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大庆师范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大庆师范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论知情权的法律保护院 (系) 法学院 专 业 法 学 研 究 方 向 经济法学 学 生 姓 名 乔瑀迟 学 号 200801010072 指导教师姓名 谭尚闻 指导教师职称 讲 师 2012年 5 月 28 日摘 要知情权是其他人权的基础,是公民所享有权力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并且早已在19世纪中期,知情权作为人权的一项基本权力,在西方国家陆续得到认可。但是在我国由于公民对知情权这一人权没有良好的认知,以及立法的不完善,导致司法无依的严重情况。本文从公开政府信息、保护人权、满足公民基本需要的角度出发,根据有关资料分析我国知情权法律保护的现状及问题,提出了完善知情权法律保护的建议。关键词:知情权;保护制度;信息公开;完善司法AbstractRight to know is the foundation of other human rights, are citizens have power of a very important. And already in the middle of the nineteenth century, the right to know as a basic power of human rights, in the west have recognized. But in our country because of the human rights citizens right without good cognitive, and imperfect legislation, leading to the serious situation in accordance with the judicial no. This paper, from the open government information, protect human rights, to meet the basic needs of citizens Angle, according to relevant material analysis of Chinas right to know the status and existing problems of legal protection, puts forward the Suggestions of the right to know the legal protection. Keywords: Right to know; protection system; information public; perfect judicial目 录一、知情权的基本理论1(一)知情权的概述1(二)知情权的性质1二、我国知情权的法律保护现状2(一)立法保护不足3(二)权力范围有限3(三)公民权力意识淡薄4(四)政府监督机制欠缺5三、知情权法律保护的意义6(一)实现信息人人平等6(二)保护公民合法权益不受侵犯6(三)防止国家权力腐败的有效措施7 (四)知情权保护制度的建立是社会发展的需要.7四、如何完善知情权的法律保护.7(一)提高公民知情权的基本认识7(二)完善相关法律制度7(三)调节知情权与其他权力之间的冲突8(四)拓宽政府信息公开途径.8小结8参考文献9III大庆师范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一、知情权的基本理论知情权,是指公民知悉,获得信息的自由与权利。在当今社会人民都打着自由民主的旗号,讲究人权,公民有权利对各种信息享有知情权。然而在社会中80%的信息都有政府部门掌握,政府部门往往站在有利于自身管理的角度,隐匿所掌握的信息,并且妨碍公民获得这些政府信息。虽然宪法并没有直接规定这一权利,但是在地方政府规章以及党和国家的重要文件中该法都得到了确认。因此知情权的法律保护是非常有必要的,而且更要加强对其制度的完善。早在18世纪瑞典就已经承认知情权并且制定信息公开制度。包括了有关著作与版权的自由,宣扬印刷和出版的自由。并逐步确立了“公文书公开”的观念和“公文书公开”的制度1 。这种制度的公开对北欧也有重要的影响。而最早提出知情权这一概念是由美国的肯特库伯(Kentcopper)在1945年的一次演讲时所提出的。之后美国国会于1966年制定了情报自由法,该法规定每个人都有得到其应知道的信息资料的平等权利2 。(一)知情权的概述公民的知情权,也称公民为知的权利,知悉权、了解权。