色” (引自筠轩集卷4),历代文人对农家辛苦的咏叹可谓史不绝书。正是这样的勤劳使泽被后世的水利工程得以兴修,使精耕细作的农业技术得以发展流传,使农业的产量得以逐步提高,最终也就使中国古代的农业得以领先于世界,并为中华文明的发展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然而,令人奇怪的是,中国古代小农没有因为精耕细作的农业技术发展而生活水平的得以逐步提高。整体上看,中国的古代农业始终不曾跨越小农经济这一历史阶段,而只是在不断的重复,中国历代的农业也始终保持在维护生存和简单的再生产阶段,在治乱兴替的王朝更替同时经济上是小农经济的周而复始。不仅如此,这样的经济形态和经济状况一直延续到近代,而此时在古代远远落后于中国西方农业因为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农业迅速地脱离了自然经济的状态而逐步转变为近代农业。这样的差距不得不令人叹惜,也自然会引发人们思考,为什么在古代领先于世界的农业经济为什么在近代反而落伍了呢?实际上,小农经济在中国之所以长期存在,固然与小农经济自身顽强的生命力有关,与低下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有关,实际上还与重农抑商的传统政策有关。我们以前过多地重视了重农抑商的积极作用,认为其有利于农业经济的发展,实际上历代政府的重农抑商政策大多是在经济凋敝几近崩溃之时的不得已的政策,重农抑商和扶植农业的措施出发点都是主要是从维持自身统治秩序出发而不是为了农业经济自身的发展。实际上政府重农抑商为什么实行?实行的目的是什么?政府并非仅仅是恢复发展经济而主要是为了自身统治的稳定,即使是恢复经济也是为了自身统治的稳定,建立并稳固对农民进行有效的剥削的统治秩序是历代重农抑商政策的出发点。历届政府都是建立在与民争财与民争利和牧民的基础上,这样即使懂得如“民亦载舟亦可覆舟”这个道理的开明统治者也不曾将自己置于与民休戚与共风雨同舟的基础上,等级的存在使政府始终是高于民众,民众始终是供养政府,政府的高高在上,对民众的剥削,民主制度的缺乏使得官民的对立,结果民始终处于劣势,最终导致了农民的贫困。小农经济的任何努力在政府和各级地主的盘剥下只能是曩无余财,仓无余粮,自然经济也就只能维持。在中国历史上,农民所受的剥削在任何时期都是十分沉重的。“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是其生动形象的写照。社会动荡之际,土地兼并、战乱、瘟疫、自然灾害无不冲击着风雨飘摇的小农经济,其中任何一个因素都会使小农破产贫困。有地的小农如此,无地的佃农和雇农所承受的剥削就更深重了。虽然很多王朝都因苛政导致农民的反抗而最后土崩瓦解。如秦因暴政二世而亡。但真正汲取这一历史教训的君王又有几稀?即便是有什么减免赋税、与民休息的德政出现,那也主要是为了统治的稳定而不是农民经济的发展;即使在社会承平之时,拥有土地的小农依然承受着官府的剥削以及沉重的兵役徭役,从秦朝到清朝,比农业的进步增长更快的是官府和地主对农民剥削的不断加重。从发展来看,历代的赋税不仅没有减少反而不断的增加,这方面证据多多,早在明代黄宗羲就已经提出了历代赋税层层相加的“黄宗羲定律”,今人王家范、谢天佑先生研究的结论是 “就王朝的正常时期而言,实际赋税率一直维持在30%以上的高水平,到王朝中、晚期,则常有逼近地租率(即50%)趋势。”这样沉重的剥削还是处于一个正常的估计。由此可见,这样的“与时俱进”地对小农的残酷剥削,农民怎么无论怎样的努力生产,生产技术无论怎样的提高,中国的小农经济只能维持在一个很低的水平。农民的生计尚难以维持,更不会有什么财富积累,简单再生产能够维持就已经是国泰民安了,遑论生产的扩大和农产品的市场化。政府控制下的自耕农尚且如此,无地的农民所受的剥削当更加沉重。在政府和地主的压榨下,小农们无论如何的努力,也不会使小农经济摆脱苦苦挣扎的命运。这样的状况即使到了近代,也不曾有什么改变,半年糠菜半年粮依然是农民生活的一种常态。下面征引北华捷报1883年8月3日一段关于农民生活常态的描写和农民的梦想也许更能说明问题:“在荒年,他们经常以野菜为食,甚至连野菜都找不着而成群饿时死在最好的年头,他们也是吃最低级的食物,穿着朴素的衣服。他们的食物几乎完全是同大豆或豆腐渣混合起来的高梁、玉米及小米。一块白面馒头便是一种特别的款待,当然更难吃到任何肉食。有一天一位贫农在叙述皇帝豁免田赋的时候说道:“如果他是皇帝,他将成天都吃大饼,吃饱了就躺下休息。这就是贫农对生活享受的最高理想。另一个贫苦的农民似乎也这样说过:如果他是皇帝,他将随时他高兴把面条吃一个饱。对于以高梁米为主食品的农民,毫无限制地吃面条,就是一种理想的生活。 这些农民的家庭都是最简陋最不舒适的。这些屋子一律是泥土筑成的三间矮房,屋顶是高梁杆,上面抹一层滑秸泥(用切细的麦秸调和的泥浆)。中间的屋子包括工作场所,里面可能有一捆麦草和一堆蔬菜,但一般是没有一点农具的。两边的屋子,每间里面都有一个占去整整半间屋子的土炕,白天供作座位,晚上用作卧床。一个小碗柜,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输液反应处理及护理措施
- 健康饮料线上挑战赛与实施创新创业项目商业计划书
- 2025年广安安农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招聘考试笔试试题(含答案)
- 编程小达人乐园创新创业项目商业计划书
- 保温杯套装创新创业项目商业计划书
- 含油果环保包装材料创新创业项目商业计划书
- 汽车车载导航精准设计创新创业项目商业计划书
- 虚拟现实艺术创作工具创新创业项目商业计划书
- 2025年电商平台售后服务创新模式与客户体验提升研究
- 2025年汽车轻量化材料在汽车轻量化车身制造中的创新应用报告
- GB/T 26949.3-2025工业车辆稳定性验证第3部分:前移式和插腿式叉车
- 安徽省阜阳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7月期末检测物理试卷
- 2025内蒙古巴彦淖尔市能源(集团)有限公司招聘48人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资料员考试题库及答案
- 鉴别茅台培训课件图片
- 2025年广安市中考化学试卷真题(含标准答案及解析)
- 甘肃省陇南市成县县属国有企业招聘笔试题库2025
- dcs权限管理制度
- 2025年陕西山西青海宁夏高考历史试卷真题答案详解(课件)
- 口腔设备学发展史
- 2025年广西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公需科目(二)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