知情权分为广义和狭义,广义的知情权指知悉、获取信息的自由与权利,包括从官方或非官方知悉、获取相关信息。狭义知情权仅指知悉、获取官方信息的自由与权利。它既有公法权利的属性,也有民事权利的属性。是公民作为民事主体所必须享有的人格权的一部分。它涉及的范围也极为广泛,只要在法律不禁止的范围内都有权利获得信息的自由。(二)知情权的性质有关于知情权的性质,现在学术界并没有统一的认识,因为知情权是一个抽象、复杂、涵盖广泛的概念。它不仅包括了个人信息的知情权(如家庭状况,健康状况,个人社会情况),也包括对政府信息的知情权。因此知情权的性质是多面性的,只有我们对知情权有充分的认识,才不会出现理解上的偏差。知情权基本上可以把它分为两个方面:1.知情权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它是要求参与政治、监督行政的一种表现。公民有权利知悉并了解各种信息。2.知情权是一项社会权利。人民通过该权利所带来的信息,来了解社会的发展,国家的进步。同时人民也可也可以通过这些信息获得满足自己的需求,实现自身价值3 。这样一来知情权就变的尤为重要,因此有的学者认为它已经不仅仅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更是一种自身的需求权和发展权。二、我国法律对知情权保护现状知情权作为一项权利,本身发展的就比较晚,而我国的知情权保护和西方国家比较还较为落后,可以说还是在刚刚探究的阶段,虽然和过去相比我国公民对知情权的重视程度在不断提升,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一)立法保护不足目前我国对知情权法律保护没有并没有详细完整的立法,只有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第二条中提到“国家一切权利属于人民”,第三十三条“国家尊重和保护人权”,第四十一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有提出批评建议的权利”4 ,这样隐含的法规。但对公民知情权却没有明确化。而在2007年由温家宝总理颁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492号文件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中,虽然也提到了为了保护公民知情权而要政府公开信息,但同样没有就公民知情权的具体内容进行解析,也没有做出详细的条文规定。(二)权利范围有限关于知情权的范围,我国学者的分歧较大。因为它涉及的范围很广,包括知政权、社会知情权、对个人信息了解权、法人的知情权和法定知情权等等。正是由于这些范围的限制在学术界不一致,而且也没有具体法律上的权利范围,导致案件发生时裁决者在法律上无所依靠,单凭主管思想来界定。因此有些侵犯知情权的案件往往被驳回申诉。(三)公民权利意识淡薄中国有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时期,受传统统治理念的影响,公民往往自身就认为管理是国家的事情,领导者也习惯性的认为百姓知道的越少,越有利于统治,老百姓只需要服从。就算如今进入了社会主义新时代,就算有受西方影响有高举人权大旗的,但大多数百姓并没有权利意识。这和我国的人均文化水平也是息息相关的,毕竟中国目前人口庞大,也出于发展中,政府也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在文化程度上也远远不及西方发达国家,所以有些公民还以温饱为目标,并没有升级到保护人权的层次。公民也只是被动的依靠政府生存,没有法律意识,没有权利观念。其实知情权本身就是属于人民自己的权利,如果公民本身都不能够积极主动的保护自身利益,那么试想自身的权益又怎么能不受到侵犯呢。(四)政府监督机制欠缺国家机关并非国家所有权利的拥有者,而是基于宪法,按照宪法的有关规定,依法履行国家管理职能的国家权利的行使者。强调国家机关信息公开不是根本性的目的,而是为了保护公民知情权实现的必要手段。在我国信息的传达是由上至下的,由于政府信息是层层递进的传递到广大人民群众中的,那么在这层层递进过程中难免有些官员为了自身的利益而终止信息的传递。这样不仅不能使知情权得到法律上的保护,还会让投机者有机可趁。而我国政府部门的监督机制欠缺,上面公布,下面却不执行,甚至在有些案件中出现官官相护的局面。以侵犯公民的知情权为代价从中获利。所以政府部门不是信息传达的媒介,不是完成了任务就退而远之,更应加强实践以及起到监督的作用,防止权利滥用,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让群众的利益不受损害。可见政府部门对其下属部门的管理和监督是特别重要的。三、知情权法律保护的意义知情权即公民对于国家的重大决策、政府的重要事务以及社会上当前发生的与普遍公民权利和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事件,有了解和知悉的权利。知情权是公民行使监督公共权利的有效手段,是保护公民自身利益的根本需要。我们都知道,谣言停止于公开,而执政者常常认为公布案情会引起社会恐慌,但对公众隐瞒,反而会造成人心惶惶,相互猜测。相反,让公民知情更加有利于平息紧张情绪、稳定社会。这才是社会和平发展的需要。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保护知情权体现了人民的主权原则。假设公民的知情权得不到法律的保护,那就意味着人民生活在隐藏、谎言、甚至欺骗中。那么又何来人权,人类的生存环境必然会悲观、恐慌、猜疑。社会又何以进步,人类又何以发展。曾有学者说:“信息越公开,越容易实现历史和解;社会越多宽容与和解,越能促进信息的更全面公开”5 。由此可见知情权的法律保护是具有重大意义的。(一)实现信息人人平等我国公民相对于国家机关是属于相对弱势的群体,这种不平等性决定了公民所得到的信息也是不对等得。我国宪法第2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利属于人民。”我国伟大的领袖毛主席也曾说过“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这种平等不仅仅是指对非法者的裁决是平等的,在法律的保护上也是人人平等的。对于国家的信息也不是只有国际机关的工作人员有权知晓,对于我们普通的公民而言也是有这项权利的,我们需要这些信息来生存发展,所以我们更要实现知情权的法律保护来打破这种不平等。(二)保护公民合法权益不受侵犯福建晚报曾刊登过这样一则消息:某村每年都有大片土地因修公路、建房被征用,有几千万元巨额的土地赔偿金,但村委会从来没有张榜公布,对赔偿金的使用没有经村民会讨论决定,村民对村账目收支使用有异议,多次以各种方式向镇政府领导反映,镇政府未予解决6 。这不禁让我们联想,为什么不公布,收支去了哪里等等。这就是侵权的行为。俗话说“知法、懂法才能不犯法”。同样的,只有了解人权,保护人权,才能使自身的权益不受侵犯。早些年有关抢劫,杀人等连续作案的案情,有些是司法机关不对外公布的,这样导致了同一犯罪人用同意手法连续作案。可司法机关仍然对公民只字不提,这样导致公民没有任何防范意识。等于给违法者创造了机会。显然公民的知情权如果得不到法律的保护,就没有办法拿起武器来保护自己。国家机关运用国家权利不仅是管理国家、社会事务的职能,同时该权利也影响着公民。所以只有知情权在法律上得到保护,才能使公民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三)防止国家政府权利腐败社会民主的基础是知情权,同时知情权也是国家防止政治权利腐败的良药。如果政府行使权利的同时可以让公民进行监督,那么就会把持权者的腐败打消在萌芽之中。美国的改革家们,不论是出于什么动机,不论是为了废除奴隶制,禁止种族隔离或是要提高公民的权利,都要向公众提到“人人生而平等”。不论在什么地方,当人民向不民主的统治作斗争时,都要用杰斐逊的话来争辩道,政府的“正当权利是经被治者同意所授予的”。它曾说过:阳光能杀死细菌、路灯可以防小偷。只有把一切权利赋予人民,才能反正防止腐败,而不能只依靠权利行使者的自律。国家赋予公民知情权的职能,这在一定程度上是给予公民监督政府的权利。只有在人民群众的监督下,权利拥有者才不敢任意妄为,同时真正能为人民服务的、正大光明的政府机关,自然也可以接受公民的任何考验。(四)知情权保护制度的建立是社会发展的需要知情权的法律保护一方面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的需要。中国加入WTO以后,世贸的原则以及规则要求从政府必须认为治理转变为法律治理,实现政府行政管理法制化;这就要求了政府从秘密的政府治理摇身一变,成为了对广大公民透明化的政府,这就实现政务活动公开化,即是政府的有关行为以及决策除了牵扯到国家安全和商业机密等不方便发布的信息外,政府都应该通过事宜的渠道告知广大公民,为了有效地保证公民都能获得在自由参与、平等竞争的基础上实现公开和公平的交往,只有在公开信息的环境中进行。另一方面是中国适应当今国际形势发展的需要,当今世界各国均已建立了信息公开制度。1766年瑞典制定了出版自由法,规定了公民为出版而阅览公文书的权利;1951年芬兰制定了公文书公开法;1970年丹麦、挪威分别制定了行政文书公开法、行政公开法。 美国1966年以来分别制定了情报自由法、阳光下的政府法等多项法律,同时德国、法国、韩国、日本等国家均已制定了相关宪法。可见世界各国对知情权的权利保护都相当重视。而中国目前在知情权保护及政府信息公开问题方面的宪法立法及相关制度构建方面相对显得薄弱滞后,中国也应当适应世界的发展趋势,重视知情权的法律保护。4、 如何完善知情权的法律保护5、 综上所述,不难看出知情权的法律保护是有其积极的意义的,但同时也可以看出目前在我国是存在很大缺陷的。只正所谓“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只有保护好公民的人权、满足公民的基本需要,做到真正的科学民主,才能国家长治久安。知情权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下不可缺少的人权,要想完善其的法律保护,我们不妨在做以下四点:(一)提高公民知情权的基本认识既然知情权是每个公民都具有的权利,是人权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那么我们就应该有效的利用这项权利,由于过去国家的传统结构和封建统治在人民心中留下深深的烙印,导致如今对公民缺乏民主观念,对人权都没有良好的认识,而且都处在被动状态。普遍公民认为不公开信息是正常的,反而公开的像是官家的恩赐一般,却不知道这是他们应享有的权利,也是政府的责任所在。所以要想提高知情权的认识必须先在思想上使公民观念有所转变,不是政府避而不谈的,我们就不了了之。而是采用各种措施,由被动变主动。(2) 完善相关法律制度对于知情权的法律保护,不仅仅是寻求宪法的保护,更要有一个完整的法律体系,和成文的规定。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完善法律制度,修正现有法规,这样才能使公民的知情权得到最有利的保护。我们不仅要扩大政府信息公开的权利,使公民知情权得到最大化的保护。而在司法上现行的行政诉讼法并没有将这类争议纳入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导致知情权在司法实践上无所依靠。我国的法官虽然有自由裁量权,但这种权利在没有法律依靠的情况下没有办法进行自由裁量。所以我们要尽快的将公民的知情权纳入行政诉讼法中,让司法在程序上有法可循。由此可见,完善知情权的相关法律制度是保护知情权的必要手段。(三)调节知情权与其他权利之间的冲突随着公民权利意识增强,权利与权利间的矛盾与冲突也突显出来。公民渴望保留自己的隐私,又渴望得到其他的各方面的信息来满足自己的需求。虽然知情权是人权的基础,但是它的范围很难界定,所以难免和有些权利之间存在冲突,如个人的隐私权,商家的商业机密,以及国家机密。尤其是隐私权,所以我们在保护知情权法律的基础上又容易涉及隐私权的保障。有学者认为:“在行政机关认定个人的隐私权存在以后,就应当平衡个人隐私的利益与公开后所带来的社会利益孰轻孰重,并不时说任何侵犯个人隐私权的事项都不能公开,只有明显地不正当的侵犯个人隐私权的时候,才可以拒绝公开个人隐私” 。同时商业秘密与知情权之间也有着几乎不可协调的矛盾,这两项权利虽然都是公民保护自己利益不受侵害,但是立法中并没有优先与否。所以当两项权益发生矛盾时,司法也只能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所以司法部门应当在知情权和其他权利之间找到平衡点,这样才能保证与其他权利减少冲突。必要时可以把社会利益作为砝码,来平衡知情权与其他人权之间的矛盾与冲突。(四)拓宽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地暖新风知识培训课件
- 实体店服务知识培训内容课件
- 南昌应用技术师范学院《地理学科教学知识与能力》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邯郸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增强现实技术(ARVR)》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Fomentariol-生命科学试剂-MCE
- 地基与基础验收规范
- 合肥经济学院《中华才艺手工制作》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厂级压力容器应急预案方案(3篇)
- 湖南理工学院南湖学院《复变函数理论》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政府大型活动应急疏散预案(3篇)
- 一线员工执行力培训内容
- 幼教拍摄培训
- 船舶公司内务管理制度
- 体检院内感染管理制度
- 护理职业素养课件
- 2025年云南中考数学试卷真题解读及复习备考指导
- 数字身份认证伦理-洞察及研究
- 七年级道德与法治第九课增强安全意识
- 乡村振兴培训试题及答案
- 冻伤急救护理
- 跨境电商代运营合同协议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